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

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

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
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

澎湃的意志和灵魂——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

杨雨田

2012-5-20

【摘要】

瓦格纳是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歌剧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进行了许多改革。其中他对歌剧内涵的改革——为歌剧注入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不可小觑、意义深远的。本文将简要分析瓦格纳歌剧中所体现出的四方面哲学思想——人生总是盛满痛苦的经历、对爱情的信仰中包含悲剧哲学色彩、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于意志的升华、救赎的主题。后半部分将分析瓦格纳这种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德意志的传统承袭、瓦格纳自身的人生经历、受到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影响。

【关键词】

漂泊的荷兰人悲剧的哲学观爱情信仰生死精神意志救赎叔本华

绪言

瓦格纳堪称是德奥歌剧发展历史上的一面旗帜。通过他,德奥歌剧发展为不同于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的独具魅力的派别。瓦格纳还对歌剧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他在歌剧中阐述了人类的许多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贯穿歌剧的“主导动机”的手法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改革中,最难得的的莫过于他通过歌剧表现的精神意志和哲学思想。

瓦格纳对当时歌剧的庸俗和贫乏,曾经这样以愤怒和讽刺的语调揭露:“它真实的本质就是营业,它的目的就是赚钱,它的美学的托词就是无聊的娱乐……我们的艺术从大规模的金钱投机中吸取着它的生命液……”。他认为,“现代的剧院艺术作为极度扩张着的戏剧艺术,它在外表上标志处我们文化的繁盛……可是这种繁盛正是人间是无处于虚无的、无灵魂的、返自然的秩序下的一种腐朽的繁盛。”他的见解是,理想的歌剧应该和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和贝多芬交响乐一样,都是进步的社会理想的宣扬者。与此同时,瓦格纳从未丢掉德国民族歌剧传统,并将贝多芬、威柏和马拖纳树为他自己的楷模。

以下的内容中,我将从《漂泊的荷兰人》入手,分析瓦格纳在其中体现的精神意志和哲学观点以及哲学思想的形成原因,看这一面“旗帜”是如何将歌剧注入深刻的血液,并将乐剧的思想推向澎湃的高潮的。

一、《漂泊的荷兰人》中体现的哲学观简析

从初期的《仙女》、《恋禁》到成熟转型期的《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舍》和《罗恩格林》,再到创作高峰的两部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一生创作的歌剧中有着明显的乐剧改革的进程。而在瓦格纳风格转变的过程中,《漂泊的荷兰人》是一部处于转型时期的作品,也是一部独特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没有为瓦格纳赢得太多荣耀,甚至首演还遭遇失败,但却成为在艺术理想上拒绝媚俗的宣言,是瓦格纳创作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其中,《漂泊的荷兰人》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主要分以下几点。

1、哲学观之一,人生总是盛满痛苦的经历。

荷兰人受魔鬼诅咒而漂泊无体,他的命运同瓦格纳许多其他乐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都是痛苦的、难以解脱的。本文后半部分将会提到,瓦格纳的哲学观点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而在叔本华的哲学观念中,所有人生的经历不可避免是痛苦的,因为在本质上人生是追求利己利益而无法满足的过程。故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也常常以主人公痛苦的人生经历作为依托,用这些痛苦的经历将生活的现实夸张放大,并借以寄托深刻的内涵和主旨。像是荷兰人在向风暴挑战时受到诅咒,由此失去了自由,虽有倾城财富却无法换得自由之身。当荷兰人因为无法摆脱诅咒带来的厄运而向大海发出绝望的呼号时,悲剧意味瞬间袭来,摄人心魄。在其他歌剧中也是一样,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痛苦是为了求之而不得的爱情,《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众人的痛苦为了求之而不得权利和财富。

2、哲学观之二,对爱情的崇高信仰中包含浓重的悲剧色彩。

“瓦格纳对于爱情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信仰。”他笔下的爱情都是轰轰烈烈的,但却都没有在尘世中得到完满的结果。荷兰人与森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如是、齐格蒙德与齐格林德都是这样。这些剧中主人公的爱情在引起了各种不幸的后果之后,最终以悲剧收场。《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悲剧哲学观的第一次郑重体现,犹如命运之神冥冥之中的暗示,在创作《漂泊的荷兰人》后,无论在瓦格纳的作品中还是他本人的真实生活里,男女之情常常成为带来不幸遭遇的源头。瓦格纳塑造的爱情也是奇特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比方说,在荷兰人渴望被少女纯洁的爱情拯救从而解开诅咒时的同时,森塔正面对荷兰人的肖像陷入奇特的思恋。

事实上,在创作《漂泊的荷兰人》时瓦格纳当时的爱情和婚姻还算美满,但他笔下的荷兰人却还是与尘世中的美好的爱情失之交臂。由此我们判断瓦格纳塑造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恋情并非完全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痛苦的刺激,而是源于瓦格纳对爱情哲学的理解的体现。并且这种在常人眼中无法理解的感情却非常符合叔本华对爱情的阐释,即:一切的爱都是怜悯。但最终由于误解和嫉妒荷兰人与森塔的这段爱情没有圆满的收场。森塔对荷兰人执着坚定的爱情以如此悲壮的结局收场,瓦格纳也借此向人们展示了他内心的悲剧宿命观。

瓦格纳心目中的爱情仿佛天赐,突然而猛烈地向主人公袭来;他心目中的爱情无比圣洁,必须在永恒的忠诚和宽容中才能求得永生;他心目中如此美好的爱情却还要输给宿命,轰轰烈烈的爱情总要跟随生命的消逝而走入悲壮。

3、哲学观之三,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于意志的升华。

在叔本华的哲学观念中,死亡不是所有一切的消亡而是意志的转折,是意志获得自由的途径。因此,瓦格纳的乐剧中死亡往往带有更深刻的涵义,它是历史的净化、人类的自我淘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漂泊的荷兰人》除了体现悲剧的哲学思想、对爱情的信仰之外,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也在这部作品中完整的体现出来那就是人的意志的升华。同《特例斯坦与伊索尔德》一样,《漂泊的荷兰人》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虽以悲剧告终,却通过死亡的得到了升华。歌剧的最后,在雾霭朦朦的海面上升起了两个相拥的身影,象征着荷兰人与森塔的爱情在天国中化为永恒。我想,这或许正是瓦格纳对爱情的执着信仰的延续。虽然瓦格纳不相信爱情能跟命运抗衡,却相信爱情能超越生死的与天同在。既是悲剧的结局,又是希望的开始;既是信念与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是爱情理想与悲剧哲学观的无懈可击的统一。这就是瓦格纳歌剧的独具一格的魅力。

4、哲学观之四,救赎主题

《漂泊的荷兰人》的主题内容可用三组关键词概括:梦想与诅咒、挫折与希望、爱与救赎,它们像三根立柱,浑然一体,支撑起整部戏剧。

珊塔向荷兰人宣告:“我就是那个女子。通过我对你的爱和忠诚,你将获得救赎。”在我看来,这是无比温柔却也最撼人心魄的一幕。就因为这,《漂泊的荷兰人》也应该被定格为一个讲述爱与救赎的故事。一切因爱而起,一切因救赎的愿望而继续。爱因救赎而崇高,救赎因爱而富有意义。《漂泊的荷兰人》将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力量和悲悯情怀融在一起,体现的是震撼人心得大气魄、大情怀。此外,瓦格纳塑造的女性也是独特的。如珊塔,从剧情、人物到音乐,兼有救赎与毁灭两种品质,这种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俨然符合希腊文化英雄主义的传统,相比与其他剧作家更加大气磅礴与众不同。我想这种大气就正是来源于救赎这一崇高的主题。

二、《漂泊的荷兰人》哲学思想的来源

1、德意志民族提供的传统素材

《漂泊的荷兰人》首先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艺术作品,对于德国歌剧艺术传统的继承时时处处得以体现。这一点首先表现在素材方面。以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的神怪异事寄托了歌剧创作者们对人生重大命题的思考成为德国歌剧的重要特点之一。而《漂泊的荷兰人》的素材和表达的思想非常符合这一传统特点,漂泊的荷兰人遭遇的神怪的诅咒、纯洁的爱情

都是传统的德国歌剧中所常见的题材。瓦格纳以“荷兰人”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为载体,表达了他对人生独特的思考——爱情的伟大力量、人生的无边困苦以及死亡的升华和净化意义哲学思想。

《漂泊的的荷兰人》创作是来自非常古老题材的。它的素材来源于海涅的《施那贝勒沃普斯基的回忆录》、《诺尔德旅行记》和韦廉·豪夫的《幽灵船的故事》,这三者都记录着中世纪幽灵船的传说。瓦格纳根据这些传说加以改编,写成《漂泊的荷兰人》的剧本。

什么样的传统就会孕育什么样的思想,瓦格纳也不能例外。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怪诞传说和文化的熏陶,才有了《漂泊的荷兰人》的脚本,此后的一切哲学思想的生发于是才有了根基。

2、瓦格纳自身的痛苦经历与荷兰人相似

据说剧中阴霾不安的气氛和狂涛汹涌的场面,来自于瓦格纳当年去伦敦的航海途中遭遇暴风雨的经历。瓦格纳的歌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他自己一生经历的写照。据说瓦格纳是个行险侥幸的人,绯闻不断,好赌成性。他在德累斯顿支持革命,又诱拐了已为人妻的李斯特的女儿,所以不得已要逃到法国。在那里,又由于音乐改革计划得罪了当权派,且债台高筑,不得已又要逃亡。由于疏忽弄丢了妻子的护照,所以只能选择辗转偷渡,行险乘7人双桅小帆船从挪威到英格兰,一路历经磨难。正是这次航海经历让他回想起早前看过的海涅写的关于荷兰人的故事,创作出此剧。

一生的逃亡颠簸、颠沛流离,自然让瓦格纳在对乐剧人物的塑造中加入了自己的强烈共鸣。由此瓦格纳对悲剧的认同、对爱情的理解、对救赎的渴望,都不二地体现在创作中。

3、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影响

瓦格纳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过程: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

其中,叔本华对瓦格纳的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瓦格纳在19 世纪50 年代因革命受到通缉而逃亡国外期间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他深深地被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所感动,他认为他所经历的一切挫折和思想上的绝望都证实了叔本华所描绘的世界及其本质,认为叔本华是唯一能真正理解音乐本质的哲学家。由于叔本华的影响,在瓦格纳的艺术人生观当中树立出一个思想理念,即:在不断奋斗和无法避免的折磨与压力下,悲惨的个人就会最终弃绝生存的欲望,意志就会自行消亡,一切不必要的尝试都变得毫无意义,最终,“人”就会做出唯一的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由此形成了瓦格纳的悲剧哲学观。

他确信只有音乐,即歌剧能够超出其他艺术形式去真正表现“世间万物的精髓”和“爱的喜悦和悲伤”的“绝对特质”,因为音乐(歌剧)本身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抽象功能”,是表现“意志”存在与消亡的最佳载体。瓦格纳的这些思想,必然体现在他的歌剧作品中。

结语

《漂泊的荷兰人》在瓦格纳众多的作品中也许并不是最光彩夺目的,但无疑是独特的也是重要的。虽然创成之始它未如《黎恩济》般给作者带去荣誉和掌声,在后人眼中它也不能超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尼伯龙根的指环》而成为瓦格纳的首要代表作;虽然冷清阴暗的舞台和伤感的剧情似乎也难以带给人们感官上的刺激和娱乐。但它所承载的瓦格纳的艺术理想和歌剧背后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却使它成为瓦格纳的创作、浪漫主义的发展、乃至甚至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中的一枚符号,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而更在于它标注了一段历史的转折和改变。它是大师艺术理想的初展示,是拒绝媚俗的艺术宣言。

从此,乐剧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灵魂,用歌剧自身传达出的澎湃的意志和精神感

染着观众。正因如此,《漂泊的荷兰人》也历经漫长岁月而终成经典、纵傲历史而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周小静编著:《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吕丽:《瓦格纳歌剧剧情的戏剧性赏析》,《艺术研究》 2010年第4期

韩坤:《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音乐特点分析》,《齐鲁艺苑》2006年第1期

《论<漂泊的荷兰人>之于瓦格纳歌剧创作的特殊意义》,2007年5月

宋振军:《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及特点》,《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

张舒娜:《瓦格纳歌剧的主导动机》,《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

光明网-光明日报:《<漂泊的荷兰人>:爱的救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16290033.html,/2012-05/07/content_4098421.htm

贾平凹作品特点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相关评论:《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一、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在儿童文学散文的创作中,贾平凹取得了如下一些特色: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贾平凹的成人散文,除了儿童文学散文的特色外,还有一些特色。一是取材自由,关注日常生活。他的散文题材,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和禁区,什么都可以写,这跟他的专业作家身份和名士风度的追求有关。关注日常生活,随意作文,伸手拈来便是题材,在“雅淡”的旗帜下面,一切平常事物,无奇、无趣、无味、无深刻的思想,都可以作出解释,罗致进散文里。二是文体自由,近似杂记。 三、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简析瓦格纳的“乐剧”思想

简析瓦格纳的“乐剧”思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国作曲家、剧作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1883年2月13日卒于威尼斯。生父早亡,继父L.盖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文学家和肖像画家。瓦格纳在家庭影响下,从小就热爱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14岁时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的大悲剧。瓦格纳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学会弹奏韦伯的《自由射手》,十四岁写悲剧,十五岁时瓦格纳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从1831年起,他一面在莱比锡大学读书,一面师从C.T.魏因利希学习作曲理论。早年的创作有少量的钢琴曲、几首管弦乐序曲、7首为歌德的《浮士德》谱写的歌曲(1831)、《C大调交响曲》(1832)以及几首有标题的序曲。其中包括1836年完成的《波兰》序曲以及1840年写的《浮士德》序曲等(后者在1855年重新修改)。瓦格纳的主要创作领域则是歌剧。 瓦格纳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作曲家之一。因为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非常复杂多变。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浪漫主义歌剧作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 瓦格纳的乐剧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他的生活与经历密不可分。他早期通过自学﹑交友和具体实践来获得音乐知识及艺术修养;他也热爱文学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哲学的兴趣以及读书思考的习惯,瓦格纳从青年时期就养成,并贯穿了他的一生。欧洲革命到来的1830年瓦格纳正当17岁,这位敏感的青年站在革命者一边,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当时现存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这直接影响到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 瓦格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歌剧的创作领域。自1833年起,瓦格纳开始了他动荡不安的音乐生活。1839~1849年间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开始进入探索时期,他先后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瑟》(1843~1845)和《罗恩格林》(1845~1848)等重要作品。这三部代表作虽然取材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瓦格纳积极改革歌剧的意向。采用分曲结构打破了歌剧“场”的形式,或用分曲结构与“场”相结合。此外,瓦格纳用结构自由、富于诗意的前奏曲代替了传统的歌剧序曲;从旧的咏叹调过渡到无终旋律。这些尝试为他后来的乐剧改革奠定了基础。 1872年在路德维希二世支持下,演出他从构思到创作、演出历经二十年之久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该剧取材于八、九世纪北欧史诗《埃达》和十三世纪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是作曲家晚年的代表作。它由《莱茵河的黄金》(1853~1854)、《女武神》(1854~1856)、《齐格弗里德》(1856~1871)、《众神的黄昏》(1870~1874)四部歌剧组成,分四夜上演。此外,1868年上演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在瓦格纳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在音乐语言上吸收了丰富的民族音调,生动地描绘了十六世纪行会艺人的生活。瓦格纳的创作道路以宗教奇迹歌剧《帕西法尔》(1882年完成并上演)而告终结。该剧强烈的宗教神秘的本质,标志着瓦格纳创作思想的衰退。1883年瓦格纳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 作为一个作曲家和歌剧改革者,瓦格纳的世界观为复杂,充满各种矛盾。1849年的革命成为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革命前的作品,内容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艺术上较为协调完整;革命失败后的作品,消极颓废的倾向占据主导地位,艺术上也走入歧途。 这样一条曲折而倒退的道路,深深烙印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从他第一部有影响的歌剧枣以德国当时进步青年崇拜的罗马护民官主英雄主人公的《黎恩齐》(1842),到最后一部宣扬基督教义的乐剧《帕西法尔》(1882),可以看出瓦格纳接受过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也有与自己改革政府相悖的作品。但就在这复杂的变化中,一种独特新颖的歌

瓦格纳和音乐节的英文介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was a heavy hitter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 opera. He undertook the front of Mozart and Beethoven's traditional opera, after he opened the romantic opera composing trend. It followed by Richard Straus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his complex politic and religious’ thought, he became the most of contro versial people in the European history's music. Content The Ring is a work of extraordinary scale and scope. Its most obvious quality, for a first-time listener, is its sheer length: a full performance of the cycle takes place over four nights at the opera, with a total playing time of about 15 hours, depending on the conductor's pacing. The first and shortest opera, Rheingold, typically clocks in at two and a half hours, while the last and longest, G?tterd?mmerung, can take up to six hours in performance. The scale and scope of the story is epic. It follows the struggles of gods, heroes, and several mythical creatures, over the eponymous magic Ring that grants domination over the entire world. The drama and intrigue continues through three generations of protagonists, until the final cataclysm at the end of G?tterd?mmerung.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 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227) 3 什么叫音乐瞬间? 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正如德国一位诗人所说:“门德尔松所到之处,尽是缤纷的玫瑰。” 2 名词解释:新音乐报 在一家名为“阿拉伯咖啡树”的咖啡馆里,曾诞生过一张报纸,叫《新音乐报》,它对促进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创办者便是享誉世界乐坛的罗伯特.舒曼。 那时的音乐评论成为19世纪蓬勃发展的新型事业。文学家、美学家经常谈论音乐以阐述个人的浪漫主义观念,舒曼承续这个新时尚,利用《新音乐报》撰写尖锐生动而文采飞扬的文章,阐述自己对音乐和音乐家的观点和主张。舒曼通过他10年间的文章,对于贝多芬、舒伯特以及同时代的作曲家进行评论,具体诠释他评价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3 肖邦的音乐风格? 肖邦一生的创作体现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所走过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历程,他负于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谐虐曲,叙事曲,幻想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一新的思想感情内涵,并深入挖掘和提高了这些音乐体裁的艺术表现力,他的钢琴音乐具有异常新颖,细腻的织体,独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他在波罗奈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这类体裁的音乐创作中,显示了他吸收和处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上述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肖邦风格”。 1 简述意大利歌剧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罗西尼无疑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中的旗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他创作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唐吉雷迪》是他第一部英雄性的歌剧,被誉为“意大利第一部富于战斗性的歌剧”,大歌剧《威廉·退尔》为19世纪歌剧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摘要: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他的戏剧理论中认为,人必须在不同的设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生活犹如剧场,社会机构好比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在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明白,有时候并不是他人不愿意与我们真心相对,而是特定的社会情境要求他必须扮演好某个角色,隐藏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戈夫曼戏剧理论人际交往 一、理论背景 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对于戈夫曼来说,社会学不是均质的,我们必须在不同的设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戈夫曼建议说生活犹如剧场,但是我们仍需要停下来并有一个装扮的空间:在面对面的符号互动后面有一个更大的背景。 根据人际互动的场合可以将互动分为两种:“社会机构”内经常和持续性的互动,没有界限和临时性的互动。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面部表情、语言或肢体动作等的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我们称之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通常会运用一些手段,例如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等来装饰自己的外表。 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即一个进行表演的地方,和一个为前台表演做准备而又不让观众看见的地方;根据表演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误导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两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是某个“定义”取得胜利或成功地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虽然区别于社会机构里的表演,但印象管理的原则在此仍旧是适用的;“角色距离”是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它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

论贾平凹作品的“色、香、味” ——浅析贾平凹的文学特质 摘要:贾平凹是一个有争议的中国当代作家,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会引起不同的声音。他的精神探索“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他的语言极具魅惑,“妙想迂得”;他特立独行又醉卧传统。他是中 国文坛不可多得的“鬼才”。 关键字:精神映象、语言、特质、“鬼才”、争议 古老神秘的商洛山地几千年来孕育出了贾平凹这样一位闻名海内外的文坛奇才。众所周知,他到目前为止的丰厚而独特的文学成就,早已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意味深长的是,他从步入文坛伊始就一直引人注目并不断有新热点出现。可以这么说,贾平凹已具备了思接千载,精鹜八级的能力;形成了文学艺术民族化、个人化的本质意象。以下是本人对贾平凹文学特质的浅显解析。 一、贾平凹的精神映象 此时说他的精神映象并不是单单剖析他的精神内涵、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是要通过他的作品中的创作意象和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大体勾勒出他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支撑他的创作精神体系。 (一)创作意象 1、意象的追寻与发展 贾平凹文学创作上的意象探索,是从对社会政治意识模式的挣脱开始的。同时,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抗争中,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则是

他艺术创作上创新的第一步。为其赢得全国性声誉的是短篇小说《满月儿》,后又出版的几部长篇小说,均未超越社会政治的窠臼,但可以看出,他的确在做着苦苦挣扎,企图最大限度上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气质特征。他把突破口选在了爱情上,尽可能使自己和人物不要成为“捏弄成的泥胎,不是斧子砍成的木偶”,而使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活人”。【1】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渗透着一定程度个人化的生活精神与情感。特别是依靠商州山地的特殊生活气息,冲淡了政治生活的浓烈度。初步窥探了后来被贾平凹极大发展的灵性、灵气和个人特有的气质。 在写作上,他由被动向主动挖掘,“不再去简单的肯定什么,而具有了批评的眼光;不再将目光投向生活的表面,而将感触伸向了生活的底层;不再专注于人的外在和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而深入到人的内在心理与情感世界。”【2】因此,1980年代初期,他作品中欢乐的笑声少了,而增添了一种沉郁,但却受到到评论界不公允的批评,正因为坚持独立的个性使这种格调在《妊娠》、《废都》、《高老庄》等作品中均有延续。到80年代,他从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中得到启示,并试图在中西比较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文学创作的路子。他将西方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特定含义引入,将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向作为一种整体艺术结构的表现方式,从局部象征走向整体象征发展而来。 长篇小说《废都》的问世,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把他抛向了大红大紫的巅峰。他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个混沌的意象世界。从《废都》到《白夜》、《土门》、《高老庄》显示着贾平凹精神裂变与重构的心迹。他将意象的象征意义指向,渗透在具体的、实在的现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

四、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 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 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 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 唐尼采蒂(Gactano 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

作曲家瓦格纳是谁

作曲家瓦格纳是谁 瓦格纳,德国作曲家,作为近代欧洲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巨匠。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作曲家瓦格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作曲家瓦格纳的生平瓦格纳生活的时代, 在德国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

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 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与合唱,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意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库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例如《丑石》,贾平凹在写“丑石”时,可看出他对于丑石是有感情的,他在用他的感情来述说哲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看起来像一篇叙事散文,但实则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哲理寓意不是从长篇的大道理中说教出来的,而是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给人们的,这样的“哲理散文”看起不恶心、不作呕,很舒服。平平谈谈才是真。看多了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来点“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三、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

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在风暴掀动的大海狂澜中,“梯的斯”号帆船,象一片树叶起落千浪峰涛谷之间。 船上有一只叫作罗勃的纽芬兰种大狗,还有被牢牢捆在一起的、至死不分离的一对爱人。这就是作曲家瓦格纳和他的妻子明娜。 他们向往巴黎这个艺术的大舞台,于是躲开债主的催逼,离开里加偷越边界,飘洋过海,取道伦敦去巴黎。但是,海上风暴的袭击,使八天的航程竟延宕了三、四个星期。 这次不平凡的遭遇,使瓦格纳想起了荷兰漂泊者的传说。他感到,“从这些印象里,可以得到诗歌与音乐的鲜明色彩。” 在巴黎,瓦格纳陷于贫困之中。“有一天,我们的苦难达到了绝望的边缘。口袋里一个苏也没有了。我一早就步行出发——没钱乘车——去巴黎弄钱,即便是五法郎也好。” 在如此困窘的境地里,作曲家依然捕捉着自己对“荷兰漂泊者”的强烈印象。1841年7月,瓦格纳在讨价还价中售出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剧本大纲,这才有钱租来钢琴,开始作曲。仅用七周时间,他就完成了歌剧的全部音乐和配器。总谱的手稿边角,记载了作曲家辛酸痛苦的经历。 第二幕结尾处写着:“8月13日,明天我的经济危机又将开始。”第三幕结束处写着:“完蛋了。默东。1841年8月22日,处于痛苦与忧虑之中。”但是,瓦格纳似乎受到贝多芬的感召,在手稿上,他还写下了“在黑夜里,在贫困中,通过荆棘,走向光明”的字样。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剧情源于北欧传说:一个荷兰航海者,立誓要冒险绕过好望角。如果失败,他甘愿终身漂泊海上。魔鬼听后,便惩罚他永久在海上航行,只有找到一个真诚爱他的姑娘,才能结束无终止的漂泊。 歌剧从荷兰人到达挪威港开始。挪威船长的女儿桑塔久慕荷兰航海者,她与漂泊者一见钟情,海誓山盟。但荷兰人发现另一位叫埃里克的青年也追求桑塔,使误解姑娘薄情,毅然离去。桑塔痛苦地奔上临海峭岩,望着远去的帆影,跳海殉情。此刻,只见海波湍急,帆影顿失。在残阳余晖中,隐现出荷兰人与桑塔幽灵般的身影。他们拥抱着,出现在大海上空……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包括了歌剧音乐的主要主题,描述了戏剧的概貌和意境,是瓦格纳早期歌剧中的一篇著名的序曲。 弦乐组在高音区,以旷远的震青,烘衬着小号和木管单调的长音,勾画出一幅海景画图——白茫茫的海面上,旋流翻滚,风浪咆哮。在永不平息的大海中,荷兰人漂泊的帆船,从股股的圆号声部隐隐浮现。这支音调,孤寂凄凉。象是飘忽不定的幽灵,立于喧嚣的狂涛之中,没有归宿,没有依托:这时,从弦乐低声部涌出一股急流,很决就冲出海面,掀起皇天而立的浪壁水墙。铜管乐和大管以强劲的呼唤。发出荷兰人与风浪搏斗的呐喊。当海涛与乱云汇成难以分解的疯狂暄刚时,定音效的声声霹雳,将浓聚的水天炸开一道裂隙。小提琴飞驰而下的震音,平息了动荡的云水。 大海呈现出风平浪静的和谐面貌。大提琴与中提琴声部断续地飘出荷兰人残存的帆影。定音鼓三声微弱的敲击,海面上一片寂静…… 荷兰人的船只靠近了挪威港。” 一位久慕漂泊者的美丽少女跑来。她是挪威船长的女儿桑塔。她从柔美的英国管上唱出一支深情的歌。在节奏上它酷似荷兰漂泊者的主题。但起落婉转的音调,又融进了热恋少女的柔情。 这个旋律取自歌剧第二幕桑塔的叙事歌。”作为纯朴痴情的桑塔主题音调,它为序曲带来浓郁的抒情色彩。 定音鼓又唤来海上风暴。此时,喧嚣的海潮,与其说是大自然威力的显现,不如说是爱情的狂澜涌进了荷兰人与桑塔的心扉。管弦的绚丽色彩,在穹宇覆盖的大海胸膛上,在两位情人激荡的心田上,尽情地绘出浪涛与风雨的交响!一漂泊者虚幻的帆影,桑塔秀颀的身姿,几乎全部淹没在挪威港湾的水手号子声中… 风浪逐渐平静下来。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简介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简介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整个于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相关内容。 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过去在地方上流传的一些北欧神话被视作邪教清理,残存的较为著名的有英格兰的贝奥武甫,冰岛的埃达和德国的尼伯龙根等,瓦格纳的《指环》就出于这部中世纪德国的民间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面临灭亡的命运。《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同归于尽、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瓦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却招来很多反对,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瓦格纳成功了,他用二百多个主导动机贯穿全剧,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由于瓦格纳的歌剧乐队编制庞大,所选择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强度方面都有特别要求,同时还需要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保证聆听效果,故瓦格纳的崇拜者,巴伐利亚大公为他的《指环》能够上演特别出资建造拜罗伊特剧院(又名节日剧院,1872年5月22日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多,于1875年竣工),其设计专为配合瓦格纳的要求,它将

乐池沉降得更深,最嘹亮的铜管乐器放在最深处,离指挥很远,远远低于舞台上的歌手。1876年8月,《指环》全剧于该剧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两次,每天下午4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首演的指挥是汉斯;里希特。当时,演出盛况空前,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士都齐聚这个莱茵河边的小地方,甚至到了拜罗伊特发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内容介绍根据德国民间诗史《尼白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铁匠齐格弗里德(班诺;福曼Benno Fürmann 饰)在一次陨石坠落后与冰岛女王伯伦希尔(艾丽西亚;维特Alicia Witt 饰)不打不相识,并且陷入爱河。之后他杀死了作恶巨龙,并用龙血沐浴让自己刀枪不入。可后背上一块树叶覆盖的地方没有沾到龙血成为了他的弱点。 齐格弗里德因杀死巨龙而被国王赏识,要将自己的公主妹妹(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 饰)嫁给他,但格弗里德已心有所属。为了达到目的国王在酒中加了药使他忘记女王爱上了公主。国王请他帮忙打败冰岛女王伯伦希尔,于是他戴上变形头盔,装成过国王的样子打败了伯伦希尔。伯伦希尔被他的“背叛”伤透了心,被迫嫁给国王。各怀心事的两对新人在同一天结婚。齐格弗里德最终会想起女王吗?四人将对面如何的命运呢?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组成序曲音乐把人们带到莱茵河底,三位看护莱茵河黄金的少女挑逗着代表邪恶的尼伯龙根家族的侏儒,当侏儒知道只要发誓永远抛弃爱情就可得到黄金,戴上用黄金打造成

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郭爽20101031222 2012/5/29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01031222 郭爽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

贾平凹散文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汉斯 瓦格纳

The chair制作过程视频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16290033.html,/v_show/id_XMjM4MDgzMDIw.html 汉斯瓦格纳,人物简介 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1914-2007,生于丹麦。1936年瓦格纳去哥本哈根当地的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设计。二战期间,瓦格纳进入雅各布森建筑事务所工作,主要负责室内和家具设计。是享誉世界的丹麦家具设计大师,一生创作了超过500多件椅类作品,制作超过2500个家具图样和近千幅家具草图,缔造众多经典,被称为“椅子大师”。他的作品专注于在追求人体最舒适的基础上挖掘材料的最大潜能,线条洗练、结构简洁,让人感觉极为亲切。 关于设计 瓦格纳主要设计手法是从古代传统设计中吸取灵感,并净化其已有形式,进而发展自己的构思。 瓦格纳对设计精益求精,并不在意产量,丹麦是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对每种材料最合理的使用是每一位杰出设计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瓦格纳都亲自研究每一个细节,瓦格纳尤其强调一件家具的全方位设计,认为“一件家具永远都不会有背部”。他是这样教别人买家具的:“你最好先将一件家具翻过来看看,如果底部看起来能让人满意,那么其余部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汉斯瓦格纳的一生 1914-2007 1936年他去了哥本哈根, 1936-1938年在哥本哈根的工艺学校学习,毕业后被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和莫勒(Erik Moller)邀请去为奥尔胡斯城市大厅设计室内陈设品和装饰物。1938-1942年,他分别在雅各布森和莫勒的建筑师事务所担任家具设计师。1943年他在奥尔胡斯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室

1943年,伦敦的TheRoyalSocietyofArts颁发给他皇家工业设计师的荣誉。他几乎获得了颁发给设计师的重要头衔奖项。此外,他的家具成为全世界主要的设计博物馆的收藏品,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他是全球公认最具创造力且多产的家具设计师。 1946年在哥本哈根设立了他自己的设计室 1946-1950年在哥本哈根工艺学校家具设计系教学 1984年他荣获丹麦女王授予骑士勋章 1995年他的艺术博物馆在Tonder开馆。 2007年1月26日去世。 代表作品 1944年瓦格纳受命设计一种木质椅,要求用最高的标准做成最弯曲效果的扶手椅,瓦格纳为此构思了多种方案,但始终不能令人满意,直到有一天看到中国圈椅时才茅塞顿开,于是以此为主题,设计了“中国椅”、Y椅,以后数十年中瓦格纳一直从事“中国椅”的设计探索。另一种吸引瓦格纳的外国传统设计就是英国的温莎椅,当时已经有很多设计师在温莎椅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设计思路,形成庞大的“温莎椅系列”,但瓦格纳的诠释格外突就是他中国椅[1]于1947年设计的“孔雀椅”,“孔雀椅”一经展出,立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汉斯·瓦格纳椅子分析之——The Chair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