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概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什么是建筑观?人们对世界建筑和建筑世界总的看法。

建筑观的来源直接的建筑体验

“形”象建筑——以建筑摄影、方案图以及模型照片形式呈现的

“意”象建筑——以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

建筑设计的特点:真实的、图像的、意向的

所谓的建筑设计原理,便是把(真实的或意向的)原型落实到图像层面(设计过程)的方法体系。

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包括了为建造一栋建筑物所需要的工程技术知识,即建筑学、结构学、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消防、自动控制以及建筑声学、光学、建筑热力学、建筑材料学乃至工程经济学(概预算)等知识领域。

建筑风格、流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现代派、风格派、构成派、野性主义、高技派、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地域主义、结构主义……

建筑功能

工业建筑:人们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分为通用厂房和特殊厂房。居住建筑:宿舍、集合式住宅(公寓)、别墅、宫殿

公共建筑: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展览建筑、观演建筑、纪念建筑

公共建筑的内容: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造型艺术问题、技术经济问题分析、总体环境布置

设计任务书

1、项目类型与名称、建设规模与标准、使用内容、其面积分配

2、用地概况描述及城市规划要求等

3、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及设计进度等

4、建设单位(业主)的一些主观意图描述

一、“公共限制”条件: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

二、总体环境布置(场地分析与设计):功能与形态、卫生与舒适、经济与安全

三、平面图设计:功能,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用途来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结构,根据规模、层数及空间大小合理选择结构类型;艺术,根据规模、层数及空间大小合理选择结构类型。

四、剖面设计

五、立面设计

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第一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居住建筑的空间组成

1、公共活动空间:全家团聚、文娱、休息、进餐、户外活动以接待客人、对外进行社交的综合活动场所(核心空间)

2、私密性空间:专门为家庭成员进行私密性行为(如睡眠、休息、个人卫生、梳妆等)提供的空间,包括卧室、卫生间、浴室、衣物贮藏等私密什极强的空间和书房、工作间等特定要求的静谧空间

3、家庭服务空间:为进行膳食准备、洗涤餐具和衣物、清洁环境、修理设备等家务活动而提供的空间,在设计时应重视其功能性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主要使用部分

次要使用部分

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

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

交通枢纽:门厅、过厅等

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

1、交通联系的过道、过厅和通廊

2、交通联系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

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与通廊

水平交通的空间形式、长、宽、高:功能需要、防火规定、空间感受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一般在公共建筑中专供通行用的过道,宽度常在 1.5m以上;旅馆、办公建筑

1.5~2m;学校建筑2 ~3 m;医院门诊部3 ~4 m。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楼梯:直跑楼梯、双跑楼梯、三跑楼梯、旋转楼梯、剪刀梯等

坡道:8%-15%、6%-12%

电梯:普通电梯、消防电梯

自动扶梯:坡度较为平缓30。

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为了满足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度以及与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而设置的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度的作用。

功能要求(通行能力)

精神要求(空间意境)

空间尺度

导向

室内外过度

第二节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空间的主次关系、空间的使用顺序、空间的内外关系、空间的联系与分割

第三节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上是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问题。一般分为平面和立体两种方式。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人流疏散的特点: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畅通,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已将出口与入口分开设置。要俺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剧院、电影和礼堂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两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当容纳人数超过2000人时,超过2000人的部分,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400人。体育馆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

第四节公共建筑设计与结构技术

1、墙体承重结构:常为砖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梁板跨度不大,承重墙平面呈矩形网格布置,适用于房间不大、层数不多的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医院。

结构特点:内墙和外墙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和职称上部结构重量的双重作用。

承重墙要尽量均匀、交圈,上下层对其,门洞大小有限,墙体高厚比要合理,大房间在上,小房间在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要点

2、框架结构:承重与非承重构件分工明确,支承建筑空间的骨架是承重系统,而分隔室内外空间的维护结构和轻质隔断,是不承受荷载的。

框架结构空间处理灵活,适用于高层或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

3、空间结构: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提供中间无柱的巨大空间,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

经常使用的有共性结构、桁架结构、空间网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薄壁结构、充气薄膜等。

跨度大,矢高小,厚度薄、自重轻,平面形式多样

悬索结构——钢材不承受弯矩,发挥钢材耐拉特性,节约耗材施工不需大型起重设备和模板,工期较短注意选择良好的组合形式——单向、双向、混合——常用形式有筒壳、折板、波形壳、双曲壳等

空间网架结构——多采用金属管材、可节约大量钢材并降低施工费用、结构高度不大——常用形式有圆形、方形、矩形、六角形、八角形

充气结构:指薄膜系统充气后,使之能承受外力,形成骨架与维护系统,二者结合为统一整体;自重几乎可忽略不计;多用于博览会、体育馆。

第五节公共建筑与设备技术

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电器照明、通讯线路、闭路电视、网络系统、自动喷淋以及煤气管网等。

考虑要点: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

噪、防火、隔热。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则和使用范围。

1.采暖系统:

热水:散热器表面温度不高,较舒适;冷却较慢,容易保持稳定。适用于医院、幼儿园、旅馆等

蒸汽:散热器表面温度高;升温快、冷却也快;适用于段时间采暖或间歇性采暖的公建,如学校、会堂、剧院

近年来,我国采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新的采暖方式有地板辐射采暖、带形辐射板采暖以及热风器采暖。

2.空气调节:

系统类

优点缺点适用类型

集中空调系统服务面大、设备固

定、机房集中、管理

方便、风速较低、容

易消声

机房大、风道粗、

层高大、风量不易

调整、运行费用过

风量大而集中的大空

间公建,如影剧院、

体育馆等

高速诱导系统空气质量好,无交叉

污染的问题,送风量

少、风道断面不大,

可省回风管道

噪音大,需有消声

措施,不宜装设滤

尘器

较清洁的空间,房间

深度在6m以内效果

较佳,如旅馆

风机盘管系统每个单独空间可自

行调节室温,不用时

可局部关闭风机

空间组成复杂、需灵

活调节室温的公建,

如高级旅馆、精密实

验室等

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一般应做到把处理好的空气,送到人们活动或逗留的区域,并使整个活动区域的气流,保持均匀、稳定和舒适合理的温湿度标准和一定的速度及洁净度,并能及时地排出污浊的空气。

上送下回、喷口送风

3.人工照明:

要求:保证一定的照度、适宜的亮度分布和防止眩光的产生、选择优美的灯具形式和创造一定的灯光艺术效果。

人工照明的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碘钨灯

根据照度的分布,人工照明可认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

根据受光的情况,可分为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漫射照明、半简介照明与简介照明等类型。

第六节公共建筑的经济分析

涉及建筑用地、建筑面积、建筑体积、建筑材料、结构形式、设备类型、

装修构造、维修管理等

1.节约建筑面积

有效面积系数= 有效面积/ 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系数= 使用面积/ 建筑面积★

结构面积系数= 结构面积/ 建筑面积

2.节约体积

有效面积的建筑体积系数= 建筑体积/ 有效面积

建筑体积的有效面积系数= 有效面积/ 建筑体积

3.节约建筑用地

第三章公共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基本形式

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高层行的空间组合

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第一节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1.1 特点——“走道式”布局

以交通空间(走道、过道、门厅等)为联系手段,组织各类房间。

各房间在功能上基本独立设置

1.2 适用的建筑类型a. 行政办公建筑b. 学校建筑c医院建筑

1.串联式

2.放射式

3.串联兼通道

4.放射兼串联

5.综合性大厅

第二节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2.1.1 适用的建筑类型: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观展类型;商业建筑2.1.2 分类

串联式——首尾衔接,相互穿套

放射式——通过交通枢纽联系各展厅

串联兼通道——既可直接贯通连接,又可经通道联系

放射兼串联——可从枢纽空间、走道或过厅通往各个展厅

综合性大厅——展览空间、人流活动皆组合在统一大空间中

第三节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建筑类型:体育馆、影剧院、音乐厅、歌舞厅和娱乐城等。

功能组成:比赛大厅、休息厅等——主要部分

运动员练习厅、厕所盥洗间、运动员休息室、小卖部等——辅助部分

门厅、过厅等——交通联系部分

设计重点:保证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

保证观众席良好的视线和音质要求

空间特点:以大型的空间作为组合的中心,围绕大型空间布置服务性空间,并与大型空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构成完整的空间整体。

第四节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建筑类型:宾馆、写字楼、多功能大厦等。

空间特点:主要反映在交通组织上,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这是整个布局的关键;低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则常以水平交通体系为主。

结构体系:既要考虑垂直首席系统,还要考虑水平的风力及地震力的影响。

第五节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第七讲公共建筑总平面及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a建筑(建筑群体)b道路c广场d绿化e雕塑、小品f公共设施(休息座椅、路灯、垃圾桶、路标……)

开敞场地(集散广场)

建筑类型:影剧院、会堂、体育馆、铁路旅客站、航空站等。

剧场建筑从红线退后距离应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并按不小于0.20㎡/座留出集散空地

电影院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电影院应按每座0.2㎡计,大型、特大型电影院除应满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应小于10m

港口客运站站前广场的规模,可根据客运站规模分级及港口实际情况确定。当按设计旅客聚集量计算时,每人不宜小于2㎡

体育馆外应设观众疏散缓冲用地和停放汽车、自行车场地,可按每名观众0.5 ㎡考虑

活动场地

建筑类型:体育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

托儿所、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各游戏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

二、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式计算值:

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180+20(N-1)

中小学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地和提供设置基础市政设施的条件。

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5m。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机动车出入口与停车场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应小于70m。

与人行横道、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绿化空间

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在特定的条件下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

以公共建筑群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

相关文档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考试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