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脑地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地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地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地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 Area 6, BA6

位置:位于额叶(frontal lobe),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前端区

功能:与BA8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指导感官运动;辅助运动区SMA(控制身体的近端和躯干肌肉)

Brodmann Area 8, BA8

位置:位于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PFC)

功能:与BA6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包括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 FEF ),控制眼球的随意运动,尤其与眼球的追随运动有关;运动规划

Brodmann Area 9, BA9

位置:位于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PFC)

Brodmann Area 10, BA10

位置:位于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PFC),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顶部的延髓区(上额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和中额回middle frontal gyrus最前侧的部分)Brodmann Area 11, BA11

位置:位于额叶内侧腹面(ventral intrafrontal cortex,前额皮层区

(眶回orbital frontal gyrus ,直回和上额回前侧的一部分)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BA9、BA10、BA11共同构成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执行认知功能

功能:思维thought和知觉Perception的所有方面;信息的记忆memory和回忆memories;

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情绪emotion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Brodmann Area 12, BA12

位置:位于上额回和下前回之间的区域(额眶区)

Brodmann Area 13, BA13

Brodmann Area 14, BA14

Brodmann Area 15, BA15

Brodmann Area 16, BA16

位置:位于岛叶(insular lobe)

功能:处理收敛信息产生的一种感官经验(如厌恶、不安的感觉),与情感相关;

前岛叶有嗅觉(smell)、味觉(gustation)、边缘功能,同时后岛与听觉(auditory)、自主感觉-运动功能有关;还与上瘾(addiction)有关

Brodmann Area 17, BA17

位置:位于枕叶内侧面(初级视觉皮层,纹状皮质striate cortex 、V1)

功能:视觉信息加工的初步场所;方位柱、眼优势柱组织;

接收来自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丘脑后外侧的下方)的信息

沿背、腹途径将信息发送到其他视觉区

Brodmann Area 18, BA18

位置:位于枕叶,包括部分楔回(cuneate gyrus)、舌回(lingualis gyrus)和外侧枕叶回,部分纹外皮层(二级视觉皮层,V2,纹外视觉皮层)

功能:视觉处理(视觉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19, BA19

位置:位于枕叶

功能:视觉处理;与BA18构成视觉联合皮层(Visual association cortices)

Brodmann Area 20, BA20

位置:位于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

功能:更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视觉腹侧通路(ventral visual pathway)

Sensory Areas–Ventral and Dorsal Streams

腹侧通路–进入颞叶下部(BA20、BA37)

?负责物体、文字、面孔的识别,即“是什么”

背侧通路–延伸至中央后回(BA39、BA40)

?感知空间关系,即“在哪里”

Brodmann Area 21, BA21

位置: 位于颞叶侧面,在BA20上方、BA40和BA41下方,颞中回区

功能:语言和听觉处理

Brodmann Area 22, BA22

位置:位于颞叶(temporal lobe)

功能:后一部分包含威尔尼克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 以及角回angular gyrus。是大脑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负责语言理解。

Brodmann Area 23, BA23

位置:位于枕叶(occipital lobe),扣带皮层后端(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末端极限到达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 )

功能: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杏仁核(amygdala)和眶额皮层和海马(hippocampus)相连接;参与情绪系统。

位置:位于扣带皮层腹节

功能: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和海马相连接;参与情绪系统Brodmann Area 25, BA25

位置:位于膝下皮层

功能:与嗅觉有关

Brodmann Area 26, BA26

位置:压外区,位于扣带回“峡谷”处

功能: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响应偶发事件

Brodmann Area 29, BA29

位置:压后扣带皮层

功能: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响应偶发事件

Brodmann Area 30, BA30

位置:压部后颗粒皮质,扣带回的一部分

功能: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响应偶发事件

Brodmann Area 27, BA27

位置: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的延髓(medulla oblongata)部分

功能:记忆系统的一部分

Brodmann Area 28, BA28

位置:后内嗅皮层

Brodmann Area 31, BA31

位置:上后扣带皮层

功能:情感处理和识别

Brodmann Area 32, BA32

位置:上前扣带皮层,位于顶叶

功能:负责决策制定的过程

Brodmann Area 34, BA34

位置:前扣带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Brodmann Area 35, BA35

位置:旁嗅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位置:海马旁皮层

Brodmann Area 37, BA37

位置:梭状回,位于颞叶,颞下沟和侧副沟之间

功能:多模态联合;高阶对象和人脸识别(Fusiform face area, FFA)

Brodmann Area 38, BA38

位置:颞极区,颞上回、颞中回的延髓部分

功能: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Brodmann Area 39, BA39

位置:角回,韦尼克区的一部分,位于顶叶

功能:语义加工

Brodmann Area 40, BA40

位置:缘上回,威尔尼克区的一部分,外侧沟上端末

功能:次级体感皮层;响应躯体刺激,完成结构区分任务

Brodmann Area 41, BA41

位置:初级听觉皮层,位于颞叶,外侧沟内侧的前颞横回区

功能:早期听觉信息处理;低频率多集中在喙侧;高频率多集中在尾/内侧

Brodmann Area 42, BA42

位置:听觉联合皮层,位于颞叶,在外侧沟的边沿处

功能:早期听觉信息处理;低频率多集中在喙侧;高频率多集中在尾/内侧

Brodmann Area 43, BA43

位置:中央下区(Subcentral area)

Brodmann Area 44, BA44

位置:三角部,布洛卡区(运动性言语中枢)的一部分,位于额下回

功能:与语言的产生有关

Brodmann Area 45, BA45

位置:岛盖部,布洛卡区的一部分,位于额叶皮层,额下回的三角区,外侧沟上边界的上方功能:执行语义任务和文字的产生

Brodmann Area 46, BA46

位置:上外额叶皮层,为位于额叶的额中回上,同时是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

功能:行政职能

Brodmann Area 47, BA47

位置:下额页皮层,位于额叶,眶回表面

功能:处理语言中的语法

Brodmann Area 48, BA48

位置:下脚后区,颞叶内侧的一小部分

Brodmann Area 49, BA49

位置:岛旁区,位于颞叶和岛叶的交界处

Brodmann Area 52, BA52

位置:位于颞叶,外侧沟的内侧

功能:听觉处理

总结

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即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之前(6区),为锥体外系皮质区。它发出纤维至丘脑、基底神经节、红核、黑质等。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作协调有关,也具有植物神经皮质中枢的部分功能。

皮质眼球运动区:位于额叶的8枢和枕叶19区,为眼球运动同向凝视中枢,管理两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

皮质一般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1、2、3区),接受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并形成相应的感觉。

顶上小叶(5、7)为精细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区。

额叶联合区:为额叶前部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视觉皮质区:在枕叶的距状裂上、下唇与楔叶、舌回的相邻区(17区)。每一侧的上述区域皮质都接受来自两眼对侧视野的视觉冲动,并形成视觉。

听觉皮区:位于颞横回中部(41、42区),又称Heschl氏回。每侧皮质均按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产生听觉。

嗅觉皮质区:位于嗅区、钩回和海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区的大部分)。每侧皮

质均接受双侧嗅神经传入的冲动。

内脏皮质区:该区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带回前部、颞叶前部、眶回后部、岛叶、海马及海马钩回等区域。

语言运用中枢:人类的语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动在一侧皮层上也有较集中的代表区(优势半球),也称为语言运用中枢。它们分别是:①运动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②听觉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42、22区皮质,该区具有能够听到声音并将声音理解成语言的一系列过程的功能。③视觉语言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即39区。该区具有理解看到的符号和文字意义的功能。④运用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缘上回,即40区。此区主管精细的协调功能。⑤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6区,即中央前回手区的前方。返回

大脑半球深部结构

大脑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简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gyrus)。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central sulcus)、外侧裂(lateral sulcus)、顶枕裂(parietoocipital sulcus),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分别为额、顶、枕、颞叶及脑岛。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 Area 6, BA6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1:颈段;C2:岩段; 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 C 5: 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分叉处 7. MCA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1. ACA A2段 2. 眶额支 3. 额极动脉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 脑支。 中央支 ①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 脑。 ②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

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 1:颈段; C 2:岩段; C 3:破裂孔段; C 4:海绵窦段; C 5 :床突段; C 6:眼段; C 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 ”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 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 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 起点近侧,止于ACA 及MCA 分叉处。 分支:①PCoA ;②AChA (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 及MCA 。 Willis 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 环池段 SCA :小脑上动脉 OA :眼动脉 ON :视神经 CNIII :动眼神经 CNIV :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 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 为额顶叶岛盖;TO 为颞叶岛盖;I 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 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 分叉处

7. MCA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1. ACA A2段 2. 眶额支 3. 额极动脉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脑血管解剖与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 1:颈段; C 2:岩段; C 3:破裂孔段; C 4:海绵窦段; C 5:床突段; C 6:眼段; C 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 ”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 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 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 起点近侧,止于ACA 及MCA 分叉处。

分支:①PCoA ;②AChA (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 及MCA 。 Willis 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 环池段 SCA :小脑上动脉 OA :眼动脉 ON :视神经 CNIII :动眼神经 CNIV :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 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 为额顶叶岛盖;TO 为颞叶岛盖;I 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 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 分叉处 7. MCA 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从端脑断层解剖学认识大脑结构试题答案

从端脑断层解剖学认识大脑结构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大脑皮层的细胞结构组成包括() ? A.分子层和外颗粒层 ? B.外锥体层和内锥体层 ? C.内颗粒层和多形层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不属于从大脑外侧面可看到的大脑分叶? A.额叶 ? B.岛叶 ? C.颞叶 ? D.顶叶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不属于大脑白质的神经纤维 ? A.连合纤维 ? B.投射纤维 ? C.衔接纤维 ? D.联络纤维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不属于内囊的组成部分 ? A.豆状核 ? B.前肢 ? C.后肢 ? D.膝部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 与语言功能有关的皮质区包括() ? A.额下回的后部第44区 ? B.额中回后部第8区 ? C.角回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不属于大脑底侧面的组成部分 ? A.脑干、脑桥 ? B.中脑 ? C.小脑 ? D.延髓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大脑皮质的第一躯体感觉区定位于()? A.中央后回 ? B.中央旁小叶后部3区 ? C.中央旁小叶后部1区 ? D.中央旁小叶后部4区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听觉皮质定位于() ? A.中央后回 ? B.颞横回 ? C.中央旁小叶 ? D.中央前回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属于连合纤维的组成结构 ? A.胼胝体 ? B.前连合 ? C.穹窿 ? D.以上都是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 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 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 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对缺氧 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 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 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 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 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 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 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 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 即左右两条颈动脉构成的颈动脉系 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基底 动脉系统。脑部血液供应量约 80%-90%来自颈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下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侧,开始分支(颈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两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相连,颈动脉的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连,于是围绕脚间窝形成一完整的血管环即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Willis动脉环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如果一条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其他动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动脉环来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供,从而防止了严重损害 的出现。 右图为从脑的底面向上观察所 示,包括了Willis动脉环和各条 主要的动脉 任意一条颈动脉的血流减少 都会造成额叶功能的某些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侧身 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椎动脉 的闭塞也能造成许多严重的后

脑池解剖版

脑池解剖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脑池解剖[整理版] 脑池解剖.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脑池断层影像解剖 一、大脑纵裂池 大脑纵裂池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脑纵裂内,被大脑镰分隔为左、右两部。池的底部绕于胼胝体周围,称胼胝体周池,向前下连于终板池,向后下续于大脑大静脉池。大脑纵裂池在胼胝体以上层面所见为大脑纵裂池全长,在胼胝体及其以下层面所见为前、后两段,分别位于胼胝体横断层面的前方和后方。 二、大脑外侧窝池 大脑外侧窝池位于大脑外侧沟内,周围是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此池在横断面上的典型表现是横置的“Y”字形,主干伸入到岛叶表面即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短,后支长。大脑外侧窝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静脉通过。该池在青年人不明显,但在老年人常较清晰,脑萎缩者则明显增宽。 三、环池 环池分本部和翼部。本部环绕中脑的大脑脚外侧面,向前连于脚间池,向后连于四叠体池;翼部向外延伸至丘脑枕后下方,也称丘脑后池。环池内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通过。 四、脑桥小脑角池 脑桥小脑角池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交界处。前外侧界是颞骨岩部的内侧面,后界是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是脑桥基底部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该池为桥池向外的延续,也称桥池侧突。第四脑室外侧孔开口于该池,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通过。蜗神经瘤时,可使此池出现肿块影并伴有内耳门和内耳道的扩大或变形等。 五、帆间池

帆间池也称中间帆腔(图6-26),或称第三脑室上池,或第三脑室脉络组织池。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隆体和穹隆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前外侧界为穹隆的内侧缘,后界为胼胝体压部的下方。此池向后经胼胝体下方通大脑大静脉池。因该池较小,正常情况下不全显影,只有当扩大时才显影。 六、大脑大静脉池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的后下方,四叠体和松果体的上方。该池向前上通帆间池,向后下通四叠体池。该池内前部有松果体,后部有大脑大静脉。松果体易显影,是该池的重要标志,如钙化时更明显。 七、四叠体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后面与小脑上蚓前缘之间,向前外通环池,向上通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和环池均位于小脑幕切迹内,幕上、下区的病变可经这些这池延伸,小脑幕切迹疝可致这些脑池变窄或消失。 八、小脑延髓池 小脑延髓池)又名枕大池,是最大的脑池。位于颅后窝,在矢状位上显示明显。其上界为小脑半球后部的下面,前界为延髓背侧面,后界为枕鳞下部的前方,被矢状位的小脑镰分为左、右两部。该池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隙。池内有小脑下后动脉通过。在CT图像上,该池为位于小脑扁桃体与枕内隆凸之间的三角形低密度影,池的两侧为小脑半球的后下部。 九、终板池 终板池位于终板的前方,胼胝体嘴的后方,为一纵形的狭长裂隙,向后下通交叉池。 十、交叉池 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周围,前界是颈内动脉,前方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池内有视交叉。 十一、脚间池 脚间池也称基底池,其前界是视交叉,后界是脚间窝及大脑脚的内面,两侧界是大脑的颞极。池内有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的水平段。

脑的解剖示意图

脑的解剖示意图:

常见脑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 putamen hemorrhage ):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 50%~60% ,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

身感觉障碍等。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内囊外型出血 1.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 2.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 3. 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 +失语 ②丘脑出血( thalamic hemorrhage ):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内囊内型出血 偏身感觉障碍

③ 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 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3) 脑干出血( brain stem hemorrhage )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 烟雾病等患者常见, 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 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 5%~10% ,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 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 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 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 临床表现较为多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将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医生(Korbinian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BrodmannArea1,BA1 BrodmannArea2,BA2 BrodmannArea3,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gyrus)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somaticsensory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 BrodmannArea4,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gyrus),中央沟(central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somaticmotor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homunculus)。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前)和BA3、BA2、BA1、(后)相连,同 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Homunculus)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homunculus)来表示。 BrodmannArea5,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Area7,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Areas---------SomatosensoryAssociation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Area6,BA6 位置:位于额叶(frontallobe),中央前回(precentralgyrus)前端区 功能:与BA8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指导感官运动;辅助运动区SMA(控制身体的近端和躯干肌肉)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与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就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就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 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与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与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 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 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与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与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 Area 6, BA6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课题: 头部解剖结构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理论课 目的及要求: 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 头部的内在结构和外形的关系,要求学生在素描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头部结构的练习。 重点与难点: 头部骨点、骨骼和外形特征的关系。头部骨骼和比例的关系。头部骨骼和个性特征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人体骨骼 教程及内容: 第一节 头 部 的 骨 骼 头部的骨骼可分为二大部分:脑颅和面颅,脑颅由1块额骨、1块枕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蝶骨、1块筛骨构成。面颅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1块下颌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犁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构成。 头部的骨骼对于刻划人物形象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头部肌肉较薄,骨形很明显,无论多胖的脸,从颧骨到头顶这一段骨形仍然是很清晰的,否则就是病态。头部的骨点和对应关系是研究头骨的两个重要方面。 ? 成人颅骨由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组成,除下颌骨外,都借软骨或缝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间不能活动 ? 面颅骨:15块,位于前下部。 ? 脑颅骨: 8块,位于后上部。

(出示头骨并讲解头骨的结构和骨点)

一、头部的主要骨点: 1. 额结节2. 眉弓3. 眶上缘4. 额骨颧突5. 鼻骨6. 颧结节7. 颧弓8. 下颌角9. 颏结节10. 颏隆凸11. 犬齿隆凸12. 斜线13. 颞线14. 乳突15. 顶丘16. 顶结节17. 上项线18. 枕外隆凸

每个人的不同长相即个体特征,主要取决于以上骨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骨相决定肉相,头骨决定人的脸型和个体特征。骨点是皮下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形体结构的转折点,抓不住骨点就抓不住形体,画面就会出现松散零乱或轻浮等毛病。 (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并讲解面部特征和骨点的关系) 二、头骨各部位的对应关系 从侧面看:耳孔大致位于头骨的中间;下颌骨将头骨分为前后两半;颧弓上缘将头骨分为上下两截;从顶丘到颏结节画一根直线即相当于给头部穿上一根轴;额结节到耳孔的连线将脑部和面部分开;耳孔对眶下缘;颧弓位于头骨中间;眶下缘到颏唇沟可以画一弧线;颞线经颧骨到斜线可画一条弧线。 从正面看:颧下缘弧线与眼眶下缘弧线相似;颧下缘齐鼻切迹(鼻孔下缘);眶内缘经犬齿窝到斜线再经眶外缘画到颞线形成一“V”字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