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品诗

品诗

品诗
品诗

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品《一剪梅》有感我素来喜爱李清早的词,特别是她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去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

我觉得这首词最精彩的便是是歇拍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她以灵巧之笔抒写了眷眷之情。

这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写下这首词以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特别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又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

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李易安曾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忽然想起汪苏泷的《李清照》:“风吹梦醒后,不见红酥手,桌边谁的玉簪头,寻寻觅觅中,似梦非梦,你在哪等候......”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此句出自《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译文: 安然淡泊而静默地自处,自然巧妙地领悟那诗道的细奥精微,就如同呼吸着宇宙间的冲和之气,与悠然独处的白鹤展羽齐飞一般自由舒惬.此时阵阵和风吹来,轻轻地拂动着我的衣服,又好像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听罢天籁禅音,心情舒畅地踏上归途.诗道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不在于极力去深究.如果勉强去追索,反而渺然难求.表面纵然相接,偶尔有些形似,而诗道的精神却已经远离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quqie》

借盗跖(孔子丁时代暴虐的化身,横行几国,屠城节略,但竟善终了)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

邵雍梅花诗

梅花诗(预言) 北宋·邵雍著 第一节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1.解读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死于神宗熙宁10年(1011-1077)。 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民国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论邵氏学术云"其学本方外,精于数理,于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之祸福修短,每多臆测。""种种前识,殆人类所难能"。 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殊可玩味。如果此诗作者确为北宋邵雍无误,那么我认为这十首诗似可视作运"易"之数理预测未来的一部奇作。兹戏为臆解之如下。 一、第一首诗预言北宋靖康事变。事情发生在邵雍死后第50年(公元1126):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1 天门荡开,指靖康元年金人攻破开封掠徽钦二帝史事。天门,即北宋国都城开封,《楚辞天问》:"天门开阖",开阖即开封之意义,隐喻即天门也。〔按开封,五代梁开平元年(907)置开封府。取开拓封域为义也(《名胜志》)。开封又名汴梁,宋代称东京。又称天京,神京,帝京。〕 2 人去人来,指徽钦二帝被金主完颜亮俘虏,金兵并掠去宗室、后妃、工匠数万人北上黑龙江(几人归去)。金人十万铁骑南下(几人来)。北宋由此灭亡。 3 山河非完璧,指南宋与金国划江淮而治,神州山河从此破碎。 4 黄金祸胎,指金人及金国都黄龙府也。 所谓"不信"者,因女真本为北方一极弱小之少数部族也。经济军事与大宋皆无法相比,但北宋竟以堂堂中华之大而亡于其手。今人喜言历史竞争为"经济实力"竞争,殊不知"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毛泽东)之辩证法常见诸于历史。故西谚有上帝好戏弄强者之语。老子则谓刚强者死之邻。 而邵雍亦言"不信",即令人难以置信也!金国始建国于北宋政和3年(1113),即邵雍死后36年。当邵雍在世时,宋之北方大敌乃辽国,宋仍强大而金人尚为一游猎小民族。不料在太祖阿骨打统帅下,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先灭辽,后竟亡北宋。故梁启超云:夫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未有如宋之时也。(《王安石传》) 二、第二首诗预言南宋兴废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叁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1 湖山一梦,湖即西湖,山即吴山。金海陵王尝命画工秘图杭州湖山,题诗其上,有"立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原文、赏析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出自唐代王维的《白石滩》 原文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译文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注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此诗列《辋川集》第十五首。 “清浅”二句:青绿的蒲草长得快差不多能用手握了。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以编席、作蒲包等。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家住”二句:家住水东水西的女子,月夜三三两两地出来,在白石滩前洗纱。浣(huàn):洗。浣(huàn)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 《迷途》 北岛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现代诗《迷途》赏析: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 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 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 疑常规的寻找一克服障碍一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关于道德品行的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梅花诗全解

全解《梅花诗》 来源: 2010-07-14 点击:复制地址给好友 人们常说的:“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出自于宋人邵雍。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的河北范阳,即公元1011年,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 邵雍,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馀万言。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

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 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都很敬重他。曾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为“安乐窝”,邵雍也自号为“安乐先生”。他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这使他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们争先请他留宿,有人还把邵雍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 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惊人准确的,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 --《梅花诗》,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修炼人,是不易弄懂的。 下面是《梅花诗》的全解: 《梅花诗》全文前七节历史部分,后三首当今和未来的部分。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copyright dedecms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二十四诗品》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其分类生发出二十四种美学境界。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琅琅上口,将其本身当作诗作,也不为过。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着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司空图 1、雄浑 【原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 【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陰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陽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 【原文】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译文】

梅花诗十首

梅花诗十首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初秋 帘窗摇曳柳初黄,碧甃残晖映余香。坠落枝头秋有意,万壑无声立斜阳。 夏荷 墨云轻舟催人归,雨滴莲叶自芳菲。暖风拂得缤纷处,碧玉荷塘孤鹭垂。

郑板桥《道情十首》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可寻?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裏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现代诗赏析

现代诗赏析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戴望舒《雨巷》 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再加上极具古典氛围的意象,使得《雨巷》这首诗“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意境清新悠远、哀怨又徘徊,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美感。 戴望舒也因此而获“雨巷诗人”的美誉。 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的雨巷如在眼前,丁香一样的女郎慢慢地走尽这雨巷,令人销魂令人叹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和《雨巷》一样,堪称是新诗史上不朽的杰作。 单看这开头,就充满着诗意。轻轻轻轻轻轻,多么细腻的反复!仿佛正和一位熟睡的姑娘告别!“轻轻的我走了”,为什么不说“我轻轻的走了”?这样一换,诗意立见。 此诗音节之美,不亚于《雨巷》。如果朗读起来,则更具有韵味——由缓到急再到缓,由轻到重再到轻。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 是人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春》 穆旦这首诗虽然简短,只有两节,然而却字字珠玑,无可挑剔。当我二十岁读到此诗的时候,恰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二十岁原本就是这样!寂寞、困惑、躁动、痛苦、禁锢、渴求更生,这一切鲜明的体验,在诗中和我的心里竟是如此地吻合。我的心仿佛一下子便轻松起来了。最后那两句,不知道为我念了多少遍!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在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郑敏《金黄的稻束》 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记忆里秋收后黄昏的田野,那里有一条小河流过。 郑敏所塑造的这种静态的、如雕像般的景象让我深深折服,没有对土地、劳作纯朴的爱,哪有这样深刻的创作?母亲、人类的劳作与坚忍、历史一齐汇聚于这静默的意象之中,深刻而悠远。 此诗乃是典雅与质朴最完美的结合。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上面。 ——艾青《我爱这土地》 这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凝聚了他对祖国和大地母亲的深深的爱,也凝聚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的深厚的爱。只有同时具备了非凡的才情和宽广的胸襟之人,方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歌。这首诗含蓄、精美、深沉,艾青借用一只鸟替自己歌唱……

品: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 意境,就是情与景、心与物的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 或者说是主观感情(意)与客观物象(景)的有机统一, 是从本质上反映出的真实图景。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 以意蕴、情趣取胜。 概而言之,含蓄、生动、传神等诸多表现技巧都有意境的影子。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 具体来说,意境的构成必须具备两大元素,就是意和境,或者说是情和景。 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景物或生活,属客观范畴; 而意是作者或读者对客观景物或生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 是作者或读者主观意识的再创造,属主观范畴。 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 在诗词中表现为情景交融,此谓之意境。 意境好的作品,像鸟语花香的公园或者景色优美的山川, 让人百看不厌,甚至因为回味无穷而读诵成瘾。 王国维先生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实诗也一样。 诗词中人也多有同感。 创造意境即便算不上是填词作诗的不二法门,也应称得上是一条通向诗词王国的康庄大道。 守望意境是一桩值得尝试的事情。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之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思是说,在诗词的意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 也是化情思为景物,而不是机械的去模仿、描摹自然。 现在有不少诗词作品,文笔绚烂夺目,描写花团锦簇, 但是除却这些美丽的外衣,内容空无一物, 全然是为写景而勾描,求细微而笔工,不知取舍,面面俱到。 这其实是缺乏意境的一种表现。须知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意境,宛如木雕泥塑, 尽管文绘斑斓,色彩绚丽,但没有一丝活的气息。 意境,应该是作者创造出的一种新境, 是作者在心中经过过滤、浓缩、升华、提炼后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态的综合体。 诗人境界的生发基于入静或由動而之静的状态; 《人间词话》的思想体系也来自动、静二字。 可以下图表示之: 动的心理——有我——主观——造境——理想——出世——自然——大境界 静的心理——无我——客观——写境——写实——入世——经验——小境界 这二者都是极高的境界 以下举例说明。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皇甫冉。其古诗全文如下: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前言】《送魏十六还苏州》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诗作。诗中一、二句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注释】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5、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姑苏:苏州的别称。 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翻译】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鉴赏】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

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

现代诗鉴赏

现代诗鉴赏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 [尝试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 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 代表诗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诗派]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

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代表诗人: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王统照刘延陵朱湘刘半农刘大白。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 创造社是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建。 创造社在成立后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第二年开始发行《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 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 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代表诗人:郭沫若宗白华王独清冯乃超穆木天 [湖畔诗派]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贲。其古诗全文如下: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我愿过量人,要识拈花意。【前言】《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是明初画家、诗人徐贲所作的一首题咏诗。该诗是作者就释迦钵而赋诗,以赠给友人慧古明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注释】①赋得:古人诗题中的常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的意思。②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有躯体,都要吃饭喝水,因而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物。所以,如来以钵为食器,并不是为了传法嗣的。据《金刚经》云,如来到了吃饭的时间,曾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即诗中“制石钵”之意。“传法嗣”之事,是说东土禅宗传法,往往以衣钵为信物。宋僧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记载弘忍传法惠能时之言道:“昔达摩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之,则此衣钵可止于汝。”③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以衣钵相验,在东土禅宗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岂料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世代相传下去,致使后人为了获得正统地位,纷纷抢夺衣钵,引起无数争端。如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所传衣钵后,南行途中,就曾被人追杀。 ④过量人:器识深远的人。⑤拈花意: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之意。【鉴赏】北宋欧阳修、苏轼曾创为禁体诗。欧阳修的作品题为《雪》,序中写道:“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苏轼的一篇作品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鹅、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由此可知,禁体所禁,一 是直接形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二是比喻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三是比喻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动作的词;四是直陈客观事物动作的词。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话,就是“离形得似”。实际上, 这正是禅宗的精神。即如这首诗中所说,衣钵相传,皆是形迹,怎能作为得道的证明。是否得道,重在顿悟,重在明心见性,而不体现在衣钵一类外物上。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禅宗史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前期传法的某些方法已经脱离了禅宗本来的精神;另一方面,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表示对一切偶像的冲击。联系明末狂禅的出现,该诗可谓开其先河。这首诗,对僧钵授法的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然后提出了自己参道悟法的观点,既勉人又自励,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次,说无论圣人或凡人,都有一个躯体,饮食的时候必然都是需要借助于食器的,因此,“如来制石钵”,其原意并不是专门用来“传法嗣”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次, 因为以钵作为传法的信物,是从中国禅宗开始的,从此,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说“偶因受余光”。钵作为信物,从禅宗初祖一 直传到六祖,世代相传,影响深广,这就是“相承成旧事”一句的事实背景。由于钵取得了传法的重要作用,谁取得了钵,就意味着谁取

有关道德品行古诗词

有关道德品行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

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二十四诗品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

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