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

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5、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电子乌托邦思想: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8、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9、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10、伊里县调查: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美国伊里县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政治态度的影响,并出版了调查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史称“伊里县调查”。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这一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到直接作用,开始了传播效果有限论的传统。

11、既有政治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己有的政治态度。在“伊里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和居住区域设计了一个“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指数)作为显示他们的原有政治态度的综合指标。“IPP指数”分析的结果揭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干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他们把这个观点称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12、社会类别论:又称社会范畴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与扩展,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13、需要满足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不是被动的,而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信息。不同的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信息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要。

14、两级传播: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5、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16、培养理论:根据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17、知沟理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或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18、议程设置假说: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极其重要性的判断。

19、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的核心内容: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社会天性使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压力作用的产物。

20、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

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映行为实现的。戴维森将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称为“第三者效果”。

21、新闻框架:将媒介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就是新闻框架。

22、传播媒介:也可以称渠道、信道、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一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电视台、报社和电台等。

论述类:

1、论述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联系实际)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新闻选择过程中,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把关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这也说明了把关活动的组织性。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局限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原因:(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3)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2、试论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内容提示法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提示。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由于“两面提示”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即出现“免疫效果”。

(2)说理法: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诉诸情感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3)诉求法: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因此应该把握分寸,恐惧过度,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联系实际谈对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个表现层面的理解

答: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包括:认知,态度,行动..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知觉和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报道什么,不报什么,强调什么,从什么角度报道,都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和印象.这种效果也被称为“视野制约角度”,即大众传播直接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的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大众传播报道的同时伴随着解释,并提示人们的反应,通常包括是非,善恶,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左右时通过传媒的舆论向导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4、联系实际论述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人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这种反应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所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制约人的行为,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

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5、结合传播学原理,谈谈你对当下网络直播现象的看法

答:在当下电子传播时代,网络直播是传播的一种形式,即利用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建立起一个信息接收、传输和共享的虚拟平台并主要利用视频同时兼有文字图片与音频进行直播的直播形式。从传播的基本要素来看,传者受者都集中于互联网这个媒介上,网络直播则是利用这个媒介,迅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网络直播特点为即时性、立体化、交互性、溢界性、娱乐性、商业性。前四点是侧重于网络直播本身而言,娱乐性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卖点,商业性是推动网络直播迅速传播的最大动力,由娱乐刺激欲望,推动商业消费,如果过分追逐商业性,当商业性涵盖其他特性时,就会孽生出畸形的社会形态。因此网络直播从业者应该主动规范自身行业行为,有关部门加紧出台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直播环境。

1、传播学的四大创始人、一位集大成者(主要贡献)

答:(1)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5W模式(2)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理论(3)卡尔·霍夫兰(4)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功能观。一位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创立了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

2、传播定义的特点。

答: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内涵:(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大众传播特殊性的体现。

答:(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6)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4、拉斯韦尔5W模式。

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5W”模式是人类提出的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形成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但这个单向直线模式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5、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但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6、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7、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答: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8、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模式

答:对媒介组织具有选择性。一般认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是迄今为止一个较为完备的大众传播模式。

9、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答: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1)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I)—形式(2)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内容。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10、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1969年布鲁诺在《象征互动论》提出:人能够与自身互动—自我互动。他指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头脑中的“他人的期待”可以发展完善自己。

11、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答:特点(1)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它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功能(1)对个人: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2)对社会: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12、群体规范的功能。

答:(1)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2)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3、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答: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两种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如霍桑试验。

14、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6)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作用缺乏直接的反馈。这种单向性为大众传播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有副面的,也有正面的。

15、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几种观点。

答:(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协调功能;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①环境监视:一方面警戒外来威胁,一方面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②解释与规定:并不单纯告之,还有解释;③社会化功能;

④提供娱乐(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①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②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③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其经济行为并不仅仅限于为其它产业提供信息服务,他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副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人们过度的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的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2)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并不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它的改良。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大前提,这就是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3)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17、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答:(1)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实体)(2)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组织)

18、麦克罗汉的媒介理论、意义、局限性。

答: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人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3)热媒介与冷媒介: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的一类传播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都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

想。对某一感官具有低清晰度的一类传播媒介,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4)地球村:是关于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概念。这个组织形式出现于即时的电子媒介把整个世界捆绑起来形成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系时。

意义:(1)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3)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局限性:(1)麦克卢汉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媒介技术为决定因素、忽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的影响出发(2)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3)以历史唯物史观看,他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19、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宣传目标。

答:(1)经营目标: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传媒的经济收益来源:一是广告收益,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传媒面对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广告主、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传媒组织还面临着市场变化和激烈的同业竞争的压力(2)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响力等等。宣传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得到实现:一是言论活动(社论、评论)、二是报道活动。

20、介绍“把关人”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1)库尔特·卢因:美国传播学者最早提出“把关人”,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2)传播学者怀特,1950年,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但存在着局限,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只是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每个环节的把关人都处于等量齐观的地位(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每个环节的把关人地位并不相同。最关键的把关人在新闻媒介中。新闻媒介的”把关”分为两部分—双重行动。第一部分,新闻采集阶段;第二部分,新闻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更关键。

21、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1)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3)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适度效果”理论。“使用与满足”的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研究所指出的受众能动性范围有限。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2、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的以后的宏观效果,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利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前者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的、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作出的重新评价。

23、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在大众传播效果中的作用。

答:特点:(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作用:加工与解释、扩散与传播、支配与引导、协调或干扰。

24、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的五项基本定理。

答:(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

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5、“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答:(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社会天性使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压力作用的产物。

26、分众观的核心内容。

答:(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27、如何理解新闻框架及其研究领域。

答:新闻框架就是将媒介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4)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框架效果”。

28、新闻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是什么。

答:(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准则或原则,这些原则来源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3)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偶然(4)新闻框架作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29、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

答:(1)20世纪20年代的培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2)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该研究的侧重点不是为了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般理论,而是探讨引起恐慌的各种心理因素(3)1940年的“伊里调查”。该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不仅如此,该调查还提出了“政治具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4)20世纪40年代关于昼间广播剧听众的研究调查。调查揭示了受众媒介接触的一些基本动机和利用形态,开创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传统(5)20世纪40年代艾奥瓦大学的农村社会学家对玉米良种推广与普及过程的考察,推动了对新事物的“创新—扩散”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 C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组织传播 C.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 B.来电、来函 C.反馈 D.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 B.传播效果 C.传播对象 D.传播发展4.控制研究是对“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 A) A.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A.卢因B.德弗勒C.施拉姆D.波特 ( B ) .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6.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B.经济控制A.政治控制 受众控制C.文化控制 D.

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7.(C)大众传播 C.人内传播 D.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D )8.下列(.申农——韦弗模式.施拉姆模式 B A D.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守门人模式C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9 D.施拉姆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A.拉斯韦尔 B. 。(C)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 B A D.施拉姆.哈罗德·拉斯韦尔C 为研究对象).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11A.社会 B.一切传播行为 C.心理 D.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 A) A.娱乐功能 文化传递功能B.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 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B)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公共关系活动: 2.公益广告: 3.晕轮效应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 )。 A.双向交流B.单向交流 C.双向管理D.单向管理 2.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 )。 A.巴纳姆B.艾维·李 C.伯尼斯D.卡特里普 3.树立交往合作的观念,提高社交能力属于公共关系的( )。 A.优化环境功能B.提高素质功能 C.塑造形象功能D.协调关系功能 4.分析组织的自我形象与实际形象之间的现实距离时使用( )。 A.组织形象象限图B.形象要素调查表 C.语意差异分析法D.形象要素差距图 5.把重点事实和主要结论放在文章的最前边,然后按事实的重要性排列事件是( )。 A.倒金字塔结构B.并列结构 C.顺时结构D.金字塔结构 6.公关谈判的第三个阶段是( )。 A.导人阶段B概说阶段 C.交锋阶段D.妥协阶段 7.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是( )。 A.知晓公众B.行动公众 C.非公众D.潜在公众 8.《公众舆论的形成》一书的作者是( )。 A.艾维·李B.伯尼斯 C.卡特里普D.巴纳姆

9.反映组织社会影响大小的客观指标是( )。 A.美誉度B.信用度 C.知名度D.成热度 10.对于一个组织具有双重人格的公众是( )。 A.政府公众B.媒介公众 C.社区公众D.名流公众 11.公众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以偏概全”的心理定势称为( )。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12.不便于传播有形事物的传播媒介是( )。 A.杂志B.电视 C.报纸D.广播 13.反映了直线沟通的人际关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人际传播线路是( )。 A.辐射式B.链式 C.交结式D.G形网络 14.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距离也是一种传达态度的信息,亲密距离是指( )。 A.0.45米以内B.约为0.45~1.22米 C.约为1.22~3.65米D.约为3.65~9米 15.人际交往的双方共同的经验和知识领域称为( )。 A.开放区B.秘密区 C.个人经验区D.共同经验区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共10分) 1.公共关系涉及的学科有( )。 A.伦理学B.管理学 C.社会学D.营销学 E.传播学 2.庆典活动在形式上,一般有( )。 A.开幕庆典B.闭幕庆典 C.周年庆典D.特别庆典 E.节庆活动 3.记录性较差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 A.广播的缺点B.报纸的缺点 C.杂志的缺点D.电视的优点 E.电视的缺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