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里根主义”变成了美国咄咄逼人,强硬干涉的霸权代名词——新自由主义并未给美国与世界带来承诺中的秩序、安定与繁荣,而是让其前途变得更加含混与不安。

从某种程度上说,“里根经济学”曾在新自由主义者总结中制造过奇迹:一扫80年代初笼罩在美国公民心头的阴霾,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3.2%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至4%,就业人口从1982年的1.02亿增长到1987年的1.142亿——“里根经济”于是被看作“新自由主义经济奇迹”的同义词。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这个口号会令人迷惑,因为自由主义通常意味着支持政府的福利计划,从罗斯福的新政到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以及凯恩斯所提倡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而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提倡把市场从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然后控制供求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将会使穷人和富人都从中受益。”北卡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H.韩德在《美利坚独步天下》中这样论断,这是美国战后最大的一场社会变革与波动,重塑了垄断跨国公司的统治地位与上层精英对于经济与财富的掌控,在全球经济流动过程中重新启动资本积累的尝试,进而将尊重个人自由、消费主义与市场开放、自由贸易等抽象原则作为某种放之海内而皆准的主导意识形态投放到全球。

1981年9月7日,美国职业航空交通管制工会(PATCO)主席波里(左)与诺瓦克机场工会负责人沃勒特一同参加罢工游行。

恐慌时代的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新自由主义观念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于1947年,风光旖旎的瑞士朝圣山,包括哈耶克和奥地利学派的掌门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此年成立了朝圣山学社。协会成立宣言的一开始便忧心忡忡地指出:“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地球广袤的表面,维系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必要条件正在消失殆尽,这种严重趋势的根源来自于道德基础的衰落……来自于对私有财产与市场竞争理念信仰的衰落……国家干预与计划之所以无法有效地保障紧急增长,在于它无法及时收集足够的市场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与应对。”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简明扼要:清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壁垒,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终结造成市场扭曲的政府补贴。对于这些支持市场主导社会的新自由主义者来说,过分管制的国家是敌人,社会福利计划是祸根,而公益事业则是圈套,要达到最大数目社会成员的最大福祉,只需要给予每个经济个体以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按照各自的利益诉求进行市场行为,就可以达到最大效率以及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福祉。

对美国而言,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一段令人忧伤的岁月,美国遍体鳞伤地撤出了越战泥潭,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的高额国防开支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方案造成了政府开支的进一步增长,欧佩克产油国宣布联合限制产量并提高油价,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新幽灵——滞胀,悄然来临。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的兴起,缘于美国公众对于两种巨大威胁的同时恐惧,越南战争造就的国家——军工垄断综合体的阴谋与专断,以及60年代以来黑豹党、嬉皮士、民权运动等左翼激进街头政治与形形色色对于传统美国价值观造成威胁的破坏性的放任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一书的作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著名社会政治学家雷蒙德·普朗特这样总结道:“于是,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折中式的解决方案出现了,个人自由被严格界定为在市场经济秩序下进行自由消费与选择雇佣就业方式的自由,而资本则需要摆脱一切桎梏,无论是政府对其进行培植抑或是任何进行财富再分配的歧途,并深信其后果是使最大多数社会成员得益。”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一代共和党政治家们就开始激进寻找使美国重新回复上升趋势的药方,而新自由主义这种全新的政治主张应运登堂入室,早期华盛顿国会山中“新自由主义”信徒包括威廉·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理查德·维格利(Richard Viguerie)以及保罗·维利奇(Paul. Wyrich)等。当凯恩斯理论的魔法开始在70年代的滞胀中失效时,新自由主义者们呼吁开始另一次根本的变革:削减政府规模、赋税,共和党内部的新自由主义者们开始积极采纳一些知名智库,如美国企业研究所等的建议,并联合了一些保守派人士,最终,促使罗纳德·里根入住白宫。

1974以及1975年,哈耶克与弗里德曼分别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70年代当弗里德曼担任加州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时,时任加州州长的里根就对其十分赞赏,称之为“经济学界最为敏锐的头脑”,并号称通读了他那本大名鼎鼎的《自由的选择》,虽然弗里德曼未曾在里根政府任期内担任任何政府职务,但他对后者的影响却最为深远。而在里根宣布参加1980年总统竞选时,弗里德曼也盛赞里根是一位真正将个人自由、削弱政府,以及尊重市场原则作为其基本纲领的政治领袖,里根曾在多次竞选演说中引用其论点,诸如赤字的来源就是“大政府”自身不可抑制的膨胀所导致的后果,也是拖累经济增长与造成通胀的元凶。在《自由的选择》中,弗里德曼通过对战后英国与西德30年间的经济增长统计与政府干预、开支变换指出:英国的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以及过分强调通过税赋福利杠杆达到社会平均的指导政策,是英国人均创造GDP值最终落后于西德(从1950年人均1254美元对人均1015美元,1980年人均9110美元对1.345万美元)的直接肇因,他进一步提出,美国政府开支占据GNP的比例,在战后30年间已经从10%左右急剧增长至33.1%。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大本营,包括大名鼎鼎的伦敦经济研究所,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执教的芝加哥大学,他和其门下弟子形成了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在尼克松任期内,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如赫伯特·斯特恩,开始在华盛顿内部拥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发言权,尼克松奉行了一种被称为“渐进主义”的经济方针,期望用温和的货币政策逐渐削减通货膨胀率,并把失业率稳定在4%左右。然而货币紧缩政策却引发了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使失业率迅速攀升至5.4%,惊慌失措的尼克松政府又转而求救于传统的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然而危机并未缓解。到了卡特任期内,CPI与WPI指数都以两

位数百分比狂飙突进,美元在70年代的疲软与欧佩克石油禁运、伊朗与阿富汗危机增强了这一恐慌趋势。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吉米·卡特任期内的某些政策已经被看作“里根经济学”的部分预演,包括一个为期两年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减税、增加公共事业项目就业等等,总规模310亿美元,然而这种半心半意的改革丝毫无济于事:1980年下半年,基本利率升至史无前例的20%,通货膨胀使得实际工资下降了至少4.5%,当里根旗帜鲜明地在1980年竞选活动中向选民发问“在卡特政府的四年任期结束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是否有所改善”时,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减税——皇帝的新衣

里根经济学的颇有争议的内核,就是假定经济能够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严苛的条件下实现增长,一方面货币政策将稳定继而降低通货膨胀,同时,减税将创造流动性,刺激投资与储蓄,从而避免因货币供应速度过慢而导致的衰退。

减税即可刺激储蓄投资与生产,这一被供应主义学派经济学家奉为圭臬的理论却基于一个并不完全信服的假说,即减税后,经济个体的劳动价值有所上升,势必鼓励他进一步投入时间成本与劳动成本换取更多的劳动报酬,这不仅是理性经纪人健康的欲望所驱使,也缘于休息本身的(时间)成本在提高。累进税制之所以有悖市场原则与常情,在于它以越来越不合理的投入/回报率,抑制了人们在工作中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与产出,如果税率降低,纳税人就会取得更多的新收入,经济活力增进将保障更多的就业,反过来扩大了政府税基,从而补偿因降低税率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典型的“拉弗曲线”式效应。

里根与其经济顾问以及财政部拟定的最初减税方案,是在里根任期的头三年内,每年削减税收10%,然而众议院顾虑过分削减会导致政府赤字急剧扩大,最终将年度税收减免额定为5%左右,1981年8月正式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收法案(ERTA),给了里根政府以相当大的权力与自由度实施税收改革,个人所得税纳税最高比例从70%骤降至28%,投资所得税最高征收比例从70%降低到了50%,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政策。

1982年6月,全新的一揽子减税计划宣布,把年度赤字从450亿美元降低到300亿,但缩小了削减个人所得税与工商企业税减免的幅度,然而在众议院民主党人看来,这对于政府赤字与经济增长减缓是杯水车薪,从而强烈要求增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多尔曾冷嘲:“供应主义经济学家的汽车掉下了悬崖,车上还有几个空位置,是留给总统的。”5月5日,里根被迫就范,宣布了达成妥协后的预算计划,包括增税650亿美元以及削减国防开支320亿美元。

纵观整个里根任期内,尽管整体美国公民的绝对收入在缓慢增加,但全美收入最低的20%人群的收入所占比重,从4.8%降到了4.2%,并且在以每年2.4%的速度减少,而收入最高的20%则从42.7%涨到了45.1%,并以每年4.7%的速度增加:“穷人在滑向更加贫困的深渊,而美国的年轻人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厄运。”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英国经济

社会史学家艾玛·罗斯柴尔德(Emma Rothschild)在其报告《里根经济奇迹真相》中说,里根任期内,中高收入人群的税赋显著减轻,然而却转移到了低收入与贫困人口身上,从总体看,1987年,15.08%的平均个人税率与其上台伊始之时基本持平,企业利润税率曾在1987年高至50.7%,使得卡特任内的35.5%相形见绌。而根据众议院预算委员会提供的数字,全美收入最上层10%的纳税额在1984至1988年之间减少了8.6%,次层10%的纳税额减少了2.4%,而收入处于最底层10%以及次层的贫困民众在同期内税赋却增加了3.8%~3.9%,25岁以下青年家庭的年收入在里根的第一个任期内下滑了4.1%,因为社会福利保险在他们的总收入中只占据不到1%的比例,随着税赋的加重与社会福利向中老年富裕阶层的倾斜,他们变成了被剥夺的一代。

里根在1984年竞选连任时,面对的最激烈挑战之一即是,如何在减税增大贫富差距,使得政府赤字逐渐增加,预期中的经济刺激却迟迟未来的窘境下继续其税赋改革,实际上,在里根第二任期内,税收率已经悄然回升,美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10%阶层的税赋分别增加了9.5%与20%,根据美国商业部提供的统计数字,《经济复苏税收法案》在1982至1986财政年度造成的税收减少数字达到7120亿美元,然而由此拉动的经济回报仅660亿美元,却直接造成了联邦政府的巨额赤字。更令人失望的是,里根时代,美国的人均储蓄率也没有按照期望增长,而是跌到了1947年以来的最低点,自“二战”后至1979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占据个人可支配收入的7.9%,而在里根任期内,这个数字却低至5.5%,根据1982至1987年总统经济咨询委员会的年度报告,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持续下跌,占据GNP比例从17.1%下跌到12.6%

即便加上公司盈余储蓄率,整体里根时期美国储蓄率只有3.2%,远低于50~80年代的8.1%,而国内私人投资也只占据了GNP的15.9%,还要略低于卡特任期内17.5%的表现。

原因何在?著名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家杰瑞·豪斯曼说,供应主义经济学家关于减税与刺激经济活力,增长储蓄之间的变量关系看得太简单,根据他对美国50~70年代联邦税收变化与总体产业工人工作数据的分析,减税额度达到10%左右时,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间大约的变量只有3%左右,背后复杂曲折的社会心理变化很难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加以计算。况且80年代前期美元的长期坚挺以及公众对于通货膨胀恐惧的延迟效应,都共同促使美国公众将减税后得到的收入增加部分用于消费,而非储蓄。

低质就业与“汉堡可乐繁荣”

“里根经济奇迹”的支持者们最为夸耀的成就,就是这位总统在任期内,为美国创造了1200万个全新的就业机会,大部分新增就业机会为全日制,就业人口从1982年的1.02亿增长到1987年的1.142亿。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一直坚持认为,正是由于政府对于经济干预的减少,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以及一系列市场主导的刺激性私人投资政策,才导致了这一伟大的就业奇迹,政府雇佣与私人服务业,共同贡献了1981至1986年间新

增就业机会的93%,较之卡特总统的最后一个任期上涨了35%。然而根据统计数字,尴尬的事实是,正是里根任期内公共开支与政府机构职能的扩张,才是这波就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共有3200万美国人为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健康等社会服务型机构工作,其中增长最快的依旧是“非盈利性公用机构与事业”,包括医院保健、社会服务业、教育。在1986年,它形成了一个6000亿美元规模,工作岗位达到800万人的庞大经济体,除此之外,教育与医疗健康领域则贡献了其中的310万个工作机会,其次是零售、餐饮、酒店旅游业,在1981至1988年这一领域的就业人数从180万猛增到300万人,大部分是非裔与拉丁裔人口,而建筑、交通运输、物流业贡献了230万个新增工作机会,其余2100万人处于兼职,或者临时雇佣状态,970万人处于个体经营状态。

艾玛·罗斯柴尔德将里根年代的就业称为“低质增长”与“汉堡可乐繁荣”——1987年,在全美1460万16~19岁的青少年中,25%就业于美国庞大的餐饮以及食品加工工业,占据全美就业人口总数的6%,大部分是流水线加工工人、临时帮厨以及餐厅服务员,而同年消费服务总体从业人员的薪酬福利水平只有其他私营行业水平的58%,这种模式既让联邦政府无法摆脱沉重的福利负担与政府开支,也无助于公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日后薪酬的增长,更遑论提高美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竞争能力。

所谓“里根就业奇迹”中的另一亮点,是妇女的就业形势与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在1981~1988年内,金融与法律咨询、保险业务、企业管理与医疗服务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职位,妇女所占据的比例以每年8.6%的速度增加,而这一阶层总体人数的往日年增长率不过2.1%。尽管如此,这些薪酬最高的管理职位,依旧严重向白人男性倾斜——他们占据了70%此类职位,非裔与拉美裔雇员人数不到5%,严重的贫富分化。1984年,230万个美国家庭的净资产数量不足5000美元,这个数字囊括了非裔美国家庭的54%,拉美裔美国家庭的50%,以及白人家庭的20%,美国白人家庭的平均净资产总值是3.9135万美元,黑人家庭则只有3397美元。

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与汇率后,里根任期内,每个就业劳动者的单位生产价值其实在回落,只相当于1974年水平。美国的衰落,造就了他在经济上最为强劲的对手日本的崛起——正是在里根时期,日本电子工业利用美元汇率的持续走高,在通产省配合下,利用低价倾销政策,将美国企业赶出了半导体生产领域。到了1990年,日本在人工智能、生物、新型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的开支比重已经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5%,然而美国依旧停滞在2.7%左右,如果再除去美国因“冷战”需要而投入的国防军事技术研发,差距更大。

在里根任期内,生产率显著增长的是农业,生产率在8年中年均增长6.4%,然而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迅速增长并非政府“放松管制”,推行市场导向政策的结果——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在里根的首个四年任期内,增长了200%,而所有农业补贴几乎是卡特任期内的三倍,对出口大豆、玉米、甘蔗、水果以及肉类加工产品的一揽子补贴方案

被华盛顿称为“猪肉桶”条款,正是这一剂强心针,确保了美国农业在出口方面摇摇欲坠的地位。

更糟糕的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出口中,传统的钢铁、汽车与机械被金融、保险、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自1983至1986年,美国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了大约3000亿美元,然而贸易、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务贡献了其中的88%,产业空心化,使美国经济更加依赖于海外需求与投资,抗风险能力急剧下降。1987年,美国的“海外服务出口”贡献了大约1600亿美元,占据了出口总额(42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强,大多是与美国海外投资,工业制成品出口相关的要素服务贸易,而消费性“非要素”服务出口,仅占据其中的三分之一。

在里根任期内,被新自由主义称为经济动力之源的私人投资,其内结构也丝毫不令人欢欣鼓舞,大约三分之一流向了房地产建筑与开发,追本溯源,美国“两房”泡沫丑闻与次贷危机的根源,正在于里根时代。里根的经济顾问们充满乐观地假定,依据外来投资拉升的产能,足够产生足够的出口并用收入充抵这部分债务,然而用来建筑扩展美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比例,例如建造港口、电站、工厂厂房,或者农业大型温室——只有很少一部分,更多流向了商用建筑——从酒店、综合购物中心与大型停车场到度假游乐设施,1982年,两者投资比例为120亿美元与580亿美元。

全球化时代的皮同巨蟒

芝加哥学派及其弟子不仅充盈了形形色色的政府咨询机构,智库与华尔街金融机构,也将新自由主义对市场崇拜带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受美国影响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的全球外交政策,亦是里根政府经济与国内政策的延伸。正如斯蒂格利茨后来所批判的那样,自里根时代起,不仅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新经济发展政策时囫囵选择了新自由主义,而且在接受其援助时,必须接受它提供的一揽子“自由化休克疗法”,放开其外汇与金融市场,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削减政府预算与本国国民的社会福利开支。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在1973年重新上台后,就在“芝加哥弟子”的指导下推行了经济改革,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实现了出口多样化,降低了关税保护与政府补贴,并将许多基础性公用事业私有化。

在里根任期内,利率变动导致大批美元流向美国,美元指数从1980年7月的84.75点上升到1981年8月的112点,短短一年时间上升了33%。美元强劲升势以及大幅提升的利率使以美元为外债的拉美国家偿债能力大大下降,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982年自墨西哥开始的拉美债务危机,并迅速蔓延,然而受到打击最大的,恰恰是智利等秉承“新自由主义市场发展策略”最为积极的国家。

杰瑞·豪斯曼由此批评说,假如美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需要接受各种资本外援时所附带的苛刻条件,那么,里根“经济奇迹”不仅无从发生,而将迅速变成一场严重的灾难,80年代,个人消费开支占据了美国GDP的65%,而日本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分别是59%与55%

“美国对于国际经济与金融的掌控力,以及其庞大的经济实体规模,使得它能够利用这种独一无二的无痛手段,挽救自身经济。”艾玛·罗斯柴尔德说,在1981至1987年间,美国私人投资率只占据年度GNP的大约15.9%,较之70年代下降了1.6%,毋庸讳言,流出的部分转移向了个人消费与政府采购项目,更大排量的汽车、住宅、购物与旅游度假,乃至里根政府的军备开支与竞赛、B1隐形轰炸机、MX洲际导弹以及被称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

伴随着美国吸引对外投资与进口商品的增长,美元在里根任内迅速升值,美国本土储蓄与投资率的下降,迫使美国经济复苏,尤为依赖海外投资。1981至1987年,美国接受的外国净投资累计达到5310亿美元,超过1948至1980年的总和,而同期美国的海外投资总额亦只有950亿美元,这一切造成了1988年美国531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赤字,然而大部分里根政府的经济与财政顾问认为,权衡得失之后,这是一项“可忍受的代价”,不到美国年度GNP的2%。

1982年,美国输入的投资与商品服务总额相当于冰岛全年的GDP,1985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整个瑞士全年的GDP。美国对于海外投资、原材料、制成品与服务不断增长的贪婪需求如同一条“成长中的皮同巨蟒”。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争辩说,这种“贪婪”是健康的,美国将全球“沉睡”的资金与储蓄,以及过剩的产能变成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力,进而通过美国旺盛的经济活力,对世界进行“反哺”。1987年,仅仅从非OPEC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总额就达到了1220亿美元,多亏里根政府为了平衡联邦政府与贸易赤字所造成的巨大财政缺口,日本在80年代末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债权国。然而这种持续增长的输入无疑不可能永远上升,最终将在某个时刻迎来临界点,然后不可避免地下降,届时美国经济也许已经沾染了某种程度的“拉美综合征”(外资依赖)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场堪比30年代大萧条的灾难:伴随着利率增高与美元强势带来的大量海外投资,华尔街股市道-琼斯指数在1987年8月曾短暂达到了2722.42点的高度,旋即在10月惨跌508.32点。尽管如此,里根和他的智囊班子却抱着某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念头将问题抛给了白宫的继任者们——里根只是含混地表示,美国经济的复苏将使它在不远的90年代实现贸易盈余,从而顺利偿还80年代的债务,美国整体负债的不良状况,可能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时结束。新自由主义者们认为,美国经济被全球充满信心的投资者所撑起:购买美国公司与不动产的日本人,购买美国国债的欧洲人,将现金存入美国银行,进口美国汽车与机器的拉丁美洲人……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孜孜以求,基于自由选择,市场导向的“理性经济行为”,它们保证里根时代的繁荣与稳定延续绵长,直至永远。

2002年9月8日,著名漫画家戴维·霍西的漫画“多么不同的一天”发布于当日的《西雅图邮报》,深刻地抓住了美国人在“9·11”事件后尖锐而痛苦的幻灭感。迈克尔·韩德说,这次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事件将美国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及其洋洋得意的胜利成果(“冷战”结束与里根—克林顿时期的繁荣)打得粉碎,诸如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的论

断顿时失去了存在基础。不仅如此,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销蚀了美国乃至世界对于新自由主义笃信的全球化、资本与市场开放体系所保持的信心,而美国日益对国际政治秩序与经济公平性承诺产生疑虑,唯恐损害其自由市场原则和资本利润的倾向,从而使得华盛顿越发陷入了单边主义倾向,充当国际社会沟通解决问题的旁观者与阻挠者——“里根经济奇迹”终究让美国与世界在新世纪尝到了其苦涩的副作用,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使得俄罗斯、东亚以及欧洲国家开始对美国以及其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说不”。而“里根主义”变成了美国咄咄逼人、强硬干涉的霸权代名词——新自由主义并未给美国与世界带来承诺中的秩序、安定与繁荣,而是让其前途变得更加含混与不安。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备课资料1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备课资料1 一、“坚冰已经打破” 1、1917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巩固政权措施: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退出一战。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未来社会实现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未来社会基本特点: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未来社会实现途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措施及结果: (1)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国外:协约国的干涉 ②国内:经济上: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政治上:地主、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2)采取措施: ①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进攻 ②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特点: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2)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严格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评价: ①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特殊政策,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起到了保障作用。 ②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项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现是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环境所致,反映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性。战后,引发了1921年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措施是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 二、“道路已经指明”1921-1924 1、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过时;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海军基地反政府兵变。 2、开始实施的标志:1921.3,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时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后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 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踏步前进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迂回前进。而实际上,前者超越了现实,后者才是尊重现实的结果。列宁是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对理论检验,并注重从实践中得出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己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①针对1921年春的严峻形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采取了战略转变。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余粮收集制,改行粮食税;实行商品交换,恢复商品流通;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资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以及实施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列宁留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和提法。这是因为,从客观方面看,新经济政策本身是一个不断展开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实质内容由粮食税这个单一政策发展到多方面、一整套的政策;从主观方面看,列宁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和上升的历史过程,从初级本质逐渐深化到深层本质。 第一,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它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苏维埃俄国存在两个主要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前者掌握着国家政权,后者则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质上是调整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的关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解决国家如何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的问题。战争一结束,农民不能忍受这种近乎剥夺的经济关系。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工人阶级不能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是十分危险的。1921年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满足其最迫切的经济需要,建立牢固的经济联盟,首先提高生产力,恢复大工业”②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呢?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是同市场和自由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列宁认为:“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③当时的主要措施,除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外,还有组织商品交换、改革工业体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合作制等。贸易自由无疑会刺激小农特别是富农的发展,这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了大门呢?列宁说:这没有什么可怕,应当怕的不是小资产阶级和小资本的增长。“应当怕的是极严重的粮荒、生活贫困、产品缺乏的情况持续太久,这种情况己经使无产阶级变得完全软弱无力,……只要产品数量增加,小资产阶级不管怎样发展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情况可以使大工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小农业。我们必须尽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页。 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概述 自由主义思想最初形成于17世纪的英国,它是在古希腊等古代西方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现代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流派 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学派 现代货币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别,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因而,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总需求。货币需求函数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数字统计测量 出来。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领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他曾在美国财政部等机构任职,担任过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从传统自由主义出发,强调与“人们之间关系有关的意义的自由”。他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之所以不稳,是货币受到扰乱,所以货币最重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量的唯一重要因素。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是可以稳定的。他极力主张货币政策只要求货币数量稳定的、有节制的增加,即支持长期的货币规则或目标。除此之外,不需要政府干预私人经济,应让市场机制完全地充分地发挥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是理性的,总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事关自己的选择和利益,个人会调用自己的智力和资源,对它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推测。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做出预期。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市场机制能确保充分就业均衡,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要么归于无效,要么加剧经济波动,因此是不必要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现会长卢卡斯。他以经济人理性和人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设为前提和立论基础,用货币周期模型论证和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得出了凯恩斯主义政策无效因而无需政府干预经济的结论,他强调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引发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他首创新增长理论,把经济运行的源泉和动力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内生积累与增长,这种积累和增长不仅能使人力资本本身的收益递增,而且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可以使经济增长动态化、长期化。他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可能会强化国家间人力资本禀赋差异,从而加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政策主张的差异 我们知道,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在政策上都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规则反对相机抉择。但是,他们政策主张的根据却不尽相同。货币主义的根据是,由于预期的适应性,政府不可以准确预料到经济波动的起因与时间,因而也无法预先采取行动。如果在经济事实发生波动后再采取措施, 又会干扰市场机制的自行调整,反而不利于正常秩序或均衡状态的恢复。因而政府的最佳选择便是稳定货币供应量,使货币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 市场机制能自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 代价 美刊《美国展望》杂志2002年1月1日号刊登了马克·艾伦·希利(Mark Alan Healey)和欧内斯特·西曼(Emesto Seman)题为《正统的代价》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主义这一当前国际正统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跌入萧条的过程,认为阿根廷最初几年的繁荣是通过出卖国有资产吸引外资和借外债实现的,这必然导致其后一阶段的萧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90年代,阿根廷渡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比索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和每年稳定在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一夜之

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阿根廷曾是新自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 梅内姆在1989年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掌握了政权。他终止了庇隆主义的一贯政策,而采取了新自主义的一系列政策: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胀率依然高达1100%。 1991年8月,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卡瓦洛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他实施了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美元枷锁 开始时,强势货币、原来被压抑而新被释放出的需求以及贸易障碍的突然

降低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阿根廷的经济每年增长8%,使人们相信国内工商业的大量倒闭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政府是以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的。在短短的几年里,政府将电信、供水、石油、煤气、电力、铁路、地铁、航空、机场甚至包括邮政服务都卖给私人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是外国人。与此同时,魔法般扩张的消费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公司的进入,他们普遍都是先收购本地已有的工商企业,然后再加以现代化。从面粉厂到汽车制造厂,外国资本占领了阿根廷经济的战略要地。1995年,阿根廷最大的十家银行中,本地银行占到6家,但到现在,仅剩一家。 与此同时,新自主义者的报告又宣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孙旭东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实行的,诚如列宁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1]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其弊端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广大农民也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这些问题,成为了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1921年爆发的喀琅施塔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经济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而由此理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要很好的理解凯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联系凯恩斯对经济的一些分析。 首先凯恩斯认为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然后他提出了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就业水平,还决定了收入水平。 首先来看关于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有效需求概念,是凯恩斯就业和收入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即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也换言之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是能保证全体雇主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随后他提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引起经济增长。 总的想来,他的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果实,有其意义和作用。其能从众多经济学派脱颖而出擢升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也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级所赏识。 可以说,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症状:由分配欠公平引起的总消费不足,由私人投资的盲目性投机性引起的总投资不足。这两种不足合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所已经达到的生产潜力。 但渐渐的我们从现实中看见了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和不足。 我们应当承认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败时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但这是对于短期而言。长期看来是不利的,它会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一点在于通货膨胀。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方法论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6670838.html,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方法论差异 作者:王志伟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4期 〔摘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中的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对今天西方经济思想 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作为两大学派的奠基者、旗手和领袖,在具体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思想方法方面却有着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不同。哈耶克依托古典自由市场理念的、自然发展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与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知识和信息“有限理性”的认识造成的;弗里德曼则推崇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经济理论的预测功能而忽略其他方面,这为经济学各种理论模型的构造打开了方便之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多是在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两种方法论方向上发展的。在我们了解和研究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各个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时,对其方法论同样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了解,给予恰当把握和评价。 〔关键词〕个人主义;自然发展;有限理性;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预测能力;数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4-0085-09 〔作者简介〕(注:王志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学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中存在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至今天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和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则分别是这两大学派的奠基者、旗手和领袖。 哈耶克是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和主要代表人物,但他同时又是老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继承者。作为老奥地利学派奠基者和领袖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最杰出的弟子之一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老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弟子的哈耶克,同为新奥地利学派的两大旗手和精神领袖。 弗里德曼是新一代芝加哥学派的旗手和领袖人物。他继承了以维纳(Jacob Viner)、奈特(Frank H. Knight)、西蒙斯(Henry Simons)、明茨(Lloyd Mints)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是主张自由贸易、自由工资、自由价格和稳健的货币。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经济形势下,那些人却都鼓吹大规模的、

最新弗里德曼和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1

弗里德曼和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1) 摘要:弗里德曼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长期坚持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的主张,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大多数政府干预有害无益。弗里德曼对政府和市场的看法是片面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各有利弊,应该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不久前去世了,这引起我国学界和媒体的一阵热评。作为一位在统计学、消费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乃至经济学方法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卓越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理应受到人们的缅怀和赞扬。但奇怪的是,人们谈论更多的,不是作为货币主义学派创始人的弗里德曼,不是作为货币理论和货币史领域大师级人物的弗里德曼,不是提出持久收入假说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等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理论的弗里德曼,而是作为20世纪后半叶自由市场经济最有力的鼓吹者的弗里德曼,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作为对他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表彰,弗里德曼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获奖的原因是“他在消费分析、货币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成就,并且由于他证明了稳定政策的复杂性。”[1]但真正让他扬名世界的,却主要不是由于上述成就,而是他长期宣扬自由市场经济优越性,坚持新自由主义主张,并且对许多国家的政府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庸俗经济学的萨伊和马歇尔,对

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歌颂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主题。与他的前辈不同的是,在弗里德曼的时代。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1929年到1934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主张自由放任的庸俗经济学声名扫地,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在对付经济危机上被认为取得了成功而声誉日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则沦为绝对的少数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弗里德曼秉承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始终一贯地坚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对政府干预充满了怀疑和反感。 在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辩护上,弗里德曼超越了他的前辈。在他之前,论证市场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不外是从两个方面:或者是从先验的伦理角度出发,强调市场制度符合追求自由的人的天性,维护了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因而是最符合人性的,最合理的制度;或者是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论证市场经济可以利用价格机制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利用竞争机制给经济主体施加足够的激励和约束,从而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保证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是最有效的制度。与资源配置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干预市场活动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这只能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弗里德曼则不同,他承认市场调节有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完全拒绝政府干预,但他强调政府的干预必须有限度,“它的主要作用必须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以免受到来自大门外的敌人以及来自我们同胞们的侵犯:保护法律和秩序,保证私人契约的履行,扶植竞争市场。在这些主要作用以外,政府有时可以让我们共同完成比我们各自单独地去做时具有较少困难和费用的事情。然而,任何这样使用政府的方式是充满着危险的。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避免以这种方式来使用政府。但是在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尽管新自由主义分为很多学派,但是他们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强调生产自行决定需求,因此他们的理论表现出很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市场有效论,极力鼓吹市场调节作用的万能性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美的,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不仅可以把消费者的信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并且生产者之间通过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应当让市场机制主宰人类的经济活动甚至是政治经济活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也许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唯一可行的制度,是人类目前最好的制度(自由并且有效率的)。因此,新自由主义坚持放任自由的政策,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达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强烈反对政府干预 新自由主义学者都是反凯恩斯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市场主体之间就不能正确地传达信息,必然会导致市场信息的失灵。另外,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更是破坏了社会成员的民主,还侵犯了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但是他们也不是完全拒绝政府的干预,只是主张政府能够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和预算规模,减少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取消或放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把企业从政府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成为自由的经济主体。 3.大力推行私有化 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内在前提,因为只有私有制才能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因此私有经济才是内在稳定的经济。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私有产权制度最适合人的自利本性,/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最好监护人0,私有产权是最明晰的产权,因而是最有效的产权制度。因此他们主张把国有企业出卖给私有投资者,把资源尽可能地从公用部门转移到私有部门,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20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0高考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难点: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评价 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 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90%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根本区别 李炳炎 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相对于老自由主义即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讲的,它是当代右翼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适应当代国家垄断资本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思想体系和一套政策主张。 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但就其主流学派的观点而言,可以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归纳为三个“化”。即:一是“市场化”;二是“自由化”或“非调控化”;三是“私有化”。也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内涵具有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这样三层涵义。 所谓“市场化”,是指市场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是一部能自动运转的配置社会资源的万能的机器。市场“化”,就是生产要素、产品、劳务都商品化,全部经济运行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所谓“自由化”,就是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让市场放任自由发展,认为充分的经济自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在认为市场机制作用能形成一种“自然秩序”的同时,还认为个人自由是市场制度的保证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才能使经济效率达到最高。新自由主义将市场规律的作用和个人自由主义奉为至高无上的信条。因此,新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反对任何形式的计划,推行无政府主义经济模式。 所谓“私有化”,就是极力主张全面的私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唯一合理的永恒的经济制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全都是极力主张和推销彻底的私有化的。他们认为,只要实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就不能对私人的经济行为加以限制,从而可以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而且实行私有制能够自动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他们认为私有制比公有制有太多的优越性,因而总是竭力反对公有制,视公有制为万恶之源。他们的目标,总要使全世界的国家都实行私有制,使资本主义制度全球化、永恒化。 由于一些人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另有看法,因而主张采用新自由主义的一套来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产权改革的观点一时很时尚。他们无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存在,不了解其核心观点的科学内涵。我们的回答非常明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决不能用来指导我国的改革。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石和理论指导。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命题或范畴,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或计划市场经济;三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这样三层涵义的综合。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1[1] 从第一层涵义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选择现代市场经济这一类型,而不能选择古代市场经济或近代市场经济类型。这是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二战后至当代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市场经济类型,它是一个中性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属于现代市场经济这一类型。通常把我国的经济改革称为“市场化改革”,就是指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意义上说,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对我们的改革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例如,关于强化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放开市场,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由价格引导要素流动,提高经济效率,等等。 从第二层涵义看,在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我们的观点是与新自由主义直接对立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是“自由化”和“非调控化”,不要任何政府的调控,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终结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终结 (作者福井县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服部茂幸) 日本《世界》月刊10月号文章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破产所带来的恶果。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段历史的终结。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退潮,以弗里德曼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兴起。世界政治舞台上诞生了美国的里根政府和英国的撒切尔政府。他们遵循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将大政府、福利国家等这些支撑二战后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当然,里根政府的赤字财政又被称为美国在二战后奉行的最大的凯恩斯政策。美国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渗透到了全世界。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被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双重赤字”所困扰,经济形势并不好。不过,时至90年代后半期,被冠以“新经济”的美国经济表面上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也是事实,当时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的确很高。 然而,罗伯特·波林在《衰落的迹象:美国经济衰退和弥漫全球的经济萎缩》一书中指出,9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IT泡沫。在IT泡沫的推动下,企业进行了设备投资。在资产效应的带动下,家庭消费也扩大了。在IT泡沫催生的股价上涨情况下,以股票作为担保而借款也变得更加容易。按照波林的计算,在IT 泡沫的全盛时期,由于资产效应带来的消费扩大,消费支出增加2%至3%。设备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IT泡沫的刺激。如果扣除经济中的泡沫因素,那么经济增长率并不算高。 IT泡沫在2000年破灭。不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迅速放宽了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经济起死回生。但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复活,是因为有了房地产泡沫。波林在书中指出:“如此重的家庭负债必定会制约今后的经济增长。”泡沫破灭后,波林所担心的情况真的发生了。 “赌场资本主义”惹祸 在此次危机中,凯恩斯的做法再次受到重视。不过,凯恩斯政策=赤字财政政策,这种通俗的理解即使不算错,也存在着偏颇。我们不应忘记凯恩斯是反对“金钱游戏”和“赌场资本主义”的。 凯恩斯在其著作中曾经这样说过,投机者如果仅仅是企业发展潮流中漂浮的一个个泡沫,那倒无妨。一旦企业也成为了投资漩涡中的一个个泡沫,那么问题就大了。如果一国的资本成为赌博活动的工具,那么绝没有好的结果。 我们不应忘记曾经发生的大萧条。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没有限制的金融市场引起了大萧条。随着对大萧条的反省,人们开始认为金融市场是应该受到限制的。由此而诞生的二战后金融体制,实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稳定。 然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却认为政府的干预会降低市场效率。弗里德曼一向认为投机能够稳定价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一直采取了放宽金融的做法。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格林斯潘也极力推进市场的自由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初高中知识联系】 一、“坚冰已经打破” 1.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起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巩固统治。 2.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从1918年开始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当时情况,苏维埃政权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内容) 3.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1月,一战结束。美、英、法共同加紧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苏俄人民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战胜敌人,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二、“道路已经指明” 1.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到了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阅读内容)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必修一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的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1861年通过沙皇的改革,俄国废除可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内矛盾十分简略。1914年爆发的一战更是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的反抗。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士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并且在1918年开始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和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困难局面。德国撕毁和约,于1918年2月18日发动了对苏的全线进攻。很快占领了德立斯克、坡罗茨克、奥尔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许多城市,并向首都彼得格勒挺进。在危急之中,2月22日,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告人民书,号召“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广大工人、农民和复员士兵纷纷响应号召,拥向红军志愿兵登记处,组成一队队红军,开赴前线,保卫祖国。 2月23日,苏维埃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和其他城市纷纷举行群众大会,前线也传来了红军在普斯科夫和纳尔瓦附近击退德军进攻的捷报,敌人向彼得格勒挺进的攻势被阻止住了。 2.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新经济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单元简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3课内容: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1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目标】 ⑴基础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与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内容与评价。 (2)能力培养: 通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等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教学方法】 创立情境、谈话分析;合作探究、解析史料、历史比较。 【教学课时】 1课时 【知识结构】 【导入新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 政 策 历史背景:苏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内容 历史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考验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 自由贸易 解除工业国有化 取消实物配给制 评价 评价 积极作用: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 消极影响:对农民的损害较大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兵役制

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浅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概述 1、新自由主义的起源 自由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一种思潮,长期以来,它对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又被称为经济自由 主义。西方学者将经济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 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 济自由主义。在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时,新自由主义长期 处于非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从非主流地 位上升至主流地位。其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为: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 是密尔顿·弗里德曼;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 等人;此外还有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 2、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两次战后最深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长期 陷入“滞胀”,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对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 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各种流派已经汇合成一股巨大 的潮流,准备迎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挑战。伴随着里根和撒切尔的上 台和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也把这一现象叫做“新古典复兴”[2]。其原因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点: 凯恩斯主义失灵: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其实质是在资 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宏观目标与微观基础存在着不可克 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在70年代陷入"滞胀"型危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反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从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他认为,“在20 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 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 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 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治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经济全球化:如果说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 反映)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内因,那么经济全球化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外因。两次能源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而要克服这种脆弱性就必须进行 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