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二章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的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编写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准备必须考虑的四个环节。

教学准备有两种思路:顺向思考,往往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学习活动,有时也会考虑评价问题。逆向设计:教师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换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

逆向设计教学准备的步骤——

第一节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 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的起点。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

(一)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习目标。

(二)在三维目标柜架内确定学习目标的侧重点

知识与技能——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

(三)在预设—生成关系中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

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但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的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

二、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即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三种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二)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三种基本策略:

1.替代: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学习目标。

2.拆解:使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3.组合:运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内容作为焦点,形成一个学习目标。

(三)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

1.寻找关键词

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2.扩展或剖析关键词

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如说出、分析、比较等

3.形成剖析图

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

4.写出学习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叙写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behavior),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等。

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①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带计算器”。②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③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④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的要点”。

表现程度,指学生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百分之九十都对”,“完全无误”等。

认知目标陈述举例:

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生能复述他人的主要观点。

条件主体动词表现程度

②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中,

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

分别标记出来,

准备率达90%。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

1. 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表现性目标

复制水平——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

创作水平——设计、制作、描绘、编织、扮演、创作等

教学目标叙写上的误用问题:①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为良好的公民”、“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②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能用乘法正确解决应用题”等。③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④行为动词没有指向具体的要领和内容。如“学生能获得发展”。

第二节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学习目标确定后,必须考虑如何评价或检测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因此,教学准备中需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一、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评价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关键问题是一致性。

1.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主题

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

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

不同的评价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教师必须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制定确切的评价方法。

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之中

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不仅要从“结果”来考察,还应该表现于“过程”。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学生学习明耻教战乡村目标是“应知”与“应会”。“应知”比较适合用纸笔测试来评价;“应会”比较适合用表现性任务来评价。

纸笔测试中的任务是试题;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情境中证明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复杂、有意义任务的能力。

(一)试题的编制(略)自学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1.表现性任务的作用

(1)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

(2)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

(3)不仅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的能力。

2.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1)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原则

(2)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程序

第三节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在逆向教学设计中的定位

(一)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关系

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

(二)设计学习活动要考虑的因素

学习主体;活动内容;活动任务;活动流程;活动组织;活动成果;活动时间长度;活动规则;活动工具;活动对应的教学行为。

二、学习活动内容:关于教材的处理

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处理学习内容的任务:

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揭示这些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然后按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顺序安排出最佳教学顺序。学习内容的处理主要体现为对教材的处理。

(一)处理教材的依据

1.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2.现场条件。包括学生的认知准备、教师自身的优势、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

(二)处理教材的策略

1.增:新加内容

2.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3.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4.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5.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柜架结构

三、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座位安排为例(具体内容见教材)

自学并了解:1.学习活动组织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各种座位排列方式的优缺点。

第四节编写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纲要》的编写

《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的说,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撰写的、体现某门/种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大纲。或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种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思考:为什么说《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

因为: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

(一)《课程纲要》的意义

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某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二)《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

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2.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纲要》:常用格式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4-6点;全面而具体;陈述格式。课程内容:知识与活动;选择与组织等。课程实施: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资源利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方案评价;主体多元;过程与结果评价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课程纲要》:基于标准的格式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学习目标:4-6点;全面而具体;陈述格式。评价任务:试题或表现性任务。学习活动:如何安排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三)编写《课程纲要》需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1.根据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和现场资源的分析制定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资源进行处理,把握重、难点

3.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合理组织、实施课程

4.实施有效评价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纲要》的格式

1.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顺序来呈现

2.按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来呈现(见课本P129案例)

二、教案的编写

(一)教案最基本的元素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导入、过程、评价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格式(O?ˉShea,2005)

课题:

相关标准陈述

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

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学习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

检测这些目标的评价任务

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 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 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 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柏城三里湾小学于瑞丽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破思维定势,激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创和谐氛围,铺创新路子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知觉,唤醒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而那种昏昏欲睡的思维状态,死气沉沉的思维空间,是诱发不出创新激情,迸发不出创新火花的。怎样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动人,摒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呵护,倾心于师,信从于师,“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其次,教学中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突出主体作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千奇百怪的疑问,教师不得压抑、挖苦和讽刺,实事求是地解答或组织讨论,对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三是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

第二章 教学媒体

第二章现代媒体技术 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 一、传播、媒体和教学媒体 1.传播 传播的原意是通讯、传达、交换(意见)、交流等。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又称为传播。 2.传播的分类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类。 大众传播:以全社会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 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团体之间和他们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3.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1)传播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提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处理反馈信息。 提供信息:在教学传播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并以一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和材料。 信息编码:即把要传递的信息内容(知识、技能等)转换为适宜于传递的信号(如声音信号、文字信号、图像信号等),以便传递出去。 信息再反馈:即当接受者把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反馈(回送)给传播者之后,传播者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译码(认识、分析),然后对信息传播效果给予再反馈(给出判断并回送给学生)。 (2)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知识、数据等)。但内容和事实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实际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信息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语言符号是一种具有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如表情、手势、姿势、情感等;音响符号,如音响、音乐等;图形符号,如图像(静

止图像、活动图像)、图画(动画、静画、漫画);目视符号,如地图、图解等。 (3)媒体:指在传播过程中,传递、承载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的总称。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4)接受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译码,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 译码:把接受到的信号转变为信息内容的过程。 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把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反应、思想、行为的变化通过编码回送给传播者。 (5)效果:教学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态度、行为和能力等的变化。 4.教学传播 指按照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媒体作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传输通道,进行学习信息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包括单向和双向交互两种情况。 5.教学媒体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14615531.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9-01-09T11:28:56.0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雷艳[导读] 课堂是最能体现出时代意义的地点之一,而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要把创新融进课堂里。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堂对创新的要求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雷艳(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重庆武隆 408500) 摘要:课堂是最能体现出时代意义的地点之一,而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要把创新融进课堂里。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堂对创新的要求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语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055-01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学好语文能促进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创造思维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前途,要进行创新思维,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经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而发展成一个新课题。本人从教二十余年来,觉得语文创新教学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内外结合,精 讲多练”这一原则。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 初中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人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倪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2):105. [2]刘金华.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J].神州旬刊,2013(3):102.

第二章 现代教学媒体及应用最新题库

第二章现代教学媒体及应用 第一阶:概念与事实(80题) 一、单项选择题(50题) 1、教学媒体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积累并传递下去,是因为教学媒体的( ) A.固定性B.扩散性C.能动性D.重复性 2、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 A.习题集B.录像带C.教室环境D.教科书 3、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 A.黑板,教科书,图片等 B.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 C.班风,校规,校纪等 D.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4、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体现了它的什么特性?( ) A.呈现力 B.重现力 C.传播性 D.可控性 5、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体现了媒体的什么特性?( )

A.呈现B.重现C.传播性D.可控性 6、按照对受信者感官的刺激的差异来分,电影、电视、录像、激光影碟等通常又称为()。 A.视觉媒体 B.听觉媒体 C.视听觉媒体 D.交互媒体 7、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 ) A.手段B.方法C.形式D.通道 8、关于媒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子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促进 B.电子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 C.电子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 D.传统媒体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9、下列媒体中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 ) A.教科书B.录音和计算机C.电视和无线广播D.幻灯投影 10、投影媒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 A.光化反应B.光学成像C.实物成像D.化学成像 11、关于媒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统媒体将得到发展和完善B.电子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 C.电子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促进D.电子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教育教学案例 (1)--中小学学校教育篇

问题: 请问各位老师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崽今年读一年级,每天回家都会告诉我说他班有一同学打他,前段时间我有跟他班主任说过这事,可班主任当时当着我崽的面就问是不是同学跟他玩,推了他一下让我崽认为是打了他,她总往这方面去引导我崽认同她的这种说法。可都过去二三个星期了,我崽现在回来还跟我说他同学打他,请问我是该去跟她班主任说呢,还是该去找那个同学的家长?谢谢! 回答:孩子是未来,我们血脉的延续,自家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当下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因为懦弱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立足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闺女语宝儿前几天从幼儿园回来,说有个小朋友(男孩儿)用手故意打了她脸一下,我问她还手没有,她说没有还手。我说那你别跟我说,以后在外面受了欺负,记住要还手,打不打和打不赢是两回事儿。打输了回来,我向你检讨,是爸爸我授艺不精,咱以后继续练;打赢了回来我给你庆功,别干那告状打小报告的事儿,闺女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反正特认真地对我说好! 这是前几天在论坛上很火的一则帖子,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纷纷跟帖点赞,这无疑代表了当下一类家长的观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孩子要培养狼性和血性,在受欺负的时候以暴制暴,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因为一个懦弱,忍气吞声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好斗的孩子赢得了现在,但赢得了未来吗?以暴制暴就像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今天的自卫回击,谁能保证不会变成明天的暴力相向?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时候犯了错,都舍不得打一下,如今竟然在外被别人欺负,那心里真是十万个不是滋味。面对孩子们的小江湖,家长是该教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为了帮助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仅供各位老师们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20例)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第二章教学案

山东技师学院理论课时授课计划 科目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课题课题三:坚定理想信念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时安排 2 授课教师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为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解决措施案例解析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3.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解决措施案例讨论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PPT 教学环节及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及答疑

时间分配时间分配5分钟5分钟5分钟65分钟5分钟5分钟作业布置如何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课后记 附教学过程

整顿课堂秩序: 1.要求学生集中并靠前坐 2.要求学生把手机放在指定位置,并把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 3.要求学生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出入课堂或者在课堂内随意走动 4.要求学生整理教室卫生(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复习旧课: 1.如何理解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内容 2.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 课程引入: 你长大想成为什么??? 放羊娃的故事 一天,一位学者来到了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在山上碰到了 一个放羊娃在放羊.闲扯之余,学者问到放羊娃. 问:你为何放羊? 答:养大了卖钱. 问:卖了钱干什么? 答:盖房子. 问:盖房子干什么? 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什么? 答:生娃. 问:生娃干什么? 答:放羊. 学者无言……前排不许留空位,不能有“四脚朝天”的凳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语文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也是我国教育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 的重大任务之一。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伟人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小学生就像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小学生作为祖国明天的希望,需要不断提 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适应时代进步需求。语文也是我国的母语,语文教育有 着最根本的作用。本文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创设进行了有效讨论,进而分析在新课 程背景下运用合作学习制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小学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 学来说,在教学方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其 原因可总结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教 师的专业意识相对薄弱,教学策略不够新颖,难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 极性。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 显著成效,但是需要改进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策略,更好提升 教师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的过程两个阶段,即教学准备阶段和教 学实施阶段,阐述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的反思,提出小学语 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合作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质量反应我国国民素质,然而合作制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在教学准备阶段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上。首先,在教师备课方面,要主动认清备课思路,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进行全面的总结;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方式是按照班级学生 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并安排好每组对于课程的预习任务。如一位老师在准备 《小马过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 课)这篇课文时,她根据可以利用手工 课件的制作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制作课文中提到的小马、牛伯伯、松鼠的图片或者是美工作品。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将美工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中,加深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印象,提升 学习效率。合作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不产生陌生的感觉, 新的课改的思路就是以课本为准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要求老师要不断改 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实现有 意义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上课时教学沉闷的气氛,使得每个学生都 善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的去探求能够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那么合作教 学是改变课堂教学沉闷气氛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起 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上合 作学习时间,以便留有充足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局 限性较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所以需要留给各学习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其次,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形式的提问方式。教师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究 每个课堂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很自然的深入到课堂学 习中。

教学媒体复习资料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第一章 媒体 一般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信宿)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媒体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 教学媒体 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成为教学媒体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 (2)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一般的媒体要演变为教学媒体,往往要解决两大关键:硬件的改造与价格,二是软件的编制。) 现代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现代教学媒体是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录像、视盘光盘、计算机以及其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被称为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都与“电”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我国又称为电化教育媒体。我国于1936年将采用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等媒体教育,称为“电化教育”。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以下优越性:跨时空性,形声性、多媒体性,可再现性、交互性。 简述教育史上四次教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并对开发、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发的第四次教学技术革命进行阐述和展望。 A/第一次的语言媒体:语言一经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就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协作、组织与安排好社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推荐部落中有经验和有威望的年长者来教育年轻的一代。产生了在语言教学媒体阶段专职教师出现的教育方式,这就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优越的特性:简单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馈性。 B/第二次的文字媒体:文字和纸的发明开创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篇章。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对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字媒体的出现,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第二次重大变革,使教育将文字书写与口头语言作为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人类除了口耳相传同时又可以利用书写文字来传达信息,引发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C/第三次的印刷媒体: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对人类社保存文化、传播思想和发展教育起了重大作用。印刷媒体引进教育领域,教科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媒体。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教科书。引起了教学方式和教学规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产生了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优点是:(1)教科书对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2)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的东西,可以在课后向书本学习。3)便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按学生自身的水平,进行有效的学习。 D/第四次的电子媒体:19世纪末以来至今天,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人们把它们称为电子传播媒体,在我国用于教育领域后将它称为电化教育媒体。电子媒体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它引进教育领域的结果,使教育方式与规模又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幻灯、投影媒体与摄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札记 【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事例展开分析。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在看到孩子们满身是灰的时候,教师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第二章 办公环境管理 教学案例

第二章办公环境管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 秘书初萌每天一上班和下班前都将自己的工作区域清洁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同时她也主动清洁整理自己常用的复印机、打印机、饮水机、档案柜、公用书架等。每当她看到复印纸抽拿零乱,公用字典扔在窗台,废纸桶满了没人倒,都及时做些清洁整理工作,以维护办公环境的整洁。 秘书小王每天都认真清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常用的笔、纸、回型针、订书器、文件夹以及专用电话等都摆放有序。下班前,她也将办公桌收拾得干净整齐,从不把文件、物品乱堆乱放在桌面上。但小王很少参与清理和维护公用区域,也常将公用资源如电话号码本、打孔机、档案夹等锁进自己的办公桌,常常使别人找不到,影响了工作。 秘书小李上班匆匆忙忙,接待室的窗台布满灰尘,办公桌上堆的满满当当,电脑键盘污迹斑斑,上司要的文件总是东查西翻,每日常用的“访客接待本”也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管理清楚,更无暇顾及他处。 案例二: ××公司行政办公规范管理制度

第四条语言规范 1.交往语言。您好、早晨好、早、再见、请问、请您、劳驾、关照、谢谢。 2.电话语言。您好、请问、稍等、谢谢、再见。 3.接待语言。您好、请稍候、我通报一下、请坐、对不起、请登记、与我联系、打扰一下、好的、行。 第五条行为规范 1.坚守工作岗位、不串岗。 2.上班时间不看报纸、玩游戏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3.办公桌上应保持整洁并保持办公室安静。 4.上班时间,不要在办公室化妆。 5.接待来访和业务洽谈在接待室或会议室进行、会私客不超过5分钟。 6.不因私事打公司办公电话,长话须登记长话记录本。 7.不用公司电脑上网聊天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不要随意使用其他部门电脑,私客不经领导允许不准用公司电脑。 8.未经总经理或部门经理批准,不得索取、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葛海婷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创新教育如何巧妙的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解现代教学含义、创设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引言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使其为语文学科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1 理解现代教学含义,渗透创新教育 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文化、专业、心理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体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要顺利实现课程改革,致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素质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为此,教师定要有更新的创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从思想上必须彻底根治以教师替代一切的陈旧模式。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同时,不断开放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心智应是开放的、自由的、不是压抑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 2 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法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学模式“八股”化,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没有落到实处,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法,渗透创新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