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第六章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亦称初等教育。它对学龄儿童施行初级阶段的基础教育。在德化近代兴起的新式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最早出现的教育类型。清末时期,德化始办小学堂。民国期间,德化的小学教育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德化小学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1世纪初开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学,农村学校数量大大减少。

第一节小学设置

一、清末时期的学校

清末时期,外国教会出于传教需要,先后在德化县办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颁发“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诏书。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科举,兴办学堂,立课程制度,并令各新学统称学堂。地方人士以独办或合办的形式兴办小学堂。这一期间,主要的小学堂有:

育英小学堂,1880年美国基督教会何信先、美以学会李玛利创办道德女校,1890年迁永春湖洋,1917年正式创办崇德小学,1920年更名为育英小学。1950年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易名新民小学,1952年与浔中中心小学合并,定名德化县实验小学。

道德女子学校,在城关后埔林,1902年美国美以学会基督创办初高两等六年制小学。

育才小学堂,在赤水,1918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学会创办,1949年改办幼儿园。

官立两等小学堂,在城关考棚旧址,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宣统二年(1910年),更名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公立狮峰高等小学堂,在赤水格。宣统元年,举人赖其俊、生员苏清华、岁贡叶炘等创办。宣统二年,奉令编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官立师范讲习所,宣统元年由赤水锦溪书院改办。

私立振文初等小学堂,在桂林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举人赖其俊、增生赖维周等创办。宣统二年,改为桂林私立振文两等小学校。

双峰初等小学堂,在双翰乡。宣统二年,岁贡苏得程、监生苏兴景、苏进玉等创办。

明新初等小学堂,在三班乡奎斗村。宣统三年,高小毕业生徐庆元、徐廷才等创办,是德化第一所侨办小学堂。

敦儒初等小学堂,在儒山乡(今盖德凤山)。宣统元年,师范简易科徐学珠、徐步云等倡建。

萃英初等小学堂,在今龙浔镇英山村。师范简易科毕业生李精光创办。

培英初等小学堂,在今浔中镇良太村。师范简易科毕业生孙鸿飞创办。

蓝田初等小学堂,在洋田乡。宣统二年,李义国、李肇广等创办。

魁斗初等小学堂,在溪口乡(今国宝乡溪口村)。宣统三年,福建高等学堂毕业生陈其超创办。

附图一:清乾隆时期德化县城内教育设施图。

二、民国时期的学校

民国期间,德化国民政府取缔私塾,继续兴办各类公、私立小学,推行义务教育,由于政局动荡,地方不靖,经济疲蔽,民众贫困,小学时办时废,义务教育纯属空言。这一时期,主要的小学有:

民国元年(1912年),改清末学堂为学校。在县城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赤水设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县署召开推进教育会议,决定分区设立初等小学校,有:盖德、培英、群英、敦儒、儒林、科荣、明新、高阳、雷峰、瑞坂、养翮、魁斗、国宝、养正、大墘、双翰、后坪等17所。

1914年,天主教会在县城(今瓷都酒店)创办崇正女子学校。1921年改名为崇正小学,不久因经费枯竭,停办。

民国六年(1917年),基督教会创办崇德小学(址在今县实验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更名为私立育英小学。

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德化境内的土匪混战,地方不安宁,各乡村小学校相继停办。

民国九年(1920年),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开始取缔私塾,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设县立单级师范讲习班,培训师资。复办乡村小学20所。

民国十年(1921年),商民创办市立小学,招收商家子弟入学。民国十七年更名为私立雁塔小学。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国推行国语教育,德化成立国语讲习所,取消男女分班制。

民国十年(1921年),基督教会在汤头岭脚创办怀寰学校,1931年又称浔北小学分校。该校设有初小和高小两级教学的完全小学。有学生170多人,教职员13人。

民国十三年(1924年),增设浔北(上涌)、泗滨(三班)、龙奚谷3所县立小学;又创办儒山(原为敦儒,在今盖德)、瑞坂(雷峰)、浔西(美湖)、甲头(国宝)、双峰(春美)等5所私立小学。全县国民小学达30多所。各校广筹资金修建校舍,充实设备。

民国十四年,育英小学增设简师班。

民国十六年后,县内村落较大,人口较多的角落办学风气甚盛。有史可查的有:

颖江小学:由葛岭乡民集资创办。后更名集贤小学、葛岭小学。

尚德学校:盖德创办。后更名为曙光小学、大德国民学校。

汝贤小学:下涌创办。后更名为下涌国民学校。

阳光小学:仙荣创办。后更名为墨石小学。

祥山小学:水口祥光创办。

湖山小学:水口湖坂村创办。

民国十九年(1930年),绮阳(今之阳山)创办绮阳宝山小学,后更名为绮阳国民学校。

是年,县立明伦小学(址在今少年宫处)兴建校舍,城区各小学高小班并入该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德化根据国民政府规定:乡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国民学校设儿童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个部分,均分初、高两级。儿童教育修业年限为“四、二制”;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初级四至六个月;高级半年至一年。是年,筹办浔中镇中心小学。确定浔东、浔南、浔北三所小学为县立小学。全县有短期小学65所,学生4500人。义务教育短期小学55所,81班,学生3931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4.9%(其中男童已入学59%,女童已入学25.7%)。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华侨及商人倡办德化凤林慈儿院,收容沦陷区金门、厦门等地难童和抗日阵亡将士遗孤以及闽南侨区的难童和孤儿,授以初等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地处山区的德化,同样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躏,1938年9月18日,两架日本飞机连续3次轰炸德化县城,育英小学中弹2枚,部分校舍被炸毁,女传教士周淡重伤身亡。次日,日机又轰炸育英小学“美姑娘楼”,倒塌两间,学生伤亡3人。9月20日,两架日本飞机轰炸慈儿院,程田寺正殿被炸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间,推行新学制,学校全部改名为“战时民众学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各乡设中心学校一所,保国民学校陆续出现,并附办成人班、妇女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学会李玛利在城关教堂南侧创办育英小学附设幼稚园,半年后停办。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浔中土坂村设立锦屏乡中心小学。后该校更名为锦福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德化县推行《国民学校法》,各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各保设国民学校。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国民教育基金委员会”和“强迫入学委员会”。

民国时期,德化各校规模较小。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创办初期教师不上十人,学生100多人;1941年以后,教师增至十二人,最多时十六人,学生200多人。女生最多时108人,最少时40人。毕业生最多时(1946年)32人,最少时(1942年)11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春,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6所(其中2所后划归大田县);各保国民学校97所(其中11所后划归大田县);私立小学2所。计332个班,学生12865人。

附:部分学校的创办和沿革

1、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

1912年,在县城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31年,与设在县城里的公立学校合并,在体育场西侧(今少年宫址)建新校舍,定名明伦小学。1937年,更名为浔中镇中心小学。1944年,改为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

2、西南乡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雷峰中心。1920年基督教士叶敬周、地方人士方清芳募建,校名为私立雷峰小学。1937年秋,奉令改为西南乡中心国民学校。

3、双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小尤溪北岸,大龙湖之东南(今美湖村)。1924年,地方人士林石圃捐建,定名浔西小学。1937年,奉令改为双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5年,乡民集资献料,扩建新校舍。是年,该校设12班,学生200人。

4、三高乡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三班石杰。清末废科举后,创办三高(浔南)学校。1924年,易名为石杰小学。1938年,定名三高乡中心国民学校。同年,华侨郑荆召、郑荆伦兄弟捐国币1000元,建立郑氏光裕堂奖学金委员会。

5、锦福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设于盖德凤山村。宣统年间,地方人士徐学珠、徐步云倡办,定名敦儒初小。1926年,易名儒山小学;抗日战争期间,更名英福中心学校;1945年,改为凤山保示范国民学校。翌年,又易名为锦福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6、私立雁塔小学

1915年,商会会长董以蒲倡办,以招收商家子弟为主,定名市立小学,址在西馆尾(今德新街)典当内。1928年,新任商会会长苏加明、理事吴天锡负责在后埔林建新校舍,次年落成,更名为私立雁塔小学。

该校经费充足,设备较齐全,教师待遇比公立小学高。贯彻“知行合一”的办学方针,除规定的课程外,重视珠算教学。1947年改称城厢四保联立小学。后因商家纷纷倒闭,经费缺乏,学校停办。1949年并入浔中中心国民学校。

7、私立育英小学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中国,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基督教在德化传播。1880年,在基督教堂南侧(今县实验小学校址)建土木砖结构校舍一座,正式创办崇德小学。1920年,更名为育英小学。该校曾办初中两届,学生30多人;师范部一届,毕业生5人。1938年9月19日,该校“美姑娘”楼遭日机轰炸,右侧倒塌两间。1942年,育英小学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生活训练等。曾一度开设圣经课。

育英小学经费以教会自筹为主。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记载:每月县库拨给16元,公款32元,产息6元,捐款20元,学费14元,合计88元。支出薪给64元,办公费8元,购置费3元,特别费2元,准备费1元,工食6元。

育英小学教师数在5~8人之间,学生100多人。最多时达253人(1942年),

其中女生32人,毕业生20人。从1936年至1949年累计有毕业生177人。

育英小学历任校长有李马利(女)、苏健、陈元骈、黄侯华、颜兴邦、周玉清。

8、德化县凤林慈儿院

抗日战争期间,阵亡将士和老百姓的子女流离失所,为收容这些难童,1939年4月,热心人士倡办凤林慈儿院(后改为育幼院),由惠安人李述贤任院长,校址设在城东薜萝峰下的程田寺。

该院招收十至十二岁难童,首批入学六十多人。采用设计教学精神,自学辅导原则,以做、学、教为出发点,除专任教师外,还聘请有专长的兼职教师。成绩考查有学业知识、操行和做事三门。

经费来源主要靠华侨和各界人士募捐,还注重发展增加学校收入,贯彻“向农林业上求安根,从工商业上谋发展”的办学思想。自办农场、饲养场,试验改良品种,研究病虫害的防治向社会推广。兴办瓷器、制鞋、缝纫、印刷等四个工场;培育“十八学士”等几十种名贵茶花。创办五年后,经费自给三分之二,还给前方将士捐款一千多元。经费使用精打细算,月支一千四百元,其中学生伙食、衣被费用一千元,教师薪金四百元。

附图二:民国时期德化学校分布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

德化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小学教育有很大发展。1949年底,德化县人民政府接管33所小学,在校生2688人。

解放初,德化设五个区,各区配一名文教助理员。当时匪乱未平,许多农村小学尚未复办。1951年秋,地方日趋平静,县贯彻“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发展方针,群众掀起办学热潮,初级小学仍以民办为主。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121所,330个班级,学生10512人。为加强小学的教育管理,全县设18个学区,学区校长负责管理所属小学的行政事务和业务辅导。这一时期学区的名称是:丁墘、三福、三班、碧坑、大溪、雷峰、西山、瑞坂、蟠龙、湖坂、上涌、溪洋、葛坑、洪田、赤水、南斗、尊美、双翰。

1952年,全县小学改为公立。浔中镇中心小学和新民小学合并定名为德化县实验小学,为县属单位。

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建革命老区校舍—毛厝小学;派出教师并拨款在畲族聚居地龙塔卓立崎修校舍,创办民主小学(后更名为龙塔小学),设三个班,学生40多人,为德化县最早创立的少数民族学校。从此后,德化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955—1958年春,德化区、乡两级建制曾三次变动。学区设置没有多大变化。1958年11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把原来18个区改为8个公社,设124个大队。是年,全县设立丁溪、良太、仙荣、三班、三福、雷峰、西山、荐解、霞碧、大溪、湖坂、八逞、蟠龙、赤水、佛岭、美湖、双翰、上涌、溪洋、汤头、葛坑、洪田等22个学区。

1961年,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185个大队。小学以公社设学区,其名称是:

浔中、三福、三班、霞碧、雷峰、西山、荐解、湖坂、杨梅、葛坑、汤头、上涌、溪洋、赤水、美湖、双翰、大铭、佛岭。

1961年,实验小学在凤池街设分校(今二实小处),在西墩设实验初级小学。

1964年,各公社普遍创办简易小学。办学形式有半日制、早班、晚班、巡回班,儿童就近入学。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仅限于语文、算术两科,质量受影响,而且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较低。同年秋季,简易小学更名为耕读小学。

1965年,撤销高漈公社和许厝公社。高漈、半岭、西山、南埕、枣坑、许厝、梓垵、连山、蟠龙等大队划归新成立的南埕公社,这些大队小学同时划归新设的南埕学区。其他大队小学划归雷峰学区。撤销西山、荐解2个学区。

至1966年春季,全县共有全日制小学152校,设634班,在校学生17089人。

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冲击。1968年后,学校陆续复课,但原来的一整套教育管理制度多数被破坏,学校工作无章可循,教学无秩序。1968年,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替代学区建制,废除校长负责制;以工人宣传队或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教育革命委员会进驻学校监督并指导学校一切工作。同时,取消重点小学称号。

1970年,在“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口号下,村小学分班几乎办到生产队去;此后的几年内,在一些小学毕业生较多的村小学陆续附设初中班,以解决本村及邻近大队的小学毕业生的升学问题,至1975年,小学附设初中班遍及全县18个公社,39所小学。部分学校出现初中班与小学部争校舍、争师资、争设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学教育。至此,全县小学增加到722所(包括分班),设1706班,在校学生数达39788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小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7年将公社“教革会”改为“教革组”。

1979年7月,全县撤销公社教革组,恢复学区制度,仍以公社设学区,学区设于公社所在地小学,该小学称为学区小学,1982年更名为中心小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学区校长兼任中心小学校长。设浔中、盖德、三班、霞碧、雷峰、南埕、水口、佛岭、赤水、美湖、大铭、双翰、上涌、汤头、溪洋、葛坑、杨梅等17个学区。各学区建立中共党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来抓。

1980年11月,省教育厅恢复德化实验小学名称,确定实验小学为重点学校。

1981年,德化县境内部分地名使用新地名,学区名称随之更换,双翰学区改为春美学区,溪洋学区改为桂阳学区,佛岭学区改为国宝学区。

1982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议》,大抓普及小学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压缩规模,对部分尚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附中进行撤并,将附设初中班的39所压缩为4所。

1984—1985年,德化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成立县、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委员会,落实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县、乡(镇)、村各自职责,调整教育机构和布局,注重普及和提高质量,力抓入学率、巩固率和普及率的达标工作。1985年,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组织人员验收,德化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2%,巩固率达98%,普及率达95.8%,达到省定标准,确认德化县基本实现初等义务教育。

1987年,全县城镇有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完小2所;在农村有浔中、三班、盖德、霞碧、雷峰、南埕、水口、国宝、赤水、美湖、大铭、春美、上涌、桂阳、汤头、葛坑和杨梅共17所中心小学(学区),165所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244个分班,总校数达436校,是1949年(33所)的13.21倍。计1451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39197人,是1949年(2688人)的14.6倍。

附图三:德化县学校分布图

1986—1988年,确定每年9月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县、乡(镇)、村干部、教师和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演讲、散发宣传单,还利用广播、墙报、文艺宣传队上街等多种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小学普及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1988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巩固率98.42%,毕业率99.79%,普及率96.84%,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同时,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乡)队(村)群众集资建校办学的若干规定》精神,发动乡(镇)村集资,群众献工献料,兴建校舍,修缮危房和添置课桌椅。同年5月,经泉州市人民政府验收,德化县农村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

1989年以后,全县小学“四率”始终保持省颁一类标准。

1991—1993年,成立“德化县检查和清退童工领导小组”,健全乡(镇)教育领导机构,修订“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县政府下发“学额巩固工作责任制”文件,各校建立“流生事故上报制度”,依法保证学龄儿童、少年入学,制止流生,严格控制留级率。

1992年,接受泉州市人民政府对德化县“义务教育六项督导”(教育管理、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评估工作。

1995年,德化县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同时,在龙浔镇新设龙浔学区,所属小学有城关小学、金锁小学。

1994—1997年,德化县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举全县之力攻“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难,确定1995年为大办教育年;1996年为“两基”达标年;1997年为迎接验收年。至1997年,实现了乡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年辍学率为0.0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9.17%,小学毕业率99.84%,小学教育主要指标达到省定“两基”指标要求,“两基”比省定计划提早半年于1997年5月30日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验收。

1996年秋季开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发布的<小学管理规程>》,“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农村小学实行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制,负责全乡(镇)所属小学行政工作。小学教育以规程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997年8月,浔中、龙浔镇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城关小学更名为“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原浔中中心小学(校址:宝美村)更名为龙浔镇中心小学;原浔中小学(校址:浔中村)升格为浔中镇中心小学。同年秋,贯彻实施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精神和《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推动德化县小学教育逐步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轨道。

1998年,督导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精神制定《德化县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此后每年坚持对县直小学、中心小学和农村示范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农村

完全小学由中心小学组织人员对其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指导和评估,其评估人员由县组织培训。从此后,全面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城关中学初一年招生一律采用电脑配位。是年,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学达7139名。同时,对农村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学生数20人以下的不设分班;在学生数150人以下的,一般不设完小,只设初级小学;各村三至五年级学生原则上集中到150人以上的完小就读,以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减少了村级小学复式班的数量,对农村小学,仍坚持就近入学,适当集中的原则,鼓励办寄宿小学。

同年5月和12月,分别在汤头岭脚和龙门滩中心小学召开寄宿制小学管理现场会,总结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办学经验。办起了48所寄宿制小学。

1999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由于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子女进城就学;又因为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全县完小由198所减少到194所;教学点由198点减少到52点。办起了78所农村寄宿制小学。

2000年,全县拨出20多万元资金,资助孤儿、烈属、残疾及父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11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德化县教育“两基”工作复查,小学教育主要指标均保持或超过省定“两基”主要标准,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两基”水平得到提高。

2001—2002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理清和自觉履行县、乡(镇)、村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实加强了领导和管理,建立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德化县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人士创办了隆德、绿剑等私立学校。

2002年,落实闽教基〔2002〕8号《关于全省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若干意见》,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信息化工程统一规划,中心小学各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全县小学共配备电脑840台。实小、二实小建设校园网。中心小学和部分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县小学减少到141所,教学点减少到49点。小学生住校率达21%。

2004年,对规模偏小的龙门滩、大铭、汤头、杨梅4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全县农村小学由前年的141所合并为82所。同时,实行收费标准“一费制”。小学一年级借读生1081人按志愿次序由电脑派位分别被派往城区10所小学就读,一律免收借读费。

2005年,落实计生“二女户”女孩的“成才工程”和“造福工程”。当年在城区学校“借读”的“二女户”女孩达509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寄宿生每人每年50元生活补贴。

2006年,龙浔、浔中两镇顺利通过泉州市创建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验收。城区的每一所小学与农村的两所中心小学结对,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007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年辍学率为0;6—15周岁殘儿入学率97.9%(其中视残入学率100%,听残入学率100%,智残入学率97.78%。)。小学升初中比率97.02%;小学按时毕业率90.38%等主要指标达到“双高普九”的标准,4月23—27日,经省人民政府验收,德化县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同年,龙浔镇丁溪小学升格为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在浔中镇文化技术学校校舍创办浔中镇中心小学浔北分校。全县有省示范小学2所、省农村示范小学5所、市示范小学4所;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1所,市级9所。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元生活费(低保家庭小学生每天2元)。

2008年底,全县有实验小学3所,中心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15所,教学点16点,计52校,仅是1987年436校的11.9%;全县小学在校生18397人。城区就有15709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85.39%;在校生数也仅是1987年39197人的46.9%。

注:1970年起止1982年表中校数包括完小、初小和教学点。

附县直小学、各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简介(附学校照片)(暂缺)

第二节学制课程教学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德化县实施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修业年限为9年(初等5年,高等4年);宣统二年(1910年)改初等、高等小学堂各4年。

民国元年(1912年),执行“壬子癸丑”新学制,修业年限减少为7年(初等小学学制4年,高等小学学制3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实施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壬戍学制”,实行“四、二”分段制,即初小4年,高小二年,此学制推行至1949年。

民国期间,学校建立学期制,每学年分春、秋两学期,两季都有始业班;同时采用星期日制和课时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学仍沿用六年制(即“四、二”制)和春秋两季始业。1952年,全县小学改为公立,学校分为初级小学和完全小学两类,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1952年秋季,按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行五年一贯制,翌年秋恢复“四、二”制,实行秋季始业,取消春季班次。1960年秋,根据中央“教育必须改革”的指示,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66年秋季,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全县小学统一实行五年制。“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恢复春季始业制,1974年又改为秋季始业制,原春季班学生延长一学期编入秋季班。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1982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教育的决定》指出“城市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改为六年制”,“有条件的农村中心小学也可以试行六年制”。1983年秋季,县直小学和部分中心小学推行六年制,其它学校仍保持五年制。经过三年试验,鉴于师资、校舍等条件限制,决定全部恢复五年制。1988年秋季,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又实行六年制;1995年,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改为六年制。至2001年,全县小学全部恢复六年制。

二、课程

清末,德化县各类公私立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异。官立小学堂以“忠君、爱国、尊孔、读经”为宗旨,按初、高两等设置课程。初等设置修身、经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手工、乐歌等课程;高等增设国文科,而以经学为主。修身科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尊敬师长、忠君爱国等内容,读经则授《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均为

封建传统道德知识)。私立小学因地区差异和办学者意愿而各有侧重增删,一些小学堂则采用私塾和新学的科目混合设置。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全县各小学校废止读经,初小学科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生加学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音乐、劳作、图画、体操等科;男生加学农业、商业,女生加学缝纫。

民国九年(1920年),教育部明令公布,把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国语,并规定,截止11年,原旧时所编的文言文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11年,高小开设公民,初小增设唱游。12年,实施《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小设国语(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常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科,高小则于常识一科中分为公民、卫生、地理、历史。

民国17年(1928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条例》,高初小都设三民主义、公民、童子军等科目。强化国民党党化教育,全县各中心校建立训育制度,增设童子军训练和三民主义课程。规定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为纪念周,全校师生集中读《孙总理遗嘱》。18年,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把原有课程简化,初小合社会、自然两科为常识,高小合公民、卫生、历史、地理4科为社会,三民主义改称党义,另增国音字母(19年改称注音符号)。

民国21年(1932年)增设公民训练,把党义科内容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等科之中,还设卫生科。

民国25年(1936年),《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将卫生习惯、卫生知识部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

民国时期,小学课程中国语、算术、公民、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科为必修课,唱游、劳作、体音、美术、音乐可视学校师资情况酌情开设;同时,下午上课前设写字课。就一天活动,上午升旗礼、健康操,接着上两节课。下午集体歌咏、写字后上两节课,再安排三十分钟至四十分钟的体魄训练和社会活动,最后降旗仪式和夕会。教会学校增设圣经课,有时也开英语课,星期日做礼拜。

德化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明令废止公民课、军事训练课、童子军课程和宗教科目。开设政治课,对其它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作了修改。低年段设语文、算术、

体育、唱游四门课程,高、中年段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8门课程,1952年按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要求,低年段增设常识、图画及手工,高年段增设自然。1955年,高年段从算术科中抽出一课时设珠算,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写字三科,分别安排课时授课。同年秋季,县贯彻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工农业常识教学,增加手工劳动科,增加自然和体育的上课时间。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每学年由三十八周减为三十四周。每周上课时间减少两节,高年段二十六课时,中、低年段二十四课时。1957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年,小学高年段每周增设一节农业常识和生产劳动课,各年段设一节周会课。1959年6月,县规定小学教学时间为三十九周到四十周。三年级以上每周劳动时间为四小时,最多六小时。每年假期二个月。小学生睡眠时间九至十小时。1963年秋季,全县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计划,小学仍设周会课,进行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劳动等课程,六年级增设生产常识课。教学时间高、中年级九个月,劳动半个月。低年级九个半月。寒暑假两个半月。1964年创办耕读小学,课程设置未作统一规定,以语、算两科为基本要求。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后,学校陆续“复课闹革命”,初小学生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时事政治;高小学生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乙种本)》;1972年,执行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颁发的《福建省小学教学计划》,课程改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常识、军体、音乐、美术等课程,周会课改为政治课。此外,各年级均开设一节班会。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1973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刮起所谓批判“修正主义回潮”,1974年搞“批林批孔”,1975年又抛出“教育学大寨学朝阳”,课程设置和教学秩序混乱。

1977年,小学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写字、生产劳动,高年级尚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季,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每周一课时,在各年级开设;改自然常识为自然,每周两课时,从三年级起开设;恢复史、地课程,地理在四年级开设,历史在五年级开设;在高年级数学课中讲授珠算。还安排周会、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活动课。

1982年,德化县执行《1981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教学计划表》。一至五年均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外活动;三至五年级增设自然;四年级开设地理;五年级开设历史;四、五年级开设劳动课。外语课暂不开设。

1994年秋季开始,根据闽教初〔1994〕18号文件精神,德化县执行《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包括学科类、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科类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活动类课程设:早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每周还设1节课为“地方安排课程”。每学年还分别安排一周时间为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时间。1997年,活动类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改为“社会教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改为“科技活动”和“文艺活动”。 1999年,实小、龙浔中心小学等校开设英语课,2001年,二实小及部分中心小学也开设英语课。

2004年,德化县开始在一年级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

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科间渗透,设置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1—6年相同的课程门类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1-2年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开始开外语课;3—6年级设有科学课。

三、教学

清未民国初期的小学堂,受私塾的影响,一般采用跟读,而后由学生背诵,最后串解;或逐字分解,让学生硬记熟背。其次让学童描红、摹写,再次是临写字帖。能背临且字迹端正,就算达到要求。教师用惊堂拍、夹尺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民国九年以后,推行语体文,采用国语(普通话)进行教学。除初小准用方言说明外,高小以上,师生必须全用国语对话,不得运用方言。小学教学是采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5段教学法,以设计教学法为主,间或采用自学辅导法。教研活动有教学观摩会,作业展览会,教师业务会和组织教师暑假进修等。

30年代,德化凤林慈儿院推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提高自治、自主、自给、自卫意识,达到有科学的头脑,工匠、农夫的身手,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学生有能力的继续升学深造,没有升学的学生也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乡下学校一些年级学生较少,几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间教室上课、作业,即复式教学或多复式教学。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就明确提出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通过学习、教学观摩、参观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考试制度。

1953年寒假,县召开教学研究会。学习研究教材、教法。批判杜威《教育学》,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为主的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推行五个环节式课堂教学法(一、组织教学:点名,提出要求,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2—3分钟。二、检查复习:通过短测、提问、板演,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5—8分钟。三、讲授新课。四、巩固新传授的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当堂组织学生复习巩固。5—8分钟。五、布置作业:5分钟。),同时强调学习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县成立教学研究室,各校相应成立教学研究小组,组织观摩教学、示范教学、听课和参观活动。

1954年,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强调直观教学和复习巩固,发动师生自制教具、标本、模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一度采用苏联的五级记分法。

1955年,在实验小学举行全县语文、数学教学观摩。十月,召开全县各校教研组长会,部署教研工作。而后,各校坚持每星期六下午为教学研究活动时间,教学研究成风,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根据德化村落分散、复式班较多的特点,实验小学设复式实验班,至“文化大革命”前,年年举行复式教学专题研究。

1956年,县组织15名小学教师到厦门参观学习。同年十月,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分别在城关、上涌举行体育教师培训班,参加者206人。举行语文科教学观摩。

1957年,学校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通过勤工俭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劳动,逐步改变教学上的“三脱离”为“三结合”。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学习、贯彻各科教学大纲。在实小举行语文科诗歌教学观摩。十月下旬,组织12名教师赴泉州实小、晋江实小参观,学习贯彻教学大纲,上好农业常识课、周会课的经验。

1958年秋季,德化小学教育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进行教学。

1958—1959年,因片面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校随意停课,组织小学生投入大炼钢铁和“三秋”运动,教学时间大大减少。

1959年秋季,贯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省委扩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各校逐步扭转劳动过多和忽视提高教学质量的不良倾向。利用开学初和农忙假时间,两次组织全县教师集体备课。各学区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时间集中辖区内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1961年,县召开会议,贯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政治挂帅,教学为主,健康第一”的精神,强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1963—1965年,县和学区多次举行教学研讨会,学习、采用毛泽东总结的《十大教授法》:“启发式(废除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讲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用讨论式”。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建

基于数据年鉴对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0, 10(5), 640-64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14604573.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14604573.html,/10.12677/ae.2020.105108 基于数据年鉴对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张玲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4日 摘要 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相比,我国在教育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亟需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和如何保障教育公平近年来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本文结合近五年的国家数据年鉴(2014年~2018年),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两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东西部的教育经费、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弱势群体教育机会等进行对比分析。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从经济、政策和社会这三方面对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教育机会 Thoughts on the Equ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Based on Data Yearbook Ling Zh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7th, 2020; published: Aug. 14th, 2020 Abstrac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compared with the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fair problems in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urgently need to be resolved. The problem of un-

小学生教育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小学生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任何一种良好行为都必须细心地培养,1987年1月,7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于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是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获奖者这样回答:“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会的。”“那么您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他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日常行为方面最基本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培养,从小事培养,所以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既善于合作,又敢于竞争,能追随时代、适应社会”的现代人。就必须从小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我们制定新时期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力争贴近生活,强调基础,要求具体。 阶段目标: 一、二年级 (一)对自己 1、注意自身的安全健康,养成天天做操,正确使用手帕的好习惯。

2、养成正规的生活习惯,学会整理身边的东西。 3、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说真话,说实话。 4、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对他人 1、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同学间作为朋友对待。 2、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要表示感谢。 3、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说话要亲切,行为要文明。 (三)对社会 1、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 2、懂得按时上学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学校纪律。 3、享受学校生活的愉快,课间文明休息,课自觉守纪。 4、爱护公共财物。(不在墙上乱涂乱画) 5、遵守交通规则。 (四)对自然 1、爱护动植物,珍惜有生命的东西。

如何开办一家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

第一节:申请办学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办学者在办学所在地领取《民办教育办学申请表》一式三份。 二、将书面申请和按要求填写好的《民办教育办学申请表》以及办学所需的相关材料交办学所在地教育局,教育局组织人员对所申请内容及提供的相关材料逐项进行审查。 三、申请办学者将审查合格、基本符合办学条件的办学单位的书面申请和《民办教育办学申请表》签具意见附上相关材料一并交教育局。 四、教育局对所申请内容进行复核、审批。 五、对符合条件的办学单位颁发《民办教育许可证》,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做出不同意办学的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六、办理《民办教育许可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在县城等地或在当地有一定教育关系的,在教育局申请民办教育办学资质很容易,而在一二线城市饱和的地方办起来困难,可以在工商局注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同样经营(可以先办机构,再去办执照,容易) 《民办教育办学须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1、申办报告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2、举办者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赠 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5、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 名单。 6、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7、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第二节:市场分析 一、本地市场概况 市区面积:市区人口: 所辖区域:个区个县 所在地公务员平均月收入:元 学校数量:(如果可以,请列出每所学校的情况) 高校:____所,在校人数_____; 中学:_____所,在校人数_____; 小 学:____ 所,在校人数________ 幼儿园_____所,在校人数_____; 当地学生是否有文化补习的习惯/补习的学费一般标准是多少 当地教师在家开补习班的比例大概是多少?这些教师,开哪个年龄段 的最多?开哪个科目培训的最多? 二、消费心理、消费状况分析 1、当地家长喜欢的教育消费方式有那些?(如培训中心上课、业余培训、 外聘家教、或选择学校老师家中) 2、投资孩子教育的具体目的(促进孩子英语成绩/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出国移民做准备等) 3、影响其选择教育机构的主要因素(学校品牌/教学质量/名师效应/ 就近选择/价格因素/学校环境/) 4、校区覆盖区域内学生上课的时间设置、寒暑假培训中心的时间安 排等

浅谈小学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小学环境保护教育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芮文斌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电厂学校孙文丽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也便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一、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和阅读资料。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我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我先让学生观看98抗洪抢险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录像,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过分流失及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大量消失,因此导致了98年夏天这场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惨痛场面。我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分发一些资料

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 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让学生从这些资料的阅读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开展《我与蓝天同在》活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知晓为了治理和保护环境,我国也制定并贯彻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采用一分钟演讲、独唱《热爱地球妈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灵活性。 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有针对性、灵活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夸、喜欢表扬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时宜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表扬声中非常乐意地接受教育。 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我区的恒山公园游玩,同学们兴致很高,纷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小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既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状态。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双语教育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

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教学质量检查与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便于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开展,特制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准及体系。 一、评估对象 全体任课(辅导)教师 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一)课堂教学(二)教案(三)作业批改(作文、课堂练习、辅导记录、培优生、学困生跟踪记录)(四)学生成绩 三、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一)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可以研究检查教育的目标、学科或模块教学目标以及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从而探索课堂教学的合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在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最后综合评估标准按定性的描述分为四个等级:优秀(100---90分)良好(80-89分)及格(79-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一)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1、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1)、教学法的基本理念2)、教学情境的创设3)、教学内容的处理4)、教师素质 2、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1)、学习的自主性2)、学习的探究性3)、学习的合作性 3、教学效果 (二)教案评估指标:

1、教学目标 2、重难点把握是否准确 3、教学过程 4、教学进度 5、教案书写 6、教学反思 (三)作业批改。批改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严格批改制度,批改作业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业批改采取“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师生互动,全批全改,每批必改,每改必批”形式。尤其对于潜能力的作业情况,教师要因人而意,因材施教。 作业批改评估指标: 1、作文 2、课堂练习 3、指令性作业 4、培优生辅导记录 5、学困生跟踪记录 (四)学生成绩 各学年教学质量标准:及格率:1-2学年达到100%,3-4学年达到98%,5-6学年达到96%。优秀率:1、2年级达到60%以上,3、4年级达到50%以上,5、6年级达到30%以上。平均分:1、2学年达到90分以上:3、4学年达到85分以上;5、6学年达到80分以上。 根据县教育局制定的《安图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制定本校的教学成绩评估体系。 按照过去的方法计算出班级的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填入成绩横向对比表。 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1、以上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样本,以下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本体,对各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评价。 2、按照各年级、各学科的评价标准,先计算出各学科的得分,再计算出各年级的得分。 3、各学科分数的计算方法: (1)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A、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 B、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加分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时间:2015年9月7日 班主任:李荣美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 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 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 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 2.提问: (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 (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 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 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 参加一次植树劳动。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平等状况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平等状况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1998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的比例已达94.3%。我国小学入学及毕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小学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仍不尽人意。我国小学教育平等现状与问题主要如下: (一)地域不平等 1. 东西部地区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 首先表现在实际享有的就学机会失衡。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东部达到96.47%,西部仅达到42.26%。沿海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末普及初等教育。2000年全国实现“双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自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85%,其中东部为100%,而西部只有71%;全国小学辍学率为0.90%,其中东部平均为0.25%,西部为1.13%,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4.5倍。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我国最高、最低省区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相差5倍、7倍、9倍以上,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最大竟达17倍。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抽样调查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教职工宿舍、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购教具、墨水、纸本、粉笔资金不足的占32.5%。 辍学率折射了教育资源分布的多寡。2000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为0.27%其中4个西部省区辍学率在1%以上(西藏2.88%、青海1.39%、贵州1.32%、甘肃1.32%)。 2. 城乡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 除东西部地区差异之外,各省、市、自治区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从教育经费来看:2003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058.25元,比上年增长了10.97%,也只有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水平的81.68%。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十分显著。2001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湖北相差10倍。农村预算内公用经费最低者,小学仅有5元。农村普通中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办学的基本条件。 (二)阶层不平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梯度发展的经济战略的实施,尽管赢得了效率上的收益,但与此同时导致了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家庭收人的调查结果,如果按户人均收人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五等分分组,其中20%的高收人户占总收人的42.4%;20%的低收人户仅占总收人的6.5%。高收人组和低收人组的户人均收人比为8:1,差距相当大。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人群是贫困阶层的主要构成成分。 在己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接受好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受到普遍关注。一方面,私立学校、民办公助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家长的选择性;与此同时,上好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竞争,这固化和助长了城市社会中业己存在的阶层差别。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阶层护女教育公平失衡的直接原因。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差,生活贫困,温饱问题还有待于解决,子女的教育只能放在次要位置。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前义务教育中的一个新难题。城市居民的系列福利制度及政策必然排斥作为城乡边缘人群的“进城农民工”。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户籍制度理所当然的拒绝为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根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学龄儿童按流动人口的2%一3%计算,估计全国约有200万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不能就地入学。即使通过缴纳一笔不菲的“建校费”进入当地中小学校,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与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仍然会导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中小学培训机构的市场调研报告 精品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关于中小学培训机构的市场调研报告因此,通过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等主体,以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的形式进行实践调研,我们得到了相关数据,并对假期辅导火热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反映出了更深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最终得到了此份实践成果.关键词:中小学生教育辅导家长分析预测 一、教育辅导机构的市场行业现状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 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 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论坛)、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19年到201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 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集中表现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 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得课外辅导市场需求居高不下,尤其是教育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有限,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空间巨大.义务教育阶段对一个学生的未来起到的重要作用,带动了中小学课外辅导市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新编版)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新 编版) Through the work plan, you can make a plan for future work and work out a detailed plan; the work plan function greatly improves work efficienc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新编版) 导语:通过工作计划,可以对未来工作进行一个规划,制定出详细计划;这样能让工作更有条理性,还能对工作进行全局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计划功能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提升。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一) 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制订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积极推进我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 二、创建目标 (一)、引导师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和法律知识。

(二)、逐步培养师生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树立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三)、教育师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四)、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 三、创建措施 (一)、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检查,加强领导。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发展环境教育工作。 1、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学习。 2、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班。 3、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三)、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建立完整的创建档案。 (四)、规范建设,优化环境,创造良好育人条件。 1、校园建设立足长远发展,实行整体规划,规范建设。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宋京双 [摘 要]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等。我们应制定教育公平政策,构建教育公平机制,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等,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教育公平是主体人对教育活动认识的价值取向,涵盖了人们对教育特殊社会功能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更值得认真思考。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并为选拔和竞争性考试提供了“用武之地”。 2.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校校之间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恶性的入学竞争;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一些初、高中根据学生升学的可能性分层次教学,人为地剥夺了所谓“后进生”的发展机会等等。 3.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例如,有些省推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但却没有照顾到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或配套措施滞后,导致一些农村儿童因上学路远而辍学。 (二)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即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个教室,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而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师资素质较低,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可供学生体育运动的篮球也拿不出。致使广大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 (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主要由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员以及进城民工等组成。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农村贫困孩子因交不起课本费、杂费而辍学,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便需要出外打工。城市下岗失业者基本生活来源的现金性收入减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必然直线下降,下岗失业子女虽然接受义务教育大都不成问题,但是因为大学收费超过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往往丧失了向上深造的机会。我国盲聋哑学校较少,残障儿童接受教育比较困难。进城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新难题,城市居民的系列福利制度及政策排斥作为城乡边缘人群的“进城民工”,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户籍制度理所当然地拒绝为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根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学龄儿童按流动人口的2%-3%计算,估计全国约有200万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不能就地入学。即使通过缴纳一笔不菲的“建校费”等进入当地中小学校,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与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仍然会导致这一部分入学儿童学业成绩不良、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从理论上说,改革的社会代价应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但实际上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承受了最大的改革风险冲击。 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我们相信,只要制定教育公平政策,构建教育公平机制,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强弱双赢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一)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教育不公平与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有关,可以通过政策修补和制度创新来解决,努力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1.坚持教育品质的公平性 要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在制定和出台教育政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育发展、筹措资金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教育公平的需要,努力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最佳的支点,把握合适的界限。在指导思想上,要反思“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等泛市场化思潮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它包括市场但不能只有市场,不能把市场竞争原则适用于一切领域。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曾讲过一句名言:“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还要反思效率主义的主导倾向。必须明白,社会既需要发展,也需要稳定;既需要效率,也需要公平。在指导思想上,我们不能把公平的目标排斥在外而把效率或者说发展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公平与效率相生相克,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因为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可以持续的。 2.坚持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性和教育收费制度的合理性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强大力量,其力度和强度对教育公平起决定性影响。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继续强化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努力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在县域范围内,城乡教育经费要均衡,并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需要。发展教育事业,一靠政府,二靠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但要收的规范,用的合理,要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要建立必要的收费听证制度和审批制度,学校收费包括民办学校的收费,必须纳入政府宏观调控 — 20 —

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分析在教育培训市场中,除去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外,最主要的教育就是中小学教育培训。国家政策导致了特殊的独生子女教育环境,加上中国父母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观念,全国城市适龄学生中,近60%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英语、作文、奥数、艺术等培训。这种培训支出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培训市场当中,中小学教育培训是介入门槛最低,风险最小的一种培训,是中小投资者创业投资的首选。但2006年以后,中小学培训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家长与学员对教育培训学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培训学校不但要提高培训质量,更要做学员管理与服务。而在中小学教育培训行业普遍面临着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问题。如何留住教师是中小学教育培训学校的共同课题。中小型培训学校没有能力单独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中小学培训行业在2005年之后就出现了以加盟连锁形式办学的现象,吸收成功学校的经验,克服市场竞争。这是中小学教育培训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特征会起来越明显,会成为未来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的一个趋势。

在中小学生教育培训市场培训项目以英语、特长、艺术、作文、数学培训为主。在2005年以前,其中英语、艺术、数学培训最为普遍,竞争也最为激烈,作文培训没有形成规模。到目前为止,英语培训在大中城市基本饱和,英语培训竞争对软硬件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国外外语培训品牌对国内市场的介入,更是加剧这种要求,使目前英语培训介入的站槛大幅度提高。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的加快,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英语培训市场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预计五年后,目前国内英语培训市场使用的英语教学法,将很难区别于国内公立中小学英语培训,教学质量也很难超越中小学英语课堂,这是英语教育培训产业者必须提前思考的一个行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大规模的英语培训学校,就会面临转型问题。 艺术培训是极为普遍的一种培训,也有很长远的发展前景,但艺术培训对教师群体的特殊要求,艺术培训本身的技术要求,外行人介入难度极高,导致艺术培训很少能够成为连锁产业。所以目前各地的艺术培训更多地表现为地域性,教师群体也以有艺术特长的演员、艺术人才为主。

最新二年级上专题教育

教学内容第1课卫生习惯早养成常见疾病不上身 知道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常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学目标 重点知道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常识。 难点坚持保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师:教材 教学准备 学生:教材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备 同学们,病菌在我们不讲卫生时偷偷进入我们的身体, 我们要怎要才能不让病菌袭击我们呢? 二、交流学习 第一部分看一看 1、说说身体健康时你有那些快乐? 2、生病时有哪些感觉? 3、看看图你有过这样的症状吗?还记得是什么引起的 么? 4、看图了解是什么入侵我们的身体的呢?

背面: 教学过程 第二部分做一做 复备 1、评自己,能做到画笑脸,没做到画上哭脸并改正。 2、全班交流 3、正确洗手方法。 第三部分唱一唱 1、补充儿歌,看看你记住没有。 小朋友要健康,良好习惯来帮忙。 ........ 2、闯关积星 你应从哪些方面预防常见疾病,补充表格,做到的画一 颗星星奖励自己。 三、课堂小结:说说学到的知识。 第1课卫生习惯早养成常见疾病不上身板 书 设 计 作 坚持搞好个人卫生 业 典 型 错 例 及 分 析

教学内容第2课接种疫苗须知情及时预防传染病 知道接种疫苗对身体重要性,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重点知道接种疫苗对身体重要性。 难点了解接种疫苗知识。 教师:教材 教学准备 学生:教材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备接种疫苗帮助身体抵抗疾病,常见的疫苗有哪些呢? 二,交流学习 第一部分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常见疫苗看图。 2.对照图猜猜那种疫苗可以预防那种传染病。麻疹腮 腺炎猩红热........ 3.接种时注意事项 接种前: 同意书家长签字 有病要缓种

小学环境教育者工作计划

小学环境教育者工作计划 Work plan for prim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小学环境教育者工作计划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小学环境教育者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要求全面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实 施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确保学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意见与设想: (一)加强组织建设。 1、班子组织健全。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环境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内容落实、考核检查得力。 2、宣传有力度。 在师生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目的和意义,做到人人知晓。国旗下的讲话有环保宣传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画廊、板报上刊登环保知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定时播放环保文章、影视。 3、环保知识渗透到位。 在教学内容中要求教师做到抓住重点、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学校在举办公开课、优秀教案评比中有意识将环境教育摆放到一定的位置,并在期末测试的试卷中也能体现出环保方面的知识题。 4、狠抓业务学习和培训。 一是向优秀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教研、体育备课等研讨活动,促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使骨干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三、发挥学校特色作用,强化训练,导之以行: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行教育方针的规定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研究的养成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行为的完善,更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品德素质,把养成教育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们努力拓宽养成教育的内容并力求做到新颖化。现将小学生各年龄段养成教育的内容列表如下 一、二年级 知情行 学唱国歌,正确佩带红领巾1、知道国歌是祖国的 象征,知道唱国歌的行 为规范,知道歌词。 2、知道红领巾的含义 及正确佩带的方法。 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国 家,热爱自己的少先队 组织,有民族自豪感。 1、熟记歌词正确地唱 国歌。 2、行队礼姿势规范。 3、正确佩带红领巾。 认真做好两操1、知道认真做好广播 操及眼保健操,有利于 增强体质,保护视力。 2、知道做好两操的要 点。 激发锻炼身体、保护视 力才能获得好成绩的 愿望。 1、认真做好广播操, 动作准确、有力,整队 快、静、齐。 2、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穴位正确。 学会使用手帕1、知道手帕的用处。 2、知道使用手帕的方 法及手帕的清洁。 1、感受“小小一块帕, 它的用处大”,养成良 好的卫生习惯。 2、激发学生爱清洁、 保清洁的情感。 1、学会在不同的情况 下正确使用手帕。 2、养成每日带手帕的 好习惯并注重手帕的 清洁。 学会理书包1、知道学生的书包要 整齐、整洁,要每天整 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清 1、书、簿分开整理书 包。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据调查该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对稳定,就业前景良好,需要根据市场调整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一、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用人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乡镇只有两三所小学,基本上没有村小,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是很有限的。随着小学生的减少、拆校并校的进行,小学教师已经饱和,新教师进入已经很难了。在黑龙江省举办的“2007 届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报名参会的小学很少,前两年情况也差不多,可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狭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老教师提前退休让出岗位、竞争上岗淘汰不合格教师来缓解小学教师的就业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是权宜之计,毕竟老教师有限,竞争上岗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但在就我们对农村小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看,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育还是对小学教育专业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1.对个别学科的小学教师有一定量的需求,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小科教师,还是缺乏的。 2.新毕业生可承担农村小学学前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农村很多村镇缺少幼儿园,为补充学前教育的不足,小学大多设置学前班,而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招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学前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 2007年黑河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程设置,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使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和技能,同时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小学教育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小学教育。2006届、2007届毕业生就有很多毕业生应聘到幼儿园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己创办幼儿园、创办社区文化学校,走上创业之路。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呈多元化趋势。 (一)小学教育专业(文理综合方向)就业趋势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小学补充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小科教师缺乏现状; 2.应聘到中小城市的幼儿园工作; 3.应聘社区文化特色学校; 4.应聘到社区做管理工作; 5.应聘企业、事业单位担任培训教师; 6.到南方学校应聘。 (二)小学教育专业(俄语方向)的就业趋势 1.适用于边境地区小学特色办学需要; 2.边贸行业文管人员、业务员、翻译; 3.社区文化学校; 4.初中俄语教师; 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小学教育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小学教育。2006届、2 007届毕业生就有很多毕业生应聘到幼儿园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己创办幼儿园、创办社区文化学校,走上创业之路。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呈多元化趋势。

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精选】整理版

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同学们,大家好! 一学期又过半了,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都学习着、进步着、成长着,但是你知道吗:就在这段时间里许许多多的学校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安全事故,许多同学也因此受伤或失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保证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学校今天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一次集体晨会,再次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集会及课外活动的安全、传染病的防治等方面的安全注意事项作重点强调。 一、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 关于这一点学校上学期已经做过专题讲座,下面就还在同学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再作一些强调:(一)、自己步行上下学的交通安全。 自己步行上下学的同学,在步行上下学的路上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八不准”;放学以后一定要按时回家,不能在上放学的路上逗留、玩耍、追逐,因为那样在路上很容易发生车祸,而且回家迟了,家长还会很担心。同学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二)、由家长接送同学的安全。 一是由家长亲自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学生一定要告诉家长:遵守我校校园交通安全制度,请家长在指定区域 接送,车辆也要放在指定区域,不能随意在学校门口停 留或摆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大门口道路的畅通。 二是在等待家长的过程中,要遵守纪律,不能在接送区追逐、打闹。 三是由其他熟人接送上下学的同学,一定要审查他们所使用的车辆的安全性能,千万不要乘坐报废车、拼装车、电瓶三轮车等“黑车”或是存在超载现象的车辆,因为乘坐这些车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以上所述种种不规范的现象在我们学校的少部分同学身上还依然存在。请大家想想,在你们班级存在吗?如 果存在,一定要改正。 (三)、乘车的安全。 一是要拒乘超载车。我们学校的学生接送车超载现象,在学校的管理下已经不存在了。但如果同学们在乘 坐接送车的过程中偶尔发现了超载现象,一定要在晨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