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中国远见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Providence Education Consultancy Ltd of China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D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D

解析: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C

解析:“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2)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

解析: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居住”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

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臵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

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 A 禀:生性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A

解析:用排除法,B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C

解析: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1)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2)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答案和解析】

解析: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比”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

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臵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臵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竟:直至……终了

【答案】 C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 C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 D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

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

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礼仪),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臶。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

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臶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

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答案】 D

【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二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臵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臵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答案】⑴漫:随便) ⑵备:详细(各1分)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答案】B

【解析】A.通“殁”,去世。B. 完毕,终了。C. 同“避”,躲,设法躲开。D. 通“辨”,分别,辨别。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入其.姓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C

【解析】A.①因为②用 B.①就②表方式 C.①②表判断是 D.①代指“他的”②代指那些。

⒛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答案】

⑴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考点】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解析】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参考译文】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他的祖父沈澄,永乐年间被举为贤良,(他)不接受。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摆酒宴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做顾仲瑛。(沈周)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和沈澄)一样清高隐遁。建有竹屋,兄弟们在那里读书。善于作诗,擅长作画,家里的佣人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的继子。沈周少年时跟随他游学,得到他的指导传授。十一岁,游学南都,做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测试(命作)《凤凰台赋》,(沈周)提笔马上写完,崔恭非常赞叹称异。等到长大,没有没看过的书。文章模仿左丘明(的文风),诗歌仿效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评论的人都称(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要举荐沈周为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遁》的九五卦,于是拿定主意隐居。他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去世,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当做生命吗?怎么能离开她的身边。?生活常常厌恶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一个别居,有事的时候就去一住。晚年时,唯恐隐藏的不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尊敬他,要留在(自己)的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

有一个郡守征召画工绘画房屋的墙壁。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有人劝沈周拜访一些权贵来免除(征召),沈周说:?去服役,是义务,拜访权贵,不是再次受辱吗??最终服役回来。不久,郡守去朝见,铨曹问道:?沈先生好吗??郡守不知道回答什么,随便回答道:?挺好的。?拜见内阁,李东阳说:?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吃惊,又随便回答道:?有,还没有到。?郡守出来,急忙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情状。(又)问左右的人,(说)是画壁的人。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要吃饭,沈周给他饭吃,(郡守)就离开乐。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母亲九十九岁去世,沈周也八十岁了。又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答案】⑴蕊:使……干燥⑵苟:草率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答案】B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实际上就是两方面:药用、食用。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

【考点】结合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解析】以划线句子为例,进行分析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臵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8.【答案】A(换取、接受)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不过,此题的B 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此题出得不严谨。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9.【答案】B

【解析】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10.【答案】D

【解析】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

11. 【答案】(1)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解析】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②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谢过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一)陈涉世家(25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2分) 1)苟.富贵 2)若.为佣耕 3)屯.大泽乡 4)会.天大雨 5)度.已失期 6)今亡.亦死7)等.死,死国可乎 8)今或.闻无罪 9)楚人怜.之 10)又间.令吴广 11)从民欲.也 12)比.至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对此,你又有何启发?(3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文言文 齐王使(1)使者问赵威后(2)。书(18)未发(3),威后问(4)使者曰:“岁(17)亦无恙(21)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5),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19)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20)有问舍本(22)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6)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7),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8),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9)也?叶阳子(10)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11)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12)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13)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14)齐国,子万民(15)乎?於陵子仲(16)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翻译 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为百姓表率,使百姓孝敬父母啊,为什么到现在不让她被接见?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让她)被接见,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1)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1、爱 (1)名词。恩惠。(2)动词 ①加惠于人。 ②喜爱,爱护。 ③吝惜,舍不得。 ④怜惜。 ⑤通"",隐蔽,躲藏。(3)形容词。吝啬。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②安稳。 ③安全。 ④安定。 (2)动词。 ①养生。 ②安置,安放。 ③使……安定。 (3)代词。哪里,怎麽。 3、被 (1)名词。被子。(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遇到。 ③施加,施及。 (3)介词。表示被动。(4)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②披散,披着。 4、倍 (1)动词。 ①加倍。 ②增加。 ③通"背",背向。 ④通"背",违背。⑤背叛。 (2)量词。照原数加一 次。 (3)副词。越发,更加, 倍加。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草木的干茎。 ③根本。 ④本业,指农桑。 ⑤稿本。 ⑥版本。 ⑦奏本。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 本。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3)动词。推究本原, 考查。 (4)形容词。原来的。 (5)副词。本来,原来。 (6)复合词。本心:指 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 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 耻之心)。 (7)介词。本着,根据。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3)形容词。鄙陋,见 识浅,庸俗。 (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ⅲ、乡下人。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 低微。 7、兵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军队。 ③战略战术。 ④战争。 (2)动词。 ①侵略。 ②以兵器杀人。 (3)复合词。兵符:古 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 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 虎,又称虎符,剖成两 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 一半,以便对证。 8、病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受困。 ⑤损害。 ⑥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伯 (1)名词。 ①排行第一的,老大。 ②伯父。

文言文古文鉴赏《深虑论》

古文鉴赏《深虑论》 【作品介绍】 《深虑论》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原文】 深虑论 作者: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①,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②。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③。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④;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⑤,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

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注释】 ①图:谋划,设法对付。 ②遗:遗弃。 ③天道:上天的意志。说人事是由天命决定的。 ④一:统一,用作动词。 ⑤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指周代衽的“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度。天子将爵位和土地赐给贵族,贵族对领地和爵位有世袭权。这些诸侯名义上属于王室,实际上各自为政。秦始皇统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 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 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 / 7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 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这(虽)是 2 / 7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及诗词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臵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

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

文言文实词

180个文言实词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犹得备晨炊) 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 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薄如钱唇)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传)⑤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 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 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②应当。(当奖率三军)③将要。(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锐不可当”) 19。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20。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敌人(盖以诱敌) 23。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②慰问(人皆吊之) 24。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 29。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 31。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②恶、坏(陟罚臧否) 33。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③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②搀扶(出郭向扶将)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注释、解析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详细注释、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因为)能诵诗属(写、作)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1.优异之才。2.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3.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调用)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 国子监中。)。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越级升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zhēng shuò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节)),易服色(指车马、服饰等的颜色。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 称各级官员的服饰),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汉据土德,土的代表数字是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秦朝的服色以黑为主,到了汉武帝时期,改为黄色。土(黄色)克水(黑色),汉克秦。)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忌恨)之,乃短(指摘缺点,揭发过失)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独揽权力;专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釐”同“厘”。受厘,shòu lí,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表示想要更加接近对方而向前移动座位,大多表示听者对于对方的说话听得入迷之意。)。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qǐng zhī,不久),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教导)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多次)上疏,言诸侯或(有的)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逐渐)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教师,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2015年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词 1、交通古义: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5、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 6、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三、一词多义 1、舍:(1)便舍船:舍弃 (2)屋舍俨然:屋舍 2、寻:(1)寻向所至:寻找 (2)寻病终:随即、不久 3、志:(1)寻向所志:标记 (2)处处志之:做标记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志趣 4、乃:(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于是、就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5、遂:(1)遂于外人间隔:于是、就 (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四、同义词 1、都(1)悉如外人 (2)并怡然自乐 (3)咸来问讯 (4)皆出酒食 2、沿、顺着(1)缘溪行 (2)便扶向路 五、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向前 六、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坦,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沼泽、桑树、竹林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领者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跟人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必说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的告诉了他们。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七、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2、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1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九上文言文复习 10 岳阳楼记 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地处现今的湖南省岳阳市。 2、本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看到阴、晴不同的景色而产生悲、喜的思想感情,进而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 一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谪.守巴陵郡谪: (2)增其旧制.制: (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 (4)横无际涯 ..际涯: (5)朝晖.夕阴晖: (6)南极.潇湘极: (7)迁.客骚人迁: (8)连月不开.开: (9)日星隐曜.曜: (10)樯倾.楫摧.倾:摧: (11)薄暮冥冥 ..冥冥: (12)去国 ..怀乡去:国: (13)至若春和景.明景: (14)沙鸥翔集.集:

(15)锦鳞.游泳鳞: (16)岸芷汀.兰汀: (17)长烟一.空一: (18)宠.辱偕.忘宠:偕: (19)把.酒临风把: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21)或.异二者之为或: 二、解释下列各组文言中加点的字(16%) 1、和:政通人和.() 2、通:北通.巫峡() 春和.景明()政通.人和() 3、空:浊浪排空.() 4、极:南极.潇湘() 长烟一空.()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5、观:予观.夫巴陵胜状()6、夫:荷担者三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7、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 然则北通巫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一:一碧万顷() 10、或:而或长烟一空() 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句子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文言文实词

文言实词详解: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

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①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文言文注释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9.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1o.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1.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而:表承接。 14.酿泉:泉水名。 15.回:回环,曲折环绕。 1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上〔语文版〕文言文训练试题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4.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小溪“明灭可见”? 7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 幽邃”? .. 8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0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11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我的看法: 《小石潭记》答案;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略5清、澄。侧面描写,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6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

九年级文言文必背篇目原文、翻译及习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

(完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文言文

文言文1 1、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年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同“缺”,空隙、缺口) 至于夏水裹陵,沿溯 (sù)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三、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富贵不能淫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及其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