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湖南花鼓戏及其舞蹈元素

浅析湖南花鼓戏及其舞蹈元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6242045.html,

浅析湖南花鼓戏及其舞蹈元素

作者:胡春光黄慧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千百年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特征鲜明的地域性文化传承至今。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的民间舞蹈—花鼓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花鼓戏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最早起源于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间技艺,初步发展与明代,在乾嘉年间最为盛行并流传至今。在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同名的地方剧种,但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就出现其雏形,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地花鼓”“竹马灯”等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小戏,它的表演形式由最初的一旦一丑发展成为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它的表演方式以歌舞戏为主,“载歌载舞”是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大

特色,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有很强地感染力,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可以达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艺术效果。湖南花鼓戏的剧目曲调繁多,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它们都有着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相对其他的地方戏曲来说,湖南花鼓戏比较朴素、通俗、动作明确,简练而又细腻,丰富的舞蹈动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身体形态,其表现如《补锅》中的“拉风箱”、《刘海砍樵》中的“砍柴”等舞蹈动作大多是将人们在劳动中的动作表现的舞台化而已。

一般来说,戏曲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而湖南花鼓戏却有所不同,它起初多为一旦一丑,其中小旦、小丑为主角(与国粹京剧相似之处),后来逐渐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小旦的打扮一般是劳动妇女形象,它表演的身段、手法都富有家庭生活的气味,动作朴素,眼神明媚,手形多用兰花手(大指微贴于中指第三关节,食指伸直,无名指与小指稍微弯曲)。小丑则是个活泼诙谐的形象,多是根据猴的特点表演,眼神灵敏,手形为鸡爪形,身段灵活紧凑,充分变现了人的机智、灵活的性格,步伐常用矮子步(双膝弯曲,上身始终保持直立左右循环前进或后退)。而小生则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他的表演风流而洒脱,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动作的,一般都有音乐的伴奏;因此,它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其组成元素丰富多彩,由步伐、手形、肩、面部表情、道具等诸多元素组成。下面将一一对其进行介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