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文号:

[内容纠错]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九日目录

第一章目标与策略

第二章强化枢纽地位

第三章推进区域一体

第四章融合交通土地

第五章持续轨道建设

第六章升级公交服务

第七章延伸慢行网络

第八章优化道路功能

第九章引导车辆使用

第十章提升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营造低碳环境

附表近期措施汇总表

附图深圳市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图

第一章目标与策略

第一节发展形势

第一条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深圳市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为深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市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阶段,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打造低碳绿色交通,建立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深圳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二条转型是下阶段深圳城市和交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及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构成、居住及就业的空间分布、交通需求特征等都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交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城市定位的提升,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为深圳参与更大范围内竞争提出更高的交通发展要求。

国家赋予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新的发展定位,要求深圳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进一步扩大深圳对国际和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强化对区域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将带来交通需求的持续大幅增长。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人口结构变化,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领域的从业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常住人口比例持续提高,居民日平均机动化出行次数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市客、货运周转量分别为2010年的3.2倍和2.3倍。

(三)区域合作进程加快,都市圈城镇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将促使城市交通需求在更大范围内重新分布。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珠江东岸地区将形成以港深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注1格局。未来深圳中心城区注2交通圈将向原特区外扩大,通勤交通圈将扩展到东莞和惠州的临近地区,客运交通需求向中心区和主要交通走廊进一步集聚,高峰时段通勤交通将大幅增长。

(四)小汽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将面临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的巨大压力,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注3亟待优化。

近年来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涨幅高达16%,目前已超过200万辆,道路车辆密度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对市民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轨道二期的开通对于缓解现状交通压力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由于轨道与其它交通方式尚未完全实现

高效的一体化整合,而且受轨道建设能力与周期限制,深圳的轨道交通难以满足未来几年机动化出行快速增长的需要。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交通综合调控措施,缓和小汽车过快增长,尽快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将陷入严重拥堵的困境。

(五)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环保意识增强,对交通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于交通安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加,交通出行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高标准的特点。推动城市交通低碳绿色发展,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交通出行环境,将是深圳市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发展目标

第三条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创造“深圳质量”的新要求,围绕《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深圳交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构建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四条以交通发展目标为指引,深圳将努力实现开放、畅达、可靠、公平、低碳和安全等六类交通发展指标:

(一)建立开放交通:完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提高深圳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到201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和年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3500万人次和130万吨,深圳港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8亿吨和2800万标箱,机场与港口的竞争力和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深圳铁路交通圈3小时到达长沙、厦门等地,5小时到达武汉、福州等地,8小时到达长三角地区,12小时到达京津地区;深圳与香港核心区间轨道交通30分钟可达,虎门、松山湖、惠阳等莞惠重要节点与深圳中心区交通1小时可达。

(二)建立畅达交通:持续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水平。到2015年,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路网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维持在25—30公里/小时,其它区域在30公里/小时以上。

(三)建立可靠交通:持续推进轨道建设,升级公交服务,提高公共交通运行速度、准点率和市民满意度。2015年轨道运营准点率达到99%以上,地面公交车辆运营准点率达到90%以上。

(四)建立公平交通:合理利用资源,交通投入向公共交通倾斜,提高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重。2015年全日机动化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比例达到56%以上。

(五)建立低碳交通:系统推动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市民低碳出行,促进城市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15年机动车排放主要污染物总量不高于目前水平。

(六)建立安全交通: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交通事故率和人员死亡率。2015年交通事故死亡率小于2.5人/万车。

第五条上述目标和指标的实现将有力推动深圳交通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即:运输方式由相对分散向综合高效转变;出行结构由个体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交通服务由保障型向优质型转变;交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交通排放由高耗低效向低碳环保转变。

第三节发展策略

第六条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圳市将实施枢纽城市、公交都市、需求调控和品质交通四大核心交通战略。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对外交通辐射力和影响力,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着力提升公交服务能力和水平,确立轨道公交主导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强化交通需求管理,有效缓和机动车交通需求过快增长,维持交通供需的基本平衡;广泛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大幅提升交通管理水平,营造低碳、安全交通环境。

第七条围绕上述战略,以行人公交优先、低碳绿色发展、差别化发展、交通需求调控、一体化整合为核心理念,深圳市将实施以下十项交通发展策略:

策略一:强化枢纽地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以深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深港机场合作以及高速铁路、深中通道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对外交通辐射力和影响力,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支持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加强大型对外客运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特别是与城市轨道、地面公交系统的一体化布局和高效衔接,以综合客运枢纽锚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基本格局。

策略二:推进区域一体。根据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以深港跨境铁路、深莞惠城际轨道为支撑,全力推动以深港为核心的港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从设施完善和政策优化两个方面推进深港跨界交通注4发展,提供更快速、更方便的深港跨界交通服务,强化深港在都市圈中的核心地位。根据深莞惠都市圈空间结构和交通需求发展态势,系统推进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一体化发展共识统筹三地综合交通发展,重点协调推进城际轨道和都市圈快线的规划建设,支撑和引导都市圈发展轴线的形成。

策略三:融合交通土地。深入推进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多层次互动、高效耦合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机制。重点加强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土地利用开发的作用,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协调交通建设与新城开发、城市更新的时序,实施交通影响评价注5制度。

策略四:持续轨道建设。提升已建轨道交通效能,继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供给规模,建立覆盖全市主要功能片区的轨道交通网络。以运营管理和都市圈发展要求为指导,大力加强城市发展轴线和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建设。围绕轨道交通全面整合客运交通系统,促进客运系统由分散低效向综合高效转变。积极探索轨道交通用地开发与投融资建设新模式,形成轨道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良性循环,保障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策略五:升级公交服务。以公交提速为核心任务,积极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大力提升地面公交走廊运能和服务水平。在城市重要客运走廊构建“轨道+快速公交”复合公交通道,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公交专用道、深港湾公交停靠站等措施提升公交速度。继续优化常规公交线网,扩大公交覆盖范围。丰富常规公交线网服务层次和品种,提供多元化公交服务。大力完善公交场站设施,进一步提升公交运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积极推进公交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既有利于公交企业良性发展,又有利于政府管控成本、直接惠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策略六:延伸慢行网络。以轨道二期工程建成运营为契机,大力构建连续通达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加强慢行交通与轨道和公交线网的便捷接驳,与绿道网充分衔接,努力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提高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活力和吸引力,满足广大市民日常出行、换乘公交、休闲健身等多方面需求。

策略七:优化道路功能。加强道路功能优化,引导道路路权分配向公交、慢行倾斜,建设重点向原特区外、新功能区倾斜。在二线通道等城市关键交通走廊,优先安排充足的公交专用道、车站设施。新城道路网建设应与土地利用开发协调,在公交走廊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等公交设施。结合城市更新和片区交通综合治理,完善街区支路网建设,改善微循环交通。

策略八:引导车辆使用。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加大交通需求管理实施力度,通过设施供给、经济杠杆、出行管理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使用,促进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近期以停车发展政策为主要抓手,通过合理供应停车设施、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缓解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在高峰时段的道路交通压力。

策略九:提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在持续交通基建的同时,优化完善设施功能,加强系统整合与统筹管理,最大限度挖掘既有设施潜力。以智能交通诱导为主攻方向,推广智能科技应用,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

交通运行管理和调度组织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丰富实用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建立稳定的交通综合改善工作机制,持续改善交通状况。

策略十:营造低碳环境注6。贯彻落实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以推广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对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和交通安全宣传,营造更环保低碳、更安全可靠的交通出行环境。

第二章强化枢纽地位

第一节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动深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

第八条与香港港口合作,共同建设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中心,强化世界级航运枢纽地位,将深圳港建设成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体、客货兼顾、内外贸结合、环境友好、效益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港口。

第九条拓展国际班轮航线,强化深圳港在国际航运网络中的枢纽节点作用。按照效益优先、集约发展、港城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拓展服务功能,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实现由大港向强港转变。

第十条推动深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加强两地港口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合作。推动前海合作区内港口相关产业的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

第十一条重点拓展国际新兴市场班轮航线。进一步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澳洲、南美、非洲、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提高航线频密程度,形成覆盖世界主要航区的全球性航运网络体系。

第十二条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盐田港区西作业区等集装箱码头和东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积极推进蛇口、赤湾港区散杂货功能向周边港口转移。加快建设蛇口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推动大小梅沙、南澳、西涌等旅游客运码头的规划建设。

第十三条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西部港区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沿江、东部过境、博深、外环等高速通道的规划建设,完善多模式集疏运系统,拓展经济腹地。促进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第十四条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综合效益。大力发展港口高端物流、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提高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强与区域其他港口合作,进一步提高深圳港效益。

第十五条促进港城协调发展。集约化使用港口相关用地,预留未来转型发展弹性。降低道路疏港比例,有效分离疏港交通和城市交通。有效控制和减少港口装卸运输生产对空气、水域等生态环境的污染。

第二节深化深港机场合作,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

第十六条通过与香港机场合作,共同打造服务深港都市区,集本地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第十七条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深化与香港机场合作,拓展机场发展空间和服务功能,共同提升辐射力和竞争力。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临空经济推进大空港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

第十八条加快推进港深西部快速轨道前期工作,建立深港机场间快速交通联系,缩短深港机场时空距离。完善深圳与香港空管协作机制,推动空域规划调整,共同提升区域航空运输能力。利用香港机场和深圳机场在国际和国内航线资源上的各自优势,推动客运中转、货运集散、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服务水平。

第十九条拓展国内外航线网络。大力发展国际航线,进一步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建设航空快件集散中心。

第二十条加快完善深圳机场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T3航站楼建设。推进广深沿江高速、机场南干道等集疏运道路,深茂铁路、穗莞深城际线、地铁11号线等轨道线路及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的建设,加强与城市轨道、道路、公交等城市交通系统的接驳,完善深圳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第二十一条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推动区港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机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制订机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机场用地、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改革。

第三节扩大高速铁路辐射范围,构建国家级铁路枢纽

第二十三条建设国家级铁路枢纽,提高深圳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铁路交通辐射能力,推动深圳由尽端型铁路节点向国家级铁路枢纽转变,提升深圳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第二十四条以高速铁路建设为重点,提高铁路运输在深圳对外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加强国家铁路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完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发挥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五条加快推进厦深铁路深圳段以及福田站、布吉站和深圳东站的建设,与深圳北站、罗湖站一起形成深圳地区“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加快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东、西港区办理站建设,形成“一主两辅”铁路货运枢纽布局。

第二十六条加快高速铁路网络拓展,加快构筑深圳铁路对外八大通道,扩大辐射范围。推动深茂铁路深圳段及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段的规划建设,增强深圳对珠江西岸、西南沿海地区以及香港的辐射能力。积极推进赣深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增强深圳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辐射。

第二十七条加快以铁路车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动铁路枢纽周边地区发展。以深圳北站、福田站、布吉站、深圳东站等大型铁路枢纽建设为契机,完善铁路枢纽与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地面公交及慢行交通的衔接,促进铁路枢纽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和城市更新。

第二十八条促进公铁、海铁、空铁多式联运注7发展,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与效益。

第四节完善公路设施功能布局,巩固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

第二十九条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体系,进一步巩固深圳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注8。

第三十条以深中通道建设为战略突破口,提升深圳对外交通辐射能力。按照系统整合、集约化发展原则优化公路客货运场站功能布局,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加强信息化科技应用,提升效率与效益。

第三十一条完善深圳西、中、东高速公路通道。着力推进深中通道前期工作,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加快推进沿江、博深、东部过境、外环、清平二期等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梅观、深汕、惠盐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第三十二条完善公路客运枢纽体系。建设平湖、葵涌客运站,扩建沙井、公明客运站,加快完善原特区外公路客运枢纽功能整合与规划布局。建设南山、盐田客运站,优化原特区内客运场站布局。建设完善龙华客运站、机场客运站,预留深圳湾客运站,依托铁路、机场、口岸等规划建设,发展复合型交通枢纽。

第三十三条完善公路货运枢纽体系。结合物流园区发展,加快推进平湖、新安、龙华和丹竹头等货运枢纽站建设。在深圳西北、东北分别布设松岗货运站和龙岗货运站。

第三十四条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公路枢纽管理水平。加强公路枢纽与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接驳,提高公路枢纽运输效率。

第三十五条根据未来公路客流需求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公路客运枢纽站内部功能布局,为深莞惠跨界公交提供场站设施。

第三章推进区域一体

第一节建立更紧密的深港交通联系,促进深港融合发展

第三十六条建立规模充足、布局合理、高效衔接的深港跨界交通系统,提供更快速和更方便的跨界交通服务,促进深港两地融合发展。

第三十七条以深港跨境轨道为重点,推动深港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从设施完善和政策优化两个方面协调推进深港跨界交通发展,持续改进跨界交通服务,促进两地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完善深港交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两地在跨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衔接。

第三十八条强化深港跨界轨道设施规划建设。

(一)结合深港空间结构和交通需求发展前景,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要方式,功能完备、规模充足、层次丰富、方便快捷的跨境客运交通系统;研究加强深港两地轨道交通联系,满足通勤出行和城市生活出行需求。

(二)完善深港跨界轨道和口岸布局。西部加快港深西部快速轨道及机场、前海铁路口岸规划建设,中部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段及沿线铁路口岸规划建设,与既有的中部福田口岸(连接深圳地铁4号线与香港东铁落马洲支线)、东部罗湖口岸(连接深圳地铁1号线与香港东铁)共同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上的跨界轨道通道格局。

第三十九条推进深港跨界道路设施规划建设。

(一)完善深港跨界道路设施布局,加快沿江高速公路、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实现深港跨界货运交通“西进西出、东进东出”。

(二)完善公路口岸体系。加快莲塘/香园围口岸规划建设,分流皇岗口岸东向货运交通,缓解沙头角口岸和文锦渡口岸的货运交通压力。

第四十条完善水运口岸设施和管理。完善蛇口码头客运口岸设施,加快东部地区南澳、西涌水运口岸规划建设。增加深港水运口岸的合作,推进水路客货运交通发展。

第四十一条优化口岸集疏运系统,发展口岸复合型枢纽。客运口岸集疏运方式以轨道交通为主,以地面公交为辅,适度控制小汽车交通。货运口岸鼓励多式联运发展。

第四十二条进一步提升跨界交通服务。

(一)争取更灵活的跨界政策,探索更高效的通关模式。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创新口岸查验方式,简化通关查验程序,推广自助式通关,逐步实施货物“单一窗口”通关和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提高通关便捷程度。

(二)加强信息科技应用,提高跨界交通效率。推动开展深港跨界交通联合调查,共享交通调查成果。建立跨界客货运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和跨界旅运交通信息公用平台。探讨与香港建立信息共享、监管结果互认机制。推动深港两地电子车资付费卡的互通互用。

(三)丰富和完善深港跨界交通服务。加快推动跨界直升机服务开通,为旅游人士及商务旅客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模式。为跨境学童提供更便利、更安全的通关服务。

第二节推动深莞惠交通一体化,强化深圳中心城市地位

第四十三条推动深莞惠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促进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深圳作为珠江东岸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扩大深圳对东莞、惠州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第四十四条以深莞惠城际轨道为重点,推动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以一体化共识统筹三地综合交通发展,从发展规划、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深莞惠交通一体化。

第四十五条推进深莞惠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强调规划引领,统筹战略性交通基建规划布局。

第四十六条加快推进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一)协同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络规划建设。与东莞、惠州合作推进城际轨道专项规划,协调穗莞深城际线、深惠城际线、虎龙城际线等城际轨道规划布局、建设及运营管理。加快穗莞深城际线建设,积极推进轨道站点交通设施配套、沿线道路建设和公交线路优化等工作。

(二)加强与东莞、惠州城市轨道衔接,推动深圳中心城区与虎门、长安、凤岗、惠阳等莞惠与深圳临近城镇的都市圈轨道快线体系规划建设。

第四十七条加强深圳与东莞、惠州的道路对接,构筑多层次都市圈道路交通衔接体系。

(一)加强高速公路对接。加快沿江高速公路、梅观高速公路扩建、清平高速公路二期、博深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设,加强外环高速公路与惠州沙清高速公路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深莞惠都市圈高速公路网。

(二)加快推进深莞惠三地主次干道衔接道路建设。加快新和路至建安路跨东宝河大桥、如意路—龙凤大道、泗黎路改造、深汕公路改造等工程建设。

第四十八条推进深圳与东莞、惠州跨界公交发展。

(一)加强三地公交线路规划、运营、监管工作机制的协调,逐步增加深圳与东莞、惠州临近地区的公交线路和班次,提高跨界公交服务水平。

(二)协调三地出租车运营和管理,加强三地运管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对出租车进行的日常监管。

第四十九条完善深莞惠三地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和协调相关规划、计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建立滚动编制深莞惠都市圈交通规划机制,协同交通发展战略,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建立深莞惠都市圈交通发展定期评估和改善机制,加强交通运行管理的衔接,提高区域交通服务水平。建立深莞惠交通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出行者提供区域交通信息服务。

第四章融合交通土地

第五十条深化落实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互动、高效耦合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机制,推动全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协调发展,进而优化空间结构、支撑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形成适应公共交通发展的城市形态,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五十一条通过协调各层次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促进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开发、产业及配套功能设施规划布局的融合发展,实现“四个同步”,即轨道、公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调整同步,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与新功能区、先行示范区开发同步,交通枢纽和站点建设与周边用地开发同步,交通影响评估与重大项目建设同步。

第五十二条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从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方面引导交通源的合理分布。

(一)进一步强化“三轴两带多中心” 注9的轴带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优化组合居住地和就业地,引导人口和就业岗位合理分布,从源头上实现交通减量。

(二)加快前海中心规划建设,与罗湖—福田中心并列形成城市发展的两个主中心。促进前海、龙华、华为等新型功能区、先行示范区开发,培育多个承担城市和区域重要服务功能的发展极核。

(三)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光明新城、坪山新城、龙华新城和大运新城等新城配置,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缓解中心城区和关键交通走廊压力。

第五十三条完善交通规划与各层次城市规划的协调工作机制,为系统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基础和保障。

(一)通过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及开展重大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家、省相关部门及周边城市协调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强化深圳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

(二)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干线道路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互动,协调综合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三)建立分区规划、法定图则、城市更新等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交通规划与评估工作机制,落实上层次交通规划,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

(四)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系统开展轨道沿线、站点及其他大型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的交通专项规划与整体设计工作。

第五十四条合理安排交通与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时序,匹配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结合前海、龙华等新区建设、城市更新等土地利用开发,协同推进轨道交通、干线道路、综

合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协调功能布局与建设计划,推动新一轮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

第五十五条实施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一)按照《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尽快实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专项规划同步开展交通影响评价,评估新增交通量及其影响,制订交通改善措施,改善项目自身及周边地区交通出行环境。

(二)建立建设项目与配套道路、公交场站、人行过街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制度。

第五十六条制定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相关政策、标准与工作机制,推进轨道建设及沿线土地利用开发。

(一)修订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为推动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提供技术规范。在主要轨道站点周围建设较高开发强度、土地混合使用、环境舒适宜人的居住、商业和就业中心,优化调整轨道沿线、站点及其他大型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鼓励使用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二)建立健全轨道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控制和吸引投资者的激励机制。完善土地储备、控制、运作机制。进一步发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作用,通过站点上盖物业的开发为轨道发展建设筹措资金。

(三)完善轨道站点地下空间开发的相关政策,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第五章持续轨道建设

第五十七条通过持续建设轨道交通,建立覆盖全市主要功能片区的轨道交通网络,确立轨道交通在中心城区和城市主要发展轴线上客运出行的主体地位,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实现轨道公交主导的交通模式,支撑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建设。

第五十八条面向轨道运营管理,强化客流需求、运营营收在规划建设决策中的地位,确保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面向都市圈发展,通过“强轴、加密”调整轨道网络规划,应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通过“引导”强化轨道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新型功能区、先行示范区开发。

第五十九条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提升已建轨道交通效能。逐步提高线路发车频率,增加车辆编组,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完善轨道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轨道运营管理。建立轨道与地面公交协同运营机制,强化两者之间的配合衔接与协同联动。协调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地培育轨道客流。

第六十条围绕轨道交通全面整合客运交通系统。加强城市轨道与城际轨道的协调布局和合理衔接。系统完善轨道二期接驳配套设施,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租车、慢行交通以及周边停车设施的衔接,依托轨道站点推进一体化客运枢纽建设。

第六十一条总结轨道二期规划建设经验,结合客流要求,优化轨道三期线站位和线路建设时序,持续推进轨道三期6、7、8、9、11号线规划建设,新增轨道长度约170公里,新增101个轨道站点。面向轨道线路运营要求,优化调整轨道线路功能、技术标准和设施规模,指导轨道项目建设实施。

第六十二条以“强轴、加密、引导”为基本思路,持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一)增加城市放射性发展轴线上的轨道交通供给,满足快速增长的轴向交通需求,特别是满足高峰期间进出中心城区的通勤交通需求。

(二)提高中心城区轨道网络密度,实现中心城区轨道站点800米服务半径基本覆盖,核心城区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三)在高强度客流走廊和城市关键走廊,充分考虑预留建设轨道交通复线的空间。

(四)推广TOD(公交导向发展)模式,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引导城市发展。

第六十三条积极探索轨道交通用地开发与投融资建设新模式。推广“轨道建设运营+上盖物业开发”建设模式,支持和鼓励土地集约创新利用,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筹措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使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保障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升级公交服务

第六十四条通过系统化的提升改造措施,打造路权优先更有保障、线网层次更为丰富、设施规模更为充足、运营服务更加可靠、行业管理更为先进的公交系统,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

第六十五条从“路权保障、设施完善、营运提升、机制创新”等方面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着力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与竞争力,保障各类人群的基本出行需求,建设对小汽车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公交系统,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公交服务。

第六十六条提高“快、干、支”各层次公交线网运营车速,实现全网络速度升级。

(一)在二线通道等高强度客流走廊建设“轨道+快速公交”复合公交通道,实现大运量交通走廊的公交提速,提高城市关键交通走廊的公交供给能力。

(二)在中等运量公交走廊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深港湾公交停靠站等措施提升公交速度,采用灵活的线路运营组织模式,提升干线公交速度。

(三)通过打通微循环、道路修缮等道路工程改善支线公交道路运行环境,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提升支线公交整体运行车速。

(四)加快完成快速公交系统规划,推进福坂快速公交示范线建设。

第六十七条继续优化常规公交线网,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一)按照轨道、地面公交“双网配合、加强覆盖”的总体原则,分区域、差异化、定期优化公交线路,完善轨道未覆盖地区公交干线网络,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接驳,提高公交服务的可达性。到2015年,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300条以上,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二)丰富公交服务品种,推广高峰巴士、商务快巴、支线小巴,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公交需求,增强公交吸引力。在华强北、车公庙等重点区域以及皇岗路、深南路等主要通道增加快线巴士、高峰巴士的数量和服务范围。在城市主要居住区与核心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之间开行直达商务快巴。建设服务全市主要社区的公交微循环系统,优先发展保障性住房社区及轨道站点周边的小支线巴士。

第六十八条完善公交枢纽、场站和停靠站。

(一)完善各类客运枢纽的公交接驳场站建设。加快与轨道二期站点配套的公交接驳场站设施建设,方便轨道公交接驳换乘,近期规划建设公交接驳场站55个,面积约21.5公顷。

(二)大力推进常规公交场站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方式,加大政府对公交场站的投资建设力度,建立相应的用地保障制度。实施居住区开发和大型

公共建筑的公交场站配建制度,建设“公交社区”注10、“公交建筑”。至2015年,规划建设常规公交场站177个。

(三)完善公交停靠站设施。新建道路一律按照高标准同步建设公交停靠站,有条件的道路增加港湾式、深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全面梳理、核定全市公交站点,实施公交站亭、站台、站牌和站架“四站”完善工程,改善乘客候车环境。

第六十九条提升公交运营管理水平。提高公交运营技术含量,结合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积极推广智能公交技术应用,近期重点建设公交信息实时发布系统和公交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公交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提高公交准点率和舒适度。分批完成公交车辆更新改造,完善车辆内部设施,营运安全、舒适、整洁的乘车环境。

第七十条深化公交体制、机制、票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控制运营成本为导向,完善公交系统运行机制,优化公交票制,合理分摊成本,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第七十一条完善出租车服务。

(一)建立出租车行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扩大“电召”系统接入出租车数量和“电召”

服务范围。

(二)完善出租车停靠站建设。在大型交通枢纽、轨道站点、口岸、旅游集散地、大型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和娱乐活动中心建立出租车候客点或营业站。

(三)加强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监管,提高驾驶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考核、奖罚、退出机制,规范出租车营运行为,提高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

(四)优化出租车运营市场环境。持续开展营运市场的整治工作,加大对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优化出租车发展环境。

第七章延伸慢行网络

第七十二条建设安全、通达、便捷、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满足市民日常出行与休闲健身的需要,积极引导市民短距离出行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中长距离选择“公交+步行”或“公交+自行车”的出行方式。

第七十三条按照“连续成网、便捷接驳、相互分离、环境提升”的原则,以拓展轨道公交服务范围和连接公共休闲空间为重点,延伸慢行接驳网和慢行休闲网,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

第七十四条以轨道、公交站点为基点构建慢行接驳网。在以站点为中心500米(5分钟步行行程)半径范围内,构建步行接驳通道。在以站点为中心3公里(15分钟自行车行程)半径范围内,构建自行车接驳通道,加强站点周边的配套慢行接驳设施建设和管理。

第七十五条结合绿道网构建慢行休闲网。重点加强居住区与绿道设施的慢行系统衔接。进一步完善山野、滨海、公园与周边地区衔接的慢行系统。

第七十六条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加快完善公共自行车投资和运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在全市主要大型居住点、公共设施、旅游区、轨道公交站点推行建设具有深圳特色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并探索采用深圳通卡的可行性。

第七十七条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

(一)中心城区主干路原则上采用护栏或绿化带等设施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在有条件的道路尽量设置相对独立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在有条件的商业区、居住区和学校周边,设置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独立步行街或步行区。

(二)保证道路两侧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有效宽度、连续性和路面的平整性,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条件。

(三)加强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新建道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置无障碍设施。系统改善既有道路交叉口坡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条件。加强对违法占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监管。

(四)完善行人过街设施。扩大人行过街信号灯和安全岛的设置范围与数量,行人过街信号应保证充分的过街时间。适当延长地铁站点通道的开放时间,为夜间行人过街提供便利。

(五)完善步行辅助设施。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出入口和人行天桥设置自动扶梯、直升电梯等设施。在人流集中的商业区、旅游区及长地铁通道设置自动人行道。在衔接地铁站出入口与重要人流吸引点的步行通道上建设连续的风雨连廊系统。

第七十八条增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吸引力。

(一)在新建居住小区,结合小区绿化建设慢行通道系统,推动安宁社区建设。

(二)在商业区、风景区和住宅区人行道采用富有特色的铺装形式,完善沿街绿化、照明、长椅、小品等辅助设施。完善自行车道标志标线,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置彩色通道。

第八章优化道路功能

第七十九条构筑以公交、行人优先为导向,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相协调,支撑特区一体化发展,和谐、畅达、集约、安全的道路交通体系,道路交通发展由建设主导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实现路权的优化分配与交通品质的整体提升。

第八十条继续完善路网的同时,强化路权管理,引导道路路权分配向公交、慢行倾斜,建设重点向原特区外、新功能区倾斜。优先安排公交、慢行交通的道路空间,实现道路功能由保障小汽车通行为主向保障公交、行人通行为主转变。统筹全市道路一体化发展,加快原特区外道路建设,完善原特区内道路网络。

第八十一条合理分配道路资源,保障公交、慢行交通路权注11。

(一)在二线通道等城市关键交通走廊,根据公交发展需求布设公交专用车道或设置为公交专用通道,优先满足公交设施布局要求。

(二)新建、改建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应优先安排公交、慢行交通空间。

(三)结合片区交通综合改善、新城中心区道路规划建设,完善片区支路网,突出慢行交通特色,塑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

(四)以公交、慢行接驳优先为原则,加强轨道站点周边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第八十二条推广以公交、慢行优先为导向的路网布局和道路功能设计。以满足公交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路网布局和道路功能定位。开展绿色可持续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统筹安排公交、自行车、小汽车等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资源,优先保障公交、慢行交通路权,营造和谐、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

第八十三条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加强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加快海滨大道、沿一线快速通道、南坪快速路二期、南坪快速路三期、坪盐通道等快速路的规划建设,推进沙河西路、皇岗路等道路快速化改造工作。

第八十四条加强二线通道规划建设,支持特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前海合作区与宝安中心区衔接道路的规划建设,支持前海地区的发展。加快推进彩田路北延段、坂银通道的规划建设,缓解中部轴线交通压力。推动罗湖区与布吉地区衔接道路的规划建设,缓解东部轴线交通压力。

第八十五条加快推进原特区外主次干道建设,提高道路设施供给水平,支持原特区外城市化发展。推进福海大道、龙坪路等干线性主干道建设,提高普通主次干道路网密度。

第八十六条继续完善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布局,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推进福民—福田等东西向道路以及华富—八卦三路等南北向道路的规划建设。

第八十七条完善支路网,打通断头路,实施“断头路清除行动”,近期计划打通断头路90条,改善片区微循环交通。以城市更新及旧城综合整治为契机,全面加强支路网系统规划建设。对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的热点片区实施交通改善工程,重点完善支路网络。推进组团中心商业、居住等片区支路网的市政化管理。

第九章引导车辆使用

第八十八条通过加强交通需求调控,缓和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引导车辆合理使用,促进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维持道路交通状况在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十九条以调整停车收费为主要抓手,利用设施供应、经济杠杆、出行管理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加强对机动车使用的合理引导。按照分区、分时差别化原则和费用用者自付原则,科学调控交通出行需求,缓解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在高峰时段的道路交通压力。

第九十条按照分区差别化原则,合理供应交通设施,调控机动车出行需求。

(一)按照交通需求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与强度、交通设施供应水平、交通运行和交通出行特征等情况,科学划定和调整三类交通综合调控分区,实行不同的设施供应政策,合理确定各类设施规模。

(二)一类区域内挖潜改造道路设施,全面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加密轨道线网,建设快速公交,丰富常规公交服务,大力加强慢行接驳设施建设,按照控制小汽车出行的要求供应停车设施,引导居民采用公交方式出行。二类区域内重点打通重要通道,完善路网结构,保障主要客运走廊的公交路权优先,沿走廊规划建设轨道、快速公交等大中运量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常规公交供应,建设完善慢行设施,按照适度控制小汽车出行的要求供应停车设施。三类区域内加强道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根据实际需求供应公交、慢行和停车设施,满足各类交通方式的基本出行需求。

(三)基于交通调控区域划分,在加大公共交通设施供应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停车配建标准,实行差别化停车供应。近期提高大中户型商品住宅和购物中心停车供应,降低行政办公的停车配建标准。

(四)加快解决居住区停车难问题,满足市民基本停车需求。通过挖潜改造、盘活存量,重点增加旧居住区的停车供应,因地制宜建设简易式、机械式停车库,鼓励办公场所的配套停车场在办公时间以外对周围居民开放。近期结合旧居住区停车供应缺口和周边道路交通情况,逐步规划建设约4.5万个路内停车位。

第九十一条以调整停车收费为主要抓手,采用经济手段引导车辆使用。

(一)根据停车收费政策对缓解交通拥堵的评估效果,适时调整停车收费标准。按照交通综合调控分区优化调整现行停车分区,扩大现行停车分区一类区域和二类区域范围。遵循一类区域高于二类区域(二类区域高于三类区域)、路内高于路外、峰期高于平期的原则,研究提高非居住区公共停车场白天的收费标准。保持居住区停车收费相对稳定。研究制定路内停车收费管理政策和实施方案。

(二)加强公务车停车费用管理。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车停车费实行定额管理制度,额度外停车费财政资金不予支付。

(三)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占用市政用地的临时停车场和路内停车的收入上缴财政,纳入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四)对特别拥堵的区域或路段,研究交通拥挤收费注12的可行性。

第九十二条强化机动车分类出行管理,调控不同时空区域的车辆使用。

(一)对重点区域和路段实行高峰时段限行措施,适时调整货车限行范围。

(二)严格公交专用道管理。加强对高峰时段违章占用公交车道社会车辆的查处,允许单位班车、校车、9座以上客车使用公交专用道。研究设置高载客率车辆专用车道注13。

(三)严格停车管理。加强部门协作,规范路内停车管理,加强对路内违法停车的执法力度。建立全市停车场联网系统,加强停车场运营和安全监管。

第九十三条倡导市民合理出行,减少交通需求。

上海市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剖析

第一章前言 1.1任务来源 根据市委市府对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做到“把专业规划向郊区延伸,做到专业规划全覆盖”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以沪交规[2003]第521号问《关于开展郊区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开展新一轮交通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宝山区的区委区府对宝山区城市建设发展同城市的交通发展相协调,尤其是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等课题的高度重视。因此2005年2月,由宝山区城市交通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徐道钫工作室,进行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方案的编制,其研究内容有: ●系统规模,按客源强度、不同交通方式的分配结果,分析既有设施的状态、存 在问题等,确定公共交通系统的总规模和要求的总运输能力; ●从上述系统的总规模,研究确定线路的总里程(分轨道线和常规地面公共交通 线)。结合分析地区内的交通走廊、用地状况,确定合理的线路长度(走向)、线路的数量、级别和分布; ●按周边用地结构,编制公交线网,以我国有关交通规划规范,校核线网的技术 指标:密度、等级、形态……等; ●研究公交枢纽站,确定枢纽站的定义、标准、规模。结合地区特点、需求,进 行布局研究。 提供一般过境站、终点站的典型设计;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确定站点设施的分布规则,组合形态等。 ●公交的配套设施:停车场、车辆段的研究,规模、数量、分布及在停车场上部 开发的可能和相应的建议方案; ●公交线的运营方式、服务水平的确定,及为达到目的需要的措施建议; ●公交线网的分期实施计划; ●有关的政策探讨,管理、实施的建议; ●线网的确定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确定一个推荐方案; ●系统的综合评价。 研究工作确定后,本工作室立即组成项目咨询组进行工作,鉴于本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情况较为复杂,项目组会同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有关部门深入至运营单位,就宝山区范围内的有关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其次,项目组就一些重大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向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区城市规划管理局进行了征询。另外项目组还就现有的公共交通运营情况专门听取了市公交客运处、地铁运营公司、久事公司以及港口管理局有关业务主管专家的意见,并就公交线路的调整、新辟以及同陆岛交通的联系、轨道交通的衔接进行了逐条研究,并在05年的7月份先后向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就初步方案的设想进行了汇报,并听取了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报告。

深圳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深圳建筑业协会

附件一: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技术应用计划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 桩基新技术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2 地基处理技术 1.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2.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2.4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2.5 爆破挤淤法技术 1.2.6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1.3 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 1.3.1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1.3.2 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 1.3.3 组合内支撑技术 1.3.4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1.3.5 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 1.3.6 高边坡防护技术 1.4 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暗挖法 1.4.1

1.4.2 逆作法 1.4.3 盾构法 1.4.4 非开挖埋管技术 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2.1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2.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3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2.4清水混凝土技术 2.5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2.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3.1 高效钢筋应用技术 3.1.1 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3.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2.1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 3.2.2 HRB400钢筋焊接网 3.2.3 焊接箍筋笼 3.3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3.4 预应力施工技术 3.4.1 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3.4.2 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拉索施工技术3.4.3

4.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4.1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4.2 早拆模板成套技术 4.3 液压自动爬模技术 4.4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 4.4.1 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4.4.2 爬升脚手架应用技术 4.4.3 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 4.4.4 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5. 钢结构技术 5.1 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 5.2 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 5.2.1 厚钢板焊接技术 5.2.2 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 5.2.3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的滑移施工技术 5.2.4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跨度钢结构的整体顶升与提升施工技术 5.3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5.4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 5.5 住宅结构技术 5.6 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技术 5.7 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一节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交通则是城市的纽带和命脉,交通与城市的发展、形成、兴衰紧密相连。 一方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增长,诱发城市交通规模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另一方而,城市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髙,吸引更多的客流向城市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一种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看,交通对城市,尤其是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髙,人们对休闲、购物、旅游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对“行”的需求不断增长。 1、交通蕴藏效益,交通能够间接创造财富。 2、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体系中的主体,由于大城市的出行总疑大且岀行距离长,因此, 大城市 比中小城市在交通方而的数量上、质量上都更具有强烈的需求。 3、我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因是产业结构转换,而调整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会引发更多的交通 生成源。 4、我国未来城市化可望形成多极、分散型的城市群体系,而城市群体系需要一个内外相结合的 便捷运输网络。 5、未来城市化将是一个多样化需求的交通选择行为,而只有多样化选择要求城币交通由低效 率向高效率转化。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与电力、通讯、供水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同,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只有它能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将城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现代的交通,就没有城市的繁荣。” 第二节传统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其问题

深圳市公共安全系统白皮书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公共安全总体目标 (4) 第一节发展形势 (4) 第二节发展目标 (5) 第二章落实公共安全责任 (7) 第一节属地管理责任 (7) 第二节部门监管责任 (7) 第三节企业主体责任 (7) 第四节社会协同责任 (8) 第三章加强风险监测预警 (9) 第一节完善监测预警网络 (9) 第二节统一发布预警信息 (10) 第四章积极防御自然灾害 (11) 第一节洪涝灾害 (11) 第二节气象灾害 (11) 第三节地质灾害 (11) 第四节地震灾害 (12) 第五节其他灾害 (12) 第五章有效遏制事故灾难 (13) 第一节消防安全事故 (13) 第二节交通安全事故 (14) 第三节生产安全事故 (15) 第四节其他安全事故 (16) 第六章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18) 第一节传染病疫情 (18) 第二节急性职业中毒 (18) 第三节食品安全事件 (18) 第四节药品安全事件 (19) 第五节重大动物疫病和重要人畜共患病 (19) 第七章全力保障社会安全 (20) 第一节严重暴力犯罪及恐怖袭击 (20) 第二节群体性事件 (20) 第三节金融突发事件 (20) 第四节“水电油气”供应事件 (21) 第五节市场供应突发事件 (21) 第六节网络信息安全事件 (21) 第七节口岸通关安全事件 (21) 第八章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2) 第一节完善应急预案 (22) 第二节健全工作机制 (22) 第三节加强队伍建设 (22) 第四节加强应急保障 (23)

第九章强化安全执法监督 (24) 第一节安全生产执法监督 (24) 第二节食品安全执法监督 (24) 第三节水务执法监督 (24) 第四节其它领域执法监督 (25) 第十章培育城市安全文化 (26) 第一节牢固树立安全理念 (26) 第二节深入普及安全知识 (26) 第三节扎实推进安全培训 (26) 第四节切实加强舆论监督 (27) 备注 (28)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概况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交通模式理论及最新进展反映了交通要素、交通结构及交通效率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这些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赖小汽车发展的城市,发达国家如美国,小汽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对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却不加任何限制,已大大超出路网及环境的承受能力。 第二类是小汽车与发达的轨道交通同步协调发展的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小汽车拥有率不低于北美城市,但是使用率很低,主要靠地铁来通勤。 第三类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增长和使用,以此来支持城市高密度发展,如新加坡、香港。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交通模式。美国采取TOD模式和新都市主义,发挥交通先导的作用,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英国伦敦采取设置公交车道、创造优先区域、鼓励停车换乘和中心区拥挤收费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日本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首选,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现象。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倡导建设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二是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三是“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模式。

客运一体化枢纽概念及分类

客运一体化枢纽概念及分类 1.1 客运一体化枢纽的概念 根据《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的定义,一体化交通体系由公共客运、道路运行、交通衔接和运输管理四个系统充分整合而成。在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系统中,各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紧密衔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汽车为基础和出租汽车为补充。在功能完善的道路运行系统中,各种功能等级的道路分层次地合理衔接,公交网络、步行网络、自行车网络和机动车网络平衡发展,停车与行车设施相互匹配。通过多种方式协调的交通衔接系统,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促使对外交通与室内交通紧密连接,建设统一、协调和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促使交通硬件和软件形成最佳组合,发挥交通体系的最大效益。 一体化交通系统应当具备各种不同的高效、舒适、便利 的运输模式,这个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级的公共运输系

统(飞机、铁路、地铁、轻轨、巴士、出租等)一体化交通系统中的公交袁术系统一日化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公交运 输体系,其各组成部分高度发达且相互良好融合,票价合理,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服务。所有的公共交通服务应涵盖在一体化的公交运输系统内,其组织架构建立在以下分层结构基础上: --- 轨道系统用于客运量较高的交通走廊; ——接驳公交服务系统(如地铁巴士)用于客运量次之的交通走廊,作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和馈入; ——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服务系统用于快速线及市中心线的高质量的巴士服务线路; ——为连接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增加接驳公共客运服务如长途汽车和小公共汽车; ——出租车提供私家车式服务。 然而,由于综合交通枢纽在信息上的非共享性、管理上的非统一性,导致枢纽布局、交通衔接、客流分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影响了枢纽功能的发挥,集散换乘效率低下。 客流集散地区往往人流车流混杂、彼此干扰严重,而且在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形象。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一体化的城市交通应运而生,本章就客运一体化

022.5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网上申报操作说明

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网上申报操作说明 一、立项 第一步:打开深圳建筑业网站(网址: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5920119.html,); 第二步:网上申报 1. 点击“网上申报通道”中的“新技术申报”按钮进入网上申报界面; 2. 输入用户名(用户名为企业协会会员证号:如某企业的会员证号码是SJX-A001,则其用户名为sjxa001,以小写字母输入。非会员企业请向深圳建筑业协会工程技术管理部索取用户名。)

3. 输入密码(初始密码都为g123456),如果申报企业使用过该申报系统,密码已经由申报企业修改,请使用企业修改的密码; 4. 点击“用户登录”按钮进入申报界面; 第三步:点击”深圳市新技术示范工程申报书“按钮进行网上申报; 1. 点击“添加“按钮; 2. 填写表中各项内容; 3. 表中所有项目填写完毕之后,点击“下一步”按钮,出现如下界面;

4. 完成上述表格的填写后点击“提交”按钮确认; 5. 表格内容全部填写完成后,点击“添加或修改完成并返回”按钮; 6.确认表格填写无误,点击“确认申报“按钮”; 7. 点击”打印“按钮,打印深圳市新技术示范工程申报书; 第四步:点击“退出系统“按钮,结束网上申报。 注:如果点击“确认申报“按钮”后,申报项目要修改申报表中的内容,或增加上传附加资料,请联系申报通知的电话,协会将对该申报项目进行解锁,以便申报项目修改其申报内容。

二、验收 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网上申报操作说明 第一步:打开深圳建筑业网站(网址: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5920119.html,); 第二步:网上申报 1. 点击“网上申报通道”中的“新技术申报”按钮进入网上申报界面; 2. 输入用户名(用户名为企业协会会员证号:如某企业的会员证号码是SJX-A001,则其用户名为sjxa001,以小写字母输入。非会员企业请向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doc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继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现代交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了影响:伴随着汽车的增加,交通事故与公害、居住环境的破坏成为极大的问题。 关键词:道路桥梁城市交通 一、城市中的交通问题 1.交通事故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机动车利用程度的增加(人均出行距离),城市屮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以上。此外,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导致了对贵重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而且使受伤者痛苦不堪。 2.交通拥挤 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堵车,特别是上下班,和放长假时,如五一节,国庆节,寒、暑假等特殊的时段,大多数人都有过“沙丁鱼"的经历。相对于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汽车数量过多, 诱发了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50年代初为25km,现在却降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

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笔者所在地区学生公寓集中,每天上学,放学,第二节课下课,第四节课下课,下午第五节课,第六节课下课等等,整个麓山南路上以学生流为主,也有不少的自行车流量,加上公交车流,小汽车流,以及少量的拖拉机等农用车辆,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拥挤不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车速不是很慢,时常见到公交车呼啸而过,路上时常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总有人命发生。但是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汽车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3.停车问题 车辆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尽管近十多年来在市区建了许多多层停车场,但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很多城市颁布了法令,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在市中心区停车,如罚款或者按停车时间收费等,以控制进入市中心区汽车的数量。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停车一乘车%十划,在市屮心区外围建若干处停车场,汽车司机只能将车停在这些车场内,然后乘公共汽车进入市屮心区。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有学者提岀,应重新认识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价值。美国政府曾在70年代中期制定过一个方案,迫使个人使用公共汽车来代替小汽车。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方案的实施会减少家庭小汽车的数量,从而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就业机会。于是,失业、福利、职业培训和贫困等问题随之出现。发展公共交通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其结果将限制解决其它问题资金的流动,或者被迫增加税率。高税率将使货币从个人手屮分配到政府手里,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经济体系变化,也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停车问

区应急办(民防办)2018年工作计划

区应急办(民防办)2018年工作计划 一、整合资源,加强统筹,构建“大应急”格局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保持十九大特别防护期决战决胜的姿态,勇于担当,加强统筹,整合资源,争创一流。以区应急办搬迁至“智慧**运行中心”办公为契机,整合各方应急资源,把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打造成为“情报信息中心、应急处置平台、日常运作中枢”,构建“大应急”格局。全面推进应急队伍的“准军事化”建设,以“特别忠诚担当、特别主动敏锐、特别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现“新环境、新作风、新业绩”,确保城市日常安全运行与突发事件处置两大功能的无缝衔接。 二、推动值班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按照市应急办印发的《全市值班室建设标准》,对全区各级值班室环境、信息化等方面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推动全区值班室标准化建设。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意见(试行)》,使全区应急值守工作流程更加细致、规范。举办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骨干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信息员信息报送能力。 三、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应急保障

组织修订《**区突发事件军地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督促、指导区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收集汇总并完成40个区专项预案明白卡的汇编制作。统筹开展综合应急救援装备器材采购,为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提供装备物资保障。 四、完成“智慧应急”项目建设 保持与系统开发人员沟通交流,按年度完成建设任务。加强系统操作培训,确保应急值守人员熟悉系统,熟练操作。加大系统运行调试,设定时间节点整体运行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完善系统。调试完善大型应急指挥车各项功能,与智慧**运行中心实现互联互通。 五、强化应急演练管理,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修订《**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汇编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印制成册。组织开发应急模拟演练系统,建立应急演练和培训常态化机制。按照全年应急演练,对各单位进行专项检查、督导,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各专业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六、持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预防能力

上海中心城区停车资源的现状调查和合理利用研究

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资源的现状调查和合理利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停车难”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制约着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在招商引资、楼宇经济等功能方面的提升和改善。因此,停车资源的优化利用已不仅仅是综合交通整治的一部分,而更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同时,这也必将是一个从设施建设到管理完善、从法规制定到意识普及的长期过程。本文将试图从“构筑一个功能布局,建立一个诱导系统,完善一个调控机制”这三个方面,对我区停车系统的运作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和建议,简单地概括成“三个一”。 一、构筑一个功能布局 黄浦区作为上海老牌的经济中心,在交通机动化的今天,同国内外相比,停车设施水平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发展的要求。从现有停车设施的使用可以看出,由于黄浦区是一个较早的建成区,各类公用设施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背景,造成目前停车设施布局在满足现代交通均匀性要求上的先天不足。因此,为配合我区的旧区改造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从规划角度“优化停车布局选点、平衡区域功能需求”,使有限的停车设施资源能够发挥更广泛的服务作用。 (一)目前我区公共停车资源的供给总量 同全市一样,黄浦区停车设施按照停车场的用途可以分为自用停车场和公用停车场。自用停车场主要是指不对外开放的配建停车设

施;公用停车场则由公共停车场、路外临时停车场、对公众开放的配建停车场和路内停车点组成。 据2002年“黄浦区交通整治规划研究”报告中所反映的资料,我区内现有停车泊位总量约为14183个,其中路外公用停车位约7784个、路外自用场库停车位5423个、路边停车泊位约976个。(具体分布如下表:) ——分街道各类停车设施状况表: 注:广场地区自用停车场是指市府大楼停车场。 另据2003年黄浦区交通综合整治办公室(陆管所)的资料反映,目前我区的公共停车场主要是路外停车(固定注册的停车场库)和路内停车(占用道路停车)。其中路外停车在本区有停车场(库)82户,总面积318162平方米,共有泊位7690只;路内停车原有属市交巡警总队批准的机动车停车点有37处,共有停车泊位976只,近期经区交通综治办整治撤销了无证停车位约842只,今后拟将通过进一步整治把路内停车位控制在200只左右。 综上所述,考虑到统计误差、道路整治、临时停车及自用场库吸纳部分公用流量等变动因素,目前我区的公共停车泊位实际提供能

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市建筑业的科技含量,根据国家建设部《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建质[2002]173)号文件的要求及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新技术是指建设部当前重点推广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 本办法所称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是指通过专家评审、经深圳建筑业协会总工程师委员会审定并授予称号的工程。 第三条“示范工程”的评选工作,遵循“协会组织,专家评审,社会监督”及自愿的原则,每年在当年11-12月份评选一次。 第二章 评审机构 第四条深圳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会授权深圳建筑业协会总工程师委员会(以下简称总工委)为“示范工程”的审定机构。 第五条“总工委”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若干委员组成。主任委员由协会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常务理事及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委员由专家担任。 第六条“总工委”下设日常工作办公室,由协会秘书处工程技术管理部负责。“总工委”主要职责为:

一、向企业发放评选通知; 二、收集申报材料; 三、“示范工程”的立项审批; 四、组织专家实施过程监督; 五、组织专家对验收资料进行评审; 六、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 第七条“示范工程”的具体检查、评选验收工作由专家组负责,其主要职责为:执行评审方案;资料审核及现场检查;提出“示范工程”的入围名单。 第三章立项条件 第八条 “示范工程”的立项条件: 一、申报项目规模: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1、单体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工程和住宅工程; 2、建筑面积在30000平方米以上设施配套的住宅小区或群体工程; 3、1000座位以上的剧院或礼堂、3000座位以上的体育馆、20000座位以上的体育场。 4、5000平方米以上的生产厂房、仓库。 (二)市政工程 1、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桥梁、城市道路、给排水管线、防洪、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工程。 2、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水厂、地铁、隧道等工程。

应急办民防办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应急办(民防办)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应急办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XX年以来,区应急办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东进战略和“城市管理治理年”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干部队伍纪律、作风建设,按照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统筹,支持、服务各职能部门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大应急”格局,全面推进精细管理、精准预警、精确应急,进一步夯实城区公共安全基础,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成绩喜人并荣获三项表彰:XX年5月,xx区民防办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受到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通报表彰;XX年6月,区应急办在福昌公司、中天信公司等重点维稳事件中表现突出,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通令嘉奖;XX年7月,区应急办支部委员会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区委通报表彰。 一、XX年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进一步规范应急值守,理顺信息报送机制。 一是为贯彻落实深办字【XX】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精神,向区应急

委各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调整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的.通知》。二是参照市总值班室的做法,制定了突发事件信息 报告工作情况每月通报制度。三是贯彻区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向区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四是按市要求,积极呼吁实行双岗值 班制度,并已经书记办公会同意。五是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意见》进行了修订。六是平湖医闹事件发生后,针对信息迟报问题,赴区卫计局、xx交警大队、xx公安分局进行调研,就有关信息报送工作 进行了有效沟通,并总结了从场所、身份、情节以及政策导向、时事热点等方面把握好敏感信息界定。七是牵头组织了XX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政务值班业务培训和坂田、南湾、布吉等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员的代岗培训。八是继续执行每月业务培训学习例会制度,不断提高值班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能力。九是协助区卫计局开展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业务培训。 除日常值守和备勤外,区总值班室合理安排了两会和五月份暴雨期间双岗值班工作,加班加点应对雅俊眼镜厂重大劳 资纠纷群体性事件、机荷高速装载氢气货车侧翻事故和地铁施工挖断供水、燃气管道事故等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置和信息报送工作。XX年上半年,区总值班室共接报并协调处置各类突发事件280宗,同比下降25.1%:其中未达级别202;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旨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进行剖析和阐述。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同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城市道 路长度,城市道路面积等,对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 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 大化,是了解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重要参考渠道。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道路长度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占全国城市道路长度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道路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同全国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占全国城市道路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8年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

2018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 2018年9月6日

前言 区块链技术在全球各行业的深入应用,推动了传统的生产关系与商业模式的重塑。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在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区块链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区块链等领域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上海市发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抓手,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它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为上海市快速推进全球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区块链技术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今在金融、企业服务、社交、文娱传媒、物流、医疗健康、汽车交通、旅游、人工智能、电商、房产家居、消费生活、教育、农业等诸多领域得到了深度应用。特别是近一年来,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其应用项目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同时也成为全球各个发达国家、城市,领军企业和顶尖学术机构研究讨论的热点,备受关注和积极投入。在我国,各个城市也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态的构建和发展。上海市由于起步较早,并拥有良好的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基础,在区块链公司数量、融资规模等都位居全国第二。在世界城市范围内,上海市在区块链项目数量、论文

数量等也位居前列。但是从长远来看,上海市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依然存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建设、配套政策、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为此,加强薄弱环节的研究,构筑符合上海市发展战略的区块链技术路线、创新应用方向、产业服务布局,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推进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在上海市的健康发展,是在这场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努力方向,并促进上海市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理清上海区块链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发展建议,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经过现场调研、专家研讨、报告编制等阶段,重点研究梳理了上海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梳理总结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了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思路并撰写了《2018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白皮书内容详实、分析透彻,对各地产业主管部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开展相关工作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市各高校、行业机构、领军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社会各界对本书编写和调研工作的参与和支持。

深圳建筑业安全方案专家论证管理办

深建协字(2017)第060号 深圳建筑业协会关于深圳市建设工程中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建设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明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规范专家论证程序,确保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防范和遏制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粤建质〔2011〕13号)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颁布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工程除外,以下简称“建筑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和拆除等建筑安全生产活动及安全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以下简称“专项方案”),是指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危

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单独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文件。 第四条 本办法中所提供的专家论证工作是协会提供的一项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第五条 方案评审按照“协会组织,专家评审”及企业自愿申请的原则,由深圳建筑业协会总工程师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专项方案论证范围 第六条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范围 一、深基坑工程 (一)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二)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二、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一)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工程。 (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 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及以上。 (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00Kg以上。 三、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名称:**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点击次数:6339 承接时间:2004-8-24 项目大类:综合交通规划 项目小类: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规模:城市用地规模为167.7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07.7万人 委托单位:**市规划局 合作单位: 主管所长: 主管主任工: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 项目简介: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 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的协调统一成为战略研究技术思路的主要特点,在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同时在问题分析中认识目标,最终实现问题和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成为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思路。 在**交通发展战略中,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交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策略、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方案。

在**市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两个整合、两个优先、两个引导”的城市交通发展的总策略,并提出适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交通发展策略和交通系统网络结构。提出简化战略模型分析和典型截面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城市交通供需面临的挑战。 详细介绍: 1、项目概况 在《**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和《**特色风貌带空间结构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一城一区”呈“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作为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的重要支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发展成功的关键。 如何实现交通的引导和服务?如何深化空间发展战略?如何协调片区综合交通网络?成为** 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起因和目的之所在。 2、项目的技术路线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特点需要其研究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思路,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在技术路线的确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研究中需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城市基本特点的充分认识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把握,是确定合理发展目标的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城市面临的种种前景,决策涉及的种种因素都需要进行取舍,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取舍面临很大的难度和风险,目标的正确确立将有助于从繁杂中寻找方向,实现技术思路上的化繁为简,保障项目的进行。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的协调统一成为战略研究技术思路的主要特点,在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同时在问题分析中认识目标,最终实现问题和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成为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思路。 在**交通发展战略中,基于以上的技术思路,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发展面临的挑

上海市(市辖区)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上海市(市辖区)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数据洞察报告对关键因素年 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数据洞察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占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同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 析 (6) 第三节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排水管道长度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占全国排水管道长度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8)

(完整版)《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情况

关于《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情况 “十一五”是南京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南京将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跨江发展和建设“五个中心”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随着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一体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交通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日益增强。交通出行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结构的快速转型,需要对城市交通设施的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投入模式以及交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改革、协调和决策引导。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决定编制《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 一、《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过程 市委、市政府对《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委员、常务副市长和城建副市长任副主任委员,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财政局、物价局、市政公用局、环保局、公安交管局、统计局、法制办、人防办、地铁指挥部、禄口机场、上海铁路局南京办事处等15个部门参加的编制委员会,编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交通白皮书”编制过程分为筹备策划、战略咨询、总体编撰和审议报批四个阶段。 1、筹备策划阶段 2004年2-7月,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等部门对北京、上海、深圳和国外大城市交通白皮书编制情况进行了半年左右的学习调研;8月,办公室分别组织召开“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工作专家和部门咨询会,全面收集和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拟定了“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大纲和技术任务书。同年12月,通过公开招标,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中标成为总编单位。2005年3月进行了“交通白皮书”国际和国内咨询单位公开招标,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分别中标成为战略咨询单位。办公室同步完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交通管理、停车设施、出租汽车、公路主枢纽、物流、机动车发展等13项专项规划任务的分解工作。 2、战略咨询阶段 2005月4月,“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在基础资料收集、交通补充调查、相关部门座谈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比较研究,结合南京自身交通特点,与南京交通所共同建立了南京交通战略测试模型,对南京交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等提出了众多咨询意见。两家机构分别于2005年6月、8月和10月份完成了“交通白皮书”国际、国内战略咨询报告初期、中期和最终成果,并通过了专家审查。与此同时,十三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相继完成。 3、总体编撰阶段

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评选办法

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评选 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全面提高我市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意识,促进工地安全与文明施工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维护我市良好的市容市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深圳市建设局同意,原安监站文明工地的评选工作移交深圳建筑业协会组织。 第三条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的评选,分为文明施工工地(简称文明工地)、安全与文明施工工地(简称双优工地)、安全与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简称双优样板工地)三个奖项。 第四条评奖活动按照“协会组织,专家评审,社会监督”及企业自愿申报的原则,由深圳建筑业协会安全和文明施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检查评审工作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1998)、《深圳市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深圳市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检查评定标准》,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第二章评审机构

第六条深圳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会授权深圳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会下辖的“委员会”为“双优工地奖”审定机构;“文明工地奖”由“委员会”授权予委员会主任委员审定。 第七条“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若干委员组成。主任委员由深圳建筑业协会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及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委员由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担任,并组成若干专家组。 一、“委员会”主要职责: 1、审批评审方案; 2、审定“双优工地”获奖项目; 3、审查“双优样板工地”获奖项目。 二、专家评审组职责: 1、按评审方案进行现场检查评分; 2、提出“文明工地”入围名单,报“委员会”主任委员审定; 3、提出“双优工地”入围名单,报“委员会”审定。 第八条深圳建筑业协会秘书处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具体工作由秘书处工程技术管理部负责,其主要职责: 1、受理并审查“文明工地”、“双优工地”、“双优样板工地”申报材料; 2、编制评审方案; 3、安排检查计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