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课后习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课后习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存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答: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黄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的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⑵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

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

答:⑴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着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①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辩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的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③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⑵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⑶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⑷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⑵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⑶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

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⑷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

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

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⑸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6.如何说明理会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⑴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⑵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外汇率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⑶头天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条教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开形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⑷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

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党和国家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更无法预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⑸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与时俱进地推进自己的理

论,包括修正自己的理论中某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内容。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⑴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它一经确立,就会指引着

人生前进的方向。

⑵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

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

⑶理想是人生的精神生活同样不可缺,而理想便是精神生活的支柱。

8.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答: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那种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直接答案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⑵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

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⑶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中国现

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⑴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

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⑵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如何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答: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70年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入人瞩目的重大变化,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⑵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

①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③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④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它还

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⑷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

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这就需要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

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答:⑴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不断地被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

2.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⑴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用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⑵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3.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⑴唯物辩证法与形而瞠的对立: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的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⑵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⑶结合本人或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说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4.如何理解矛盾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⑴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⑵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⑶内因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结合个人实际或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实际,说明内因外因的关系。

5.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⑵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从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要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方面,说明其指导意义。

6.说明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⑴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次,否定是

事物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⑵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⑶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⑷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①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②要准备直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的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7.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①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

粹必然性。

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评测其支配,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因为偶然性也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科学发展史上,电流的磁效应,X射线的发现、青霉素的发明,都是科学家通过抓住和分析偶然现象而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

⑷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8.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答:⑴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①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⑶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的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9.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答:⑴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①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护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③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④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⑵意识的客观性是指:①尽管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③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有些从小就离开社会群体的儿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产生意识。

10.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答: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958年我国的“大跃进”,就是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提出“人有多大胆,在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错误口号,结果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1.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⑴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论、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⑵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线路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去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⑶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追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1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⑴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要解放思想,

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⑵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答: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③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⑵只能经过第二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

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辩证关系?

答: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

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⑵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⑴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

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⑵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

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⑴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就是说,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实践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6.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答:⑴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②真理与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⑵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7.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

答:在多元的价值观格局中,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

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这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法治”可以说是从社会层面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8.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⑴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现出来的原则。

⑵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⑶“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⑷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答: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⑴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时,它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⑵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只是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⑶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技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即从提出自然科学理论到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⑴第一,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虽说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跳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5.如何理解当前是我国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改革?

答: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也日益增强。这就需要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有机衔起来。

6.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答:①劳动是人的本质。

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7.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答: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答:⑴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⑵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⑶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⑷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9.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答:⑴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但他们又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了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

⑵无产阶级的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并不是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历史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义的泥潭。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答:①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②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③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2.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答:①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生存的。

②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③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两种或两种属性。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商品是通过个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4.如何理解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答: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③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是少量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多量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①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