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桡动脉途经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桡动脉途经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桡动脉途经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桡动脉途经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6] FisherB,Anderson S,Redm on d Cet al Reanalysis and res ults

after12y ears of follow up in arand om aized clin ical trial com paring totalmas-tectom yw ith lu mpectom y w ith orw ithout ir 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 t of breas t cancer N En gt JW ed,

1995,333:1456~1461

[7] V eronesiU,SalvadoriB,LuiniAetal.Breast con servation is a

s afe-meth od in patientsw ith s mall cancerof the breast:long

-term results of thr ee randomiz ed trials on1973pa

tionts Eu r J Canocr,1995,31:1574~1579

[8] Early BreastCancerT railistsCollaboration Gr ou p E ffectsofra

diotherapy and surgery in early breastcancer: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iz ed trials N En gl J M ed,1995,333:1444~1455 [9] W inch esterDJ,M enckH R,W inchesterDP.T he national can cer

data bas e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large non2randomized comparis on of br eastpres ervation andmodified radicalmastecto my Cancer,1997,80:162~167

[10] Stoher A,Allen R,Linares L Br 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w ith con comitan t breas t reduction in large-breasted w omen

[J] Breast J,2003,9(4):269-271.

[11] Kearney TJ,M orrow M Effect of reexcision on the succes s of

breast-cons erving su rgery[J] Ann Su rgOn col,1995,2(4):

303-307

桡动脉途经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茶春喜 姚建平 杜晓强 艾克拜尔 陈 万力 赵蓓蕾

王秀玉 雷鸣 陶丽萍 邱 洪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 阿克苏市 843000

自1977年Gruentzig率先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己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大多数医院PCI手术常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但该技术存在术后卧床时间长,病人痛苦大,血管并发症较多等缺点。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trans-ra dial co ronar y interv entio n,T RI)具有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该方法学习曲线长,对术者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做复杂病变,更是一种挑战。现选择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进行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复杂病变病例,现对临床应用情况做回顾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冠心病入院行择期介入治疗者中冠脉造影显示为复杂病变,即两支以上病变、左主干病变、单支两处以上病变、以及病变类型属B型或C型的单支病变者共计200例,均为我院收治病例。其中桡动脉者108例,男性69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64岁。对照组为经股动脉穿刺者92例,男性5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2岁。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见表1 表1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临床特征表

观察组桡动脉组股动脉组

高血压8375

糖尿病2319

心肌梗死118

心功能不全2018

不稳定心绞痛9888

冠脉病变--

闭塞67

单支两处以上病变1916

双支病变2921

三支病变3933

左主干01

钙化长病变1514

1 2 方法 所有经桡动脉穿刺者术前口服:波立维300mg,拜阿斯匹灵300mg/d,术前测Allen试验阳性者常规消毒右手及前臂皮肤至肘上10cm,并常规行双侧腹股沟区域备皮,消毒备用。选腕横纹上1-3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按selding er法穿刺桡动脉,置入6F桡动脉鞘管,经鞘管内给予硝酸甘油0 1mg以防止挠动脉痉挛,肝素3000单位抗凝。选0 035英寸泰尔茂!导丝。一般用6F指引导管,大多数左冠状动脉选用XB,右冠状动脉用JR。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术中情况,决定直接支架或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桡动脉穿刺或置管失败者,改为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组按常规方法穿刺股动脉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 3 术后处理 经桡动脉组: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保持右腕关节不动3-4小时后解除加压包扎。仍有出血再继续加压1-2小时。

经股动脉组:术后4小时拔除鞘髋管,压迫穿刺点20-30分钟,局部加压包扎,右侧髓关节制动并持续卧床休息6-12小时后,根据穿刺部位情况决定是否开始活动。

1 4 病变判定 由预先分组径路穿刺及PCI成功者为该组成功病例,交叉调组者视为该血管路径手术失败;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小于10%,血管形态及前向血流正常、无明显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诊CABG者视为手术成功。

2 结果

2 1 在所有200例患者中首先选择经桡动脉穿刺者115例,结果穿刺和置入鞘管成功者112例,其中2例因锁骨下动脉严重迂曲,1例头臂干明显左移,1例肘部动脉极度弯曲导管通过困难。以上4例均改

5

2008年3月兵 团 医 学M ar 2008 第15卷 第1期Journal of Bing tuan Medicine Vo l 15 No 1

由股动脉穿刺完成治疗,因此并为股动脉组。2 2 经桡动脉组108例中105例完成冠脉支架置入术,成功率97%,经股动脉组92例中91例完成支架置入术,成功率98 9%,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 05)

2 3 经桡动脉组中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高(4 6%),4例出现前臂血肿,局部加压包扎后恢复。经股动脉组中血肿发生率较高(13%),其次是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7 6%),腰痛、排尿困难出现于半数患者(48 9%),3例假性动脉瘤及时在B超引导下压迫均恢复出院。两组术后并发症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并发症桡动脉组(n=108)股动脉组(n=92)x2值P

迷走神经反射0(0%)7(7 6%)--

血肿4(3 7%)12(13%)7 23<0 01假性动脉瘤0(0%)3(3 2%)--

腰痛、排尿困难0(0%)45(48 9%)--动、静脉瘘0(0%)1(1 1%)--

血管痉挛5(4 6%)0(0%)--

合计96687 94<0 01与股动脉相比P<0 05

3 讨论

经桡动脉途径术后容易压迫止血,出血的并发症较低。大多数人的手部血液供应有由尺动脉提供的丰富侧枝循环。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引起手部严重的缺血,在桡动脉穿刺部位一般无桡神经伴行,与神经有关的并发症也极少发生。此外经桡动脉途径的最大优势为术后不需要严格的卧床休息,明显减少了长期卧床和制动带给患者的痛苦[1]。但目前许多介入医生对复杂冠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仍有疑虑,主要是操作时间过长,多次交换导管易引起桡动脉痉挛,导引导管到位困难及其支撑力不足等,故对复杂冠脉病变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存在一定困难。

研究表明[2],对复杂冠脉病变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术与股动脉途径的PCI术成功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手术时间和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取决于对病变部位的准确判断和合适的器械选择,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是顺利进行PCI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脉复杂病变时。

我们对于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初步体会如下:经桡动脉途径时JL型号常常要比经股动脉途径时小1号,其它种类的导管型号与经股动脉途径时相似,JL常难以完成复杂冠脉病变的PCI术[3],XB有较好的支撑力,能较好的完成复杂冠脉病变的PCI 术,本次研究均使用6F指引导管,6F指引导管深插于冠脉并较常用于增加主动支撑力而完成PCI术。本研究中3例经桡动脉使用6F指引导管完成对分叉病变的球囊对吻。对RCA病变的PCI时,多数情况下JR的稳定性和支撑力较好,可以通过深插导管而获得很好的支撑力。

参考文献

[1] Campeau L 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coronary

an gioplasty[J] 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89,16:3-7 [2] 马礼坤,余华,褚俊等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

入治疗[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9)4:242~246

[3] 洪涛,Kohtian hai,charles chan,等 经绕动脉穿刺的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J] 中国介心比脏病学杂志,2002,(10);135~137

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电切前列腺手术疗效比效

王新会 王 砺 陈双峰 李前跃 李志坤 王 剑新疆兵团医院 乌鲁木齐市 830002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已成为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各地,其发病情况虽有所不同,但60岁以上老年人BPH总发病率为33%-6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男性人群遭受BPH痛苦的人数迅速上升。目前,对BPH的治疗有十几种方法,微创手术治疗BPH的传统国际金标准!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 RP)。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是近年来国内外BPH治疗技术发展过程的又一个新进步,为治疗BPH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最新的金标准。我院

6

第1期兵 团 医 学第15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前,我国冠心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股动脉管腔粗大,导管操作也相对容易,因此,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TFI)是经典途径[1],但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操作技术的提高,使得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成为可能。本研究主要探讨我院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有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冠心病患者88例,男57例,女31例,年龄40~81岁。在患者知情情况下,且患者术前Allens试验阳性,桡动脉搏动良好,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要求达到负荷量,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禁忌证。 1.2方法 1.2.1手术过程患者右臂外展,平置于臂托上,垫高腕部,常规消毒右上肢至肘关节以上,取桡骨茎突上1~2cm桡动脉波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cordis公司产桡动脉穿刺包(内含21F穿刺针、6F鞘管及0.02英寸直导丝),以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后,经鞘管注射普通肝素2000U,硝酸甘油200ug,异搏定200ug,分别用Judkins造影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冠脉阳性(狭窄≥70%),给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介入治疗按照100U/kg 给予追加肝素,根据冠脉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选用JL、JR、EBU、XB等指引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指标[2]为术后残余狭窄< 20%,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诊搭桥手术。 1.2.2术后处理术毕即拔除桡动脉鞘,桡动脉压迫夹加压包扎,注意观察桡动脉搏动和末梢血供情况,每2 h减压一次,6~8 h松解,观察1min ,若无出血则换用普通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仍有渗血者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h后再次检查。术后患者不要求严格卧床休息。 2结果 88例患者中85例成功施行TRI术,成功率为96.6%;失败3例,其中1例穿刺未成功,2例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致指引导管无法到位,;88例中单支病变52(59%),双支病变26例(29.5%),3支病变10例(11.4%);3例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周围皮下轻度淤血,2例前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

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

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

冠心病治疗: 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造影术在局麻下进行,而血管及心脏内均无感觉神经,病人只在局麻时感到轻微疼痛,其余过程无明显不适。术后需平卧18-24小时,某些病人可能会感觉腰背酸痛不适,起床活动后症状即可消失。任何手术均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术前要求病人履行签字手续。冠脉造影并发症发生率0.2%~0.9%,主要为(1)心律失常。(2)穿刺局部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3)急性心肌梗死。(4)造影剂过敏。上述绝大多数不会构成严重后果,熟练操作者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总之,管脉造影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的手术。现在很多医院都可以经桡动脉造影,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桡动脉压迫 4-10分钟,加压固定3-6小时即可。患者术后即刻均可随意下地活动,在国外如果没有放支架的这类病人就可以不住院,中国应该都要求住院. 补充1:或者上肢的尺动脉,(一般有过劳动的男性,桡动脉波动较强,就可以选择桡动脉为穿刺点),女性生理条件影响本来动脉就较男性管腔就窄,约2mm。一般可选择股动脉。股动脉的缺点是较上肢手术切口容易污染。可继发术后的伤口或者血管感染。然后就是做腿的话卧床时间长。心衰患者耐受差。

补充2:术后的病人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的需要加固8小时,其中间可以逐渐减少压迫器的气压。压迫器肯定会出现肢体远端的回流障碍的肿胀。补充3:可出现术后的再狭窄 补充4:可出现术中的栓塞急性形成。最危险的。 补充5:在冠脉造影前,应除外消化道出血及凝血障碍等不利 因素,在造影前后强化肝素抗凝,如有上述病症则易造成不良影响. 冠脉造影检查前准备:冠脉造影检查前, 应常规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心脏超声和胸片,以便发现潜在的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使造影更安全。 冠脉造影检查的“宜与忌”:临床上,不少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存恐惧,因为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插导管、打造影剂,还需要X线的配合,比起无创的心电图、CT来,痛苦会多一些、创伤会大一些。但对于那些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且治疗效果不佳者,有心脏扩大的中、老年患者,以及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或畸形,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唯一一种可提供有力诊断依据的手段。此外,药物疗效不佳的冠心病患者在考虑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俗称“装支架”)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前,必须先进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等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冠脉造影检查过程:检查时,医生首先会将穿刺针经皮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将特制的造影导管沿降主动脉逆行送至升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14858998.html,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山东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张春盛曲海燕 一、简介: 自1977年Gruentzig 首次报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以来,PTCA已经历了近26年的发展历程。由于PTCA所使用的器材不断更新,术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PTCA术前、术中、术后的药物治疗日臻完善,PTCA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PTCA技术发展过程中,冠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6年由Sigwart首次在临床进行第一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随后Palmaz-Sehatz 支架迅速普及应用,近年药物涂层支架也在国内投入临床应用,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仅2005年间全球就完成了近300万例以上的冠脉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达95%以上。PTCA及Stent技术已发展到与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相匹敌的技术疗法。为防止PTCA或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人们普遍认为应加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除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匹格雷外,术中还需应用8000-10000单位的肝素,因此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路径的出血合并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和外科修补术。这些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住院费用及延长住院时间。同时,有一部分患者无法通过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治疗。近年来由于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器械质量、性能不断完善、改进,各种导管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小,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桡动脉穿刺固有的优点,使得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二、经桡动脉介入的优点: 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桡动脉途径PCI固有的优点: 1.并发症减少 穿刺桡动脉最显著的优点是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穿刺股动脉时,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可达18%;甚至由于局部压迫止血不充分形成假性动脉瘤以及腹膜后血肿(可导致严重后果)。由于桡动脉相对表浅,不在关节屈曲部位,因而容易操作和压迫止血,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这对于有出血并发症的高危患者,例如接受了溶栓或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老年患者,以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和体型肥胖的患者尤为有用。对于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腹主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闭塞或严重屈曲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导管的频繁操作有时导致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引起严重的下肢动脉栓塞,而桡动脉途径不经过这一危险区域,因而可以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并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1-05T10:39:32.2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春艳隋洪波李秀妍王勇 [导读] 术前1d,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的清洁,汗毛稀少者可不用备皮 王春艳隋洪波李秀妍王勇(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338-03 【关键词】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 冠心病介入治疗首选经股动脉途径,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入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可减少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优点。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选择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1例患者中男170例,女61例;年龄42~75岁。合并高血压151例,糖尿病89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90例。 1.2 手术方法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路径,卧床且采用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1];采用桡动脉路径的PCI介入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上臂外展至70°置于手术延长板上,腕部充分伸展,手掌朝上,用纱布固定,常规消毒铺巾,局部再消毒后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留置6F外鞘,在X线透视下分别送入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管,行冠脉造影,再根据造影结果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后拔除桡动脉鞘,局部加压包扎,腕部制动6h。由于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位置表浅,所以穿刺成功率高,具有损伤小、愈合快、周围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经济负担轻等优点。术后大多数患者可以立即下床活动,更加有利于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但由于手部血管的变异多,术后护理不当,也能引起严重后果,即手部血液循环障碍甚至缺血性坏死,因此,手部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进行健康宣教,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尤其强调患者是局麻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有不适可以及时沟通,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给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请手术痊愈的患者与之进行交流。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对介入治疗方法不了解,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虽然许多患者乐于接受治疗,但对于经桡动脉途径治疗能否成功仍有顾虑,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素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释采用桡动脉穿刺,不会影响术侧手的功能,还可降低穿刺难度,不影响周围血管,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可靠、不影响疗效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选择介入治疗的优点和目的。经详细健康宣教后,使患者情绪平稳,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各种检查,检测血常规、出凝血和肝肾功能,常规服用抗凝药物,做碘过敏试验,禁食4~6h以防术中发生呕吐,训练床上大小便,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置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路,避免在术肢桡动脉处抽血气和留置静脉针,床旁备好氧气、除颤仪及抢救药品。对高度紧张的患者于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及屏气,以利于术中配合医生操作[2]。 (3)其他准备:术前1d,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的清洁,汗毛稀少者可不用备皮。术日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处需备皮,余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前准备。术前一日晚,指导患者好好休息,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术日晨不必空腹,可以进食以6分饱为宜;手术前排空膀胱。 (4)手部血管条件观察:手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桡动脉、尺动脉,它们互相吻合形成掌浅弓和掌深弓。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治疗要求桡动脉粗直、弹性好,另外置入鞘管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因此要考虑到尺动脉代偿功能。术前常规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免发生手部缺血性损伤或坏死。本组患者术前进行Allen’s试验手部转红时间在0~5s,触摸桡动脉搏动明显,无上肢畸形、关节病变,为保护血管,术前禁在术肢腕部穿刺。本组有5例穿刺失败而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 2.2术中护理 PCI整个治疗过程均在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动脉内压力严密监测下进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建立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导管室护士要熟悉患者的病情,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分析判断力,能预测到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并发症积极熟练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关注手术进程,特别在球囊扩张、支架释放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有无发生低血压、心率失常等,还应注意再灌注心率失常或扩张后冠脉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经桡动脉途径PCI,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更需加强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因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有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防止导管插入过深导致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作者做CPI时通常配备2名护士,1名观察神志面色,管理呼吸、除颤、给氧,传递导管,另1名管理监护、输液通路及用药。危重患者抢救再向心内科或急诊科调配1~2名护士参与抢救。 2.3桡动脉痉挛的预防 预防桡动脉痉挛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药物、操作[3]。前两者跟护理密切相关,作者经验是:(1)保暖:保暖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可以防止桡动脉痉挛,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2)心理干预:营造温暖轻松的介入室氛围,用“拉家常”式介绍介入室环境及手术医生,实施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穿刺前站在患者头端,用双手拇指指腹反复轻柔地从眉间向两侧按摩至太阳穴,并把手术的每一步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心理准备,配合完成治疗。(3)术前准备好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等扩血管药,术中及时给药。 2.4 术后护理 (1)拔鞘管的护理: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压力低,一般穿刺后出血不多,术后即可拔除鞘管。拔除鞘管后用无菌纱布折叠后按压在穿刺点上方1~2cm处,压迫15~20min,止血后用弹力胶布局部加压包扎。包扎后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手指活动情况。如患者诉手部发麻,手指颜色发紫,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应及时调整,如果穿刺局部有出血、渗血,提示加压过松或位置不正确,必须重新加压包扎。本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浮肿和紫绀,经解除加压包扎后逐渐恢复正常。桡动脉位置表浅,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压迫桡动脉止血。作者用8cm×10cm×12cm纱布块分别叠成小方块压迫穿刺点,并用优力舒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为避免穿刺部位压迫过紧,应注意观察患者术侧桡动脉搏动及肢体是否青紫肿胀,感觉有无麻木,局部有无渗血、疼痛,嘱患者术肢抬高

复杂冠脉病变PCI治疗利器Guidezilla延长导管

复杂冠脉病变PCI治疗利器 ——Guidezilla延长导管 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作者:苏晞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发展迅速。由于患者依从性好、出血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桡动脉已成为目前国内外众多医院PCI手术的首选入径。但经桡动脉PCI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严重钙化、近端扭曲或慢性闭塞等复杂冠脉病变时,指引导管支撑力不足而导致球囊或支架不能成功到达靶病变区域,甚至发生支架毁形或脱载。特别是当病变节段已扩张或存在夹层,但因系统支撑力不足支架无法到达病变段时,操作者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如何在原有指引导管及导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支撑力以成功完成PCI手术一直是探讨的热点。双导丝技术、球囊锚定技术、子母导管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等均可作为增加PCI过程中导管支撑力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导丝缠绕、锚定血管损伤、冠脉穿孔、夹层撕裂、较小的内径影响多器械操作等。 与传统的双导丝技术、单纯球囊锚定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相比,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在使用6F指引导管的情况下更为便利及有效。同时该技术保留了冠脉内初始时置入的钢丝,避免了某些情况下重新进入钢丝时误入血管夹层的风险(特别是在球囊扩张后)。笔者所在中心应用证实在经桡动脉PCI 时补救性应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结构: Guidezilla延长导管是一种能与6F指导导管兼容的单腔快速交换导管,由推送杆(A)和导引导管段(F)组成。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总长度145cm,推送杆长120cm,由不锈钢海波管构成;导引导管段长25cm,由特殊的钢丝编织网和聚合物结构构成(图1)。 延长导管的型号6F,内径(B)0.057 in (1.45 mm),外径0.066 in (1.68 mm),外表面为亲水涂层(G),推送杆与导引导管段呈内嵌式聚合物包裹结构连接。器械上有两个铂-铱标记带,使用X线透视时可清晰观察判断导管位置。远端标记带位于导管末端2mm处。近端标记带位于引导节段的开口以远3mm处。 Guidezilla延长导管通过指导导管输送,因此外径比指导导管内径小。Guidezilla器械的近端翼片上指示出内径和引导导管兼容性(表1.)。 图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并且挽救了许多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同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心脏手术本身存在高风险,术后仍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出血、尿潴留、心包填塞、肺栓塞、心脏骤停,有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术后重点有效的监测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1、出血及伤口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加压包扎固定不良、大量抗凝剂的应用和术后肢体用力、皮下组织松弛引起,包括局部穿刺点淤血,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消化道出血。 2、低血压因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所致。 3、尿潴留。由于术后肢体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前未训练床上排尿而造成。 4、心包填塞。术中冠状动脉损伤可发生心包填塞,患者主诉胸闷心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迅速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等症状。 5、肺栓塞。肺栓塞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壁的局部创伤,高凝状态,术后绝对卧床、从而影响了下肢静脉回流,并可有新鲜血栓形成;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制动过度,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解除包扎后,下地行走时深静脉内血栓脱落,特别是大便用力时,不仅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对长期卧床并发静脉血栓具有抽吸作用,可导致栓子脱落,通过静脉系统到达肺循环而并发肺栓塞。表现为首次下床活动时,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悸、气短或晕厥。 6、心脏骤停。发生可能是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出现阿-斯综合症。(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及健康教育 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重点介绍本病围手术期的配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为术后监测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2、出血及伤口感染。“8”字绷带加压法固定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把穿刺部位重新加压包扎;术肢术后24小时制动,避免受压、用力,测量血压、静脉输液或采血等均不在穿刺侧进行,以免加重肿胀〔1〕;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超声引导下反复压迫,如果效果不加,尤其较大的动脉瘤,考虑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压迫包扎法,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呕血、黑便;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呕血、黑便,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扩容药物,并配血备用;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3、低血压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血压、脉搏,1/30 min,监测4 h。如发现患者血压降低,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静滴,加快静脉输液速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主要的特征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为特点。其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导致患者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主要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并不是在做完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冠心病是终身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不断进行,PCI后仍然会有支架内再狭窄及其他非PCI血管新的狭窄形成,因此术后康复和自我监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改善生活方式: PCI术后要注意健康生活,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应永久戒烟,合理膳食,低脂少盐,控制总热量和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摄入(<200 mg/d)。对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建议通过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降低体质量,在6~12个月内使体质量降低5%~10%,并逐渐将体质指数控制于25 kg/m2以下。存在有睡眠障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心理问题者,应寻求心理干预。 2、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2/3的冠心病是这四种因数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PCI术后应重视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将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不有效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PCI术后可能面临支架内再狭窄或其他血管原有狭窄加重,患者可能需要再次PCI。因此患者应绝对戒烟,包括避免被动吸烟。规则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3、坚持服用他汀类等抗粥样硬化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不仅仅是用来将血脂的,其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抗粥样硬化作用。血脂正常了就停用药物,这是一个误区。导致血脂异常的因素会在体内长期存在,虽然化验单显示血脂正常,但是身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会马上消失,一旦停药,粥样硬化将会继续进展,血管再狭窄的机会增高。因此,PCI术后应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肝酶升高和横纹肌损害,但发生率较低,PCI术后应每1-2月复查肝功能及肌酶谱,如ALT和或CK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应及时停药,若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疲劳、肌肉酸痛,需警惕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应及时就诊,监测肝功能及肌酶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 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 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 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1呼吁 2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四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1)直接PCI 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 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 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④AMI发病12---24h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 续心肌缺血症状者。 ⑤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 (2)溶栓后补救性PCI ①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②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