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医案医话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叶峥嵘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关键词三仁汤治疗应用验案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2-397X(2017)03-0054-03

三仁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 病条辨》。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 渗湿利水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者共为君 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 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体现了宣 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可使气畅湿 行,郁热得解,三焦通畅,用于治疗湿温初起或暑 瘟夹湿的湿重于热证。《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 指出院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 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

按语:胸腔积液,中医学称之为“悬饮”,系因气 血运行障碍,导致水液不归正化,停聚成饮,流于胁 下而成为悬饮。若治疗及时,机体正气尚足,则气行 血畅,饮邪自消;若肺气本虚,无力行血,或迁延日 久,血滞为瘀,瘀水胶结,则难于祛除。本案患者素体 正气不足,不慎感染痨病,酿生悬饮,停于胸胁,饮阻 血运,久而血滞成瘀,瘀水互结,停饮难去。乏力疲 劳、纳谷不佳,肺脾气虚故也;胸胁隐痛、呼吸不畅,瘀水阻络故也。综上,把握气虚、瘀水两端,标本兼 顾,扶助正气,化瘀利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处方中补阳还五汤具益气、温阳、活血之效,茯苓、白术、泽泻、路路通健脾利水,郁金、陈皮开郁行气,谷 麦芽开胃助运。诸药兼顾气血、肺脾,疗效甚佳。

5讨论

从上述验案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包 裹性胸腔积液等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肺间质纤维化、机化性肺炎等少见病、疑难病,其临床病名、症状、表 征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体质较弱、病程较长、气短乏 力、舌质紫、脉细弱的特点,查其病因病机,关键都在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作为治疗湿温病 的代表方,该方备受后世医家喜爱,在中医学的辨 证论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各科疾病的治疗[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紧扣该方的 主症和分消湿热的治法特点,将其应用于多种疾 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病案5 则如下。

1湿遏热郁发热案

患儿,男,5岁。2013年6月18日初诊。

其母代述3天前出现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尤 以夜间为甚。口服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可有短暂大 汗并热退,但三、四小时后又出现上症。曾求诊于某

于正气亏虚、瘀血内生,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水饮、痰 浊、气滞、积结等病理产物,从而出现气喘、咳嗽、胸 痛、疲乏等各种临床症状。临证时,须透过现象看本 质,抓住根本的病机,辨证论治,以益气活血法贯穿整 个治疗过程方可获得满意疗效。补阳还五汤证以气虚 为本,因虚致瘀,方剂组成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 辅。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 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 芍、桃仁、红花、川芎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 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同为佐药。全方 补气行血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 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 通,诸症向愈。只要有是证,即用是药,方证合一,活用 古方,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证、异病同治的思想。

第一作者:谈欧(1972—),女,医学硕士,主任中 医师,从事呼吸科疾病的中医诊疗研究。tanou@sina. com

收稿日期:2016-12-27

编辑:吴宁

542017年总第49卷第3期

同仁堂中药——清肺化痰

桑菊感冒片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素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痛。 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羚翘解毒颗粒 疏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通宣理肺丸 为解表剂,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复方川贝精片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风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川贝母、陈皮、桔梗、五味子、甘草浸膏、法半夏、远志。 气管炎丸 散寒镇咳,祛痰定喘。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促哮喘,喉中发痒,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老年痰喘。 麻黄,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蜜炙),前胡,白前,百部(蜜炙),紫菀,款冬花(蜜炙),蛤壳(煅),葶苈子,化橘红(盐水炙)桔梗,茯苓,半夏曲(炒),远志(去心炒焦),旋覆花,浮海石(煅),紫苏子(炒),党参,大枣,五味子(醋炙),桂枝(炒),薤白,白芍(酒炙),桑叶,射干,黄芩,青黛,蒲公英。 参苏丸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党参、紫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半夏 (制)、陈皮、枳壳 (炒)、桔梗、甘草、木香。河车大造丸 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紫河车、熟地黄、天冬、麦冬、杜仲(盐炒)、牛膝(盐炒)、黄柏(盐炒)、龟甲(醋炙)。橘红丸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更新日期:2009-03-30 点击: 植剑云 关键词养阴清肺汤;咽痛;咳嗽;咯血;治疗应用 养阴清肺汤出自《重楼玉钥》,由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甘草等药组成,具有养阴清肺解毒之功能,主治阴虚白喉。笔者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辨证治疗咽痛、咳嗽、咯血等症,收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1 咽痛 患者,男,20岁,199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不慎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咽痛,自服速效伤风胶囊等,寒热消失,但咽痛日甚,咽喉有灼热感,干咳无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查:咽部粘膜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证属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麦冬15g 生地黄15g 玄参15g 石斛15g 木蝴蝶9g 射干9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重楼9g 牡蛎30g(先煎)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后,咽喉疼痛减轻,仍有灼热感,口干。守原方加黄芩,猫爪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咽痛消除,诸症消失。 按:咽喉为肺之门户。外感风热,日久不愈,肺阴耗损,虚火上炎,热结咽喉,则咽痛;津液被灼,则口干,咽喉灼热感。以麦冬、生地黄、玄参、石斛养阴润燥;黄芩、重楼、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木蝴蝶、射干清利咽喉;佐以牡蛎、猫爪草化痰软坚散结,共奏养阴清肺、生津润燥,软坚散结之功。 2 咳嗽 患者,女,50岁,1997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咳嗽、干咳无痰反复1个月。自述1个 月前不慎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全身骨节 痛等,自服强力银翘片、 麦迪霉素片等,热退、头身疼痛渐除,但咳嗽未愈。症见:干咳,入夜尤甚,咳时无痰,胸闷不适,口干舌燥,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肺燥,治以养阴润肺,宁嗽止咳。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味: 麦冬15g 玄参15g 白芍15g 桑白皮15g 生地黄12g 牡丹皮12g 紫菀12g 知母10g 黄芩10g 薄荷10g 川贝母10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干咳、胸闷减轻,但咽喉仍有干燥之感,应以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兼用宁肺止咳之品,守原方加沙参、百部各10g,再服6剂后,食欲增加,咽干、口渴、胸闷等症消除而痊愈。 按:阴虚内燥,肺失滋润,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阴虚肺燥,故干咳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故以麦冬、生地黄、玄参、沙参、百合滋阴润燥;知母、黄芩、牡丹皮清热宣肺;紫菀、桑白皮、百部、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共奏养阴润肺,宁嗽止咳之效。 3 咯血 患者,男,65岁,1998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咳痰反复2年,加重伴咯血4天而来就诊。自述2年来因咳嗽咳痰、咯血,在我院住院2次,经多项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关键词】三仁汤临床应用 三仁汤来源于《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温病条辨》明确地记载了三仁汤的主治与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其配伍显示了宣上、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同治的特点,这也是临床各科治疗湿浊内阻、湿重于热的根本法则。笔者运用三仁汤加减,灵活运用,辨证施治内科杂症,获益匪浅。 1临床验案 1.1盗汗患者,女,49岁,于2006年10月19日初诊,一个月前,患者因丈夫突然病故,出现夜寐出汗,不寐、烦躁、纳少。曾到过省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给予己烯雌酚和安定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前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症见盗汗,汗后淅淅恶寒,一身困倦,同时伴有心烦、胸闷、口干苦、善太息、大便干结2~3日一行,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患者形体偏胖,平素喜食肥甘之物。证属湿热内蒸以致盗汗。治宜清热利湿,宣化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薏苡仁30g,蔻仁15g,滑石30g,通草10g,厚朴10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瓜蒌仁10g,黄芩10g,栀子10g,牡蛎50g(先煎)。服用5剂,心烦胸闷均止,盗汗减轻,大

便通顺,舌淡红苔黄微腻,脉略数。又继服3剂,盗汗止,心情愉快,随访1年,盗汗未复发。按: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寐中汗出,醒后即止称之盗汗,多属于阴虚之证。而本案盗汗由湿热所致。病性属实,湿热熏蒸,入于阴分,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清利湿热。湿化而热无所附,热清而湿无所存。故用三仁汤治之。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法半夏、厚朴,行气除湿;滑石、通草增强渗利除湿之功。组成轻可去实的方剂,用于湿热盗汗,故奏良效。 1.2自汗患者,男,45岁,于2007年8月27日以“多汗、失眠、腹泻”收入医院干部病房。因住院治疗多日,疗效不佳。目前患者可见一身自汗出,尤以头面、胸背部为甚,动则益甚,一旦吃饭、喝水立即全身自汗出,故心中焦虑,一身酸软,纳少,小便黄而少,大便稀而不成形,少寐,舌红苔腻,脉濡。辨证属湿热阻遏气机,郁而化热,熏蒸津液而致。治宜调理三焦,宣畅气机而解除湿热。方用三仁汤为主,佐以收涩止汗、解郁之品。药用:杏仁15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滑石30g,厚朴10g,法半夏10g,竹叶6g,白通草6g,龙骨50g,牡蛎50g,郁金15g,酸枣仁25g。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服用3剂后腹泻止,自汗及失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微腻,脉濡。又继服4剂以上诸症皆消失,痊愈出院。按:自汗分为营卫不和、肺气虚衰、心肾气虚、热郁于内等四类证型,并分别主以桂枝汤、玉屏风散、保元

润肺止咳食疗与中药方

润肺止咳 中药 1.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入肺经,是治疗咳喘之要药。配贝母、沙参等有清肺、润燥、止咳的作用。 2.百部:润肺止咳,杀虫。性微温不燥,润肺止咳,对内伤咳嗽、久咳效果都较好。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等药物。 3.紫菀:用于咳嗽有痰。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化痰浊而止咳。配合阿胶、贝母等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4.款冬花:用于多种咳嗽,长于化痰,主治寒咳,肺热咳嗽配合桑白皮、瓜蒌等药物。《本经逢原》记载其:“润肺消痰,止咳定喘。“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9g,五味子6g,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润肺止咳茶 【出处】《中草药制剂方法》 【组成】玄参、麦冬、桔梗各6克,乌梅、生甘草各3克。 【功用】养阴敛肺,清咽止咳。 【主治】久咳不已,肺阴亏损,症见咽喉干燥,咳嗽剧烈,无痰,口干,舌红,或有潮热、盗汗。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慢性咳嗽,每易损伤肺阴或肺气,阴虚者要养阴,气虚者应补气。肺之气阴恢复,咳嗽才能治愈。方中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纲目》用它能治久咳不已。药理试验表明,乌梅的水煎液或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 一、 百合一钱半4.5 生地黄二钱6 熟地黄、当归身各三钱9 芍药炒甘草各一钱3 贝母麦冬各一钱半4.5 桔梗玄参各八分2.4 【用法】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灼伤肺金,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太子参百合瘦肉汤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医案医话】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田永明 1 李玉会 2 范丽 1 摘要:犀角地黄汤始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温病热入营血证凉血散血之剂,实一剂良方、名 方。但近年来囿于部分成见, 主要是寒温门户之思维定式,临床应用中将该方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并累经犀角禁售之劫,其应用有所偏颇、局限,笔者认为该方临床应用可遍及多个学科,即使换犀角为水牛角,亦可获一定疗效,今试撰文结合病例以 图正之。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血热;凉血;中医药疗法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8.01.051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8)-01-0115-02作者单位:1.项城市中医院肿瘤科(河南项城466200);2.项城市中 医院医政科(河南项城466200) 犀角地黄汤来源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组成: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呋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 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依方不须加也。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生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我们目前的方剂学将其临床应用定位于: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其中传染病、急重危症、晚期疾病者多,而目前的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多为现代医学的阵地。累世良方,升华于温病经典,荣幸列于方剂教材,幸大哉,然不幸亦大哉!临床应用中,怀寒温学派之见者,目之为温病一方,遗弃不用者不少;科班出身者,囿于教材,冠一高名:忽略犀角地黄汤作为一首重要方剂,在治疗疑难 顽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1] 的事实,而将此诚治疑难、急危重症之应该广泛推广的古良方、名方束之高阁,且该方又遭遇犀角禁售之劫,若一剂良方从此成为传说,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临床应用中,遵照药典悉将犀角改为水牛角,在常见病中,亦获一定疗效,不揣寡陋,希翼与方家共赏。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肌衄”“发斑”范畴,其病因 病机多由于外感六淫,饮食劳倦,禀赋不足,脾胃亏虚, 以致热伏于内,毒蕴于中,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 [2] ,舌质红、苔黄,脉数,法宜活血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舌苔厚腻可加薏苡仁、白芷,咽痛加金银花、 桔梗,鼻塞加藿香、龙胆草、辛夷。杨某,男,10岁,冬日来诊,因平素学习任务繁重,过食辛辣,偶感风寒,出现斑疹初起色鲜红,逐变为紫 暗,散在分布,压之不退,作痒,双下肢多见,基本对称,关节肿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给予水牛角15g ,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蒲公英各10g ,白茅根、生槐花各10g ,秦艽10g ,草果30g ,薏苡仁30g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药渣添开水煮15min ,熏洗、 泡脚,配合抗过敏西药,注意饮食调护、勿劳累,7剂下肢关节疼缓解,皮疹见消退, 30剂皮疹未见明显反复,再巩固30剂后痊愈,改为2天一剂持续1月后,停药观察。2逆经 女性逆经,亦称倒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1 3天或正值行经时,出现周期性的衄血,以鼻出血最为常见,临床多见于20 35岁的年轻女性[3] 。 赵某,女, 28岁2016年5月27日初诊。症见鼻衄, 经量多8年,加重2周,伴周身乏力、口舌生疮、舌质暗、苔黄燥裂、脉沉数有力,查血色素90g /L 、血小板107?109/L ,凝血功能正常。辨症属血热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散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15g ,生地黄30g ,牡丹皮10g ,白芍10g ,泽泻10g ,炒栀子10g ,大黄碳6g ,三七粉5g ,地榆炭10g ,日1 剂,水煎服,5剂显效。连服,42剂,衄血未见复发。3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属“骨痹” “虚劳”“血证”等范畴[4] , 症可见高热不解、鼻衄等出血症状,口干、气促、· 511·光明中医2018年1月第33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8.Vol 33.1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93-0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方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以致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之诸证,临证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干呕 张某,女,55岁,“干呕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干呕症状,经多方检查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给予止呕、增加胃排空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持续加重,来我院要求中医中药诊治,症见:形体偏胖,进食即出现干呕,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纳呆乏力,舌白而不渴,苔白腻脉濡。辨证为湿阻中焦以化湿理气和胃将逆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5 厚朴10 通草3 竹叶3 滑石15 苍术30 防风6 藿香10 佩兰10服3剂后干呕症状明显缓解,脘腹胀满情况亦有改善,守方继进,连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诸症再未发生。 按: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故脾湿素盛,加之饮食不当,中焦运化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失衡,胃失和降,湿阻气逆,故干呕;脾虚不运,湿邪阻滞中焦故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故以三仁汤化湿理气和胃降逆,加防风取其“风能胜湿”之意,重用苍术既能健脾又能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强了祛湿之功效,使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 2 发热 陈某,男,18岁,因“发热5天”就诊。经西医抗炎、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继续升高,午后明显,测体温最高可达:39.5c°。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纳呆腹满,胸闷不饥,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辨证为湿温发热,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炒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通草6 竹叶3 滑石30生石膏50 地龙15 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湿温初起,故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为湿阻气机之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为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生石膏微寒能解肌透热,地龙清热息风,善治状热,二药合用加强了退热功效。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3 便秘 祁某,男,78岁,因“反复便秘1年,加重伴腹胀1周”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平素有便秘疾患,大便5-7天一次, 1周前进食荤腥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自服泻药及果蔬调节症状无缓解。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大便秘结,艰涩难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阻,以化湿健脾,通腑泄热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仁6 白寇10 炒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 通草3 滑石30生白术30枳壳30制大黄6 郁李仁30(捣碎)服3剂后,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大便三日一次,舌苔变薄,连服五剂,大便一日一次,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高龄,脾胃亏虚,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湿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邪停滞,雍塞脾胃,以致脾胃运化无力,传导失司出现大便秘结。故选三仁汤化湿,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 大生地二钱(12克)麦冬一钱二分(9克)生甘草五分(3克)玄参钱半(9克)贝母 八分,去心(5克)丹皮八分(5克)薄荷五分(3克)炒白芍八分(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方解] 白喉一证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时邪所致。正如《重楼玉钥》所说:“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治宜养阴清肺, 兼散疫毒之法。〈重楼玉钥》说:“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方 中重用大生地甘寒入肾,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麦冬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消肿,白芍益阴养血;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少量薄荷辛凉而散,疏表利咽。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成方,具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白喉忌表,尤忌辛温发汗,据原方后记载:“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 热自除."并可配合应用《重楼玉钥》之吹药方:青果炭二钱(6克),黄柏一钱(3克),川贝母一钱 (3克),冰片五分(1.5克),儿茶一钱(3克),薄荷一钱(3克),凤凰衣五分(1.5克)各研细末,再入乳钵 内和匀,加冰片研细,瓶装备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一般日服1剂,重证可以日服2剂。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为证治要点。 2.阴虚甚者,加大熟地以滋阴补肾;热毒甚者,加牛膝`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燥甚者,加大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 3.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属阴虚燥热者。 [文献摘要] 《重楼玉钥》:“按白喉一证,即所谓白缠喉是也。诸书皆未论及,惟《医学心悟)言之。至 于论治之法,亦未详备。缘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初起者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近有好奇之辈,一遇此症,即用象牙片动手于喉中, 妄刮其白,益伤其喉,更速其死,岂不哀哉!余与既均三弟疗治以来,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临床报道:用养阴清肺汤水煎剂或流浸膏治疗白喉40例,收到良好效果,均痊愈出院。其中培养白喉杆菌阳性的20例中,经服药后,伪膜脱落平均3.了日,咽分泌物培养转为阴性 者平均5.2日(中医杂志,19 5 82 95). 用养阴清肺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其中住 院治疗20例),有效率为95% . 在住院的20例中,临床症状多在服药后8~12小时减轻, 最长的为18小时。在门诊观察的80例中,临床症状减轻最快的是服药后15小时,最长的为2 4小时(中医杂志,195 7;7 : 359)。 实验研究: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毒素在体外也有较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能力较强的有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素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力量都强,薄荷在两 方面力量都差。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种药,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低,而“中和”毒素力量则无明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摘要】放血疗法是中国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便、高效、经济,被临床广泛应用。笔者运用放血疗法治疗痤疮、带状疱疹、软组织拉伤等常见病症,疗效满意。此法适应证很广,但需辨证施治、灵活掌握针刺深浅,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关键词】放血疗法;病案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法、刺血法,此法由来已久,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单,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者所重视和推广。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此法令笔者在工作中受益匪浅,特将临床常见病例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毒虫叮咬例1,女,19岁,战士,2008年5月6日就诊。主诉:前一晚左小腿外侧被毒虫叮咬后,痛痒难忍。检查发现:叮咬处有一核桃般大小的硬结,局部红肿、灼热。遂给予刺络放血治疗:常规消毒红肿硬结,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在硬结处快速散刺3针,深约2分,即在此处拔一火罐,吸拔出浊液污血,留罐5~10min。起罐后,痛痒顿消,一次而愈。

1.2 背阔肌拉伤例2,男,19岁,战士,2008年6月22日就诊。主诉:前一日体能训练做引体向上时不慎拉伤右上臂,疼痛难忍,手臂活动受限。查:腋后侧有一拳头大的包,质软,压痛明显。诊断为背阔肌拉伤,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或撒裂,致使局部瘀肿疼痛。给予刺络拔罐,隔日1次。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散状后刺放血,深约3~4分,并在针处拔罐。留罐10min,使暗红色瘀血尽血。经此治疗,肿痛顿减,手臂活动自如。次诊,在包块四周以1.5寸毫针围刺并加电,选择疏密波,留针20min。如此5次治疗后痊愈。 1.3 痤疮例3,女,22岁,干部,2007年11月20日就诊。主诉:两颊、额头弥漫大小不等的丘疹、脓疮1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断:痤疮。月经后1周,取其大椎、肺俞,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每穴点刺三下,深约2分,立即加以拔罐,留罐5~10min,出血5~10ml,5日1次,5次1个疗程,并嘱其每日用温水洗脸,勿用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复诊时丘疹、脓疮消退,再以上法治疗2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1.4 麦粒肿例4,男,32岁,干部,2007年11月5日就诊。主诉:左眼肿痛,多眵发痒2天。查:左眼下睑内红肿,有一绿豆大硬结,色鲜红,周围充血。诊断:麦粒肿。选穴:耳穴:眼点、耳尖穴。穴位常规消毒,以一次性采血针分别点刺两穴,并立即挤压,出血3~5滴。以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干棉球压迫止血。次日复诊患眼仅有微痛,红肿明显缩小,同法治疗1次后,诸症皆愈。

老中医:一剂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方歌方义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粑,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方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甚则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均为温燥伤肺佐证。治当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兼顾,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清燥救肺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9g,石膏(煅)8g,甘草、胡麻仁(炒,研)、真阿胶、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各3g,麦门冬(去心)4g,人参、杏仁(泡,去皮尖,炒黄)各2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水煎,频频热服。 加减: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清燥救肺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运用: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止咳清肺药方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生甘草3克、粳米6克。 【功用】泻肺火,清虚热:用于肺热咳喘、咯血、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可用本方配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麻疹初起,或疹后合并肺炎之咳嗽气急、痰粘、身热不退等症。 苇茎汤 【组成】苇茎(芦根)30克、生苡仁30克、桃仁9克、冬瓜子24克。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臭痰脓血、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用本方治疗肺脓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等。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用】养阴清势:用于阴虚潮热或低热,如热病后期或慢性病低烧不退,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目前常用本方治疗结核病潮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热。 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克、生石膏15克、人参2克、甘草3克、麻仁3克、阿胶3克(烊化)、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6克。 【功用】清燥润肺: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或少痰、气促胸痛、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者。

【组成】麦冬35克、半夏5克、人参5克、粳米5克、甘草3克、大枣4枚。 【功用】养胃润肺,降逆化痰: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如肺阴伤之干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阴伤之咽干口渴、恶心、干呕、呃逆。舌红苔净,脉虚数等。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养阴清肺汤 【组成】生地9克、麦冬9克、元参9克、丹皮3克、川贝母6克、生甘草2 克、薄荷2克、白芍3克。 【功用】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热而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数者。 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18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研粉,每次6~9克,每日2次。【功用】补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者。 牡蛎散 【组成】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各30克,为散剂。每服9克,每日2次。 【功用】固表止汗:用于气阴不足,证见自汗、盗汗、心悸气短者。本方常单用或与补益方剂配伍,治疗体虚或病后自汗、盗汗。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5-10-16T09:16:35.21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聂永丽[导读]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聂永丽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内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19-01 补中益气汤,首先见于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本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橘皮、炙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劳倦内伤,中焦脾胃之气虚弱,生化乏源,机体功能衰退,甚至脏气陷而不举,临床表现为面白,短气,头晕目眩,语声低怯,疲怠乏力,或见寒热,自汗,少食,腹 胀,便溏,久泻,久痢,小便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自成脐腹以下重坠等症。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印,脉象细弱或濡细。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现将本人在内科疾病方面应用介绍如下。 1 冠心病 李某,女,58岁,干部。于2000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憋闷2年,加重一周。2年前因过劳而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憋闷,经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服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近1周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汗出、乏力、胸闷、纳呆。舌质淡胖有淤斑,脉细。中医诊断:胸痹;症机概要: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则:益气养心,活血通痹;处方:党参30g,黄芪25g,当归20g,陈皮15g,白术10g,丹参30g,川芎15g,郁金15g,桃仁10g,红花15g,元胡15g,徐长卿15g,甘草10g。水煎服,10剂后心前区憋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续服12剂,诸症皆除,仅偶有胸闷感。嘱其继续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后,能上班工作。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病。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并存。该患者年事已高,脏腑已衰,心脾气虚,气血运行失畅,属气虚血淤之候。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加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标本兼顾,难疾乃愈。 2 高血压 刘某,男,49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其患高血压十余年,常感头痛头晕,长期服用降压之西药及中药平肝潜阳之剂,症状时缓时剧,终难根治。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昏痛,语音低,气短懒言,口干夜甚,大便干,纳呆,舌质嫩暗红,少苔,脉细弱。中医诊断:头痛(中气下陷证);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清阳不升,久病挟瘀;治则:升举阳气,佐以痛络行淤;处方:党参15g,黄芪2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柴胡各5g,白术10g,川芎12g,元胡15g,桃仁10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头晕痛减轻。再服上方加减治疗近2月,血压恢复正常,头昏痛消,纳增,嘱间服补中益气丸半年,追访二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语:患者病久中气亏虚,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头晕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且“久痛入络”,气虚夹瘀,故前医叠进平肝潜阳终不见效。更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合川芎、元胡、桃仁、僵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证合拍,故获显著效果。 3 慢性乙型肝炎 任某,男,21岁,学生。患乙型肝炎1年余,屡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已,每复查肝功能反复无常。于1998年7月20日来院就诊时,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神疲倦怠,形体消瘦,值盛夏之季绒衣不脱,脘腹作胀,大便溏薄,日行二三次,舌质薄白微腻,舌质偏淡,脉细弱。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麝浊12u,谷丙转氨酶196u,HBsHg(+),HBcHg(+)。阅以前病历,所用药均系黄芩、龙胆草、山栀、菌陈、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苦寒通下之品,已达半年。经分析综合判断为肝脾同病。中诊:胃痛;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脾气虚弱,中阳受损;治则:补中健脾,益气温阳;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各15g,党参20g,当归10g,升麻、柴胡各6g,机壳15g,炮姜6g,焦附片6g,茵陈20g,薏苡仁12g。上药水煎服5剂,复诊时畏寒已减,胃纳亦增,大便溏,但日行一次,药合病机,守原方继服10剂,再诊时大便成形,诸症均减,仍守原方减附片6g加砂仁3g,连服20剂后诸症均解,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治肝病当配伍健脾之品。本病反复不已,是由肝病传脾,土雍侮木,互为因果,加之前治苦寒之品用之太过损伤脾阳,经调整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获效,说明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4 尿道综合症 方某,女,48岁,2003年2月8日初诊。尿频、尿急,伴尿道灼热半月。尿常规多次检查均为阴性,服用清热消炎的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诊时患者语音低微,面色萎黄,纳差神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大便干燥。西医诊断:尿道综合症;中医诊断:淋证(气淋);症机概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则:益气升陷,温阳化气;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麦冬、白芍、白术、柴胡各15g,升麻、炙甘草、桂枝、陈皮各10g,党参30g。水煎服,5剂药后,诸症大减,大便通畅,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始有红润。药已中病,守方加减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尿道综合症属中医学“淋证”范畴。本案患者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力,与补中益气汤证病机相符。《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认为中气亏虚,清气难升,浊气难降,故小便不利。《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下,益气承载其水也。”方中加桂枝温阳化气,麦冬、白芍阴柔缓急。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阳化气之功,使清气上升,浊阴自降,小便自利,诸症自愈。

清肺

养阴清肺汤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养阴清肺汤 英文名称:yangyin qingfei decoction 定义: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重楼玉钥》卷上方。组成: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五分, 生甘草五分,薄荷五分,玄参一钱半,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炒白芍八分。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白喉的常用药方。最早记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方歌为: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目录 编辑本段

方解 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编辑本段临床研究 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疗后所致急性1:7腔黏膜反应的临床疗效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组予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对照组予西药常规雾化吸入,两组疗程均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结果:出现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治疗组为69.6%,对照组为91.3%;反应出现时的放射剂量,治疗组为(40.09±10.87)Gy,对照组为(31.12±11.23)Gy,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能明显减轻口腔黏膜的放射性损伤,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急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时的放射剂量,降低反应级别。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抗白喉杆菌《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编辑本段《重楼玉钥》相关记载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14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7期·综述· 小柴胡汤源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之《伤寒论》,主要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组成。小柴胡汤可用于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1]。方中药物可以分成三组:一为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是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2];二为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通过其辛散作用,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3];第三是大枣、人参、甘草益气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可以补脾胃以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4]。七药配伍,少阳经,又兼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小柴胡汤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小柴胡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曾有研究者对78例住院并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于术后当日加服由柴胡30 g,黄芩、人参、清半夏各15 g,炙甘草、生姜各6 g,大枣3枚组成的小柴胡汤水煎剂,每日分早、晚2次温服1剂,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共进行3个疗程,在临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瘤体近期疗效比较、血清甲胎蛋白方面比较均有不错改善[5]。后世医家在《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汤证、加减法、类证及类方阐述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进行发展,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合方,使其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效果尤为显著[6] 2 小柴胡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经常受到本病的影响。本病虽然好发于中老年人,但是目前由于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及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其疾病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发病率显著上升,并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7]。基于上述原因,有研究人员运用小柴胡汤加减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取得很好疗效。具体方法: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每天分早、晚2次煎服1剂,进行为期10 d的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丁片6.0 mg,每天3次,疗程10 d。治疗组(50例):治愈2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50例):治愈7例,有效2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故而值得在临床上借鉴[8]。 3 小柴胡汤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作用 为了进一步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病变的临床疗效,洪永文[9]对90例肝郁脾虚胆囊息肉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具体方法为:观察组患者采用金钱草20 g,柴胡13 g,茜草5 g,半夏12 g,大枣6 g,党参11 g,甘草9 g,山楂13 g,白芨9 g,生姜6 g,三七粉3 g,茵陈11 g,郁金13 g组成的加减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1个疗程为7 d。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4.4%(29/4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 4 小柴胡汤对哮喘伴抑郁患者预后方面的影响 韩志强[10]对29例哮喘伴抑郁患者予以小柴胡汤治疗,收到不错的疗效。治疗组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口服:柴胡15 g,黄芩10 g,法半夏15 g,党参15 g,茯苓15 g,甘草10 g,大枣10 g,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150 mL,每天2次口服。结果显示:应用小柴胡汤调和上下之气,流通内外之津液,并且使支气管哮喘得到更好的控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癌症发热中的疗效 在河南安阳中医院一项小柴胡汤针对癌症发热有效性的研究显示,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癌症发热的总有效率为87.5%,这一数据较同期的对照组明显高且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在癌症发热治疗中应用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患者体温可快速恢复正常,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11]。 6 小柴胡汤加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 刘洪臣[12]研究认为:根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小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使得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有效降低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治愈后的复发率,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7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有研究人员为验证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将86例中风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13]。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中柴胡解郁疏肝,枸杞具有补肝益肾功效,甘草、党参可健脾益气、顾护中州,联合川芎、龙胆草、栀子等药,理气调中、燥湿利水,多药联合可疏肝利胆、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由此得出中风后眩晕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4]。 8 小柴胡汤在肾科疾病中的应用 于俊生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研究,对肾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整体调治,不仅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延缓慢性肾病的病理进程[15]。周盛杰[16]的研究证实:小剂量尿激酶、贝那普利、缬沙坦、霉酚酸酯及激素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能够有效地改善肾功能、保护肝功能,对于提高治疗总体有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章念伟等[17]也总结了小柴胡汤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方面的疗效。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可广泛地运用于多种临床,作为常见疾病的主要用药、配伍用药,疗效确切,笔者认为该药在临床使用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保国, 李昌勤, 刘庆芳. 小柴胡汤现代药效学研究. 中成药,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张颖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摘要】目的 了解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疗效。方法 通过综合多篇论文探讨总结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结果 小柴胡汤在治疗原发性肝癌、颈椎病、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样病变、哮喘伴抑郁患者、癌症发热、反流性食管炎等多方面均有作用。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疗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