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白星病绿色防控试验初报_周凌云

茶白星病绿色防控试验初报_周凌云

茶白星病绿色防控试验初报_周凌云
茶白星病绿色防控试验初报_周凌云

茶白星病绿色防控试验初报

周凌云1,吴华清2,刘大勇1,秦国杰2,黄安平1,王沅江1(1.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2. 湖南省石门县白云山林场,湖南石门415300)

摘要:茶白星病是高山茶园常年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真菌病害。本文通过系统调查石门茶树品种、栽培影响因素与茶白星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茶白星病的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正相关,随种植年限延长先升后降,与品种及种植间距关系不明显。在缺乏可靠的抗病品种与生物农药下,通过茶白星病的绿色高效防控保障茶叶生产安全,只有弱化高山茶白星病菌源充足,传播条件充分的因素,本文通过设置两个品种、修剪间隔时间年限达3年的定点实验,结果显示,栽培技术成了高山茶树的绿色防控关键点,纯采名优茶高山茶园可通过每2年5-7月份一次茶园深修剪,保障春茶的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茶;茶白星病;调查;修剪;生态防控

Preliminary Repor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reen Tea White Scab

ZHOU Lingyun1, WU Huaqing2, LIU Dayong1, QING Guojie2, WANG

Yuanjiang1, HUANG Anping1

(1.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Hunan, 410125, China;2. Shimen County Baiyun Mountain forest farm in Hunan Province,Shimen Hunan, 415300, China)

Abstract:Tea white scab is the most serious fungal leaves disease happened on high mountain tea garden throughout the year. In this paper, We further make clear that incidence rate of the tea white scab and altitude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years of planting, with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of planting varieties and plant spacing by the system investigation of Shimen tea varieties, cultivation factors and tea white scab relationship, In the absence of resistant varieties and biological pesticide reliability,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through effective protecting tea white scab was attained only by weaking the factors of high mountain tea white spot source sufficient and propagation conditions fully, this paper set up two varieties, Pruning interval period field experiments for 3 years, We find tha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s the key control point to protect tea white scab in high mountain, Through every 2 years 5-7 month a tea deep pruning, tea mountain tea produced can guarante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ea by spring tea .

Keywords: tea, tea white scab, investigation, pruning, ecological control

茶白星病(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在湖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浙江、安徽等省山区茶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01B02),2010、2012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创新项目。

作者简介:周凌云,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茶树病虫害生态防控研究。Email:chnwyj@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14967765.html,

园均有发生,此病主要危害茶树嫩梢芽叶,病斑直径2mm左右,多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大斑,严重发生时引起茶树嫩梢芽叶畸形,生长停滞,发病茶园一般减产10%左右,病重茶园减50%以上,甚至片叶无收。而且导致茶叶苦涩、汤色浑浊、破碎率较高[1]。本文作者2010年在石门东山峰茶场进行了为期1周的调查,进一步验证茶白星病流行除与海拔高度相关外,还与不同坡向、地形、种植方式、树龄及培管水平等关系密切[2],并通过设置连续3年的修剪与品种生长时限处理,明确高山茶区深修剪是高山茶白星病的有效防控方法,同时优化出修剪的时间与修剪程度。

1 调查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不同海拔与发病的关系

选择种植年限,栽种密度,长势及施肥水平基本接近的地段作为调查样区,选取群体茶树作为供试调查品种。

1.1.2 不同种植行距与发病的关系

选择种植在1200米海拔,长势及施肥水平基本接近的地段作为调查样区,以行距分别是0.5m、1.5m、2.5m的群体茶树设3个处理。

1.1.3 连作年限与发病的关系

选择种植在1200米海拔,4龄、5龄、24龄、36龄群体茶树设4处理。

1.1.4 不同品种与发病的关系

在海拔800m的东山峰成片茶园区栽种密度及施肥水平一致的桃源大叶、福鼎大白、碧香早茶园作为3个调查样区,在700米的朱家湾茶园里选用栽种密度及施肥水平一致的槠叶齐、玉笋茶树品种连续调查3年,6个处理。

1.1.5 不同修剪年限与发病的关系

在800米海拔的石门白云山林场福鼎大白茶园,种植年限,栽种密度,长势及施肥水平基本接近的地段作为调查样区,分别进行3年的分区深修剪,每个处理调查3 块地,采用大区调查方法进行。

1.2 调查方法

1.2.1 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试验调查点设在石门东山峰、壶瓶山、白云山茶园,2010 年5 月至2012 年10月进行。每个处理按5点随机取样,每个点4个枝头,每个枝头调查5个叶片,一片茶园100片叶,每个处理调查 3 块地,采用大区调查方法进行。当即计数每片叶或芽头的斑点发生级别(1级:0-20个斑点;2级:20-40个斑点;3级:40-60个斑点;4级:70-80个斑点;5级:80个以上病斑),从而计算出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1.2.2 芽头密度

试验调查点设在石门白云山茶园,2010 年 5 月至2012 年10月进行。在不同修剪水平(每个处理约50亩以上)选定茶园3块,按5点随机取样,计数芽头密度(计数每平方尺内的芽头数量,每个处理计数2个平方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海拔茶白星病发病率差异

东山峰海拔1500米左右,东西走向,与周围的山脉有联系,但总体呈孤峰状态。从海拔350m至1200米,均分布有茶园,绝大部分是群体茶树,随着海拔的增加,茶白星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见表1。这与谭济才等1993年研究结果茶白星病的发生程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明显的加重一致[3]。

大部分报道茶白星病的发生范围局限在山区,1980年,徐静庄提出:茶白星病不仅在高山上发生,且在平地及丘陵等均可发生,以海拔500m以上山区为重[4],一改过去白星病仅发生在高山茶区的认识。1981年原上海茶林场植保站吴洪雷等又提出白星病的流行程度与海拔有关,一般在海拔400m以上,病害随高度的增加而加重[5]。而笔者于2007年移植一批茶白星病发病严重的群体茶树到平地,茶白星病的病症5年后的仍旧被调查存在,但感病程度已减轻30-70%,初步说明,茶白星病在平地也能发生。只是发病率与海拔的高度呈正相关。

表1 群体茶树不同海拔茶白星病发病率比较

海拔(m)360 500 650 780 950 1050 1200

发病率(%)8 12 18 21 23 28 31

2.2 不同种植行距茶白星病发病率差异

目前,高山茶园的种植间距不一,20世纪80年代在东山峰茶场曾通过“矮化密植速成免耕”技术大面积栽种矮密早茶园,很多茶园是因势而种,茶树间距超过1.5米的茶园不少,为了明确茶园种植行距对茶白星病发病率的影响,通过在东山峰1200米海拔,树龄在30多年的群体老茶园,进行茶白星病的发病率调查,结果如表2。不同茶行距离的茶园中茶白星病的发病率相差不大,邓欣等在1992曾报道:密植茶园不一定比常规茶园发生重[6]。行距0.5m的矮密早茶园嫩叶相对较少,即使病害传播接触紧密,但叶层较薄,而且树势较弱,茶白星病的寄主营养一般。推测行距从0.5-2.5m的茶园,由于高山茶白星病孢子数量基数较大,风速较大,因而病害发生差距不明显。

表2 群体茶树不同栽培水平茶白星病发病率比较

行距(m)0.5 1.5 2.5

发病率(%)36 28 27.5

2.3 不同生长树龄茶白星病发病率差异

茶树、病原及环境形成茶树发病的“病害三角”,在特点的环境条件下,茶树树势是绿色防控病害的重要因素,茶树树势与树龄有关,当树势较强时,其嫩芽、嫩叶的组成相应较多,同时也增加了病害侵染的机会。

在海拔800m调查了4组群体茶树茶白星病的发病率,结果见表3。幼龄茶树的发病率增长迅速,随着树龄的增加,茶白星病的发病率升高,主要是病原基数的逐年累计,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一旦到了36年生受冻严重,虽然茶树抵抗力减弱,但是大部分的老叶、成叶枯死,更兼嫩叶持嫩性差,茶树的发病率反而降低。

表3 群体茶树不同生长树龄茶白星病发病率比较

树龄4龄5龄24龄36龄

发病率(%) 6 15 27 16

2.4 不同品种茶白星病发病率差异

茶树抗病品种已报道的主要有茶轮斑病[7]、茶饼病[8]、茶云纹叶枯病[9]与茶根结线虫病[7]等少数几种病害外,Yoshiyukii[10]与Punyasiri等[11]还分别对抗茶轮斑病与抗茶饼病茶树品种进行了分子及成分的分析。茶白星病的抗病品种尚未见报道。通过同区同期同管理条件的茶园调查,结果见表4。桃源大叶的发病率相比较发病最低,这可能与桃源大叶相对晚生、而且叶片分枝小、多酚类含量高有关,也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而对于发病率表现较明显的槠叶齐、玉笋,分别连续3年在每年4月调查其茶白星病的发病率,调查结果见表5。品种初期显示的一些抗性差异,随着种植环境的影响,以及发病基数的累积,使得不同茶树品种在病害发生程度达到基本一致。根据笔者在2012年4月的调查发现:槠叶齐、玉笋老叶茶白星病发生率分别达99.2%,98.1%,说明在菌源很大的前提下,槠叶齐、玉笋品种抗性区别并不明显。

表4 不同品种茶白星病发病率比较

品种桃源大叶福鼎大白碧香早槠叶齐玉笋

发病率(%) 3 8 11 35 10

表5 朱家湾茶白星病发病率比较

树龄2龄3龄4龄

品种槠叶齐玉笋槠叶齐玉笋槠叶齐玉笋发病率(%)35 10 37 36 35.5 37.5

2.5 不同修剪时间段茶白星病发病率差异

高山茶白星病的发生虽然与海拔、树龄有关,但茶白星病一直普遍发生,则考虑通过大面积减少发病基数。为此进行了3年不同深修剪后的茶园进行茶白星病发病率与芽密度的调查,结果见表6。修剪后生长时间越长,茶白星病的发生率越高,而芽密度则在修剪后1年、2年、3年的差异不明显,深修剪时间可确定在1年或2年。同时,茶园踏查发现,200亩茶园统一修剪的茶白星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期10亩茶园的修剪,不同茶园的施肥水平不一致,故一般茶园建议2年为深修剪时间。

表6 福鼎大白不同深修剪时间的茶白星病发病率比较

修剪时间间隔3年2年1年半年

发病率(%)42 28.3 15.7 7.8

芽头密度189 187 178 94

3讨论与结论

吴洪雷等通过茶园病叶、落叶的镜检与培养实验,初步认为茶白星病以分生泡子器及菌丝在茶树的老病叶上越冬,作为次年的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也可以在树上病枝中越冬夏秋茶的再侵染来源主要是春茶病叶上的菌丝及分生抱子器,靠雨水溅打而蔓延。而茶白星病的发生高峰期与4-5月份春茶采收季节基本相重叠。

在保证茶园春茶产量保值的前提下,进行茶白星病的有效防控。目前,防控方法基本依靠化学防治,吴光远等1996年开始进行化学药剂的筛选[12],谢峥嵘2005年报道的也是化学药剂[13],陈健等则在2000年强调喷药时间上在早春萌芽时期最宜[14]。在陈流光1995的药效报告中出现了生物农药-湖南省茶叶所的TY[15],而后陈流光等在1998[16],冉隆殉等在2005年[17],陈晶等在2012年[18]都分别对一些生物农药如氧苦内酯、武夷菌素、绿颖等等对茶白星病的防效进行筛选实验。同时,刘红艳等2009年[19],周玲红2008年[20]分别报道从茶叶鲜叶叶表和根际土样等材料中筛选出9个、14个对茶白星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这

些实验结果为茶白星病菌的绿色防控提供了一些备选材料。但到目前为止,生物农药因其价格昂贵、使用要求高、效果不明显依旧难以推广,高山茶白星病的防控依旧以多菌灵等化学农药为主,此时与茶叶采摘时间冲突,而且容易导致农残超标。

高山茶白星病病原菌基数大、发病期长,尤其是茶白星病可通过水、风、农事操作等传播,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没有有效的生物杀菌药剂,亦未发现理想的抗病品种。深修剪的农艺措施对茶白星病发生有较明显的影响。采用2年深修剪的栽培措施,能明显减轻茶白星病,而且不影响茶园的收成。

随着高山茶园主采名优茶的生产模式出现后,茶园的茶白星病的生态防控出现了转机。通过修剪不仅能有效减少活体病叶,减少了传播基数,而且减少了多次侵染的载体。本试验调查的一芽四叶的结果显示茶树叶片的发病级别普遍为1级,说明大部分山区的修剪方式起到了一定的防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宗懋,陈雪芬.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

[2]邓欣,谭济才.茶白星病发生程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茶叶通讯,1992,(1):37-40.

[3]谭济才,邓欣.茶白星病的发生与海拔高度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3,(3):29-30.

[4]徐静庄.茶叶白星病调查初报[J].茶业通报, 1980,(1):38-47.

[5]吴洪雷,阚晓英,陈莉华,李兆生.茶白星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的初步探讨[J].茶叶;1981,(3)9,31-39.

[6]邓欣,谭济才.东山峰农场茶白星病发生规律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2,(18增刊):201-203.

[7]曾莉,廖文波.茶树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J].生态科学,1997,16(2):60-64.

[8]王美玲,叶华智.茶树品种对茶饼病的抗性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1,14(1):82-86.

[9]彭萍茶树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J].蚕桑茶叶通讯1993,(2):13-16.

[10]Yoshiymd.Taked~Evalu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totea gray blightin tea genetic reS Ircesin

Japan[A].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2001 ICOS (Session 1)[Q],SmzuOka,Japan,2001:140-143.

[11]N Punyas iri,S Abeysinghe ,V Kumar.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bas is of the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of SriLankan tea

cultivars to blister blight leaf disease (Exobasidium vexans) [A].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2001 ICOS(SessionⅡ) [C],Shizuoka,Japan,2001:94-97.

[12]吴光远,曾明森,林阿祥.代森锌多菌灵防治茶白星病的效果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1996,(5):12.

[13]谢峥嵘.茶白星病的病原特性及防治技术[J].贵州茶叶,2005,(2):7-8.

[14]陈健,程观泰.茶白星病的发生及防治[J]. 安徽农业, 2000,(3):21.

[15]陈流光.茶白星病药效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1995,(5):53-54.

[16]陈流光课题组等.L.C杀菌剂防治茶白星病药效试验报告[J].贵州茶叶,1998,(2):18-19.

[17]冉隆殉,玉香甩,汪云刚.武夷菌素在茶园中的施用试验初报仁[J].中国茶叶,2005,(5):38-39.

[18]陈晶,魏朝霞,唐嘉义.3 种生物农药对4 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27(3): 453-456.

[19]刘红艳,张亚莲,常硕其,等. 茶白星病拮抗放线菌的初步筛选[J].2009,36(1):26-30.

[20]周玲红.茶白星病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茶白星病菌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22-25.

(责任编辑司智敏)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方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湖北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咸宁地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一、茶叶病虫害发生概况 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我国有400多种。赤壁茶园常见的害虫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毛虫、茶尺蠖、茶叶螨、茶蚜等,常见的病害有茶炭疽病、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等。由于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品种的逐步引进、种植技术的逐渐变革、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气候环境的逐渐变化等原因,茶树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原来以鳞翅目食叶性害虫为主、刺吸式害虫为次的危害模式,变为现在以刺吸式害虫为主、鳞翅目食叶性害虫为次的危害模式。进入21世纪后茶园的黑刺粉虱、小绿叶蝉、螨类等刺吸式害虫危害不断加重,成为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害虫。原来以炭疽病为主、其他病害零星发生,现在是多种病害都上升为主要病害且混合发生。 二、茶叶病虫害防治现状 因茶园所有制原因,绝大部分茶园由茶农自主经营,分散管理,农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认识不清及对化学农药的认识不足,常出现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如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使用频率过高、胡乱混用、随意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使用量等,结果造成害虫抗药性提高、害虫天敌大量被杀、茶园生态系中种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导致害虫的再猖獗。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一份《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包括吴裕泰、张一元、天福茗茶等在内的国内9家知名品牌的18种茶叶“均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检出的农药种类总数高达29种。其中6个样本含有10种以上农药残留,而日春803铁观音竟含有多达17种农药残留”;超过半数的产品被检出含有氰戊菊脂、硫丹、灭多威等国家禁用农药,14份含有多菌灵和苯菌灵、腈菌唑和氟硅唑等影响生育能力、胎儿发育或可能损害遗传基因的农药残留。 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但中国茶叶产品的零售单价经常只有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家产品的一半。这其中的原因较多,以农残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壁垒”,才是悬于中国近7万家制茶企业头上最厉害的一把剑。 三、茶叶病虫害防治政策背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哪些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哪些 绿色防控,是在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技术措施,形成的一个技术性概念。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控技术 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作物品种、合理轮作。 2、加强水肥管理,清洁田园。 3、提高生物多样性,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 二、物理防控技术 1、色板诱杀 粘虫板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色习性来诱杀害虫。如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每亩用15-30块黄蓝板,安装在蔬菜、蓝莓、玫瑰等作物时要高于作物15-20厘米,并随着植株生长不断调整;果园可挂在果树中部。 佳多粘虫板分黄、绿、红、蓝、白、黑、紫、青、粉、灰十种颜色1、打开即用,使用方便2、特殊色谱,双面诱捕,防治效果显著。3、特定板质,平整不卷曲,防水高粘度胶,抗晒、耐雨淋,高温不老化,持久耐用。在温度10℃~70℃的环境中基板无明显变形,胶体不流化,遇水不溶解。在使用中,色泽一致,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向光面与背光面无明显色差。粘虫板材质:PP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耐湿,双面涂胶、板面不卷曲。 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由佳多公司1991年研发生产,频振诱控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诱集害虫。高压电网将鳞翅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螟虫、粘虫、地老虎等)、鞘翅目(金龟子等)1327种成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在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一般30-50亩左右安装1盏杀虫灯。 3、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性信息素诱导剂)诱杀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害虫的繁殖,从而减少其后代种群的数量,达到控制的效果。目前,使用性诱剂诱杀可有效控制玉米螟、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成虫。一般每亩使用3个诱捕器。 4、避雨控病技术 葡萄生产上,雨季开始之前,在葡萄树冠顶部搭建简易避雨的拱棚,使葡萄植株、枝蔓、花、果能人为地避开自然雨淋,截断引起葡萄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因子,达到控制或减轻如葡萄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提高葡萄产量、质量。 5、果实套袋技术 果实套袋技术是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最大的好处是保护果实免遭农药污染,生产绿色果品。同时套袋后果实与外界隔离,病虫难以侵害果实,可有效降低病虫发生危害。 三、生物防控技术 利用微生物源、植物、动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捕食螨、烟碱、苦参碱、宁南霉素等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夜蛾类害虫、病毒病、霜霉病等。 四、科学用药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一、目标 示范区总体防控效果达8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将防控关口迁移,空出预防性。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养活病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破口抽穗期保护等预防性措施,协调应用高效、环保药剂防治技术。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 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注意防治粘虫。 (二)非药剂预防技术 1、农艺措施。(1)选用抗(耐)病虫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2)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洁田园。在秧田期以前彻

底处理田间及周边的病稻草,不能用病稻草做盖种、催芽、保温的覆盖物,养活病原菌。 2、生态调控。采用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提高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自然控制作用。(1)示范区田边和田埂不使用除草剂,也不进行人工除草,保留禾本科杂草和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和栖息地,可以显著提高寄生蜂等天敌的控害能力。(2)示范区田埂种植万寿菊、凤仙花、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3)示范区田边种植诱集植物香根草,间隔3-4米种植1丛,诱集二化螟和大螟产卵,在香根草上的卵可以孵化,但不能完成幼虫历期,这样可逐步减少螟虫的种群基数。 3、生物防治。因地制宜。选择稻蛙共生、稻鸭共育、稻鱼共生、人工释放天敌等生物防治技术。 (1)稻蛙共生。建立稻蛙共生生态系统,稻田为蛙提供生存场所,蛙通过捕食水稻害虫减少虫口基数,通过活动实现抑草控草,改善稻田小气候,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形成食物链的良性循环。①蛙苗投放时间及数量:选择在插秧结束秧苗返青成活后进行。放养密度10000只/亩左右;②蛙池建设:蛙池根据稻田的形状来建设,宽80-100厘米,深20-50厘米,安好围网、天网、进出水管,注意防范蛇、鼠、鸟的攻击,勤换水,保持蛙池

《设施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设施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14年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提出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设施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2015年6月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列入《2015年度第二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豫质监标发〔2015〕122号),由济源科云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二)起草单位 起草单位:济源科云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主要起草人 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 李琳女硕士河南省济源白云实 业有限公司 规程统筹设计 冯振群男农艺师河南省济源白云实 业有限公司 生产环境条件 资料查阅 卢清男农艺师河南省济源白云实 业有限公司 农业防控技术 资料查阅 翟清云女硕士济源科云绿色农业 发展有限公司 综合查阅整理 实际调查总结 李高飞男硕士河南省济源白云实 业有限公司 设施内环境调 控资料查阅 李艳楠女硕士河南省济源白云实 业有限公司 物理防控技术 资料查阅 张波男农艺师济源市农业局生物防控技术措施设计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了提高我省葡萄产业标准化水平,为葡萄病虫害防治提供标准技术支撑,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健全河南省绿色葡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体系。 设施葡萄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管理精细,种植稠密,肥水充足又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其抗逆性和补偿功能差,致使病虫害种类繁多、混合发生且集中危害,防治不及时极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绿色葡萄生产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强烈诉求,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饮食文化。绿色防控技术是根据葡萄园生态系的特点,充分利用系统内的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将生态、农业、物理、生物调控以及无公害农药等多种措施进行科学、系统的组装,并加以优化集成,尽可能减少外部物质与能量消耗,达到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把葡萄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使葡萄中的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和国际允许的范围内。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产业政策。 本项目制订的目的是根据葡萄上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用多项绿色防控措施进行集成应用,提高总体控制效果,最终确保葡萄生产安全、品质安全,从而减少农业污染,达到环境效益、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的统一兼顾。 三、主要起草过程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咸宁市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一、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 1.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的特点 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是在充分掌握茶树生长习性、病虫发生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技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绿色防控平台。与传统防治理念不同,它更加发挥茶园生态系统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与传统的防治方式不同,它避免采用单一绿色防治技术措施,树立“天敌控制卵,微生物和植物源产品控制幼虫,化学信息素控制成虫”的全新理念。与传统的防治策略也不同,它摒弃那种“见虫才打,见病才防”的观点,充分发挥病虫害监测预报在防治中的作用,做到适时、适量用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简介 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综合应用性诱剂引诱、天敌释放、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生物农药使用及农业配套等几大技术,因地制宜合理采用生态控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茶叶病虫害(如下图)。 图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框架 2.1 生物防治技术 性诱剂使用技术: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虫至诱捕器,杀死雄虫,达到防治虫害的一种新型防治技术。防治的

专一性和选择性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极其友好;确保农产品安全;不诱发害虫的抗药性;可以与其他任何防治技术相兼容,可有效防治茶毛虫、茶卷叶蛾、茶尺蠖、茶细蛾等害虫。 性信息素诱杀茶尺蠖、茶毛虫 天敌释放技术:以人工释放赤眼蜂、捕食螨来控制害虫为核心,辅以配套的农业、物理、药剂防治措施,对作物虫害实行综合治理的一项无公害生产重要技术。提高产品的品质,同时可减少劳动强度、农药使用量、农药残留,保护自然天敌及生态环境的安全,可有效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卷叶蛾、红蜘蛛、粉虱、蓟马等害虫。 捕食螨产品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乐东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香蕉之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年种植水稻40万亩,蔬菜30万亩,香蕉12万亩,橡胶16万亩,芒果9万亩,玉米5万亩,龙眼2万亩,荔枝1万亩,还有槟榔、番薯和花生等作物,是海南省的农业的生产大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危害严重,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把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危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根据历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与农业界同行进行农业技术交流,以相互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为农作物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1、农业防治技术 1.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 1.2栽培管理。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 1.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减少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宜于蝗虫等害虫栖息、繁殖的生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建设,将分散的小块耕地连结成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宜蝗虫、草地螟产卵场所。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因地、因时制宜,种植宜发害虫非喜食的作物,如木薯、小杂粮等,以避害或减轻危害。推广采用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并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技术 3.1黄色粘虫板诱杀 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在温室大棚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高出植株顶部,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的高度,每亩地挂黄板20-30块。当板上粘满虫子时及时清除或更换。设置黄板以预防为主,主要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 3.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方法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在玉米、蔬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摘要通过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主要防控技术措施,使水稻病虫害防控逐渐由化学农药依赖型向绿色防控方向转变,保障粮食、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三大安全”。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危害的行为。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通过树立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大力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升水稻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和科学防病治虫水平,有效预防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将病虫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真正做到低毒高效,增产增收[1-2]。 1 防治方式 结合病虫害测报有关数据和历年资料,基层测报员应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积极引导具有防治技术的服务组织或有防治能力的农民开展水稻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加强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推荐、科学用药、轮换用药及综合防控等技术指导,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防治效果。在当地农业植保部门指导下,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或种植合作社为主体,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2 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虫品种,做好种子处理,稀播育壮苗,控制苗床温湿度,减少苗期病虫害的发生。二是稻田深耕灌水7 d灭蛹,有效灭杀二化螟越冬代虫蛹[1],与非绿色防控区对比,虫源减少效果明显。三是打耙后插秧前用布网打捞被风吹散到田角、低洼处的浮渣,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铲除池埂及田间杂草,消灭野生寄主,病虫不还田。四是施足底肥,适量早施追肥,磷肥和钾肥合理施用,控制氮肥,增施硅肥、钙肥。五是科学管理肥水,返青期保持浅水层,分蘖期进行湿润灌溉,为控制无效分蘖,在苗数达到穗数的80%~90%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根系下扎,而且可以壮秆健株。抽穗扬花期前保持浅水层,灌浆成熟期间歇灌溉,收获前7 d左右断水。六是清洁田园,秋收后清除田内、田边稻草、杂草,破坏病虫越冬场所[3]。 2.2 物理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的内涵是按照"绿色植保"的理念,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 (一)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1)水稻田翻耕深水灭蛹,在完成田土翻耕和灌水(深度以淹没稻桩为度),持续时间3-4天,可杀死越冬螟虫60-70%。同时在翻耕犁耙时打捞浪渣销毁,可减轻纹枯病、菌核病等病虫杂草。 (2)果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树上病虫枝、病虫干僵果。彻底刮除主干、大枝上的老皮,带出园销毁。 (3)蔬菜田合理轮作,清除前茬作物的病枝烂叶及病虫残体,施足基肥。 (4)果树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控制病虫危害。 (5)科学肥水管理。搞好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科学管水,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二)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材料文件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湖北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咸宁地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一、茶叶病虫害发生概况 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我国有400多种。赤壁茶园常见的害虫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毛虫、茶尺蠖、茶叶螨、茶蚜等,常见的病害有茶炭疽病、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等。由于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品种的逐步引进、种植技术的逐渐变革、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气候环境的逐渐变化等原因,茶树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原来以鳞翅目食叶性害虫为主、刺吸式害虫为次的危害模式,变为现在以刺吸式害虫为主、鳞翅目食叶性害虫为次的危害模式。进入21世纪后茶园的黑刺粉虱、小绿叶蝉、螨类等刺吸式害虫危害不断加重,成为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害虫。原来以炭疽病为主、其他病害零星发生,现在是多种病害都上升为主要病害且混合发生。 二、茶叶病虫害防治现状 因茶园所有制原因,绝大部分茶园由茶农自主经营,分散管理,农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认识不清及对化学农药的认识不足,常出现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如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使用频率过高、胡乱混用、随意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使用量等,结果造成害虫抗药性提高、害虫天敌大量被杀、茶园生态系中种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导致害虫的再猖獗。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一份《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包括吴裕泰、张一元、天福茗茶等在内的国内9家知名品牌的18种茶叶“均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检出的农药种类总数高达29种。其中6个样本含有10种以上农药残留,而日春803铁观音竟含有多达17种农药残留”;超过半数的产品被检出含有氰戊菊脂、硫丹、灭多威等国家禁用农药,14份含有多菌灵和苯菌灵、腈菌唑和氟硅唑等影响生育能力、胎儿发育或可能损害遗传基因的农药残留。 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但中国茶叶产品的零售单价经常只有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家产品的一半。这其中的原因较多,以农残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壁垒”,才是悬于中国近7万家制茶企业头上最厉害的一把剑。 三、茶叶病虫害防治政策背景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 农办农[2011]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根据农业部201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统一部署,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转变植保防灾方式,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分区域、分作物优化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发动等措施,大力示范推广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为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支撑作用。 (二)主要原则 政策扶持。整合资源,多渠道争取各级财政和相关项目扶持,积极探索病虫害绿色防控补贴机制,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

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 为确保种植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民利益,2011年全市植保系统将加速推进现有植保科技成果转化,控制重大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开展以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示范推广工作,现制定“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请各旗县区推广中心、植保站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旗县区也可参照此方案制定本旗县区绿色防控方案,开展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工作。 2011年7月自治区植保站将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全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会、半年总结会,请各旗县区推广中心、植保站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前谋划,积极争取旗县区分管领导、农业局领导支持,努力争取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多方面资金支持,抓好示范区的落实,为开展好绿色防控工作奠定好的基础。 一、任务目标 1、围绕加工型番茄、向日葵、脱水蔬菜、西甜瓜、枸杞等易发生病虫的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工作,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2、每个向日葵螟绿色防控示范区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300亩,加工型番茄、脱水蔬菜、西甜瓜病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00亩,枸杞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00亩。 二、技术要点 (一)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播前或育苗前进行种子处理,消灭种子表面和内部病原,培育无病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2、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降低田间菌源累积量; 3、采用开沟起垄高畦、上架、稀植栽培模式,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适合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 4、不与马铃薯混植或比邻种植,减少患疫病机率; 5、推广应用机动式弥雾机喷药,实现小水量精准用药,节本增效; 6、推广使用优质高效无公害杀菌剂。 (二)向日葵螟绿色防控技术 1、选用短日期杂交种适期晚播,错开或缩短向日葵花期与葵螟成虫发生期的重叠时间,有效避害; 2、释放赤眼蜂寄生向日葵螟卵,降低葵螟孵化率; 3、利用性诱剂诱杀雄螟,降低虫量; 4、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葵显明成虫,减少虫量。

水稻绿色防控 文档

2011年资福乡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示范及推广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扎实做好病虫害防灾减灾工作,持续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防灾减损、提质增效、保障安全”为目标,以一贯务实作风和高度责任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做好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水稻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粮食高产千亩示范片控制在3%以下。综合利用各种非药剂防治手段,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以及科学用药技术,为解决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全乡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样板。全程指导本乡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户使用各种优良、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对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可有效快速推动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植保技术优势和现有的专业化防治基础,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每个村建立1个以上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使全乡的专

业防治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很大提升,逐步解决病虫害防治和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提高防治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全乡高效低毒农药使用面积达30%以上,绿色防控面积达3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产品安全品质,改善生态环境 三、防治措施 (一)主推绿色植保技术 1、稻田耕沤治螟技术。在螟虫越冬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冬种田收获后和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 2、选用抗病品种。早稻要选种抗稻瘟病,中稻要选种抗稻瘟病、稻曲病,晚稻要选种抗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优良品种。 3、打捞菌核。近几年,纹枯病每年发生重,发生面积大。病害后期形成的菌核掉落在稻田里成为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病源。要重新推广打捞菌核这一传统技术,减少菌核数量,减轻纹枯病。具体做法是:春耕、夏耕沤田时,打捞浮于水面的浮浪渣,然后再抛插秧。打捞的浮浪渣集中烧毁。 4、物理、生物等防控技术。一是灯光诱杀物理防治技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二是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仿生防治技术。三是稻鸭共栖治虫除草防纹枯病,保护利用天敌等生物生态控害技术。四是选用系列高效生物农药控制各种病虫技术。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咸宁市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一、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 1■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的特点 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是在充分掌握茶树生长习性、病虫发生规律以及 绿色防控技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绿色防控平台。与传统防治理念不同, 它更加发挥茶园生态系统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 之下。与传统的防治方式不同,它避免采用单一绿色防治技术措施,树立“天敌控 制卵,微生物和植物源产品控制幼虫,化学信息素控制成虫”的全新理念。与传统 的防治策略也不同,它摒弃那种“见虫才打,见病才防”的观点,充分发挥病虫害 监测预报在防治中的作用,做到适时、适量用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简介 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综合应用性诱剂引诱、天敌释放、灯光诱杀、色 板诱捕、生物农药使用及农业配套等几大技术,因地制宜合理采用生态控制、农业 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茶叶病虫害(如下图)。 图 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体系框架 2.1生物防治技术 性诱剂使用技术: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 信息素引诱雄虫至诱捕器,杀死雄虫,达到防治虫害的一种新型防治技术。防治的 专一性和选择性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极其友好;确保农产品安全;不 诱发害虫的抗药性;可以与其他任何防治技术相兼容,可有效防治茶毛虫、茶卷叶 r 上诱技彳 1 ▼ ■ 试技术 ___ ■ F 牛-物农屿 便用 h i 1 L - 农业 It 1 1 ■ 是叶妆虫書全稈牡色防控悴系 幻诱 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工程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二)建设单位:重庆市璧山区农业委员会 (三)建设地点: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石院村、正兴镇(四)建设年限:2016.10—2017.11 (五)建设规模:水稻、果树面积各500亩。 (六)主要建设内容:1.在水稻、果树上各建立一个示范区;2.做好示范;3.抓好技术推广应用;4.加强人员培训。 (七)投资估算:项目投资约100万元。 (八)效益分析:本项目建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1. 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重要途径;2. 是加快现代产业化建设的需要;3. 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行性:1. 项目区所在地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2. 项目区群众对绿色防控有主动

性和积极性;3.政府重视支持力度大。 三、项目建设地点 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石院村、正兴镇 四、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主要建设内容 1、建立示范区。充分展示绿色防控优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提高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加大宣传力度,展示绿色防控的优势,提高全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对绿色防控的积极性。 3、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普及绿色防控知识。 4、监测示范区果树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病虫害的防控提供预测预报,减少防治工作的盲目性,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5、按照标准化生产进行病虫防治、推广应用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为农民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指导。 (二)项目建设规模 水稻、果树面积各500亩。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为100万元,用于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和先进防治器械,实施绿色统防统治,以及加强技术推广等。

茶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茶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茶叶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1、茶小绿叶蝉: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防治方法:(1) 加强茶园管理,清除园间杂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卵并恶化营养和繁殖条件,减轻危害。(2) 发生严重茶园,越冬虫口基数大,抓紧于11月下旬至次年3 月中旬,喷洒50 %辛硫磷或马拉硫磷1000倍,以消灭越冬虫源。(3) 采摘季节根据虫情预报于若虫高峰前选用生物农药天霸1000 倍或80%敌敌畏2000 倍或98%巴丹倍。 2、茶橙瘿螨:在我市发生较为普遍,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成螨体黄色或橙红色,似胡萝卜形,体前端有足两对,幼、若螨淡黄色至浅橙黄色。 防治方法:①秋茶结束后,于11月下旬前抓紧喷施波美0. 5度石硫合剂, 减少越冬虫口基数。②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口数。③在发生高峰前喷施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一3000倍或25%扑虱灵800--1000 倍。 3、茶跗线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成、若螨栖息于茶树嫩芽叶背面吸汁危害,被害叶背出现铁锈色,硬化增厚,叶尖扭曲畸形。芽叶萎缩。该螨年发生20--30 代,以雌成螨在残留芽叶、鳞片、叶柄。缝穴及杂草上越冬。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其发生。一般夏秋茶发生较危严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橙瘿螨。 4、茶短须螨:以成、若螨刺吸成叶或老叶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常有紫色斑块,主脉及叶柄变褐,后期霉烂,引起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1) 做好茶园抗旱工作,清除茶园落叶及杂草,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当前,我国蔬菜种植业高度重视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随着人们对于蔬菜的无公害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蔬菜在栽培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对于病虫害的全面控制,使得其处于最小的范围内,且能控制成本的投入,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蔬菜的品质,实现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1 “三诱一生”绿色防控技术 1.1 黄板诱杀技术采用此种绿色防控技术是利用蔬菜中的蚜虫以及粉虱等对黄色趋向性的特点,在蚜虫发生时便防止诱虫黄板,并将其以棋盘式的布局状况插置在田间。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黄板的底部比植株的顶端高出20 cm左右,在黄板上沾满了蔬菜虫害后及时地进行更换。 1.2 灯光诱杀害虫多数情况下存在驱光、波、色和性的特点。简单来讲,其在接受光波色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度,可以利用这样的特点,实现对于害虫的捕杀。具体来讲,主要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近距离的使用光;远距离的使用波;或者引诱害虫去扑灯。通过上述的方式方法,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害虫的扑杀,还可以在降低害虫数量,保证健康的蔬菜成长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3 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采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或者将活雌虫作为诱饵,实现对于雌活体的捕杀。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简单易操作,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可以在蔬菜害虫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使用,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讲,其操作步骤如下:首先,使用防

虫网制造一个圆形的笼子;其次,在每个笼子里面放置1~2头没有交配的雌虫;接着笼子掉在水盆上,水盆中最好加入适量的煤油,在每天黄昏的时候放到菜地中去,可以有效地诱杀众多雄蛾。 1.4 生物农药预防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在施加有机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不同素材养分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实现蔬菜抵抗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增加蔬菜的数量和质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更能减少对蔬菜施药次数和剂量,实现无公害蔬菜的目标。 2 生物防治技术 2.1 利用虫害天敌在预防蔬菜虫害上,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去保护瓢虫的成长环境,借助瓢虫捕杀害虫的自然规律,实现对于蔬菜病虫害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效,经济。从理论上来讲,会对于害虫进行扑杀的主要有瓢虫,蜘蛛,扑食螨等,他们的扑杀对象都是捕食性害虫;而对于寄生性天敌主要会对于菜青虫、棉铃虫以及小菜蛾幼虫等展开捕杀,由此实现良好蔬菜生长环境的营造。 2.2 利用细菌、病毒以及抗生素 2.2.1 死虫治活虫在菜地中找到感染白僵菌死亡的菜青虫,拾取110 g,将其进行捣碎,加入260 mg的水,60 g的洗衣粉,在此基础上再次加入50 kg的水液中去,形成菜青虫体液。以喷雾的方式,将其喷洒到菜地中去,这可以规避菜青虫的再生,效果明显。可放置虫害在90%以上。 2.2.2 以菌治虫培养繁殖的座壳孢菌剂可以有效地防治温室的白粉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常绿作物,在其年生长周期中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根据年生长规律进行的茶树管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现结合一年中的主要茶事活动,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为五个阶段加以概述。 一、越冬休眠期(10月至次年2月) 随着气温下降,各种病虫先后潜伏越冬。结合茶园冬季管理,不失时机地开展病虫害的越冬防治,对减轻来年的为害,作用显著,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1、茶树主要病虫及越冬场所 (1)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在茶树或茶园内外的杂草、作物上越冬;茶毛虫、茶黑毒蛾以卵,茶小卷叶蛾、蓑蛾类、黑刺粉虱、黄梨蚧以幼(若)虫,茶细蛾以蛹,茶橙瘿螨以幼、成螨,均在茶树叶片上越冬;茶梢蛾、茶枝镰蛾、茶枝木蠹蛾、茶堆砂蛀蛾、茶吉丁虫以幼虫,长白蚧以若虫,龟蜡蚧以雌成虫,均在茶树枝梢表面及茎干内越冬;茶丽纹象、茶芽粗腿象、黑足角胸叶甲以幼虫,茶尺蠖、油桐尺蠖、茶蚕以蛹,茶刺蛾、茶扁刺蛾以茧,均在表土或枯枝落叶中越冬。 (2)病害: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茶芽枯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均在茶树叶片上越冬;茶膏药病以菌膜,茶黑痣病以菌丝体或子座,均在枝上越冬;茶紫纹羽病以菌丝、菌索和菌核,茶苗白绢病以菌核

和菌丝体,茶根癌病以病原细菌,均在病根及土壤中越冬。 2、茶树越冬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1)人工防治:对虫体较大,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大蓑蛾、茶蓑蛾、褐蓑蛾的护囊;茶毛虫、茶黑毒蛾的卵块,可组织人工摘除,同时,随手捏茶小卷叶蛾等的虫苞;对茶膏药的菌膜用竹片刮除。 (2)剪除病虫枝:对茶枝镰蛾、茶枝木蠹蛾、茶堆砂蛀蛾、茶吉丁虫、茶黑痣病等,可人工剪除被害枝。 (3)清园除草:及时清除茶园的枯枝落叶,铲除茶园内及周围的杂草,集中作堆肥,可消灭多种叶面病害(如茶炭疽病、茶轮斑病等)的菌源,破坏多种害虫(茶刺蛾、假眼小绿叶蝉等)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成活率。 (4)冬耕培土与施肥:秋茶结束后,有冬耕习惯的茶区,可把部分茶尺蠖、油桐尺蠖、茶丽纹象、茶芽粗腿象、黑足角胸叶甲等,翻到地表或深埋杀死;也可在施肥开沟后,将茶丛根际的表土及落叶扒入沟内,然后施肥盖土,以消灭表土层的虫蛹及减少次年茶云纹叶枯病等叶面病害的初次侵染菌源。冬季培土,对茶蚕、茶刺蛾等的防治,效果会更好。 (5)实行种苗检验:对尚未发现茶根癌病的茶区,在调运茶苗时,必须进行种苗检验,以防传入。 (6)喷药封园:对病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喷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茶橙瘿螨等螨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喷0.5度波美石硫合剂

茶叶绿色防控技术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生态调控 茶园周围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每年春茶前、夏茶前各浅锄除草一次,秋季深挖除草一次,茶园周边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均可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2、农业防治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有虫芽叶注意重采、强采,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丽纹象甲等害虫为害。 坚持晚秋或早春修剪。深耕施肥和初冬农闲时,将茶园内枯枝落叶和茶树上的病虫枝叶清理出茶园集中销毁,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茶尺蠖发生较重的茶园,秋耕施基肥时将挖出的茧蛹检出处理。 3、生物防治 选用微生物或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小绿叶蝉。 防治茶毛虫、茶尺蠖,选用茶毛虫病毒制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鱼藤酮、苦参碱。 防治茶丽纹象甲、小绿叶蝉,选用白僵菌,在湿度大的天气使用。 4、物理防控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小绿叶蝉等害虫,每40-5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灯离地面1.5米。4月上旬至10月底每天傍晚开灯至次日清晨。 使用黄板诱杀粉虱、叶蝉、蚜虫等害虫,每亩均匀插挂20块黄板,黄板高出茶树树冠30厘米。 5、性引诱剂诱杀害虫技术 利用性诱剂诱杀茶毛虫、茶尺蠖和小绿叶蝉。 6、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化学农药,用联苯菊酯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用

吡虫啉防治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防治茶树炭疽病。 秋末时采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封园,并对茶丛中下部的叶背喷湿,防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嫩叶喷施0.01-0.02度石硫合剂和硫悬浮剂,防治茶叶螨类。 茶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 发布日期:2009年9月1日来源:作者: 根据农业部已颁布的行业标准中有关茶叶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摘录如下供参考。 1、假眼小绿趺蝉: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 2、茶橙瘿螨:每平方厘米叶面积3头-4头,或指数值6-8。 3、茶丽纹象甲:成龄投产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 4、黑刺粉虱小叶种2头/叶-3头/叶,大叶种4头/叶-7头/叶。 5、茶蚜.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 6.茶尺蠖: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7、茶毛虫:百丛卵块5个以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