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守望和思考在语文的江湖

守望和思考在语文的江湖

守望和思考在语文的江湖
守望和思考在语文的江湖

守望和思考在“语文的江湖”

序曲:自贡,龙都文化绽放奇光异彩

对于自贡,熟悉的是一些空洞而富有吸引力的一个个名词,而且多是些很有文化指向的名词——恐龙,自流井,盐帮菜,花灯,龙都香茗,富顺豆花……就学校而言,蜀光和富顺让我有一种敬仰的情怀,却是“知之甚少”。多次路过自贡,品尝了原汁原味的自贡菜,口感好,齿牙生香。去年五月,一天往返于宜宾成都,中午吃在自贡,晚上又在自贡吃喝,子夜时分酣然睡眠于自家床上,一夜无梦。这次来到自贡,实在偶然,但对于我却很有意义,能与自贡诸多同仁交流、学习,不只是例行公事,在我的精神行旅里更能让我深刻领悟“盐”和“灯”的文化要义,我会珍惜和珍藏2006年“大约在冬季”的自贡之行。

第一次经受自贡文化的浸润和洗礼,是纯正的自贡版川剧《巴山秀才》,自此我喜欢上了川剧。尤其是川剧的“帮腔”,太有文学的意味也太有世俗的情怀。自贡的区域文化,不论是史前文化,还是世俗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就像今天来的这所学校的名字一样,是“蜀中之光”,也许将来还会有“蜀中之龙”这样的校名。词与物的浑然天成,名与实的相得益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熔铸。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因为“必也正名”的价值追求,创造了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像“富顺”,多么吉祥而滋润的祈愿;像“蜀光”,多么自豪而庄严的宣告。

一、我们面临对“语文”和“语文教师”正名的尴尬和抉择

下面是我对“语文”和“语文教师”的一些个人化的思考,就教于各位前辈和同龄以及蓬硕有期的兄弟姐妹。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一杯酒。

这杯酒已经酿造得甘醇清冽,决不能让它苦辣酸涩。醉过才知酒浓,这杯酒啊,这绝美奇美的语文啊,在思古的幽情中,我们看到了文采风流盛世华章。在“关关雎鸠”的《诗经》河畔,穿过依依杨柳;走进屈原的心灵世界,上下求索;走进“稷下学宫”,争锋百家论坛;走进“子虚”、“上林”的华丽北壮观,服膺大汉风采;“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玄言或游仙,名士风流真性情;聆听盛唐之音,看“海上生明月”,看“江春入旧年”;浅唱宋词的温婉,问询“今宵酒醒何处”?听闻“清角吹寒”;观赏杂剧的起伏跌宕,品嚼百味人生,流观浮生万象;在“红楼”的大观园里,透过“一帘幽梦”,窥看情天恨海;在“孽海”的大风浪里,感受“石破天惊”,参悟盛衰荣枯。杯中天地大,壶里日月长,这一杯酒啊,酿造了五千年。

语文是一盅茶。

弥漫着清香,润泽了肺腑。悠然南山下,坐观垂钓,卧看夕阳。在月华的清辉里,听玉人吹箫,波心荡,隐隐然,心儿飞向了远方!

语文是一杯水。

加盐自然咸,加糖自然甜,加醋自然酸,一切的滋味尽在不失时机地调适和更换。看似浅白,实则涵咏深长,于平淡中见真精神,于纯净中得大绚烂,于无声处,颤栗于惊涛骇浪。

语文啊,滋味无穷,兴味盎然。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语文最忌是单调,单调即无味,无味在空洞,空洞是一种危险,是对家园的遗弃和忘怀,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亵渎,是对精神的消解和迷失。

语文是一条河,也是一条江,更是汪洋大海。有山溪的清唱,有江河的奔腾,有大海的广博、深邃、蔚蓝和壮丽。

语文是一座山。

经水的灵动的映衬,更见其沉稳;透过水的晶莹,更见其灵秀。是那样的仁厚,也是那样的丰茂,更是深蕴了无尽的宝藏。进得深山,听百鸟之啼啭,观百兽之奔逸。静息之余,阵阵松风,片片白云,流岚霰雾,让人心旷神怡。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天行有常,语文有道。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人世,在别人的哭声中依依告别,这其间,语文是不离不弃如影随身,记录了生命,书写了生命,再现了生命,也创造了生命。

语文,无时无处不见琳琅满目的美的光影,行走在语词的密林,将给你无尽的感悟与遐思。远古的神话,当下的网络,还有其间的星光灿烂,还有其间的山河烂漫,还有其间的万紫千红,还有其间的千娇百媚,哪一处不让人赏心悦目,哪一处不让人魂飞天外,哪一处不让人流连忘返,哪一处不让人愰兮惚兮陶然飘然。

思接千载,是不尽的悠悠;视通万里,是无限的渺渺。这悠悠渺渺,是中华的瑰宝,是世界的珍奇,是智慧的光耀,是性灵的芬芳。

语文是什么?说千道万,挂一漏万,仍还困迷,这是语文的神奇,也是语文的诡秘,更是语文的魅力。

语文是什么?经历了百年沧桑,沐浴着新纪元的曙光,有一个诚朴的声音,在回归线上吟唱: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这一瓢,滋味万千。也许是酒,也许是茶,也许是水,也许是河,也许是山,也许是花,也许是树,也许是云,也许是人,也许是心,也许是梦……

不必去质疑这“也许”,这“也许”是“大概”也是“一定”或“必须”,问题并不在问题之外,问题就在问题之中。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思考点,问题是突破点,问题是生长点,问题是偌大的一个创新空间,问题是思考的方向,问题是行走的路线,问题是超越的对象,问题是创造的契机。每一个语文人对问题的破解和揭秘,也就是在走进语文的灵魂,也就是在寻求语文的奥秘,也就是在发现语文的美丽。语文之路,是探索之路,是发现之路,是创造之路。

语文,本就是一个问题,如果进入了问题的领域,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因而,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在我们祖先的足迹中,语文在语词的虹桥上,语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语文在苍穹里,语文在大地上,语文在大自然的百草园,语文在精神的圣殿里,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在我们的工作中,语文在我们的学习中,语文在我们的生命中。

(2005年4月6日天地潜心斋)

对语文教师回避尴尬和实现精彩的思考

在语词的密林里

不辞辛劳地穿梭

咀嚼古人的语言

品味他人的言说

在毫无快感的状态下

努力地寻找意义和深刻

把自己的创意和独到抛掷一边

把自己的声音和颤动置之不顾

把自己的鲜润和酣畅湮没葬送

在语词的密林里

行色匆匆地穿梭

含英咀华

吐故纳新

在毫无激情的时候

仍要声嘶力竭地演绎

在没有道理的时候

如簧的巧舌播弄玄妙

如歌的行板

在艰涩里协奏

悲怆的命运

在枯朽里哀号

梦回唐朝

在守望里张皇

这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诗意的栖居

是天边残月的疏淡

是夕阳西下的薄暮

是烟波浩淼的苍茫

是鸡声茅店的落寞

在语词的密林里

意兴阑珊地穿梭

深情款款

思绪翩跹

“必也正名乎”

苍老而雄健的声音在提醒“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世俗而困惑的彻悟在警告“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直白而朴拙的言语在梦呓“于无声处听惊雷”

执著而勇敢的精神在感召“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超迈而旷放的灵魂在行游“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缱绻和缠绵的心怀在吟唱

眼前翠柏影

胸中万壑松

惬意和畅达把心灵滋润深邃和凝重把思想绚烂

在语词的密林里

义无返顾地穿梭

让宿命去迎接挑战

无怨无悔

我走我路

走上言语的虹桥

观人间万象

写华彩篇章

在语词的密林里

气宇轩昂地穿梭

让冷面和热血交织

用真诚的心火去燃烧

让沸点和心潮卷涌

用生命的光华去照耀

语文老师

你的宿命在语词的密林

(2000年7月10日夜天地潜心斋)

二、把“无声的语文”变成“有声的语文”

我们的语文现在变得“无声”,于无声处,我们语文教师无助而又无奈,但依然前行,依然抗争着现实,依然坚守着理想的信念,依然行走在探究和摸索的道路——行走和穿越,守望和思考,挣扎和抗拒,突围和确证。这里的“无声”和“有声”,是两种向度上的界说。一是从语文教学的本体意义上看,一是从语文教育的社会存在角度看。一是学理性,一是社会性。

讲学理而至具有学术状态,这是高中语文教师必得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千百年来而至现今,仍然是一个问题。“因循经验,感觉至上”,“我向选择”,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顾及当下而忽视未来,缺失生命情怀,漠视生存状态,背离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走不出“预设”的局限,让“唤醒”和“生成”停留于灰色的理论言说,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太在乎“高考指挥棒”的圈禁,在“点线面”上彻底淆乱……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需要重整河山,让“蜀江水碧蜀山青”的生机、活力焕然一新!

“我们学习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读’,读就意味着有声音,要有声音的学习,而这恰恰是当今我们教育界忽视的问题。”(孔庆东)“有多少种情感,就有多少种音乐(声音)”(段增勇《音乐与情感》)“声音之道,达乎人性,直指人心!”“依声求义”,“还我琅琅读书声”(黄玉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于此,我们可以去深刻觉悟很多“读”的妙道。从生命成长的生理发育状态看,“读”也是很重要的,发声器官也将藉此而得到锻炼,从自然之声到音乐之声,从混昧之声到明朗之声,从杂乱之声到纯正之声,从艰涩之声到酣畅之声,等等,都得经由有意识的“学得”而至无意识的“习得”,兴趣培养而至习惯养成,习惯自然而至方法觉醒,自觉自为而至渐入佳境,潜移默化而至豁然开朗。语文学习的诸多关节也将藉此而经脉顺畅,四体不止“通透”而且“通泰”!

同时,从“人学”的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关注生命个体,关注生命状态,关注生命的精神渴望,尤其是师生的心灵共鸣和精神遇合,“没一句话里都有一颗心灵”(池田大作),在“声音”的交互感应下,互相呼应,和谐共生。总之,“读”起来,“读”下去,“读”出意思,“读”出意义,“读”出意味,“读”出境界,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让鲜活馨香的书声润泽日渐干枯的精神家园,让人的性情和性灵赋予人的尊严和人的光辉。

读的学问,读的意趣,读的方略,也只有我们从思想的重视走向行动的落实,渐渐的,我们也将会享受“读”孕育的甘美果实。

至于语文学科在社会性层面的“无声”状态,也就是本学科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名声日渐尴尬和式微,在于“语文江湖”的混乱,多有“遮蔽”而处于“幽冥”的状态,“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本体研究的滞后和含混,导致本质探究的缺席和迷乱。“课文”等同了“语文”,“练习”取代了“学习”,“考试”这一“点”搅乱了“教学”这根“线”也“遮蔽”了教育这个“面”。试想,在“死胡同”里转悠,走不出“井中天”,又如何能走向广阔的天地——

走进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走进丰富深博的心灵世界,走进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的精神长河?怎么办?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到“常识”上来,要致力于语文学科的本体研究,要致力于语文教师的生命状态的调整和健全,要致力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建构,要致力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术层面上的提升,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让课堂这块试验田成为一个有魅力、鼓舞学生的地方。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新、奇、实、活、乐”的声音,不容乐观的现实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改变,既然有很多的问题,也就有很多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发展空间。

三、考试——教学——教育:“点线面”的辩证

教育是“面”上的,教学是“线”上的,考试是“点”上的。宏观和整体(面),过程和序列(线),块状和局部(点),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教学——考试”的特征和状态。所谓的“芝麻”和“西瓜”,所谓的“鱼”和“熊掌”,所谓的“方向”和“路径”,所谓的“道”和“器”,所谓的“体”和“用”,是很有差别的,然而,我们有太多的混淆和迷失……

基于如上的思考,我们回到语文教育的现状中,会发现如今的情形是“考试压倒一切”,以“点”代“面”,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点”上的梳理和条贯,导致“零碎、散乱、僵化、固守、执迷、绕弯子、兜圈子、下套子、耗时低效、枯燥乏味”的教学状态,让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让教室缺失了“润泽”的滋养和芳馨,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枯涩中,让教师在一成不变的“套路”里“守株待兔”,这是对“教育要与时代俱进”(陶行知)的悖逆,更是对“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的消解。应试就是应试,绝对不能“穿靴戴冒”地冠以“教育”二字,非得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抗起来,这既是学理上的一个“逻辑错误”,也是敷衍塞责而自我解脱的“幌子”。因为,教育这个“面”的忽视或漠视,导致了对“教育”的本体意义和本质意义的含糊含混,浮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内里”,不能从根本上检省我们在教学行为上的缺失和疏漏,让“教学”这根“线”成为了“看不见的战线”,纯粹“技术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教学取向,无法开启“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期待”和“教学超越”的创造性行为被抑制,只能喊累叫苦,穷于应付,茫然四顾,终究是事倍功半。归因起来,还是在于“点”上的拘泥和固守,走不出“预设”和“预制”,走进了“他困”和“自困”,失落了“发现、发明、创造”的自主和自新,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了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抑制了“个性”也放弃了“尊严”更是丧失了“自我”。深究起来,也就是“奴性,太奴性了!”——服从和跟着走;而不是“人性,太人性了!”——自主而创新。

我们还是听听古人的声音吧,“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采博收,传承借鉴,自能正本清源,生气灌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习见,走出遮蔽,走出“我向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拥有一片新天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高处立,向阔处看,向远处看,尽收眼底,自在把握,高蹈而超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生命,走进心灵,让“实践”结出“真知”的硕果,让“真知”走出“熟知”的禁地)。总之,要“想”开去,“沉”下来,“做”起来!

形而上的“迷失”——学科教育在宏观把握上的含混、拘泥、遮蔽和迷乱,必将导致形而下的“低迷”——学科教学的实际操作的琐碎、散乱、肢解和低效。学科教育的宏观把握和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何有机地结合或整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走向,又如何有效地保证“高素质,高水平,得高分”,也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关键是要有高远的教学视点,切实的教学行为,敢于和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学科教育的当下性如何走出功利性追求的遮蔽,学科教育的前瞻性如何确保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怎样才能走出如此“二难”的困境,都是值得学科教学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建议作如下的的整体规划:

高中一年级——注重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强调积累和感悟,夯实基础,学会积累,注重语言品味,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让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和自主的自由写作成为语文学习的日常行为,提高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高中二年级——注重迁移性能力的培养。强调拓展和提升,着眼于阅读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强化个性化阅读、鉴赏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高写作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水平。

高中三年级——注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和转化,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强化和提升,着眼于解题技巧的指导和应试水平的提高。

基础性能力,迁移性能力,综合性能力,分别是高中三个时段的三种能力指向。从高一到高三,呈现为“金字塔”形状,学习和训练的梯度与强度成正比。

注重文本解读,注重语言品味,注重习得性的学习,注重发散性的思考,注重有益有效的训练。知识点的梳理,能力点的确定,训练点的侧重,思考点的设置,兴趣点的引发,问题点的破译,延伸点的展开,都要充分体现“语文性、语文味、语文态”,给予学生亲切感,让学生享有人文关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唤醒学生自主创新的语文学习意识,让语文学习的时效性得到应有的保证。

四、凸现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

有人把“写作”定义为“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虽不能整体而周详地涵括“写作”的丰富要义,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让我们审视和把握写作的基本指向。事实上,写作者的写作状态也正是写作者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呈现,写作是对生命的书写,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是对个性的张扬和实现。如果写作中没有自我生命和他者生命的渗入、审视和思悟,所写的文章难以达到以生命感动生命,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感召精神。

高考应试场,一个特殊的人生角斗场。“输不起”的集体无意识操纵了整个“游戏规则”,谁也不敢贸然地越过雷池,因此,为求稳妥,为谋高分,为赢得胜利,便在“规则”的牵制下反复地进行“规范性训练”,致使高考应试作文(即便是优秀作文)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常规作文”的制造,让人心理疲软,精神疲劳。

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也就是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个性的舍弃,生命情采的黯淡。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水平未能尽如人意,也就在于走不出自设的“困境”和他设的“遮蔽”。强化得分意识,忽视生命情怀的滋养;强化写作技巧,忽视生命内在的蕴藉;强化规则遵守,忽视生命个性的张扬。

纵观近些年的考场作文,有如下弊端。一是华而不实,文质不能兼美。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如开篇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写三句话,滥用题记和后记,生硬地使用小标题和三段式,用诗句或对联串起各部分内容却缺乏内在联系,穿一件漂亮的外衣来遮掩空洞的灵魂。二是名人名句泛滥。不少考生大量引用和堆砌名句、名段、名人和名篇,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深入的分析,给人以杂乱、繁琐、累赘、矫情的感觉。藉此以显示自己的文化内存,反而是食古不化,弄巧成拙。三是形式有所创新,但形式和内容并不匹配。或者对所选用的新形式缺乏一定的把握能力,如故事新编落入俗套,借用文言句式而文白夹杂,缺乏文言语感等;或者新瓶装旧酒,像花瓶一样地摆设;或者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含糊其词而不知所云。四是缺乏生活与时代气息。要么材料陈旧重复,多在“故纸堆”里打转,说历史,写古人,多集中在屈原、项羽、司马迁、王昭君、杜甫、李白、岳飞、林则徐等,不能做到以史为鉴、以古讽今,“借尸”不能“还魂”,“谈古”不能“论今”,有古无今,沉陷在历史、文学作品和其它文字材料中,割断了历史与生活、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要么虚构假设,内容缺乏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对公认的历史材料和历史人物进行“八卦”式的改编,张冠李戴,似是而非,荒诞得离谱,错乱得荒谬。五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思考。这几乎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远离生活,脱离生活,从书本到书本,思考的载体缺乏应有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古人故事或则名人遗事的述说,加上自己的抒情和议论,800字的文章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的体式成为了应试作文的一种时尚,流风盛行,愈演愈烈。

文章写作,当有实在的现实关注和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通透旷达的胸怀,如此,文章也才能展现出写作者的生命状态和文化底蕴,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当本着“为

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所谓高考新文体的泛滥,矫情、滥情、俗情的趋势日渐让人腻味,走不出“预设”和“预制”的圈禁,走不出“套路”和“套式”的贩卖,实在是浮泛和空疏。所谓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流俗为“花拳绣腿”式的虚妄和虚张,缺失的是“真实的灵魂”,也就是真才实学和实心实意。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应试文风盛行,这是对“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消解。

事实上,文风不正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写作者生命的缺席和个性的湮没。怎么办?迫切而紧要的任务是:强化生命意识,张扬生命个性,提高生命质量,颐养生命的情怀,丰富生命的内存,畅达生命的情思,寻找生命的蓝天,放飞生命的翅膀,探索生命的真谛,绽放生命的花朵,吐露生命的芳香,让好文章真正呈现为生命独特感悟的诗意言说。

要多读点书,丰富文化内存,提高文化品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积累,感悟,熏陶,都得经由阅读者的切己涵咏,才能内化为阅读者的精神营养。我们主张自主的、自觉的、自由的、自在的和自明的阅读行为,让阅读促成自己的精神发育,让心灵、情操和思想,在阅读的过程里得到陶冶和提升。有位考生以《顾城,你忘了问英儿》为题,写出了一种深度的痛,一种无法忘怀的积存于记忆深处的痛。“顾城,你忘了问英儿”,是对生命的叩问,也是对灵魂和精神的叩问,虽然这“生命、灵魂、精神”具有个体性,但对于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富有启迪性,催人深思,于慨叹唏嘘之余,叩问自己的灵魂。笔者之所以能如此快意为文,只在于笔者的阅读状态——把书读“熟”了。唯有烂熟于心,才能纵横文笔;唯有尽心尽意的阅读,也才能养护心灵,内化为一种精神营养。这也涉及到“真正的阅读”的问题,也就是贴近文本,读出心动的感觉,读出心花绽放的状态,读出意味深长的韵致。

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品质的探究性,提高理性思维的水平。“熟知”并非“真知”,要能获得“真知”,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深思”,“深思”才能“慎取”,也才能有辨别、有选择地“拿来”,而不至于胡编乱造、凭空杜撰或者虚拟假设。有了“源头活水”,还要辨识其流程、流动状态、流水的质量和基本的流向,这样才有一个整体的觉解,在文章的取材、立意和构思上,才能真正做到明晰、酣畅、意味深长。某考生《问——打开真理之门》,“以智慧之‘口’,打开真理之‘门’”,对“问”字的绝妙诠释凝结为全文的中心意旨,这是思考的结果,洋溢着理性思辩的光辉,给行文增添了亮色。“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结构严谨,文思明快,文气明朗,给人以清爽畅达之感。

要加强化语言的修养,注重习得性言语水平的提高,让诗意言说走进澄明、敞开、照亮的境界。真正思想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在说话,说即是指示出,让看,让听。“真正思想的语言是真理的言说,而诗意语言也正是真理的言说。”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的思辩和论证,对我们的写作教学在言语水平提高方面,当是很有价值的引领和别开生面的启迪。不论是对社会、历史、现实,还是对自然、自我、人生的思考,要能体现一定的深度,都当用心去思考,用生命去拥抱,“言为心声”,这世间最美的诗歌,便是拨动了心弦而吟唱的心灵之歌,性灵之歌,生命之歌。因此,要有意识地涵咏和咀嚼言语的内在意味,要把言语的习得和生命的成长融为一体,要让诗性的表达去追求真理的晨光,要丰富和深化言语的智性含量。近些年里,考生在考场上写出的充满灵性和个性的文字,充分体现了对言语的诗性和智性的适度把握,但是更多的考生在言语上的浮华和空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事实上,言语潜能的开发,言语视野的拓展,言语思维的激活,言语智慧的培育,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而且言语的根性在于民族性和本土性,这在母语教育方面更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切实探究的。

关注社会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存在与精神,关注历史文化,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的生态,仍然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指向。如何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以及考场这种特殊的情势下写出好文章?读书,思考,诗意的言说,是确保考场作文致胜的法宝,也是青春生命的动人弦歌得以协奏的根本保证,舍此,别无他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多一些真实的感悟少一些无“情”的解析,多一些生命情怀的吟咏少一些技巧的生搬硬套,多一些生命本色的挥洒少一些应试的套路条框,多一些生命个性的喷薄少一些无病呻吟的矫情。

突显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让思想的火花烛照心灵,让智慧的思辩开启言说,让精神的品格提升境界。

五、高三语文教学的困境和出路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学出路问题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

也许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一言以蔽之:备考,应试,抓分数。是的,笔者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和复习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又是如何备考、应试、抓分数的呢?凡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就灌输;凡考纲规定的能力点就分项机械训练。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数点。学生或埋头题海,或疲于应考,或拼命记答案。教学模式单调,不是“一言堂”,就是“应考场”;学习气氛沉闷,“不闻读书声,惟闻生叹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二十几年了,还是这样的叹息和无奈。应该说,备考、应试本身并没有错,素质教育也需要应试,关键是怎样备考,怎样应试。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备考和应试永远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更是值得探索和总结的。

高三语文教学这种以分数为惟一目的,靠灌输知识、机械重复、大搞切割解剖训练的极端应试做法,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直接把学生异化为学习的奴隶、挣分的机器,升学率金榜上的符号,奖金、荣誉天平上的砝码;同时也把老师推进了无休止的批改讲评试卷、习题的痛苦深渊中,既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又扭曲了师生的关系,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这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做法,不仅广泛流行于高三课堂,也程度不同地存于高一、高二课堂,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使中学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境中。

那么,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高三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高三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指导高命题依据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和新课标,准确理解教学的依据,特别要注意对考纲的研究,因为高考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到何种程度,都必须遵循考纲的规定。诚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所说:“要通过高考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促进中学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当然,目前的高考尚不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素质、能力和语文成绩较难统一等等,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终会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语文老更新观念,树立批判精神,研究但并不迷信,使用而并不照搬。只有真正领会“两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其次,语文老师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可见,只有“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是一门关涉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教学更应首先立足于这一点。所以,语文老师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素养和人的发展。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也正如英先生所说“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高三语文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从广义的阅读入手,注重积累感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有了丰厚的积累,不仅可以应考,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训练应试技

能,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足够了。过分的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训练应试技能,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第三,积极探索和建构高三复习教学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和任务,坚决抛弃“一言堂”和“大放羊”的两种极端做法。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按照新课标建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实施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情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比如知识的学习,我们坚决反对灌输知识点,或把阅读、写作、诗文赏析等肢解为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的做法;阅读作、诗文赏析等就应该让学生有阅读、感受、思考、领悟、鉴赏、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形成能力,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第四,注重高三课堂质量的追求和高三课堂的氛围营造,增强高三复习课的效率和活力。具体而看,当在如下的“三多三少”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多一些精心设计,少一些按部就班;二是多一些唤醒和催生,少一些倾注和灌输;三是多一些微笑和善待,少一些刻板和冷漠。

行文至此,也许又有人说,你提到的这些做法,几乎是废话一堆,因为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除了理论界尚有争议外,大凡致力于课改的一线上的语文老师,又有谁不早已了然于胸呢?退一万步讲,既使你的说法有丁点道理,面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压力,以及当前中学教育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你的这些做法还能行的通吗?是的,这正是笔者想到的,也正是笔者想说的。

是的,高考确实太重要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不就是“一举成名”吗?面对高考,与之相关的每一个人谁能不闻之色变呢。毕竟,当前高考承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不管是对学校,还是对各级主管部门,高考的结果都是那么令人“惊心动魄”。对学生而言,关乎到他们的前途未来;对老师而言,关乎到他们的岗位、奖金、荣誉、职称……对学校而言,关乎到他们的名气、地位、生源、发展……如此以来,还有谁能够脱俗到不在乎“学生的分数”“高考的结果”呢?所以,高三了,几乎每一位学生的身边都围绕着一大堆的好心人,紧紧包围着他们,或直接要求或暗示提醒他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样,每一位高三老师的身边也都围绕着一大堆的规章、制度,或奖励或惩罚,牢牢地控制着他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这层层的包围和牢牢地控制中,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工程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子,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套中人”,他们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对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乖乖地备考、应试外,还能怎样呢?

感于此,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成绩的做法,才能使教育者有更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加强“内功”修养,按照固有的教育规律科学施教;受教育者也才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追求、创新、发展。教育也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泥潭”,步入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大道。

尾声:语文教育的事业追求,只有前方和远方,没有制高点

学习丰富底气,思考产生灵气,实践造就名气——愿以此与自贡同仁共勉。

我心飞翔

——有感于钱理群“我存在着,我努力着”

即便是要坠落

我也要飞翔

即便是要跌倒

我也要行走

纵使是冰山林立

我也要起航

纵使是暗流卷涌

我也要扬帆

岸边听潮者

远离生活的漩涡

隔岸观火者

远离生命的燃烧

看啊

遥远的地平线

一个个身影在眼帘消失

有一种声音

伴随着心跳:

飞翔是一生的梦想

行走是一生的宿命

远游是一生的憧憬

曲折路上风景好

人生何处不风光

只要心儿不曾老

生命的天空

有我飞翔的翅膀

(二零零三年九月一日)

2006-12-3 凌晨两点半天地潜心斋(自贡沙湾宾馆)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男,1968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担任苏州市小学语言教育研究会会长,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工作,现任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专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智慧教学》等。 在翻阅语文名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薛法根老师的大名总是与一些新鲜的语词连结在一起。诸如“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让语文课充满智慧”,以及语文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生命拔节的声音”等等。这些新鲜语词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它们透射出一种语文教育新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警醒与启示。的确如此,当我们满怀着新奇的兴致走进薛法根老师“智慧课堂”的时候,在尽情领略其课堂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倾听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域,是让语文融入生命的河流的大智慧、大气度和大风范。 关于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有不少生动的论述。为使我们对这种论述有具体化、实践化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不妨另辟视角,先来品赏一个小小的教学案例描述,然后叩问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建构与阐释: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生默读课文)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小学语文报投稿邮箱

小学语文报投稿邮箱篇一:语文报刊投稿电子邮箱 语文报刊投稿电子邮箱 《语文报教师版》初中czjsb@ 《语文报教师版》高中gzjsb@ 《语文辅导报》初一ywfdb1@ 《语文辅导报》初二ywfdb2@ 《语文辅导报》初三ywfdb3@ 《语文建设》ywjs@ 《语文教学通讯》ywjxtx@ 《语文教学与研究》hsywjy@ 《语文教学之友》ywjxzy@ 《语文世界》ywsj82-719@ 《语文新圃》ywxp@ 《语文学习》sephywxx@ 《语文月刊》ywyk@scn 《语文知识》ywzs@

《语文周报》初二ywzbc2@ 《语文周报》初三ywzbc3@ 《语文周报》初一ywzbc1@ 《语文周报》高二ywzbg2@ 《语文周报》高三ywzbg3@ 《语文周报》高一ywzbg1@ 《语文周刊》初zbywc@ 《语文周刊》高zbywg@ 《阅读与鉴赏》ydyxsh@ 《杂文报》校园内外zawenbao@ 《政治教育》sephzzjy@ 《中国德育》zgdy82027875@ 《中国共青团》ZGGQT@ 《中国教工》zgjg@ 《中国教育》zgjy@ 《中国教育学刊》cetnet@ 《中国教育资讯报》ywg327@

《中国考试》cexam@ 《中华读书报》gmdaily@ 《中华活页文选》zhhywx@ 《中文自修》zhwzx-qch@ 《中小学电教》zxxdj@ 《中小学管理》zhxxgl@ 《中小学教师培训》jshpx@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kcfdXX@ 《中学课程辅导》初三MYSJXX@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kcfdXX@ 《中学生》zxszz@ 《中学生博览》yuantao8@ 《中学生导报》(高中hsch_daobao@ 《中学生理科应试》LKYS@ 《中学生学习报》zxsbs@ 《中学生语数外》zxsysw@ 《中学生阅读》初ydc@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探索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探索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1、“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 教材的编排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从导语---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和习作),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有机整体。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间的联系;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总指导思想。这种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我们就进行了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 “单元整组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组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我们尝试通过单元整组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我们可以把单元教学分为“单元整体感知”“单元部分感悟”“单元整体回顾”三个模块的课型及实施策略。 2、“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

整体感知(整体观照,确定目标)→部分感悟(关照整体目标,发挥整体效应)→整体回顾(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单元整组教学课型一览: 整体感知——————依单元提示,上好单元导读课 部分感悟——————依单元课文,上好精讲课、略读课(单元课文教学) 整体回顾——————回顾单元内容,上好单元总结课 单元巩固运用——上好口语交际课习作指导课、综合性学习课 二、单元导读课的教学(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具体模式: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 情感意识(单元目标)——相机指导资料的搜集 单元导读课的基本原则是: 1、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什么。 第六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有描写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的《乡下人家》;展现异国田园风光的《牧场之国》;生动再现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古诗词三首》;描写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的《麦哨》。通过学习了解了本单元的基本内容,体会出本组教材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关于“魅力课堂”中语文课魅力之思考

关于“魅力课堂”中语文课魅力之思考 有魅力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有魅力的语文课也一定是 让学生继承传统国学、彰显文学功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个人品质,提高国人素质、挖掘文学艺术魅力的魅力天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的“魅力课堂”又如何打造呢? 一、利用教材本身魅力,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它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者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选用教材,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去钻研教材: 1、钻研教材内容的自然美与社会美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如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2、钻研教材内容的艺术美 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很多,如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伟大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作者简直把那几个青年妇女那种纯洁的天真无邪的心理写活了,真是情态毕现,细致入微,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象一首散文诗,既写了战争残酷和紧张,也写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念、上进和欢笑。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让学生仔细领略,定能趣味无穷。

2020届北京各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作文)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作文)教师版 【西城二模】五、作文(共40分) 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刷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假如你是一个快递包裹,会有怎样的经历?从包裹的角度,会看到怎样的社会人生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五、作文(共40分) 28. 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1.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2.不写标题扣2分。 3.作文中如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从总得分中扣4分。 【海淀二模】五、作文(共4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这是报告文学《第四极》中的一段话。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第四极”,它或许是你某一方面的极限,或许是你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抑或是你最向往的某个地方……请以“第四极,我来了”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以“我有隐形的本领”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五、作文 21.答案略。(40分) 【东城二模】五、写作(共40分)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40分) 题目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看了上面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

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美

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美 走进饭店,我们想吃个“实惠”;进入商场,我们想买个“实惠”;商海里,我们希望赚个“实惠”;工作中,我们希望得到“实惠”。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状,强烈呼唤着课堂上的教与学能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实惠”,简约,就是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实惠”的使者——这不是新论断,是早已被 有识之士认同的道理。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参加各种语文教研活动,聆听各种级别、各类名家的公开课,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大全”以及“博大精深”者仍然比比皆是。 为什么放着笔直、简约的大道不走,而要抄小路去迂回前行呢?为什么放着轻松、简约的脚步不走,而要和着音乐、迈着舞步去赶路程呢?这里除了缺乏教学与研究的“内功”以外,关键还是传统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作怪,走大路,怕别人说太直白,太暴露自己低浅的身份,怕被人说“丢三落四”, 对教材挖掘不深,讲解不透;用轻松的脚步走,怕被人说太匆匆,太没有美感,太没有韵味。所以就教学目标定位面面俱到,文本拓展漫无边际,流程安排程序繁杂,教学形式翻新作秀。 “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是张志公先生的心得体会。于永正先生在总

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深有感触:“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一定要把讲读课文的时间压下来”等都是有识之士发自内心的呼唤。 现行教材的课文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从学习字、词、句、篇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训练阅读理解到指导写作方法;从语言文字的揣摩到情感、品德的熏陶……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假如都能像于永正先生所概括的“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那样来理解和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简约了。 最简约的往往就是最为基本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等等;最简约的往往又是最为有效的,教师的教应力求用最简单的手段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单”背后的深刻;最简约的往往也是最为和谐的,课堂上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而是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不是刻意的精雕细琢,而是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简约是走捷径,是直达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简约呢?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理念是简约。教学中,要牢记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

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魅力的课堂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有魅力的课堂则是需要靠教师的学识、才能、职业激情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与鼓励去创造的。 关键词:魅力语文教学兴趣主体合作 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激励追求的感染力。而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学吸引力。有魅力的课堂,是教学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理想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保证。有魅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课堂实效性,而且能够体现课堂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 一、学海无涯兴趣为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有了变化,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下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使学生们成为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而学生们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学习兴趣在激励学生们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充分发挥学生们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营造乐学的环境 每个人做事时都是受一定环境影响的,学习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有着一定的情感孕育其中的,而情感教学需要一定的氛围、情境作为依托。这就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提倡的情境教学,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一种有益于学习语文的情境非常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来说为学生营造乐学的环境就要充分的把握好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的要求来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这样才会使学生们喜欢听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注意教师的亲和力,尽可能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要做真正护花的园丁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从教育本身来看,它是教师的教育学生

初中家长会发言稿精选五篇

初中家长会发言稿精选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对家长来说,更好地更清楚地从老师这里清楚地知道对孩子的学习、困惑、缺点、表现和不足等,这样才能有利于家长对在学校孩子的了解,才能有有科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成才。对孩子来说,家长来参加自己的家长会,是对自己的重视,从心灵上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里的位置,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孩子的劲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家长会发言稿,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家长会发言稿(一) 各位家长朋友、同学们: 大家好!我非常感谢*给我们家长提供一个这样的交流机会。下面我把我带孩子的点滴体会与家长朋友交流一下,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要学习,先立志。定目标,找动力。 就孩子学习来说,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动力。而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个内因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而学?恐怕不少孩子认为是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而没有想到是为自己而学。如何把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这是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打开这智慧之门的钥匙,就是定目标。 家长和孩子坐下来,分析自己孩子的资质和秉赋,寻找一个既适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又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古人有一句名言:法乎

其上取其中,乎其中取其下。意思是说,如果你向高的目标努力,很可能取得的结果是中目标,如果你向中目标努力,那最终取得的结果可能是下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你向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努力,很可能你只考取二流的重点大学。有了高高在上的目标,接下来就要攻克攀登路上的障碍,从每一天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具体到寻找适合自己的的学习方法,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提前做好预习、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女儿她爸爸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好习惯能在21天养成。我们在两个孩子身上试验了,都取得了成功。家长们不妨试试。 现在,我们的孩子大多在十三岁左右,心理学家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叫第二次断乳期。《语文报》上有一篇文章叫《十三岁综合症》。到底十三岁怎么啦?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孩子因书本知识结构的提升、难度的加大而无所适从,显得紧张焦虑;另一方面,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突飞猛进,成了小大人,处处想充大,却又固执己见,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特点,还采取小儿科时候的简单、粗暴,显然是不合适宜,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二、家长作表率,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做到。这一点对家长来说做起来不容易,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如果家长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足球赛,一边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可能会反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学习?我家一般是在孩子学习时段不看电视,吃过晚饭,女儿做作业,他爸爸陪她弟弟学英语,我收拾完家务后也看书、写作。在家里营造

2018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版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 (总分:150.00,做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0,分数:20.00) 1.下列加横的字读音相同的是 A. 揉搓蹂躏杂糅猿猱 B. 嫡系堤岸提防锋镝 C. 凋雕刻碉堡貂熊 √ D. 栅栏珊瑚删除蹒跚 解析: 2.下列加横线字字形正确的是 A. 背道而驰弛有度驰名中外纲纪废弛(chi) √ B. 白壁微瑕作壁上观原物璧还坚壁清野(bi) C. 成绩斐然缠绵绯恻妄自菲薄匪夷所思(fei) D. 励精图治再接再厉励行节约厉厉在目(li) 解析: 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两国家友好往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真可谓百年之好 B.为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王老师处心积虑,想尽一切办法 C.我虽然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但完成这项工作还是绰绰有余的√ D.他家虽不富裕,但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真是大方之家 解析: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表明,将近70%以上成年人有玩手机的习惯,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健康 B.许多同学学习效率不高,成绩难以提高,根本原因是由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C.2017年我校共完成82个教研课题的申报,是近年来课题中申报数最多的一年 D.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小学国学教育蓬勃发展,学生国学水平大幅提高√解析:

5.下列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C.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比喻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借代√ 解析: 6.造字法相同的是 A.下末炎日 B.江钢枪驶√ C.月三采从 D.休腾估明 解析: 7.下列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诗歌共305篇 B.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篇》等 C.楚辞主要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代表作品《离骚》《九章》《九歌》等√ D.福克纳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巨著 解析: 8.诗人余光中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指的是 A.杜牧 B.白√ C.王维 D.白居易 解析: 9.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第一学段要学会汉语拼音,准确拼读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B.第一学段要求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习惯方式用硬笔写字√ C.第二学段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词典 D.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3000字,会写2500字 解析: 10.下面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应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在实际情景中进行√ B.口语交际教学应努力贴近生活话题,采用灵活形式组织教学 C.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和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的表达 D.第二、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解析: 二、填空题 (总题数:10,分数:20.00) 11.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浓妆淡抹总相宜 ) 解析:

语文课堂的魅力来自哪里

语文课堂的魅力来自哪里 日前,欣赏了赵启光教授的一堂语文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又想到了“创建魅力课堂”问题。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去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 课堂要首先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 语文课堂的知识形象魅力起码应该包括知识本身的魅力和语文教师自身魅力两层含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向往的。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准确的知识内容和相对应的语文经验,为他们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础。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教师的文化形象对课堂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诚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博士”,但语文教师的确不能够不“博读”。并且能够在广博的阅读中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点持续革新,理念持续提升。魅力课堂要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学生准确的学习动机并非入学前就有,而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心理与教材的相关度。有人说“三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师演绎的则是教材,一流的教师在课堂内外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这种评价,绝非刻薄。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缺少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为明确目标。语文课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技术、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上每一种教学表情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求知的激情,使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印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灵,激起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和激情。只有在充满激情的情况下感知的东西才能掌握得深刻而持久,才能成为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魅力课堂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魅力课堂,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氛围,提倡、鼓励、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课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如果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 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新的教育形势要求语文教师要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策略,采用科学的途径,提升学习效率,创设魅力课堂,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知识与水平以及素质的全面提升。

(完整)2018高三期末语文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 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 僮仆欢迎,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与 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 17.(6分) 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发表的唯一的长篇小说,它极大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小说的经典性在于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敏感、脆弱、愤世嫉俗的青少年的形象,精确地捕捉并表现了青春期所特有的复杂、矛盾、焦虑、彷徨、个性危机等心理特征。小说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描述霍尔顿在青春期与社会、成人世界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因素入手,来评析霍尔顿的生存困境及回归社会之路,揭示出霍尔顿寻找自我的历程实际上是成熟的历程,是青少年的纯真遭受家庭和社会双重重压作用的结果。一、身份的困惑 英国当代心理学家威廉·布洛姆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身份的归属感是人们获得精神平和与安全感的自然诉求。青少年正处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对身份的归属感要求更为迫切。生理上的迅速生长使他们渴望心理上的独立,从而逐步确立个体的社会角色。心理学家艾立克·艾里克森提出过:“确立个人身份是青春期的主要特征,也是走向成人期关键的一步。身份的确立涉及到自我认知、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确立身份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对身份产生困惑。一旦他们无法认同社会所赋予他们的身份,就会倍感无所适从,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霍尔顿正处在这样一个困惑的人生过渡阶段,一个需要确认身份以维系心理安全感的特殊时期。他正是由于无法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而遭受巨大的困惑,因此,他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都有很大的犹豫性和不稳定性。这点尤其体现在霍尔顿对待成长和成人社会复杂而矛盾的态度上。首先,他不愿意像他身边的同龄人那样。其次,他鄙视那些父辈所推崇的体面的工作,他既不要进“混账军校”里学习,也不要做“混账教师”,这也是他屡次退学的最根本原因。成人眼中的“伟大事业”在他看来是庸俗的职业,但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对身份的困惑使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一片茫然。他忽而声称自己应该去当小偷,忽而又想遁世。最后,他想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使孩子们远离他眼中污秽的成人世界。“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想干的就是这个。”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彻底而勇敢的反抗社会、批判社会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他始终挣扎在“麦田”与“悬崖下面”之间。“麦田”是属于儿童的世界,“悬崖下面”是成人的社会,而霍尔顿一直站在悬崖边上,既不能返回童年时代,也不愿与成人世界同流合污。 二、获得新自我的方式:象征性死亡和重生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指出“任何回归的尝试都是巨痛的,它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痛苦、精神病症、生理或精神死亡(精神病)。”当生命的意志遭受挫折之际,霍尔顿就开始逃避,走向了死亡之旅。霍尔顿在纽约三天的流浪中,他经历了三次象征性的死亡,最终获得重生。霍尔顿为了琴·迦拉格与斯特拉德莱塔打了一架。琴是霍尔顿心中完美女孩儿的代表。他们关系密切,经常一块儿下象棋、打网球,霍尔顿宣称他“对琴理解得像一本书那么透”。琴很腼腆,在下棋时总把国王放在后排,不肯拿出来用。霍尔顿反复提到这一细节,反映了琴对生活谨慎、认真的态度。把这样一个纯洁的女孩儿和性联系起来,简直是亵渎。因此,听说琴与斯特拉德莱塔这样一个“色鬼”在小汽车后座约会,霍尔顿立刻心神不宁。更使霍尔顿愤怒的是,斯特拉德莱塔甚至不知道和他约会女孩子的名字。对斯特拉德莱塔来说,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里,琴不是一个人,而只是满足他欲望的工具。斯特拉德莱塔约会回来后,霍尔顿急切地想知道琴在约会后是否依然还是那个纯洁的琴,但斯特拉德莱塔拒绝直接回答他,霍尔顿按捺不住心中的焦急,打了由于菲苾坚持要跟霍尔顿一同去西部,霍尔顿不得不放弃去西部的计划,少年时代的最后一个幻想也随之破灭。兄妹俩一块儿到了动物园,看着菲苾骑着木马转个不停。此时,霍尔顿承认担心菲苾从木马上摔下来,但也最终明白孩子并无法躲避这个世界的腐朽事物,危险也只能由他们自己去面对。时间无法停留,成长的脚步无法阻挡。在这一刻,霍尔顿感受

语文教学法论文课堂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语文教学法论文课堂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简约,不简单。”这看似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却恰恰是“简约”的生动注解。语文老师要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环节,来施教丰富的教学内容,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以期真正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简约教学”的理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我想,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一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改编而成的。依据“简约”的教学理念,我这样思考并实践了本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简洁明了 在教学《丑小鸭》之前,我多方面研读教材,从原著到各位专家的解读,都一一细细品过。窦桂梅老师认为,原著是那样的鲜活,应该让孩子直接读原著,在她与孩子们酣畅淋漓的解读中,读出的是“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她的课堂让我们折服,然而,我的课堂却无法模仿。她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孩子,而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多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他们幼嫩的心灵还读不懂人世间复杂的情感。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改编后的文本所呈现的情节,我删繁就简,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能仿照课文,用“丑小鸭来到(),( )他。”想象说话。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成长中的苦难和变成天鹅时的幸福。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遭受怎样多的磨难,都不能泯灭心中的希望。 二、文本内容精选妙用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内容总是丰富多彩,文本信息的丰富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是一对矛盾。如何精选文本内容,做到重点突破,详略得当,也是这一节课我认真思考的问题。许卫兵老师认为,数学课的选材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我觉得,这也同样适用于语文课。《丑小鸭》的三到七段描述了五个场景,每个场景都表现出丑小鸭不同的遭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段解读,还是抓住重点着重解读呢?经过仔细考虑,我着重选取三处,一处是丑小鸭出生后在家和在树林遭到的悲惨待遇。一处是丑小鸭在芦苇丛中,惊羡天鹅的美丽。一处是丑小鸭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这三处场景,都分别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小鸭不同的内心世界。选取它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才能更好地走进小鸭的内心,倾听小鸭的心声。 三、课堂主线清晰凸显 所谓“主线”,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丑小鸭》这篇课文藏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小鸭从出生到成长,最后蜕变的成长主线。一条是暗藏着的小鸭心理变化的情感主线。如果选择前一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就很容易形成流水账似的课堂形式,处处关注,处处不能落到实处。所以我选择第二条主线展开教学。在体验小鸭苦难而无奈的心理世界之后,我又抓住“惊奇、羡慕”来补白小鸭内心。最后,可怜的小鸭从湖面的影子知道了自己原来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他此时的内心感受课文用两句话写出来了。于是,我直奔这两句,让孩子自由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丑小鸭的惊奇,快乐,幸福,兴奋……并自己朗读,把这种满心的欢喜读了出来。在故事读完之后,我问孩子:丑小鸭为什么可以变成天鹅?孩子们说,他本来就是一只天鹅。我接着问,他知道自己是一只天鹅吗?欺负他的人知道他是一只天鹅吗?因为不知道,所以大家才会因为他的丑而嫌弃他,欺负他;所以,他的生活才那样的悲惨。可是谁也想不到,如此可怜的丑小鸭有一天会变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白天鹅。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对故事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前预设的“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困境,遭遇什么样的不幸,我们的心里都不能泯灭了希望”的情感目标在孩子们的感悟中得到实现。整个课堂,从苦难时的低沉到蜕变后的激昂,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的变化,在体验中生成深刻的认识。主线的清晰明朗让课堂如行云

如何打造高效语文魅力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语文魅力课堂 通过近几天的听课学习,本人收获很大,教师的同课异构,可以说:篇篇都是教师的心血之作,也是教师语文素养的完美 体现。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精美,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有的教师 朗诵很有感情,富有感染力,有的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强,课堂 内容丰富多彩……可谓是精彩纷呈,好课连连。 我就结合自己的上课情况,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思 考吧。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语文公开课,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有新意。文章的写作思路 是作者构思行文的发展轨迹,“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教学一篇文章,必须顺着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的 真谛,但不一定篇篇都是从头到尾问问答答,这样不容易出新。本堂课我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在分析情节时,从插叙手法、二个误会、三次悬念入手,再加入《西游记》的某些故事 情节作为补充,让学生了解到只有情节的波澜起伏,才能使故 事曲折生动,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分析梨 花在文中的作用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自我感受,然后引入“莲、梅“的象征意义,在这种启发式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 解了”梨花“所蕴含的特殊意味,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很大的 帮助。 二、“三语”的设计要别开生面。课堂教学结构是由各个 环节组成的,它与构思一篇幅文章一样,也有开头、中心、结尾。三语就是开头语、中心的过渡语和结尾的结束语。“三语”运用得法,不仅使教师课堂语言显得生动、精炼,而且课堂结 构也一目了然,给人精巧别致之感。 三、巧妙的问题设计是成功的保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 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 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 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教师版)

江苏省南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教师版) (请将客观题对应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启碇. / 金锭.汲.水 / 趿.拉殷.红 / 殷.切期望 B.缱绻. / 蜷.缩齑.粉 / 韭.菜负荷. / 荷.枪实弹 C.睥睨. / 亲昵.愧怍. / 酬酢.冠.冕 / 峨冠.博带 D.攻讦. / 诘.责嵯.峨 / 嗟.叹稽.首 / 有史可稽. 【答案】C 【解析】A项dìnɡ;jí/tā; yān/yīn。B项quǎn/quán;jī/jiǔ;hè。C项nì;zuò;ɡuān。D项jié;cuó/jiē;qǐ/j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冈峦徜徉层峦叠障云蒸霞蔚 B.罡风蹙眉别出新裁呕心沥血 C.取缔媲美雷霆万钧颓垣断壁 D.晨曦国粹步履蹒跚残羹冷灸 【答案】C 【解析】A层峦叠嶂 B别出心裁 D残羹冷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 ..的一项是()(3分) A.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扶贫检查,弄虚作假,其行为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 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 B.“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骇人听闻 ....。 C.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 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 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 【答案】D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片段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片段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片段 1、你知道中央公园南头浅水湖附近的那些鸭子吗?那个小湖?我问你,在湖水冻严实以后,你可知道这些鸭子都上哪儿去了?你知道不知道,我问你?”我知道多半是白问,只有百万分之一可能性。 2、不管那种离别是伤感的还是糟糕的,但是在离开一个地方时,我希望我明白我正在离开它。如果不明白,我甚至会更加难受。 3、谁都不乐意把新知识灌输给那些约莫一百岁的老人。他们不爱听。 4、学校教育还能给你带来别的好处。你受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以及什么对它合适,什么对它不合适。过了一个时期,你就会心里有数,知道象你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具有什么类型的思想。主要是,这可以让你节省不少时间,免得你去瞎试一些对你不合适、不贴切的思想。你惺僵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正确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头脑武装起来。 5、你可以是个好人,却同时让人心烦。要人心烦很容易,你只要在哪扇门上找自己名字的缩写,同时给人许许多多假模假式的忠告;;你只要这样做就成。 6、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

去。 7、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 8、我想,他们应该不会羞愧,也不会后悔。青春的日子,总是要破坏一些东西,才会收获另一些东西。也许一个父亲年轻的时候比自己的儿子抽过更多的香烟,喝过更多的伏特加,甚至摇头磕粉一路张扬,但他现在一本正经地告诉亲爱的儿子不可以碰毒品。也许一个母亲年轻的时候比自己的女儿穿过更短的超短裙,约会过更多的男朋友,但她现在郑重其事地告诉去参加派对的女儿要小心被男孩子灌醉。 9、首先,他甚至比斯特拉德莱塔还要愚蠢。跟阿克莱相比,斯特拉德莱塔简直是个他妈的天才了。 10、她说在潘西,她说潘西是个非常好的学校。即便我想要纠正她的看法,我怕自己也没这力量。再说,她要是认为潘西是个非常好的学校,就让她那么认为好了。 11、真正让我喜欢到骨子里的书,是那种你读了后,希望它的作者是你最好的朋友,随便你什么时候想,都可以给他打个电话。 12、在潘西,一到星期六晚上我们总是吃同样的菜。这应该算是道好菜,因为他们给你吃牛排。我愿意拿出一千块钱打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星期天总有不少学生家长来校,老绥摩大概认为每个学生的母亲都会问她们的宝贝儿子昨天晚饭吃些什么,他就会回答:”牛排。“多大的骗局。你应该看看那牛排的样子,全都又硬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