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南京市博物馆华国荣王志高

明南京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该年十二月在城北修筑龙湾虎口城,以抵御北方来敌。而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开始的,以后便连年不断。文献记载有“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四年“冬十月修京师城垣”、六年“六月修筑京师”、“洪武十七年三月丁卯修筑京城仪风门”②,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才告完成,全长33.676公里。其西、南两面利用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城东“在旧城(金陵府城)东白下门外二里许增筑新城”,北以宽阔的玄武湖为天然屏障,充分利用沿线的山岗丘岭,把周围一些军事据高点,诸如石头、马鞍、四望、卢龙、覆舟、龙广等山尽括城中,并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显要位置开城门十三座,又建东西两座水城门,成为一座南北狭长、东西窄短的不规则坚固壁垒,是明代以降南京战争史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线之一,被誉为“高坚甲于海内”,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城。

明代南京城墙是利用自然地形而修建的,外廓形状不规整,像这样限于山脉和水系而造成的不规则形城垣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不乏其例。除在平原广敞地区筑造的隋唐大兴城(长安城)、洛阳城及元大都城等少数都城轮廓比较方正外,其他凡沿山脉湖堤筑就的城垣外形多不规整,如汉长安城北垣、南宋临安城等都城。且北宋东京(开封)及南宋临安外城所开城门亦恰好十三座。纵观南京现存的明代遗存,宫城、皇城和明太祖陵墓“孝陵”的选址建设,“风水”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南京城墙(含城门的设置、方位)的规划和建设则主要是地理环境、战略需要以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长期以来,因雨水、战争等原因,明古城墙损坏较多,历代均有修补,据统计仅明一代至少就有十五次之多。明初还规定了维修城垣的制度。据《明会典》记载:“凡京师城垣,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城、京城墙垣,遇有损坏,即使丈量明白,见数计料,所有砖灰,行下聚宝山黑窑等处关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稷留守王卫差拨军士修理。”在考舌调查中,亦能发现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康熙、同治、光绪等不同时期的修城用砖。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南京城墙的一些地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即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就南京城墙结构、西南两面墙垣是否利用旧城以及贴面砖石胶结材料等几个具体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师友。

1991年。南京市城建部门为拓宽集庆路,打开出城通道,拆除了城西一段长约48米的城墙,所建城门今已命名为集庆门(图1)。同年8~9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这段新开的城墙缺口内外两侧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该地段城墙墙基及墙身的结构。

这段城墙之女墙残缺,缺口南北剖面分别残高1米、8米、9.5米,上宽为15.6及15米。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最高达三十二层。这种条石除最低层不太规整外,其余外侧及各咬合面均修琢光滑。条石长60~110厘米,厚38~40厘米,从下至上逐层内收7~8厘米。条石内以大小不等的块石拌合石灰浆混浇贴砌,形成两道上窄下宽的坚固防护层。它不仅使条石包砌紧密,还使墙身各部分融为一体,防止墙体倾塌。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以小型片石拌土夯筑,以距今地表下2米左右为界,其上分层夯筑,片石层厚15~35厘米,其下夯筑层次不明显,厚约5米。

以上是墙身结构。墙基结构可以城内探沟北壁剖面为例,从上至下共有六层(图2、3)。

第一层:厚约1.9米,为清代及近现代堆积。

第二层:厚1米,为较纯净的黄土层,夹杂少量碎陶片及青花瓷片。

第三层:厚约0.75米,以石块和石灰浆浇结,紧贴墙根,宽约3米,推测是明初建城时,防止城根渗水的措施。

第四层:厚1.3米,以未经修琢的大块石沿墙筑砌一道宽5.75米的护墙,以加固城基。其内出土的陶瓷碎片,能辨器形的有陶韩瓶、黑釉瓷碗、白瓷碗以及龙泉青瓷盘、罐等。从器形、胎釉看,均为元末明初之物。

第五层:厚约0.8米,以圆木上下平铺两层。上层纵铺,即与城墙方向垂直;下层横铺,即与城墙方向平行。圆木直径30~40厘米,露在城外的部分长180厘米,其余伸人墙基最底层条石之下。圆木外每隔50厘米左右打下较细的木桩,以防止其内平铺圆木向外滑斜。这批圆木木质坚韧,至今保存完好(图4)。

第六层:厚约0.8米,为碎砖瓦石等,作为城墙底基铺垫。其下便是纯净的砂土。

城内墙基结构已如上述,城外墙基无第三层,第四层块石亦较小,其余与城内墙基结构基本相似。

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拓宽道路拆除了一段城墙。该城墙底宽19.8米,顶宽13.4米,高约20.5米。除垛口为砖砌外,内外两侧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条石内结构与集庆门段城墙相似,两侧亦有厚2~5米的碎砖石等浇筑的防护层,防护层内城心部位同样以碎砖石及黄土层层夯紧。惟一区别的是:城墙外侧防护层内加砌了另一道厚逾2米的防护层,这应和城门地段的结构有关。

明初南京城墙的修筑分为前后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规划指导思想不尽相同,加上南京城墙系沿山脉湖堤筑就,各段墙体所依地基差别悬殊,故各段城墙的结构明显有别。对现存城墙的调查发现,其结构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情况。

第一类,从今通济门至水西门,是现存城墙中最牢固,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段。除女墙为砖砌外,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以条石包砌。从城墙缺口处发现,条石层内一般也有与集庆门段类似的块石防护层。唯东关头内一段是以砌造整齐的砖壁为防护层。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亦以碎砖石和黄土层层夯实。

第二类,从今解放门东至和平门,依傍玄武湖。这段城墙是第一类以外保存较好的一段,外壁下部以条石包砌七层以上,解放门段城墙据说深达12米仍未见最底层条石。可见墙基之深。条石上为砖砌墙面,防护层为砖砌,中心部位以碎石伴土夯筑。

第三类,从今中山门南至解放门东,从建宁桥至定淮门两段,沿线利用山岗丘岭,即方志上所谓“据岗垄之脊”。外壁从下到上均用城砖包砌,基础较差,今塌陷较多。内壁情况较为复杂,多亦用砖包砌,部分地段内壁仅砌较矮的护土坡。中山门东城墙转角处亦曾发现底基铺设圆木的现象。墙面之内有砖砌防护层,中山门南一城墙缺口剖面显示出这层防护层宽达5米,以明代城砖层层砌筑。前湖一带城墙中还发现了罕见的“墙中墙”。是明代多次扩建、维修城墙的极好见证,堪称特例。

第四类,石头城左右地段。在赭红色砂岩之上砌筑,或在砂岩之外包砌条石、城砖。这段城墙亦保存差,塌陷较多。

由于明代南京城墙西、南两处是以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故从位置上看这一部分城墙和南唐金陵府城相重叠。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两处城墙是属于南唐或者宋元旧城。地方志有如下记载:

“南都城高坚甲于海内,自通济门至三山门一段尤为屹然……国初拓都城,自通济门东转北而西至定淮门新筑,通济门以西至清凉门皆仍旧址。然则前所言坚固巨石者当犹是景之遗植也”。

“明初建为京师,乃益廓而大之……以上三城(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本南唐南门、水西、大西诸门也。明初拓城,惟此三门仍旧而更以新名”。

“明建都城,惟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尚沿其旧,即杨吴据广陵时徐知诰所建也”。

“明建都城,因其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宋元之旧,更其名日聚宝、石城、三山”。

一些前辈学者在研究明代南京城墙时亦沿用旧说,认为西、南两处城墙是在南唐旧城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加高和贴面而建成的。

“市区东、西、南三面,从东水关经聚宝、三山、石城门到石头山一带,都是在旧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增固和贴面”。

“明南京城,在南唐都城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明都南京……明京城通济门至石城门段,是利用南唐都城而加固的”。

南唐都城金陵府城,又称为江宁府城,它除了城门所在地段为砖墙外,其余均为土筑。这座土城的修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贞明二年(916年)吴升州刺史徐知诰治城市府舍甚盛”至贞明六年(920年)十一月“吴金陵城成,陈彦谦上费用之籍”,用四年时间筑城二十五里四十四步;第二阶段是“天成三年(928年)八月徐知诰广金陵城二十里,且营宫城以备吴主迁都”。因此,金陵府城实际长四十五里四十四步。宋代沿用此城,称江宁(建康)府城;元代继续沿用,称建康(集庆)路城,部分城门一直沿用到明洪武十九年。

一般而言,前后花费二十余年修筑起来的明代都城,不会简单地在原来旧土城的基础上拓宽、加高、贴砖。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载:“《客座赘语》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谓自通济门至三山一段为李景所作。府志亦谓明建都城,其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宋元之旧而更其名,语皆未明,析盖三山、聚宝、通济--17杨吴始行创筑,收淮水于城内。逮明初开拓

城基周围四十余里,惟此三门因其旧址而重建之耳。”认为明城墙是在旧址之上重新修建的。

从考古发掘分析,处于城西的集庆门段城墙墙基直接铺设于砂层上,并以圆木铺底。其上城墙内外两壁以条石包砌至顶,内有石砌防护层,城心以片石拌土夯筑,勒脚处还有石筑护墙,城基、城身构筑浑然一体,地层清晰明确,均为明初遗存,根本未见南唐土城的痕迹。

又据资料,1977年拆除水西门,1981年新建龙蟠里至汉中门段城西干道,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拓宽道路而拆除了一段城墙。这三段城墙均处于明代南京城墙西、南两面,但调查发现其结构皆与集庆门段城墙相似,即为明代新建。

此外,前述现存的各段城墙中,后两类情况城墙基础差,今塌陷较多。而前两类情况,墙体结构较为近似,墙底皆以条石包砌,保存最好。其中尤以城西、南通济门至水西门一段最为雄伟壮观。对此,前人赞誉为“自通济门起至三山门止一段尤为屹然,聚宝门左右皆巨石砌至顶,高数丈。吾行天下,未见有坚若此者也”。据《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载:洪武十九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说明上述两段城墙在同一时期修筑。分析当时的背景,社会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国力雄厚,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把西、南两面旧土城推倒重建。同时,这两段城墙分别依凭外秦淮河和玄武湖,即均外傍水系,是南京历来水患最为频繁的地段。从防范水患考虑,也有必要把城墙筑造坚实,故其墙基铺垫大量圆木,底以条石贴面,历六百余年而巍然屹立。

明代南京城墙在六朝建康城外,一些地段城墙之中曾发现六朝或其他朝代用砖。这可能是因明初建城遇及前朝墓葬、建筑,或者拆除旧城时,将这些建筑用砖夹含其中。显然不能据此认为明代城墙沿用了旧城。另外,中华门地段发现的南唐以及宋元南门人城砖砌路面,说明城门基址方位未变,并不能证实明代城墙利用了旧城。

综上所析,明代南京城墙西、南两面应是明洪武十九年于旧址之上重建城墙。

我国古代建筑砖石墙体的垒砌,初期多是干摆。后来为了提高砌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先后使用黄泥浆、石灰胶泥等多种胶结材料。用石灰胶泥作粘结材料虽在东汉时已采用,但为数极少,到宋代才较普遍使用石灰。南京地区东晋、南朝大中型砖室墓葬虽然经常能发现石灰,但差不多都是铺设在砖室的外顶及外壁用于防潮,砖墙的砌筑仍然使用黄泥浆,直到明初石灰胶泥才真正大量运用在墓葬及其他各类建筑墙体的垒砌。而在石灰胶泥中掺合桐油、糯米汁、白芨等有机材料则是胶凝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其具有更高的耐水和防水性能,一般运用在水井、桥梁等潮湿环境下小型建筑砖石砌体的勾缝。一些大型建筑工程如秦代长城等的修建尽管也有使用糯米的传说,但多未能得到现代科学分析的证实。

明代南京城墙贴面砖石胶凝材料同样流传着在石灰中加糯米或秫米(黏高粱)灌浆的说法。这一传说在南京可谓妇孺皆知,其最早的来源可能是《凤凰台记事》:“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上(明太祖)时出阅视。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工匠)于垣中。”但是既高且厚的南京城墙长达33公里,若用糯米或秫米,其数量之巨简直难以想像。因此,学术界对此颇为怀疑。

同明代南京城墙胶结材料相关的还有当时盛行的浇浆墓浆料。所谓浇浆墓是指以石灰、土和细砂(合称三合土)等拌掺黏合剂形成的混合浆料作为建材构筑墓室的一种墓葬类型。浇浆墓因为密封性能好,能有效地隔潮防腐,且与大型砖石墓相比,所费不巨,简便易行,“大稍有力者皆可为之”,其结构又固若金石,能防止盗挖。所以这一类型的墓葬自明代中期以后在南京地区久盛不衰。

甘熙在其所著《白下琐言》卷九中对浇浆墓的备料、加工、构筑等有甚为详尽的记载。关于备料,甘熙说:“其法视穴(墓坑)之大小,备土之多寡。大率以三分石灰、二分土、一分砂为准,而其土即以本山穴土为之。三者先行槌细筛净合而为一,择穴旁平地堆存,以篷

翼之。”同时以“羊桃藤熬浆纳诸缸内,俟其浆冷定,搅之如胶漆牵连不断,斯可用矣。用时将三合土摊平地上约五寸厚,一人以木帚蘸浆匀洒,两人各持木掀对面翻拌。捏不拢者太干,再洒浆汁;撒不开者太湿,再加石灰。一次拌成,另堆篷内。未拌者照前法拌之。”又说:“羊桃藤出徽宁二郡,江宁朱门乡(今江宁陆郎)山中间有之,今苏浙一带则用蓼叶浆。浙之长安镇,此物大行。其叶类榆……有香气,似樟脑者,真可以辟蚁。水浸五日,浆自出,稠黏异常,较羊桃藤尤善。”

甘熙所言虽是晚清时的情形,然与明代浇浆墓浆料竟十分相似,其浆料不用糯米汁或秫米汁,而是用江、浙、皖一带常见的“羊桃藤”和“蓼叶”两种植物的浆汁。南京板仓徐俌夫妇墓所用的浇浆块曾进行过拉力、承压、抗渗三项试验,所得数据与现代水泥砂浆相比,承压低于水泥,拉力、抗渗两项均高于水泥,具有良好的韧性,史载:“坚凝骨硬,刀斧亦不能开。”

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扩建道路拆除了一段城墙。仔细观察发现,这段城墙砌墙条石及防护层不同部位使用胶泥的颜色、质地和成分都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五类:1.贴面条石勾缝胶泥,厚近3厘米,为石灰间杂细石砂粒,色白而质细,断面呈白色片状。

2.为黄褐色砂土间杂极细白石粒,厚达9厘米。外观似岩石,极坚硬,不易破碎。此种胶泥最为多见,用于防护层内砖石间混浇。

3.胶泥分上下两层,上层厚3厘米,呈白色片状,下层同前类,厚约6厘米。用防护层内砖石间浇结。

4.胶泥亦分两层,上层为白色片状石灰,下层为石灰掺杂极细砂粒。此种胶泥较为

少见,用于防护层内砖石间浇结。

5.胶泥分三层,厚约9厘米。上下层为石灰掺杂细白砂料,厚约1.5厘米,中间为一层黏土。主要为城墙内侧防护层内所用。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对这几类胶泥标本作了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主要成分为:2、3、5类胶泥含大量硅酸盐及少量碳酸钙,1类胶泥主要含碳酸钙,4类胶泥主要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这些胶泥在外形上与前述浇浆墓三合土浆料极其相似,观察、分析的结果亦表明其主要成分同样为石灰、土和细砂。《明太祖实录》卷十九记载,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曾下令禁种糯米,其原因是“曩以民间造酒醴,糜费米麦,故行禁酒之令。今春米麦价稍平,予以为颇有益于民,然不塞其源而欲遏其流不可也。其令农民今岁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巧合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大规模改筑应天城。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糯秫作为修筑城墙的胶结材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有理由相信,南京城墙胶结材料同浇浆墓三合土一样使用了羊桃藤、蓼叶等非食用类植物的浆汁。当然,由于南京城墙各段墙体结构差别显著,所用胶结材料应远比中华门一段所得标本复杂。显然,上述推论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考古材料来充实,还待于更详尽更科学的化学分析检测来验证。

注释:

①《明史·地理志》。

②《明太祖实录》。

③《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

④《1982年南京市文物古迹普查资料汇编》。

⑤陈作霖《金陵通纪》卷九。

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⑦单士元等编《明代建筑大事年表》。

⑧⑨⑩⑩季士家《明都南京城垣略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⑩⑩《首都志》引顾炎武《肇域志》。

⑩《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

⑥陈文述《秣陵集·明都城图考》。

⑩《光绪重刊江宁府志》卷十二。

⑩蒋赞初《南京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⑩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

⑩《景定建康志》卷十二。

④季士家《南京中华门建筑述略》,《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

⑦④甘熙《白下琐言》卷九。

④南京市博物馆《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幕》,《文物》1982年第2期。

⑦季士家、韩品峥主编《金陵胜迹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年。

浅析古城墙保护

浅析城市历史遗产古城墙的保护 【摘要】:我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众多。但是于诸多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文章中我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保护开发情况,以西安与大同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其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说明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城墙保护进行了研究,并试着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开发历史质疑传承 【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the quantity of the wall is numerous. For various reasons,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s aggravating and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 enhancement, the urban ancient city wall is being valued by the majority, but 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men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orig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rried on has combed, in reviewed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course in the foundation, remains the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wadays city wall, to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city wall's protection and the valu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k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tection exis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gain to the selected topic,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Ancient city wall; Destruction; Protection; History; Critical 1 我国古城墙的现状 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恩格斯说过:“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敌。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的时代了。”因此,古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标志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古城墙的雏形,出现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数字说明,中国古代城墙在明清达到最鼎盛时期,全国约有大小不一的城墙达数千座。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城墙,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还发生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同时,由于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很多城墙表面脱落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墙体坍塌。古城墙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上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数量上呈急剧下降之势。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恭贺新春 2018.3.26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第五期)开课,篇末可了解课程信息。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可为深入学习、研究古建筑相关知识、技术奠定基础。本文从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一、民居建筑;二、宫殿建筑;三、坛庙建筑;四、宗教建筑;五、园林建筑;六、陵墓建筑七、城市建筑;八、设施性建筑; 九、其他建筑 一、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我国民居建筑收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民居建筑——四川广安古镇 民居建筑——江西婺源

民居建筑——陕西民居 民居建筑——云南民居 民居建筑——山西民居 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民居 民居建筑——福建土楼民居 民居建筑——藏族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式为主,房屋多单层也有多层建筑。山区、丘陵地区的民居依地形而建,江南水乡多临水而建,组合灵活。西北地区有窑洞式民居,福建地区有土楼式民居等等。以上只列举了几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供参考。 二、宫殿建筑 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称为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故宫角楼 宫殿建筑——沈阳故宫 现在保存很好的明、清两朝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明代以前,历史上各朝代的宫殿遗存较少,如秦代的阿房宫,现已无存。 三、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如北京的社稷坛、太庙、天坛、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3 . 1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 侵略。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 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 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 杰作。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 点。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 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 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城墙的四周 也都成曲线状。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 节。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此 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因 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 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为了 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 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 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3 . 2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决不仅是一道 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 墙后建城市。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 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 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修筑城 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 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 同等级的功能分区。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 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 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 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中国都城的 中轴线通常是从以这为中心向外发散,宫城的城墙是 等级最高,不论质量还是高度都是最高的。 中国古代城墙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关系,从 有围墙封闭的里坊制到后来的“破墙开店”,充分反映 了商品经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 城市“破墙开店”为标志,中国城市从层层城墙中开始走出来,虽然宋代以来,城市生活方式并未彻底从城墙 中走出来,但“里坊制”的打破,从深层次上代表着城市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给悠悠中华留下一份深沉的底蕴,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南京以其独特的视角吐呐着那份繁华与稳重! 早时吟诵“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这首《石头城》时,南京就让我有了无限暇想。长大后更觉其与众不同。 十朝金粉给南京的气质抹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浓厚的历史积淀更增添了它的韵味。南京不同于其它古都:别的古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则是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它依山傍水,气势开阔,有“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等种种胜景。而我认为最负胜名的当首推南京古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

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作用 摘要:城墙是中国城市的重要标志。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城墙围绕,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城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作用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起防御作用。对城墙在各个朝代的发展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墙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墙,发展,作用 引言 “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中国每一个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式城市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朝代是没有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副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 城墙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城防工事现存于现今以色列境内的耶利哥城,其最早的部分有6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城防体系由11米高的中心塔楼和四周5米高、3米厚的城墙构成。因为当时还没有效率较高的攻城武器能砸毁城墙,攻城的主要手段就是围城和架云梯运送战士上城墙进行强攻。而在我国古代,在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礼·考工记》提出了理想化的筑城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轨,经涂九轨??”。而这也一直都有被后来的各朝代沿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都纷纷营建各自的都城。其中齐都临淄,它的故城是有大小两座城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约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城中最宏大的一座城市。而在这一时期,“市”也真正的在城内出现,这就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同是也使得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筑城的技术也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城墙的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 而到了秦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墙的发展更加成熟,城墙上面出现了敌台,城门外还加筑了“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横作仓库。汉长安为例,汉长安城的形状并不是很规则,城墙的周长为25.1公里,城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城市,(罗马仅13.68平方公里,拜占庭仅11.99平方公里,而且它们建城的年代都比汉长安晚)。其实汉长安的形状是有意识的不规则的,“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呼汉京为斗城之也”。不过实际上还是由于地形上的影响。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建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里与城墙有关的字,据我考证,至少有以下几种:囗;土;厂;石;宀;冂;阜。下面我分门别类的作简要分析,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囗字表示城墙。 现代的字书一般把口字分为两类,较小的口读作kǒu,解释为人说话、吃喝的器官;较大的囗读作guó和wéi,是國和圍的初字。我之所谓表示城墙的乃是后者,四四方方,与那一圈古城墙极为形似。但在实际书写方面,表示城墙的囗字往往写的就很小,无法从大小上来分辨其意义。比如國和圍,它们的异体字又写作“或”和“韋”,里面的口字就很小,但仍然是城墙的意思。 古文或,从口从戈。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 义国家。 古文韋,从口从二止。“口为城邑,止表足迹,会巡逻护卫于城邑四周之意,为卫之初文。”不过这里所说的“城邑四周”不妥,应为城墙之上。 此字从大从口,尚不知何义。古文大字常表示正面之人,下面口字似为城墙。人在城墙之上才是御敌之正道,若在“城邑四周”御敌,那还筑城墙作甚? 此字比上面的字多了一个殳字,殳即古文投字。下从手,上面是抛物线和投 掷的石头之类。目标应是城上之人。此字可证人(大)应该是在城墙(口)之上的。 古文众,其实古文众字上边从日从血从目从罒甚至从不知名堂的部首很多很 多,从口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以为这里的口字也应该是城墙的意思。敌寇来犯,是不是全城人众都要上城去战斗?“我们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下面的古文字与此有关。 古文幃字。《说文》囊也。从巾韋声。许氏说解不当。此字为合体字。右边 是韋字,是卫城之义;左边上口下巾,是进城之义。我在后面将说明巾与进城的关系。一伙人要进城,另一伙人不让进城。这就是这个合体字的意义。 古文旋,从旗从口从止。口为城墙,止有行义,旗子的作用,乃以旗致众,此应为学界共识。我以为旗与齐音同义也应相近,把人聚齐之义。此字的意义似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一.宫殿城墙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 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二. 锦绣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 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三. 亭台楼阁 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 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我国宋代有著名四大书院:1、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2、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3、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4、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四. 寺庙道观 1、著名佛教寺庙 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寺庙群,洪洞上下广胜寺,佛教南禅发祥地光孝寺,江南名刹灵隐寺、金山寺,正定大伽蓝隆兴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庙群,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独乐寺,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的大昭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 2、著名道观 老子故里太清宫,以宋代木结构三清殿著名的玄妙观,成都最大最古的道教宫观青羊官,道教全真派第一丛林白云观,福建道教中心武夷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蓬莱阁,神仙聚集之地八仙庵,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重阳宫,正一派华北第一大道观东岳庙,武当山金殿... 3、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 1 北京东四清真寺和牛街礼拜寺 2 天津清真大寺 3 上海松江清真寺 4 扬州回回堂及普哈丁墓 5 泉州清净寺6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和纳家户清真寺7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 4、著名的基督教教堂 1 北京的南堂、北堂和北馆 2 海河岸边的望海楼 3 天津老西开教堂 4 哈尔滨南岗尼古拉教堂 5 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6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 7 广州圣心大教堂... 五.古代都城---敦煌古城、荆州古城、神农坛 六.古城镇、民居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1、丹巴藏寨(四川),2、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云南),3、喀纳斯湖畔图瓦村(新疆),4、黎平肇兴侗寨(贵州),5、婺源古村落群(江西),6、丽江大研镇(云南) 中国最美六大城区:1、厦门鼓浪屿(福建),2、苏州老城(江苏),3、澳门历史城区,4、青岛八大关(山东), 5、北京什刹海地区, 6、平遥古城,崇武古城,凤凰古城,乌镇等 七.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以后两次毁于灾害兵火。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

(完整版)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南京明城墙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粘和材料: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 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岗岩的条石,作为城基、勒脚和部分城墙内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 段全部用城砖垒砌;还有的地段以条石、城砖砌筑墙面,中间填以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等。 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浆建造的说法。 排水系统: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基部分每隔一 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 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 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 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3] 因地制宜: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所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京城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与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别采用不同建造方式。 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 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 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 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 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 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朝阳门(今中山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的滴水槽。 城砖铭文:南京城墙的实名制城砖铭文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 米。由于城砖来自全国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 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 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应天象:南北聚合南京城墙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钟阜门与仪凤门之间作一划分,南为“南斗 六星”,北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颗星座以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隐喻;“北斗星”的七颗星座以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隐喻。

中国七大古城墙

中国七大古城墙 西安城墙:明初在唐城的基础上建成,是我国现存唯一完好的大型城垣。呈矩形,周长是11.9公里,高12米,顶宽约13米,基地宽17米左右。 南京城墙:建于1366年,城垣内周长33公里,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碉堡200个。有18个外城门,13个内城门。以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 兴城城墙:辽宁兴城县,明代所建,保存完好,明代建筑风格突出,整个城市像一个明代博物馆。 荆州城墙:湖北江陵县,原为土城,关羽所建,南宋始建砖墙。中间几番拆修,现存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重建。 平遥城墙:系山西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县城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周长6.3公里。 寿县城墙:战国末(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安徽寿县),西汉为淮南王国都,历代为州府治所。 崇武城墙:位于福建惠安县城南35公里濒海尖岬上。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9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城围2456.7米,高7米,四方设门楼,现为我国保存的濒海石城之一。 国内山水实景演出八大推荐 《印象刘三姐》——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全球第一部全新概念实景演出;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的集合。《印象丽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

《印象西湖》——世界上唯一的都市山水实景演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 《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张家界)》——世界上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舞台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歌舞音乐剧。《印象大红袍(福建武夷山)》——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国内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演绎康熙大帝阿奇一生的大型实景演出。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2015-06-06 09:54:34) 转载▼ 分类: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有13座城门,现存4座。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

宝门),为世界之冠。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荆州护城河,又称水

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

《南京的明城墙》教学设计

《南京的明城墙》教学设计 六合区灵岩小学叶军 教材出处: 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小学高年级《金陵文化》第二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南京明城墙的悠久历史及其特点,感受南京明城墙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2、使学生对南京的明城墙、城门、护城河以及六合的“水下明城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只有科技发达,国家富强,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 3、激励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落实到行动中去,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为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了解南京明城墙的悠久历史及建筑特色,发现身边的明城墙、城门。 2、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明城墙的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南京名胜古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金陵文脉》中的“南京明城墙”视频短片。 2、《南京童谣》中的有关“南京明城墙”的内容。 3、收集城墙、城门、护城河的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4、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六合的“水下明城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南京童谣》中的有关“南京明城墙”的内容。 2、师:南京是“六朝古都”,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座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美丽的城市。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成为南京建城的开始,此后,为了巩固城池,各朝各代都在修筑城墙。 3、让我们来看一组南京城墙照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明代建成的,称为“明城墙”。今天让我们一道去了解南京明城墙。 4、揭题、读题:南京明城墙。 二、初步感知。 1、播放视频短片:《金陵文脉》——“南京明城墙”。 2、思考: 南京明城墙是哪位皇帝领导修筑的?它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欣赏论文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及山东的孔庙、孔府、孔林堪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古代争战都是用刀、枪、剑、戟等兵器,巍然雄峙的古城墙,就是为了阻止敌人的侵犯。一旦发生战争,凭城拒敌,进可攻,退可守,居高临下,对保卫城池安全十分有利。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有外城。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旅游者今天所见之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年至1378年)所建。该城墙是夯土筑成,底宽18米,顶宽14米,高12米,高大厚重,异常坚固。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我国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御。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现名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文物宝库。故宫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宫室9000多间,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墙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城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成为北京的城中之城。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地面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著名的皇陵有北京的十三陵、陕西的黄陵、南京的明孝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等。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 (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

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研究

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研究 作者:张俭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城墙贯穿了其传统城市的整个发展历程,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古代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古城墙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古城墙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展现古城墙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城墙;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研究 一、古城墙的建筑史 在中国古代,自有城市的那天起,城墙就存在了。据记载,城墙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中后期。城墙的作用不仅是圈定中国古代社会城市的涵盖范围,同时也规划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在中国古代,城墙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于军事防御,为古代社会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为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使其被古代的统治者重视,成为了古代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发展的主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建筑物之一。在城墙的建筑过程中也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也要考虑它的审美性,这也就造就了古城墙的独特建筑特色。 二、古城墙的建筑特色 古城墙的兴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结构。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墙为例。它的地理位置有两大优点:砥柱中流可以防灾挡祸、城墙三面环水,景色优美。建城者选用巨大的磐石作为城墙的坚实基础,不仅能在雨季阻挡汹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袭城墙附近的居民,还能阻挡外敌的进攻。它的兴建也利用了“宁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则,巧妙的运用水势易守难攻的特点,给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惧和地理障碍。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强兵力进行防守。所以,砥洎城古城墙的兴建利用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最大的防御功能。因其三面环水,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风景画。 (二)独特的建筑用料 以西安古城墙为例。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用料可以概述为:就地选材、因地制宜、独具一格。西安的古城墙最初是用黄土分层夯打建成的,在城墙的最底层则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在一起夯打建成的,城墙异常坚固。后来,又在城墙的顶部及内外侧都砌上青砖,城墙的顶部每隔40-60m就有全青砖砌成的一道水槽。而青砖本身就是建筑上的常用材料,作为兴建城墙所用的青砖更加厚实且大,这就使得西安古城墙更加坚实牢固,保存时期也更长,成为了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完整的的古城墙。 (三)合理的建筑结构 以西安古城墙为例。西安的古城墙在明代时期被扩建,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m,底宽和顶宽分别是15-18m和12-14m,周长约为13.7公里。城墙的内部还修建了敌台,凸显在城墙的外围,敌台的顶面与城墙面齐平。这样的设计结构有助于对爬墙的敌人进行射杀。并且敌台之间距离(120m)的一半刚好在弓箭有效的射程内,有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杀侵略者。同时,城墙上的敌台有98座之多,每一座敌台都建有驻兵的敌楼,这样就能及时发

南京明城墙概况

南京明城墙概况 城墙概况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8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集中全国之力建成南京都城城墙。明初的南京城共有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3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南京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中国历代筑城技术的精华,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墙设计独特,它一改《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中国都城的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 ,形成非方非圆的不规则形状。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

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南京明城墙,南有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南京明城墙保存至今已有600余年,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外郭、皇城、宫城仅存残迹,而京城城墙现仍保存了25.872公里。南京城墙气度恢弘,结构牢固,设施完善,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墙。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报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城墙长宽高数据关于南京明城墙的长度,明代以来说法不一。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拆城后的历次“现状”调查中,各种数据也多有出入,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统一的认识。 为此,2005年11月28日,省市文物局和省测绘局携手采用高科技测绘手段摸底明城墙,2006年1月28日测绘工作完成。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终于出炉了,南京明城墙总

论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论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沈承宁 摘要: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大溪文化”时期,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意词。而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城墙逐渐走向成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关键词;城墙起源发展 探寻中国古城墙的起源无外乎从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现着手,有关我国“城”的出现在我国古文献资料中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凿五城”;《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曰:“鲧作城郭”等。当然,仅凭古文献的只言片语是很难搞清楚我国城的起源问题的,这需要我们把眼光和视角进一步移向以田野发掘为中心的考古学,以往人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大都局限于起源的时间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非“城”之起源的全部内容。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对有关的考古资料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察。自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在山东、河南、内蒙、湖北、湖南等地发现了20余处史前时期的城址。同时,城垣出现以前的史前聚落在各地也多有发现和揭露,这些在古文献中无迹可寻的实物资料,自然就成为我们探索“城”之起源的真实而可靠的线索。现有的考古资料已能令我们相信,古代的“城”起源于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是环壕聚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首先谈一下城的起源和构成要素,要探索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首先必需着眼于早期城址的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住它起源与发生的线索和脉络。城不单是指城墙,还包括其它诸多沟成要素。考古发掘中的房址、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都是构成要素的物质体现,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目前发现的早期城址大都建造在平原或低矮的丘岗台地上。面积大小有别,一般都不太大,多在数万平方米到30万平方米之间,个别达到120多万平方米,如湖北天门县石家河城址,若以城外环所围面积计算,则以达到180余万平方米。城之平面形状多近长方形或近于方形,个别则略呈圆形,如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或呈扁椭圆形,如山东阳谷县景阳岗城址城垣结构多呈一重式,个别为东西二城并列而中间共用一墙者,如河南登封县王城岗城址。 这些城址内大都发现有房址、窑穴、墓葬、陶窑和水井等物。它们都是早期城址的有机构成要素,体现着早期城的构成特点。 上述早期城址的这些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大都可在早于城内的环壕聚落中找到其源头或前身。所谓环壕聚落,就是指在古代人类居住地,尤其是在居住区周围设有防御性壕沟的聚落遗存。因这种壕沟多呈不规则圆形而环绕于居住地周围,故日本考古学界称其为“环壕”聚落。我国一般称之为“围沟”或“围壕”等,名称不甚统一。我们认为,这种聚落是人类文化进入农耕阶段以后常见的一种聚落形式,并进而发展为“城”,而城墙及其四周的护壕则更是环壕的延续和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考古发现已经把环壕聚落的时间上溯到公元前6000年前后,而此前的新石器文化尚在探寻之中,或许环壕聚落的时间发生的还要早一些。迄

南京明城墙保护

浅析南京明城墙的保护 徐瑞鸿 N080102121 【摘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都是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一批不少的文物建筑,其常年暴露在外,饱经风霜,有的还遭受战火的牵连。那么,对于这些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也是这座城市不可疏忽的工作。那么作为明朝开朝城的象征,目前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到底是怎样一个保护状况呢,本文做了一个较为浅显的分析。 【关键字】南京明城墙 现状 保护 不足 自明朝开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南京明城墙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这六百多年里,明城墙都屹立守护着这座城市,特别在20世纪30年代,日军的炮火几乎洞穿了15米厚的城墙。198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并于200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城墙已经恢复到一个较为完好的状态,与市民和政府的保护是离不开的。(见图一 ) (图一 国家级文保单位 来源:自拍 ) 1南京明城墙的现状 1.1南京明城墙的概况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近30年。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而建成的都城城垣。建成后的南京城分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当时世界第 一大城。 南京明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历史上中国城墙建筑技术的成就,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墙设计独特,一改《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建造南京城垣,“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形成了非方非圆,成不规则形状的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 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南京明城 墙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建造特点而形成了多种建筑结构,这也为同类城垣所仅有。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城墙进行查勘,城门及城墙共损坏300多处。1954年实测南京城墙周长约34.36公里。1956年,南京市拟定并执行了拆城计划。1958年测知,城墙基本完整保留的长度为15.308公里,由于拆除等原因半损坏的长度为13.375公里,两者总长28.683公里。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办公室进行了又一次城墙普查。经实测得出,外形完整的城墙19.802长度公里,半损坏的城墙长度1.549公里,总长为21.351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