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一、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结构)相同3、内容相关4、平仄相合(仄起平收)二、对联的禁忌1、忌“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的意思雷同。例如上联:春晖盈大地下联:朝霞满山川(误)正气满乾坤(正)2、忌“同字”。即上下联不能有相同的字。例如上联:科学能致富下联:艺术能修身(误)勤劳可兴家(正)三、高考典例(04全国4)2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24题分析第一题①例:祖国日日新②例:神州面貌新(每联2分。形式相同,给1分;内容相对,给1分。两联共4分。平仄不作要求,有错别字扣1分。)第二题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4分,形式相同,给2分;内容相对,给2分。平仄不作要求,有错别字扣1分。)(04全国1)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第一题:处处春光好一代园丁乐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示例:家家气象新九州桃李荣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四、巩固练习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3分)(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2、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3.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4.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难报恩来生为国家耿耿忠心昭日月何堪魂去青史千秋功同五岳寸草春晖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死为人民 5.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新春对联教师办公室对联7、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1、A2、A 3、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4、①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②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5、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6、新春对联:翠柳迎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芝兰绕阶座凝香7、鹿茸人参灵芝,俱为长白珍奇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自主预习) 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对联讲究平仄,。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词,,,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两种,仄声包括、两种。 7、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A、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联:时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B、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C、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气象随新年来到 8、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人梯巧搭登攀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心血勤浇栋梁材 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合作探究) 1、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名胜类、、、、 、、等。 2、分小组讨论,欣赏、品味教材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交流意见,汇报探究成果) 我最喜欢第副对联,理由是: 3、妙联撷趣(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奇联共欣赏) 哀挽联: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 周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奇妙的对联》这一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高中 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中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 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它主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究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对对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对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尝试去继承和发 扬这一传统文化。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对联不仅仅是文字和思维游戏,他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 是汉字奇妙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灵性的彰显。因此 在教学这一专题时,就不能只注重对联知识,虽然中考、高 考语文卷中,都出现了对联题目。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就把三 维目标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 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习的过程 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 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喜欢 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这堂课综合 考虑了如下因素:1.围绕学科特点,立足教材,把握要点,

突出语文性,2.符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增加 趣味性,3.联系社会实际,灵活选择,注重实用性,4.突出 过程与方法,注重基础,增强探究性,5.增加文化含量,丰 富思辨性。基于以上五个因素,我对本专题做了分四步走的 设计:第一步,了解对联: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学生归 结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 内容相关等,从演绎到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升华,符合 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步:欣赏对联,通过欣赏学生和教师 搜集的奇联妙对,体会不同种类对联的创造方式,真正体会 对联的奇妙特征,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文化的探究学习, 同事能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每一个奇妙的对联背后都 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第三步:评改对联,这实际上是对对 联特点的深化过程。通过辨析和修改对联,完成对对联基本 知识的再认识,并为创作对联做好铺垫。第四步,拟写对联,也就是对对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提高自己与 别人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创作思维和应用语 言的能力,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对对 联的过程中,兼顾对联的基本准则,把辩证性思维和发散性 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对联用 毛笔写出来,即使是不会写毛笔字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一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对联学案

《奇妙的对联》学案 1.梳理对联的有关常识。 2.总结对联的特点。 3.欣赏、品味奇联妙对。 4.根据对联的特点,尝试写作对联。 一.自主梳理:课本P77-P79页 ①什么是对联? ②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③如何书写对联? ④如何张贴对联? 二.总结对联的特点 1.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①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②.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③.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④.上联:华年潇洒莫蹉跎 下联:岁月峥嵘须奋斗 ⑤上联:天增岁月爹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红满门 2. 总结对联的特点。

三.欣赏、品味、积累奇联妙对。教材P78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副对联。 我最喜欢第副对联,理由是。 ①“文辞真比丰年玉;气味还同幽壑兰。” ②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④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⑤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⑥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四:对联与高考 1.请利用对联知识,从下面8个句子中选出4 个句子组成两副春联。 ①九洲春意闹百花争艳②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③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④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⑤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⑥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⑦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⑧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2.(2004年广东卷)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 分)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课后作业: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全国卷二)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一、基础考点回扣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沁.园春(qìn)(2)漫.江(màn) (3)寥.廓(liáo) (4)挥斥方遒.(qiú) (5)彳亍 ..(chì chù) (6)颓圮.(pǐ) (7)青荇.(xìnɡ) (8)漫溯.(sù) (9)叱.骂(chì) (10)典.押(diǎn) (11)火钵.(bō) (1..2)氾.南(Fán)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 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 写对联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既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 1.字数相等 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请看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对)。”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11字。 2.词性相同 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不仅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此等等。如下面的对联:“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 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 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贴对 (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一、对联衔接训练 (一)选择题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

《奇妙的对联》导学简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知识及写作方法; 2.提高欣赏对联的水平; 3.获得审美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学会欣赏对联。 【学习难点】对仗、平仄知识,尝试拟写对联。 【导学用具】多媒体、手写嵌名对联若干副。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对联堪称一支馨香四溢的奇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文化百花园,去采撷对联这一束奇葩,感受对联的奇妙之处,欣赏对联之美。 (板书:奇妙的对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提示语:下面我们按读对联、识对联、赏对联、拟对联、评对联这几个步骤来学习。 板书:

对联 读识赏拟评 三、导学对联 导学一:读对联 用多媒体投出以下七副对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提示语:中国的名联数不胜数,我们在这里仅选出七副,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七副对联,犹如一扇窗户,打开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对联的宝库里,有着那么多的奇珍异宝。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洪应明)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7.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导学二:识对联 提示语: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语句才称得上是对联呢?对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77页的内容,归结出对联的特点。 合作探究:学生用7分钟的时间,讨论、分析、归纳对联特点。 学生充分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后整理归纳对联特点(投影):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3.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导学三:赏对联 提示语:明白了对联的特点后,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对联。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小组最喜爱的对联来赏析。 让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赏析。(15分钟) 导学四:拟对联 提示语:赏析了那么多的美联,咱们现在小试牛刀。老师给出上联,请同学们拟出下联。要求内容健康,符合对联要求。 出示试题: 第一题:静聆雨润绿草 第二题:中华日丽风光好 学生做题,把答案写在白板上。(8分钟左右) 导学五:评对联

奇妙的对联实用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安徽砀山职教中心(砀山三中)王本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 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 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文章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 (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 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见课本)3.妙联撷趣。(多媒体显示教师与学生辑录的妙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奇联共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示) 名胜联: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岳阳楼·范仲淹)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醉翁亭·欧阳修) 哀挽联: 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洒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奇妙的对联学案

《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预习: 一、对联知识 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对联讲究平仄,,能够达到。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和两种,仄声包括和两种。 7、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简要分析下面两句是否符合对联的特征。 A、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B、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参考答案:一、对联知识 1、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2、对仗的要求是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 3、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助词对助词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两种,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两种。 7、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简要分析下面两句是否符合对联的特征。 A、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基本能对上,只是“猛虎”与“蛟龙”对得不工整) B、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说的是理发师啊,虽然剪的是细小的头发,却是需要顶上飞剪的绝技啊) 讲习:

《奇妙的对联》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教学设想 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 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 【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我们可以得出的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对,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板书)。 我们将我们自己修改好的对联齐读一遍: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2、我们再看这幅对联字数是否相等,词性是否相同? 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1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升审美水平。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写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能够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板书:奇妙的对联) 国文科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课本P78)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下联——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下面我们翻到课本P78,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对联欣赏1、2、3中的六副对联,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积极肯定。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即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学生可能回答的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当;(4)仄起平收;(5)内容相关。) 教师以“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为例解说对联的特点。 教师总结: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能够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板书: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联”内容相关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理解了对联,但我们不但要识其形,还要赏其韵。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对联学案

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积累与运用:对联的理解及运用 编写:审阅: 班级姓名学号 课前自主学习 1、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2分)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题) 2、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3分)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 二分明月万梅 D三月细雨春妩媚(2006年福建福州市中考题) 3、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2分)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2006年江苏南京市中考题) 4、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其中一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2分,多答一题奖励2分,此题最多可得4分)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2)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2006年辽宁锦州市中考题) 5、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5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2006年山东烟台市中考题) 课内互动学习 一、对联都必须具备这些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中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有这几种: 1、对联链接,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等结合起来考查; 2、对联匹配,即根据上(下)联选出下(上)联; 3、对联改写,即改正对得不够工整的对联或是改动散句,使之形成一幅对联; 4、对联撰写,即根据要求对出下(上)联,有时是自拟一幅对联; 5、对联赏析,即品赏对联的妙处等等。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审美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体现出我们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魅力。 三、方法指导 在考场中,一般的做法是拿到上联或下联后,先分析它的词性、结构,然后根据其意义尝试对出下联或上联。对出后,适当考虑其情境,最好以熟悉的景、人、事入联。例1作答时不但要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还要注意内容受到了限制,必须是来自名著;例2例3要根据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对,句法结构也要一致来进行选择或删改;例4要善于抓住对联中的重要词语,如“表”“对”“三顾”“酌酒花间”“磨针石”“正气”“丹心”等,再联系自己相关的知识积累来解答;例5必须对对联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 课堂练习 6、请根据上联对下联或根据下联对出上联。(4分)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一一走进对联(自主预习) 1、对联由_______ 和_______ 组成,要求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对仗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对联讲究平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等。(请

6、 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两种,仄 声包括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两种。 7、 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A 、 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时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B 、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C 、 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气象随新年来到 8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 、 人梯巧搭登攀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B 、 学海无涯勤可渡 阵阵渔歌卷春风 C 、 山高自有人行路 D 、 风吹杨柳千门绿 E 、 点点轻舟腾巨浪 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一一欣赏对联 (合作探究) 1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名胜类、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2、分小组讨论,欣赏、品味教材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 雨滋桃杏万户红 书山有径志能攀 心血勤浇栋梁材

对联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生尝试对对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对联讲究平仄,,。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两种,仄声包括、两种。 7、对联,也称,形成于,盛行于,可谓源远流长。 8、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张贴对联,一般是面对读者的右边是联,左边是联。横批的书写是自而。 (二)、古诗文妙联选: 敏而好学;乐以忘忧。(联出《论语·公冶长》)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联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联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出王之涣《登鹳雀楼》) 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须自强。(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李颀《缓歌行》)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第37回)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29回) (三)、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简要分析下面两句是否符合对联的特征。 A、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B、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试试吧 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对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文学形式,虽然它字数不多,但却意蕴悠长。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对联,一起感受一番对联的独特魅力! 二、说说吧 1、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2、对联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对联,学生总结对联的特点。 上联:春风春雨春色 下联:新年新岁新景 上联:恒心搭起通天路, 下联:勇气冲开智慧门 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下联:斩白蛇,入咸阳,高祖是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导学案(含答案)

19 奇妙的对联 1 四中崔宝安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巩义四中崔宝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对联学案

BX-1-27 年级:高一日期:2017年10月24日 《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2.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 【重点难点】 1、了解汉字构成的相关知识 2、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一、对联的要素 对联的上下联和相对的字词句要符合下列条件: 一、字数相等; 二、词性相同; 三、结构相应; 四、句式相似; 五、内容相关; 六、平仄相对。这样的两行字就构成了一副对联,也称对子。 对联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一种短小精悍、可以独立运行的文学体裁。对联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对联的量词叫副。上联或下联的量词叫比。 对联除上下联以外,还有横批,也叫横额。上下联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而横批则可有可无,门联一般都有横批。横批的字数要少,内容和上下联要相关,最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的几个要素(1) 一、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首要的一条要求。这一要求也是与它“立”起来分别悬挂张贴的用途相适应的。字数相等,可以给人以匀称雅观、平衡舒适的美感。 二、词性相同。上下联相同的字位要词性相同,分别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一个字就是一个基本词,相当一部分字词都兼有多种意义与词性,所以,使用时可以只取其一。 三、结构相应。这是指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四、句式相似。对联字数多少可以视使用情况而定,不拘一格,灵活掌握,也没有固定的句式。但就一副对联来讲,上下联的句式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就是“失对”,不能成其为对联。比如,有人取毛泽东诗两句为联: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这就属于“失对”,上下联不仅在词性、结构上相差太远,而且句式也不同。上联是“二----二----二----一”的结构,下联却是“二----二----一----二”的结构,所以尽管它的意境很美,但不是对联。而另有些诗句是可以成对联的,比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又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些诗句都是对仗极工整的对联 五、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如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对偶再工整,也是毫无意义的(另有一种无情戏对除外)。内容相关就是要使联句置于同一个特定的范围之中,在表达的主题上要有必然的联系。上下联说的两项事在意思上相似或相对的,称为“正对”,如: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风起云行快;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想】 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 (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高中语文对联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对联复习学案一 一、对联的特点分类:按用途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位置分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2、格律 一是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实词和虚词两大词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一致。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六是内容相关。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的禁忌: 一忌“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的意思雷同。例如: “春晖盈大地”,对“正气满乾坤”是不错的,因上联比喻,引出下联颂赞的“正气”,上下联互相衬托;但对“朝霞满山川”则不好,因后者与上联意思重复。 二忌“同字”。即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有相同的字,如: “科学能致富”对“艺术可修身”是可以的,但对“诚信能纳财”则犯忌,因上下联都有“能”字。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博苑 09-01 0540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子。 教学建议 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2、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一些奇联妙对,这是把本单元内容教活的基础。 3、本单元注重小学、初中以及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要与本册课本中古诗文课文相联系,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名联。 4、对联与书法紧密相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5、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对联。 有关资料 一、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 (一)关于“对联常识” 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子夜、春蚕 (二)关于“对联欣赏” (1)李秀峰题白鹿洞书院联;(2)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陈澧题钟山书院联) (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信江书院联) (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 (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玉屏书院) (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船山学社) (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桂山书院) (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 (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 (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