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学案】春

【精品学案】春

【精品学案】春
【精品学案】春

《春》学案朱自清科目:七年级语文班级: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学习方法朗读、精读、摘录。

学时三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课前复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不知.( )为.( )不知是知.( )也

2.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的,被誉为“万世师表”、“”,世界十大家之。

《论语》属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 文言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作

例句:(2):“……也”译作

例句:

4.《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5. 《论语十则》中的名言警句关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关于修身做人的名言警句:

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rùn)酝酿.(niàng)宛转.(zhuǎn)嘹.(liáo)亮

应和.(hè)黄晕.(yùn)抖.擞.(dǒu sǒu)精神

2. 选用“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卖弄、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中的十个词语写一段关于美景的话。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有诗文集《踪迹》、散

作品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

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①默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③朗读课文,感受神情。

3.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盼望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第1段)

总括春天(第2段)

春草图(第3段)

春花图(第4段)

春描绘春春风图(第5段)

春雨图(第6段)

迎春图(第7段)

新(第8段)

赞颂春美(第9段)

力(第10段)

重点研讨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表达了作者喜悦和急切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第2自然段总写春的轮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

3. 第3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抓住的春草特点有:情态,重点词语如“钻”;质地,如“嫩、绿”;长势,如“满”;色彩,如“绿”;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

4. 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抓住的春花特点有:静态和动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

5. 第5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那些感官?并例举重点词语。

答:调动了人体:触觉,重点词语如“抚摸”;嗅觉,如“气息”;听觉,如“唱出”。

6. 第6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春雨的什么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描写春雨特点有:细密,重点词语如“牛毛、花针、细丝”;轻盈,如“薄烟”;连绵,如“乡下、小路、石桥”;闪烁,如“发亮”。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

7. 第7自然段是一幅迎春图,人民为什么要迎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答: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

8. 第8、9、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清新、自然。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春天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拓展练习请仿照本课,写一篇作文《春》或《家乡的春》。

《春》学案朱自清班级:七(3)班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学习方法朗读、精读、摘录。

学时三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课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 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 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 )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一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年10月5 日- 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 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匿 ()笑祷()告菡萏() 徘徊()荫()蔽攲()斜姊()妹 罗摩()衍()那分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 —1941) , ________ 、文学家,1913年获__________ 奖,著有诗集《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 ,选自_________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 、 _________ 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1 ?《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反思 一、在思想上: 主要结合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锻造、需要磨练的;也明白了知识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让语文课代表和一部分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抄写有关美文,名言警句,古诗词及学生优秀作文。并写在班上《学习天地》的学习园地中,这样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且在抄写的基础上基本上做到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更是全不放过,达到全员背诵、全员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并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差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思维。在德育上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作文积累。以口头作文、小练笔、大作文等形式增加作文的训练量。并及时批改、及时点评,尤其是对学困生的作文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收效良好。 4、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组织安排了五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全员参与,全员组织,全员编排,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即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也为他们搭建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收效良好。 5、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使学生心中有数。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的创新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课文化的创新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2、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3.理解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理解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5.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利用课前15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 重点) 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②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③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4、综合说明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 3.理解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②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2)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着眼于文化的继承,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2020-2021年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学案

《散文诗二首》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形象,体味作者的情感。 3.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母子间的浓浓深情,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金色花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一、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所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其作品《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体特征 散文诗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金色花》的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沐浴()祈祷()罗摩衍那() 二、整体感知 3.文中体现作者想象的句子是: 4.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分别是: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课堂探究】 1.第一段要读出孩子怎样的口吻? 2.文中写了几个优美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旨及感情。 4.品味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课后作业】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五课第一框导学案 公开课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习案★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体及两点作用。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思考交流;2、3、4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探究案★ 材料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从起步、成长,直到今天的发展、繁荣,国产动画片给每一代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合作探究(5分钟)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三: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合作探究四:有人说,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振兴,不仅需要动画创作者的坚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你认同吗?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思考: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写意画面,配音与音乐方面也充满时代气息。创作者以本身的生活体验结合我国传统题材当家,在此基础上更充分地展开想象,注入现代元素。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1、萌芽期(1949-1959)特点:初露光芒。代表作品:《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三毛流浪记》等。主要类型:木偶片、黑白片。 2、崛起期(1960-1969),特点:美术电影盛行。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1960)。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 3、蛰伏期(1970-1979),特点:民族风。代表作品:《哪吒闹海》(1979)。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剪纸片。 4、繁荣期(1980-1989),特点:百花齐放,代表作品:《葫芦兄弟》(1986,剪纸),主要类型:剪纸片、水墨片、系列片 5、转折期(1990-1999),特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代表作品:《宝莲灯》(1999),主要类型:系列片。 6、活跃期(2000-2014),特点:技术转型,代表作品:《喜洋洋与灰太狼》,主要类型:系列片、flash动画。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文化创新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精选版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8 将相和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 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 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预习导航】Array 一、学习字词。 1.能给带点的字注音吗 允诺.()召.集( 渑.池()削.弱()击缶.() 胆怯.()将相 ..和() 2.读读下列词语。 蔺相如廉颇和氏璧胆怯鼓瑟侮辱 荆条躲避击缶抵御渑池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诸位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预习课文内容。 1. 读一读“资料袋”,批画知识点。填一填。 这篇文章选自,作者是。 2.《将相和》是根据,主要是和的 故事。文题中的“将”指“相”又是指; “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 3. 这篇课文共讲了个小故事,分别给故事加上小标题是: 【课堂探究】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了“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 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1)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样 说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从 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品读全文,完成填空。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 )件事。分别是 ( )、 ( )、( )和( )。第一件事的起因 ( ),结果是( )。第二件事 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 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 三件事的总起因是( ) 五、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交流交流。 【达标训练】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dā dá)应 便. (pián biàn)宜 病假. (ji ǎ jià) 回答. (dā dá) 方便. (pián biàn) 真假. (ji ǎ jià)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学习目标】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利用课前15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重点)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了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是历史中形成的,对今天生活具有影响的文化。 3、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

第一章教案文本的构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时间是2001年。(√)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有时会是一致的。(√) 4. 教学重点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它多受教学目标的制约。(√) 5.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它主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6.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 7.教学方法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不必考虑师生的特点。(×) 8.教学目标应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但这三方面不必分列。(√). 9. 片断教学就是将40分钟的课的教学内容浓缩成短课(×) 10. 片断教学时间短,故不必设置导入与结课环节。(×) 第二章:识字写字教学 1.小学拼音教学不需教的韵母是() A.en B.iu C.enɡ D. iɑo 正确答案:D 3.关于拼音教学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示范模仿法、口诀法、手势演示法、局限法等,都是常见的拼读教学方法 B.歌谣是辨记声母、韵母的常用方法 C.应要求所有的小学生掌握直呼音节的方法 D.动画演示法一般用于学习单韵母 正确答案:B 4.“书写规范”中“规范”二字的意思是() A.笔画、笔顺正确,不写错字、别字、异体字等 B.握笔的姿势 C.整篇中每个字的大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隙和距离 D.写字的坐姿、站姿 正确答案:A 5.语文教材中的识字教学资源,一般不包括() A.插图与注释 B.语文园地 C.单元导读与目录 D.课文 正确答案:C 6.标对了调号的音节是() A.qiū B.bīe C.tūi D.dūo 正确答案:A 7.“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是( )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学案(全部完整版12部)

《西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时间教师 寄语 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学习目标1.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了解西游内涵。 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 《西游记》的作者是,字,号,汉族,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的巅峰,与 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3.你觉得《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是哪个?试着讲给你的同学听。(注意故事六要素) 4.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他哪一点品质最让你感动?

多元链接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 就是个心字。斜月就是那一勾,三星就是那三点。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适时检测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2.读《西游记》有感而发:某位观众抒发内心的情怀,请以相同的句式,进行抒情:唐僧师徒一路走来,我看到一支充满激情的乐队演奏生命之曲;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3.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散文诗二首第二课时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韩明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7散文诗二首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重难点: 3.知识链接: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 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自主探究 A.基础扫描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遮拦: 荫蔽: B.探究文本。 1.找出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灵感受? 2.“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为什么会深深的受了感动,是我看到了什么?还 是想到什么? 3.课文重点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请找出变化过程。 4.重点研读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训练达标 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书写认真,专心做题。 ⒈《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⒉文字游戏: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茶 月亮→(),(太阳)→(),(大地)→(),(花园)→花 ⒊吐漏心声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蔽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_。 母亲,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 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知识梳理导学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知识梳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要记住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3、能够把握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辨证统一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 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三、知识准备 1、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在继承的基础上,都包含着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实践是一种、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 3、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提出,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出了,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4、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又表现为。 5、文化源于,又、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6、,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7、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应当关注,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 和的文化作品。 四、学习内容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3、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相关联接:采风原指民歌的采集,现泛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调查研究。) 4、请列举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5、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 五、学习小结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所起的作用------源泉、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做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知识拓展 东亚的文化交流与创新 中国、韩国、朝鲜,东亚大陆上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因海而与日本隔绝,而是通过海与日本紧密连接在一起。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东亚大陆上就有很多的人、多样的物品、多样的文化过海传到日本,又从日本传到国外。最近每年从日本到韩国或中国旅游的人超过了400万,从韩国或中国去日本访问的人每年也达到200万以上。以这样的从古至今继续下来的交流为背景,中国或朝鲜半岛与日本在文化上有不少的共同的方面。但是与此同时其他不同的部分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创新。 六、达标检测

散文诗两首学案及练习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对母爱深情的倾诉。 2. 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3. 学习散文诗精巧的构思。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字注音。 4?用课文原文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这就是 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3) 那一朵红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晨却开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 荷叶母亲(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里看莲花了一一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 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 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 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里。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 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 一朵红 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一一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一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 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 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一一 24 散文诗两首 笑嘻嘻( ) 祷告 ( ) 姊妹( ) 莲蓬 ( ) 匿笑( ) 菡萏 ( ) 2?给下面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瓣( ) 祷( ) 辩( ) 筹( ) 辨( ) 3.文学常识填空 (1)《金色花》选自 (国籍) 作家 嗅( )到 并蒂( ) 遮蔽( ) 慈怜( ) 敧斜( ) 妄( ) 忘( ) 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____ (2)《荷叶母亲》选自 _________ 的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含答案)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学案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1.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难点 2.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重点 3.明确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及文化创造的主体。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及必然性1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必然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试判断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作者的灵感。提示错误。文化创新需要文艺工作者的灵感,但这种灵感最终来源还是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1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的作用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

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请思考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根本目的是一回事吗提示不是。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它既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试判断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提示错误。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只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探究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上海文艺家们赴甘肃天水采风,经历了国家级公祭伏羲大典,实地探访了有着8000年文明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以及有着“东方雕塑艺术馆”美誉的麦积山石窟遗址,还与当地民俗.神话专家和艺术家深入探讨交流。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沙龙活动上,采风团成员们围绕如何解读“中华魂脉”的精神内涵.挖掘“中华创世神话”的现实意义.推动艺术创作的跨界融合以及下一步的创作设想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1文艺创作为什么要采风2有人认为文化创新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有价值

(暑假一日一练)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重难点) 教师活动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2.指导学生阅读知识卡片,补充介绍背景资料。查阅字典,标注生字。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金色花》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文体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3.搜集资料整合,介绍泰戈尔和散文诗等知识。 4.学生结合教师提示,体悟本诗的朗读技巧。 5.朗读感悟。 方法指导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情感。 (1)循序渐进。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地理解。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6.指导小组交流,适时点拨,解决疑难。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 3.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嗅.(x iù)花瓣.(bàn)罗摩衍 ..那(mó yǎn) 匿.笑(nì) 祷.告(dǎo) 沐浴 ..(mù yù) 4.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洗澡。比喻受润泽或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目标导学三阅读感知】 5.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6.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篇二: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 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 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2)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学习目标】 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自主探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2.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主要资料来源是:①整理古书记载的农业知识;②采集民间歌谣谚语; ③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④自己在实践中的证明和丰富前人的经验。 3. 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历史意义:《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祖冲之利用刘徽的方法,才取得圆周率计算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