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因而教师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手段进人情境尤为重要。创设的问题首先应该是与学生的认识有距离和能引起学生内心矛盾状态的东西。

学科联系放手实践精心组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呢?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1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上.常常是老师的“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有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早以习惯了“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习,不爱用心去创造。而探究式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

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因而教师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手段进人情境尤为重要。创设的问题首先应该是与学生的认识有距离和能引起学生内心矛盾状态的东西。其次,这个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问题的难度应刚好在学生能“跳起来摘苹果”的水平。例如:在教《一千零一夜》时我告诉学生,这则故事在选人课本时删去了原文的结尾。原文大意是:渔夫放出了魔鬼,魔鬼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发表时间:2011-04-20T16:10:21.16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苗亚芬[导读]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苗亚芬(邯郸县兼庄乡汉霸庄学校河北邯郸 056100) 兴趣是一把钥匙,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它的存在。探究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由学生兴趣驱动的教学,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探究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醒时,必将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即于此。 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有个性的,并非千人一面的复制品。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学生课外爱做些什么活动,爱看些什么书,爱与哪些人交往等都是教师应当了解的,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因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杜威)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其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指导其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例如有位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爱养小动物,他就引导他们写“我与小动物”的观察日记;有的学生爱种花,他就让他们写“我的种花日记”。学生个性化的兴趣转化成了探究行动中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写出的日记细致而有情趣,个性情感得到了体现,个性体验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要让学生拥有个性兴趣的成就感。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认同和肯定时,他才会将兴趣内化为更深层次的任务驱动,原始的兴趣才会转化为探究学习的动力。上例中,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养小动物、种花)和由其引起的探究结果(观察日记)的认同和肯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的尊重与关注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爱因斯坦《随感》)行动就是实践,没有行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行动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在整个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计划、找资料、探讨、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等,都是行动。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行动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的行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行动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就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行动特点――他们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到什么办法解决。关注不等于包办和代替,而是适时向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行动主权,给他们行动的自由。让学生多在探究中学习,多积累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处在行动中才会获得直接经验,这比教师给他的间接经验更为重要。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的经验是间接的,只能供学生参照,无法替代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直接经验;在同样的文本背景下,甲学生和乙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也存在个性差异。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要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融汇、契合,达到互相补充和互相修正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与作文都是间接经验与其个性化的直接经验互相修正与契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早期经验。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习者早期的经验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早期经验与后期经验累积的过程,当经验通过累积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经验时,它便成为了能力。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早期经验并及时肯定其价值。比如在低段识字教学中,一位教师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课前对许多生字已经认识,对有些生字却不感兴趣,她及时的肯定了学生经验的价值,赞扬了他们识字的主动性,同时告诉学生光认识这些字是不够的,动员学生去找一找其他的字在什么地方出现过,想想有什么用,比赛一下,看谁的发现多。学生识字的早期经验被调动了起来,进入了行动,他们通过原先识字的不同的经验途径(教材、画报、故事书、宣传标语、广告等)对本来不感兴趣的生字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究性学习,由于有了具有个性化的早期经验的支撑,从而增加了探究学习成功的砝码。 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因素,也是个性化的核心因素。学习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思维的个性化。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有独立思维的积极参与。不能只有看似热闹的活动却没有思维的碰撞与闪耀。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早期经验、阅读体验等都因生活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个性,所以其思维便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善于求异,有的学生思维沉稳而追求周密。以作文教学为例,正是因为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学生表达方式的不同。写同一个人,不同的学生由于观察角度和体验角度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敢的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语文教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努力创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才会真正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

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 我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说:“这次考试,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我没有让学生背过,所以没考好。”这话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但这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做法。可见,这些教师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通过让学生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试题的方法来应付考试。这种方法不可取,那综合性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究竟要怎么进行教学呢?这的确是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既然这么重要,我们要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学习呈现的特点 1.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是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式、指导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45分钟时间和狭窄空间的束缚,不限于课堂,可扩展到课外和校外。 2.主体性 综合性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指导,更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 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 4.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5.生存性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存新的知识与技能,生存新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认为以教材内容为专题进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过程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根据这些特性,我在研究过程中摸索出一个简单、便于操作的基本规律,即:搜索资料—展示成果—总结评价—进行写作。具体操作如下。

浅谈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语文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中,力求内容的完整、系统和准确,注重的是内容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思维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语文学科中的位置,是否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也就是说较少考虑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否是主动的、必需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自已来讲,认知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所必要的,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因此,在《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问题很简单,如果语文,当然不仅仅是语文而是所有学科,使学生饱受挫折的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有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语文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想象的问题出发,让语文问题、语文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学习过的语文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语文知识相关联,使学生在语文世界里有了可供他们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质就是探究性学习。 进行探究式学习,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去探究 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而教师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创造—种“对话情景”。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语言的探讨与交流,而主要是指师生间平等的心灵的交流。现代教育论也特别强调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1.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打骂和侮辱学生,不能用语言和行为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尊重和信任他们。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那就是“我成功,我快乐”,要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多采用表扬的武器,要真心实意地相信学生能学好功课。对学生的爱和信任,哪怕是一点点的,也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督促他们大幅度的进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便说明了这一点。 针对后进生思维启动迟缓、起点较低、跨度较小、遗忘较快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低起点、小跨度”的教学方法,是转化后进生的成功之路。“低起点”就是把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水平上。“小跨度”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实际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搭好台阶,使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4-12-25T10:09:25.81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10期(上)供稿作者:高书玲 [导读]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书玲 (万源市官渡中学万源 63635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措施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它是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教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是在“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主体性教学思想。笔者就长期在语文教学中推行探究性学习形成点滴体会。 一、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欲望也称求知欲,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能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表现出积极探索,大胆猜想,深入研究问题的倾向,还能使思维活跃,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惊奇,学生的想象或对新知的迫切期待。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是多层次的,而认知兴趣中,学生的内在认识需要最为重要,老师如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认知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深入地探究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各位同学,大家都知道狮子是草原中大王,它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老师一下子把学生置身于动物王国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激发出来。老师因势利导,不急于下定论:“同学们,狮子的本领到底是怎样练出来的呢?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介绍,你们自己去好好研读课文找答案吧!”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十分投入地进入了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二、选择探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注重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自定学习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相对而言,在主体性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者,而不是主宰者。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大家都流露出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老师对学生说:“春天那么美,你准备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呢?”有的说用动听的歌声,有的说用多彩的画笔,有的说用迷人的画册……然后就请学生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剪贴组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赞美之情,学生的生命力在语文课上真正展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三、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学习 现代教学问题研究中,探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真正成为主旋律。由此,研究学习过程也成为一大趋势。探究性学习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其次,要立足于教材,适度再现作家创作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难,老师切不可以用直接讲解或灌输来代替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加强亲身体验,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尊重探究成果,让学生创造学习 创新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发明创造过程中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有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发挥想象,打破常规,鼓励个性化理解。 五、延伸探究活动,让学生持续学习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是为了不教,学是进一步的学习。老师要立足课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节上得很好的课,常会有“余音未了,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应该找到的感觉。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有意义的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达到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1-02-13T16:06:03.7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卫英霞 [导读] “为什么人不回去,而将心脏带回去?向谁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有着怎样的精神?” 卫英霞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水饭中心小学055350 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开发各种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应该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改“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改 “唯分数”为“重能力”,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呢?这就需要从四个维度出发,共同构建起小学语文的探究性教学。 一、境,探究性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氛围的创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既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自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表层要素,强调的是导入的自然、情境的切合、氛围的和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课堂导入应该成为“境”创设的首要目标。这里的“境”既包括了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也包括了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导入。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课,课堂的导入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大家一定还记得开学典礼上校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位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也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长,给他的学生们作的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在听之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设想,两位校长讲的内容会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既导入了新课,也提出了思考点,拉近了课文与生活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与课文相关的“境”的创设有很多的方法,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借助多媒体,将音、形、义、背景等相关的内容一一呈现,或者通过光电等手段构建出一个动画般的情节。这样做非常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几句话、一幅画、几个问题等传统手段进行创建,以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究。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讲解,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设“境”的题材:“为什么人不回去,而将心脏带回去?向谁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有着怎样的精神?”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究。 二、质,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里的“独立见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不是学生一提出见解即为独立的呢?不得而知。因此,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质量问题,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维度。回顾以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文本探究的深度不够。诚然,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某篇课文,学生往往停留于“我喜欢××,我佩服××,因为他(她)……”,“我觉得××做得不对,我们应该……”上、这样的探究其实在低年级阶段是可以的。但我们强调的探究性阅读,应该实现学生由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的飞跃,实现思维从文字到思想再到人生的跨越。例如《船长》一课的探究内容,应该包含这些内容:“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精神?船长和千千万万个船长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信念在发光?”没有深度的探究是表层面的探究,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的探究,是花架子。 三、度,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空间 教师终究是课堂的引导者,是探究性学习的指挥,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度”还需要教师来把握,那种对任何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都是“你的想法很有价值”的回答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1、“度”的基点在于围绕课文中心。离开了文章的主题的探究最多只能辅助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语文教学的重心即教材本身上,过度的泛化会丧失语文味。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教学,探究“日军的暴行”是可以的,但探究“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八路军的战果”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2、“度”的亮点在于突出课文重心。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并不求多,有时往往围绕文章的一两点即可,不需要“漫天撒网”。语文传统教学法“一点突破法”里提到的课文要点(如主线、中心句等)很值得借鉴。 3、“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回答情况。什么样的回答算是达到了探究教学的要求?这个度应该由教师来把握。一般来说,学生真正投入了,有了符合课文需求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算是基本可行了。 四、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形式 应该说,有效的形式是课堂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组织课堂有效探究的前提。 从内容构成上看,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可分成:①知识点探究,即一节课往往涵盖了很多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可针对其中的重点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究;②情境式探究,即以课文的背景为突破口,围绕课文需要掌握的要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相关研究;③案例式探究,这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抓住课文的某一核心问题为探究要点,进行探究。 从组织形式上看,探究式学习可分为班级集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三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不需要多说;班级集体探究在网络化教学中经常使用,大多采取网络发帖的方式进行共同探究;而个人探究则可通过学生个体确定主题进行专项探讨。而从时间上看,探究式学习可分课前、课时、课后和日常四种探究方式。 当然,探究式学习毕竟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将其余几种方式综合使用,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外阅读之我见

课外阅读之我见 临泽县第四中学赵莉林 随着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越来越被更多的语文教师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指靠课内阅读,已远远不够,只有抓实、抓牢课外阅读教学,才能弥补之不足。 如何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师生合作,确定阅读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确定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阅读计划的制定,合理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外阅读,便会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不会出现断层。同时,要注意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 二、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区别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种是由年级组或任课教师统一推荐的读物,另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没有统一的读物,教师进行指导就无从下手。比如像初三年级可推荐阅读、、、》、水》、、《》、》、等,做为统一指导的读物。教师要研究本班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个性差异,找出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缺陷,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如要求胆小怕事的人阅读《林海雪源》,学习英雄杨子荣只身闯敌穴的“虎胆”;自私冷淡的人要看看《悲惨世界》,激发他们对芳汀的无限同情;缺少生活目的,没有远大理想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粗俗学生可让他们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让他们感受主人翁的艺术人生;缺乏理性,语言缺乏逻辑,没有条理的学生可多读一些鲁迅作品;语言过于浪漫,不切实际的可多读一些赵树理和高晓声的作品,反之语言过于平淡缺乏诗意的可多读一些孙犁或沈从文的作品,

使他的语言有风情、有韵味,总之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指导,不可简单化,千篇一律。 教师还应从有益于学生健康的角度出发,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 三、确定安排合理的阅读内容、时间及进度 阅读积累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漫长过程,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初期,我们应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课外读物,或者向学生推荐名著的学生读本。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慢慢的适应并喜欢阅读。每周把一节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每人每天读10~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标就能达到。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发的情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这一科目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也可以借鉴此方法:以点带面,用部分唤起阅读整体的欲望。 1、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如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红楼梦》时,可先出示“刘姥姥进大观园”的

浅谈探究性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探究性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在文中以提问式学习为例,阐明探究性学习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又能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施,还能收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语文教师转变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换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

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4.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5.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6.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二、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 究的问题。我市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有一些体会。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觉得,教师应当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掌握课程目标 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四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

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 二、明确编者意图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7~9年级的语文教材,目前有多种版本。但无论是哪种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编写的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

课外阅读之我见作文

课外阅读之我见作文 一、淡化“功利性”,强化“广博性” 不少中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我常问学生:你们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种目标的诱导下学生们读得最多的是作文选之类的读物,诸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优秀作文》……以作文选为主要课外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写作训练,最多不过像在浴盆里学游泳,终究写不出“大气”的文章,对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做了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博采众长,写作时才能纵横捭阖、融会贯通、联想丰富、游刃有余。 2.量体裁衣,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读物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情感息息相通,与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相适应。刚刚由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到了八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八年级下学期及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羊脂球》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力求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实效,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太集中,维持对某一事物的热情时间较短。因此,丰富多彩又具有实效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1.小组竞赛。在课外阅读组织指导中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利用每周的阅读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或交流,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引发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的。因此,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 本人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的体会如下: 一、探究氛围的良好营造 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 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二)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 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 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学习意识的培养探究 (一)利用好奇心。 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 就这样引导学生: 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 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有的说: “老师, 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 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 ”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适当地给予鼓励, 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二)质疑问难。 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 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 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才用20分钟。” 这里为什么用“才” 不用“共” ? “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 。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 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 前一句表示时间短, 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 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鼓励独特见解, 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 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自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

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处理、创造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了这么大的象该怎样称?官员们和曹冲 分别想出了怎样的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一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4-07-16T11:14:46.530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作者:庄冰 [导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与识字、阅读、写作等课程目标并列等重。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庄冰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与识字、阅读、写作等课程目标并列等重。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老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它又是一项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利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文就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对综合性学习的建议 1.综合性学习是教材语文学习的三大板块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忽略。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高度认识,是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语文学科知识、建构学习方法的一个平台,教师对教材搭建的这个平台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 2.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兼顾。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广度也要注重深度,没有“广度”难显“综合”,没有深度容易变成游戏。形式方面既注重灵活多样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切忌活动变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任何形式最终都要姓“语”。 3.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色、能力等方面应该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在分配学习任务时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升。 二、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重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出去,把理论的语文变成实践的语文,也许也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目标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关注书本知识与学科技能,忽视综合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人才呈现出不完善的智能结构。综合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丰富和立体的态势,有效培养了学生五种意识。 1.自主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报办刊、演出、故事会、辩论赛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选定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在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咨询,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激发点。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而没有个性。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或直接经验人手,确定了很多有意义的专题,如“小金鱼是怎样睡眠的”“你是怎样过春节”“关于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的研究”等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当一个学生脑袋中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时时努力着寻求答案时,他就有希望成为一个大可造就的人。, 3.合作意识。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如关于家乡水资源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共同商量好方案后,学生分工协作,有的到环保局了解情况,有的去沿河一带实地考察,有的负责查阅环境治理的资料……综合性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4.社会意识。 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工作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直至家庭、朋友等尽责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百姓生活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家乡、对他人的一份责任感。 5.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多种媒体、多种信息的出现,要求人们具有采集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学习的需要科学处理这些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和积累的各种方法能力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