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遗教经》浅释

《佛遗教经》浅释

佛遗教经浅释

宣化上人

目录

甲、序分

乙、正宗分

初、明共世间法要

一、对治邪业法要

1、明根本清净戒

2、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3、明戒能生诸功德

4、说劝修戒利益

二. 对治止苦法要

1、根欲放逸苦对治

(1)、根放逸苦对治

(2)、欲放逸苦对治

2 、多食苦对治

3、懈怠睡眠苦对治

三. 对治灭烦恼法要

1、嗔恚烦恼障对治

2、贡高烦恼障对治

3、谄曲烦恼障对治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一、无求功德

二、知足功德

三、远离功德

四、不疲倦功德

五、不忘念功德

六、禅定功德

七、智慧功德

八、毕竟功德

丙、流通分

一、劝修流通

二、证决流通

三、断疑流通

1、显示余疑

2、为断彼之疑

3、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四、嘱咐流通

佛遗教经浅释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洛杉矶金轮圣寺

佛遗教经

佛说的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嘱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嘱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我们人,就是没有成佛的佛,佛,就是已经成佛的人,所以人就可以成佛。不像那个外道所说的天主,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可以做天主,旁人不可以做的。那佛教不是这样,佛教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没有一个人不可以成佛的。不但没有一个人不可以成佛,而且没有一个众生不可以成

佛的。所以说,佛教是最平等的,是大公无私的。那么佛成佛,他不是修一生就成就,他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每一个阿僧祇劫,就是无量数,就是修了三个无量数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他没有一天懒惰的,也没有一时一刻懒惰的时候,就是时时刻刻都精进,不懈怠,时时刻刻地修行。他修什么呢?修慧,修福。所以成佛叫福慧双足。福也足了,慧也足了,福慧都圆满了。

我们人,修行有的专门修福,有的就单单修慧。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你修智慧,研究经典,讲经说法,不去做好事,不去利益其他的人,偏重于这个智慧。等你证果成圣人的时候,也没有人供养,就是没有结人缘哪!就好像我,现在还没有证果呢,也没有人供养,因为我这就是修慧不修福的。那要等到证果的时候,更要挨饿。但是我说这话,不是向你们求供养,这是说我这一生这个所遭所遇。不是说,师父现在没有人供养了,让你们来供养供养了,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向你们来攀缘。讲这话,我向你们老老实实,很坦白的。就是说,我这个也是修慧不修福来着。所以人家修福的那些个和尚,你看看,到什么地方,人把庙给造现成的,什么都给预备现成的,好好地,请他到这来享福。我到什么地方,都是造庙的,搬砖搬瓦,扫地呀,抹台呀,收拾这个草皮啊,什么我都做,没有人做的我就做。

那么修福不修慧,修福,就是专门想培福。培福报是怎么样?就要结人缘,就要对人有好处,利益其他的人,时时刻刻都是对人方便。这个修福啊,不能给旁人麻烦,不能障碍其他的人,时时刻刻都要检点自己,不给旁人麻烦。你不给旁人麻烦,旁人也就不给你麻烦;你尽给旁人麻烦,旁人也就要给你麻烦。这是果报。

所以我没有人供养。为什么呢?也就因为修慧不修福,但是我慧也没有。那么没有福,如果有慧也不错啊,可惜慧也没有。

所以,“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大象啊,身上挂一个璎珞,你说这有什么用呢?它也不太懂的,象身挂璎珞。而佛不是这样,佛是又修福又修慧,福慧双圆了,福慧双足,所以叫“两足尊”。啊,这“两足尊”,有的把这个两足尊翻译英文,翻译成“两条腿”。本来是福足、慧足,这叫两足尊。啊,他认为这个是“两足”,如果他把“足”理解成满足的“足”也可以。但他说是两个脚,这足也叫“脚”,脚也叫足。所以翻译英文的时候,他想:噢,这大约是两只脚,皈依佛两条腿。那么他不说皈依佛是“两足尊”,这“两足尊”——就是说福也圆满了,慧也圆满了,福也足了,也够了,慧也够了。“尊”,是“尊贵”的意思。所以将经典翻译成英文,不太容易的,都在这个地方。不懂得这个意思,就翻译成皈依佛两条腿(笑),应该翻译成“皈依佛两只手”啊!

我们讲这个佛字,大概讲一下,简单讲是这样子,要往圆满讲,就这一个“佛”字,讲个尽未来际也讲不完。因为这一切经典,都是佛说的,都是属于佛的,所以只可以简单讲一讲。

“遗”,遗就是遗留下来。这个我们一般人说父母死了,要留下遗嘱,这也是个遗嘱。这遗嘱的经,是佛的遗嘱,最后所说的遗嘱的经。

讲这个“教”字,什么叫教?“教”字,圣人被下之言,这就叫教,圣人所说的话,对下边所有的人说的话,这就叫教。教是言教,圣人的言教,教化所有的人。他说出来的话,后人依之修行,能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返迷归觉,舍邪归正,能令后人都改变他自己的错误,这是教。

那么,这个经,这是个道路,就是我们修行的一条道路。“经”这一个字呢,就是一个通名。通就是通于诸经,所有的经。“佛遗教”是别名。别,就是别于此经,就是单单的这一部经的名字。

讲这个经字,有五个意思:

第一,是法本义。佛知道一切法的根本,必须要来说教。佛所说的教,就是这个法的根本,所以佛在说法,这是法本义。

第二,是微发义。微发,一切的玄妙的道理,你要是不讲,他没有人知道,所以,发挥这个微妙的道理。这经典发挥最微妙的道理。

第三,是涌泉义。这个涌泉,是个譬喻。譬喻这个经典,就好像在地里头有这个水泉子,水涌上来一样,是滔滔不断的,所以这叫涌泉义。

第四种,是绳墨义。这个绳墨,是古来做木匠的,或者石匠,必须要用那个墨斗来画直线。就是在这一个墨斗里面,放上这个颜色,放上墨,把这个线一拉出来呀,在线上就带有墨,用手将线拎起来,再往下一放,在物体上就有一条直线打出来,这叫绳墨,也就是一种规矩。现在,这种圆规的样子,这也就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按规矩。这个经典啊,也就是人为的规矩,是绳墨义。

第五,是结鬘义。这个结鬘,就是用种种的花来结成一个花鬘。这个经典呢,也犹如这个花鬘一样,所以这是结鬘义。

又者,这个经典,是一个“贯穿义”。贯穿什么呢?贯穿所说的这个义理。

又者,这个经典,是“摄持义”。摄持所应该教化的一切众生,摄持这个经典。

又者,这个“经”,也就是一个方法,经的法眼。这个法,是从古到现在,人们都依照这个法去修行,所以有“法”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是一个“常”的意思。常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这个经典哪,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是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的,所以叫经。

又有一个“径”的意思。经者,径也,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

那么佛遗教经,就是佛最后将要入涅槃,对着一切的弟子,说的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在佛教里面,也就是佛的一份遗嘱。这是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因为当时,有嬴秦,有符秦,有姚秦。嬴秦就是秦始皇,符秦就是符坚。姚秦就是姚苌、姚兴,在长安那个地方,他们建都,当时是一个小国家。这个鸠摩罗什法师,他在印度(西域)非常著名,他们去用兵将鸠摩罗什抢来。鸠摩罗什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叫童寿。即这个童年而有耆德,童年就有这个老人的德行。那个“耆”,就是老年人,童年而有耆德。以上的“姚秦”是朝代名。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意思他通达这个三藏。经藏,诠显这个定学;律藏,诠显这个戒学;论藏,就是诠显这个慧学。经、律、论,那么他其中所包含的意思,也就是戒定慧。所以勤修戒定慧,也就研究这个经律论。这一位法师,他既明白经藏,又明白律藏,又明白论藏,对三藏他都通达了解明白。

“法师”,这个“法”,是佛所说的法。以法为师,是以佛法为师,这叫做法师,以佛法作为自己的师父;又以法师人,以这个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也叫做法师。

翻译这部经的法师是谁呢?就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这位法师,他在七岁的时候,就跟着他母亲,到庙上去烧香。那么烧香时,他七岁也是很顽皮的,很好玩的,就把佛前的一个鼎,顶在头上来,这么玩。顶到头上,他就打了妄想,说我才七岁,这个鼎有一百多斤重,我怎么可以拿得动啊?心里这么一想,哎,即刻这个鼎,就把他压得不能动弹了。幸亏这个鼎是三条腿,他还可以从底下又爬出来,如果要没有腿,就把他砸扁了。

于是乎,他从这时开始,就知道“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他想,我一想它拿不动,它这个东西即刻就重了;没想之前,嗯——我这个鼎就可以拿得动。没有比较,这个鼎,他就可以把它顶到头上;一比较,有心生出来,一生出这个心了,就顶不动这个鼎了。所以他从七岁就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等到鸠摩罗什以后稍微年长一点,到各国和所有的论师,到那里去辩论,他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都辩论不过他。那么以后他就跟他母亲出家了。他母亲,证了初果阿罗汉。那么他呢,辩才无碍,善于说这个般若的法门。

在这个中国姚秦时代,一听说这个印度(西域)有这么样聪明的一个智慧人,大智慧人,于是乎就发兵到那,就把这个大智慧人给抢来,所以他不是中国人。那么到中国来以后,这皇帝请他翻译这部经典。所以他就把这佛遗教经翻译成中文。

那么,为什么在经典的前边,有这个翻译的人的名字呢?是因为纪念这个翻译的人。又叫我们知道,佛法是因为有这个翻译的人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们才明白。如果没有人翻译,现在仍然是印度文的话,我们中国人就不容易懂。所以把这个译人放到这个经典的前边。“姚秦三藏法师鸠摩

罗什译”,这个“译”就是以这个印度的文翻译成华文,我们现在又以华文翻译成英文,你这以英文又翻译成西班牙文。你一个西班牙字也不认识,所以看它这个一行一行的很漂亮。

每一部经多数都有三分,这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现在讲的是序分,什么叫序呢?序就是叙述这因由,叙述所说这一部经的因缘。

这个序,又叫经前序,又叫经后序,怎么这样矛盾呢?既然叫经前序,就不能叫经后序;既然叫经后序,就不可以叫经前序。那么又称经前序,又叫经后序,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的。什么叫经前序呢?因为序分在经的前面——在正宗分的前面,所以叫做经前序。什么叫经后序呢?因为最初说这一部经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这一段序文,这一段序文是结集经藏的人,在结集经藏时,加上这一段来叙述这一部经的经文,所以叫经后序。因为它的位置安在经前面,所以叫经前序;本来说经的时候,没有这一段序文,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叫经后序。这叫做序分,序分就是叙述这一部经的缘由。

甲、序分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

“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时时刻刻都要记住的。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做“能仁”、“寂默”。能仁——他能普度众生;寂默——他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这几个字是佛的别名;佛,这一字是所有的佛成佛后所得的名,所以是佛的一个通名。名有通有别。通,就是一切佛都称为佛,这叫通名。别,是释迦牟尼,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号,是一个别名,和其他佛的名字不同,所以叫别名。

“初转法轮”:初就是开始。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为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什么叫做三转四谛法轮呢?初转时说“此是苦,逼迫性”,这苦啊!是逼迫的性。“此是集,招感性”,集是烦恼,这烦恼就是你自己招来的,你为什么有烦恼啊?你自己不懂,因无明遮盖着,自己就生了烦恼了。“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个道是可修性的。

第二转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说“此是苦,我已知,不须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须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须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须更修”。

“度阿若憍陈如”:佛一说这四谛法的时候,憍陈如即刻就开悟了,所以他叫最初解——是最初开悟、最先悟道的一个人。这个最初解——最初明白了;又叫解本际——明白本来的本体;又叫空,他先悟到了空理。憍陈如是五比丘之一,为什么他先开悟呢?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帮助他开悟的。那么释迦牟尼佛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不能帮助我开悟呢?要帮助你开悟?你现在遇到佛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现在你明白佛法,这就是帮助你了。

各位都知道有个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体的一个王。在《金刚经》上说,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在山里头修行,手指甲长得有一尺那么长。头发长得也不知有几尺长了,总而言之,头发也长得很长的。头上边呢,有小雀鸟在那儿筑窝,在那个地方,抱出那个小的鸟崽。还有,他面上都可以种菜了。为什么面上可以种菜呢?因为面上泥土厚了。面皮厚得种上菜,长得菜又肥又嫩的,比万佛圣城的苋菜还好吃。是这样的,

忍辱仙人本来就受不了了,你看,面上那么多泥土,应该洗一洗了,他还忍着,泥土愈多愈好。小雀鸟在头上抱小崽,他也不动弹,随它在那儿抱去。他一动弹,就怕小雀鸟吓得掉魂了。若他也会说小雀鸟的话,可以给它收收魂,叫叫魂之类的。他也不会说小雀鸟的话,那么把小雀鸟吓死了,他觉得这也错因果。所以啊,他在那儿忍着。那么头上呢?大概头上也长了很多虱子,这虱子就在那儿咬他的肉,吸他的血,他也说,哦!忍人所不能忍。在那里忍着,忍着,忍着……修忍辱行,做忍辱仙人。

偏偏歌利王带了一班宫娥、綵女、嫔妃,到山上去打猎。打猎玩啊,hunting,go to hunt!歌利王见着獐、狍、野鹿,就去追打这獐、狍、野鹿,那时候用箭、用刀、用枪、飞刀,看到那只鹿,就用一只镖把鹿钳住了。此时也就什么都不顾,什么都忘了,连他那些宫娥、綵女也都忘了。那些宫娥、綵女也都无所事事,就各处去探险,各处去找东西看。一找,就找到忍辱仙人这地方来了,离远远的一看,这些宫娥、綵女都是胆小的。“啊!你看那是什么?是不是鬼呀?”“哦!那不是鬼,是妖精吧?你看看,那么得意的,那么奇怪的!”她们就很害怕,虽是怕,但又好奇,又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乎就有这胆子大的往前走去问他:“喂!你是个什么?”

这忍辱仙人说:“我是个人哪!”他一说话,这些宫娥、綵女就说:“哎,这不是怪物,不是个妖怪,他还会说话呢!”她们说:“那么你在这里干什么呢?”他说:“我在这里修忍辱行啊!”“修忍辱行是干什么呢?”“就是不论谁骂我,我就忍着;谁打我,我也忍着;什么人欺负我,我也忍着;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忍着。”这宫娥、綵女说:“你忍得了吗?”“我当然忍得了,你现在把我杀了,我也忍着。”

宫娥、綵女一听,这是很少有的一个人啊!于是乎这个也到那儿摸摸他的头,那个也去摸摸他的衣服,就说:“那你脸上生的这个菜,我可以拿回去吃吗?”他说:“啊!可以。”

正在这儿讲得很热闹的时候,歌利王打猎打完了,就又想起他的宫娥、綵女:“嘿!她们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于是乎就各处去找。一找,听这些宫娥、綵女在山洞的那个地方叽叽喳喳的吵得很厉害,歌利王也就找到这个地方来了。到这个地方来一看,这地方坐了一个长头发、长胡子,邋邋遢遢的人。歌利王说:“喂!你干什么?你在这里干什么的?”

忍辱仙人就说:“我是在这修忍辱行的。”歌利王说:“你忍什么?”他说:“我忍——谁骂我,我也不出声;谁打我,我也不还手;谁把我杀了,也没有关系!”

“哦!这样子呀!我不相信你是这样子,你在这里修忍辱,为什么你要调戏我的宫娥、綵女?你要引诱她们?”忍辱仙人说:“我没有引诱她们,我也没有调戏你的宫娥、綵女。”歌利王说:“你真能忍吗?”忍辱仙人说:“真能忍!”

“是真能忍啊?好!我把你的手割下一只,看你忍不忍?”拿出宝剑把他的手剁下来一只,问他:“你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说:“我能忍。”又把另外一只手剁下来,说:“你还忍不忍?你到底是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说:“我能忍。”

歌利王说:“我不相信,你专门讲大话,你心里痛得不得了,很嗔恨我,你还说能忍。好!你能忍,把你的脚也剁下来。”一剑就把脚也剁下来,说:“你还能忍不能忍?”他说:“我还能忍。”歌利王就拿宝剑又

把另外一只脚也剁下来,把两只手两只脚都剁下来,剁下还问:“你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说:“我能忍。”

“能忍又有什么证明呢?”你看这歌利王厉害不厉害!人家说能忍,他还要证明!忍辱仙人说:“你剁我的四肢,我若生嗔恨心,我这手足就不能恢复如初,不能再长出来;我若能忍的话,没有嗔恨心,我这四肢就能恢复如初,还能长出来。”说完这话,这手脚又都长回来,没有断,也不用接骨的医生就接上了,也长正了。歌利王就讲:“我预知是个妖怪呀!手脚都被剁下来,他又给接上了,这真是奇怪得不得了!”又想用宝剑把他乱斩一顿,乱斩一通。正在这个时候,护法天龙八部都震怒了,又刮大风,又下大雨,又下雹子打歌利王。歌利王一见到这种情形,也生大忏悔了:“哎呀!我真是不对呀!我怎么这样欺侮一位修道人!我真是造罪业了。”这么一忏悔,护法天龙八部也就不震怒了。忍辱仙人就说:“好了!你虽然是剁去我的四肢,但是我不嗔恨你,不但不嗔恨你,等我成佛的时候,我要先度你成佛。如果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所以,这个忍辱仙人,就是往昔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这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因为有这种因缘,释迦牟尼佛一成佛之后,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发的愿力、誓言,先度这五比丘。憍陈如——他就是最先悟道的,正是和释迦牟尼佛预先给他授记的这种预言,互相契合,所以就叫憍陈如为最初解。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度憍陈如之后,直到“最后说法”:佛在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度须跋陀罗”:就为须跋陀罗说法。

须跋陀罗,大概是一个老年人,有一次想要自杀。没有办法了,觉得活着没有味道,要死了尝尝死的味道,就走到恒河去,要跳恒河。正在要跳恒河的时候,佛就到后边来了,说:“喂!你干什么?”他说:“我老得不能动弹了,吃东西也没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走路也迈不动步了,活着一点味道也都没有,我想跳恒河死了算了,尝尝死的味道怎么样。”

佛说:“你不要死,你还可以出家修道啊!比你死了好一点。”他说:“我出家?我这么大年纪了,你会收我吗?八十多岁了!”佛说:“好!你去出家,我会收你的。”于是乎,这个老人就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佛出家。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对大众比丘说要出家。这时候的比丘多数都是证果的,已证果的阿罗汉可以观察八万大劫。而这些阿罗汉一观察这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一点善根也没有种过。没有种善根的人不能出家,想出家也不行,不能成功的。

于是乎,这些阿罗汉都很直的,就向他说:“你不行的,你不能出家。”“我怎么不能出家?”“你没有善根哪,你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想出家啊!这是不行的。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要没有善根,你想出家也有障碍,这不行的。”

这个老年人,佛叫他来出家,阿罗汉不留他,他又哭起来了。哭起来就要走,正在转头要走的时候,佛从后面来了。这个老年人就说:“喂!你不是告诉我来出家?一到这儿,那些人都不留我。”佛说:“他们不留你,我留你,你来吧!跟着我出家。”

出家,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法,一说法,他就证了初果,成了证初果的圣人。这些阿罗汉都生了怀疑,你看这些阿罗汉跟着佛几十年了,但一旦

遇到事情又生怀疑了,生什么怀疑?说:“这个人不应该出家的,他没有种过善根,怎么可以留他出家呢?这样子,岂不是佛法的因果报应都没有了吗?”怀疑了就问佛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他不应该出家。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怎么留他出家呢?并且他又能证得初果呢?”

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只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不知道啰!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就爬到树上去了。老虎不会上树的,但是老虎也有它的聪明,它虽然不会上树,但是它会咬树。它就在树底下啃这棵树,它预备把这棵树咬断了,想:‘这样你就会掉下来了,一掉下来,我还是吃你。’它咬这树,咬得看看要断了,这个风一刮,就来回地摇动。

这时候,这个老年人没有办法了,闲时不烧香,着急了就抱佛脚,就说:‘南无佛!’这一句‘南无佛!’把老虎吓得跑了。南无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后总也不念佛,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来念佛。但是到现在,这个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杀的时候,这个时候,大约也就是老虎咬、逼的那个时候,等于将要死了,那么他这时候想到要出家了。”这是佛最后度的一个老人出家。

“所应度者”:所应该度的人,“皆已度讫”:都度完了。

“于娑罗双树间”:娑罗双树,据说这种树是两棵树同一个根子,由一个根子长到上边后,又长成一棵树。就在这中间,是两棵树,底下也是一棵树,上面也是一棵树,中间才是两棵树。所以在一般世俗讲的,就说这是个连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爱,爱得太厉害了,离不开了,做树的

时候还要在一起,长到一起去。所以佛在这棵树——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将入无余涅槃了。

“是时中夜”:中夜就是十二点的时候。“寂然无声”: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为诸弟子”:佛为所有的弟子,“略说法要”:略略说最重要的法,简单地把他一生的志愿,一生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说一说,所以这叫最后的遗嘱——《遗教经》。

乙、正宗分

初、明共世间法要

一、对治邪业法要

1、明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是正宗分的最初,正宗分的开始。什么叫正宗呢?就是正恰恰地说到这正当的宗旨,说到经典里头的意义,所以叫做正宗。

“汝等比丘”:汝等,不单有比丘(尼),而且还有优婆塞、优婆夷,都包括在内。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汝等比丘,这是佛说的,佛说呀!汝等就是你们大家,大家是谁呢?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不一定是经文写出才有,这虽没有写比丘尼,也就包括比丘尼了。“比丘”两个字是代表,代表比丘尼,代表优婆塞、优婆夷。

“于我灭后”:在我入涅槃之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你们应该尊重,应该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要像恭敬师父似的,天天要向戒律叩头顶礼。总而言之,你若修戒律,就能得到解脱;你若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脱。你天天不持守戒律,乱七八糟的,就会散漫,没

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慧力。所以首先要有戒律,你有持戒这个力量,才能生出定力来。

你要持戒——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你什么恶事都不要去做,你不能做事情时,在善里头夹杂着恶。你以为你要帮助人,那么你应该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地位。你帮助人,不要把自己也掉到那里面,像我昨天说的“泥菩萨过海,自身难保”,一到了海里,被海水给化了,不能立得住。你说我到海里是去救人哪,有人掉到海水里头,我也跑到海里,被海水把自己的泥都冲散了,这个泥菩萨也化为乌有了。所以你就是做好事,也要想一想这里头是不是夹杂着不干净的种子?有没有不善的行为在里头?你看“尊重”,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珍敬,又拿他当无上金刚光明宝戒。无上,再没有比它高尚的;金刚,像金刚钻那么值钱,像钻石那么值钱,那么宝贵。要这样恭恭敬敬地面对戒律。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译中文是净法,也就是净解脱,也就是对解脱。修对治,能得到解脱。对治不善法,要修这个善法。你修这个戒律,修金刚光明宝戒。

“如暗遇明”:就好像是你在黑暗里头,在那没有光明的地方,遇到光明了,你说这应该有多高兴呢!

“贫人得宝”:好像穷的人得到一个宝藏,得到金矿、钻石矿啦!得到这些宝藏,高兴得不得了,以后就不是穷人了,这些都是譬喻。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你应该知道戒律就是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大师啊!你们都要守戒律、持戒律,这就是你们的师父。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你们比丘能持戒律,就是像我没有入涅槃一样的,无异此也,我和戒律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入涅槃之后,所有的

出家人都应该以戒为师,时时刻刻都保持金刚光明宝戒。这种戒律——不贪、不染,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图利,什么都放下,也不好好(hào hǎo),也无所求。我只要往好的做,我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人家对我好不好,不管他,只要我自己往好的做。这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这样,所有的在家人也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2、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这一部经对学佛的人是很要紧的,丝毫也不可以忽略。所以现在说是“明方便、远离、清净戒”,现在再把它说明白了。说明白什么呢?是说明白,你不能说“这是方便法,我可以做一做就行了,没有关系,要通权达变”。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说这个是没有问题,没有关系,方便一点啦,你就什么都要做,不可以的。这个“明”,是要你明白这个持戒的方便法(门),不是教你去方便,不守规矩了,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远离、清净戒”:对于这个清净的戒律,你是不可以远离开的。

所以这样经文上才说“持净戒者”:修持净戒的人,对持戒就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么重要。你不持戒,就等于没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护自己的头那么重要。你这头如果就要丢了,有人要偷你的头,你一定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头,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给割去。如果你要说:“我等着,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头,我就给他啦!”那表示你真是不爱惜你的生命。所以保护戒,要像保护自己的头一样。

因为这个,所以才说持净戒者——受持净戒的这个人,这是指出家人、在家人,持戒的人。“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看看!不可以做生意的。“不得”,就是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贩卖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做生意。贸易就是做生意。安置,或者你买很多的田宅,买多多的!那么要是自己或者想造庙啊,或者应用的这可以,就是不可以做生意。

“畜养人民”:若养护一些童男、童女,人家没有父亲、母亲的孤儿,你养护可以;但养护给自己做奴仆,这是不可以的。奴婢,是用他来做奴婢。畜生,或者养畜生,就或者养个猫啊,或者养个狗啊。噢,那英国人,看见狗就像他的生命似的,爱狗如命,就那么迷!有的就欢喜这个猫的,像现在的熊猫,香港要展览熊猫,就从北京借了一对熊猫,又要买保险,你说多麻烦!

“一切种植”:或者种圣诞树。“及诸财宝”:或者买一些财宝放在保险箱里。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

“皆当远离”:都应该离开的,不要做这些事情。你做这些事情,就会被酒色财气给迷住了。“如避火坑”:你应该看这些个东西,这个金银珠宝,就像看到火坑一样的,不要接近它。

“不得斩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树斩草,所谓“一草一木,不忍折横”,一草一木也不忍无缘无故把它毁坏了。“一虫一蚁,不忍伤生”,就是一只虫子,一只蚂蚁,也不忍将它伤害了。“垦土”:开垦土地。“掘地”:用镐把地挖了个坑,伤了许多蚯蚓,很多在地里的动物。

“合和汤药”:或者配点汤药,给人扎扎针,这些都是出家人不应该做的。出家人不可以做生意的,出家人要乞食自足——要饭吃,吃得饱就得了,不可以有钱的。出家人一有钱,那就完了,一定不守戒律的。有人

说你还有万佛圣城呢?万佛圣城不是我的,我是两手空空的,干而洁净的。万佛圣城是要给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说你若不做生意,那万佛圣城怎么来的?没有这个道理的。我们万佛圣城怎么来的?坦白告诉你们,是我们金山圣寺、中美佛教总会(法界佛教总会的前身)、国际译经学院,这么多人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来的。不是怎样想办法做生意来的,这个你要清楚的。合和汤药,就是“我给你配副药,你给我五百块钱,你什么病都会好,我这个药是保证万病回春的。”你看厉害不厉害!

“占相吉凶”:占相就好像人家告诉你,“你小心你丈夫啊!他有桃花运,你若不小心,他就丢了,你就怎么样又怎么样。”人家本来也没有问题的,他这一说,把这个女人说得天天要看着丈夫,看着他的一举一动,甚至于他眨一眨眼,就问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还想外边那个情妇啦?本来没有问题的,却想出问题来了。这个太太就天天怀疑丈夫,做丈夫的想:这是怎么搞的?是不是你有了男朋友?哦!那我也得要小心一点啰!这丈夫也看着太太,两个互相监视,监视还不够,还要买私家侦探。买了一个私家侦探:你给我看着他,我给你多少钱。喔!钱太多了,你说若不乱花一花,那怎么办?你看这就是占卜吉凶。占相:“我给你相相面,喔!你这个印堂发暗,生意有问题了,这一定要损财的,你小心一点。正月小心,二月又要谨慎,三月更要特别注意。”你看!没有好的月,哪一个月都是不好的。“这一九八〇年过不去的,这一年啊!真是大难临头啊!”这都叫占相吉凶。

“仰观星宿”:仰,抬起头看看。你知道吗?我今天看见北斗星发亮,真命天子就要出世了。那个生到什么什么地方,生在河南洛阳那个地方,

将来到那个地方找皇帝去。你看看!什么他都知道,但是自己吃几碗饭,多少粒米?你问他,他瞪眼睛,不知道了。这叫仰观星宿。

“推步盈虚”:推步,在那个晚间哪,拿着一支宝剑,好像我们那个,李教授似的,噢,一跑起步罡煞斗,到那个山上去,杀!杀!正在杀杀杀,我不知道他杀什么。有一次,我说:“你不要跑那个地方,用步罡煞斗在那个地方杀杀杀的。”“哎哟!没有人知道我,你怎么知道我!”啊,就有这一下子,我把他搞得再不敢提了。有一天他跪在我面前说:“师父啊,我要向您忏悔呀:我以前是不相信你的。我又骂过你呀,我对你很不客气的,我发你的脾气,现在我再也不敢了,真是啊!”真是投降了。也不知怎么搞的,他发这么个神经,我也没有叫他向我叩头,没有叫他来认错。他自己跑到这,像个小猫似的,对不起极了。现在他规矩了。还有这个吴教授,六月十九也皈依了。我们这个吴教授也是一个贡高我慢的,目空一切的,什么也不相信,眼睛一瞪,什么也不相信的。现在他信了。在这住了一年多,也降服了。那么,我们这个教授,现在也都信佛了。

“历数算计”:历数,就是搞算术的。算天文学呀、地理呀,来算呀算的。怎么算?用算术,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这都是出家人不应该做的事情。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节身时食”:节身,对自己这个身体,一定要很小心,天天要做点运动,不要叫它那么懒,懒骨头似的。要做点运动,或者打打太极拳,或者做点健身运动,不要接近这么多女人啊!这都叫节身。时食,你要按着时候来吃东西。不要今天早,明天晚,后天又不吃东西,要有一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万佛圣城吃饭一定要在十一点钟吃饭。因为我们一天只吃一餐,

若十一点不吃饭,会把我们所有出家人的肚子,都给饿得哭起来了。“清净自活”:生活一定要清净,不要那么染污,不要乱吃东西。你乱吃东西,那也是染污。所以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令之清净,一点染污也没有。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佛讲经文,是说得令凡夫不增加他的过错。现在这一段经文,就是令外道不损他的智慧。前面说的是凡夫僧。现在是说外道,一切的旁门左道。所以说“不得参预世事”:不得,就是不可以。参预,参是参加;预就是参加某一个政党,或者某一派,有党有派,去做政治的活动。世事,就是世间、国家,这一切政治的事。不得参加国家这种政事,因为出家人是要修出三界,出世的法门。不可以像世间人那样同流合污,随随便便的。

“通致使命”:就是给国家做钦差大人、使臣,在两个国家之间互相通使命,这都是不应该做的。因为这是世间人所做的事情,出家的比丘是不应该做这种事的。做这事情就不合乎波罗提木叉——保解脱这戒法了。

“咒术仙药”:就是旁门左道念一种咒,好像茅山的法术,或者暹罗、缅甸、南洋一带,叫做“降头”的咒术。这种咒术不是指佛教里头所有的咒术。佛教的咒术,它是正法;这种咒术是邪法,是旁门左道所用的一种邪法。或者画一个符,或者送你一个什么秘密的咒,或者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这都是仙药。仙药,就是用咒术加持这个药,说什么病都能治,这都是迷人和骗人的一种方法。就算加持的药灵了,这也不是正法,这都是外道的法门。咒术、仙药这些都是种种旁门左道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