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看媒体图片新比较-精品文档

从《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看媒体图片新比较-精品文档

从《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看媒体图片新比较-精品文档
从《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看媒体图片新比较-精品文档

从《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看媒体图片新比较

对于主流媒体,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通常我们将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党刊以及电台、电视台视为主流,而将市场化生存的报刊以及新兴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纳入非主流媒体之列。本文选择《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为例,对于其图片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一、相同点

图像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一方面消除了文字信息对人文化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消除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人们的理解差异。正所谓一图胜千言,那些自然生动、真切感人的画面一下子就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的震撼,这是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直观、生动的特征,报纸媒体越来越重视利用新闻图片来传播信息,新闻图片在报纸媒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要形象生动的来表现这个世界我们就需要用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直观形象思维的发展,图像成为我们表现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我们都被图像包围着,大街上的广告牌、宣传画、书刊中的插图、电视节目中五彩绚烂的影像。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中,图像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消费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商品并不是由于它的实用价值,仅仅是因为它

好看。1842年德国人比乌和K.F.史特尔茨纳拍摄的《汉堡大火废墟》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开启了用图片传播新闻信息的先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挑战,报纸也开始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对报纸媒体而言,‘读图时代’已经到来”[1] 。美国的报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是1982年创刊的《今日美国》却凭借其彩色印刷、大幅照片、以新闻图片为中心的全新的版式设计迅速打开市场销路,跻身成为美国的主流报纸行列。加拿大《公民报》摄影部主任斯蒂夫说过,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像越来越高的需要,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中国青年报》总编陈泉涌表示,报纸版面是一个视觉媒体,照片是整个版面的视觉中心,也是版面语言的最强音。多用照片,逮住好照片不惜版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色。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观念叫“五秒钟效应”,指读者在报摊上浏览时,关注每份报纸的时间平均只有五秒钟,能在五秒钟内抓住读者,就有可能促成购买行为。

现在许多报刊头版的一张图片往往占据了大半版、甚至整版的版面,形成了杂志封面化的效果,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在五秒钟之内留住读者的目光,增强报纸卖点,比如《扬子晚报》在报纸的封面位置有一张具有吸引力的大图片,已成为近年来每期报纸版面的组版习惯。图片占据整个版面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加大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目光。

自从近代报纸出现之后,办报人为吸引读者,一直追求报纸版面的图文并茂,以致新闻照片日益成为报纸版面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中外都是如此,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地阅读完一份报纸,他们更多的是从图像中快速接受信息,接收心理与素质正在向有利于图象传播的方向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惰性,相对于文字的艰涩难懂来说,更喜欢看那些直观、形象的东西,它们对我们的眼球更具有吸引力。图片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促使他们去购买和阅读。我们会根据报纸上的图片提供的信息快速的浏览报纸并从中选择重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五秒钟效应”观念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失去这个机会那也意味着你的报纸将失去一位读者,同时也意味着你的广告收入可能会因此而减少。

二、差异性

首先,作为党的喉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图片硬新闻多,对于国家政治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图片运用得多,较为严肃。《扬子晚报》作为都市报,更重视民生、民情,软新闻图片多,生活趣味多。作为新闻传媒,它总是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有着不可脱离的共生关系。

在政治上,中国一直延续“政治家办报”的思想,中国共产

党的办报理念是以明确的新闻舆论导向表达国家意识形态,以突出党的领导,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在主流媒体上出现的政治新闻图片篇幅多。

在经济环境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国内报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各地的新闻传媒纷纷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开拓市场,实施营销战略。报纸的生命力来源于市场,即广大读者。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图片使用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读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报纸的读者大部分集中在有不同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人们渴望获取更新的信息,并偏好于贴近性强、接近真相的新闻,这为报纸上的深入报道、特别报道等纪实类新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诸如《扬子晚报》等都市报上出现的新闻图片侧重于照顾读者市场,刊登的多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图片。从图片内容看,多为社会生活。报纸媒体刚诞生时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的传播载体,无形中对阅读报纸的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就限制了阅读报纸的人数,也就降低了报纸的传播效果。文字的高度抽象性使得人们在理解其意义时必须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就大大增加了阅读者的负担,同时易导致人们理解的歧义性。然而新闻图片则能以它直观、形象的特点有效的避免这样的缺陷。新闻图片是与新闻保持着直接和密切关系的图片,它们或直接反映新闻,起到更加直观地传递新闻信息的作用,或者评价新闻事实。前苏联著名摄影理论家A•德科说过,新闻摄影就是事实

的力量,纪实的说服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有时间去详读一份报纸或者是一篇文章。但是新闻图片具有的直观、生动的特点恰好弥补了文字的不足,它不再需要发挥想象力去理解作者的意思,只需要仔细观察一下图片就能够快速的掌握报纸中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越来越多的报纸纷纷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有冲击力、新闻性强的大幅新闻照片,以招徕读者目光;一些四开报甚至不惜版面用整版篇幅刊登独幅新闻照片,足可见对新闻图片的重视。

新闻的魅力在于新,因此时效性成为众多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城市都市类生活报的迅速发展,一个中等城市有几家,甚至十来家都市报已不奇怪。媒体要发展就要抢新闻时效,但城市有效的新闻源有限,尤其是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便成为众媒体的争夺焦点,图片新闻的竞争更日趋白热化[3]。这点对于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使用尤为重要。非主流媒体应该重视新闻图片专题的使用。所谓图片专题,就是对新闻事件做专门的挖掘,将新闻事件放大来处理,更详尽地用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若想挖掘新闻图片专题的独特性,就要在日常消息中动脑筋,善于以小见大,发掘新闻内涵。

非主流媒体对于其网站建设也十分重视,对于新闻图片会第一时间在上面刊登。而主流媒体需要一级级审查,在时效性方面有所耽搁,所以相对滞后。《扬子晚报》的扬子网上图片更新速度很快,有了突发新闻都会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发布消息。非

主流媒体开设图片库网站一方面使报社内部图片应用更加规范化,快捷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图片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网站进行沟通,搞横向交流提高图片利用率,使图片增值。网络管理最大的好处是资料管理科学化、合理化。

三、总结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的新闻图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无论作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现在都极其重视新闻图片的使用。媒体对于“一图胜千言”已经有了深刻得认识。著名新闻学者穆青认为,“图片在宣传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新闻图片读者既能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到图片在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事实统证”。新闻摄影的理论家蒋齐生提出“图文并重”。这些都为如今新闻图片的大量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由于定位不同造成了主流与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使用

上的差异化。主流媒体政治性更强,把握时代前沿,发挥了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而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非主流媒体以市场为依据,在新闻图片使用上更加具有社会性、重视日常生活的呈现。这可是硬新闻图片和软新闻图片的差异所在[4]。

中国青年报

人艺大舞台上的外省保安 穿着制服,站上岗台,他们是首都剧场外普普通通的青年保安。 套进戏服,大幕拉开,他们却是人艺舞台上兢兢业业的“绿叶”演员。 1月28日13时,人艺开年原创大戏《食堂》进行全体联排。人艺保安队的4名保安——队长李花云、保安员张青松、徐凯、杨永杰,准时出现在排练厅。只不过,此刻他们的身份,是演员。 “在人艺,那是绝对的‘戏比天大’”,张青松脸上写着虔诚,一双小眼睛因为郑重而睁得圆圆的。他将一根胖乎乎的手指竖到唇边,示意记者到了排练厅采访要压低声音。 每日泡在剧院,不仅站岗巡逻,还排戏演戏,这让他们对“戏”的敬畏高出常人许多。他们演戏最初源于一个巧合:2012年4月,人艺复排《蔡文姬》时,由于原定的一批群众演员临时无法参演,导演唐烨急中生智,找到李花云,让人艺的保安们“临危受命”。结果,由于保安们平日训练有素,在台上风貌良好,颇为整场演出增色——从此,人艺的大戏里就经常能见到保安们的身影。 “第一次上台,紧张得心扑通扑通都要跳出来了”,李花云回忆。不过几年下来,他已带领许多保安队员参与过《白鹿原》、《小井胡同》、《大将军寇流兰》等多部人艺大戏的演出。用《食堂》剧组副导演韩青的话说,“他们舞台经验都丰富着哪!”

执导《食堂》的人艺老导演顾威则给保安演员们“打100分”。《食堂》以一家国企食堂为缩影,深刻入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社会变迁及转型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顾威认为,该剧是真正的现实题材作品,某种程度上,保安们是“本色演出”。 在该剧中,李花云等4位保安饰演轧钢厂工人甲乙丙丁。尽管并无台词,但他们的投入程度,丝毫不逊于专业演员。 一场戏中,李花云扮演的工人听说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厂区要被拆迁,冲动地抄起砖头就想和拆迁者打架。李花云对人物加入了自己的塑造:疾奔几步,咬着牙关满脸怒火,在主角的劝说下,他举着砖头的手才迟疑不甘地落下来。 在另一场戏里,张青松演一个排队打饭的工人。排练时,虽然他的角色在队伍中并不起眼,可他还是用手做出捧着包子的动作,对着空气大口大口“啃”得很香。 来自辽宁锦州的徐凯是个人高马大的小伙,有时戏里需要很壮实的人物形象,人艺导演们常会想到他。排练《食堂》时,他早早就穿上了戏服——一身白色的工装,东蹭蹭西摸摸,原因是“想尽快把工装穿旧穿脏,这样舞台效果才真实”。 “你演什么,就得像什么,虽然没台词,但你演得对不对,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李花云说。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中国青年报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9年5月31日星期一 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本报记者沙林 被称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的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国际建筑师协会成立半个世纪来,从未在亚洲和澳洲举办过。 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建协第19届代表大会上,中国以压倒多数的票赢得了1999年6月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权。届时将有八千多名各国建筑师云集北京。 14年不息的争办终于有了回报,中国建筑界为此欢欣鼓舞。 中国建筑师给大会的最大礼物之一是,6月18日至2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几十位中国建筑权威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把中国50年中盖的所有房子扒拉来扒拉去,挑出最好的以供展示。 并不都是高兴的事,因为七八千个懂行的外国人来中国,中国不好的建筑一下来了个大暴露,中国人脸上无光啊!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彭一刚来京表达心绪:“建筑师大会在中国举行,我又喜又忧,心情矛盾,外国建筑师要到北京转一转,中国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人有异议,而我们现在有些东西确实拿不出手。我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师也感到有点惭愧,内疚……这次希望他们坐飞机来,从机场把他们直接拉到宾馆里,千万不要坐火车来,西客站周围的房子非常凌乱、不协调。” 实际上中国建筑问题早被世人关注,两年前一位外国的环境专家发问: 中国在大兴土木方面肯定是世界第一,但在质量方面就难说了。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怎么我们看到的全是土地开发商,难道中国城市建筑规划是由房地产商人管理吗? 专家们感叹:工程质量是建设部今天抓的一个主题,但没有把艺术质量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21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往哪里去? 建筑艺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差不多是天方夜谭,大多数人所说的就是盖房子,西方人在这一点上又占了先。建设部科技司司长、重庆建筑大学教授李先逵说: “英文‘建筑’Architecture源于希腊文Archi和tekt,tekt意为技艺,Archi则是最重要的和第一位的意思。在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将建筑列为首位。而在中文里,建筑既表示建筑艺术、也可表示房子本身,还表示建筑施工,很含混,一直没有一个词能像英文的Architecture一样来表示建筑艺术。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罗丹在评述巴黎圣母院时说:整个我们的法国就凝聚在这座大教堂里,正像整个希腊凝聚在帕提侬神庙中一样。 “《西洋艺术史》中也这么认为:当我们想起过去的伟大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 其实,建筑是除了活生生的人以外,表现我们生活的质量,表现一个民族风貌的最重要的东西。 吴冠中这位大画家也把建筑的地位远远排在绘画前面:“当我们想到北京、苏州、马德里、罗马时,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形象就是建筑,一个城镇的面貌基本是建筑。自然面貌,从非洲到亚洲,山水湖泊差异不是很大。现在建筑的问题非常迫切,等不及你,中国大地上那么多建筑现在要起来,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艺术。其他可以慢一点,画坏了一件画可以毁掉,房子搞坏了,要在那儿几十年,几百年。你可以喜欢它,你可以恨它,但是你逃避不了它。” 中国当代建筑50年,有很多经验教训。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萧默总结道: “50年代初期的建筑,以民族形式为主导,主张将宫殿、庙宇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都有一个琉璃瓦的大屋顶。

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

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性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之为数字化新媒体。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有:博客、播客、微博、微信、QQ、陌陌、手机客户端、移动电视等。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性,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接收和发布信息、体现自我和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因此也称之为自媒体。不仅仅是社会大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司法部门、社会团体、商家企业等,也纷纷青睐和运用新媒体,向社会大众发布信息、提供服务,以达到公开信息、推广产品、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之目的。 二、新媒体运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新媒体的运用中,却出现了很多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 问题一:新媒体成为一些人造谣、传谣、发布奇谈怪论、表达对社会强烈不满的平台。网络谣言四起、抨击国家大政方针、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等现象司空见惯; 问题二:新媒体成为少数不法分子从事非法经营、违法犯罪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如假冒伪劣产品代购代销、违禁物品交易、暴力渲染、色情视频、图片传播等。 问题三:新媒体成为滋生腐败的新温床。现在很多新媒体都具有电子支付功能,如微信、微博、QQ的电子支付、红

包、钱包等,利用红包行贿受贿、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 问题四:新媒体的交友平台,使很多人忽视了亲情温暖。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界限,人们交友聊天十分方便,发微信、发微博、刷朋友圈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而与家人、亲人间的交流反而更少了,家庭生活中缺少亲情温暖,父母报怨、夫妻离婚的现象也不少见。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问题五:新媒体滋生“低头族”,新增人身安全隐患。过马路、上公交、挤地铁,随时随地,我们都可见到看手机的“低头族”。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手机上,忽视了外界环境,“低头族”撞电杆、撞树杆、撞汽车等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人因此而丧失性命。 三、官方新媒体的运行及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宠,也引起了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等组织的高度重视,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作为沟通社会、传播信息、问政于民、提供服务的桥梁和平台。这些官方新媒体诞生,延伸了官民间的对话和联系,深化了政务信息公开,有效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深受社会大众的喜欢和好评。 纵观这些官方新媒体,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在运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时髦和摆设。一些单位和部门,不管需不需要,先开通一系列官方新媒体。这些官方新媒体无专人管理和维护,长期不更新,或内容简单枯燥,没有亲和力,成了僵尸微博、微信。其实他们是把新媒体作为一种

新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孟祥征河北省泊头市实验中学 [摘要]新媒体教学的特点是: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容量,良好的交互性。多媒体运用的原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的方式,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信息含量要适中,信息量过大,不利于课堂交流、互动,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多种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语言、神态、动作、板书等表现手法与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量教学效果情境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教学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旧的媒体形式而言的,又称为多媒体。这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新媒体”所传播的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及其所包含的意义这些并不都具有物质实体,他们只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的表面特征,是一种信息表达的方式。“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媒体,是信息存储、传播和表现的载体,并不是一般的媒介和媒质。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d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处理手段的不同,使得多媒体教学与其它媒体教学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丰富的表现力。它广泛吸取了各类艺术手段的长处,如绘画的形象特点,音乐的节奏特点,电影电视善于表现过程的特点等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内容。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很多过去难以形象说明的公式、原理、定律,今天都可以得到清晰表现,甚至一些常态下难以观察的事件或现象,教学者仍可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而加以模拟演示。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使得多媒体几乎能深入到人之所想、情之所至的一切领域,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教学成果真正达到三位一体。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例如:物理课中发动机、发电机、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化学课中的化合价、电解水实验,生物课中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人体内血液循环的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地理课中的地球的自转与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但运用视频或动画手段展示其过程,则可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巨大的容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语文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

中国青年报排版特点初探

《中国青年报》排版特点初探 为了比较《中国青年报》各个版面的版式特点,我首先选取了2012年2月1日至2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个集合进行比较分析。在大致浏览了这29期报纸以后我将比较的对象范围又缩小到3个具体板块上:“要闻”、“青年话题”和“综合新闻”,因为这三个板块是该报纸中最稳定的3大板。最后我一共收集到74个版面,包含29个“要闻”版、29个“综合新闻”版和16个“青年话题”版。以下便是对这74个版面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的部分结论。 “要闻”——整个版面是所有焦点的有机集合 为了让重要新闻尽可能地吸引读者眼球同时又与其他重要新闻有序地组成一个版面,在排版时的位置关系和主次关系需要被良好呈现。具体而言“要闻”的排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标题上见心思:手法多样、抓人眼球。单看题与文的相对位置,有在水平方向上完全盖住正文的盖文标题(图1)、有标题下方和右方排列文稿的左上方标题(图2),还有右方和下方排文稿的串文左竖标题(图3)、标题左方和下方排文稿的串文右竖标题(图4)、像石碑一样立在文稿上端的文顶竖标题(图5)。此外,标题的字体、字号、粗细都不同,每个要闻版的标题都可以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大致排成一个序列(图6)。能在第一版出现的新闻无小事,通过标题间大小、位置的微妙调整和排列,能够确保读者不错过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同时又冲淡心理上造成的主次关系,因为站在报刊编辑的立场说,在头版的新闻几乎是同样重要的。 1 2 3 4 5 6

2.图配文占据视觉中心(图7)。要闻版乃头版的位置,占据其视觉中心的新闻图片要么有着强烈的新闻时效性,要么有其重要意义或深刻的新闻内涵。因此图片作为主题,搭配以些许文字向读者更全面地解读图片内涵。在此图片的地位略高于文字的存在,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吸引力;但是脱离了新闻型文稿的图片又不能称其为一条新闻,因此图文结合才能正确地传达编辑部的信息。 图7 3.本报评论员评论稿件,标题颜色、正文字体均特殊呈现加以区别(图8)。哪怕是在第一版也严格分清本报评论和新闻报道的界限,根据稿件的重要程度,中青评论文、本报评论员稿件可能出现在要闻版的任何一个位置,但是必定以天蓝色加粗黑体字标题、不同于新闻报道正文的字体编排呈现。特殊的处理本身就可以像读者传达“该稿仅本报观点”的信息,使整个版面更加严谨有序。 图8

企业宣传工作中的新媒体运用

浅谈企业宣传工作中的新媒体运用

————————————————————————————————作者:————————————————————————————————日期: 2

浅谈企业宣传工作中的新媒体运用 当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我们生活工作各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无处不在,其快速、便捷、内容丰富,得到了大众认可,预计2015年网络用户达到8.5亿,手机用户超过6亿,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可以说,网络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面对新形势,企业宣传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恰当的选择新媒体,利用网络提高宣传力度,降低宣传成本,取得更加有效的宣传效果,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具体指利用网络,能实现高速互动传播,并附带声音,视频的媒体形式,尤其是互动性,完全颠覆了传统平面媒体的宣传方式,通过互动更好的做好宣传,并能即时了解其效果,为及时调整宣传方式,解答员工疑问提供了便利,新媒体之所能够发展迅猛,归结起来,多得益于其具备的以下特点。 (一)新媒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 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有发言权。事件产生后,只要有网络、有手机,人们便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等以实时情况用图片、文字或视频形式发布出去。而且,信息披露还具有

即时性、渐进式的特点。 (二)新媒体能够实现互动,达到人人可以参与 新媒体让传播者和听众两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新媒体时代,信息不再只是单向传播,受众不再只是像读报纸、看电视那样被动地接受。针对发布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转发和评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好恶。 (三)新媒体内容丰富,成本低廉 新媒体能为大众提供海量信息,相比传统电视、广播、报纸、黑板报,它既不受时间方面的限制,也不受版面上的束缚,字数多少、图片几张,只要需要即可上传发布;更重要的是,可以延期阅读,具有很强的可追溯性,同时新媒体,兼具了传统媒介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可以说,它是多种媒介的集合体。因此,在这一点上传统单一媒介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并且成本基本为零。 二、国企宣传工作新媒体应用 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起着加油鼓劲、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宣传中,及时引入、契合当今潮流的新媒体,做到与时俱进。 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国有企业宣传载体,拓宽宣传工作平台,使企业又多了一个甚至几个宣传工作的渠道和手段,这无疑对于扩大企业社会影响,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大有好处。同时因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传播速

中国青年报,一份可以仰望的报纸

中国青年报,一份可以仰望的报纸 ——参加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成立暨金牌读者揭晓有感北京时间,8月25日,我在北京海运仓2号,再一次走近你,了解你,深刻的认识了你。你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仰望。 ——写给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一直加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沟通,中国青年报社自4月27日起策划和实施了“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暨“微评《中国青年报》60篇经典报道”活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也在今天成立,各界人士受邀参加,而我,作为一名校媒记者,有幸被邀请其中,参加这场盛会。 活动之初,播放了一段关于青年报的视频。带给我的是一份份不可言的感动。金牌读者揭晓,我被一次次的感染着,震撼着。10位获选的“金牌读者”分别是:部队读者马誉炜、上海读者胡烨亮、北京读者赵彦伟、河北读者葛昌秋、山东读者吴永亮、广东读者周新桥、四川读者张铸林、湖北读者孙雪兵、贵州读者王远白、农民读者赵润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中国青年报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他们也深深的爱着它。或许,我们没法想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国青年报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可以想象,在这个有些嘈杂的年代,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读中国青年报,是一种怎样的爱与吸引。他们的爱和中国青年报的朴实务实的内容联系着他们几年,几十年。。。有位金牌读者动情的讲到:海运仓2号,我终于来了; 其实我也想说,海运仓2号,我也来了,带着对你满心的仰望与挚爱。 上午十一点二十分,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揭牌,成立。这一刻,我深深的记下了。至此,我已经在中青报里沦陷。你脚下站立的是中国的土地,我们怎样中国就什么样,我们青年该有的不是对这个时代的抱怨,去做就好,而中国青年报就是对我们的一个引导。 下午2点,召开了读者,《中国青年报》名编名记与广大读者、校媒记者代表面对面。大家积极踊跃的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为中国青年报献计献策。我们作为校媒记者也深深被中国青年报的名编们感染着,学习着。真切的了解到了他们作为一个媒体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而我,作为校媒记者,也将仰望着中国青年报,在传媒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此次到会的校媒记者都有获赠“冰点三书”、《报之道》礼物,我定细细品读会。今天,我在北京海运仓2号,走近你,了解你,真切的感受到中国青年报的魅力与内涵。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仰望。

新媒体运用管理系统地难点和对策

新媒体运用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当前,我国同时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不少网民对公权力不信任,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新媒体成了民意的聚集地。同情弱者,对滥用公权、现有发展模式的批评,这些都成为新媒体语境中普遍的价值共识。综观近年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绕过新媒体。 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使现行的政府运作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形成一定的舆论合力后,还会促生新的舆论方向。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趋势,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目前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这将考验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执政智慧。 一、新媒体对舆论工作格局的影响 1.弱化信息把控优势。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和聚合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和形态,弱化了社会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新媒体的技术特性不仅模糊和重新界定了过去所谓“主流”、“非主流”和“权威”、“非权

威”等概念,还改变了人们评价社会公共话题的参与模式。这种依托于新媒体(主要是网络传播)的公众意见自成体系、自由表达,体现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能力大大加强,也使得以往信息不对称传播的方式得到改观。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新媒体帮助公众实现形式权力的突破,初步完成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2.破坏意识形态建构。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利益问题,往往和思想认识问题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一定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目前,新媒体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传统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凝聚能力下降。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就是人们排斥和怀疑正统思想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信息“阻隔”功能和强大的网络语境颠覆性,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3.消解政府权威与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互信度,是社会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的重要资本,这种资本需要长期的互动才能累积起来。与传统媒介生态下的舆论监督不同,网络舆论生态因新媒体的存在而使地方政府的“公关管控”存在巨大的风险,突发事件因危及到民众切身利益,普遍会带来舆论的负面反馈,

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随着教育地位的日益提升,教育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由于教育活动自身的丰富内容,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多元理念,一成不变的“四季歌”教育新闻报道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它不仅影响了教育新闻的传播效果,也阻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如何改进教育新闻报道已成为教育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这个讲求“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受众面临多重选择,教育新闻要摆脱“四季歌”模式,吸引受众“眼球”,就必须尊重受众的意见,满足受众的需求。什么样的教育新闻能够打动受众,受惠于受众,从而实现教育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育新闻报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也包括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新闻报道的内容因为常常涉及教育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具有专业性。但是话题设置过于专业化、报道充斥着行话,不加任何说明的专门术语,题材陈旧单一无新意,报道角度鲜少为受众考虑等问题使得做好教育报道的可读性降低,做好此类报道着实不易。笔者以《中国青年报》的教育报道为例试着进行分析。 要吸引读者,影响读者,首先要贴近读者近读者,了解读者。教育报道的读者是广大的青年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等,最主要的是青年学生。教育机关报、党报等主流教育新闻媒介主要以教育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报道为主,强调报道的指导性和教育性。不仅是报道内容专业性强,而且行话多,甚至有些是不少老师都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其中含义。而《中国青年报》将自己定位为为广大青年学生服务。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来源一部分是来自教育热点,进行二次分析,讲明自己的立场观点。 教育热点常常是一段特定时间内教育领域里的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这类热点问题做好报道,可以有效提高可读性。比如针对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择校问题,2012年8月21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上刊登了《与中国高考“决裂”》一文,反映了我国高中生对于学业的选择也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再走所谓的高考“独木桥”,而是转身奔赴另一条路海外留学。针对保送生制度问题:2012年6月12日刊登了《万人民调:绍.1%的人认同真优生不保送也能脱颖而出》,就保送生制度问题,反映了社会各界的看法,提出高考首先要讲社会公平。针对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2012年7月25日刊登了《女毕业生提起首例就业性别歧视诉讼》。

新媒体应用与创新

新媒体的应用与创新 ——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相互之间的传播途径有了覆地的改变。从之前的非智能手机转变为智能手机,从QQ联系转变为微信联系,从网上营业厅逐渐转变为手机APP。这样的新媒体,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工作中更是减少了人力,从而在我工作中实现点对点的VIP式服务。 新媒体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平日里疏于整理。听到题目进行整理之后,发现新媒体微信及网络部分在工作、生活中应用频繁,以下是我日常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及一点心得,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一、新媒体的理解 1、新媒体的概念(能实现交流的媒体) “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故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2、新媒体的种类(各式各样的种类,占据了我们的生活) 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楼宇视屏 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

手机报纸等 搜索引擎、电子邮箱、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 而网络、手机新媒体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必备的工具 二、新媒体的目前应用及心得 1、网络(互联网)部分 网络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来源准确,增加了我们对网络的信赖。在我日常工作中网络搜索和网络发布应用较多。网络搜索是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知识广度的最佳途径;网络发布信息,可以快速达到分众传播,快速互动的目的。而新媒体惊呼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对受众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如新浪微博及评论) 比如: “昆明一大厦坐电梯收费小学生每天爬22楼”这则新闻很快进入新浪新闻中心聚焦图文中。在这则‘新闻’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2、手机新媒体(微信) 有很多的专家说现在人们评判手机和人的关系的时候,已经用这样的数据了,有80%以上的人手机离开自己的位置,每天不超过 1.5

浅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浅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中国青年报》是国内教育新闻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作为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级主流报纸,《中国青年报》始终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鼓与呼,为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力,《中国青年报》以“每一个历史时刻,我们都在现场;每一次社会变革,我们都在前沿”的精神来报道教育。读者群覆盖社会各界人士,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读者是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本文从选题、新闻来源、写作、版面、新闻视角等方面来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一、选题 1、热点。《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事件大多具有可预见性,突发事件较少,在时效性上不占优势,关注教育界的热点、焦点。 2、补充。《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善于挖掘出新题材和题意以扩充先前的选题,致力于再发现和新发现,属于后发制人。 3、质疑。《中国青年报》通过对教育新闻现象、教育事件和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适宜性等提出质疑,指出其存在的负面效应和不确定性。2005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领导得病怎能让下属吃药》,对东光县教育局的做法进行质疑,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 4、解难。教育领域总有很多难题,学校有学校的难题、考试有考试的难题、教育工作有教育工作的难题。原来的难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难题。这些难题盘根错节,且复杂多元,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中国青年报》很多教育新闻力作都是关于破解教育领域上的难题。 二、新闻来源 1. 来自上级精神和指示。工作会议、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重要节日如教师节儿童节、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以及中央或地方教育部门某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都是《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 2. 记者主动发现新闻线索。这是《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获得新闻线索的最常见的方式。《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女记者,一天骑车上班经过一所小学时,她看见两个老太太用弹簧秤为孩子们称书包,根据这个事件,她采写了一篇报道,反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 通过媒介间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资料研究材料获取新闻线索。在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以实现的今天,媒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各种资料的借鉴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渠道有方便快捷、新闻价值含量高、线索丰富等优点,尽管论文、简报、杂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_高武

2013年5月第15卷第3期宁夏党校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May.2013Vol.15No.3 【探索与争鸣】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高 武 (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突出特点与规律。科学把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切实解决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工作要求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做好媒体传播工作,进而实现集聚人心,团结奋进,建设富强国家、和谐社会的作用和职能,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传播规律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3)03-0087-03 收稿日期:2013-03-08 作者简介:高武(1966-),男,江苏铜山人,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副总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和媒体管理研究。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把握新 媒体的传播规律,是面对网络时代新挑战,开创舆论引导新途径、新方法,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促 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 体、 电子杂志、IPTV 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的,在互 联网条件下,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着的诸如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现代化新型传播媒体,有人亦将此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舆情载体的多样性,传播主体的互动性,民意表达的真实性,舆情危机形成的突发性,意见观点的偏颇性。 二、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新媒体同所有社会现象一样,在其纷繁多样的表象之后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人们对于网络舆情规律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规律。网络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传播新闻信息、 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互联网无疑为社情民意的传达和反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渠道,但同时不良的网络舆情极易激 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走向现实推波助澜。现实社会上的许多热点事件会最先在网络上进行炒作,而且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舆情来源的“自媒体”规律。近年来,互 联网不仅日益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舆论的基本走向。例如微博的井喷式发展却又一次显示了自媒体的力量,不仅刷新了网络传播的格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媒体的整体生态。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还是在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激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民意表达渠道、社会互动场所。其三,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规律。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无线、有线,计算机、手机等一切可以连入互联网的设备传播信息、表达意愿。不论通过何种网络设备,用户都可以平等的享有网络使用权限。 其四,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规律。六度分隔理论指的是:假如每个人跟自己认识的人之间是一步的距离,跟自己不认识而身边有人认识的人之间是两步的距离,那么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最多也就六步之遥。原本根本不可 7 8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调查报告 一、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情况 (一)什么是新媒体 要了解新媒体这个概念,先了解什么是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成为媒体。在对媒体的划分中,按其产生的先后有这样的五种媒体,分别是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我们通常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宣传、引导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具体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在还属于众说纷纭的阶段,各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新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的内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其信息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包含多媒体与超文本,融合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虽然大家对新媒体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认识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丰富的应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的特点 综合不同的观点,我们发现新媒体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内容定制化:受限于技术发展的水平,传统的媒体的受众往往是面向全体大众。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在受众发面突破了许多限制,可以说,新媒体做到了受众的细分化,甚至将受众具体到个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众用户分

中国青年报读后感

中国青年报读后感 中国青年报读后感 中国青年报读后感 篇一:中国青年报读后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仅靠几个媒体巨头来垄断整个信息市场的历史已经灰飞烟灭了!传媒业间的竞争早已从一省之内,一国之内的争斗上升到了整个世界内,不同传播方式间的大乱斗。在这场新一轮的惨烈的淘汰赛中,作为昔日传媒龙头老大的平面媒体,更是显得江河日下。一方面,在实力雄厚、市场广阔的电视媒体面前,它不得不交出传媒业的皇冠;另一方面,在生机勃勃,锐意进取的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它的生存空间更是大打折扣。即使剔除掉来自不同媒体行业间的竞争,面对本行业中种类繁多的同质性产品,一份报纸恐怕也无法保证自身持续而长久的生命力,更不用说始终处在盈利状态了。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任何投资都必须考虑到回报,那种不记回报的运营方式已经不可能再保证一份报纸生的活力了。当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极具特色的。许多以意识形态宣传为第一要务的报纸会依然干净整洁地摆放在各个报刊亭内最偏僻的位置。只是,如果整个报纸行业都走这条路子,

那么报纸这块传播信息,教育民众的地位就真的彻底沦陷了。那么,既要根正苗红,又要具有新意,不落俗套,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维持稳定的受众。这样的报纸应该怎样操作呢?《中国青年报》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创刊于1950年的《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从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地镀了层红色。这决定了它今后所有的报道中都必须带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眼镜去观察这个世界。但毫无疑问的是,那种陈旧,呆板,意识形态浓厚的写作风格在今天这个追求“Idea”的时代中绝对是见光死的代言。很显然,青年报的编辑们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在与“高大全”语调彻底说再见的1980年后,青年报复苏后的第一轮改革明显走对了路子。 首先的,也是最正确最根本的一个决策,便是确定自身的受众群——中国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青年永远是未来的核心,而核心便能被青年报所掌握。这就是最如意的一笔账。一旦对准了青年的口味,势必能在未来取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从而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强。之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决策,那就是确定了自身严肃性的方向。一份报纸的严肃性通常能用很多方式去表达,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为令人厌恶的一种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领导人的谈话及行

中国青年报排版特点初探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 1 学期 庄子与中国文化课程 题目《中国青年报》排版特点初探 学生姓名吴少芳 学号200901233006 班级09传播 所属学院电视与新闻 任课教师王灿发 成绩

《中国青年报》排版特点初探 为了比较《中国青年报》各个版面的版式特点,我首先选取了2012年2月1日至2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个集合进行比较分析。在大致浏览了这29期报纸以后我将比较的对象范围又缩小到3个具体板块上:“要闻”、“青年话题”和“综合新闻”,因为这三个板块是该报纸中最稳定的3大板。最后我一共收集到74个版面,包含29个“要闻”版、29个“综合新闻”版和16个“青年话题”版。以下便是对这74个版面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的部分结论。 “要闻”——整个版面是所有焦点的有机集合 为了让重要新闻尽可能地吸引读者眼球同时又与其他重要新闻有序地组成一个版面,在排版时的位置关系和主次关系需要被良好呈现。具体而言“要闻”的排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标题上见心思:手法多样、抓人眼球。单看题与文的相对位置,有在水平方向上完全盖住正文的盖文标题(图1)、有标题下方和右方排列文稿的左上方标题(图2),还有右方和下方排文稿的串文左竖标题(图3)、标题左方和下方排文稿的串文右竖标题(图4)、像石碑一样立在文稿上端的文顶竖标题(图5)。此外,标题的字体、字号、粗细都不同,每个要闻版的标题都可以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大致排成一个序列(图6)。能在第一版出现的新闻无小事,通过标题间大小、位置的微妙调整和排列,能够确保读者不错过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同时又冲淡心理上造成的主次关系,因为站在报刊编辑的立场说,在头版的新闻几乎是同样重要的。 2.图配文占据视觉中心(图7) 。要闻版乃头版的位置,占据其视觉中心的新闻图片要1 2 3 4 5 6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 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 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 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 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 其研究进一步加强, 2005 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 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 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制 定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使用者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 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 差别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2.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 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播放音乐,同时发微博, 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要,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更受关注。 3.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 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线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活灵活现的展 现在大众的面前,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 的信息储存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简易搜索”的特点,查找以前的 内容非常方便。 4.信息发布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 随时可以发布信息而且全部免费发布。 而处于新时代,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称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每天必干必做的事情。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 ...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聊 QQ 、发微薄、看新闻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好 的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同时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