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写作:

能写出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写清楚景物特点和人物行为。

人文主题

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安静安详。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田园风光的图片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2.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你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描写了田园生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二、初读古诗,认读字词

(一)理解诗题,熟悉诗人。

1.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教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3.了解题意。教师引导:“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

4.学生齐读诗题。

5.简介诗人。

(二)自学生字。

1.教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3.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4.教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5.教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三)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教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2.学生读古诗,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交流。

3.教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4.指导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大胆想象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

2.班级交流,疑处点拨。

(1)第一、二两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①教师提问:这两句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预设: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②教师提问:诗人是怎样将这些景物的美写出来的呢?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紧扣“金黄、雪白、肥、稀”等关键词,想象画面之美。“肥”写出了黄澄澄的杏子个大饱满、汁多鲜美的样子;“稀”写出了油菜花凋落,绿油油的油菜籽开始成熟的样子,两个词语还预示着农作物的丰收。眼前的情景让诗人心情愉悦。

③组织学生描述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④教师提问:诗人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描写了什么?

要点:主要描写了乡村景物的色彩。

⑤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想象画面。

(2)第三、四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①朗读,思考:这两句诗歌是什么意思?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

理解“日长”: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就是指夏天白天时间变长了。

理解“篱落无人过”:出示篱笆图片,理解、体会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投下影子,乡间小路没有行人经过,村里一片宁静的情境。

想象“蜻蜓蛱蝶飞”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前两句诗句中的事物想象“蜻蜓”和“蛱蝶”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中飞舞的画面。

②教师小结:淳朴的乡村,蜻蜓和蛱蝶在那里悠闲地飞着,好一幅闲适、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串联画面,整体描述,背诵古诗。

(1)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自由练说想到的画面。

(2)学生齐读,并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并预习《宿新市徐公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教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教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教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教师引导:杨万里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2)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3)解析题目意思。

①教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②教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教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散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疏”。

(1)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2)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疏”。

4.初读古诗,了解景物。

(1)教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示例:诗句中写到“径”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

(3)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4)引导理解“径”。

①教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

5.学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三、吟诵诗句,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教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我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2)学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诵读诗句。教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

提示:借助注释引导学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

“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学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教师指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教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追飞)

(3)创设情境朗读。

①教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指名学生背诵。

四、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教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画面不止一个,想象一下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动作,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步,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的部分习题。

2.背诵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预习《清平乐·村居》,搜集有关词的资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5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释题

1.导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

(2)读准词牌名字音。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二、学习生字,体会诗和词的不同

1.学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教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教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g”。

(2)识记字形。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教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教师指名读)

(2)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①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②学生交流讨论。

③教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3)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教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学生交流。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①教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

②指导朗读。教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了青青的草地,“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教师指名读,评

价朗读)

③教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④学生自由想象、交流。教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⑤教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2)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教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学生交流。

③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指导朗读。

④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⑥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教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①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教师提问: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陶醉其中呢?

(2)指导朗读。

①教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

③教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背诵《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1.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

2.把握课文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自由读古诗,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提示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古诗词三首》分别描绘了儿童戏蝶、初夏田园和农家安居的宋代乡村和谐画卷;《乡下人家》以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农家小院门前屋后在不同时节中呈现的独特景致;《天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乡下儿童放飞心灵的生活片段;《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描绘了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字时行间尽情跳动。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既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也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中“初步体会”则指出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的度,引导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该要素安排在第一单元,是对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衔接与提升。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比四上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丰富个性化感受,增进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的综合能力。为了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本单元在选文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能力培养上又注重了梯度。《古诗词三首》书后习题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画面强的诗句,在想象画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乡下人家》在文末借助泡泡图直接提示抓关键句来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天窗》除了书后习题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词句外,还借助泡泡图提示还需关注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语句;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利用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整体上梳理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会在文章不同位置抓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体会作者情感;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通过城乡生活比较、看图仿写和自然风光的名联积累,都指向了让学生从“内在体会词句情感”向“运用词句表达感受”的语言内化过程。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单元表达目标,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与单元语文要素互相呼应,前面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习惯,同时也给学生习作中自由表达

《古诗词三首》教案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

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 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 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 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 “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 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 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 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

1古诗词三首(3篇)

1古诗词三首(3篇)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13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课文朗读 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

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C、同学们,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诗句或词语体会到的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都属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清平乐?村居》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但是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人数不多。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 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 就一起来试试吧。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4)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五、拓展阅读。 六、小练笔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

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预设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理解诗句句意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同学们的寒假生活肯定丰富多彩。除了和爸妈去走亲戚外,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呢?(生交流) 是啊,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和唐代的诗仙李白一起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一下“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回忆学习古诗方法,并按照此学法学习古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交流: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二)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尝试解读诗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

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