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实习成绩

2015.10.28 -- 2015.10.29

目录

目录 (2)

第1章联合剖面法 (1)

1.1 实习目的、要求 (1)

1.2 基本概念 (1)

1.3 实习原理 (1)

1.4 实习设备 (2)

1.5 实习步骤 (3)

1.6 实习成果解释 (4)

1.7 实习体会 (6)

第2章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和 装置) (7)

2.1 实习目的 (7)

2.2 高密度电阻率的基本概念 (7)

2.3 实习原理 (8)

2.4 实习设备 (8)

2.5 实习步骤 (9)

2.6 实习成果解释 (10)

3.7 实习体会 (12)

第3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3)

3.1 实习目的 (13)

3.2 激发极化法的基本概念 (13)

3.3 实习原理 (13)

3.4 实习设备 (14)

3.5 实习步骤 (16)

3.6 实习成果解释 (18)

3.7 实习体会 (20)

第1章联合剖面法

1.1 实习目的、要求

通过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的学习,使尚未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对地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电法勘探有个初步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在其后的工作中应用电法勘探打下基础。学习和掌握电法仪器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会电阻率联剖法的工作布置和观测方法;了解电阻率联剖法在矿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阻率联合剖面的数据采集和图件的绘制。掌握联合剖面法的测量方法和资料解释。

本次实习是在水槽中用不同的装置在良导板上做联剖法观测,装置的大小根据实习条件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各种剖面法异常规律之间的对比,选择相同的良导板模型,其顶部埋深2-3厘米为宜;模型中心正上方定为坐标原点;电极入水深度约2-3厘米较合适。

1.2 基本概念

联合剖面法是电剖面法中最重要的方法。由于它实际上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此外,联合剖面法还具有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等优点。在水文及地质调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有无穷远极,野外工作中有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的缺点。

1.3 实习原理

联合剖面装置由两个对称的三极装置联合组成,故称联合剖面装置。其中电源负极接到置于"无穷远"处,正极可分别接至A极或B极。

采用对称四极测深法:在水槽中的良导体上做对称四极测深法观测。分别将MN中心定在模型上方和模型边缘两侧的3个测深点上,A、B供电电极同时向外移动,逐渐加大极距,具体的点距和极距的选择见参数设置部分联合剖面法的装置线路连接简图如图4-1所示:

图1-1 联合剖面法仪器连接示意图

1.4 实习设备

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一台,36v电池箱一个,无穷远电极一根,电极电池连接线若干。该仪器参照国外先进电法仪器的基础,结合我国国情研制的新一代直流电法仪器,广泛应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城市物探、铁道桥梁勘探等方面,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还能用于地热勘探。

仪器主要特点及功能包括:集发射、接收于一体,轻便灵活;全部采用C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配以独特的待机工作方式,整机体积小耗电低、功能多;若操作员在10分钟内无任何操作则仪器自动关闭电源;完善的抗干扰技术,采用多级滤波及信号增强技术集成电法干扰抑制器功能(拥有超强抗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能力),测量精度高自动进行自然电位、漂移及电极极化补偿;接收部分有瞬间过压输入保护能力,发射部分有过压过流及开路保护能力;可将整条测线上各测量参数在显示大屏幕上绘成曲线测量结果直观明了,全汉字触摸面板配以汉字

菜单提示,操作极为方便整个面板只有16个键;简易计算器可完成野外现场装置系数等常规计算;可任意设定工作周期,并有9种野外常用工作方法选择及其极距常数装置常数的输入与计算功能;极距常数表──对所有装置,可预先存储最多100组不同极距常数,从而避免相同极距常数反复输入可能带来的输入错误,仅输入一个编号,就能调出相应组极距常数使用或重新设置;接地电阻检查──可随时检查各电极,接地情况方便、实用,超大容量数据存储──电阻率与激电方式时可存储最多2250个测点;电阻率与自电方式时为3500个测点的数据,所有仪器设置参数及测量数据均有掉电保护能力;关机或更换仪器电池均不会使数据丢失配备的接口,能与其它微机联机工作诊断程序,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位置及主要损坏器件、全密封结构具有防水防尘寿命长等优点。

图1-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

1.5 实习步骤

1、按实习要求,工作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仪器电源检查、线路连接、模型布设及放大器调零),按图1-1布设联合剖面法电极;

2、根据所采用的工作布置选定极距,结合测点电位计算装置系数同时还应记下模型参数和装置参数。在水槽中放置低阻球体球体,顶面埋深1~4cm,测线通过球心在水面的投影。联合剖面法极距按AO=6cm,MN=4cm,点距2cm,C置于无穷远处;

3、逐点移动电极,观测V ?和I ,计算视电阻率(公式ran ram K **=π2;I K U mn s ?*=ρ )并作记录(注意:测量一个点时要A 、B 极交换供电,记录测点坐标,R0为A 极供电,R1为B 极供电);

4、将观测结果绘制ρs 剖面图,并及时检查可疑点;

5、观测质量检查,测量过程中每隔3-5点,改变供电电流25%以上,进行重复观测,并计算相对误差。

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实习结束关闭仪器电源,注意实验室卫生。

1.6 实习成果解释

1、实习数据采集,如表1-1所示。

表1-1 联合剖面法数据 序号

X(cm) ρ(A)(Ω.M ) ρ(B)(Ω.M ) 1

-0.55 26.44 24.17 2

-0.51 27.64 25.88 3

-0.47 26.36 25.96 4

-0.43 26.73 23.72 5

-0.39 26.7 24.56 6

-0.35 24.7 25.32 7

-0.31 23.75 23.01 8

-0.27 26.11 24.43 9

-0.23 22.93 22.98 10

-0.19 24.13 23.19 11

-0.15 23.92 26.71 12

-0.11 20.82 24.02 13

-0.07 20.82 26.24 14 -0.03 23.39 23.99

15

0.01 18 24.51 16

0.05 29.83 21.19 17

0.09 26.32 31.82 18

0.13 18.38 17.72 19

0.17 33.57 25.61 20

0.21 19.63 26.98 21

0.25 19.45 17.45 22

0.29 29.8 22.75 23

0.33 20.08 22.05 24

0.37 21.57 23.9 25

0.41 21.34 25.73 26

0.45 21.14 18.33 27

0.49 23.51 19.25 28

0.53 20.07 14.52

2、成果解释

数据成图如下:

图1-3联合剖面A s ρ和B s ρ曲线

由此可知,图中ρ(A)表示A s ρ,ρ(B )表示B s ρ,A s ρ与B s ρ无明显交点,即

无法判断正交点还是反交点,因此对上述的A s ρ和B s ρ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如图

1-4:

图1-4多项式拟合后A s ρ和B s ρ曲线

由图可知,左边的A s ρ>B s ρ,右边A s ρ<B s ρ,为直立低阻体。这种交点常常出现在良导体上方。由于断裂带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电阻率较低,能产生明显的低阻正交点。因此交点往往指示低阻体和断裂带的存在。

1.7 实习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了联合剖面法常用仪器的简单原理,并且学会了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实习数据采集方法等,加深了对课堂上知识的理解,对地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电法勘探有了初步了解,其后的工作中应用电法勘探打下了基础。掌握了电法仪器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会了电阻率联剖法的工作布置和观测方法;了解了电阻率联剖法在矿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采集了电阻率联合剖面的数据并绘制了图件的。掌握了联合剖面法的测量方法和资料解释。

第2章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和γ装置)

2.1 实习目的

在实际地质勘察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本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实习分为一拖一装置和一拖二装置,需要掌握两种装置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需要掌握高密度电法的不同测量装置α,和γ)的成图以及简单的解释;学会高密度电法装置的布设方法以及测(β

线的连接方式;掌握高密度电法温纳四极、偶极法两种装置的数据采集;学会数据的接收及转换;学会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2.2 高密度电阻率的基本概念

高密度电法实际上是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高密度的观测点,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高密度电法野外测量时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根)置于剖面上。实现剖面中不同电极距、不同电极排列方式的数据快速自动采集。与常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法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故障和干扰,并且提高了效率;能够选用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测量,可以获得丰富的有关地电断面的信息;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避免了手工误操作。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

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2.3 实习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 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基于这种原理,采用一次阵列布极方式,利用程控多路转换器和微机电位仪组合方式,实行不同装置类型和不同极距的断面或立体视电阻率测量,兼顾了电阻率剖面和电阻率测深法,达到断面或立体勘查到目的。通常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的是三电位电极系,所谓的三电位电极系是将温纳四极、偶极及微分装置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后构成的一种测量系统。该系统在测量时利用电极转换装置将每相邻的4根电极进行一次排列组合,从而可以在一个测点获得3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通常将这三种排列称为α排列、β排列、γ排。对应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分别为:

α排列:ρs=Kα?UMN/I 其装置系数Kα=2πa。

β排列ρs=Kβ?UMN/I 其中Kβ=6πa。

γ排列ρs=Kγ?UMN/I 其中Kγ=3πa。

2.4 实习设备

高密度一拖一: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一台,WDJD-3多路电极转换器一台,大线2捆,100m测绳,电池箱一个;测量电极60根;接地电极一根;万用表一个;AB、MN极连接导线若干;转换线1根;电源连接导线若干等等。高密度一拖二: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一台,WDJD-3多路电极转换器两台,大线4捆,100m测绳,电池箱一个;测量电极120根;接地电极一根;万用表

一个;AB、MN极连接导线若干;转换线2根(其中一根很长,由于第二个转换器距离较远);电源连接导线等。

图2-1 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

图2-2 WDJD-3多路电极转换器

2.5 实习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

2、开始布测线,选择测线长度为60m。并连接好电极,共有60根电极,每根电极之间为1m间距,全部打入地面。

3、连接好装置,连接仪器、测线与电极。设置好仪器各参数,设置装置参

数分别进行α排列、β排列、γ排列的装置测量,先测电池电压、接地电阻,再进行实际测量。

4、开始测量。

5、导出数据,在进行数据实际处理之前,先从仪器中导出6个fda格式的原始数据,编号为7、8、9的原始数为前60根(1-60m)电极的α、β及γ排列测的原始数据,而编号为10、11、12号的数据则为向后移动12根电极(12-72m)后测得的原始数据文件。

5、数据处理:

(1)将高密度测量仪中的测量数据导出,并用BTRC2004接收与格式转换软件进行合并和转换为surfer、res2dinv格式。

(2)平移X 12米,即将X列加12,转换格式并检查负值。

(3)打开修改后的数据文件,删除突变点,并进行最小二乘反演,迭代误差<10%即可停止。

6、使用高密度res2dinv软件绘制α、β、γ三种装置的合并后的反演成像断面图,使用surfer软件绘制α、β、γ三种装置的原始数据等值线断面图;

7、处理结果做出相应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2.6 实习成果解释

α排列相关图件

图2-3 α排列反演成果图

β排列相关图件

图2-4 β排列反演成果图

γ排列相关图件

图2-5γ排列反演成果图

由成果图件分析可知,不同种类装置虽然成图略有不同,但是大致异常任然相同。且地表的电阻比较高,呈现浅层为高阻,这与压实空隙有很大关系。随着深度增加,视电阻率逐渐减小,底层越深,视电阻率越小。从α和γ装置反演图

中,可以发现在测线28-32m,地下深度3-6m左右的地方有明显的低阻异常,结合地面该处有井盖可推断该低阻异常可能是存在的铁管或者注满水的管道体引起。在β装置反演图中,可以发现在测线28-32m,地下深度6m处也有明显的低阻异常。由于测区是同一地点,三种装置测量异常情况应该一致,而实际异常有一些不一样,这少量误差是在允许的范围内的,因为测量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干扰。

本次高密度电法实习结果与本地区的实际地层情况比较符合,其中α排列法误差率较小,β排列法误差虽然比较大,通过与α排列法所得结果的比对,其地层分布情况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只是基岩以下土层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次实验的结果反映的场区浅层地层情况(地表以下30m以上区域)基本准确。对于基岩面以下的深层地层情况,还需进一步实验。

3.7 实习体会

通过本次现场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巩固了课本知识,对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以及后面的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使我们对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很好的掌握了高密度电法之一勘察手段。且实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仪器的保护,有问题应该及时求教等。

第3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3.1 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通过采用大功率的激发极化法来探测地下的物质,需要掌握大功率激电的仪器设备,设备的安装,测线的布置,发电机的使用,发射机的使用,接收机的使用以及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

掌握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及与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掌握电极距选择规则;掌握对称四极电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γ的野外施工方法和数据采集;学会对所采集数据初步整理与绘制实测曲线;学会高密度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进行高密度电法项目设计和报告的编写。

3.2 激发极化法的基本概念

激发极化法是根据岩石、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寻找金属和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它又分为直流激发极化法(时间域法)和交流激发极化法(频率域法(SIP))。常用的电极排列有中间梯度排列、联合剖面排列、固定点电源排列、对称四极测深排列等。也可以用使矿体直接或间接允电的办法来圈定矿体的延展范围和增大勘探深度。其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除寻找铜矿床外,在找铁(山西式铁矿、沉积型锰铁矿,镜铁矽)、找煤(小而浅的煤矿,煤矿外围的隐伏、半隐伏煤田)、找铅锌矿,在超基性岩区找镍铬矿和找金矿等都取得了—定的地质效果。当前,已广泛采用频率域激发极化法(变频法)。其优点是输出功率(只要几百瓦)相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几千瓦)要低得多,同时操作技术亦为简便。

3.3 实习原理

激发极化法是根据地下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基础,通过观

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或交流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该方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在稳定电流的作用下,电流场中岩石和矿石产生激发极化效应,研究电场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称为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法。通过人工源向地下供电。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地表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增大。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某一饱和值,断电后,测量电极之间仍然存在一个随时间减小的电位差,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其电位差衰减趋于零。这种由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附加电场的过程称为充放电过程。其特征是供电后,附加场时间由快到慢,最后达到饱和,断电后随时间衰减由快到慢,最后趋于零。在开始供电瞬间测量电极间产生一次场电位差,供电一段时间后,测量电极间还产生二次场,此时测量的为叠加场电位差,即总场电位差。一般情况下在断电后零秒是不可能观测到二次场电位差的,通常是观测断电后某一时刻的二次场电位差,从而达到找矿目的。激电中梯装置只需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且能同时用多台接收机同时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观测。其工作效率高,扫描速度快而成为近年来电法工作中的主要方法,而且其极化率参数不受地形影响。

3.4 实习设备

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如图3-1)和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如图3-2),大功率发射机、大功率发电机、两根供电铜电极、两个不激化电极、一个工具箱、皮尺、地质锤、一把搞头、若干电线,如图3-3。

图3-1 WDZJ多路电极转换器

图3-2 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

图3-3 实习仪器

3.5 实习步骤

本次实验是采用中间梯度装置来测量,需要测量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两个参数。本次实验在地球物理学院楼下的草坪上完成,总共三条测线,以中间的为主测线,旁边两条垂直相距1米的测线为旁侧线,三条线同时测量两个参数并且记录下来。实验参数:AB=40m,MN=1m,点距1m,加密点距0.5m。

实验具体过程:

1、根据勘探目的,使地质体落在测网以内,测线与地质体走向垂直。在距离A级6m处开挖小坑,此后每隔一米挖一个坑,这就是MN=1m的测量点,在距离A级12米处开始进行加密点(也就是说加密的第一个点在1.25m处),加密即每隔0.5米挖一个坑,在距离A级20米处停止加密(最后一个加密点在19.5米处),从20米后到30米的距离仍然采用1米的间隔进行挖坑,三条测线是一样的做法。

2、照实验要求布置一至三号测线,AB供电电极为40m。主测线6至12米MN极距为1m,12至18米MN极距为0.5m,之后极距仍为1米。2条旁测线测量极距都为1m。测量点分部在6.5m到29.5m处;

3、接收机、发射机和发电机。发射机的时间应该和接收机的时间相同(系统时间相同即可,无需对应当天的具体时间),调整发射机的延迟为100ms ,这样是为了避免电磁耦合效应。设置发射周期为4秒,这样可以保证测量时间充足。;

4、固定A 、B 供电极,不极化电极为M 、N 极进行测量;

5、开始逐一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在接收机上进行测量,记录下电压值p V 以及极化率值1M ,测量时会显示4321M M M M ,,,四个参数,我们只需要记录第一个参数即可。

6、计算视电阻率,导出发射机里的数据,导出接收机的数据,根据对应时间相同来得到同一个测点同一个时间的电压值,电流值,视极化率值。此外,装置系数K 是需要通过计算而得到。

(1)I U K MN ?=旁

旁ρ (2)21111K AM AN BM BN π

=--+

(3)22(/2)AM x MN y =-+

(4)

22(/2)AN x MN y =++ (5)

22(AB /2)BM x MN y =-++ (6)22(AB /2)BN x MN y =--+

式中x 表示从供电级A 点到测量电极MN 的中点的距离,y 表示两条测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这里就可以认为m y 1=,这样计算出来的就是旁侧线的装置系数K 值了,而主测线的装置系数K 值可以直接用公式来求出。

6、绘制剖面图,等值线图。

7、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对曲线做推断解释。

3.6 实习成果解释

1、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剖面图

将视极化率和计算得到的视电阻率导入到Grapher软件中,对各条测线绘制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的剖面图。本次实习过程中绘制得到的图件如图3-4、3-5、3-6所示:

图3-4 L2601视极化率与视电阻率剖面图

图3-5 L2602视极化率与视电阻率剖面图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 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 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 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 采集到大量原始数 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 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 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 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 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 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 一定间隔的 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 1m~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 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 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 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 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 由电极转换 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 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将它们连 接到特制的电极转换装置,电极转换装置将这些电极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和 电极距,进而用自动电测仪,快速完成多种电极装置和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 的电阻率法观测。再配上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软件,便可及时完成给定的地质勘 | 説据处返邮分 説孫輕野汨分

学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考试试卷 注意: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10分) 1、接地电阻 2、电磁波波数 3、正交点 4、视极化率 5、静态位移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总20分) 1、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 A 地形 B 装置 C 测点位置 2、利用自然电位法勘探某金属矿,在其上方中心处通常能观测到( ) A 明显的正异常 B 明显的负异常 C 正负异常伴生 3、激发极化法可解决下列地质问题( ) A 寻找浸染矿体 B 寻找水 C 寻找碳质、石墨化岩层 4 、电磁偶极剖面法中,哪些装置能观测纯异常(二次场)( ) A (X ,X ) B (X ,Z ) C (Z ,Z ) 5、下列方法中受地形影响最小的方法是( ) A 电阻率法 B 激发极化法 C 电磁感应法 得分 得分

6、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阻率测深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电源电瓶最高供电压档位为() A 63伏 B 90伏 C 120伏 7、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电偶极子场特征认识”过程中,实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完成的图件有() A 电位图 B 电阻率图 C 电场强度图 8、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测深正演模拟”实习过程中, 给出地电模型是() A 二层模型 B 三层模型 C 四层模型 9、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过程中,学习了绘制二维电阻率异常剖面图的软件是() A SURFER软件 B GRAPHER 软件 C GEOPRO 软件 10、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的装置有() A 中间梯度装置 B 对称四极装置 C 偶极装置 11、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陡立低阻矿体 B 陡立高阻矿体 C 水平的高阻矿体 12、联合剖面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直立的低阻矿体 B 直立的高阻矿体 C 水平的低阻矿体 13、下列方法能有效勘探产状较陡的良导矿体的有() A中梯法 B联剖法 C 回线法 14、用联合剖面法工作时电阻率异常曲线能看到高阻正交点的有()

测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二0—三年 ^一月 ^一日目录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二、液压实验台PLC控制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 一)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内容 5 四.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二)(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6 五.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7 (二)实验内容7 六.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8 (一)实验目的8 (二)实验内容8 七.地震仪器综合设计9 (一)实验目的9 (二)实验内容9 八.电法仪器综合设计10 (一)实验目的10 (二)实验内容10 九、实验心得11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压控制的装置,熟悉PLC编程,并且了解 置的原理并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二)实验内容 此实验是液压的测量实验用PLC处理器控制来实现,液压PLC综合控制实验室是我公 司根据高校机电一体化对气、电、液控制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我公司专利产品YY-18透明 液压传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综合了我公司气动PLC与液压PLC控制实验设备的优点,采 用了开放型综合实验台结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与老师的意见,经不断创新改进研制而成的。是目前集气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以及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技术于一体 的理想的综合性实验设备。实验时,它们可以相互辅成,交叉控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对比、了解气、电、液各自具有的特点、特色、及优缺点等。 信号采集电路原理设计: (1)前置放大电路要求有阻抗匹配设计(前置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OP07、 采用电压负反馈设计、增益为10、50 两档手动设计) (2)主放大器采用级联组合程控放大、增益动态范围为10 至1500 倍之内。 (增益程档位要求有30 至40 梯度之内,具体每档增益值不做具体要求但要求梯度 增益呈线性) (3)主放大器末端输出值(Up-p)设计为5v,如有溢出则在设计说明中明。 PLC控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理解液压装

AMT音频大地电磁法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生产实习 题目AMT生产实习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ZRY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东苑及5417 实习成绩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AMT音频大地电磁法 摘要 学会使用V8仪器以及野外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此外也需要学会使用SSMT2000软件对所采集的电磁信号进行处理,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到最终的成果,这是要求学会AMT数据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关键字:V8;SMT;SSMT2000 第1章AMT数据资料的采集 1.1数据采集仪器 V8主机,AMTC-30磁棒,不极化电极,GPS,电线及屏蔽电缆,CF卡以及读卡器,蓄电池等,参数设计工具软件TBLEDIT.exe,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 其中V8多功能电法仪具备时间域的常规电剖面、电测深、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测量功能;具备频率域的MT(大地电磁法)AMT(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SIP(频谱激电)勘探测量功能. 1.2实习内容 1.学习使用V8仪器,会熟练操作V8仪器; 2.学会AMT数据资料采集的野外布线方式; 3.掌握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式。

1.3V8布线方式 1.3.1“十”字布极法 图 1“十”字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2“L”型布极法 图 2 “L”型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3“T”字型布极法 图 3 “T”字型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4 RXU-3ER连接方法 图 44 RXU-3ER连接方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深;张量观测:2电道观测;也有三种布极方法;只测量两个电道与V8主机共用磁道;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实习采用的是“十”字布极法。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一、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 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 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 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防空洞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 指导老师:吴健生赵永辉 小组成员:刘佳叶何文俊马驰 2011年6月

目录 1. 目的 2. 原理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5. 数据处理 6. 保证质量措施 7. 问题对策 8. 结论分析 9. 体会展望 10. 参考文献

摘要: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探测方法,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达到了解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关键词:面波探测黑松林斜坡 1.实验目的 通过人工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的方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进行勘察。要求勘探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2. 实验原理 面波分为拉夫波和瑞利波。本实验主要应用的是瑞利波。同一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反映出地质条件的横向不均匀性;不同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地下介质在深度方向上的不均匀性。 通过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 ,即可达到了解地下地质构造的目的。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4.1 实验区概况 试验区域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入口朝北,由于无法进入内部,初步估测

该防空洞在平面上呈长方形。实验区上部覆盖种有草皮的土壤层,堪探时土壤较湿润。 4.2 野外布线 此次实验本小组总布线条数为 2条,布线方向为南北向。我们根据实验场地具体情况,在防空洞入口边缘布下了第一条线,在第一条线西侧距离为3米处布下第二条线。在实验过程中,炮点距为1米,检波器间距为1米,检波器每次向北移动距离也为1米。进行人工激发时,我们在每点处各激发两次并采集数据,总共得到数据14组。 4.3 野外操作 1. 排线,布检波器 第一道测线 第二道测线

高密度电法(1)

实验二高密度电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工作方法;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二、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 3 部分组成。多路电极转换器通过电缆控制电极系各电极的供电与测量状态。主机通过通讯电缆、供电电缆向多路电极转换器发出工作指令、向电极供电并接收、存贮测量数据。数据采集结果自动存入主机,主机通过通讯软件把原始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转换成处理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经相应处理模块进行畸变点剔除、地形校正等预处理后,做视电阻率等值线图。在等值线图上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合钻探、地质调查资料作地质解释,并绘制出物探成果解释图。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室外采用温纳装置做剖面观测,学习电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过程和仪器操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工作仪器包括测量系统和反演软件系统。测量系统包括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测控主机)和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三)装置形式 采用的装置形式为:固定断面扫描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见图1-1。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依此不断扫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由于供电电极AB和MN均按一定比例增大,所以在反映深部信息是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年月二〇年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 一、实习目的 (4) 二、实习安排 (4) 三、实习内容 (5) 3.1高密度电法 (5) 3.2对称四级电测深 (10) 3.3联合剖面法 (12) 四、实验心得体会 (12) 五、手绘附图 (14)

一、实习目的 主要目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要求能掌握以下几点: 1、掌握电极距选择规则 2、掌握对称四极电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γ的野外施工方法和数据采集 3、学会对所采集数据初步整理与绘制实测曲线 4、学会高密度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5、进行高密度电法项目设计和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安排 图 1 电法勘探实习安排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17页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 欧东新、韦柳椰编著 实验一WDDS-1数字电阻率仪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WDDS-1数字电阻率仪及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在水槽中测量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方法。 3、掌握各种装置的视电阻率K值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准备 WDDS-1数字电阻率仪一台,万用表一台,电池箱一个,带鳄鱼夹导线若干,大头针若干,水槽跑极装置一套。记录纸一张,直尺一把,铅笔,橡皮。 三、实验步骤 1. WDDS-1数字电阻率仪认识及参数设置 (一)熟悉仪器的面板(图1.1)。 图1.1 WDDS-1面板 图1.2水槽WDDS-1测量视电阻率装置图 第 1 页

(二)检查仪器。 (1)开机,按“↑↓”键,调节液晶屏对比度。 (2)按“电池”键,检查仪器电池电压。当电池电压< 9.6 V 时,更换8节2号或3号 1.5V 电池。 (3)按“设置”键,设定供电时间仪器默认为0.2秒(显示数字为2),实验一般选用 0.5秒,输入数值5后按“确认”键。 2. 按照 图1.2 接好实验装置。 测线布置在水槽中间,测点距10cm ,一直延伸到水槽边沿。 3. 测量(以对称四极电剖面为例)。 (1)按“电源”键开机。 (2)按“排列”键输入线号 ,如:NL=01。按“确认”键后,显示排列方式。 (3)排列方式共有9种。按“↑↓”选择对称四极电剖面,不用按“确认”键确认。 9种排列方式如下: 1.4P-VES 四极电测深 2.3P-VES 联合电测深(含三极电测深) 3.4P-PRFL 对称四极电剖面 4.3P-PRRL 联合剖面(含三极动源电剖面) 5.RECTGL 中间梯度装置 6.DIPOLE 偶极—偶极装置 7.IP-BUR 井-地电法 8.INPUT K 传送K 值 9.5P-VES 5极纵轴电测深 (4)按“极距”输入极距号,如:NO=01,按“确认”键,显示:AB/2=XXXX,MN/2=XXXX, 输入数据(单位为m )并按“确认”键,再按“停止”键,显示:K=XXXX.利用式(1-1) 验算K 值。(仪器由于利用二进制进行存储,由于位数原因,有误差。) 1 11112 -???? ??+--=BN AN BM AM r r r r K π (1-1) (5)按“测量”键进行测量。显示结果参数如下: NL= NP= SP= mV= R= e= V= V = NL 测线号,NP 测点号, SP 自然电位(mV ), R 电阻率(欧姆米) e 电阻率重复误差(%) , V 一次场电压(mV ), V 一次场电流(mA ) 将相关数据记录到记录纸上(每个点要至少测量两次,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5%),利 用式(1-2)验算视电阻率。采用同样的装置从水槽中心的测点一直测到水槽边沿,并现场 绘在坐标纸上(图1.3)。横轴为测点,纵轴为视电阻率。这种装置不变,横向移动测量的方 法称为剖面法,绘制的图件称为视电阻率剖面曲线。 图1.3 视电阻率剖面图 I U K MN s ?=ρ (1-2) (6)跑极,向水槽边沿平移所有电极,每次移动10cm ,直到边沿为止。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 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肖宏跃 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 实习成绩 2015年 9月-2015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 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 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实习安排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

实习内容 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本次实习包括:联合剖面法、大功率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以及AMT。 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方法原理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装置AMN∞和∞MNB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电剖面法,即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所谓三极装置,是指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无穷远的装置。如图2-1所示,A、M、N、B四个电极位于同一条测线上,以M、N之间的中点作为测点,且AO=BO,MO=NO,电极C是两个

电表改装实验报告

电表改装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将微安表改装成较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校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 3、 了解欧姆表的改装和定标。 【实验原理】 1、微安表表头I g 和R g 的测定 1)lg :的测定 首先置滑线变阻器滑动触点C 于输出电 压最小处(A 端),将开关K2合于“ 1” 若改用mA 级表头,贝““标准表”相应地改为较高级别的mA 表)。接通开关KI , 移 动滑动触点品流值渐增大输出电记下这个头G 指针偏转到满刻度,此时微安 (2)Rg 的测定 I 阻箱)为较大值,将开关K2合于“2”处,连渐减小R 的值,使微安表重 表为,表头表头有緡表确度的图中准微安 表”; 保持上述电路状态不变(即不改变电源电压和 R (采 C 点的位置),使可变电阻 --------------------

Ig处,此时R的值即为Rg .这种方法称为替代法. Ig和Rg是表头的两个重要参数。在选择表头时,这两个参数值越小越好 2、微安表改装成电流表 并联电阻Rs的值通过计算可以得到: (I - Ig )Rs = IgRg 所以 Rs = IgRg / I - Ig (1) 若令n=I/Ig , 则 Rs =(1/n-1)Rg (2) 式中,I为扩充后的量程,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从式(1)可以算出并联电阻Rs的值。若将Rs分成适当数值的多个电阻 串联而成,如图3,在相应点引出抽头,则可得到多量程电流表。 3、微安表改装成电压表 表头所能测量的电压很小(Ug=lgRg),若耍用它测量较大的电压,可串联 高阻值分压电阻RH,见图4 .由图可知,该电表的总内阻 RH+Rg=U/Ig (3 所以

波尔共振实验报告

波尔共振 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而共振是特殊的振动,为了趋利避害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目前,电力传输采用的是高压输电法。而据报载,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索尔加斯克领导的一个小组,成功地利用无线输电技术,点亮了距离电源2米远的灯泡!无线输电法原理的核心就是共振。人们期待着能在更远的距离实现无线输电,那时生产和生活将会发生一场重大变革。 【目的与要求】 1. 观察测量自由振动中振幅与周期的关系。 2. 研究阻尼振动并测量阻尼系数。 3. 观察共振现象及其特征;研究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及其辐频特性和相频特 性。 4. 学习用频闪法测定动态物理量----相位差。 【实验原理】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即强迫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若外力是按简谐振动规律变化,则稳定状态时的振动也是简谐振动,此时,振幅保持恒定,振幅的大小与强迫力的频率和原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以及阻尼系数有关。在受迫振动状态下,系统除了受到强迫力的作用外,同时还受到回复力和阻尼力的作用。所以在稳定状态时物体的位移、速度变化与强迫力变化不是同相位的,存在一个相位差。在无阻尼情况下,当强迫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产生共振,此时振幅最大,相位差为90°。 当摆轮受到周期性强迫外力矩t M M ωcos 0=的作用,并在有空气阻尼和电磁阻尼的媒质中运动时(阻尼力矩为dt d b θ-),其运动方程为 t M dt d b k dt d J ωθ θθcos 02 2+--= (33-1) 式中,J 为摆轮的转动惯量,-k θ为弹性力矩,M 0为强迫力矩的幅值,ω为强迫力的圆频率。 令 ,2 0J k =ω ,2J b =β J M m 0= 则式(33-1)变为 t m dt d dt d ωθωθβθcos 22022=++ (33-2) 当0cos =t m ω时,式(2)即为阻尼振动方程。 当0=β,即在无阻尼情况时式(33-2)变为简谐振动方程,系统的固有圆频率为ω0。方程(33-2)的通解为 )cos()cos(021?ωθαωθθβ+++=-t t e f t (33-3) 由式(33-3)可见,受迫振动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cos(1αωθβ+-t e f t 和初始条件有关,经过一定时间后衰减消失。

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姓名:邱乐稳 ◆学号:0145110130 ◆专业:地球科学信息与物理学院◆班级:1101班 ◆指导老师:龚安栋严家斌

◆实验名称:直流电法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实验(电阻率法) ◆实验仪器: 1.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 2.12V直流蓄电池 3.带有标尺的水槽 4.水平铜板或者高阻砖块 5.连接线若干,点电极面电极各若干 ◆实验目的: 1、熟悉了解DDC-5电子自动补偿(电阻率)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疑问及教材上的理论曲线,尝试调节一起参数,如观察工 作模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生产操作中电法勘探的利弊。 3、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工作模式,熟悉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实验装置: 1.中间梯度装置 中间梯度法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范围内移动,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原点O 为AB的中点,记录点号位置为MN中点。反映一定深度内电阻率水平横向变化情况。实验装置系数K=2π/|1/AM-1/AN-1/BM+1/BN|。 2.偶极偶极剖面装置

偶极偶极装置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其中,原点取OO’中点(O为AB中点,O’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π*n*(n^2-1)*d(DDC-5仪器中间隔系数n 与书上理论中提到的间隔系数n不同,前者是AB中点与MN中点的间距,后者是BM的间距)。 3.联合剖面装置 联合剖面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且K始终为K=π*(a^2-b^2)/b。 4.对称四级剖面装置 对称四级装置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四个电极沿X移动的动源电剖面测量,用来研究电阻率的横向变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习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11/5

一、实验目的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 二、实验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测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南侧草坪,测区地势平坦,地表植被除傍边有一排行道树外均为矮小杂草,见图1。 图1 测线布置方式:沿正东的方向布置单条侧线,电极间距a=8m,共n=32个电极。装置方式为温纳四极和偶极法依次进行。 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 (2)将所用钢钎沿测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插入土层中,要求与土层良好接触,将测线固定在钢钎上,使其相互接触; (3)将测线与仪器连接,进行电阻检测,检查各段测线与钢钎是否良好接触; (4)根据布设情况,选定参数及试验方法,开始测量; (5)将所得的视电阻率数据运用反演软件RES2DINV进行数据处理; (6)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剖面情况结合所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 1 实验题目: 已知地下异常体的走向和大概的深度,判断异常体的具体位置,电阻性质。 2 实验所用设备: 高密度电法仪一台; 设备电源一台; 电法信号专用电缆7根; 电极57根; 笔记本电脑一台; 图1 电法实验的参数设置 3 实验方案 将56个电极垂直异常体走向布设,电极距为0.5米。另将一个电极接在仪器上作为接地电阻。先测量接地电阻,无异常后,进行视电阻率的测量,仪器工作完毕,测量结束。由于时间限制,未进行第二条测线的布设及测量。 测线排列的位置坐标(RTK测量): 起点(第1个电极的位置):X=4003159.244 Y=544036.212 H=64.806 中间点(第28个电极的位置):X=4002171.428 Y=544041.923 H=64.587 终点(第56个电极的位置):X=4003184.042 Y=544047.734 H=64.806

4 实验分析: 实验过程中,按垂直于异常体的走向方向布线。由于埋藏深度不超过10米。所以我们将电极距设置为0.5米,56个电极距可以测量18层。这样可以测量出地下9米之内的视电阻率情况。 首先,我们对起伏较大的坏点进行了剔除。 图2 注:图中红色的点为坏点,予以去除。 然后将除去坏点的数据体进行反演,结果如下: 图3 反演后所得的参数

我们挑选出迭代次数为1和4的两幅图,也就是均方根误差最大和最小的两幅图进行对比。 图4 迭代一次后所得的图像

图5:迭代四次后所得的图像 5 实验结论 从图4和图5均可看出,在距离原点16米到20米地区域,深度1到4米之间出现蓝色低阻区域,所以推测在17米到18米范围内,深度1.59米到2米之间,有低阻异常体的存在。推测可能是铺设的供水或供暖管道。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 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以及要求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插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本实验要求达到以下几点: 1.学会高密度电法装置的布设方法以及测线的连接方式; 2.掌插高密度电法温纳四极、偶极法两种装置的数据采集; 3.学会数据的接收及转换; 4.学会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5.需要掌插的软件有: a、BTRC2004数据接收不格式转换软件; b、RES2DINV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 二、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新兴阵列勘探方法,将多个电极,可达上百根,置于测线上,通过电极转换开关和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并能够进行现场数据处理、分析和成图。它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仌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

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 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图1 高密度电发勘探的简单原理图 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且探测深度较深,野外采集的数据较大,仍 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了探测精度,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优点: ,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

电法观测实验报告

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 实验名称:电法勘探实验 姓名:xx 班级:xx 完成日期:20xx 年x 月x日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三、仪器介绍与实验过程 (3) 1、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内容 (3) 实验过程 (4) 四、数据分析 (5) 1.实测数据表 (5) 2.电阻率曲线变化图 (5) 3. 结果分析 (6) 4. 注意事项 (6) 五、实验感想 (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操作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实验,掌握电子自动补偿仪主要使用方法,利用电阻率发中的联合剖面装置对低阻脉进行探测。 2.进行电法勘探室内实验模拟,初步了解室内工作方法。 3.学会利用软件,如matlab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画出异常曲线图以便观测。 4.利用专业知识对数据和异常进行解释分析,得出主要结论。 5.了解电阻率对称三极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了解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在良导体上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二、实验原理 联合剖面法是由两组三极装置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视电阻率测量方法,具有分辨能力高。异常明显的优点,但也有装置较笨重、地形影响大等缺点。无穷远极C 通常设在测区基线方向离测区最边缘的测线大于五倍AO 的距离处,本实验设计在水槽边缘处。 三、仪器介绍与实验过程 1、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内容 DDC-8 电阻率仪操作步骤 DDC-8 电阻率仪操作步骤: (1)连接 A、B、M 、N 接线柱,并分别与电极正负极连接 (2)按 ON 键打开DDC-8 电阻率仪后,再按电池键检查仪器工作电压≥10V,不满足电压条件,重新设置仪器至满足后方可进行实验 (3)按“排列”键,设置排列方式参数,此次实验主要是对称三极联合剖

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实验报告20091000166--闫超

科研实习报告 班级:122092班 姓名:闫超 学号:20091000166一、磁法勘探 磁法勘探简介: magnetic prospecting 测量地磁异常以确定含磁性矿物的地质体及其他探测对象存在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有用矿产分布及其他情况作出推断。磁性岩体及矿体产生的磁场叠加在地球磁场之上﹐引起地磁场的畸变。这种畸变一般称为地磁异常。在造岩矿物中﹐只有磁铁矿﹑钛磁铁矿﹑磁黄铁矿和磁赤铁矿等少数矿物具有强磁性(见岩石物理性质)。因此﹐岩石及矿石的磁性强弱﹐主要决定于上述矿物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根据测定﹐沉积岩的磁化率比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磁化率低几个数量级。在岩浆岩中﹐基性及超基性岩的磁性最强﹐酸性岩是弱磁性或无磁性的。变质岩的磁性决定于原岩的成分及变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如果原岩是花岗岩及泥岩等﹐则变质后的岩石一般无磁性﹔如果原岩是基性喷出岩或侵入岩等﹐则变质后的岩石一般具有中等磁性。 工作方法 基本方法 磁法勘探可在地面(地面磁法)﹑空中(航空磁法)﹑海洋(海洋磁法)和钻孔中(井中磁法)进行。在地面磁法勘探中﹐一般是布置一系列的

平行等距的测线﹐垂直于被寻找的对象(例如矿体)的走向﹐在每条测线上按一定距离设置测点﹐在测点上测地磁场垂直分量的相对值﹐测线距与测点距之比从10﹕1到1﹕1。在航空及海洋磁法勘探中﹐飞机或观测船沿预先设计好的航线行进(用导航仪控制)﹐用航空或海洋磁力仪自动记录总磁场强度。无论地面或航空磁法﹐测量点间的距离要小于所要找的异常的宽度。例如石油勘探用航空磁法找大片磁异常﹐航测的线距是1~5公里﹐飞行高度0.3~1公里﹔在金属矿区﹐线距要小一些﹐有时小于100米(见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地下地球物理勘探)。 地面磁测 地面上设置测网,用磁力仪观测磁异常现象和分布规律。测网一般是由互相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等间距分布的测点组成。测网形状和密度决定于研究对象的规模、需要研究的程度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普查阶段主要是发现磁异常,线距应小于最小探测对象的长度,点距应保证有3个以上测点落在磁异常范围内;详查阶段主要是研究磁异常,测网密度则要保证磁异常的形态特征细节能被反映出来。根据探测对象产生磁异常的强弱来选择仪器类型、磁测精度和观测方式。一般来讲,磁测工作首先在正常区建立基点作为全区磁异常的起算点,然后按测线、测点观测总磁场强度及垂向梯度或垂直分量的相对值。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观测水平分量相对值。在磁测工作中为评价磁测质量需要进行一定数量测点的重复观测。由于观测数据中还存在其他干扰,因此需要对观测数据作必要的改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异常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工程物探实验 学院名称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地质工程岩土钻掘 学生姓名王英杰 学生学号 2 0 1 4 0 3 1 0 0 5 1 1 指导教师张玮 实验地点XH308 实验成绩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 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一 ABMN排列 跑极方式:测量时,A、B 不动,M、N 逐点向右同时移动,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 A、B、M、N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A、B 不动,M、N 逐点向右同时移动,得到另一条滚动线;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得到平行四边形断面。 适用地质情况: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A-MN矩形 跑极方式:测量时,M、N不动,A 逐点向左同时移动,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 M、N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A逐点向左同时移动,得到另一条滚动线;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得到矩形。 适用地质情况: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实验报告 老师:学生:学号:联系方式: 实验一 中梯法的电阻率正演模拟 1、实习目的: 根据中间梯度法球体的正演公式及设计空间编写程序,作出正演成果的平面等值线图和中心剖面图,比较和分析不同电性比值时中心剖面图的变化规律。设计球体的空间位置、物

性参数和计算空间不同电性比值正演结果的平面等值线图及中心剖面图,对不同电性比值正演结果中心剖面图的特征分析与解释。 2、实验原理: 在地下半空间条件下,可按镜像法原理将半空间映射成全空间,用地面上方的一个镜像球代替地面影响。若以球心在地面投影点O 为原点,Z 轴垂直向下,地面观测点坐标为M (x ,y ,0),球心坐标为(0,0,h0),如右图所示。利用全空间球外电位表达式中异常部分加倍的方法,可求得地面电位,进一步求得任一点电场强度,再根据视电阻率微分表达式得中间梯度法球体的正演公式: 根据上式得到正演成果的平面等值线图和中心剖面图 3、成果提交: 程序: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FILE *fp1; fp1=fopen("ps.txt","w"); FILE *fp2; fp2=fopen("pn.txt","w"); double p1=10,p2=50,h0=20,r0=40; double x,y; double pn[21],ps[21]; double a,b,c,d,e,f; int i,j; for(i=0;i<21;i++) { for(j=0;j<21;j++) 2 /52202 20302)(212121x h x h r s +-+-+=21μμρρ????? ?++-++-+=12112/522202220302)(2221x y h x h h r s ρρρρρ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