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艺术的共性与个形

世间万物都有其共性与个性,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共同性与差异性。比如,世间万物都要面临生存与生活,共同面临生存他们的共性,但这期间每个个体又有其独特的生存技巧与生活方式,这就是个性,他们之间又相互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与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质,每一个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在哲学体系中,任何事物都存在其矛盾,共性与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我们便得出:共性与个性是相对统一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规范在它的大共性之中来体现它的小个性。共性是约束个性的范围与条件,个形是构成共性的成分与部件。任何事物的个性超越了它的共性,就变成了另类的事物了。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它的共性与个性,才能技术和真善美是一切艺术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表达方式便是其个性与特点。例如绘画、音乐、电影等,它们都是在“艺术”这个大共性之中来体现和产生它的特点,从而实现他的个性。

在艺术门类中的共性就是通过运用才能技术与真善美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共性。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史都与当代的政治人文思想地域面貌工具材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绘画门类中的油画与国画的共性与个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两者同属于绘画,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体现出真善美的事物与形象,所以具有共性,但因其人文思想、技能展现、工具材料等的不同,又极具个性,两者既统一又对立。

任何门类艺术的表现,无论是以任何形式的出现,都是作者的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情绪的阐述,都是通过作品来表现个性,接而因其观赏者的共鸣,达成共性。共性与个性的产生与当代的种种因素是密切不分的,尤其是与欣赏者的联系是密切不分的,而欣赏者的共性优势与人文思想文化底蕴等不可分割的。例如,西方的油画发展史,在早期由于科技不发达,又恰逢宗教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人们以宗教为中心,崇尚宗教信念力量,故而在油画早期作品中多是以宗教历史为题材来表现的,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其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人文思想也就有了质的变化,油画作品便又有了多样的个性化出现,符合时代发展的便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也就达到了同时代的共性。但地域的区分人文思想的不同又致使个性更加的突出于明显,例如在两个不同地域中的共性,如果相互转换就又极具个性,比如拿一幅油画大家弗洛伊德或巴巴的作品给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或许就不能接受了,反之亦然拿一幅国画给他们看恐怕结果是一样的吧。在这其中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对比就一目了然了。而在同一地域人文思想中所产生的共性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性,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达到与所有观赏者产生共鸣,因为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对生活的解读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或是对美的一种臆想等,运用不同形式的表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这就是有个性来引导出共性,又因欣赏者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就很难全部达到共鸣,尤其是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例如在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部电视剧作品《渴望》,在当时可是“万人空巷看《渴望》”可见其共鸣性有多强,但不能说每个人都能与《渴望》产生共鸣,这就是因为人们的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感悟也就不同了,所以不能产生绝对的共性,如果再延伸开来,把渴望放到当代来看,让所谓的“90后”看,恐怕就会以为是个性之极了吧。

所以共性与个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而不是绝对的。绘画强调个性,强调要

油画家个人的风格和面貌,这也就是绘画历史的必然。艺术作品中的个性,也就是艺术作品的风格与面貌,它能体现出艺术家的格调高低手法技法的优劣。艺术家对自己的个性形成和发挥是艺术家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也是终生追求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的目标。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是真善美,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艺术家的个性必须既有才能技术,又能体现其真善美这一基本要素。艺术家个性的形成与个人的艺术修养、人生格调、对生活的经历与感悟,技能的完善与创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以个性的产生来引起艺术作品的共鸣,尤其是艺术家对时代感的敏锐把握和个人修养为主导因素,这几者无一不能缺少,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家都知道,尤其是那神秘的微笑更是令世人叹服,欣赏者在观赏时往往被她那微笑所吸引,进而产生遐想,产生共鸣。这就是这幅作品触动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引起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思考,也就是人们感受到了绘画作品中美的力量与情感。达芬奇用这幅画感染了大多数人,使人们产生共鸣,达到艺术的共性,但其中的个性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他在材料方面的运用,技法的展示,从而是他与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又极具个性。又比如一些被后人尊为大师的画家,大都因没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而不被当时人们所重视,这也不得不说是艺术家的一种悲哀,像梵高、八大山人等大师大都是或多或少走到了时代的前面,没与当时代通行,进而没引起人们的共鸣,但这也正是艺术魅力所在,也正是艺术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也正是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作为观赏者来说,毕竟适应了一种思维,突然转换成另外一种,这也是很多人不能一时接受的,每一次时代的变革,不都是这样吗?就好比西方早期哥白尼“日心说”的出现,就很不被人们接受,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思想的转变,进而证明了哥白尼的正确,人们也逐渐接受了,产生共性。

艺术是一种美的精神现象,它是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中的各类生活。其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是他的重要亮点,同时他来抨击社会中各类的丑恶现象。从艺术创作方面而言,意境美和情感美是艺术创作产生的动力所在,许多的优秀艺术都是为他而创作的。例如俄国画家列宾在大学期间的毕业《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画家没有对这一情景“有感而发”“为情造文”的话,便不可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不过意境美和情感美不是一切皆美。其中就有高中低的等级之分,在低等另类艺术作品中,又有一些因感情趣味超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限度,也就有美转化成了丑恶了,例如一些所谓的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作品,以其怪诞的手法,苦涩难懂的表现形式和不正确的价值观来表现,或许作者本人在看作品时,会深深地与之共鸣,自我陶醉,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作品,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者在创作其作品的同时没有把握住人们的接受能力,但翻看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无不是深深的把握住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阵善美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达到共性。

从世界的绘画历史来看,无论是东方和西方都是沿着现实和抽象两个方向而起伏发展的。绘画从诞生的一刻起,无不是追求着所绘物象的形似与神似为最高目标的。(这两点也正是使艺术作品达成共性,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而达到了形似与神似,进而转向抽象,追求不死之死,以致逐步趋向不似。例如当代大师毕加索画的一系列《牛》的作品,在最早开始画的牛十分结实写实,结构严谨而逼真,但他继续画下去,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画时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看上去着笔不多,但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简练地表现出公牛的形与神,中国国画中的大写意作品便深俱此中韵味。

由于当代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有的绘画艺术背弃了现实主义,产生了抽象派和各种越来越离奇的派别,它们的共同特征无不是越来越背离了形似与神似,越来越向“不似”的个性方向发展,最终背离着善美,进入“现代”和“后现代”的各种简单化实物化反常化,这样的一些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或形式,是扭曲了的极端个性化的反映,他们脱离了艺术的共性,采取了另类的非艺术和反艺术来突出他们的极端个人行为主义的“个性”,这当然不能引起人们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只会使人们感到厌恶,何以达到艺术的共性,何以使人们产生共鸣,最终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和遗弃。

因为绘画艺术中的个性是建立在于共性的基础之上所产生出来的,不能违背出艺术的共性,俗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个性而脱离了生活的根源,那一切都是茫然的,是不成立的。凡事都要追其溯源究其本质。所以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展示出来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其生活经历、个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还有就是作为时下,我们应怎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与作品,有人认为作品卖的越好,越个性,名气越大就是一副好的作品,这话有似不实,艺术作品市场的价格来源于各种因素,它所体现的价值不一定是他本身的价值(这期间的商业因素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个人的修养以此来看待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做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来说,一定要弄清楚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弄明白共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共性的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善美。

我们还要明白一件事: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以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说只是娱乐自己,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别人去观赏的话,让人感到不适,那它就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一幅艺术作品要想与观赏者达成共鸣,首先要把握时代感,同时代发展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还要熟练地掌握材料和技法,更重要是尽量考虑到观赏者的接受能力,向人们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真善美,进而达到共鸣。所以要求我们在从事艺术创作过程中,在选取题材时应以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为主,在画面表现是应以轻松明了,不要呈现出阴暗、苦涩难懂的情景。我们要积极的学习,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人生格调,完善自己的才能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艺术创作时更好的表现出个人的感情,才能更好的在艺术的共性基础上展现自己的个性。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具体事物的运动、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世界某一领域或环节的具体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人们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即共同性质。当人们把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研究以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会抽象出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其次,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时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杰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性。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与具体事物的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从具体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与具体矛盾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的矛盾,离不开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但哲学上的矛盾又不等同于具体事物的矛盾,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互相代替。两者是—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是永恒的,具有无限性。而具体事物的矛盾则各有其特点,是具体的、有生有灭的。正是这种有生有灭的具体矛盾,构成了整个世界矛盾的永恒和无限发展。

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设计形式的影响

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设计形式的影响 赵浩杰 (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个性化产品的潜在性需求出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消费需求,因此,影响产品设计形式的因素不仅仅是材料、结构、功能,还有个性化审美因素。人们的不同情感需求导致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出现,成为新的设计发展趋势,只有个性化的产品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在产品设计形式上我们要尊重个性差异,只有不断提升设计的应变能力,进行设计创新,通过改进、完善设计形式,增加产品的特殊功能和附属功能,才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个性的新需求。 [关键词]个性化需求形式产品设计 Personalized Demand to Product Design form Influence Zhao Haojie (Art college of Qiqihar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Qiqihar 161006) Abstract The personalized product potentiality demand appears is a result which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 unceasingly, also is in order to satisfy different individual the different expense demand, therefore, affects the product design form the factor is not merely the material, the structure, the function, but also has the personalized esthetic factor.People's different emotion demand causes the product personalization design the appearance, becomes the new design trend of development, only then the personalized product can meet the multi-level needs.We must respect the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in the product design form, only then promotes the design unceasingly strain capacity, carries on the design innovation,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consummates the design form, the increase product special function and the attached function, only then satisfies consumer's psychology and the individuality new demand. Keywords Personalized demand; Form; Product ;Design 人类从最早的造物开始,就存有一种对形式的认识和追求,产品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自身本质的一种表现和自我确证。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即由一定形体、色彩、质地等产品外观的物质要素所构成,它可以直接为人所感知。产品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成为人的知觉对象,使人对它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由此发挥它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一、影响产品设计形式的几种因素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产品的内容这一概念,并不止局限于产品的材料和结构,还包括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不仅包括实用的物质功能,还包括精神功能。这就是说,决定产品形式受到许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设计的形式追随功能 设计源于“制器造物”的人类活动,现代产品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实用,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审美形式都不能脱离产品的使用功能。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性,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回顾历史,从芝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2 (2014-10-17 19:16:03)转载▼ 标签:杂谈 21、“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这种保护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2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4、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5、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 前沿 F or war d position N o.52010 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 ———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张 兵*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 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 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1] 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 · 20 · *[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解放,新生事物不断发生、层出不穷,考验人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经济参与的主体多且竞争激烈,导致的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这些现象让人们不得不为提高认识的效率而努力。如何高效快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取得竞争优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许矛盾论是可以快速认知新生的事物以达到领先一步的重要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的是一个认知的态度。一是唯物论让我们确定了认知的方向。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来做事,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而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认为世界是唯物的,是可以被认知的。从而坚定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信心。二是认清事物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世界不存在绝对真理的。事物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任何事物都有个性的。不要妄想找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圣杯来,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三是良好的态度还反映在决心上。要通过大量的艰苦的实践才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而不要以为简单的、形式上的跑马观花,就可以认知事物的。观察仔细的在不同的层次如宏观、中观、微观各种层次和视野去观察。 其次是角度和工具。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两个角度都不可少,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量变质变规律强调两个不同的层次变化规律即一个量变的层次,一个质变的层次,还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问

题。微观的角度或个体的角度是从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从发,也可说是研究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宏观的角度和群体的,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问题或事物,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整体性的规律,有时是与个体完全不一样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两个重要的过程。认知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表现。(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专业工具这个问题,上升到思维科学高度来说,哲学最好的工具是数学和艺术。) 其二是认知方式和认知的效率问题。如何快速正确的认知客观事物,这就是要讨论的关健问题。认识论就是方法论,要找出相关的方法就是人们的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因此对事物的认知途径也是哲学层面要回答的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事物的一般矛盾与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中都离不事物的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而事物内在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因些要找事物内在的主要矛盾是关健性问题,并且大有学问的。 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会通个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在事物的外部表现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到文化的个性,小到人的性格特性,不同事物间常态与异常现象,群体中的共同行为与个体行为等等就是这种一种内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表现。个性问题是事物当前主要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关健点是个性的存在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的,因此不能

评语言共性论中的几种不同的观点——来自学习理论的证据

评语言共性论中的几种不同的观点 ——来自学习理论的证据Ξ 方 立 程 工 Abstract T h is article begin s w ith a b rief review of th ree m aj o r typ es of un iversal2 ist view on language:con servative,m ild,and radical.It then p resen ts an in troducti on to fo rm al learn ing theo ry,concen trating m ain ly on its basic assum p ti on s.It finally show s that the theo rem s w h ich are derivab le from the basic assum p ti on s are in strong suppo rt of radical un iversalis m. 1.0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在本质上是彼此不同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如果它们有共性可言,那么共性的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也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之一。在此,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区分为对立的两类:个性论和共性论,两者对语言中存不存在共同规律这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无和有。在现代语言学中,个性论已经逐渐消沉,几乎销声匿迹。语言共性论则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共识。这点F rom k in和Rodm an(1983:15)说得很清楚:“因为在所有语言的语法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的、普遍的特征,所以大多数现代语言学家都属于共性论者。”然而,在语言间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并没有就此平息,相反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变成为不同流派之间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之一。①争论的中心在于语言受普遍规律支配的范围与程度有多大。②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共性论进一步粗略地划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立场和观点: 1.1第一种可以称为“保守的共性观”。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语言中虽有共性的存在,但数量不多,作用范围有限。在事实分析中他们也不注重对普遍规律的提取,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各种语言逐个地描述上。 第二种可以称为“温和的共性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语言共性是存在的,甚至是大量存在的。但这种共性是以某种趋势而不是以原则的形式出现的。趋势在各个语言中的体现可有深浅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讲,贯穿于所有语言的、不变的原则是没有的。 第三种可以称为“激进的共性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所有语言都受一些普遍原则的制约,语言间的差异在这些普遍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存在。因此,可以说,语言的共性是本质性的,核心性的,而个性则是非本质性的,边缘性的。 1.2保守的共性观是美国结构主义者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思潮。在一方面,他们并不否 Ξ我们感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合作研究的机会。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共性与个性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特点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 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 所以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

(4)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5) 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二者的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三是二者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个性与共性作文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讲究追求个性,讲究与众不同已蔚然成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应该不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那么是不是又都趋同了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来欣赏关于个性与共性的作文吧。 个性与共性作文范文篇1: 在宇宙中看地球,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就如同尘埃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分别,把镜头拉近,在地球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位王太太。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太太在家里看报纸。她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人要追求个性,要与众不同》。这个题目使王太太产生“兴趣”。“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质量可言。”这一点,王太太是同意的。“……看看自己的周围吧,你的生活与他的没什么分别,上班,下班,做饭,带孩子,是该改变的时候了……”王太太开始变得激动也觉得的确是应该改变了。“所以,让我们追求个性,变得与众不同吧!”“与众不同”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词使王太太一下子进入了亢奋状态,是的,她要变得与众不同。可她却不知道,在这天晚上,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的人看到了这张报纸,发出同样的感慨。 王太太开始追求与众不同。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钻戒的广告:“追求个性的你,值得拥有这独一无二的钻石戒指。”第二天,她买一枚这样的戒指,就因为那“独一无二”四个字。戴上新戒指,王太太兴奋地在街上走着,可是,她发现没人注意到她的与众不同,当她看她们的手时,她呆住了——街上的每一位女士都戴着那样的一枚“独一无二”的戒指。 经过换戒指的失败后,王太太决定要在文化上与众不同,她要学习一项高深的、别人都不懂的知识。在这个现代文明充斥着每一角落的城市,她选择了《周易》。从充满热情地翻开《周易》到心灰意冷地放弃,她一共只读了几页,那些晦涩的文字使她头昏脑涨茫然不知所云。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开始急躁:只要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我全不同意,那我就不是与众不同了吗?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她的确“与众不同”了,可是她身边再也没有一个朋友。有一天,她恰巧路过隔壁,听见邻居的议论:“王太太变得不听别人的意见,真是受不了她。” “这有什么,这样的人,哪都有,我见得多了。”“嗨,她会不会在闹更年期呀。”……听到这,王太太彻底崩溃了,她心中的“与众不同”的美梦也随之变得粉碎。 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这样的“王太太”还有很多。把镜头拉回来,看地球上的芸芸众生,真的如尘埃一样,没什么分别。 个性与共性作文范文篇2: 没有个性的前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 那个时代无疑是拒绝个性的。商品只有一种样式,服装只有一种颜色。电视只有一个频道……人们只有一种选择。你无论是身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看到满街的橄榄绿,还是站在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顶层,只觅见一片灰色的火柴盒状的建筑,你难道不感到一点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 [摘要]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关键词] 英汉语言共性; 英汉语言个性; 思维共性; 思维个性; 汉语个性研究 关于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也即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包括汉语和英语的异同问题,在语言学界长久以来存在着两派对立的观点或对立的研究思路。一派孜孜以求语言的普遍性或共性,以美国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为代表,力求找出语言的普遍规则,这一点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他们致力于研究二者的不同,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有一些国内学者热衷于寻找语言之间的普遍性,比照英语研究的一些“普遍性”,汉语研究积极向其靠拢。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英汉语的异同?导致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首先对求同和求异两派观点做一概述,然后从思维的角度探究英汉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一、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一)语言的共性研究 目前关于语言共性问题,有两条代表性的研究思路。一条是以美国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法,主张通过对一种语言做深入的研究找出蕴含在语言中的普遍“参数”。普遍语法假说为其整个理论的基石。普遍语法认为,在人类成员的心智/大脑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认知机制系统。Chomsky把这些认知系统称为心智器官。决定构成人类语言知识的是其中的一个系统,他称之为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这种研究思路,将语言从本质上定义为心智实体,它是对实在于大脑中的语言心智机能抽象地研究和刻画,最终是对大脑机能的研究和刻画,所以生成语法走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子[1]。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成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引发了语言学界的革命,至今仍然在语言学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乔姆斯基1965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生成语法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理论、标准理论及其扩展条件理论、原则参数研究方式,一直到最近的最简方案,不断发展,甚至完全推翻了一些过去的理论。 另一派以格林伯格(Greenberg)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思路。他们从研究多种语言出发,主要采用归纳的方法来发现语言的共性。语言类型学的特征在于“数据-统计-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范式。具体来说,语言类型学是通过跨语言比较,通过大量的语言考察、统计和对比,观察存在于这些语言背后的起制约作用的普遍性因素。这些普遍性因素造就了人类语言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普遍性因素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语言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而另一些语言形式却不能被接受。虽然生成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思路不同,但在“语言的共性主义”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甚至在把语言的最终解释归入生物方面这一点上,他们具有更高目标的一致性。 以上介绍的语言共性说曾经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但近年来关注普遍语法,语言普遍性似乎又开始热起来了,出版了一些有关语言共性的论文和专著,如程工的《语言共性论》,从生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 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我们认真梳理这些案件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荆州市党政机关政商交往行为八个正面清单和八个负面清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联动机制,督促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对不良作风严查细纠,积极服务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陈世海:2018年以来,我们查处市城建设计院原院长吴某舜腐败案等多个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从党员领导干部蜕变为腐

产品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产品设计的现状 2.1大的社会环境 由于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我们周围充满了浮躁的味道。产品设计免不了也陷入其中。浮躁不是一种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奋起直追的国家的常态。我们正在追赶世界,世界张开双臂迎接我们。身在其中,想做到不浮躁真的很难。产品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幼稚阶段,如何面对这么强大的社会背景值得深思。 2.1.1 整体设计意识的薄弱 拿工业设计而言,现代工业设计已经是现代意识与现代心理的物化,是理性与感性的构成,是科技、艺术、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创造活动。这时,设计意识也就有个人意识上升为社会意识,只有在社会意识表现出对设计的渴求,设计活动才会被认可与重视。而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与否,也与这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对设计的需求的有无来决定。 今天,世界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化信息时代。理智上我们知道新时代已经来临,但心理上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看看周围,设计常常被社会“作为肤浅的比附,即使没有被丢弃,至少也是被冷落的和轻视的”(张道一,1994)更谈不上深刻的体现或揭示社会的心理。但是,我们相信,当设计师的个体设计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使设计成为生活的必需,社会的渴求,汇聚成一定的社会意识从而替代整个社会意识。也只有当社会意识对设计情有独钟,形成设计意识的时候,我国的设计才有真正的出路,才会后来居上。 2.1.2 认识的缺陷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民大众混淆了设计和艺术两个概念。很多人认为做设计就是艺术设计人就是艺术人。他们总带有一种蔑视的眼光,口语称其为“看不起学设计的人”。认为做设计的就知道画画,就是恶搞,就是与众不同。足见设计并没有这么乐观的称为已经大众化。 3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产品设计未来发展是一种完全依据新思路的创造性的设计,这种未来型设计也许不能为当代人们所接受,但它是人们对今后生活的美的憧憬,是未来社会图

个性及其特征

个性及其特征 什么是个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只是对人的个性的某些侧面的通俗表达。由于个性是个多视觉的概念,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个性都各自有一整套解释。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个性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它使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各事物内不但包含个性,而且还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并丰富了共性。可见,哲学意义上的“个性”,强调 的是共性的对立面及其辩证关系,是从认识论的高度来把握个性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有时也称人格。个性是多层次、多侧面、复杂的完整系统,它包含三个子系统:一是个性倾向性系统,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表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二是自我意识系统,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中心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调节,如,自我观念、自评、自尊、自信、自律等,它充分反映了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作用的体现。三是心理特征系统,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它是个性个别性的集中表现。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个性是遗传素质的自然实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个性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以上诸提法都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然而,教育学是把“人”作为复杂的整体来研究的,人的个性的构成,实际上不仅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教育上的个性发展问题打开了视野。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已有研究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给个性下过不同的定义,其中,被 认为较为确切的是所谓个性应被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 深入研究教育上个性的内涵,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个性是在已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经主体内化后

个性与共性议论文

个性与共性议论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中华民族五千年,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或才高八斗,或学富五车;或忠君爱国,或忧 世忧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拥有自己的个性。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你淡泊名利,你便有了“久在樊笼里”之感,也就有了你“复得返自然”后的“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就是你——五柳先生陶潜。或许有人说你是世上最无个性之人。是啊,你不恃才傲物,你不放荡不羁,甚至你的作品在当时都得不到众人的承认,这样的 一个人,怎么会有人说你有个性呢?但我要说,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你闪光的个性!试问,在 今天又有谁能做出如此令人敬佩的举动!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你,陶潜,傲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你“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你就是你——诗 仙李白。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你从小贪玩到遇老妪磨杵而自新,于是奋发图强而妙笔 生花,文动天下,得圣上赏识。你从不同流合污而得罪权贵,惨遭流放;你从在现实生活 中难展才华,到携美酒放情于山水。你不成功的一生却又是成功的一生。你留给世人的不 仅是美酒与诗篇,更是那与生俱来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气。这就 是你的个性! 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你,李白,傲气!一盏不灭的明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刀光过处,人头落地,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人算不算英 雄呢?“变法总要流血的,那就从我开始”,于是,你,谭嗣同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你 为富国强民的理想而甘愿献身的豪气便成为了你的被后人广为传诵的个性!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谭嗣同,豪壮!…… 千万片叶子绿成树是共性,每片叶子不重复是个性。在我们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大 多数人所欠缺的大概就是这共性中的个性吧! 所谓共性,即指所表现的人或事所具有的概括性与必然性,体现为理性的,能够启发 人们的联想。以上文为例,其共性大而言之表现在均为天真活泼、富有上进心的中学生; 小而言之班长是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典型,学习尖子是能努力兼顾智育与体育 的代表。他们是当代中学生抑或当代某一性格群体中学生的缩影,犹如“窥一斑略知全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思想政治二年级上册第101页,有这样一段表述:“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做矛盾的普遍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做矛盾的特殊性。”在这里把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等同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主要由矛盾构成的共性、矛盾存在的共性、矛盾性质的共性、矛盾解决方法的共性、矛盾作用的共性等组成。矛盾构成的共性,是指一切矛盾皆由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构成,无一例外。矛盾存在的共性,是指从空间上来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无处不在;从时间上来说,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无时不有。矛盾性质的共性,是指就矛盾总体来说,一切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相反的性质;就同类矛盾来说,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相同的性质。矛盾解决方法的共性,是指一切矛盾的解决最后都必须通过斗争。矛盾作用的共性,是指一切矛盾都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个性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同矛盾的共性相对应,矛盾的个性也主要由矛盾构成的个性、矛盾性质的个性、矛盾解决方法的个性、矛盾作用的个性等组成。矛盾构成的个性,是指不同矛盾的矛盾双方具体怎样对立怎样统一各有其特点。矛盾存在的个性,是指不同时间、空间存在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性质的个性,是指不仅异类事物的矛盾性质不同,如有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等,就是同类事物不同矛盾其性质也有某些差别,如同属对抗性矛盾,其对抗的程度、方式等也会有差异。矛盾解决方法的个性,是指不仅不同性质的矛盾其解决方法不同,就是相同性质的不同矛盾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矛盾作用的个性,是指不仅不同类的矛盾作用大小有所不同,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就是同一类的不同矛盾,其作用大小也有一定差异,如不同事物的主要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空间存在上),时时有矛盾(时间存在上)。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从空间存在上看,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即使一个事物内部不同的矛盾方面,也是不相同的;从时间上看,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从上面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涵义的揭示可以看出,矛盾的共性与

如何准确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如何准确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新浪微博:考研政治答疑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这里的矛盾普遍性是矛盾性质的普 遍性,不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由于事物的共性是从同类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抛弃了事物的不同点,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点,因此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共性不能脱离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法抽象出共性, 例如,没有苹果、梨、桃等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抽象出水果的概念。反过来,个性也不能脱 离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点,都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 规律,否则就不属于这类事物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共性是绝对的(同类事物中任何事 物都包含的性质),个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共性寓于(包含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包含并表现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任何现时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理解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是千差万 别的,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毕竟都是劳动,都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都要花费一定的心血,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抽象出来的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同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规定,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同的特殊 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剩余价值生产,都要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它们的不同点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绝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是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相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我们在理解资本价值构成 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时也是这样,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把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 机结合起来的资本价值构成,是特殊的资本价值构成,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是资本的价值构成,但资本的价值构成未必是资本有机构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