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看雪

12、看雪

12、看雪
12、看雪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课题

12、看雪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2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

规范书写,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

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手段: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 音带、中国地图。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课程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学生行为

第一课时

一、自主式导读

1、小朋友们每年冬天看雪。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故事《看雪》,老师板书课题。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3、出示导学提纲:

1、认读字词,学写生字

2、读通课文

4、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二、互助式解疑

5、提出各自疑点,小组相互讨论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跟着书空。

回答

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

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

银”。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

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

金字旁。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页(总页)教师行为

课程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学生行为

三、探究式点拨

6、师生讨论

(1)、借助偏旁认记。(2)、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4).指导学生进行书写:1)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5).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四、强化式拓展

7、练习

8、当堂测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一、自主式导读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

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

之情。

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

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

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

后描写。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

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

景象

小声读课文

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

忆后的感受。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页(总页)教师行为

课程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 充

课时教学流程(试用)

学 生 行 为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

3、出示导学提纲: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先读一读课文,看三---八段各有几句话。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3、学习第九自然段。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感情的朗读。

4、学生自学

二、互助式解疑

5、提出各自疑点,小组相互讨论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三、探究式点拨

6、师生讨论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你还读懂了什么?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

的内容。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教 师 行 为

课程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 充

课时教学流程(试用)

学 生 行 为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朗读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地方应当重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教 师 行 为

课程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 充

课时教学流程(试用)

学 生 行 为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 能带我们/ 到北京去/ 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 正盼着你们去/ 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强化式拓展 7、练习

8、当堂测试

小组内谈一谈。

参加班级展示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教 师 行 为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项目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

第一课时

扩词:

故()()()奇()()()

侯()()()打()()()

第二课时

填上合适的词:

()的棉花()的雪景()地说

()的故乡()地点头()地问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补充设计☆

板书设计

12看雪

台湾的孩子

看到橱窗的雪景想到北京的雪景

向往北京想念祖国

作业设计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

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2、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

客。

教学后记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页(总页)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生(众):毛泽东。 师: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看课下注释一,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生(众):1936年2月。 师:193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屏幕上的字音,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文,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师:让我们把屏幕上的字词朗读一遍。 (投影展示字词,生齐读,声音不够响亮。) 我们再来一遍,声音洪亮点。 (生再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一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注意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 生(众):感情。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朗读有哪些技巧呢?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雪》鲁迅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 二、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① 写作背景:(略)让学生课前抄在黑板上。② 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下位。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 句子赏析: 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b.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

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c.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②课文结构(两部分)。③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 小写作: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雪”话题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低于100字。 6. 展示感想。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堂实录(展示课) 一、明确目标 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生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生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案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新课导入 冬季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 ..(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 ...(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两处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容不作为考试容。” 由此可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背诵文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容,评价也以此为主。 (二)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处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欣赏和领悟文言山水美文的能力,冶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在培养学生欣赏和领悟写景美文上,《湖心亭看雪》上承《三峡》《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相较于它之前的三篇文章,有以下特点:1、叙事与写景充分融合,更加情景交融,2、写景文中融入人的因素,情景人三者融合。 《湖心亭看雪》下启八年级下册的更加复杂的情景人交融的《小石潭记》《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相较于这三篇文章,它显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湖心亭看雪》的存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情景人三者充分融合的文章,更加容易学习八下这三篇文章的情感容和写作手法。 (三)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积累上存在不足,对于独立理解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学习文言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容的讲解上,应以理解文章大意和掌握基本文言知识为主,不要涉及过多过深的知识。 (四)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熟读文章,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品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六)教学用具 常规教具和多媒体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看雪教学点评教学实录]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实录

[看雪教学点评教学实录]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看雪教学点评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是什么?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语文即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无论是知识、能力、思维,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属于生活的范畴。可见,语文是生活的基础和条件,学习语文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学习的生活观无论其内涵还是其外延都是极为宽广的。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仔细研读胡节老师的教学设计,感受其最大的特色便是让语文学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文本。 文本是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学习语文时,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引导学生由生活走进文本阅读。胡节老师在设计《看雪》一文的教学方案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课前,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三字经,交流与台湾有关的资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认识基础。 上课伊始,又根据重庆的气候很少下雪这一特点,播放雪景图片,满足了儿童对下雪的好奇。一句下雪真是太好了!小朋友一定都想去看看真的雪啦!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立足生活经验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我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蕴含着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理解文本,其不同的体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可见,生活经验是阅读的基础和理解的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者对教学难点的处理就是依据生活经验来解决的。如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这个动作告诉大家什么?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理解

湖心亭看雪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师: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历来倍受文人墨客推崇,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生:(举手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可是张岱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随老师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 第二部分:雪中景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标记你认为陌生的字。 师:(多媒体出示生字祯挐毳凇沆砀芥痴)谁认识这些字?(指名读大家再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读文,一边标注不懂的生词和句子,借助手中的学习资料,并和同桌讨论完成词句意思的理解。 生:(自由地读文标记不懂的地方有的查工具书,有的问同桌) 师:(巡视辅导) 师:大家自学很认真,还有不懂的词句意思吗? 生:没有。 师:很自信啊。 师:同学们,明亡之后,怀念故国,作者心感孤独、落寞,幸遇知己,共赏雪景,寄情于山水之乐。然而,西湖雪景究竟有何魅力,竟然让张岱痴迷其中呢?请一名同学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 生:(大声朗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样的雪景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1:雪大,白茫茫的世界,太美了! 生2:湖面雾凇沆砀,只模糊地看到两三个人,很静,感到有些冷清。 生3:白茫茫的一片,雪中有堤、湖心亭、舟、人,景物不很清楚,像写意山水画。 师:作者惜墨如金,寥寥几笔却把天地山水间白茫茫,堤、亭、舟、人模糊微小的特征凸显出来,景物长短、大小、点线、方圆变化多端,形神兼具,描写高度抽象、概括,这就是白描。还有其他技巧吗?

生:用到比喻和夸张,用“痕”、“点”、“芥”、“粒”等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形象生动,写出了事物相对天地山水渺小的特点。师:还有吗? 生:点面结合,由整体到细部,由大到小,视线范围在变化。 师:你们说的真好。如此妙笔下的美景怎不欣赏一番呢!看看大屏幕。 (媒体展示雪后西湖) 师:画中长堤、湖心亭、舟、人好像写意山水画上轻轻点染的笔触,模糊且微小,天地山水白茫茫的,显得辽阔悠远,设想一下,你若是置身其间,你会有何感慨?生:太美妙了! 生:茫茫天地真大,万物真是渺小! 生:白茫茫的世界里,万物合为一体了。 师:是啊,面对浩渺无际的天地,万物于天地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生更是如此;如此美景,融入其间,岂不快哉!张岱啊,虽是明末遗民,虽有亡国之哀,融入美景,聊且忘忧吧。 师:同学们,请把这美景描写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朗读时候该强调些什么? 生:“上下一白”“惟”“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重读,读出茫茫的天云山水与其中渺小的事物形成对比。 师:说的好。你示范读一遍吧。 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错,可是那种“人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的感慨我似乎没有听出啊。再想想。每个人试着自由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试着弥补这个不足。 生:(各人自由地朗读反复地体味) 师:谁再补充说明怎样读好些? 生:“而已”重读,并拖长音调。 师:为什么啊? 生:“长堤”、“湖心亭”、“舟”、“人”对比天云山水算不了什么,拖长音调读出叹息不值一比的味道。 师:很好!你试读一遍。 生:(有感情读) 师:读的好吗? 生:好!(鼓掌)

小学四年级语文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 雪图 四年级语文教案 马敬,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____(省、市、区、县)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任教于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中关村第一小学。多次承担国家级、____(省、市、区、县)级、区级研究课任务。____年获第五届____(省、市、区、县)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名。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教学简案]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沉甸甸毛茸茸 咯吱彤云密布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12看雪(2)

12 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 ‘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雪 鲁迅 优秀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 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雪》教学设计参考

《雪》教学设计参考 《雪》教学设计范文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语言,领会作者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个星期周末,下了一场春雪。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 嘻笑(xī)褪尽(tuì)凛冽(lǐnliè)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 对比:江南的雨(单调); 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 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课外阅读《野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拼音。 3、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一、导入,走进文本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杭,”天堂般的有美丽的西湖。大家去过西湖吗?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组有关西湖的图片,请用心欣赏。(本组图片由三晴湖、两雨湖、两月湖、两雪湖图片组成,配《雪之梦》音乐。教师深情朗诵:“古人云:‘西湖之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的景色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那冬日雪湖的美景。(学生齐读题目、作者两遍。) 二、诵读文本 师:大家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也是有要求的,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能否达到这两个要求,。(屏幕显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生自由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读一下? (一生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挐”应该读“ráo”。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他读的语速有点快。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文言文语速要稍慢,能够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们很积极,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又读得怎样呢? 生:我认为她读得字音很准确,节奏把握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的点评也能很全面。下面就让我们齐读全文,力求读准读畅。 (生齐读) 师:看来看着课本朗读对大家来说已经很容易了。那你能不能根据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进行无句读朗读呢?(屏幕显示无句读课文原文。)先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读。并有学生主动举手。) 师:谁来读第一段? (一生准确无误的读下来。) 师:你读得既准确又流利。让我们把精彩继续! (一生读。) 师:你和他一样出色! 三、译读文本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成都公开课】: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

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绍兴新昌城关中学赵晨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杭州之盛在于西子一湖,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季节出行? 生:冬季。 师:大多数人! 生:春季或者夏季。 师:在这样的季节可以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对于大多数人,会选择一天中什么时间去西湖呢? 生:早上。 师:我们的作者张岱在冬季去西湖。他究竟想要借助表达些什么呢?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会读了吗? 生:会。 师:把我们昨天预习的结果展示给我们的老师。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啊,朗朗书声是我们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会翻译了吗?“上下一白”的“白”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你怎么知道解释为“全”? 生:根据全文的意思。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了解文言词的解释呢?课下注释,根据课下注释的标注来了解个别词的解释。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解释的方法。“一身是胆”的“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由此可以推断,“上下一白”的“一”解释为“全”,这就是推断法。我们再来看个成语“面面俱到”,“俱”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你能精确翻译这个句子吗?“拥毳衣炉火”。看到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天气怎样的状况呢? 生:十分寒冷。 师:从哪个词中能恨明确地感受到“十分”呢? 生:拥。 生:表达出来了,毛皮大衣本来就说明了寒冷,又说道火炉,更能体现了。 生:我觉得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十分寒冷,那应该是紧紧裹着。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刚才这位男生用了一个词语“紧紧裹”,我们再来翻译下。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湖上影子,”人教版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翻译。 师:两个红字“道”、“叶”,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 生:简洁。 生:孤独。 师:影子这个词语确实能够体现出“孤独”,但影子是淡淡的。痕、点、芥、粒又写出了什么呢? 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两次来形容呢? 生:条。丝。抹。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用了什么量词,芥。芥是什么意思? 生:小。 师:既然我们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那我们就直接按照原文来理解。会读了,我们就走进下一个环节,文言要会理解,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浮在海边的只是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沉在海面之下。谁来跟我们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对雪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作者把雪当做了自己的象征,突出了自己对洁白的追求。 生:淡淡的孤独与寂寞。 师:你读不懂的有什么呢? 生: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痴”在哪里? 师:不懂的还有吗? 生: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提到了“舟子”? 生:在亭上的两个人,作者问的是姓名,可是那两人回答的确实“金陵人”。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痴”字很重要。这个“痴”表现在哪里? 生:在晚上八点左右还独自一个人撑着小船去湖心亭看雪。 师:还有吗? 生:天气很冷,他还是坚持去看雪。 师: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岱对于雪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行为在有一个人眼中可不是痴迷的意思啊,你知道是谁吗? 生:湖上的两个人。 师:他们是怎么认为的? 生:志同道合。 师:在谁的眼中不是痴迷的呢? 生:在船夫眼中。 师:船夫理解张岱吗? 生:不理解。 师:所以在舟子眼中,这是什么呢? 生:痴呆。 师:看起来舟子是不理解张岱的。“独”与后面的舟子的出现是不矛盾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第 12 课《湖心亭看雪》 预习知识点 课 前 预 习 一、作品梗概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张岱(1597 一 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 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今义:用于判断,与 “非” 相对。 2. 余拏一小舟 古义:我;今义:剩下。

(二)一词多义 1.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2. 余拏一小舟(数词) 上下一白(全) 3.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 是日更定矣(这) 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 (三)词类活用 1. 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 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四)重要虚词 1. 其 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2. 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 表示判断) 2.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鉴赏品读 1. 开头第一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 “崇祯” 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们好,大家去过西湖吗?有人去过,有人没去过,没去过也都听说过。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浓妆淡抹,摇曳生姿。不过,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西湖的雪景又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领略西湖的雪景。 【板书:湖心亭看雪张岱】 【老师】上课前,老师已经提前发放自学任务单和导学案,那么就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如何呢?下面有请我的小助手(学生0)来对大家进行检查。有请。 二、检测自学情况: 【学生助手】我们先来看第一题,它们的读音分别是 崇祯( chóngzhēn)更定(gēng)张岱( dài)一芥( jiè)毳衣(cuì)雾凇沆砀( sōng'h àng'dàng)强饮( qiáng)其中更是多音字,还有个读音读gèng,可以组词更有,其他的,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有。 【学生助手】谁来说说看?

【学生1】我认为最后一个应该读qiǎng。 【学生助手】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2】我也认为读qiǎng。然后我进行补充说明一下,这个字为什么读qiǎng,这里是表示勉强尽量的意思。【学生助手】感谢你们的纠正和补充,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翻译题。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 ②舟子喃喃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喃喃地说:“别说相公你痴情,更有像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同学们翻译不一定和我完全一样,不过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符合信达雅原则。 【学生助手】再来看看这题。 请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是这么写的:张岱在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仅供同学们参考。同学们只有抓住要点即可。 【学生助手】现在,我们一起看最后一题,谁愿意为我们来朗诵第一段做个示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