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

08094052 焦阳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通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而今天我主要要讲述的是认知偏差的几个种类并以身边例子举例说明。

首先,什么是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Social cognitive bias),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的种类有哪些呢?

首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大一报到时,接我的是我的一个现在关系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学

姐。当时我是两个大行李箱,她带我去宿舍时,我们一路聊天,聊得很开,我很喜欢她的那种爽朗不做作的性格。我住在六楼,她80斤重的瘦小女生非要帮我把行李搬到六楼,我觉着很温暖很感动。那次是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非常好,所以在后来报学生会我报了她在的部门,我们是上下级,老乡,我们还是“哥们儿”“闺蜜”,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对她的感觉一直很好很好。还有一个也是新生报到时,我们宿舍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我进宿舍时表现的很成熟,很舒服,所以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系不错,虽然我们后来很糟糕,但如果没有那很好的第一印象,我想我们压根儿不会有那么一阵子很好。相反,我的另一个室友,刚来报到时,晚上才到,一句话不说,让我感觉很古怪还有就是不容易相处,后来真正相处下来,我们关系非常非常非常好,好到我可以和他分享我每一个秘密。从身边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首因效应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一个人不熟时,我们很多人更倾向于对那些长相好看,举止合乎自己喜欢的人产生好映象。这也就是一直倡导面试时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做试卷答题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所谓近因效应(英文名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

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还是举例说明十一时,我一个高中同学来徐州玩,作为接待,其实我很心不甘情不愿。因为我对他最近的一次映象就是,高中时他老骗我钱还不还,借我手机作弊,结果老师查到,首先说是我的。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对他的认知非常差,所以他过来玩儿时,我只能交差似的应付带他玩儿,一点激情也没有。还是宿舍问题,假如让我想我宿舍俩人,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昨晚一个人又不洗脚了即使洗脚了也是用我们打的水,另一个在熄灯前我们还有说有笑后再睡觉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人最近做的一件事给我们产生的印象。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社会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

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心理学术语,晕轮效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在宿舍里,我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和一个人几乎不说话。所以当

关系好的人回来,我会觉着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打闹,一起玩笑,同吃一碗泡面。我觉着他人好,直爽,心地善良,淳朴等。但另一个,只要才听到他在楼梯上放歌的声音我就会开始觉着烦,他说话我会觉着这人好假,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尤其是打官腔时,我就会感觉更不舒服,最不喜欢拿架子打官腔的人。我知道我对我的两个室友产生了两个极端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我们经常在认知中产生偏差,虽然我们有时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发生在对个人的认知中,也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还是拿宿舍举例。两个室友,一个沛县人,一个淮安人。想到沛县人,我立马想到的就是一下几个,一是刘邦个无赖,二是残忍的杀狗,三是北方人的粗犷,四是我最喜欢的豪爽劲儿。想到淮安,想到

的是以下,一是周总理,二是淮扬美食。提到美国人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开放,而提到中东,保守。刻板效应不仅是对个人的认知偏差,而是对一群人,一类人的认知偏差,固有认知。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他的行为既可能影响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影响,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规律。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目的是根据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己的行为趋向。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量表

认知偏差问卷 一:白姬几年前加入了一个特殊团体,她很积极的参与该团体的活动,并为其目的而努力。现在,她认识了大部分会员,还与几个成员成了好友。白姬从不认为她自己是当“领导”的料。以前上学时她也比较活跃,但不出众。她所在的小组成员觉得她的一些想法很有道理,于是就怂恿她参加下届协会主席竞选。一开始白姬很不情愿,觉得她没那份能耐,但最后终于下决心参加竞选,因为她觉得她有精力、有想法、可以做点工作。从前还没有哪位女性得到过这个职位,但朋友们觉得很有希望获胜。白姬参加了竞选,但失败了。 设身处地为白姬着想,尽量生动的想象她当时的想法与感受。 1.一听说竞选失败,你立刻: A.感到灰心,好像是土崩瓦解了。 B.摆脱掉它,觉得无关紧要 C.感到沮丧,不知道总的选票如何 D.摆脱掉它,觉得我已尽力全力 2.竞选以后,你总结到: A.我的确因为失败而感到抑郁,不过一旦恢复了热情,我仍会为既定目标而努力 B.我失败了无关紧要,因为人们对女人当政的偏见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C.我干什么都不会成功,我根本不该让人们谈论我参加竞选的事 D.尽管我未被选上,这依然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 3.比较一下获胜者和你的“表演”,你觉得: A.作为初次尝试,我做的很好,许多地方优于对手 B.不管朋友们怎么说,我做得一点都不好 C.我觉得沮丧,因为我做得不好,但我知道下次怎么做了 D.我的表现显得经验不足,但作为初次尝试已相当不错了 二:丽莎和杨森近几个月来时常约会。丽莎不漂亮,也不算丑,但性格温柔。杨森爱开玩笑,常带她去上等餐馆和剧院。今晚她显得有点不高兴,他试图说些卿卿我我的话,但无济于事。他问她是不是有心事。她说工作中出了点问题,自己懒得谈,便对他的关心仍是很感激。此后她显得有点高兴了。 设身处地的为杨森着想,尽量生动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与感受。 1.考虑到两人关系的将来,你觉得: A.关系不错,我们开始互相了解 B.关系不错,大体上令人满意,尽管我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 C.再找一个能关心我的人会很困难,所以我希望努力保持这种关系 D.这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它令我灰心,我还要允许自己跟别的女人来往 2.你奇怪近几天丽莎为什么没有给你打电话 A.我相信我的确不知道原因,我应该去问她 B.我只能认为她根本不关心我 C.我想象她把我看的太重,有时担心会令我不耐烦,或担心把我逼得太紧 D.我对此感到扫兴,但又觉得有时事物并不完全依人的愿望而转移 3.为什么在你问她有什么心事之后她的心情变好了 A.我感到宽慰,也许我能帮助她乃至其他许多人 B.我不知道为什么,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原因,但对她心情好转我仍感到高兴 C.我闹不清她的心情,这种心情使我很烦,尽管我知道了解一个人很难 D.很难相信我能影响她,我无法让人高兴 4.你不知道她为何心情不好,并设想: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这种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同样适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所以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知称为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经历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认知对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只是他们的外在形式,而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被其外在的形式掩盖,因而使得人们对他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曲折过程。在认知活动上也要经历一个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的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在此期间,认知者和被认知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而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即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览我们的莘莘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的连害四位舍友,西北大学学生群情激愤怒砸日本料理事件,自残跳楼自杀更是不乏其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收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的。那么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就是大学生们严重偏差的社会认知。为此,本文就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进行论述以其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 1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1主观原因 1.1.1 错误归因 情境归因。在大学生中常有一种现象,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更多的归之于情境;同时也把别人的荣誉、成功归之于情境因素。这次考试不成功那么是题太难;这次活动搞的不成功,是他人没有策划好、组织好;同学拿了奖学金,是他“瞎猫碰上死耗子”;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是他命真好,这种错误归因看不到他人能力或品格上的优势,

心理学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心理学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 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 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原因就在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 第八名:幻想性错觉 幻想性错觉是指当碰到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会下意识认为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看到白云的形状时会联想到恐龙,热熔炉之中的耶稣,或者听到声音响起时就认为来了短信,这些都是幻想性错觉。以上两点的共通之处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这些意义的来源不过是观测者自己的主观认知。 有趣实例:罗夏墨迹测试利用幻想性错觉来深挖人的精神状态。测试者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然后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对测试者的回应来发掘测试者内在的想法。第七名:自验预言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通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而今天我主要要讲述的是认知偏差的几个种类并以身边例子举例说明。 首先,什么是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的种类有哪些呢? 首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大一报到时,接我的是我的一个现在关系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学姐。当时我是两个大行李箱,她带我去宿舍时,我们一路聊天,聊得很开,我很喜欢她的那种爽朗不做作的性格。我住在六楼,她80斤重的瘦小女生非要帮我把行李搬到六楼,我觉着很温暖很感动。那次是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非常好,所以在后来报学生会我报了她在的部门,我们是上下级,老乡,我们还是“哥们儿”“闺蜜”,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对她的感觉一直很好很好。还有一个也是新生报到时,我们宿舍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我进宿舍时表现的很成熟,很舒服,所以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系不错,虽然我们后来很糟糕,但如果没有那很好的第一印象,我想我们压根儿不会有那么一阵子很好。相反,我的另一个室友,刚来报到时,晚上才到,一句话不说,让我感觉很古怪还有就是不容易相处,后来真正相处下来,我们关系非常非常非常好,好到我可以和他分享我每一个秘密。从身边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首因效应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一个人不熟时,我们很多人更倾向于对那些长相好看,举止合乎自己喜欢的人产生好映象。这也就是一直倡导面试时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做试卷答题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所谓近因效应(英文名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还是举例说明十一时,我一个高中同学来徐州玩,作为接待,其实我很心不甘情不愿。因为我对他最近的一次映象就是,高中时他老骗我钱还不还,借我手机作弊,结果老师查到,首先说是我的。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对他的认知非常差,所以他过来玩儿时,我只能交差似的应付带他玩儿,一点激情也没有。还是宿舍问题,假如让我想我宿舍俩人,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昨晚一个人又不洗脚了即使洗脚了也是用我们打的水,另一个在熄灯前我们还有说有笑后再睡觉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人最近做的一件事给我们产生的印象。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社会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 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心理学术语,晕轮效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在宿舍里,我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和一个人几乎不说话。所以当关系好的人回来,我会觉着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打闹,一起玩笑,同吃一碗泡面。我觉着他人好,直爽,心地善良,淳朴等。但另一个,只要才听到他在楼梯上放歌的声音我就会开始觉着烦,他说话我会觉着这人好假,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尤其是打官腔时,我就会感觉更不舒服,最不喜欢拿架子打官腔的人。我知道我对我的两个室友产生了两个极端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我们经常在认知中产生偏差,虽然我们有时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发生在对个人的认知中,也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还是拿宿舍举例。两个室友,一个沛县人,一个淮安人。想到沛县人,我立马想到的就是一下几个,一是刘邦个无赖,二是残忍的杀狗,三是北方人的粗犷,四是我最喜欢的豪爽劲儿。想到淮安,想到的是以下,一是周总理,二是淮扬美食。提到美国人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开放,而提到中东,保守。刻板效应不仅是对个人的认知偏差,而是对一群人,一类人的认知偏差,固有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请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并谈谈如何克服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下面就一一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这些认知偏差的情况: 第一,首因效应。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江苏卫视有个十分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很多人面对上台表现都会感到紧张,一紧张就会混乱,表现得不自然,也许私下里的男嘉宾幽默风趣、大方热情、分度翩翩呢。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初初来到一个班里上课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也许恰好就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你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可是当你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他是个斤斤计较、自私小气、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认知偏差。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晕轮效应。是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这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认知判断,容易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再举一个例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产生这种晕轮效应。老师很容易会以为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所有品质都好的,而学习不认真作业欠交爱闹事的学生就是一无是处的,这种认知会导致看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不足,也看不到调皮学生的优点,容易使教学产生错误。 第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两者起作用的机制不相同而已。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一个下属做了一件错事,需要上司给其签定,这下即使这位下属以前做过一百件好事,也会无济于事,这位上司也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重用他了。因此可见,近因效应影响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妨碍着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 第四,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的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们都会认为

社会复习题正式版

试题类型: 1. 填空(10%) 2. 单项选择(10%) 3. 概念解释(20%) 4. 简答(30%) 5. 论述(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 1.什么是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2.根据社会化历程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3.根据社会化内容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4.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 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 1.什么是社会角色? 2.简述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 3.简述社会角色的种类。 4.何为角色冲突?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以及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自我过程 第四节自我的认知表征 1.什么是自我意识? 2.试分析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自我增强?个体自我增强的方式有哪些? 4.什么是自我图式? 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社会认知的特征有哪几个? 2.举例说明,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第七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述 第二节态度理论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偏见 1.什么是态度,其特点是什么? 3.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和认知平衡理论。 4.举例说明现实社会中的某一种偏见,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如何消除。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人际吸引 第四节爱情 第五节人际关系的改善 1.人际关系的定义及特点。 2.简述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3.人际关系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4.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5.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现象? 6.如何理解熟悉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

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第二章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性的弱点 第二节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 第三节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 由于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 )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开创性的工作,分享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且具有理性预期,对未来的认知是没有任何偏差的。 然而,影响认知的因素很多:本能、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等可能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有偏差的。 第一节人性的弱点 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或恐惧。 ——葛洛斯(William Hunt Gross)

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戴维·休谟(David Hume)《人性论》 一、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既定的——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习得的较为成型的本能和性质。 二、关于人性的历史观点 1、我国古人观点: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 ——性本恶(荀子)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同时,将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jié之所同也。” ;“伪”则是人的社会属性。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 2、西方的观点

扭曲您对现实的32种心理及社会认知偏差

扭曲您对现实的32种心理及社会认知偏差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享有自己的个人世界观。不幸的是,当涉及到解释信息和使客观感觉成为现实时,人的大脑很难做出各种精神上的错误,这些错误都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有缺陷的人类推理,绕开这些基本的人类直觉没有简单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我们犯下的具体错误以及原因。 1.衰落主义: 您记得过去比过去更好,并希望未来比可能更糟。这是一个有趣的时期,因为从统计上讲,这是历史上最和平,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但是24小时的新闻周期很少反映出这一点。 2.正义世界假说: 您对正义世界的偏爱使您假设它存在。当然,认为世界不公平是不舒服的,但是通过了解这一点,您将对人和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3.信念偏见 如果结论支持您现有的信念,则您将合理化所有支持该观点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查看新信息,而是准备捍卫我们自己的想法,而无需实际质疑它们。 4.框架效应: 上下文和交付方式对故事的解释方式有很大影响。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我们可以被操纵,并努力限制构架对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5.熟悉性偏向: 投资者将钱投入“她所知道的”中,而不是寻求投资组合多元化带来的明显

好处。仅仅因为某种行业或安全性是熟悉的,并不能使其成为逻辑选择。 6.自我归因偏见: 企业家将公司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不是其他因素(团队,运气,行业趋势)。当情况恶化时,他指责这些外部因素破坏了他的进步。 7.固定偏见: 薪资谈判中的员工过于依赖谈判中提到的第一个数字,而不是理性地研究各种选择。 8.生存偏见: 创业看起来很容易,因为那里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但是,这是一种认知偏见:成功的企业家仍然存在,而数百万失败的企业家则去做其他事情。 9.损失厌恶心理 相比得到产生的喜悦感,我们更厌恶失去产生的悲伤。换句话说,损失100元产生的价值与得到100元的产生的价值之和,在我们的心理上看来是负数。10.避免痛苦否认 我们倾向通过不承认或不正视事实的方式来逃避痛苦。为了不让自己痛苦,我们不愿意谈论引发痛苦的事情,即便通过反思那件事可以获得有益的教训。 11.反馈一致倾向 倾向根据他人的行为做出一致反应,即以怨报怨,以德报德。可以分为三类:无意识自发的、有明显亏欠感的、妥协—退让原理。这种倾向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益处,但也容易被人利用。 12.乐观主义倾向 高估自己做成某件事的可能性,同时低估自己遭遇某种不幸的可能性(侥幸心理)。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交往造成了消极影响。我们应充分重视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 极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纠正这些社会认知偏差。 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人际交往不畅在大学生中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1]139在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就心理方面而言,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且常见。这是由青年时期交往的特点所决定的。”[1]140其中影响较大而又十分常见的社会认知

偏差主要有: (一)首因效应及其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整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即形成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认知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一见钟情”、“先入为主”等。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它会使人际认知具有表面性:第一印象常常是对一个人表面特征的认知,素不相识的人初次接触,彼此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就容易以貌取人,使认知具有表面性。其次,首因效应使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初次接触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印象对日后的交往影响更大,当对对方一无所知时,自然特别留意其一切未知信息。 首因效应客观存在,要想克服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不利,须遵循它的规律,在与人初次交往中,能够意识到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消极作用,尽量减少这一作用对自己的影响,正确地认知他人。同时,利用首因效应,在与他人交往中,加强自己的个性表现力,给人良好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成功基础。 (二)近因效应及其影响 与首因效应相对,近因效应是指最后输入的信息对人的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1.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我们知道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社会认知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那些社会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其实就是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表象与加工的过程,即个体是如何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的。怀威尔(Whewell)和斯库尔(Skule)在1986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直以来是众多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这一理论认为,对社会信息的早期理解方式会影响人的后期目标定向阶段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在组织不同信息来形成一个表征时会受到早期理解方式的影响,而且在权衡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付诸实施时也会受其影响。 1.2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过程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社会认知过程不等同与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比如对他人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也会受到先前已作出评价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认知,因此不同于对物的认知,它是一个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可以互动、影响整个知觉的过程。 2.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说到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时,我们就会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图式。简单的说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陈俊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认知图式社会认知模型内隐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陈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 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

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 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原因就在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 第八名:幻想性错觉 幻想性错觉是指当碰到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会下意识认为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看到白云的形状时会联想到恐龙,热熔炉之中的耶稣,或者听到声音响起时就认为来了短信,这些都是幻想性错觉。以上两点的共通之处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这些意义的来源不过是观测者自己的主观认知。 有趣实例:罗夏墨迹测试利用幻想性错觉来深挖人的精神状态。测试者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然后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对测试者的回应来发掘测试者内在的想法。 第七名:自验预言 自验预言是指自我用行为来应验自认为会出现的结果。一个自验预言是由其自身使其成真的。举个例子,我认为自己肯定会学习一塌糊涂,所以我减少了自己在作业和功课上的努力,最终果然和我自认为的一样,学习变得很糟糕。还有另一个普遍的例子就是情侣关系:我自己觉得另一半和自己慢慢疏远了,所以我的行为开始变得迥异,常感情用事地甩手而去。由于我的种种行为,最终一对情侣不欢而散。 自验预言是心理学上一个很利器--给你灌输一个观点,最终你因为坚信这个观点而让其变为现实。 有趣实例:经济衰退就是一种自验预言。因为得有两个季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才能形成经济衰退,而你自己在这六个月中是感觉不到其正在衰退的。但不幸的是,在GDP 刚开始初露低迷时,就有媒体报道可能要经济谁退了,人们惊慌失措并引发了一连串事件,最终真的就导致了经济衰退。 第六名:成见效应 成见效应是指通过对个人某一点的好坏来管中窥豹,形成对其总体的看法。这种偏见在职员表现评估中常有发生。举例来说:我的下属毕夫(Biff)在这三天连续迟到;我看到后就总结出毕夫是一个懒惰并且对工作漠不关心的人。毕夫迟到有种种可能的原因:或许车坏了,又或许照顾孩子的保姆没及时赶到,也可能是遇上了坏天气。而问题是,因为毕夫一个无可奈何的过错,我就认定他是一个坏员工。 有趣实例:外表吸引定势是指人们会认为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人同样也拥有着其他方面社会所认可的特质,如幸福,成功,聪明。这同时也是一种自验效应--富有魅力的人常能得到特殊照顾,如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更高的薪水。 第五名: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是指倾向于放弃自我意见而随大流,以此来感到安全和防止冲突。羊群心理最普遍的形式是“暴民心理”,主要来自于同辈的压力。羊群心理揭示了时尚之所以可以流行的原因。服饰,汽车,嗜好,风格这些种种都能得到一些群体的共鸣,并引发时尚潮流。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类: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像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因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长性。知觉恒长性保证了人 对事物相对稳定的认识,避免对于同一事物的多次反复认识,决定 了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但同 时也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也往往带有片 面性、表面性。首因效应在大学人际交往中比较普遍。有些大学生 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判断下结论。第一印象好什么都好,第一印象差,就不屑于交往。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 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是应当避免的。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如能坚持事必躬亲,注重调查研究,多了解、多观察、多留心,就 不会产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印象对以后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摄”作用。人们在相识、交 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固然很重要,而最后的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在对陌生人的认知过程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对熟人 或对久违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明显,近因效 应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 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用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 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关系。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从已 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人 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受光环影响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一点带面的毛病。因此必 须加以克服,力求全面的看待别人。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亦即“由已推人”。投射效应 实质上就在于从主观出发简单地去认知他人,自我与非我不分、认 知的主体与客体不分、认知的主体与认知的对象不分,其结果导致 认知的主观性、任意性。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应注意客观性,力求 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考察、摒弃主观臆断、妄想猜测,尽量减少 人际交往中的误会和矛盾。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某些固定化认知,影响着对人的认知和评价。定式效应有两方面的作用。积极作用使认知他人的过 程简化,有利于对被认知的人和事物做出概括性反映,它给予人的 是经验。但定式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使人在 认知过程中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给人际交往带来负 面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认知他人时要力求具体、深刻,切不可想 当然,乱画像,乱对号。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 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以后,进入大 社会提供一个处事、处人的强硬本领。 (1)重横向联系:大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同龄的同学 与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指他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 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 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

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编者按: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

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

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 摘要: 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却往往容易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认清并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分析了影响人认知偏差的五大效应。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不被人所觉察,但它却可能严重地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所以了解克服这些认知偏差很重要。既可以规范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他人减少误会。 关键词: 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实例分析解决方法 1.前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就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能被周围的人喜欢,甚至仰慕,众人都以与之结交为荣幸和愉快;而有的人却被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孤零零地被拒斥在群体的活动圈子之外。造成这种人际关系中的相容或相斥的原因,除了个人品质和人们相互协调上的影响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因素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是对交往对象真实情况的委曲和错觉,反映了人在人际认知中的非理性和主观性,所以如何克服这些认知偏差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很关键。 2.引起认知偏差的五大效应 2.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人初次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它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对某一类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会起着指导性作用。

知觉偏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知觉偏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软件学院 10212050 潘昆豪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常见的认识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广泛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人际交往和管理造成了影响。本文旨在概述几种知觉偏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知觉偏差交往管理应对 一、知觉偏差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首因效应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往往是不准确的或者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有偏差的。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假如人们先知道某人第一信息,隔较长时间后才了解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便是最新的。这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心理学社会认知

第五讲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印象整饰 第三节社会认知偏差 第四节社会行为的归因 第五讲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认知研究直接涉及到“个体如何主动地创造自己行动的框架。”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 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社会判断---经过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我们已经进入社会判断这一综合分析和推论阶段。“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 认知者(社会认知主体)本人的认知经验、世界观、价值取向、人格或个性特征。例棒球、斗牛图 2、被认知者因素 即认知对象的谈吐、表情、姿势、行为方式或风格等。(印象整饰论述) 3、交往情境图书馆、party遇见老同学可推测其身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