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三化学复习能力提升训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三化学复习能力提升训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三化学复习能力提升训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三化学复习能力提升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河南省信阳市二高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能力提升训练:

选修4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有详解)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10 mL 0.1 mol·L-1醋酸与中和100 mL 0.01 mol·L-1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不同

B.常温下,等体积的pH=3的酸溶液和pH=11的碱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7

C.常温下,体积相等、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两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D.常温下,pH=3的甲酸溶液的c(H+)与pH=11的氨水溶液的c(OH-)相等

2.现有室温下的四种溶液,其pH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pH111133

溶液氨水NaOH溶液醋酸盐酸

A.③④中分别加入适量醋酸钠晶体,两溶液pH均增大

B.②③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H+)>c(OH-)

C.分别加水稀释10倍,溶液的pH:①>②>④>③

D.V1L④和V2L①溶液混合后,若pH=7,则V1

3.为使Fe2+,Fe3+,Zn2+较完全地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溶液的酸碱度分别为pH7.7、 pH4.5、pH6.6。某硫酸锌酸性溶液中含有少量Fe2+,Fe3+杂质离子,为除去这些离子制得纯净的ZnSO4,应加入的试剂是()

A.H2O2,ZnO B.氨水 C.KMnO4,ZnCO3 D.NaOH溶液

4.在NH4Cl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①Mg;②NH4Cl(固);③NH4HCO3;④H2O;⑤氯水;⑥

Cu。能使该溶液的pH值增大的是()

A.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⑥D.①③④

5.常温下,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盐酸,溶液的pH随着滴入盐酸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下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时溶液pH=11.5,原因是:CO 32-+H 2O=HCO 3-+OH -

B .a-b 段发生反应为:CO 32-+2H +=CO 2↑+H 2O

C .b-c 段发生反应为:HCO 3-+H +=CO 2↑+H 2O

D .c-d 段发生反应为:H ++OH -=H 2O

6.11.已知温度T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W K 。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mol/L 的一元酸HA 与b mol/L

的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

A .a=b

B .混合溶液的pH=7

C .混合溶液中,

D .混合溶液中,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氨水中加入少量的水或氯化铵固体后,都能使溶液中的c(OH -)减小

B . 反应Hg(l)+H 2SO 4(aq)===HgSO 4(aq)+H 2(g)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ΔH<0

C . 工业电解食盐水中,电解池被阳离子交换膜隔成阴极室和阳极室,目的是避免阳极产生的

气体与烧碱反应

D . 在等浓度的NaCl 和Na 2CrO 4稀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先析出AgCl 沉淀,则

K sp (AgCl)

8.一定温度下,三种碳酸盐MCO 3(M :Mg 2+、Ca 2+、Mn 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下图所示。已知:

pX=-lgc(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该温度下,MgCO 3、MnCO 3 的溶解度依次增大

B .d 点可表示MnCO 3的过饱和溶液,且c(Mn 2+)>c(CO 32-)

C .b 点可表示CaCO 3的饱和溶液,且c(Ca 2+)<c(CO 32-)

D .c 点可表示MgCO 3 的不饱和溶液,且c(Mg 2+)>c(CO 32-)

9.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0.2 mol/L CH 3COONa 溶液和0.1 mol/L 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 (CH 3COO -)>c (Na +)>c

(Cl -)>c (H +)>c (OH -)

B .pH =3的盐酸和NaNO 3的混合溶液中:c (Na +)=c (Cl -)

C .0.1 mol/L NaHCO 3溶液中:c (Na +)+c (H +)=c (HCO 3-)+c (CO 32-)+c (OH -)

D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CN (弱酸)和NaCN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有:c (HCN )+2c (H +)=2c

(OH -)+c (CN -)

10.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HNO 2是弱电解质的是( )

①常温下HNO 2溶液的pH 小于7 ②用HNO 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③HNO 2和NaCl 不能发生反应 ④0.1 mol/L HNO 2溶液的pH =2.1

⑤NaNO 2和H 3PO 4反应,生成HNO 2 ⑥pH=1的 HNO 2溶液稀释至100倍,pH 约为2.8

⑦常温下NaNO 2溶液的pH 大于7

A .①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④⑤⑥⑦

D .全部

11.在同体积同浓度的H 2SO 4、HCl 、HNO 3、CH 3COOH 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Zn ,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 .硫酸中放出氢气量最多

B .醋酸中放出氢气量最多

C .盐酸中放出的氢气量最多

D .盐酸和硝酸中放出的氢气相等

12.一定条件下,CH 3COONa 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H 3COO -+H 2O CH 3COOH +OH -,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少量NaOH 固体,c (CH 3COO -)减小

B .加入少量FeCl 3固体,c (CH 3COO -)减小

C .稀释溶液,溶液的pH 增大

D .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c (OH -)

13.用水稀释0.1mol·L -1 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 432(NH )(NH H O)

c c +

B .32(NH H O)(OH )c c -

C . c (H +)×c (OH -)

D .OH -的物质的量

14.已知一种C(H +)=1×10—3mol·L -1的酸和一种C(OH —)= 1×10—3mol·L -1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

液显碱性,其原因可能是( )

A. 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生成了一种强碱弱酸盐

C. 浓的弱碱和稀的强酸溶液反应

D.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弱酸和一元强碱溶液反应

15.常温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向0.1mol ·L -1的醋酸溶液中加水或通入HCl 气体都能使

()()3c H c CH COOH +值增大 B.0.1mol ·L -1的醋酸钠溶液20mL 与0.1mol ·L -1盐酸10mL 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有

()3c CH COO ->()()()31c C c H c CH COOH -+>>

C.pH=4的醋酸与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7pH <

D.0.1mol ·L -1某一元酸HA 溶液中()()

8110c O H c H --+=?,则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11110c H +-=?mol ·L -1

16.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甲乙丙丁

A.图甲可以判断出反应 A(g) + B(g)2C(g) 的△H<0,T2>T1

B.图乙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 + 2B(g) 3C(g) + 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C.据图丙,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至pH≈4

D.图丁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

17.下表列出了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CH3COOH HCN H2CO3

电离平衡常数(25℃) 1.8×10-5 4.9×l0-10K1=4.3×10-7K2=5.6×10-11

则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pH(NaCN)>pH(Na2CO3)>pH(CH3COONa)B.95℃纯水的pH<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

C.pH=3的醋酸溶液,稀释至10倍后pH=4

D.0.02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pH=2

18.在25℃时,向50.00 mL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5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①点所示溶液的导电能力弱于②点

B.图中点③所示溶液中,c(CH3COO-)

C.图中点①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点③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D.滴定过程中的某点,会有c(Na+)=c(CH3COO-)>c(H+) =c(OH-)的关系存在

19.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溶液润洗2~3次后,再注入待测溶液,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记下读数;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2~3次;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入25.00mL待测溶液到锥形瓶中;

②将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向其中注入0.1000mol/L标准盐酸,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记下读数;

③向锥形瓶中滴入酚酞作指示剂,进行滴定。滴定至指示剂恰好变色,且半分钟不变化,测得所耗盐酸的体积为V1mL;

④重复以上过程,但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加入5mL的蒸馏水,测得所耗盐酸的体积为V2mL。

(1)锥形瓶中的溶液从_____色变为_____色时,停止滴定。

(2)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视________ _;

(3)该小组在步骤①中的错误是_ ___,由此造成的测定结果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步骤②缺少的操作是_______ ___;

(5)如图,是某次滴定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读数为 mL

(6)根据下列数据:

滴定次数待测液体(mL)标准盐酸体积(mL)

滴定前读(mL)滴定后读数(mL)

第一次25.000.5020.40

第二次25.00 4.0024.10

第三次25.000.8023.10

请选用合理的数据计算待测烧碱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 mol/L

(7)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溶液

B.滴定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20.实验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曲线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定量实验。下表是用0.10 mol/L的盐酸滴定0.10 mol/L 20.00 mL NaOH 溶液时获得的一些相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①②对应的 pH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下图是本实验的滴定曲线图。请根据该图,说明强酸溶液滴定强碱溶液时,为什么既可以使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又可以使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来指示滴定终点?

(3)若在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最终测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会(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下同);若滴定结束时,滴定管尖嘴悬有半滴标准盐酸,最终测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会;若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洗涤干净后,未干燥即盛装待测液,最终测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会。

21.把足量ZnS固体加入到0.001mol/L的CuSO4溶液中。试判断是否有CuS沉淀生成?已知: K sp(ZnS)=1.6×10-23mol2?L-2 Ksp(CuS)=1.3×10-36mol2?L-2

22.甲、乙、丙是都含有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

(1)若甲是CO2。

①常用于泡沫灭火器的是(填“乙”或“丙”,下同)。

②浓度均为0.01 mol·L-1的乙溶液和丙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较大的是。

(2)若甲是Al。

①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②当n(Al)︰n(NaOH)︰n(H2SO4)=1︰1︰2时,丙的化学式是。

(3)若甲是Cl2。

①甲转化为乙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已知:TiO2(s)+2Cl2 (g)+2C(s)=TiCl4(l)+2CO(g) △H=-81 kJ·mol-1

2C(s)+O2(g)=2CO(g) △H=-221 kJ·mol-1

写出TiO2和Cl2反应生成TiCl4和O2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常温下,将a mol·L-1乙溶液和0.01 mol·L-1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生成丙,溶液呈中性,则丙的电离平衡常数K a=(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3.如图所示的框图中,A~I都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气体,它的水溶液

呈碱性;氧化物D和氧化物F都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单质E可作半导

体材料。

(1)化合物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单质E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准状况下,将2.24 L氧化物F和1.68 L单质B同时通入1 L氧化物G中(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所得溶液的pH=___________。此时再向溶液中通入2.24 L化合物A,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7,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质B和单质C在一定条件下可组成原电池(用KOH溶液作电解质),则该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A 、10 mL 0.1 mol·L -1 醋酸与中和100 mL 0.01 mol·L -1

的醋酸含有的CH 3COOH 物质的量相等,所以中和时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相等,错误;B 、因为酸的强弱和碱的强弱不明确,所以常温下,等体积的pH=3的酸溶液和pH=11的碱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 不确定,错误;

C 、常温下,体积相等、pH 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c (HCl )=2c (H 2SO 4),错误;

D 、常温下,pH=3的甲酸溶液的c(H +)与pH=11的氨水溶液的c(OH -)相等,都是0.001mol?L  ̄1。

考点:本题考查酸碱中和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pH 的判断。

2.D

【解析】

试题分析:A 、醋酸中加入硝酸钠,则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pH 增大,盐酸中加入醋酸钠,则生成醋酸和氯化钠,醋酸是弱电解质,不完全电离,所以导致氢离子浓度减小,pH 增大,正确;B 、醋酸是弱酸,氢离子浓度与氢氧化钠的浓度相同,则醋酸溶液

的浓度将大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二者等体积混合,则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c (H +)>c (OH -),

正确;C 、氨水、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7,稀释10倍后,氨水中会发生一水合氨的电离,所以氨水pH 减小的少,氢氧化钠的pH 值减小的多,所以pH :①>②;盐酸与醋酸呈酸性,pH<7,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稀释10倍后,醋酸的pH 增大的少,而盐酸pH 增大的多,所以pH :④>③,正确;D 、氨水是弱碱溶液,氢氧根离子浓度与盐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则氨水的浓度大于盐酸的浓度,若二者等体积混合,则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若使溶液呈中性,则氨水的体积小于盐酸的体积,所以V 2

考点:考查酸、碱溶液混合的判断,pH 的判断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为除去Fe 2+,Fe 3+杂质离子制得纯净的ZnSO 4,首先应该加入绿色氧化剂H 2O 2,将Fe

2+杂质离子氧化成Fe 3+,然后加入氧化锌固体调整溶液的PH 值到4.5,这时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

铁沉淀除去,溶液只能怪含有的只有ZnSO 4,从而得到纯净的硫酸锌溶液。选项为:A 。 考点:考查溶液中杂质离子的除去问题的知识。

4.D

【解析】在NH 4Cl 饱和溶液中由于NH 4+水解使该溶液呈酸性,要使溶液的pH 值增大,则可采取

减少溶液中的[H +]。①Mg 、③NH 4HCO 3与溶液中H +反应,而④H 2O 虽促进NH 4+水解,但溶液中

[H +]却是减少的。

5.C

【解析】

试题分析:A 、碳酸根离子水解是可逆反应,所以不能用“=”表示,错误;B 、碳酸钠溶液中逐

滴滴入稀盐酸时,先发生CO 32-+H += HCO 3-,a-b 段溶液的pH 基本不变,说明此时发生的是CO 3

2-+H += HCO 3-,错误;C 、bc 段的pH 降低,说明此时发生的是HCO 3-+H +=CO 2↑+H 2O ,正确;D 、当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完全时,溶液应呈中性,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的碳酸电离产生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所以c-d 段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缘故,错误,答案选C 。

考点:考查对图像的分析,离子方程式的判断

6.C

【解析】

试题分析:因酸碱的强弱未知,a=b,只能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但如为强酸弱碱盐或强碱弱酸盐,则溶液不呈中性;混合溶液中,c(H+)=kw mol/L,根据c(H+)?c(OH-)=K W,可知溶液中c(H+)=c(OH-)=kw mol/L,溶液呈中性;因温度未知,则pH=7不一定为中性;任何溶

液都存在电荷守恒,即c(H+)+c(B-)=c(OH-)+c(A-),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考点:溶液pH值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稍有难度,熟练掌握pH的相关计算,了解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7.AC

【解析】

试题分析:A、加水稀释,加氯化铵固体抑制氨水电离,都能使溶液中的c(OH-)减小,正确;B、该反应熵变增加,不能自发进行焓变大于零,错误;C、正确;D、两种沉淀的类型不同,一般不比较,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原理综合有关问题。

8.B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pX=-lgc(X),p(CO32-)=-lgc(CO32- )的含义以及图像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含义。c(X)、c(CO32-)越大,则pX、p(CO32-)越小。类似于pH和c(H+)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所有线上的点都代表饱和溶液。A. 作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辅助线,当pX相同时,MgCO3、CaCO3、MnCO3 的p(CO32- )依次增大,即c(CO32- )依次减小,所以MgCO3、CaCO3、MnCO3 的Ksp依次减小,即它们的溶解度依次减小。错误。B. MnCO3的饱和溶液的PX、P(CO32-)都在线上,d点在线的左侧,则离子的浓度都大于相应的饱和溶液的数值,所以为MnCO3的过饱和溶液。由于pXc(CO32-)。正确。C. b点为饱和溶液,由于p(CO32-)=7>p(Ca2+)=1.5,所以c(CO32- )<c(Ca2+)。错误。D. c点不在线上,是不饱和溶液,由于p(Mg2+)>p(CO32-),所以c(Mg2+)<c(CO32-)。错误。

考点: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物质的溶解度及离子浓度关系的知识。

9.D

【解析】A项,应为c(Na+)>c(CH3COO-)>c(Cl-)>c(H+)>c(OH-);B项,只给了盐酸的浓度,NaNO3的浓度未知,故不能确定c(Na+)与c(Cl-)的大小关系;C项,为电荷守恒关系,应为c(Na+)+c(H+)=c(HCO3-))+2×c(CO32-))+c(OH-)。D项,由物料守恒可得2c(Na+)=c(CN-)+c(HCN),由电荷守恒可得c(Na+)+c(H+)=c(OH-)+c(CN-),两式合并消去c(Na+)可得c(HCN)+2c(H+)=2c(OH-)+c(CN-)。

10.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常温下HNO2溶液的pH小于7,只能说明亚硝酸是酸,不能说明是弱酸,错误;②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用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只能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不能说明亚硝酸的电离程度,所以不能证明亚硝酸为弱电解质,错误;③HNO2和NaCl不能发生反应,只能说明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但不能说明是弱酸,错误;④常温下0.1 mol?L-1 HNO2溶液的pH=2.1,说明亚硝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④正确;⑤⑤NaNO2和H3PO4反应,生成HNO2,符合强酸制弱酸,磷酸是中强酸,则亚硝酸是弱酸,正确;⑥常温下pH=2的HNO2溶液稀释至100倍,pH约为2.8,说明亚硝酸中存在电离平衡,

则亚硝酸为弱电解质,正确;⑦常温下NaNO 2溶液的pH 大于7,说明亚硝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正确;选C .

考点:考查电解质的强弱判断。

11.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同体积同浓度的H 2SO 4、HCl 、HNO 3、CH 3COOH 溶液中,HNO 3与Zn 反应不放氢气,硫酸属于二元强酸,放氢气最多,HCl 和CH 3COOH 放氢气一样多。答案选A 。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

点评:化学反应看总量,不看电离出来的离子的多少。

12.B

【解析】

正确答案:B

A .不正确,加入少量NaOH 固体,水解平衡逆向移动,c (CH 3COO -)减大;

B .正确,加入少量FeCl 3固体,水解呈酸性,促进CH 3COO ― 水解c (CH 3COO -)减小

C .不正确,稀释溶液,促进水解,溶液的pH 减小;

D .不正确,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CH 3COO -)>c (Na +)>c (H +)>c (OH -)

13.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NH 3·H 2O NH 4++OH -。当加水稀释时,平衡正向移动,c(NH 4+

)减小的倍数小于c(NH 3·H 2O)减小的倍数,所以432(NH )(NH H O)

c c +

增大,选项A 错误;当加水稀释时,平衡正向移动,c(OH -)减小的倍数小于c(NH 3·H 2O)减小的倍数,所以32(NH H O)(OH )

c c -减小,选项A 正确;加水稀释,一水合氨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是由于温度不变,所以溶液中c (H +)×c

(OH -)不变,选项C 错误;由于加水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作用,所以OH -的物质的量增大,选项D 错误。

考点:考查弱电解质的稀释过程中微粒浓度的变化关系的知识。

14.C

【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 、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CH 3COOH CH 3COO -+H +。加入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醋酸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3c H c CH COOH +值增大;通入氯化氢气体,增大氢离子的浓度,抑制醋酸的电离,但氢离子增大的倍数大于醋酸增大的倍数,所以()()

3c H c CH COOH +

值增大,故A正确;

B、0.1mol·L-1的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1盐酸10mL混合后生成醋酸和氯化钠,醋酸钠过量,且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由于溶液显酸性,即c(H+)>c(OH-),这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所以c(CH3COO-)>c(Cl-)>c(CH3COOH)>c(H+),故B错误;

C、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则.pH=4的醋酸的浓度大于1×10-4mol/L,所以与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醋酸过量,溶液的pH<7,故C正确;

D、0.1mol·L-1某一元酸HA溶液中

()

()8

110

c OH

c H

-

-

+

=?

则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知,溶液中

c(OH-)=1×10-11mol/L,因此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1mol/L,故D正确。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

点评: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难度中等。

16.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图甲可知,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A转化率温度T2时比温度T1时高,不能判断温度高低与反应热效应,故A不正确;B、由图乙可知,乙的反应速率大于甲的,但平衡时反应物的含量不变,说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因此选项B不正确;C、根据图丙可知,溶液中pH=4使,氢氧化铁几乎完全沉淀,而氢氧化铜还没有开始沉淀,因此选项C正确;D、滴定前氢氧化钠溶液的pH=13,因此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溶解平衡的应用和中和滴定曲线的判断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强弱顺序是CH3COOH>H2CO3>HCN>HCO3—。由于酸越弱,相应的钠盐越容易水解,pH越大,A不正确。纯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中性的,

B不正确;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稀释促进电离,因此pH=3的醋酸溶液,稀释至10倍后pH<4,C不正确;盐酸是强酸,所以0.02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溶液的浓度变为0.01mol/L,pH=2,选项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pH的计算等

点评:电离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适用于勒夏特例原理,在进行有关判断时,可以参照稳妥推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分析。

18.C

【解析】

试题分析:A.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①点所示溶液加入的NaOH少,被中和产生盐的酸少,溶液是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②点所示溶液是NaAc溶液,加入的NaOH多,产生的盐NaAc 多。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就越强,由于醋酸是弱酸,当向其中加入碱发生中和反应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所以溶液的导电性增强,因此①点所示溶液的导电能力弱于②点,正确;B.图中点③所示溶液pH=8,c(H+)=10-8mol/L,c(OH-)=10-6mol/L 因为在溶液中符合电荷守恒,c(CH3COO-) + c(OH-)=c(Na+)+ c(H+)。因为c(OH-)> c(H+),所以c(CH3COO-)< c(Na+),正确;C.图中点①所示溶液中是醋酸与NaAc的混合溶液,由于pH=4,溶液显酸性,所以醋酸的电离作用大于醋酸根离子的水解作用;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而在点③所示溶液是碱性溶液,pH=8,是NaAc水解产生的,水解反应促进水的电离,因此水的电离程度点③所示溶液大,错误;D.滴定过程中的某点,根据电荷守恒可知应该有c(Na+)=c(CH3COO-)>c(H+)

=c(OH -

)的关系存在,正确。

考点:考查CH 3COOH 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时溶液溶液的酸碱性、导电性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知识。

19.(1)红(1分)无(1分)(2)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2分)

(3)用锥形瓶润洗待测液(1分)偏高(1分)(4)用锥形瓶润洗滴定管(2分)

(5)22.60(22.59也给分)(2分)(6)0.0800(2分)(7)D

【解析】(3)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致使氢氧化钠的总量增大,则消耗盐酸的体积增大,故测定结果偏高;

(5)滴定管,读到0.01 mL ;

(6)三次消耗盐酸的体积依次为:19.90mL 、20.10mL 、22.30mL ,第3次误差较大,故取前两次的平均值,得:V(HCl)=20.00 mL ,代入c(NaOH)V(NaOH)= c(HCl)V(HCl),得:c(NaOH)= 0.0800 mol/L

(7)c(NaOH) = [c(HCl)V(HCl)]/ V(NaOH),所有操作都归结到V(HCl))(酸性滴定管的读数) A 导致c(HCl)减小,则V(HCl)偏大,故A 导致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数值偏高,

B 无影响,

C 导致V(HCl)读数偏大,故C 导致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数值偏高,

D V(HCl)=V 后-V 前,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导致V 后读数偏小,故D 导致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

20.(1)①13.00 ②7.00 (2)因为甲基橙和酚酞的变色范围均与滴定曲线中的突跃范围有重叠

(3)偏小 偏大 没有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NaOH 的初始浓度确定其p H 为13.00,当滴加盐酸至20.00m L 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 H 为7.00;而滴定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则取决于盐酸的加入量。

考点: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21.在ZnS 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K sp (ZnS)= [Zn 2+][S 2-]=1.6×10-23mol 2?L -2 [S 2-]=[K SP (ZnS)]1/2=[1.6×10-23mol 2.L -2]1/2=4×10-12mol.L -1 则此时Q=[Cu 2+].[S 2-]=0.001mol.L -1×4×10-12mol.L -1=4×10-15mol 2.L -2>K sp (CuS) 所以有CuS 沉淀产生。

【解析】考查溶度积常数的有关计算。

22.(1)①乙 ②乙 (2)①

(1分)②Al 2(SO 4)3 (3)①Cl 2+2OH -=Cl -+ClO -+H 2O (3分)

②TiO 2(s)+2Cl 2(g)=TiCl 4(l)+O 2(g) △H =+140 kJ·mol -1 (3分) ③(0.012a -)×10-5

【解析】

试题分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氢钠),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

①常用作泡沫灭火器的是NaHCO 3,故为乙;②浓度相同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中,HCO 3-

水解,故乙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2)金属铝是13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3 ②n(Al)=n(NaOH)时,生成偏铝酸钠,根据方程式:2NaAlO 2 + 4H 2SO 4 =Na 2SO 4 + Al 2(SO 4)3 + 4H 2O 可知,NaAlO 2与H 2SO 4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符合题意,故丙的化学式是 Al 2(SO 4)3 ;(3)若

甲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离子方程式为:Cl 2+2OH -=Cl -+ClO -+H 2O ;

用方程式①-②,得TiO 2(s)+2Cl 2(g)=TiCl 4(l)+O 2(g) △H =-81-(-221)=+140 kJ·mol -1 ;

③根据电荷守恒可得到:c(Na +)+c(H +)=c(OH -)+c(ClO -)+2c(SO 42-);其中,溶液显中性即

c(H +)=c(OH -),故c(Na +)=c(ClO -)+2c(SO 42-);又根据物料守恒可得到:c(Na +)=c(ClO -)+c(HClO),

即c(ClO -)=c(Na +)-2c(SO 42-)、c(HClO)=c(Na +)-c(ClO -)=c(Na +)-[c(Na +)-2c(SO 42-)]=2c(SO 42-);Ka==?-+)()()(HClO c ClO c H c =-?=--?--+--+-+-)

(2)](2)([10)()()](2)([1024247247SO c SO c Na c ClO c Na c SO c Na c 01

.02)01.02(107??-?-a =(0.012a -)×10-5 ; 考点:考查物质的转化相关知识

23.(1)NH 3 (2)第三周期第ⅣA 族 SiO 2+2C

Si+2CO↑ (3) 1 ;NH 4++H 2O ?NH 3·H 2O+H + (4) H 2+2OH --2e -=2H 2O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及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A 是NH 3;B 是O 2;C 是H 2;D 是CO ;E 是Si ;F 是NO ;G 是H 2O ;H 是C ;I 是SiO 2。(1)化合物A 的化学式是NH 3;(2)组成单质E 的元素是14号Si ,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ⅣA 族;H+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 2

+2C Si+2CO↑;(3)NO 、O 2在水中发生反应:4NO+3O 2+2H 2O=4HNO 3。n(NO)= 2.24 L÷22.4l/mol=0.1mol,n(O 2)=1.68L

÷22.4l/mol=0.075mo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1mol ,由于溶液的体积是1 L ,所以c(HNO 3)=0.1mol/L ,溶液的pH=1; 此时再向溶液中通入2.24 L 化合物A NH 3,发生反

应:NH 3+ HNO 3=NH 4NO 3,得到的是H 4NO 3。该盐是强酸弱碱盐,NH 4+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OH -,促进了

水的电离,当最终达到平衡时,c(H +)>c(OH -),所以溶液显酸性,pH <7,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

原因是:NH 4++H 2O ?NH 3·H 2O+H + ;(4)单质O 2和单质H 2在一定条件下可组成原电池(用KOH 溶液

作电解质),通入氢气的电极是负极,在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H 2+2OH --2e -=2H 2O 。

考点: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的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物质的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及溶液pH 的计算、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的知识。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物质结构与性质-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物质结构 与性质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 【考纲展示】 (1)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典型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4) 了解“等电子体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 (5)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 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6) 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考题回顾】 1.(2019年江苏卷) 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B的氢化物的分子空间构型是。其中心原子采取杂化。

(3)写出化合物AC2的电子式 ;一种由B、C组成的化合物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其化学式为。 (4)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ECl3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5)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与D的单质反应时,B被还原到最低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019年江苏卷)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质气(主要成分为CO、CO2、H2等)与H2混合,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上述反应的催化剂含有Cu、Zn、Al等元素。写出基态Zn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2)根据等电子原理,写出CO分子结构式。 (3)甲醇催化氧化可得到甲醛,甲醛与新制Cu(OH)2的碱性溶液反应生成Cu2O沉淀。 ①甲醇的沸点比甲醛的高,其主要原因是 ;甲醛分子中碳原子轨道的杂 化类型为。 ②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1mol甲醛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 ③在1个Cu2O晶胞中(结构如图所示),所包含的Cu原子数目为。 【设计说明】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教学教材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高中化学选修4复习提纲

高二实验班化学选修4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ΔH)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2、运用:根据盖斯定律,可以设计反应求出另一个反应的反应热。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注意事项:①B为溶液或气体。固体或纯液体(如:Br2 )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通常为常数。②v(B)是平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考点大汇总(打印版) 考点1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能量的常见转化形式, 重点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之间的转化, 涉及键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及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形式. 【精确解读】 1.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常见能量转化有: ①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如铜、锌形成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燃料燃烧产生能量最终带动发电机发电, 将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 ③化学能和光能、风能的相互转化等. 【精细剖析】 1.判断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方法: 一看,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看, 产生了什么, 如果是热量, 则转化为热能;如果产生了电, 则是转化为电能, 如果产生了光, 则是转化为光能. 【典例剖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B.铝热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C.图I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II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 【变式训练】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将H2O和CO2化合生成二甲醚(CH3OCH3), 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是2CO2+12e-+12H+═CH3OCH3+3H2O C.该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D.消耗CO2与生成O2体积比为1:1 【答案】D

【实战演练】 1.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其它不同的是( ) A.铝热反应B.燃料燃烧C.酸碱中和反应 D.Ba(OH)2?8H2O与 NH4Cl固体混合 【答案】D 【解析】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A错误;B.燃料燃烧是放热反应, 故B 错误;C.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C错误;D.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2016年3月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首先发现:在光、碱性CeO2修饰TiO2的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作用下, 二氧化碳和水可转化为甲烷和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CO2和CH4均含极性共价键 C.产物可能还有O2 D.CO2溶于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H2CO3?2H++CO32- 【答案】D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高考题汇总

2009年高考:29.(15分) 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29(1)原子晶体。(2)NO2和N2O4(3)As2S5。(4)①NH3> AsH3 > PH3,因为前者中含有氢键,后两者构型相同,分子间作用力不同;②电子数相同的有SiH4、PH3和H2S结构分别为正四面体,三角锥和V形。(5)SiCl4 + 4NH3 = Si(NH2)4 + 4HCl,3Si(NH2)4 = 8NH3 + Si3N4 2010年高考:37.【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X、Y和Z分属不同的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是W原子序数的5倍.在由元素W、X、Y、Z组成的所有可能的二组分化合物中,由元素W与Y形成的化合物M的熔点最高.请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供参考)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高考化学选修三汇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第I卷 2012年【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VIA族的氧、硫、硒(Se)、碲(Te)等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含VIA族元素的化台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单质的常见形式为S8,其环状结构如下图所示,S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是; (2)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O、S、S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Se原子序数为,其核外M层电子的排布式为; (4)H2Se的酸性比H2S (填“强”或“弱”)。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SO32-离子的立体构型为;[来源:学#科#网](5)H2SeO3的K1和K2分别为2.7x l0-3和2.5x l0-8,H2SeO4第一步几乎完全电离,K2为1.2X10-2,请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 ①H2SeO3和H2SeO4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的原因: ; ② 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 (6)ZnS在荧光体、光导体材料、涂料、颜料等行业中应用广泛。立方ZnS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540.0 pm.密度为(列式并计算),a 位置S2-离子与b位置Zn2+离子之间的距离为pm(列示表示)

2013年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电子数为。 (2)硅主要以硅酸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3)单质硅存在与金刚石结构类似的晶体,其中原子与原子之间以相结合,其晶胞中共有8个原子,其中在面心位置贡献个原子。 (4)单质硅可通过甲硅烷(SiH4)分解反应来制备。工业上采用Mg2Si和NH4Cl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制得Si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5)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356 413 336 226 318 452 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6)在硅酸盐中,SiO4- 4四面体(如下图(a))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图(b)为一种无限长单链结构的多硅酸根,其中Si 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i与O的原子数之比为,化学式 为。 2014年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早期发现的一种天然准晶颗粒由三种Al、Cu、Fe元素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准晶是一种无平移周期序,但有严格准周期位置序的独特晶体,可通过 方法区分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最全考点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巩固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提升应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灵活应用盖斯定律. 【精确解读】 1.内容: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 a.利用总反应和一个反应确定另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b.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3.反应热与键能关系 ①键能:气态的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既是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 放的能量, 也是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 ②由键能求反应热:反应热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为“+”)和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为“-”)的代数和.即△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E反-∑E生 ③常见物质结构中所含化学键类别和数目:1mol P4中含有6mol P-P键;1mol晶体硅中含 有2mol Si-Si键;1mol金刚石中含有2molC-C键;1mol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4mol Si-O 键. 【精细剖析】 1.盖斯定律的使用方法:

①写出目标方程式; ②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 ③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 例如: ①Fe2O3(s)+3CO(g)=2Fe(s)+3CO2 △H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H2 ③Fe3O4(s)+CO(g)=3FeO(s)+CO2(g)△H3 求反应FeO(s)+CO(g)=Fe(s)+CO2(g)△H4的焓变 三个反应中, FeO、CO、Fe、CO2是要保留的, 而与这四种物质无关的Fe2O3、Fe3O4要通过方程式的叠加处理予以消去, 先②+③×2-①×3先消除Fe3O4, 再消除Fe2O3, 得到④6Fe(s)+6CO2(g)=6FeO(s)+6CO(g)△H5, ④逆过来得到 ⑤6FeO(s)+6CO(g)=6Fe(s)+6CO2(g)-△H5, 再进行⑤÷6, 得到△H4=-; 2.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 方向改变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 反;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 ③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 叠加时, 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 ④当对反应进行逆向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反. 【典例剖析】己知:Mn(s)+O2(g)═MnO2(s)△H l S(s)+O2(g)═SO2(g)△H2 Mn(s)+S(s)+2O2(g)═MnSO4(s)△H3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H2>0 B.△H3>△H1 C.Mn+SO2═MnO2+S△H=△H2-△H1 D.MnO2(s)+SO2(g)═MnSO4(s)△H═△H3-△H2-△H1 【答案】D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016年高三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O(g)+O 2 (g)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345678910 ...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kJ/mol,假设1mol冰中有2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往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 3 COOH CH 3 COO-+H+向左移动,K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kJ/mol、-3747kJ/mol 和-3265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 2 O 3 (s)+3C(石墨)2Fe(s)+3CO(g),△H=+489.0kJ/mol。 2 CO 2 (g),△H=-283.0kJ/mol。 C(石墨)+O 2 (g)CO 2 (g),△H=-393.5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kJ/mol 2.SF 6 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 3F 2 (g)=SF 6 (g)的反应热△H为 A.-1780kJ/mol B.-1220kJ/mol C.-450kJ/mol D.+430 kJ/mol 3.电镀废液中Cr 2 O 72- 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 4 ): Cr 2 O 72- (aq)+2Pb2+(aq)+H 2 O(l)2PbCrO 4 (s)+2H+(aq)ΔH<0 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4.常温下0.1mol·L-1醋酸溶液的pH=a,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等体积0.2mol·L-1盐酸D.提高溶液的温度 5.下列液体均处于25℃,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物质的溶液p H<7,则该物质一定是酸或强酸弱碱盐 B.p H=4.5的番茄汁中c(H+)是p H=6.5的牛奶中c(H+)的100倍 C.AgCl在同浓度的CaCl 2 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同 D.p H=5.6的CH 3 COOH与CH 3 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 3 COO-) 6.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A.明矾溶液加热 B.CH 3 COONa溶液加热 C.氨水中加入少量NH 4 Cl固体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 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mol H 2(g)燃烧,生成1mol H 2 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 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一节燃烧热能源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重点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几种类型: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二、△H的计算方法=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15分)化学键的键能是指气态原子间形成1mol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如:H(g)+I(g)→H-I(g)+297KJ 即H-I键的键能为297kJ/mol,也可以理解为破坏1mol H-I键需要吸收297KJ的热量。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成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下表是一些键能数据。(单位:kJ/mol) 键能键能键能 H-H 436 Cl-Cl 243 H-Cl 432 S=S 255 H-S 339 C-F 427 C-Cl 330 C-I 218 H-F 565 C-O 347 H-O 464 Si—Si 176 Si—O 460 O=O 497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CCl4的稳定性(填“大于”或“小于”)CF4的稳定性。 (2)结合表中数据和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 ΔH=-QKJ/ mol;通过计算确定热化学方程式中Q 的值为②请写出晶体硅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热化学方程式: 三、物质稳定性的比较: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高越稳定 已知25℃、101KPa下,4Al(s)+3O2(g)=2Al2O3(s)ΔH=-2834.9KJ/mol 4Al(s)+2O3(g)=2Al2O3(s)ΔH=-3119.1KJ/mol,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O2比O3能量低,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B.O2比O3能量高,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D.O2比O3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s)+O2(g)==CO2(g);△H=+393.5kJ/mol B、2SO2+O2==2SO3;△H= —196.6kJ/mol C、H2(g)+1/2O2(g)==H2O(l);△H=—285.8kJ/mol D、2H2(g)+O2(g)==2H2O(l);△H= —571.6KJ 五、反应热△H大小的比较: 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化学选修 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 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 ”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 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 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 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 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 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知识讲解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 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二反应热,都可用△ 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 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 H为“+”或厶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厶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日=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8H2O与NH4C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 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 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A 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 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H2Q)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HvO,单位kJ/mol ) 2.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 H时才有负号。 3. 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 1. 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