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癌生物治疗

肺癌生物治疗

肺癌生物治疗
肺癌生物治疗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1]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外来异物的功能,另一方面消除体内衰老细胞以及发生突变的细胞(有的突变细胞会变成癌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和癌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癌症的最终演变。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其免疫系统的强大足以及时清除突变的癌细胞。但对于癌细胞病人来说,普遍存在免疫系统低下,不能有效地识别、杀灭癌症细胞;另一方面,癌症细胞大量增殖,会进一步抑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且,癌症细胞有多种机制来逃脱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杀伤,癌症的免疫治疗就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提高癌症的免疫原性,给机体补充足够数量的功能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激发和增强机体抗瘤免疫应答,提高癌症对机体抗癌症免疫效应的敏感性,在体内、外诱导癌症特异性和非特异味性效应细胞和分子,达到最终清除癌症的目的。

癌症生物免疫治疗,其作用不是杀死全部癌症细胞,而是由于当癌症细胞负荷明显降低时,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后,通过清除微小的残留病灶或明显抑制了残留癌症细胞增殖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癌症免疫治疗正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杀灭和抑制其增殖。

肺癌生物治疗 - 肺癌生物治疗

肺癌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发展迅速,而且极易转移,多数病人发现肺癌时已经出现转移,此时治疗起来就很棘手。只有目前的生物治疗可以解决这个烦恼。

为了治疗这样的肺癌,以往采取的治疗方式都容易过度,像对肺癌有远处转移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此时他们的机体状态一般都很差,若进行手术,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手术对机体的损伤及其并发症可能使患者过早结束生命。另外,化、放疗还会严重影响抵抗力,损伤重要器官。因此,“手术或化、放疗等激烈治疗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重”,甚至可能加速死亡。但是当患者出现晚期症状的时候,并不能宣判患者已经丧失了生命延续的可能,而是要针对不同的症状,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肺癌是目前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人类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并预计我国本世纪中期肺癌死亡将超过100万人/年,因此肺癌的防治是人类本世纪的重要课题。

临床上,手术治疗是肺癌的早期症状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达40%-50%,其中早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率可达 70%-85%。非手术治疗,如放化疗,无论应用何种方法其5年生存率均在3%以下,90%患者都在一年内死亡。而且放化疗的选择,应依据肿瘤缓解情况、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治疗相关性毒性而定。

如今,癌症的世界里也有了“春天”――肺癌生物治疗诞生了,这种新技术具有高针对性、防复发、副作用小、增强免疫力、维护机体生理平衡、强效杀灭癌细胞并阻止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等优势,它把患者从无尽放化疗痛苦中解救出来,给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有研究人员选择150名患者进行实验,他们将这些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其中使用肺癌生物治疗的患者,3年后无复发率为72%。未使用生物细胞治疗的,3年后复发率为33%。5年后使用生物细胞治疗的患者,无复发率为67%,未使用生物细胞治疗的,复发率为22%。研究证实生物治疗可以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能抑制肺癌复发。因此,生物治疗肺癌是目前最合适最有效、对身体无创伤的治疗方法。

鉴于手术、放化疗的弊端,在肺癌晚期的治疗中可联合应用生物治疗,可弥补手术、放化疗的补足,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周期的作用

肺癌生物治疗 - 减轻痛苦延续生命

肺癌生物治疗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尽可能减少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谓是肺癌患者的福音。

肺癌生物免疫治疗不仅能迅速改善肺癌的症状,如:肺痛、发热、腹胀、腹水等,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无毒副作用,无创伤性。与放化疗联合使用,还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升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对于中晚期不能放化疗的肺癌患者,也可直接单独采用肺癌生物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可以清除体内散在的肿瘤细胞,预防多种肿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处于康复期的肺癌患者采用肺癌生物治疗进行巩固治疗,可以控制肺癌细胞转移和复发,增强免疫力,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期。

肺癌生物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延续生命的最佳选择

生物治疗就是“自己的细胞杀死癌细胞”,它是利用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两种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生物治疗不仅能激发、增强肿瘤患者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效清除体内残留病灶,且在患者体内诱发免疫记忆,从而获得长期的抗瘤效应,因而能够防治常规治疗后肿瘤残留病灶导致的复发,是一种全新、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避免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明显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真让患者能够“带瘤生存”。

联合生物治疗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在美国投入临床后证实,肺癌治疗最新技术CLS生物免疫治疗能系统杀灭肿瘤细胞,有效解决其转移和扩散,克服了手术、放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方式“不彻底、易转移、副作用大”等弊端,是国际公认的有希望完全消灭肿瘤细胞的第四大新技术疗法。著名肿瘤专家Yamazaki博士做过一组关于CLS生物免疫治疗和传统治疗的对照比较。研究表明:使用CLS生物免疫治疗的美国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为72%,未使用的为33%;5年生存率为67%,未使用的为22%。均取得了另人欣喜的效果。因此CLS生物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肿瘤患者的最佳选择。

如今,肺癌治疗最新技术CLS生物治疗技术以其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预期等优势,已经被公认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方法,是二十一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治疗手段。

1、对肿瘤细胞具体免疫识别功能,对癌细胞进行精确的杀伤。与传统放化疗相比,除了能抑制肿瘤生长外,它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并能重建人体免疫系统,减少放化疗对给人体的伤害。

2、生物治疗采取的是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植扩大对肿瘤的活化性与杀伤力,再回输人体内去杀伤肿瘤细胞。因此它是安全的,无毒副作用的,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3、生物治疗是一项不开刀,不手术的治疗方法。因此不会为机体带来任何损伤。也避免了患者承受不了手术机体带来的痛苦。

4、患者接受生物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后可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症状减轻或消失,精神状态和体力亦有明显恢复等现象,从而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有腹水的患者,生物治疗能有效缩小肿瘤体,为实现“带瘤生存”取得良好保证。[2]

生物治疗+手术

提高患者术前抵抗力,快速恢复手术造成的免疫损伤,清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及微小病灶,防止转移与复发。

生物治疗+放疗

放疗加上多细胞治疗增强放疗的敏感性,提高放疗耐受性,减少放疗的毒副作用,对患者来说更为安全。生物治疗+化疗

增加化疗敏感性,降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增强耐药性和免疫力,清除未杀伤的休眠期肿瘤细胞。

生物治疗+中药治疗

单纯中医治疗见效慢、易反复,难以彻底,联合生物治疗能够从源头上清除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实现带瘤生存。

⑴. 孕妇或者正在哺乳的妇女;

⑵.T细胞淋巴瘤患者;

⑶. 不可控制的严重感染患者;

⑷. 对IL-2等生物制品过敏的患者;

⑸. 艾滋病患者;

⑹. 正在进行全身放疗、化疗的患者;

⑺. 晚期肿瘤造成的恶病质、外周血象过低患者。

⑻.器官功能衰竭者

心脏:IV级以上;肝脏:达到国内肝功能分级C级以上;

肾脏: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

肺: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症状,并累及到其他脏器,如肝、肾功能;

当今国际治疗肺癌最好的治疗方法-cls肺癌生物免疫治疗疗法,对身体无伤害无毒副作用,它属于自体免疫细胞技术,通过采血机,分离采集患者血液。在无菌的实验室里,培养成战斗力很强、具有特殊识别能力的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一方面能针对性很强地识别、杀伤癌细胞,而丝毫不损伤正常细胞;另一方面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能较长时间清除癌细胞,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扩散。cls肺癌生物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没有毒副作用的特征,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治疗肿瘤的办法,达到延长生命时间,控制病情恶化的目的。

肺癌生物免疫治疗又称CLS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是一种能克服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方式“不彻底,易转移、易复发,副作用大”等弊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第四大新技术疗法。当肺癌生物免疫治疗和肺癌手术,肺癌放化疗联合进行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可有效清除肺癌手术、肺癌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微小病灶,预防肺癌的复发和转移。

2.可增强肺癌放疗敏感性,减少肺癌放疗毒副作用;抵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的疗效。

3.肺癌生物治疗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作用,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大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后的,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减轻或消失、皮肤有光泽、黑斑淡化、静脉曲张消失、停止脱发并生长、白发变黑发等“年轻化”表现,精神状态和体力亦有明显恢复等现象,从而大大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4.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癌细胞复发、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生物免疫治疗技术能迅速缓解其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出现瘤体缩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的治疗结果;而对于放化疗无效的肺癌患者,或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肺癌患者,生物免疫治疗技术同样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

CIK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yt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CIK)是一种有效的杀伤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条件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刺激后诱导成为一群异质细

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且对正常骨髓造血毒性小等优势。

研究认为CI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是以下三条机制实现的:1通过释放颗粒酶、穿孔素裂解靶细胞,这是CIK细胞杀伤靶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2体内活化的CIK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杀伤作用,而且还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间接杀伤瘤细胞;3 CIK细胞表达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DC细胞

DC细胞就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是目前已知体内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经体外大量扩增培养、肿瘤抗原致敏后,回输给患者,可促使患者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激活B淋巴细胞,全面启动抗体免疫系统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效应,但由于体内DC含量少,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因此获得大量成熟的DC是临床应用的基础。

DC-CIK

是利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两种细胞联合治疗肿瘤。DC-CIK 细胞不仅能激发、增强肿瘤患者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效清除体内残留病灶,且在患者体内诱发免疫记忆,从而获得长期的抗瘤效应,因而能够防治常规治疗(手术、化疗和放疗)后肿瘤残留病灶导致的复发。

DC细胞----寻找肿瘤细胞的“雷达”

DC细胞(南京454医院供图)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识别肿瘤细胞,并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激发免疫记忆保护。该细胞就如“雷达”,能够在体内随着血液全身各处主动搜索、识别肿瘤细胞,并把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促进其激活和大量增殖。但由于体内DC含量少,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因此获得大量成熟的DC是临床应用的基础。

CI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精确导弹”

CIK细胞(南京454医院供图)图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将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后而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它具有强大的抗瘤活性和非限制性杀瘤的优点,可用于任何一期的肿瘤患者。

CIK细胞免疫治疗既要保证足够的细胞数量,还要保证细胞很强的活力。CIK的效应细胞CD3+CD56+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含量较少,仅占1%-5%,肿瘤患者体内则更低,体外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后细胞大量扩增且能够保证效应细胞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该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精确识别杀伤能力很强(不损伤正常的细胞),尤其对手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肿瘤细胞扩散和复发,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DC+CIK联合应用实现疗效1+1 > 2

DC和CIK细胞两者在抗肿瘤细胞中有互补作用,联合应用取得“1+1 > 2”的疗效。DC/CIK联合回输治疗具有适用面广、采血量少、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充满了希望,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家属也是极大安慰。

DC-CIK治疗流程

1、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一定量的外周血。

2、在gmp 实验室里,分离单个核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加入培养液和细胞因子刺激细胞活化增值。

3、经过7―14 天细胞培养,细胞数增至原有数量的几百到上千倍,免疫杀伤能力增加20-100倍。

4、采血后的第7-14天,开始回输dc、cik细胞

5、经过多个疗程治疗,有效杀除肿瘤细胞,促进病员康复,改善病员生活质量。

全称“ACTL?靶向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技术”,简称“ACTL”或“ACTL技术”。

1、创新性:获得多项欧美及国际专利。

美国专利技术,编号:5,139,941

欧洲专利技术,编号:6,153,436 6,506,600

国际专利,编号:09/634,952

2、安全性:AAV是唯一获得美国NIH及FDA认证的RG1病毒载体;不良反应小。

3、精准性:肿瘤抗原决定簇诱导CTL精确靶向杀伤肿瘤细胞。

4、高效性:AAV精确转染率高;体外培养产生的CTL可量化及质量控制;强大的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疗效确切,治疗肿瘤谱广。

5、方便性:只经过一次转染;临床治疗周期短(12-14天)。

【NK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它是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它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被激活,它们会渗透到大多数组织中攻击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NK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肿瘤细胞免疫的基础。[4]

由于NK细胞的杀伤活性无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因此称为自然杀伤活性。NK细胞作用于癌细胞后杀伤效果出现早,在体外1小时、体内4小时即可见到杀伤效应。同时NK细胞弥补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时必须识别MHC-I类分子,而无法杀伤此类分子阴性的肿瘤细胞的缺陷。

3-1、NK细胞的特点

①、NK 细胞是人体内抗癌活性最强的细胞,可直接识别、杀死癌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②、NK 细胞会通过其分泌的因子抑制肿瘤附近新血管的增生,限制肿瘤生长;

③、NK 细胞可直接改善并调节患者的免疫力及神经系统,间接提高患者之生活品质;

④、NK 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减少患者疼痛,间接提升生活品质;

⑤、NK 细胞治疗无副作用。

【γδT细胞】

γδT细胞是介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免疫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组织,一般不超过T细胞总数的5%,γδT细胞处于机体免疫防护系统的第一线,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细胞毒性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功能。

4-1、γδT细胞特点

①、γδT细胞能够与多种免疫细胞发生作用,参加抗肿瘤免疫应答。

②、γδT细胞能够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迅速引起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③、γδ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④、γδT能够利用细胞毒效应杀伤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发展

⑤、γδT细胞能够分泌相关因子使活化的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特定位置,产生效应,其诱导产生的趋化因子能够放大肿瘤信号。

⑥、能分泌穿孔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由于γδT细胞具有独特的抗原识别特性和组织分布,使其成为最合适的早期抗肿瘤效应细胞之一,与其他天然免疫细胞构成机体防御恶变的第一道屏障,在抗肿瘤免疫监视和免疫效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D3AK】

CD3AK是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2共同激活的杀伤细胞,具有扩增能力强、体外存活时间较长、细胞毒活性高、分泌淋巴因子能力强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显著等优点。CD3AK具有广谱的非MHC限制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能够有选择地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杀伤活性,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

1.恶性肿瘤的治疗

机体发生恶性肿瘤后,尽早手术切除是第一选择。但是单纯手术疗法不能清除残留在血液和淋巴系统中的肿瘤细胞,因此,手术后或失去手术时机的患者,需要进行化学和放射治疗。然而放、化疗也不够全面,应辅以其他方面的治疗。其中,免疫治疗已成肿瘤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机体自身抗肿瘤能力的有效手段。生物治疗的主旨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是什么?肿瘤的有效治疗依赖于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的有效配合,即综合治疗。生物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和增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减少恶性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手术后进行免疫治疗,可显著增强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有利于清除术后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及微转移灶),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的几率。

癌症治疗的关键是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疗效:在肿瘤放疗和化疗间歇期间进行免疫治疗,有助于使患者更能耐受放疗和化疗的毒副反应,并增强抗御肿瘤的能力,提高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效果。少数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免疫治疗是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一些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的特殊类型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改善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现目前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已经难以杀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21世纪,随着肿瘤治疗的科技进步,已发展进入生物治疗的技术系统。其中,生物治疗是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肿瘤生物治疗将成为日后癌症肿瘤治疗的主导。

2020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方式及进展(完整版)

2020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方式及进展(完整版) 2019年,美国有176.2万新确诊的癌症病例,并有60.7万人死于癌症或其相关事件。肺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最高,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4。约30%~50%的肺癌在病程中出现脑转移,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甚至超过了50%。随着诊断技术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也在上升。肺癌脑转移预后极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2个月。近年来随着靶向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相继研制成功,肺癌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得以提升,因此对其脑转移的治疗更加关注。现将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方式及进展进行综述。 01 全脑放射治疗 全脑放疗(WBRT)是脑转移最为基础的放疗方式。对于多发脑转移患者(通常指病灶数>3),WBRT可以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3~6个月,并有10%~15%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1年。WBRT使约60%颅内肿瘤退缩,并改善了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预后。 WBRT最常用的分割形式为30Gy/10f。Meta分析得出,高于30Gy/10f 的生物剂量不会改善患者的总生存率(OS)、症状控制率和神经系统功能(NFI),而小于此生物剂量则会使患者的OS和NFI获益减少。对于递归分隔分析(RPA)分期高、分级预后评估(GPA)评分低的预后较差的患者,

20Gy/5f的分割方式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次选方案(n=333,其中肺癌211例,占63.4%)。 Aoyama等报道在脑部病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立体定向放疗(SRT)后联合WBRT较单纯的SRS/SRT虽然可以获得更好的颅内局部控制率,但OS无差异,亚组分析仅在GPA评分高、预后好的患者中带来生存获益,且神经认知功能损伤发生率增加。为了降低WBRT对患者神经认知功的影响,Gondi等利用调强放疗(IMRT)行保护海马的WBRT(HA-WBRT)。HA-WBRT比WBRT减少了神经干细胞80%的照射剂量,并使其余脑实质所受剂量不变。HA-WBRT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低剂量区复发率,但减少了神经认知功能的损伤,提高患者近期和远期的生活质量。此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自动治疗计划系统(aTPS)具有进一步减少海马区的照射剂量、提高其余脑实质所受剂量的均匀性、减少在正常脑组织中产生不必要的热点(hot spot)等诸多优势。目前HA-WBRT还未被常规推荐,但VMAT和aTPS的出现将显著提高HA-WBRT在临床上的地位,并有望成为新的标准治疗。 以美金刚(memantine)和多奈哌齐(donepezil)等为代表的各种药物对改善WBRT造成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得出,在WBRT前和期间服用美金刚可以推迟患者神经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的时间,延缓记忆能力、执行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下降的速度。有学者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用于脑部放疗后的患者,使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几率降低。美金刚联合普通WBRT或HA-

肺癌治疗与预后

肺癌治疗与预后 (一)化学治疗 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90%以上的肺癌需要接受化疗治疗。化疗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无论早期或晚期均较肯定,甚至有约1%的早期小细胞肺癌通过化疗治愈。化疗也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手段,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缓解率为40%~50%。化疗一般不能治愈非小细胞肺癌,只能延长患者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化疗分为治疗性化疗和辅助性化疗。化疗需根据肺癌组织学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的化疗药物和不同的化疗方案。化疗除能杀死肿瘤细胞外,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损害,因此化疗需要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近年化疗在肺癌中的作用已不再限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而常作为全身治疗列入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化疗会抑制骨髓造血系统,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可以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分为治疗性化疗和辅助性化疗。 (二)放射治疗 1.治疗原则 放疗对小细胞肺癌疗效最佳,鳞状细胞癌次之,腺癌最差。肺癌放疗照射野应包括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的纵隔区。同时要辅以药物治疗。鳞状细胞癌对射线有中等度的敏感性,病变以局部侵犯为主,转移相对较慢,故多用根治治疗。腺癌对射线敏感性差,且容易血道转移,故较少采用单纯放射治疗。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常常需要联合化疗。放疗与化疗的联合可以视病人的情况不同,采取同步放化疗或交替化放疗的方法。 2. 放疗的分类 根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分为根治治疗、姑息治疗、术前新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及腔内放疗等。 3.放疗的并发症 肺癌放疗的并发症包括: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纤维化和放射性脊髓炎。上述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与放疗剂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三)肺癌的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是肺癌首选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惟一能使肺癌治愈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肺癌的目的是: 完全切除肺癌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达到临床治愈; 切除肿瘤的绝大部分,为其他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即减瘤手术; 减状手术:适合于少数病人,如难治性胸膜腔和心包积液,通过切除胸膜和心包种植结节,切除部分心包和胸膜,治愈或缓解心包和胸膜腔积液导致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减状手术需同时作局部和全身化疗。外科手术治疗常常需在术前或术后作辅助化

放射治疗进展

第四节肺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王绿化王颖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为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来自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报 告,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位。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病例 的80%,临床工。Ⅱ期病例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约为40%。遗憾的是可手术病例仅 占全部肺癌病例的20%。30%。约30%一40%的病人在确诊时为局部晚期,40%的病 人确诊时发现有远地转移。肺癌的治疗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手段,这是从事肿瘤临床工作 的各个专业的医师的共同认识。放射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由于专 业的特殊性,以及医学教育对放射治疗所涉及的不足(包括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的 知识)。使得放射治疗的知识普及存在明显的缺陷。直接影响临床实践中综合治疗的有 效开展。本节将从不同方面讨论肺癌的放射治疗,希望不仅对从事放射治疗专业的同道狲—隅¨盏帮-临床肿瘤学进展 有参考价值,更希望能帮助从事肺癌治疗的非放射治疗专业的同道了解肺癌的放射治 疗。 一、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 放射治疗是局部治疗手段,与同样为局部治疗手段的外科手术相比,其适应范围更 为广泛,不仅能够用于局部病变的治疗(早期和局部晚期病例),对晚期病例,合理地 选择放射治疗,将能够获得满意的姑息治疗效果。 Scott Tyldesley等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53.6%病例在其病程的不同时期需要接受放射治疗,45.6%的病 例在首程治疗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64.3%的 病例需要接受放射治疗,45.9%的病例在首程治疗中接受放射治疗。不同期别的NSCLC 治疗方式的选择不同。工、Ⅱ期NSCLC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其中约20%~30%的早期 病例因合并内科疾病(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病人高龄或拒绝手术而选择放射治疗。 工、Ⅱ期接受手术的病例中,约15%因手术切缘阳性或术后复发而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在I}缶床Ⅲ期NSCLC中,可手术病例不足20%。80%的病例需要行放疗或放疗/化疗综合 治疗。对手术切除的Ⅲ期病例,放射治疗仍然作为术后治疗的指征。Ⅳ期NSCLC放射 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手段,65%的病例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综合治疗是肿瘤(包括肺癌)的治疗模式,肿瘤病人能否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仅 放射治疗科医师掌握肿瘤放射治疗指征是不够的,还需要肿瘤外科医师和肿瘤内科医师 熟知肿瘤放疗适应证。对放疗医师同样需要了解肿瘤外科和肿瘤内科的知识。 二、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 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NSCLC的首选治疗手段。I、Ⅱ期病例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 翠分别为53%~70%和48%~56%。然而,有部分早期病例因心肺功能差、合并其他 内科疾病或病人体弱而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病人拒绝手术治疗。临床经验认为,对这 组病人,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早期可手术的非 小细胞肺癌,精确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获得与手术治疗 相似的结果。 适形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显示放疗在早期NSCLC治疗 中的应用前景。Cheung和Mackillop等报道10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野(involved.field)照射的治疗结果,照射剂量为52.5120/4。中位生存期24个月,3年生存期35%,5年生存期16%。因此认为,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野照射能使部分病例获得治愈,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野照射的治疗技术可应用于不能适应手术的病例和因严重肺功能 不全不能耐受大野照射的病例。 Uematsu报道5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T。一:N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

肺癌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放射治疗

临床上手术,放化疗都是肺癌常见的治疗方法,一般早期肺癌患者主治医生都会建议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中晚期放疗,化疗,靶向药治疗等综合治疗。作为常见的临床治疗肺癌的手段,什么样的肺癌采用放射治疗?放疗有哪些禁忌?下面药代邮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肺癌什么情况下需放疗? 通常放疗是综合治疗中的局部强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作为肺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一、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如器质性心脏病而不能手术的早期(I期,II期)病人。 二、不能手术的中期(局部晚期即不能手术的IIIA与IIIB期)肺癌病人。 三、对晚期病人的转移灶放疗则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可减轻或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放疗禁忌症 一、中心型肺癌。 二、严重感染、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过低的病人等。 三、病灶过于广泛的病人,胸膜广泛转移伴胸水的病人。 四、心、肺、肾和肝实质脏器等基础疾病伴功能不全者。 五、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肺结核等疾患的病人。 特别注意:接受纵隔放疗的病人,常合并有放射性食管炎,应给予流食或半流食,以避免损伤食管。 放疗是局部治疗 对于早期进行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最近多年的调查发现,其5年生存率仍停留在15%以内。临床上肺癌在确诊时不足1/3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一半以上在就诊时即为局部晚期,这些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通过放疗仍有治愈的可能。 放射治疗就是肺癌疗效确切的局部治疗,肺癌所需放射治疗的比例80%左右。 临床上一般在手术治疗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要进行放化疗来巩固治疗的效果,或作为晚期肺癌的局部治疗手段,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药代邮认为患者应听从医嘱,正确认识放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0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进展

2020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进展 01、局限期小细胞肺癌 胸部放疗最佳剂量和分割模式 NCCN指南建议,对于局限期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是同步放化疗。 局限期SCLC 的胸部放疗的分割剂量和模式为: 45Gy/30次,超分割放疗; 或60~70Gy/30~35次,常规分割放疗。 Han等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分析了局限期SCLC常规分割放疗(QD)和超分割放疗(BID)的差异,QD和BID的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5%和63.4%,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5和31.4个月。 一项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是对比超分割放疗(45Gy,1.5Gy/f,BID)和常规分割放疗(66Gy,2Gy/f6,QD)两种不同剂量和分割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BID和QD的2年OS分别为56%和5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和25个月。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

目前,SBRT可作为非手术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表现出了良好的局部控制和最小的毒副作用。 SBRT有别于常规分割的特点:较高的单次剂量(≥8Gy/次),放疗分割次数少(≤5次),正常组织周围剂量迅速跌落,照射范围小(一般<5cm)。 对于早期的SCLC患者能否应用SBRT取代手术治疗? Videtic等进行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早期非手术的SCLC应用SBRT同步化疗和PCI,也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年的局部控制率达100%,并且没有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8例SCLC患者在化疗前后给予胸部SBRT放疗,未进行PCI治疗,3年的OS达72%。 我国的一项Ⅱ期前瞻性研究招募29例早期SCLC患者入组,SBRT开始于第1个周期化疗的第1天,考虑到肿瘤的大小和肿瘤与危及器官的距离,总的放疗剂量为40~45Gy,4~4.5Gy/次,10次/2周。研究结果显示,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3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 总之,SBRT在SCLC中的作用显著,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胸部放疗最佳时间 胸部放疗参与的最佳时间为于化疗第1个周期或第2个周期参与。

肺癌放射四大后遗症

肺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对人们威胁比较大,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疗。放射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放射治疗会杀伤正常的细胞,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那么肺癌放射四大后遗症。 肺癌放射四大后遗症 1、全身反应: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患者会出现食欲、白细胞计数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只需要进行对症处理就可以缓解情况,不会影响到放射治疗的进程; 2、放射性脑反应: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常行全脑或脑局部放射线照射,以达到控制脑部转移的目的。但在经全脑或脑局部放射线照射后可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主要表现为头痛、恶气呕吐等。 3、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主要症状有气短、干咳等,若有继发性感染时,还可有发热,黄痰等症状。此外,放射性肺纤维化常在肺癌足量放疗后的数月内出现。 4、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肺炎大多发生在剂量在40Gy以上,系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轻者多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退;而重者由于肺部发生广泛纤维化,可出现咳嗽、胸痛、气短发热甚至是呼吸衰竭等。 以上几方面就是肺癌放射治疗的副作用,有些副作用会在几周后消失,但是有些副作用会长时间存在,有的甚至会伴随终生,同时建议在放疗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给予充足的营养补充,以更好的治疗。此外放疗的时候应该及时配合中医药进行治疗。 中医药可增强放疗敏感性,减少放疗毒副作用,并且还具有抵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保证化疗的效果。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的作用,可以减轻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出现的消化道症状,恢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体力,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中医药是治疗肺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既能用在手术前后能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促进伤口的愈合,提高手术成功率。用在放化疗中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晚期患者来说,也能起到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的作用。 总之,中医是治疗癌症重要的方法,不应该成为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应该尽早的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王兴旺,肺癌晚期,男,68岁,南阳市南召县人。2010年8月在河南省门诊部,确诊为肺癌晚期。门诊部专家告诉他存活时间为4-6月,后来北京301门诊部会诊,门诊部专家再次告诉他,存活时间6-8月。2010年十一月17日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袁希福根据其病情以中药“三联平衡疗法”为原则中药治疗,停止西医治疗。两年时间过去了,王兴旺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服用中药约130副,2012年5月做ct检查显示肿块大小稳定。2016年5月份,袁希福院长协同工作人员看望了王兴旺老人,老人病情稳定、饮食正常、精神体力很好,还帮儿子打理着花圃。 通过上述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放疗虽然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副作用

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09-28T10:38:15.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涛 [导读] 由于吸烟及空气污染等原因,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周涛(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对35例确诊的肺癌,并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然后注入化疗药物,部分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改善情况,后1—3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肿瘤变化。结果肿瘤减小,咳嗽、胸痛、咯血、胸水等症状缓解。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具有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肺癌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127-02 由于吸烟及空气污染等原因,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肺癌病人大多数是男性,男女比例大约4~8:1,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目前肺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约7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实践表明,通过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可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是经病变的靶血管将有效的抗癌药集中、大量地直接注入瘤体,使瘤体受到强有力的杀伤,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对体内尚未发现的微小病灶也起到化疗作用,亦可随循环再次进入瘤体。肿瘤局部受药量明显大于静脉用药量[1]。 病例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35例。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42~79岁,平均64.7岁。全部病例经X线胸片、CT、支气管镜检查以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癌。鳞癌24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其中4例肺癌伴咯血。 二、设备: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数字减影机。对比剂:碘海醇。 三、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患者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其它部位活动性感染等疾患,排除介入治疗的禁忌症。术前同临床医师一起讨论介入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预估。术中,局麻下利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并经导管鞘导入5F胃左导管,在气管分叉处上下主动脉前侧壁寻找支气管动脉,并行血管造影,观察肿瘤动脉血管的分支、分布、染色浓度,探清动脉分支情况,尽量避开脊髓动脉、肋间动脉,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化疗药物,包括:顺铂60mg或卡铂400mg,氟脲嘧啶500-1000 mg,表阿霉素40—60mg,羟基喜树碱12mg。选择2—3种化疗药物联合灌注,4例咯血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介入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治疗结束后,拔管,穿刺处压迫止血l0~15分钟,术后卧床休息,观察排尿及下肢活动情况,静脉补液水化。一般3-4周后进行相关检查,病灶不同程度缩小,遂进行第2次治疗或多次治疗。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均找到肿瘤供血动脉,术中大多数患者在灌注药物的过程中,出现咳嗽,减缓药物注射速度(由单药缓慢推注10分钟延长至20一30分钟),可显著缓解症状,均不需特别处理,术后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经过2~3次灌注化疗后,患者的肿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 讨论 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是手术、放疗、化疗。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肺癌起病隐匿,不易被早期发现,故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不再适宜手术治疗,但常规的全身静脉化疗胃肠道、血液等毒副作用较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对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的介入治疗也在不断发展;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具有毒副作用小、创伤小、安全等优点,从而使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成为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可提高对实质性肿瘤杀伤力,使肿瘤组织逐渐缩小,为病人提供重新手术的机会。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主要供血动脉,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以使肺癌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增高,而全身化疗药物浓度降低,因此,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明显减小,患者容易耐受。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超过全身化疗,由于局部的显著去瘤负荷使肺或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同时,显著的去瘤负荷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升,增强了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化疗药物的疗效更加明显[2]。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不仅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疗效显著,而且对于全身化疗无效的肺转移癌也有明显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促使肺复张,肿瘤缩小,减轻气管阻塞[3]。其疗效与灌注次数、血管选择、药物选择、方法步骤及个体差异有一定的关系。灌药次数多者疗效优于次数少者,因为药物可以进入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消除肺癌的近处转移并抑制肿瘤的进一步扩散。对于中晚期肺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比较以往的全身静脉化疗,具有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的优势。特别对于不能手术或不愿意手术的老年患者,改善其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帮助巨大。 肺癌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支气管动脉是肺癌主要的血供来源。一些学者研究证实,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4 5],肿瘤内部和周边都没有肺动脉的血供,即使是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仍是主要供血动脉,灌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而外周药物浓度并不增加,从而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正常组织损伤及肿瘤耐药性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各种组织类型在供血血管形态及分布上均未见明显差异[6]。支气管动脉有一定的变异,因此了解这些变异将有助于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它。大多数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胸3—6椎体对应的主动脉前侧壁,左右两侧各有1—4支,直径l—2mm。但仍有一小部分变异起源于主动脉弓、内乳动脉、心膈动脉、膈下动脉、甲状干、左锁骨下动脉等。因此认识这部分变异的动脉,将有助于找到肿瘤供血动脉。肺癌介入治疗除了一般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如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肾毒性)外,还可引起脊髓损伤、食管炎、食管气管瘘、肋间动脉损伤造成背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但随着DSA设备的不断改进,微导管的应用,基本可避开脊髓动脉、肋间动脉等正常动脉,并发症也越来越少[7]。虽然介入治疗有着许多的不足,但是从我们短期的跟踪治疗、随访来看,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因此我们认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痛苦小、值得推广的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涛,李茂进,胡红耀,等.中央型肺癌介入化疗栓塞的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93.

肺癌的放射治疗讲解

肺癌的放射治疗 因临床症状就诊的患者中,当被确诊为肺癌时,多数已失去手术治疗的可能。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3肺癌患者的肿瘤属早中期,有手术探查的可能性;1/3患者的肿瘤尚局限于胸腔,但是局部肿瘤较广泛,已不能切除;余下1/3患者已到IV期,发生了远处转移。除了部分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考虑单纯手术治疗外,目前国际上对肺癌的治疗策略,无论是NSCLC还是小细胞肺癌(SCLC),都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放疗是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1 不能手术切除NSCLC的放射治疗 1.1 伴有内科疾病不宜手术或患者不愿接受外科处理的NSCLC 外放疗对不宜手术或不愿接受外科处理的NSCLC患者较合适,但生存情况不及外科切除,有可能是选择患者的差异。因为从外科转到放疗科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特别是肺功能不好,易并发放射性肺炎;而且外科手术后分期与术前有差异,术前为Ⅰ期的肺癌患者,有25%~50%患者分期上升。 对Ⅰ、Ⅱ期NSCLC患者的放疗,主要问题是放疗剂量应给多少,也就是放疗量与肿瘤的大小、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小于3㎝的肺内原发灶,根治性放疗剂量一般需要65 Gy;对较大的肿瘤,采用这样的剂量就很难达到完全缓解,因此肺癌的放疗量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而定。 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早期肺癌进行纵隔淋巴结放射,特别是周围型肺癌。这是因为放射范围越大,对肺损伤越厉害,因此,如纵隔淋巴结没有转移,仅放疗原发灶即可。有报道不照射纵隔淋巴结的肺癌患者,仅有10%的早期肺癌会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有报道即使对纵隔淋巴结预防放疗40 Gy,仍有10%患者放疗后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这说明对纵隔淋巴结放疗40 Gy是不够的。 1.2 局部晚期肺癌的放疗 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肺癌,放射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单纯放疗生存率低,配合化疗或放疗缩小后再行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1.2.1 单纯放疗: 美国放疗治疗协作组(RTOG)在30年前就研究376例,接受不同放射剂量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用40、50、60 Gy的放疗剂量,中位生长期9个月,5年生存率5%,短期生存率以60 Gy为佳,局部复发率40 Gy组为53%~58%,60Gy 组为35%。 1.2.2 序贯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比较: 由于局部晚期NSCLC患者放疗后,常出现远处转移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放化疗序贯结合有相互弥补的优点。先前的一些临床试验采用序贯放化疗未得出阳性结果,究其原因是未用铂类的化疗药物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差。以后选择含有铂类(DDP 100 mg/㎡×2,长春花碱5 mg/㎡)结合60 Gy的局部放疗,患者卡式评分大于80,体重下降不超过5%和血红蛋白压积〉30%,治疗结果是放化疗序贯组(n=78)中位生存期14个月,而单纯放疗组(n=77)10个月(P=0.006),三年生存率分别为23%与11%。 1.2.3 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比较: EORTC报道每日用DDP 6 mg/㎡结合55 Gy的放疗较每周用30 mg/m2DDP结合放疗或单纯放疗的疗效好,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6%、13%与2%。

肺癌的分类分型及治疗

肺癌的诊断及多学科治疗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外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肺癌在城市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女性的16%,均居首位。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一般可归纳为原发肿块、胸内蔓延、远处播散及肺癌的肺外表现等症状。 中心型和周围型肺癌的首发症状和X线征可不同,其诊断应主要争取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这涉及到最有效治疗的选择。从治疗角度出发,目前世界上均倾向于将两类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但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亦十分重要。 肺癌的治疗效果多年来一直没有显着提高,总的治愈率仅为10%左右,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且多药耐药。另一方面关键还在80%以上的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而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多学科治疗及预后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下面就将最近的部分成果汇报如下: 肺癌的早期诊断: 定期查体:胸透、胸片仍是目前肺癌早期诊断的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尚无准确、敏感的肿瘤标志物。 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让肿瘤的早期诊断出现了新的转机,利用检测外周血及痰中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改变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诊断。ras基因家族、erb-B族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第3、6、9条染色体上的微卫星位点。英国的Ahrendt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检测K-ras基因、突变的p53基因以及15个敏感的微卫星位点,结果明显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美国的Sozzi等则报道了血浆中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43%的临床Ⅰ期及45%的肿瘤最大直径小于2cm的患者血浆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NSCLC早期诊断的检出率。总之,目前的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技术含量高、费用昂贵,难以普及。 肺癌的多学科治疗原则: 肿瘤多学科治疗的定义是: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理)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肺癌的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已为学术界公认。 (一).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 化疗和放疗目前仍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最主要方法,放化疗近期疗效都较好,有效率在80%以上。60%左右治疗后可达完全缓解,但远期结果较差,Seifter和Ihde 分析了过去二十年文献报告中5年生存率,局限期为7%(58/862),广泛期为1%(14/1144)。最近的几组报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差异很大。近年来一个重大的发展是加入外科治疗。

肺癌介入治疗方法

肺癌介入治疗方法 :肺癌介入治疗方法,这是很多患者想了解的,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所以称之为支气管肺癌。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肺癌现在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下面我们看下肺癌介入治疗方法: 肺癌介入治疗方法 我们知道,外科治疗,是靠手术暴露后来做的;内科治疗,靠服药;而介入治疗呢,不象完全打开的那种暴露、开放似的手术,同时,也不是一种靠药物来治疗的手术,它介乎于二者之间,所以美国医生给它命名intervention(介入干预的意思),就叫介入者治疗。“介入治疗”就等于“不用开刀的手术”。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具体的讲,就是将不同的药物经血管或经皮肤直接穿刺注射入病灶内,改变病灶血供并直接作用于病灶,对于肿瘤是“饿

死(堵塞肿瘤血管)+杀死(高浓度的抗癌药物)”肿瘤,对于血栓则是“粉碎血栓+溶解血栓”;还可将不同的材料及器材置于血管或身体其他管道(胆管、食管、肠管、气管),恢复这些管道的正常功能,置于血管内则恢复血流、置于胆管则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置于食管则可改善进食、置于肠管则可恢复肠道的消化功能、置于气管则能改善呼吸。 介入治疗分类:血管性、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什么是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各种经皮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瘘栓塞术、输卵管粘堵和再通术、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什么是血管性介入技术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疗、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栓塞治疗、下腔静脉过滤器、TIPSS、血管再建、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肿瘤的供血栓塞与药物灌注、动脉内照射、放射性损伤的预防、化疗、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药物及酒精等灌注。

2020 CCO晚期肺癌治疗的精准与创新

2020 CCO晚期肺癌治疗的精准与创新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头号杀手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近一半肺癌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最新数据显示,每年肺癌约有73.3新发病例,而其中约一半为晚期肺癌。改善肺癌的治疗现状,主要在于攻克晚期肺癌治疗这个最有挑战的难题。 肺癌治疗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20年来,晚期肺癌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70年代,铂类单药确立地位,中位总生存期(OS)为6~8个月;90年代发展的第三代化疗药物,使含铂双药的中位OS提高到10个月左右。2005年起,组织学指导下将肺癌分为肺鳞癌和肺腺癌,中位OS可达到16个月。2010年开始发展的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使肺癌的中位OS 提高到20个月以上。 晚期肺癌精准化治疗的创新——中国之路 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两大平台,携手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中国抗肿瘤药物I 期联盟(ACTS)、中国肺癌罕见突变协作组(ROMA)三大团队,聚焦精准医

学研究重点专项,张力教授团队开始探索晚期肺癌精准化治疗创新的中国之路。 创新性成果:优化EGFR突变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易产生耐药,副作用较大,无法长期使用。因此,张力教授团队开展了CTONG 0804研究,这是一项III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吉非替尼对比安慰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296例患者,吉非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各148例。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组的疾病风险降低58%;维持治疗组中位OS 提高了一倍(46个月vs 21个月)。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传统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新模式,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费用。这项研究2012年入选ASCO口头报告,研究结果同年发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研究成果同时写入ASCO指南和《CSCO中国原发性肺癌指南》。 创新性成果:探索中国人群EGFR TKI原发耐药机制 对于EGFR突变患者,20%~30%患者对EGFR TKI存在原发性耐药,且机制不明。张力教授团队对接受EGFR TKI靶向治疗的患者外周血进行了第二代测序(NGS)。结果发现,合并共存突变患者靶向治疗疗效不佳,共存突变组和单纯EGFR突变组的ORR分别为44% vs 77%,合并共存突变增加了2.5倍疾病进展风险,且显著减少患者O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