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

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

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
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

武汉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将打造六大千亿元产业2011年初,武汉市提出工业倍增计划,并将其纳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经过一年实施,武汉工业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去年工业总投资达1202.1亿元,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390.66亿元,同比增长2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0%。

按照该计划,“十二五”时期武汉市将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钢铁、石油化工等六大千亿元产业,其中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产值将率先突破3000亿元。

为落实工业倍增计划,武汉市积极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去年一年,武汉市签约工业投资项目50亿元以上有12个、10亿元以上有15个。到去年底,该市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4个产业已迈入千亿元产业集群,其中汽车行业于去年10月份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年累计完成产值1334亿元,增长10.6%;电子信息产业在3G建设和大项目投产拉动下,成为增幅最高的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011亿元,增长31.4%;装备制造与钢铁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081亿元和1029亿元,增幅为25%和17.3%。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强调,工业倍增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节能环保、高效集约和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武汉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

今年初,武汉市确立了新的目标:今年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投资确保1600亿元,增长33%以上,力争突破1800亿元,增长50%;引进10个50亿元、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300亿元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据介绍,通过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末武汉市GDP 将在“十一五”末5500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市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记者郑明桥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背景 “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2.2规划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 规划纲要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的通知(武政〔2007〕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七年六月三十日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

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出口交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优势领域不断壮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我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我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 2.优势行业加速集群发展。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

“十三五”武汉城市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

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一、城市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经济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城市标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投资重点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西南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西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北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701研究所7开头研究所简介

武汉701研究所7开头研究所简介 七一四711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七〇七七逐一七一三七二四七○五2011年02月09日武汉从事通信系统和设备研究、打造及通信电子工程开发和预设。 七二六七○九707所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710所宜昌试验技术研究所714所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首都七○二715所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七一二首都从事舰船科学技术情报事情。 701所武汉船只预设研究所716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七○一717所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武汉七二三上海从事水声电子、超声设备、海洋开发和船用电子设备的应用开发的综合性研究。 以海军作战指挥系统、控制系统、情报系统为主专业。 七一九702所神州船只科研中间无锡邯郸首要从事船只以及陆地环境系统工程和化学及其他能量技术应用。 七○三704所上海船只设备研究所719所武汉第二船只预设研究所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在职职工800余人占地1000余亩。首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范畴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伴唱隐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只与水下工程的研究预设与开发。 725所洛阳船只质料研究所709所武汉数码工程研究所扬州首要从事电子工程系统与设备的研究制造。 718所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760所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七二五西安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在系统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精密仪器等范畴具备较高水安然平静较强上风。设有十余个专业技术研究室、工程部以及科研管理、后勤保障机构建有信息处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十余个技术进步前辈的大型专业实验室。还包孕高技术公司、技术开发部、电子设备厂等科学技术产业。在昆明和上海有分部。 七○四七一六洛阳从事舰船质料研究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衡山路10号。首要从事舰船特殊的一种机电设备与系统的应用研究、预设开发和总成。现已形成大型水面舰船特殊的一种设备、船只综合电力系统、船只特辅机电设备、舰船隐身技术应用、特殊的一种试验及环境条件试验研究五大船只专业板块包孕船面机械、舱室辅机、电站机电、热工设备等20多个专业门类。 713所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708所神州船只及海洋工程预设研究院上海712所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配研究所武汉从事舰船研究预设的国防焦点科研事业单元被誉为战舰的摇篮。 七二二武汉现存研究员3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员500多名拥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专业规模涉及化学电源铅酸蓄干电池、自动控制、计算机开发应用、大中小型直流机电、永磁机电及特殊的一种机电、开关电器、电工绝缘化工及环保工程等。 722所武汉船只通信研究所726所上海船只电子设备研究所七一七上海国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船用柴油机及动力装配研究所是国家车船柴油机开发中间的技术依托单元下设柴油机装配研究成长事业部、动力装配研究成长事业部、传动机械工程事业部、自动化工程研究中间等还拥有若干独资、控股、参股的公司。 76所船只档案馆兴平csic神州舰船研究院哈尔滨。从事船只蒸汽燃气动力装配和工业用汽锅、汽轮机、气轮机、机械传动、自动控制以及电站、热量工程

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武汉市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2016-2020年)》(武办发〔2016〕27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建设、认定和绩效评价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级工程中心是面向产业,带动与支持行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扩散、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第三条市级工程中心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重点从事科 技成果商品化、技术转移、规模化生产等创新链中后端的研究开发,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国际科技交流,提供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 开放共享服务,培养或培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产业科技进步。 第四条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遵循“统一规划、部门认定、 面向应用、奖优汰劣、稳定发展”的原则,主要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 第五条市级工程中心按照依托单位性质分为企业类、高校 类(含科研院所)两类。 -1-

第二章认定 第六条市科技局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和工程中心建设现状,编制市级工程中心年度申报指南,经局长办公会审定后,对 外发布实施。 第七条市级工程中心的认定条件 (一)企业类 1、依托单位上一年销售收入不少于3亿元(农业领域不少 于2亿元),且近二年研发投入经费之和不低于3000万元(农业 领域不低于1000万元)。高新技术领域的工程中心,其依托单位需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 2、工程中心具备开展技术试验和行业服务所需的物理空间、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3、工程中心的研发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或 硕士以上学位人数不少于10人(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工程中心 的中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不少于5人)。 4、工程中心近三年与上下游企业有合作或委托研发项目。 5、工程中心近3年累计获得知识产权成果4项以上,其中 自主完成的不少于1项。知识产权成果包括发明专利、新药临床批件、新药证书、动植物新品种、新兽药等类别,但不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下同)。 (二)高校类 1、依托的学科是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或者特色学 -2-

武汉工业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武汉工业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摘要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科技人才供给相对充足,为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所、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 高校、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人才培养能力。安徽省 还拥有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 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过 程优化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智能机器人先进机构与控 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正在争创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 室等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创新平台将为安徽省人工智能理论和技 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 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培育安徽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 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建 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 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是培育安徽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该机械装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7596.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457.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80%;流动资金5138.3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20%。 达产年营业收入41975.00万元,总成本费用32698.21万元,税金及附加330.54万元,利润总额9276.79万元,利税总额10886.89万元,税后净利润6957.5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929.3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2.72%,投资利税率61.87%,投资回报率39.54%,全部投资回收期 4.03年,提供就业职位817个。 项目建设要符合国家“综合利用”的原则。项目承办单位要充分利用国家对项目产品生产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综合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区位发展优势以及配套辅助设施等有利条件,尽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的目的。 报告主要内容:概述、背景及必要性研究分析、市场研究分析、项目投资建设方案、项目选址分析、项目工程方案分析、工艺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说明、项目职业安全、风险评价分析、项目节能概况、实施计划、投资情况说明、经济收益分析、综合评价结论等。

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

论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 摘要:武汉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通过对若干珍贵的城市历史图片的整理,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及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形态历史演变规划发展 一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 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

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 古汉阳城墙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

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城资料汇总

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城资料汇总 目录 第一部分工业城概况 一、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城宣言 二、地理位置 三、战略定位 第二部分工业城规划 一、设计理念 二、规划布局 三、产业建筑 四、园林环境 第三部分工业城职能 一、产业职能 二、商业职能 三、研发职能 四、旅游职能 五、居住职能 第四部分物业类型 一、服装产业园 二、中心环路名品街 三、商业步行街 四、多层厂房 第五部分配套设施 一、区内道路系统 二、管线 三、电信及网络 第六部分配套服务 一、商务服务 二、广告服务 三、园区期刊 四、按揭贷款 第七部分投资环境 一、优惠政策 二、投资导向

第一部分工业城概况 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城,位于高速发展中的武汉第四镇——盘龙城经济开发区,雄踞机场路沿线城镇带,距天河国际机场7公里、汉口火车站12公里。占地面积22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预计建设周期为5年,总投资近22亿元,可容纳中小型企业约400家,所有配套设施、服务均围绕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需求展开,有着高强度的内部产业链和绝佳的外部环境。自2004年开工建设至今已引进各类中小型企业140余家,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与最高水准的产业平台。 一、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城宣言 2003年1月,市领导在调研武汉制造业时,科学的阐述了“企业优先”这一城市经营新概念。 2003年2月,我市十次党代会决议指出,武汉经济建设重点做两件事: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制造业”摆在前面。 一场关乎武汉制造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已经在悄然酝酿。 早在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振“武汉制造”雄风,整体规划,至此就已全面启动。同年10月中旬,市领导在不同场合阐述:形成足够长的产业链,相当规模的产业群,是振兴武汉制造业的核心内容。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正是在这一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武汉的发祥地——商代盘龙城遗址旁的2000亩土地上,诞生了一片具划时代意义的工业城区——佳海都市工业城。至此,翻开了武汉制造业——这一“国民经济的脊梁”——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经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名专家学者耗时数月的周密规划与反复论证,一张融规划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环境创新于一体,结合人文、地理、生态优势于一身的佳海都市工业城区规划蓝图出炉,一举奠定了武汉制造业迈向品牌化、国际化道路的坚实基础,这一里程碑式的创举,将在武汉乃至全国产品行业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发展都市型工业,致力于服务广大中、小型企业,是佳海都市工业城的服务核心所在;城区约30亿元的年产值、近4万个就业岗位,则凝结了佳海回报社会的拳拳赤子之心;大力发展制造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是佳海都市工业城站在历史的角度高瞻远瞩所确立的开发宗旨高起点、高标准的体现。 城区整体规划旨在通过创新的经营模式、高质量的生态系统与整体环境、对地域传统文

武汉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行经费管理办法

武汉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行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武汉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运行经费管理,规范工研院运行经费的使用,结合各工研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运行经费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为促进工研院科研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每个工研院运行经费总额5000万元,分三个年度拨付,第一个年度拨付2000万元,第二个年度拨付2000万元,第三个年度拨付1000万元。资金来源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主要来源三个部分:一是新增科技研发经费预算安排,二是市长集中使用经费,三是市财政从其他渠道安排。 第三条运行经费支持对象为已和武汉市人民政府签订联合共建协议,且已在武汉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研院。 第二章运行经费使用原则和范围 第四条运行经费使用坚持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的原则,严格按照工研院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 第五条运行经费使用范围: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企业孵化、科技创新环境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等。具体包括: 1、直接费用:为项目培育而产生的样品样机购置费、设备维护、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为产业提供的检测平台、中试平台、工程中心建设;为企业孵化投入的种子基金。

2、间接费用:工研院办公用品购置,水、电、气及管理费用,人员经费补贴,间接费用不超过年度安排运行费的10%。 第三章运行经费申请与拨付 第六条工研院在完成企业注册并入住工研院办公过渡用房(由工研院所在地功能区提供)后,即可向市科技、财政部门提出第一年度运行经费申请;工研院完成基本孵化、转化服务功能,且转化项目、孵化企业达到目标任务1/3以上可向市科技、财政部门申请第二年度运行经费;工研院完成起步区100亩基地建设并转化项目、孵化企业达到目标任务一半以上,可向市科技、财政部门申请第三年度运行经费。市科技、财政部门根据工研院年度预算及年度建设目标完成情况,按进度拨付工研院运行经费。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七条工研院应比照《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财务制度对运行经费加强财务管理;按照与武汉市政府签订的联合共建协议内容安排使用资金。 第八条工研院应按期向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提交运行经费年度决算报告。当年结余经费可转入下一年度使用。 第九条工研院应接受市财政局组织的运行经费财务检查。 第五章附则 第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武汉市四大板块规划———大武汉的经济地理

武汉城市发展四大板块规划 ——大武汉经济地理的四大板块 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 “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板块规划初定。从武汉地图上来看,恰好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成四个犄角。 新增产业及人口在哪里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新城市格局配套?如果说武汉2049远景规划描绘了城市发展大纲,那么四大工业板块规划就是具体行动指南。昨日,市长唐良智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规划。加上此前已通过的大临空规划,至此,我市四大板块规划已全部出炉。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的总体要求,四大板块规划为武汉2019年达到3万亿工业总产值指明实现途径,也为今后10年、20年武汉发展格局明晰了路径。 大光谷板块将依托东湖高新区、江夏区、洪山区,未来重点辐射鄂州、咸宁部分区域。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汽车、生物产业和环保节能产业等。发展策略上将落实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 大车都板块涉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区、蔡甸区、汉南区全域以及江夏区、洪山区部分区域,未来辐射仙桃—潜江、汉川—天门、洪湖。将以整车生产为主导,以零配件为支撑,以电子电器、新兴产业等为补充,配套布局生产性服务设施、居住及生活性服务设施。 大临港板块主要涉及新洲区南部、化工区、黄陂区东南部、青山区东部以及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的局部区域。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放开发,统筹安排港口、产业、新城、交通及公共设施、市政配套、生态环境等各类要素;通过跨江联动、区域协调,统筹配套生产和生活设施。 不走产城脱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大板块规划同步制定了交通、市政设施、生态功能区建设计划,并明确了各自的新城中心,以防“摊大饼”。行政体制方面,各板块不会再增设领导机构,采取现有行政区领导之间的协商制,争取在建设、招商、产业布局上协同发展。 “四大板块规划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拓展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跨越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和行动指南。”唐良智强调,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规划为蓝本,高度自觉、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立刻展开,并纳入明年城建攻坚计划予以推进。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精)

万方数据 工业工程与管理第4期 厂商研究发展,加强与外界工程学术团体合作、关键性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协助中小企业研发,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估,设置小型实验工厂,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1]。工研院由此成立了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在台湾产业转型和起飞之际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台湾产业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工研院的定位也适时调整成为区域科技计划主要执行者、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执行者。1986年台湾拟定《科学技术发展长程计划》,工研院被明确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研究机构,,[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各区域对技术创新的逐渐重视,工研院在技术支持的角色上加重前瞻及创新的比重,通过产业服务的强化及开放实验室设立,提供产业界及区域所需要的技术及服务,协助政府开创新兴产业。除此之外,工研院开始扮演区域创新体系连接点的角色,强化国际合作、学界合作,建构研发联盟及重视台湾南、北勾连。

工研院于2002年完成了《2008策略规划》,将业务方向调整为“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并由此形成新的定位基点:(1研发创新前瞻科技;(2育成知识密集型企业;(3促成知识化服务业;(4建置产业学院;(5构筑基础平台;(6促进永续发展[3]。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工研院也出现过困难,但引领科技前沿,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宗旨一以贯之。 2.2工研院对台湾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在台湾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工研院的贡献是卓著的,它不仅促成了台湾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且促成了决定产业发展的两大力量——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为台湾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托。 (1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 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工研院以企业需求为考量进行技术的研发,并以各种方式转移给产业界,带动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例如,从美国RCA引进集成电路制程与设计技术,奠定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衍生出如联华电子公司、台积电等一批与IC 相关的公司。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直接进入产业界,快速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除技术开发和转移外,人才培养也是工研院对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之一。工研院不仅自身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还积极延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到台湾。这些优秀的人才,通过自行创业或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内涵和持久的实力。 (2推动台湾实现了产业的再造。 通过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变产业结构。除了与个别厂商进行合作之外,工研院的技术开发更多是面向整个产业技术提升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台湾的《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由政府选定具有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能耗少的前瞻性共性技术,工研院组织和推动研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如半导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总则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

(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 (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结合自然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09所)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七○九所) 2007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09所)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最点研究所。全所1千余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为60%,硕、博士学位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25%。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1985年后相继获得“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授权点,近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增设“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我所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专业授权点,其研究方向为:指控系统技术、软件开发环境与应用系统集成,分别由计算机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指导教专业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七○九所分站。 论主要研究软件开发(生产)、维护以及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其主要方向为:软件工程技术及应用、指控系统数据融合技术、软件仿真与测试技术、软件系统集成。 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研究软件与硬件的功能匹配,确定软件与硬件间的界面;研究计算机系统的物理或硬件结构,各组织部分的属性及这些部分的相互联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容错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并行处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着重研究计算机用于各个领域所涉及的原理、方法与技术。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指控系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显示与信息处理、微电子设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应用。新增的“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主要是以信息传输、交换以及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与电子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有交叉。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标签:标题] 篇一: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 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 列。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 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 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 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 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 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 距显著拉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 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 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但由于武 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 位有以下特点: (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 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与GDP的大幅度增长相伴随的是,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

2019年武汉工业地产市场调查分析报告(30页)27页

武汉工业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可行性报告】 第一部分:工业地产概述 一、工业地产的概念 二、工业地产的发展背景 三、工业地产的分类 四、工业地产的特征 五、工业地产的开发模式 六、工业地产企业盈利模式 七、工业地产与传统的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的区别 八、中国工业地产市场特征 第二部分:调查项目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查项目情况 三、调查小结 第三部分:武汉工业地产市场分析 一、武汉工业地产市场概况 二、武汉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三、武汉工业发展规划布局 四、武汉目前主要工业区 第四部分:基于武汉工业地产调查的思考 一、工业地产成功开发要素 二、工业地产行业产业链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三、武汉工业地产市场面临问题与发展障碍 四、武汉工业地产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五、对三里工业园和汤湖总部基地规划建设的建议 武汉工业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确定、供地方式的改变以及武汉“工业倍增计划”的强力推进,武汉工业地产进入快速成长期,引来广泛的关注。借此东风,金马凯旋集团在中国家具CBD的基础上,从产业地产发展的高度出发规划建设家具主题工业园——三里工业园和汤湖总部基地。两项目下一步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为了摸清武汉工业地产市场情况,为集团开展工业地产建设运营提供现实依据,金马凯旋集团营销策划部进行了专题调研。

第一部分:工业地产概述 一、工业地产的概念 工业地产是指在新经济、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以工业楼宇、工业厂房、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用房为主要开发对象,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为一体的工业物业总称。 工业地产之消费者:主要客户为公司、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而不等同于住宅项目中的个人、老百姓。 工业地产之功能涵盖:行政管理、生产加工、形象展示、物流配送、商务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人才服务、科研活动、会展活动、休闲活动、会晤功能、销售功能等一切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服务功能。 二、工业地产的发展背景 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层面:改革开放、敞开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势;同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开放的民族使得世界的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 国内各个城市经营发展角度: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竞争,促使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和工业园区以及以主体产业为核心,相关链条产业跟进聚集的产业园区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工业地产的持续性需求; 政策层面:出于城市经营的战略性需求,基于城市产业形态的布局与发展层面的考虑,各类以工业为主体产业形态的城市,都在招商引资环节上对工业地产投资者在政策、税收、低价等诸多环节上给与大幅度的优惠与支持。 三、工业地产的分类 工业地产的分类 四、工业地产的特征 工业地产是靠市场环境和产业驱动的行业,具有政策主导、专业性强、区域性强、投资回报期长及自身增值性等特点。 1、政府主导性强,专业性强 工业地产受地方政府、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等影响很大。 工业地产和产业地产紧密联系,不同工业地产必须满足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及功能要求。 2、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 工业地产项目规模大,前期投入大;资金占用周期长,投资回收期大于住宅房地产与商业地产。 3、区域性强 由于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区域市场对工业地产需求一致性较强;致使工业地产在不同区域的功能差别很小。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台湾工研院发展概况 从时间序列来看,台湾工研院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973~1978 萌芽期 1979~1985 成长期 1986~1989 发展期 1990~1994 茁壮期 1995~全资源经营时代 基于系统观来看,在资源投入、组织演化及经营成效几个方面,工研院历时30载,几经沿革与嬗变,发展成为时下的强势态。资源投入包含经费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指标,组织演化包括组织沿革与组织再造,经营成效包括技术发展、技术实施、产业服务、创生企业及建构增长点等。 资源投入 经费结构 按照《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有关规定,工研院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成立。历经30年的发展,工研院的经费来源逐渐从纯粹依赖政府投入转变为以合约经营为主。1990年代以来,工研院强化了产业服务,以1:1为量化指标,即承接公共部门(含政府相关机构)项目的经费与面向产业服务的企业委托项目经费比例持平。经费结构如下: ①公共部门项目经费:政府相关部门委托。 ②技术服务项目经费:军方、企业委托项目,以及面向产业的咨询、培训、检测、分析等服务项目。 ③创生企业收入:通过技术创新,接受委托的特定产品研发项目。 ④业务外收入及捐赠收入。 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现存量6000人左右,平均约36岁,硕、博学历占总人数的比例由成立之初的18.66%上升到51.97%。工研院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平均工龄十年以上,大部分为专业人员,几乎涵盖了所有技术领域,分布在7个研究所与5个研究中心里。 工研院不仅是技术研发机构,也是高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孵化器。到2002年,从工研院转业到各界的人员累计超过1.5万人。工研院输出人力资源的原则:①遵守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纪律规定;②避免影响重大项目的进行。 组织演化 组织理念 工研院的任务是:提升产业技术,创生新兴产业,改造并升级传统产业;开发产业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围绕这个任务,工研院历任院长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理念: ①王兆振:致力于工研院基础性研发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育。 ②方贤奇:配合政府发展战略性产业为工作要旨; ③张忠谋:积极推动技术扩散,涉入高技术领域。 ④林垂宙:加强技术服务,积极参与产业活动。 ⑤史钦泰:坚持“全资源经营”理念,力主整合工研院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形成总体产业效益,强化产业竞争力,发挥工研院整体价值。 ⑥李钟熙:笔者2003年10月底到工研院考察时李钟熙刚刚上任,组织理念尚不知晓。 值得强调的是,史钦泰主张的“全资源经营”理念是台湾工研院自1973年7月成立以来的重要沿革。具体包括三大策略: ①提高有形资产的附加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