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同步练习

中国古代史同步练习

高三 <<中国古代史>>新课教学同步测试 (一)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揭开先秦历史的帷幕(A)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 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C.吞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

制()

A.①③B.②③C.③④ D.①②

3.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因素是()

A.家天下局面的出现B.国家机器的完善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历史人物的决策

4.下列各项关于禹的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B.建立夏朝

C.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治理黄河有功

5.三星堆遗址距今4800~2800年,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三星堆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②三星堆文化是古代蜀文化的典型代表

③三星堆文化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④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6.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 609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

A.大汶口晚期B.夏朝C.商朝早期D.商朝中期7.夏、商、西周的下列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的有

①夏都阳城②商都殷③周都镐京④周都洛邑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8.下列的事件中,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是

A.汤建立商 B. 武王伐纣

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下列各项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牧野之战②周平王迁都③盘庚迁殷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

10.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11.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

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

12.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工具和奴隶B.贡赋和工具C.土地和义务D.王位和权力13. 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14.分封制的瓦解首先表现在

A.土地私有的不断扩大B.诸侯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C.齐桓公称霸中原D.王畿之地被迫缩小

15.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A.鲁、卫B.齐、楚C.卫、晋D.燕、楚16.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分封制

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17.下列符合西周井田制规定的是()

A.奴隶分散耕作B.奴隶交纳田租

C.诸侯交纳贡赋D.土地可以买卖

18.下列哪些经济状况已出现在商周时期()

①习称的“五谷”已种植②牲畜还用于拉车和祭把

③出现原始瓷器④玉器加工、漆器制造、丝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9.“七月亨葵及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这段材料表明西周时期()

A.西周奴隶和农民终年劳作B.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多

C.农民承担的租赋很重D.西周统治者重视农业

20.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主要是因为当时

A.最早使用青铜器B.处于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C.手工业以青铜制造为主D.青铜遍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21.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录,这主要出于下列哪一活动的需要()

A.农业生产B.战争C.宗教祭祀D.科技发展

22.认为商朝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因为它()

A.已经能组成近五百字的文章B.已经出土十五万片以上

C.已具备六书构字规律D.能记载祭祀、农事等史事23.下列关于我国汉字的表述,错误的是

A.汉字大约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

B.汉字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惟一古老文字

C.甲骨文、金文的构字规律与今天汉字基本相同

D.甲骨文、金文是研究古文字的丰富资料

24.下列哪些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⑤ D.①③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题,共52分。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分)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8分)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4分)

26.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4分)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4分)

(4)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1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国语·齐语》

材料2:春以萖振族(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

请回答:

(1)材料1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4分)

(2)据材料2,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4分)

(3)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8分)

高三 <<中国古代史>>新课教学同步测试 (二)

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揭开先秦历史的帷幕(B)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 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

4.管仲在齐的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发展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

5.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A. 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 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D. 打败了不向周王纳贡的楚国

6.《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7.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崩溃

C. 诸侯野心大

D. 周王室衰微

8.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9.春秋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有()

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

②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③加强了统一趋势

④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1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

C.华夏族战胜蛮夷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

12.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13.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中,位于淮河流域的是()A.芍破B.都江堰C.郑国渠D.西门豹渠

14.下列我国哪项手工业技术是领先欧洲两千年以上的?()

A.夹纻技术B.金银错技术

C.铸铁柔化处理技术D.用曲造酒技术

15.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16.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却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A.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较注重发展生产

C.农民的经济地位要比奴隶高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17.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8.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春秋时期已使用铁器和牛耕

B. 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关系比井田制进步19.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0.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 允许工商者入仕作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军功授爵制

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

③④⑤

2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23. 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上存在分裂局面

B. 思想界十分活跃

C. 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 社会大变革的出现

2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统治者欢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题,共52分。

25.(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2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请回答: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1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修堤梁,通沟侩(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2: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简况及特点。

(2)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26.韩非子的理论为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

高三 <<中国古代史>>新课教学同步测试 (三)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A)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 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 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2.秦始皇下令兴修灵渠的目的是

A.为统一岭南运输军粮B.为开发岭南灌溉农田C.为巡视岭南宣扬皇威D.为管辖岭南传达诏令3.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是

A.孔、孟儒家学说的应用与发展B.老、庄道家思想的应用与

发展

C.墨子的墨家学说的应用与发展D.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应用与

发展

4.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的主要目的是( )

A.永续秦的统治B.树立个人权威

C. 加强中央集权D.巩固秦的统一

5.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6.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D.兼理监察

7.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8.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的实质是( )

A.秦始皇个性及其暴虐B.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9.秦朝的暴政表现在①徭役繁重、刑罚严酷②赋税沉重、杂税太多

③焚书坑儒、以法为教④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0.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 确立了封建制度

B 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全国推行郡县制

D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

11.“汉承秦制”主要体现在( )①中央机构的建制②地方的行政区划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④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汉初封国制和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

A.基础B.形式C.对象D.作用14.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发生的变化是( )

A.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D.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15.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刺史制度B.郡国并行制C.察举制D.三公九卿制

16.《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爵位

C.推恩令D.继承西周分封制

17.下列关于两汉编户齐民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拥有正式户籍

②具有独立身份③承担国家赋役④隶属所在地方政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④

18.秦汉时期尚未使用铁农具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居住区B.西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C.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区D.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区19.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通西域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B.扩大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D.加速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20. 秦汉时期的对匈奴的战争,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正义的,其主要根据是( )

A. 属于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B. 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战争

C. 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的融合

D. 是维护中原生产生活的战争

21.秦汉时期,下列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套地区②西南夷地区

③西域地区

A.②①③B.②③①C.①②③D.①③②

22.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反映的秦汉文化的特点是( )

A、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B、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C、建筑成就高超

D、气势恢弘

23.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根据不包括

A.朝廷的大量藏书B.收集的民间资料

C.目睹的当时时事D.文学作品的描述

24.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重视

B、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52分。

25、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材料l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2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3 ……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今,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4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中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l对此持何态度?材料2和材料3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2)材料3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根据是什么?

(4)材料4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摘自《汉书》卷五十一材料二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之时也,也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之禁。忠言末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衰哉!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看法有何异同?(6分)

②材料三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说法是否正确?(2分)

③你认为以上各材料是否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的本质,为什么?(4分)

27、看下面三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1)据上面三图,说明古代长城在规模和走势上的变化。(6分)

(2)秦长城的修筑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8分)

高三 <<中国古代史>>新课教学同步测试 (四)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B)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 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政府有效管辖今天的香港、澳门的地方机构是( )

A.桂林郡B.南海郡C.九原郡D.象郡

2. 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灵渠B.江南河C.郑国渠D.都江堰

3.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巩固刚统一的封建国家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以下有关郡县制的评价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B.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续和发展

C.郡县制的弊大于分封制的利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5.秦朝时中央下达的官方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文字是( )

A.竹木简或帛隶书B.植物纤维纸小篆

C.絮纸隶书D.竹木简或帛小篆

6.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最不确切的是( )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000多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7.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 )

A、用犬进行狩猎

B、不乱砍伐林术

C、保护自然资源

D、垄断自然资源

8.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余支,其中大部分为秦的法律条文

及解释律文的问答,下列关于秦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B 在废止六国律令基础上秦自行制定颁布的

C 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意志

D 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9.据史书记载,西汉自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是“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

A.推行仁政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法并用

10.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

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

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

11、据《通典》载,“汉刺史乘传(公车)周行郡国,无适所治”。这说明西汉时期的刺史( )

A、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域

B、没有弹劾官吏的权利

C、没有巡查郡国

D、没有固定治所

1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 )

A.人定胜天

B.劳心者治人

C.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1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14. 标志着西域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 西汉同乌孙的和亲

C 西域都护的正式设置

D 班超对西域的经营

15.对于两汉时期与少数民族和“和亲”,正确的认识是()

A.标志着双方战争结束,和平开始B.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C.屈辱的求和行为,有辱人格国格D.于汉族是被迫,于少数民族是征服的结果

16.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17.我国古代在今云贵高原设置郡县始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8.属于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史实是( )

A.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

B.赐倭奴国“汉委奴国王”金印

C.派甘英出使大秦

D.接待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19.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到达的地区是( )

A、西亚

B、中亚

C.东南亚D、南亚

20.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生产技术首先传到西域的是( )

A.农耕与植棉 B 制漆与纺织

C.冶铸与水利 D 陶瓷与制茶

21.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

A.晋楚城濮大战B.秦始皇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2、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的是( )

A.《周髀算经》B.《九章算术》C.《缀术》D.《皇帝内经》

23、下列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天人感应”说B.撰写《论衡》批判君主专制

C.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D.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24. 司马迁说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他作《史记》的主要目的是()

A.搜集天下奇闻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千古流名D.研究古今兴亡成败的原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应该、适宜)。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暴尸街头),以古非今者族(族诛)。”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意即君临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②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③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6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