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_廖益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_廖益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_廖益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_廖益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

廖 益

摘 要:社会分层理论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协调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就、教育意愿、就业成功率等。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影响则主要是规定和控制入学资格与条件、教育结构、社会地位、发挥选择性作用等。

关键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5)05-0063-04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Liao Yi

A bstrac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ain pattern theory of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functionalism theory,conflict theory and coordination theo-ry.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exists in higher education chance,stud y achievement,education will,rates of em-ployment and so on.The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social population is functioned through the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enrollment qualifications,educational structure,social status and the functions of choice.

Key words:the s ocial stratification;higher education,influence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1]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理论概述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的涵义源于分层,社会学家借用地质学概念,用于说明社会是具有类似地质的分层结构。如果将社会中的成员根据一个或若干标准划分成高低不同的阶层,这种阶层的形成过程或者划分的制度即可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与结构的方法。研究表明,社会分层涉及社会整个系统,包括亲属、经济、政治、教育、种族、年龄、性别、健康、地域等各个因素,社会阶层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认为,社会分层是透过次级文化的作用而形成的,社会流动的多寡决定着社会分层的强度,社会分层的结果决定个人的“生活机会”。[2]

社会分层的研究最初是西方社会学家在分析社会结构时提出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创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3]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如英国社会学家洛克伍德(D.Lock-wood)关于市场地位、劳动地位、身份地位的“三种地位分层论”。社会分层理论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对立的功能主义与冲突主义,以及折衷的协调论。[4]

1.功能主义理论。以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戴维斯与摩尔(Kingsley Davis and Wilbert Moore)为代表。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价值共识体现的结果;社会分层提供社会合作的基础;社会分层使人人受益。戴维斯与摩尔指出社会分层是必然的,他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有其重要的功能,不平等不仅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具有解决问题的功能;社会分层具有功能重要性的职位,使社会能正常动作,有效的角色分配机制对社会的正常运作是必要的;社会分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认为社会分层所依据的“功能主义”的原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戴维斯在著作中写道:“社会不平等是无意之中发展起来的手段,

63

2005年第5期 现代大学教育

收稿日期:2005-06-10

 作者简介:廖益,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广东仲恺农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225。

靠着它,社会可以确保最重要的职位有意识地由最合格的人来承担。”[5]功能主义立场的实质就是:分层基本上是由社会的需要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个人的愿望中产生出来的。

2.冲突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分裂的结构,而非社会整合的结构,是一种剥削的机制而非达成集体目标的机制。他们把社会阶级界定为享有相同生产工具关系的成员所构成的团体。这些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而彼此发生冲突。代表人物是杜明(Melvin M.Tumin)、杨格(Michael Young)等。杜明认为:职务与才华并无必然的关系,一个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依赖的不仅是才华,还需要具有背景与机会;职务待遇的好坏与职务的功能重要性没有必然的关系;有能力占据高职位的人不是稀少的;社会分层无法激励人才,反而阻碍人才;社会分层造成社会的敌意、怀疑与互不信任,社会分层是社会分裂的力量,而不是社会统整的力量。杨格认为:“功能主义”使低层的人丧失自尊与内在的动力;“功能主义”造成高层的人高傲、轻慢的态度;“功能主义”的社会造成社会的分裂。

3.协调理论。连斯基(Gerhard Lenski)对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争辩采取折衷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与生存有赖大家的合作;农业社会出现之后,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有了剩余财富,有了私有财产,也因此产生了社会分层,剩余物质的增多是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社会分层现象兼有功能性与冲突性的两个方面,单从任何一方去看都有所偏颇。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的静态描述,而社会流动则是打破社会分层封闭性的主要手段。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有:

(一)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社会分层形成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差异就较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差异更为明显。史威尔(Sewell,1971)以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高中生为对象所作的长期研究,发现社经地位(SE S)高的家庭子弟在继续高中以后(Post-high school)的教育机会方面,其比率为社经地位低的子弟的2.5倍;而入大学的机会则为4∶1;进入研究所的机会之比为9∶1,可见不同阶层的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差是如此之大。英国罗宾斯报告(Robbins Report)指出,即使智力的因素加以控制,社会阶级的差异仍然存在,智商在130以上的学生中,手工工人的子弟40%接受高等教育,而非手工工人的子弟51%接受高等教育;智商在115~129的学生,两种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4%、38%。[6]由此可见,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接受较高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

在我国,调查显示,农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进入大学的机会是不同的。据李强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91级本科生中,农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占30%,工人家庭出身的占16.8%,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占53.2%。而考取研究生(博士、硕士)的完全不同,在人民大学的92级博士生、硕士生中,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分别为49.4%、12%、36.6%。学历越高,农民家庭所占的比重越大,博士生中农民出身的高达60%,工人出身的为14%,干部和知识分子出身只占20%。[7]张德祥对辽宁大学的调查与此类似,在94级博士生中,上述三种出身的分别为68.7%、12.4%、18.7%,在95级博士生中则分别为68.4%、10.5%、21.0%。[8]这一结果与国外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我们对广东某农业高校2000及2001级1976名大学本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在1476名本科生中,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经商家庭出身的分别为32.3%、29.7%、25.5%、12.7%;在500名专科学生中,这四种成分的比例分别为45.0%、24.2%、21.6%、9.2%;值得注意的是男女青年进入大学之比为2∶1,说明女性进入农业类大学的比例远低于相应的性别比例。

(二)社会分层影响学业成就。研究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例如勒文(D.U.L)在1953~1961年有关学业成就的研究文章中,有68.42%显示两者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但这些研究多半以中小学为对象,至于大学生的情况,则有待进一步研究。[9]有专家认为,教育的质与量取决于个人在社会阶层中所占的地位;在发展中国家,专科文凭是中下层阶级的分界线;儿童的智力相同时,上层儿童以后进入专科学校的机会明显大于低层的儿童;而且所进入的学校声望与性质也不同。并认为教育的多寡与社会阶层的高低度具有绝对的关联(Scarr$Weinberg,1978;Hanushek,1972)。[10]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因经济困难而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政府和高等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社会阶层高、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优于其他学生,如他们可更多地听取付费讲座、参加付费活动。据调查,拥有计算机的大学生中,处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拥有率远低于其他地区及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张胤、唐晓娟在对南京某重点中学的个案调查初步显示,在学业成绩优秀者群体中,知识阶层背景的学习者所占比重稍大,其余各阶层学业成绩基本无差异。在学业成绩落后者群体中,经济阶层学习者要明显高于其它阶层。[11]

(三)社会分层影响教育意愿。教育意愿指的是个人接受教育的愿望。不同阶层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教育意愿与价值取向。现实表明,家庭社经地位越高者,其子弟希望升学的比率也越高。台湾学者陈克业调查认为,家长为专业人员者,子女希望就读大专以上者有97.5%,家长职业为非技术工人者,子女希望就读大专以上者仅为57.7%,其差异极为明显。张胤等的个案调查显示,在职业学校里,

64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

劳动阶层和边缘阶层的学习者对期望获得更高学历的期望值偏低。[12]

(四)社会分层影响就业成功率。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就业成功率有很大差异。同种类型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处于上层的家庭背景者,容易谋得较高的职位,而处于低层的家庭者,所得到的职位也较低。甚至处于上层的家庭背景但属于低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同样可以得到较高的职位。但这方面缺少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社会

流动的影响

许多人期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提高社会地位。显然,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指出:“在现代美国,教育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已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在分析产生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原因时,教育占据了中心地位。”[13]人们在讨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时,并没有明显地突出高等教育,但实际上,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影响学习者社会地位的获得,以及制约一定社会的阶级与阶层的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应注意到,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对人的分化与选择作用。

关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影响有两种解释。一是功能主义模式。认为社会存在着一整套比较固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业,与这些地位与职业相对应的是各种不同的条件和专门性的技术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或要求的人们才能获得这些地位和职业,而高等教育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冲突主义模式。认为高等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直接,而是间接地通过某种身份文化而决定的。高等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从而使人们进入不同的社会位置和职业。

(一)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1.规定和控制入学资格与条件。在传统社会,通过规定入学资格与条件,使政治与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与阶层保证其子女能进入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谋取高的职位与地位。而处于下层的阶级与阶层子弟由于得不到一定的教育,无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位。

2.教育结构与学校系统的构建及其结构差异。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权力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力。但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不一样,其质量差异巨大。有资料显示,不同级别与水平的大学对社会分层有较大影响,读完大学的男人比那些具有同样经历而没有毕业的人的收入要多40%,毕业于重点大学的人的收入要比毕业于非重点大学的人的收入要高28%。[14]

3.正规教育程度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由于现代社会与现代生产劳动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技术与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有更高知识水平与技术的人才能适应这种要求,也就意味着接受了更高教育的人将可能获得好的职位与社会地位。据调查,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者占55.29%、高中程度者占28.69%、初中程度者占1

4.0%、小学程度者占2.02%;在党政机关行业中,大专以上者占2

5.83%、高中程度者占37.4%。[15]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不仅与教育类型、受教育年限、学科种类等形式有关,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各种因素决定与影响。研究表明,与家庭背景相比,学校的规范、期望、组织和学校社会系统的其它方面,同样能解释或能更好地解释学生学业成绩面的差异(Mcdill&Rigs-by,1973;Brookover et al.,1979;Rutter et al.,1979)。实际上,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接受与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而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由此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谢维和认为,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内部和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人们进而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格证书或文凭等。这些表示接受教育的不同水平、结果或成就的证书,将在整个社会交换过程中被拥有者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一般等价物,与其它反映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各种具体因素进行交接,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一定的权力等,从而获得必要的社会地位。这些恰恰是韦伯和布迪厄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教育活动通过它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身份,以及在赋予各种社会身份上的差异影响社会的分层。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观点,“作为身份文化的教育,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校主要的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16]由此,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校园文化等等实际上就是身份文化的内容。由于各校之间的层次、类型、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所获得的身份文化也有差异;即使同一所学校,院系、专业不同的学生所获得与形成的身份文化也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身份文化正是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社会,社会分层主要受等级身份(出身)影响,这种等级身份,主要由政治、法律、宗教、血缘等因素决定。到了现代社会,等级身份逐渐变成一种与个人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的职业身份,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高等教育发挥着选择功能。在传统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分化功能,以维系不同社会阶级的生活形态。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选择功能,以适应社会工业化发展等多方面对人才的需要。尽管在不同社会,教育对社会分层影响与作用的方式与特点有一定的差异,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清楚的:1)学校的入学机制;2)教育结构和学校体制的特点;3)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4)学校在培养与形成学生不同身份文化上的不同。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正逐步由教育的入学机制和结构特点向教育和学校过程本

65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

身转变。

5.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及其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结构。是通过高等教育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的,这种选拔可以促进和影响整个社会的横向结构。二是纵向结构。是通过高等教育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的,使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一般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选拔所注重的是人才之间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质的差异,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选拔所强调的则是人才之间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量的差别。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家将个人或团体在社会各阶级(阶层)间或同一社会阶级(阶层)内的移动称之为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如果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地位由某一阶层移至另一阶层,则称为垂直的社会流动(vertical mobility),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上流动,另一种是向下流动。如果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地位虽略有改变,但仍留在原有的社会阶层中,则称之为水平的社会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社会流动的产生有许多条件,个人向上流动有赖于个人的努力与成就,甚至有人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向上流动的关键(J.A. Schumpeter)。然而在考虑个人的种种条件,包括能力、成就的动机、教育水准、价值观念与人格特质等因素外,客观的社会环境更是决定个人社会流动的主要条件。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制度影响社会流动的机会与方向,开放社会比封闭社会更易促进社会流动;家庭背景(社会出身);个体特征;个体的能力、成就动机、抱负水准、主观努力以至外表特征,都影响其社会流动的机会;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变迁;教育因素,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教育之促进社会流动,并非教育自身独立所完成,社会相应的价值导向、结构和制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7]教育在社会流动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正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流动资源。一方面,随着组织科层制的扩展,选用人才的制度日趋标准化、客观化,同时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必然要求一种合理的、客观的标准用于选聘;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制度行使一种筛选的功能,这种筛选制度本身具有标准化、客观化的特征,因而受教育程度便成为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成为向上社会流动必需的一个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科技进步,使许多职业趋向专业化,只有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才能胜任,教育逐步成为个人进入专业领域的必要条件。如果教育机会真正开放,个人接受教育的多少,完全根据个人的智力与努力,而且个人的智能又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完全不受家庭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则能力愈高者愈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而获得更高阶层的职业,居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上层。这样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越密切,越表现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就越能促进更多的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12.

[2][4][10]郑世仁.教育社会学导论[M].五南图

书出版公司,2000:194~199,206~215,200.

[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6.

[5]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3.

[6][9]林义男,王文科.教育社会学[M].五南图

书出版公司,1999:99~101,101~102.

[7]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M].中国

经济出版社,1993:28.

[8]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1:272.

[11][12]张胤等.对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若干问题

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0(3).

[13][16]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2,55.

[14]戴卫·波普诺.社会学(下)[M].辽宁人民出版

社,1987:329.

[15]许庆豫,卢乃桂.我国教育分流分析[J].教育

研究,2001(3).

[17]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责任编辑 刘 鸿)

66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实践教学体系综述

实践教学体系综述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我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机械类专业实践模块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三大类。 (1)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机械基础实践、机械制造实践及其他基础学科(如计算机、物理、电工、电子等)的实践环节。

(2)专业课实践环节。包括机电控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方向、机械设计方向、模具设计方向、材料成型方向的实践环节。 (3)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课外实践模块包括科技竞赛、科技活动(如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专业技能培训、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内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学校修订了《本科实验课程大纲》,明确提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的具体要求,并对实验教学内容、时数等进行了积极的调整,确保实验开出率,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近三年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 近年来,我校不断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着重研究与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增加实验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为加快推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步伐,学校决定推行《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各院(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成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教学实验室进行整合,加强教学实验室环境建设,规划科研实验室,将科研实验室与学科建设项目紧密结合。 学校开展实验室体制的改革,以“调整、组合、优化”六字方针为指导,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级与分层相结合。大力推进实验课程改革,使传统典型实验与现代发展实验相结合,基础实验与现实科研实验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预习——检查——提问——讨论——操作——总结的实验方法。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强教学效果:为了兼顾点和面,把实验分成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两部分。学生若在实验中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内容,经实验教师同意、报实验室备案后,可增加相应的实验学时数;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大学生实践活动及指导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大学生实践活动及指导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 )。 A.培养学生B.获得经验C.了解社会D.增长知识 2.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 )的特点。 A.实践性B.双重性C.理论性D.紧密联系实际 3.下列不属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关系的是( )。 A.目的的统一性B.活动的主体有差别 C.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D.理论体系的不一致 4.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得到充分体现。 A.教师的主体性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师的指导作用D.活动的灵活性 5.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以( )的知识为主。 A.理论、系统B.间接、抽象C.概括、精炼D.直接、感性 C.非专业实践活动D.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 9.下列哪项活动不属于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 A.军事训练B.专业实习C.生产劳动D.班级活动 10.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是( )。 A.专业实习B.智力扶贫C.生产劳动D.参观考察 11.在编制实践活动计划时,下列不属于计划内容的是( )。 A.活动目标B.参加人员C.结果评估D.过程安排 12.把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列人计划,系统地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

的特点、要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的原则是( )。 A.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B.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C.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D.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二、填空题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 )。 2.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 )、( )的知识和技能。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 ),在选择活动的方式、组织活动和采取应急措施等方面都可以自行决定。 4.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是( )。 5.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具有( )、( )的特点。 6.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分成( )社会实践活动与( )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三、简答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3.列举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5.试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处理的几对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2.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摘要]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制度变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边际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变革中。教育改革的本质是教育体制改革,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服从官方意志和公共利益。政府控制、市场动力、公共需要这三方的博弈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呈现一个探索、渐进、滞后、冲突以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总结梳理高等教育在转型期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前景,对于今后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十分必要。 一、制度变迁次序选择:宪政框架内的阶段式演进 同中国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样,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也受到了转型期两种体制的摩擦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由于教育具有较强的外在性,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除经济目标外还有其他外溢目标,如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因而教育体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改革,它必须在中国的宪政框架内进行。正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都是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C.职业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B.培养能力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A.大众化发展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C.培养专门人才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A.教学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四、简述题(每题8分,18选4。) 1.社会政治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答:(一)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答:(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社会不利群体的社会地位 高等教育的上述经济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这两条基本途径而实现的。 3.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答:(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4.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文化具有反作用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4.简述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答: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包括: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教学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研究职能)(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针对社会) 现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 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使它们不脱离社会实际。 5.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一)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性) (二)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6.简述高校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等教育重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服务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中国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高等教育成为走在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在开辟社会新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注重了科研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在逐年增加,不断为社会开辟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职业领域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就业体制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业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开拓了新的职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高等学校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使科学技术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兴办高科技企业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上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社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念、观念等核心层面的文化,因而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高等教育传播文化具有一种文化整合的效应,传播的是一种不同特质文化的精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是一种经常的交流,进行的是稳定而长期的接触。因而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综合、持久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已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龙头。 3、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成为知识化和技术化的经济,知识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等教育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继续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城市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在创造新知识,构建社会创新系统方面有它自己独到的作用。 4、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是培养和塑造这种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力量。高等教育确立通过教育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他们具备投身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来造福于后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还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各种机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摘要]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实践教学环节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不同的特点,文章分析了现有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环节的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内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组织与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①。 1.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组织中,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这是认识的基础与发端。由于人类在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已积累了大量的认识成果,而个体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去传承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实践教学正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以及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主要包括:科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实习、学年论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 2.实践教学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而且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既具有相对独立特性,又紧密结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形成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它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社会性等特点。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搞好宣传 B.发展校园文化 C.培养专门人才 D.发展科学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教学 B.发展素质 C.科研训练 D.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 B.人际关系好 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唐山学院专科教育部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属性:既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中心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开展活动,完成并达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技能培养目标 前言 专科教育部承担着唐山学院高职高专教育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方向和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多年来我们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中,针对实践教学“硬件(教育经费、师资结构、实验室及设施、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相对薄弱的现状,注重开发“软件(更新实践教育理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实践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资源,努力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1、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 ⑴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专科教育部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电工电子实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实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普通化学、仪器分析)进行,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及专科教育部当前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要求。 ⑵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专科教育部利用校内数控及加工中心实训基地、财会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餐饮客房实训室、形体实训室和校外多家旅行社、网络公司等实训基地,根据当前所开

实践报告:大学生教育实践报告

大学生教育实践报告 我也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现在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严重问题曾多次思考。借助这次寒假实践报告的机会,深入调查并研究了几年来一直思考的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很少能有机会去见识和认识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从课本上,电视上想象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故宫,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也许并不能明白“雄伟壮观”,也许是城市中遍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许是黄河滩上的几座浮桥,也许只是邻居门前的几座石狮子...... 他们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他们终于开始理解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并不是几座浮桥,几头石狮子,他们也终于想要飞离养育他们的村庄。 但当你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沉默。也许他们年龄还小尚未明白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他们是太渴望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许他们饥渴的心灵太需要外界丰富知识的浇灌,也许是一直以来左右他们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

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残余。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如果6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0岁,读完通儒院则是32岁。

图4—6 癸卯学制系统图 (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 图4—7 壬戌学制系统图(1922年公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给各个地方留有伸缩余地。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前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随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试验,如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的表现作了纠正。 “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第一,和当代中学学制延长的发展趋势相反,毫无根据地把中学学制大大缩短,把初高中都缩短到二年;第二,和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相反,对中专和技校大加砍杀,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第三,和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把高等教育缩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专业取消,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建设 (1)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 (2)因“室”施“法”定条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机电信息实验实训室类型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类实验室、机电类实验室、现代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的状况和实验的性质,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对实验实训室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及时向学院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实验实训室的准确数据。 (4)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安全教育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验实训前,对参加实践教育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我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设立了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计算机类和机电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教育社会学》第06章在线测试

《教育社会学》第06章在线测试 《教育社会学》第06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CDDAD 1、不属于吴康宁比较研究的中英两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特征的是: A、英国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 B、学生小组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英国教师交往对象 C、在英国,学生的课堂互动主要发生在师生间 D、在英国,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远多于师生互动时间 2、不属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特征的是: A、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 B、学生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C、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 D、课堂主要由学生主宰 3、不属于教师课堂角色的行为方式是: A、掌握课堂 B、维持纪律 C、通过讲解与学生交流 D、家访 4、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A、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B、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C、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D、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5、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A、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B、教师是指挥者 C、教师是协调者 D、学生是主导者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吴康宁比较研究的中英两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特征有:ABCD A、在课堂活动时间总体构成上两国无明显差异 B、在互动时间构成上存有明显差异 C、中国教师几乎不与学生小组交往,而注重与个别学生及全班学生交往,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 D、英国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 2、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ABD A、师生互动独占型 B、师生互动主导型 C、教师被动型 D、混合型,即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间均占一定比例 3、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特征有:ACD A、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 B、教师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C、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 D、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宰 4、华勒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得出,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ABCD A、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者,或学习积极性高者往往选择前排座位 B、喜欢捣乱者往往坐在后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