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词义的演变

古汉语词义的演变

古汉语词义的演变
古汉语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词义演变原因 2

论词义演变原因 1015104-02 贾永俊 摘要:由于学校的传统训诂学到今天的词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本体语言系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共使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思想的内涵,加强对中国的语义特征的调查,然后梳理了语境与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现代词汇学与传统训诂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关键词:词义变化原因历史古今异义 一、词义的变化 1、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古代和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研究词义变化的意义需要注意层次问题的时代。同样是中国古代,秦、汉、不同,六代唐、宋不同,有些词只看到和现代词汇的不同是不够的,也有在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重要变化,比如: ①毙:在先秦指倒下。《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但简子受伤并没有死,因为战斗之后,他还向的人说:“吾伏韬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但到了汉代,,“毙”有了死去的意思。 ②朕:在古代从秦始皇开始被作为黄帝的自称,秦时,它是一种常见的词汇,人们也可以用。。屈原在《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到秦以后就不能这么用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称代词,秦以

前称为“我的”或“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专用名词。对于这种有重要时代差异的词,词典作出澄清是很必要的。 2、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方言表现古代意义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古老的意义可能已经改变了,甚至消失,但仍存在方言中。例如古代“镬”“鼎”是锅的意思,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不存在了,但广州话称“锅”为“镬”,厦门话、福州话称里“锅”为“鼎”,这都是保留了古词语。 3、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词义的变化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但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上面讲到的“毙”,先秦是“倒下”,汉代以后指“死去”。倒下不再起来了就是“死”。所以“死”这个意义是由“倒下”发展而来的。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 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发生着重要变化。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语言具有继承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在我们现代词汇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大”,“小”,“哭”,“笑”,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些词汇,由于语言的继承,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 规范化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张莉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 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我们今 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 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 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 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说文》:“目,人眼。”《说文》:“眼,目也。”《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合黑白与匡谓之目。”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卷12) 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论衡?命义》) 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 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 ? 7 2 ?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词义演变的分析

词义演变的分析 小姐”词义演变的简单分析 摘要:“小姐”作为对女性的一个常见的称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三个角度探究了“小姐”称呼语词义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词义变化;原因 一、“小姐”词义的历史演变 “小姐”一词从最初产生到现在,其含义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了解这一称呼语的发展轨迹有利用更好的讨论它变化的原因。 “小姐”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此时的“小姐”专指歌舞艺人(如南宋洪迈撰《夷坚志》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使女或宫女(如宋代钱惟演撰《玉堂逢辰录》记载:“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妓女(如苏武创作的《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等从事低贱侍奉职司的女性。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这时,“小姐”之称遂为大家闺秀所忌讳。关于贬义的指称,在明代的《警世通言》和清代《称谓录》等不少著作中都可以得到佐证。 “小姐”一词从低贱摇身变为尊贵,大约是在元、明代初期的时候,特指官僚缙绅豪门富家里还未出嫁的少女,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楔子》里有云:“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此后,大凡侯门千金,大家闺秀,堂楼闺阁,富豪娇女之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统统敬称为“小姐”而不辱身份。 五四时期指代思想开放的青年知识女性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许多出国留学的人特别青睐“小姐”这一称呼语。此时受英语称呼语Miss的影响,“小姐”一词多用于指代思想开放、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她们渴望接受新知识,实践先进的思想。这时的“小姐”是对年轻女性的尊称。 解放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因“左”的意识形态操纵,“小姐”与“少爷”一起,在大陆被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贬为对女性异己分子的贱称,成为好吃懒做的女剥削者的代名词。“资产阶级小姐”的说法,艳羡之中又带有轻蔑的成分。此时,“小姐”的褒义缩小到只用来尊称外国的年轻女性。 改革开放初期,“小姐”又恢复了解放前的“尊贵”身份,多用作服务员的代称,年轻女士亦称“小姐”,中性。在商务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这种称呼一度显得新鲜时尚而又文雅礼貌,被称为“小姐”者也无不觉得声声入耳,自我感觉不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赋予了“小姐”特别的色彩,如果对“小姐”不加限定(如空中小姐、礼仪小姐等)或在特殊场合(如电视节目主持、明星颁奖晚会之类的艺术界)使用的话,“小姐”一词几乎是“妓女”的代名词。 二、“小姐”词义演变的简单分析 词义演变的原因常常是多个动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三个角度简单探究“小姐”的词义演变轨迹及原因。 (一)社会学角度 1、社会制度变革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杨景侠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2012英语成本杨景侠 20125504020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应文化。而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失败很大部分不是来自语言,而是因为交际者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没有完全的理解。了解词汇变化的现象十分必要,而更加重要的是要试图理解变化背后的机制。 影响词义演变的相关因素(Factors of change) 英语经古英语时期(450-115-)、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及现代英语时期(1500 up to the present)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所谓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内在结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现象也是英语咋表达运用上具有的丰富性、灵活性的重要原因。纵观语言文字发展的历程、社会原因和外来影响等;以及内部原因,即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等。导致词义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概括说来可以大致分为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及语言学因素(Linguistic factors)。 一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 (一)历史原因(Historical cause) 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义的变化。 (二)社会原因(Social cause)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本文将讨论词义演变的诸多起源以及其主要方式。 关键字: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 班级:07外国语学院教育3班 学号:072725030 姓名:黄滢 作为语言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词和词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根据语言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词常常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或发生一些意义上的变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就是原有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那么命名该事物的词就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指成为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这是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产生的基础。 一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位早期的语义学家把词义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三十一条。词义变化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 1.历史因素。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 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 义的变化。 2.社会因素。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给词赋予新的含义,原本是普通含义的词可能会变成专业术语,反之亦然。 3.语言因素。词义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而造成的,语言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规律而动的,如词的省略(ellipsis),使得原本需要几个词表达的含义转到一个词上,使词义发 生了变化。 4.心理因素。这点主要是通过委婉语,夸张语及讽刺语的使用而改变着某些词的含义。 如~S]OW learners或underachievers取代j-retarded children(弱智儿童),i0wer inco~ne brackets(穷人)取代了pOOl"people等,这些都是委婉语起作用的结果。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托福”、“伊妹儿”、“克隆”等等。这些外来词的产生,都来源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社会部的各个方言群体也会在接触和交流中对共同语造成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哪种方言影响较大,取决于这个方言群体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比如,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确立的,这与北方地区在历代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粤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一度成为时髦语言,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粤语外来词汇进入了普通话,例如“的士”、“作秀”、“派对”、“克力架”、“按揭”等,这与地区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托福”、“伊妹儿”、“克隆”等等。这些外来词的产生,都来源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社会内部的各个方言群体也会在接触和交流中对共同语造成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哪种方言影响较大,取决于这个方言群体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比如,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确立的,这与北方地区在历代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粤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一度成为时髦语言,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粤语外来词汇进入了普通话,例如“的士”、“作秀”、“派对”、“克力架”、“按揭”等,这与

古今词义的演变讲课讲稿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

词义的变化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 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 义。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 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 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这个词 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 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 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 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 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 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 《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 是“动物之最灵者”。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 高等动物。显然是大大深化了。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 雷。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 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 并不确切。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 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这个解释才指出了 “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再比如, “牛”,《说文》到《康熙字典》的解释都是“大牲也”。这实际上只是描述了它 的外貌特征;而现在的解释是:体大,头上有角,能耕田拉车的反刍类哺乳动 物。现在的词义从外貌特征到功用特征、再到生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 括,显然要深刻、精确得多。 2.扩大和缩小 首先,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再比如“脸”,原来指脸颊,即眼睛下面的一小块 部分;现在的脸,古人称之为“面”。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 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所以有“寝室”、*‘废寝忘食”、 “卧室“、“仰EL起坐“、“睡眠”、“不眠之夜”等说法。 即使近20年来,词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水分”,本来指物体 中所含的水,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不必要的、加进去的成分。例如‘文章要 提炼水分,力求精练”。“这个统计里面有水分。”又比如,‘包装”,本来指用 纸、盒等把商品包起来,也指包裹商品的东西。而现在又可以指“企业、演员 的形象塑造”.可以指“人的装束打扮、企业的宣传”等。例如:”这位女歌星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资料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概念、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例如:pen最早是指"羽毛",古人用羽毛当笔,这样的笔就称为pen。现在人们用钢笔写字,书写工具由羽毛发展到钢笔,但名没有变,还是pen。这样,pen一词的含义就演变了。同样,manuscript原来是指"手稿",现在只要是作者送到出版社去的原稿,不论是打字机打的还是计算机打的,都可以叫做manuscript。 又如:古人挖木为舟,称之为ship,今天人类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称宇宙飞船为spaceship, ship一词的意义也演变了。喝汽水用的吸管最初是用麦秸来充当的,因此称为straw(或drink-straw),现在的吸管多数是用纸或塑料制成的,虽然还是称作straw,但straw这个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演变。有趣的是,汉语里"麦管"这个词的命运也是一模一样的。人们对有些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了,但仍然用旧的名称来称呼这些事物。英语中atom这个借词的原义是"不可分裂的",因为希腊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裂的粒子,就称之为atom。现代科学早已发现了原子的奥妙,原子本身是一个小小的微观世界,还可分成更小的粒子,但人们还是沿用atom来称呼原子,那么atom一词的词义就不得不有所改变了。又如:penny(便士)原指一英镑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在1973年英国币制改革以后,一英镑等于100便士,penny 的意义当然随之发生了变化。度量衡单位的许多名称,如acre(英亩),foo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