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你想知道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有哪些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吧!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一

救援共产党员

刘季平是晓庄师范地下党支部书记,晓庄被封闭后他是最早被捕的同志之一,后来他组织难友一起越狱逃跑到上海。1932年6月,刘季平第二次被捕,正在上海的陶行知先生知道后心急如焚,为了筹钱请律师,他找了好多朋友,甚至当掉了自己的一些衣物,终于在四个小时内筹集到500元大洋,立即去律师事务所,请了一位知名的律师赶在当天下午出庭辩护。由于律师的据理力辩,法庭未判刘季平死刑,改为终身监禁,并转送东烟台监狱。

陶先生又立即写了一封亲笔信,派徐明清送到泰山面交冯将军,因为当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原是冯玉祥部下。陶先生在信中写道:bquo;焕章吾兄:晓庄学生刘季平被捕,近已解往济南。敢仗鼎力救援。倘蒙援手,感同身受。弟知行拜上。冯玉祥见信后,立即找了韩复渠,尽力营救。韩复渠虽不敢贸然放人,但又不敢得罪冯玉祥,对狱中的刘季平也就没有多为难,拖了几年后便让刘季平出狱。徐明清也是晓庄师范地下党支部负责人之一,曾任晓庄共青团支部书记。

1932年春天,她在上海搞地下工作,没有适当职业掩护,生活相当困难。她求助于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毫不犹豫,通过朋友介绍她

到bquo;上海一?二八难民工厂任教育科长。当时,上海各界募捐给难民的物资很多,但却被厂方克扣私吞。徐明清发动难民职工与厂方进行斗争,发展了革命力量。厂方恼羞成怒,借故把徐明清辞退了。她离厂时,难职工列队送别,表示对厂方的抗议。陶行知先生知道此事后,赞扬徐明清干得好,是正义的行动,并交给徐明清一个新的工作,叫她在上海北新泾筹办一个新的工学团——晨更工学团,还对她说:bquo;你们与山海工学团比赛,看谁办得好。徐明清因此又有了一个公开的合法的身份,有利于进行党的工作。不久,敌人开始监视晨更工学团,而且要准备下手了。党组织决定让徐明清转移。经陶行知先生介绍,徐明清又到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办的女工补习学校当教员。徐明清继续在女工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

1935年,由于叛徒告密,徐明清不幸被捕。陶行知先生立即设法营救,并派了晓庄学生陆静霞与陈露薇两人到拘留所探望徐明清。后来,徐明清被押解到杭州监狱,陶先生因营救工作增加了困难而十分焦急。时已仲秋,天气转凉,陶行知担心徐明清无衣物御寒,他就托女工朱冰如到杭州去送衣物。过了一些时候,冬天降临,陶行知又让朱冰如到杭州探望,说:bquo;天冷了,再送点衣物去吧,国民党监狱里是很苦的。当徐明清再次接过了陶先生托交的衣物时,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陶行知为了营救徐明清,

四处奔波,多方联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地下党组织也通过各方面的关系积极营救。1936年6月徐明清终于出狱,并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戴伯韬是晓庄师范地下党员。1936年他跟随陶行知

参加了育才学校的创建工作。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共,戴伯韬得到组织通知要赶快撤离。戴伯韬等五、六人隐蔽在隐行知住所的阁楼上。

每天一早,陶先生出外买一包面条回来,请他们吃。有一天,陶行知回来告诉他们:bquo;今天早上我碰到余仲箎(原晓庄学生),他已经爬到国民党少将特务的位置了。他认识你们,你们不要再出去了!风声越来越紧,重庆不断传出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被捕被杀的消息。陶行知先生觉得再住下去,难免要发生危险。其他几个人陶先生都托朋友设法转移出去,就剩下戴伯韬。

特务正到处寻找戴伯韬的踪迹,怎么办呢?他想到老朋友冯玉祥将军。一天晚上,陶行知把化了装的戴伯韬悄悄带到巴蜀中学冯玉祥公馆。陶行知把伯韬介绍给冯玉祥:bquo;他是我的学生白桃,国民党要抓他,他没有地方住,想在你这里住一阵,你看行吗?冯玉祥非常相信陶行知先生,他毫不犹豫地说:bquo;欢迎!欢迎!陶行知在告别戴伯韬时,紧紧握住他的手再三叮咛:bquo;你要处处小心,一切听冯将军的安排。希望你到了光明区以后加紧努力,但愿将来我们还有见面的一天!他说完转身向冯玉祥拱手告别:bquo;焕章兄,一切多多拜托!冯将军豪爽地笑道:bquo;你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弟子,我会安排好的,你尽管放心。戴伯韬在冯公馆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冯玉祥派了一个师长,让伯韬装作士兵混在打猎的队伍里护送出去,使他脱离了虎口。戴伯韬终于辗转到达了苏北解放区。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二

情系难童育英才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国民党军望风而逃,大片国土沦丧,难民如潮水般涌向大西南,其中有很多是少年儿童。

一天,陶行知和戴伯韬一同去查看重庆一所战时保育院。只见吃饭的时候,大小孩子挤在一起你争我抢,大的吃饱了,小的一口也没吃到,乱哭乱叫。在一间阴森潮湿的房子里,一群生病的难童躺在地上呻吟着,有几个死去的小孩还躺在病孩中间。在保育院天天都有达官贵人前来挑选难童去做干女儿、干儿子。他们当着小孩面评头论足,使身体有缺陷的难童身心受到极大摧残。陶行知感到痛心极了。

陶行知想起此前在汉口一所临时保育院的见闻。他在那里看到一名害癞痢头的难童正在指挥小孩们唱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而且十分聪敏。当即,与陶行知一同考察的任光教孩子们唱他新谱的歌曲《高粱红了》的开头几句。随后便问:bquo;谁能用谱把它记下来?沉默了一会儿,又是这个癞痢头难童举起手来,他准确地把刚唱的两句歌曲的旋律写在黑板上,任光感到很惊喜。陶行知认为,难童中,确实有许多天才儿童,只是这些幼苗缺少阳光、雨露。他下决心开办育才学校,为国家民族选拔人才幼苗,从难童中挑选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加以特殊培养。

育才学校开办后,陶行知发现那个害癞痢头具有音乐天才的难童没有选上,便找来负责招生的常学墉老师,向他介绍这个难童的特征,叮咛常老师无论如何要把他找到。后来,常老师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位小朋友叫陈贻鑫,在大田坝第一保育院。原来,育才学校招生时,

陈贻鑫正患疟疾,所以错过了机会。陶行知知此情况后,即刻写信给该院院长罗叔章,请他派人把这个难童送到育才学校来上学。罗叔章派一位姓袁的老师,带着陈贻鑫翻过金剑雪山,渡过嘉陵江,经北碚到北泉,交由一位育才学校的老师护送到古圣寺。陶行知见到他十分高兴,安排他到音乐组学习,还写信告诉远在新加坡的作曲家任光:bquo;你在汉口赏识的秃头小朋友已经由我们迎接来了。

渐渐长大的陈贻鑫,因害癞痢头情绪低落。陶行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曾专门请皮肤病专家给他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后来,陶行知听说距重庆一百多里的荣昌县,有一位刘医生擅治此病,于是就拜托冯玉祥将军与青年会干事黄次咸邀请刘医生来校为陈贻鑫治疗。治疗期间,陶行知来到学校亲自为陈贻鑫熬药。在陶行知的关怀和精心照顾下,陈贻鑫光秃的头

上终于长满了黑发,成为一位身材颀长、眼睛聪慧、充满自信和音乐才华的英俊少年。

陈贻鑫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国内知名的音乐家。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三

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动来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

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

东张西罗,左支右绌,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那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范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范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开篇先说为职业教育确定一个“正当主义”的重要性,紧接着论述“生活主义”和“衣食主义”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理由,随之提出了“生利主义”。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当做利益,但陶老此处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 当把生利主义定为职业教育的理念之后,陶老接着从师资、设备、课程、学生四个范畴分别进行了阐述。 师资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三大素质,一是经验,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达”才能“达人”;二是学识,仅有经验无法“改良”,更无法“进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基于此,紧接着谈论了选取职业教师的三种途径: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收录职业界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专家与职业界有经验者共同合作相互补益。 设备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学校自已拥有的设备,二是可以利用职业界中的设备,无论哪一种,重点在于能让师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课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并举了一

个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学习种豆,那么就得把种豆自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作为一课。 学生方面,先谈到了职业教育的一个弊端——“学农者不归农,学商者不归商”,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入学之时所选专业与自己的才能兴趣相去甚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陶老提出了职业学校应设“职业试习科”,让学生在入学之时,能对多种专业进行尝试之后再做取舍。 文末说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国富民足、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如何呢?因自己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从身边的一些孩子的选择中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那些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由于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学之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职业教育本身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更严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况下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学业,完全达不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往往只是徒有学历而无能力的学生。 2013年,曾有幸旁听来自德国的崔勒博士介绍以巴伐利亚州为代表的教育体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们对待职业教育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在巴伐利亚州,孩子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1 稿费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 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 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 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 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 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 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 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 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 年4 月,国民党反动政府 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1932 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 “晨更工学 团” 、“劳工幼儿园” ,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不要做井底之蛙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3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工作。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 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到河南去干什么?” “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 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陶先生耐心地说:“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 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陶行知笑了:“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正是。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你看,那边有两棵树。”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陶先生说:“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树底下,小树是生

陶行知教育名篇_名句

《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2.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4.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5.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0.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1.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做,就是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录3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录(三)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的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需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 (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试将各学校的《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

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就更不必说了。一般有志办学的人,也专门在有学校的地方凑热闹,把那边疆和内地的教育,都置之度外。推原其故,只有一个病根,这病根就是怕。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地埋没了一生。我们还要进一步看,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谁的责任?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由什么学校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法 养成?可算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

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要注意,不能唯分数,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氛围还很浓郁。我们在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育人为本,牢记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知课堂内外,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

经典案例故事35-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经典案例故事35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有一天,校园里一个学生王友在打另一个学生。陶行知匆忙走过去喝住,然后,对王友说:“你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来!” 下午三点钟,王友诚惶诚恐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不料,陶行知竟微笑着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让其坐到自己的身边,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来。 “让你三点到,你就准时到,说明你很遵守时间,这很好,”陶行知说:“这块糖就是对你的奖励。”王友接住糖,满脸疑惑。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 “我了解过了,是他欺负女同学你才打他的。”陶行知将第二块糖轻轻地递过去,说:“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也应该奖励。” 当王友接住第二块糖时,疑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芒。陶行知掏出第三快糖。 “你很懂得尊重别人!”陶行知接着说:“当时你打架时,我走过去让你住手你就不打了,这很好嘛,我就喜欢你尊重别人这一点,也应该奖励。” 王友接住第三块糖后,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他眼睛里的喜悦,

渐渐被自责、后悔和羞愧所代替,面对这样的校长,他不得不垂下自己的头来。 “打人——毕竟是不对的,”王友低垂着头,小声表态说:“校长,我错了,我愿意向他道歉!” “好!”陶行知立即从衣袋里又掏出第四块糖,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更应该奖励!” 王友离开陶行知办公室时,眼睛里含满了感动的泪水,而陶行知的脸上,则始终是带着微笑的。 【心灵感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巧妙激励 陶行知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

(心得体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____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机械制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阅读机械图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学,因为我感觉用模型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图纸,结合三个视图从多个角度讲解,就能够慢慢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供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故事一 让学生找重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新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烦琐,各种文史资料、插图、题注,学生们往往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因此,陶行知老师在教bquo;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他一反以前先讲述课本内容再分析重难点的做法,而是说:bquo;同学们,请大家先把本课要讲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出来,十分钟后我们开始讲课。这十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讨论。 学生们开始埋头阅读课本,并时不时有学生交头接耳一番。 十分钟后,陶先生说:bquo;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一课,哪位同学回答一下: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bquo;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隋阳帝的暴政,而结果是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式下,唐朝建立起来。 陶先生赞许地看着他的弟子:bquo;对。隋朝灭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唐朝从太宗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史称'贞观之治'。到玄宗前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今天将学习唐朝前期这一段我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历史。那么,同学们,在这段时期,你们认为影响最重大的是哪一段? 另一学生举手:bquo;陶先生,我觉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重要了,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唐朝 正处于鼎盛时期。 这回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bquo;不,我觉得贞观之治才是重中之重。陶先生微笑地看着这位反对者:bquo;你的理由呢? 或许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该学生的音调立即壮了不少:bquo;因为唐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旺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bquo;可以说的具体一点吗? 对方沉思了一会:bquo;唐太宗李世民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注重各方面发展,这样唐朝从他开始兴盛起来,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陶先生点头道:bquo;说的不错,这确实是个重要阶段。那么,为什么历代王朝第一位君主往往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呢?待会儿我们会详细讲述。苏珊同学,你刚才认为开元盛世也是个重点,你的理由呢? 那位叫苏珊的立即站了起来:bquo;这段时期不仅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时期,理所当然是一个重点了。 陶先生笑逐颜开:bquo;有道理。那么,除了这两个重点,大家谁还有不同意见?百花齐放呵,大家有话尽管说。另一女生举手道: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

陶行知教育故事 目录 1 稿费的故事 2 拜人民为老师 3 烧扑克牌 4 不要做井底之蛙 5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6 培育革命的后代 7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8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 9 要又学又问 10 四块糖的故事 11 点石成金 12 人才、大才和天才 13 让学生找重点 14 连环教学法 15 背着爱人游泳 16 撰联谈教育 17 一首歪诗的风波 18 陶行知出计算题 19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 20 站在教室外面听课 21 报童工学团 22 劝喻轻生者 23 陶行知以诗教子 24 稿费的故事 25 陶行知洗衬衫 26 救援共产党员 27 情系难童育英才 28 晴蜓的故事 29 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30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31 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 32 伍豪事件 33 诚挚的友谊 34 请木匠当老师 35 活的生物课 36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7 小孩自动教小孩 38 拆表的故事

1 稿费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

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

陶行知小故事

陶行知出计算题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十分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于是许多狡猾的商人便开始想出馊主意,他们首先在粮食上搞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在粮食里掺杂了大量的石子、砂粒、稗子和霉烂的米,真是可恶极了。把这样的粮食卖出去,坑苦了广大老百姓,他们自己却大把大把地赚起了昧心钱。 育才学校也买了不少这样的粮食。师生可就倒霉了,不吃又不行,吃了这样的米,又不能消化,得肠胃病的师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十分焦急。为了保证师生们健康,他不得不规定每天早晨用20分钟时间上一堂“选米课”,全校师生人人动手,把米里面的杂质——剔除。但尽管如此,米里面的小砂子仍然很多,学生们吃饭时还是不时地咯牙,有的学生一嚼到砂子,立刻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食堂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饭粒。 陶先生看到了这个情况,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唉,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为了几粒砂子,吐出一口米饭,也太可惜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一天,等大家吃完然饭后,陶先生一个人留在饭厅里,走到每张桌子前,把米饭一颗一颗计了数,再按桌子分别包成“瓷鲜郑吡恕 第二天晨会上,陶先生很严肃地站到了讲台上,他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深灰色的眼镜,环视了一下台下的师生们,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抗战已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国家混乱,加上奸商的捣乱,使我们衣食就更加困难了!”陶先生不无内疚的说:“我这个校长没当好,让大家受苦

了,请大家能够原谅!”接着,他话锋一转,有点气愤地说道:“我们的粮食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却还是不知道爱惜,吃到砂子就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我看了很痛心。昨天午饭之后,我数了一下每张饭桌上散落和饭粒,少的90多粒,最多的已经超过了600粒,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听到这里,台下的同学们有的低下头,有的涨红了脸,……陶先生接着出了一道算术题,让大家一起来计算,他说:“我们吃饭时浪费的米粒每张饭桌上300粒计算,那么我们每顿饭浪费了多少粮食?如果把这些粮食算成钱以后,可以买多少发子弹?这些子弹又可以消灭多少个日本鬼子?请大家认真算一下。”同学们在下面算呀算呀,当他们算出答案时,都不禁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 陶先生又带着大家背起了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说:“同不们,现在粮食更是来之不易,是农民们冒着侵略者的炮火用生命种出来的,也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啊!我们怎么能随便浪费粮食呢?有米饭吃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这样随便糟蹋粮食,那就太对不起前方的抗日战士和后方辛苦劳动的农民伯伯了!” 同学们听了后,似乎一下子懂事了。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吃饭时遇到砂子,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地只把砂子吐出来,而把米饭仍然吃下去。餐桌上再也见不到饭粒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 学做一个人①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 (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我曾做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英语Learn by doing,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 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 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 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①本篇系陶行知1925年底在南开学校的演讲词。原载1926年2月28日《生活周刊》第1卷第19期。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 ?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 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的读后感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 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故事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故事 导读: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

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教师读书心得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 选》有感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宽和问学、校训——向着大海起航、校风——行思合一、教风——做学教合一、学风——问学合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校领导已深刻领悟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