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 (2)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2)

(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2)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3)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3)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3)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4)

(一)教育制度和模式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4)

(二)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5)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4)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6)

(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7)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能力则又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今,人类在步入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之后更加呼唤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利于促使创新人才更有效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达成双方愿景。

【关键词】创新;人才;环境;高校培养

Talk about a becoming of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Abstract Innova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have been mankind community shape of main melody.The rivalry in 21th century is the talented person's rivalry, but innovates nowadays capability then is again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new century talented person.If don't innovate, the mankind weren't likely to drink the savage age of blood in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titude from the Ru hair flourishing of modern community.At present, the mankind call a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more after follow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for age.This text deveolps the request to the talented person to set out from the age first and point out development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s meaning,Analyzed currently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existent scarcity and the question in creative type's the progress that the talented person fosters, inquire into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 develops amid should adopt of concrete measure, with benefit in make the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more

availably integrate into a community, satisfy a social demand, reach both parties' vision.

Key words Creative;Talented person;Environment;The high school develops 前言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应该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而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这就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不能否认众多文化思想的冲击和融汇使我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使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由于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和社会也对于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重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如何使传统的人才培养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因素、新思想,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使它真正地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动中去,这不光是高校也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当前我们认识创新人才,有诸多理解,下面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创新人才。

狭义的创新人才是指在社会生产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或者是说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了某种实际问题,从而为社会创造了新的价值的人。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也就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创新人才还应该包括那些具备创造性素质,可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我们要从国际化视野来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尤其要求创新人才要有世界眼光,要勇于承担国家民族的责任,要敢于推动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引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在了解了创新人才的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其内涵。能够看出创新人才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此外便要有创新品质。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在本文中也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去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和科学技术高度交叉发展的时代、人文精神主导社会潮流的时代。这也就直接导致本世纪充满了竞争和机遇,而硝烟未尽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体现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基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其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扩招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国家发展的要求,当高等教育很快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校教育质量就自然会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各界一致的心声,高校的担子也自然不会轻松。

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强烈民族精神、满怀创新激情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能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该方面的培养,还需要将这提升到适当的高度加以强调和实施。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大学生将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将面对迅猛发展和剧烈变革的世界,将承担更加复杂、困难和艰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重任。将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指出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提出了高等学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就是要改变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我国不断地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化的竞争,而且人才也将进入国际人才市场的大循环中,并参与国际人才全方位的竞争。经济竞争的加剧,

对人才的竞争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在

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念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教育理念发展缓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期待创新。

3.学校专业设置与学分制缺乏柔性在专业设置上,部分学校对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分析、调查和研究,出现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无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分制,从教与学的主动权来看,主动权仍然在学校、在教师身上,学生必须在统

②路甬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中科院,2006-09.

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积极向前寻求主动的劲头。

4.唯书、唯师、唯上

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面对此种境况,我们有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

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养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1.在创新人格上缺乏献身事业的精神创新是需要一种高尚、积极的工作境界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可能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为意向或计划而努力也许未经深思熟虑,而是直接来自于激情。现在一些大学生知识贫乏,心灵更加“贫瘠”。在越来越安逸的条件下,整日想的都是吃喝玩乐。有人曾在网络上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智慧与真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后者,而已经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竟不可思议的几乎全部选择后者。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是现实社会的压力造成的,但结果是肯定的: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也难在创新上有大作为。

2.在质疑精神方面缺乏大胆怀疑的勇气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无进,寡疑则少进。”(《白沙子全集》卷二《与湛民泽》)

应试教育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的弊端人人皆知。这一弊端直接阻碍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行为的养成。当今教育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由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知识迷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课本上的任何理论都意味着真理。

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找寻问题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石。大学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

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转变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着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大胆质疑,能做到既善“学”又会“问”。

3.对待专业的态度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兴趣是从事一切事业的直接动力。然而枯燥的知识灌输、学而无用的思潮,使不少学生厌学。我们看到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只为分数和学分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多年的纯灌输式教育无视学生个人兴趣,久而久之,不免对一切都开始麻木。据有人观察,当今大学生在知识

学习上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既听课又阅读专业书刊型,听课不读专业书刊型(还读其它书刊,如文艺书刊),听课不读书型(几乎任何书刊都很少读),不听课读书型(所读多为与专业无关的书刊),不听课不读书型。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能以是否乐于听课和是否阅读专

业书刊为标准,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对专业有兴趣。而现在,上述第一类学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以兴趣为导向”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出求知的内在驱动力,学习目标清晰,学习自然就变得不再枯燥和被动,这种培养方式既提升了现有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又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

4.缺乏创新者的探究激情

5.应试教育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多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激情被逐渐扼杀。学生死气沉沉地被迫记了一大堆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过后便毫不吝惜地将其忘得一干二净,慢慢也就丧失激情。

6.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是知识继承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地。当前,知识创新和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把培养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顺利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又需要破除因循守旧的陈旧思想,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创新的优良传统,以便于形成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全民共识。并且也要破除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加强荣辱观和道德观建设,倡导和培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追求真理、顽强拼搏的精神。

要理解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广开言路,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允许和宽容创新失败,要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2.努力形成崇尚创新发展的社会风尚,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三是大力宣传有关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人民群众了解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尊敬的工作和活动。

3.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反映时代发展特征、社会发展需要,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文化。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固然要注重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同时,更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鼓励人才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出发,破除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在实际社会现状下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基本上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计划性很强的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进行一番改革。

1.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弹性。在条件成熟、管理水平较高的高校都已试行全面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比如设计好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限选、任选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院系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当前,学校就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特长选择专业,放宽校内转系、转专业的要求和条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如此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

2.改革考试制度,构建一个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知识的考核应当以能力考核为主。对知识考核可采取传统考试的办法;对创造力考核可采取实验、调研、设计技巧比赛等手段。注重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课堂理论教学要以精简、高效、实用为原则,这就要求缩短和精简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以及教学内容,并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率。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内容多年不变的现象很是严重,这与中国经济社会需要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是不相适应的。

2.要专业知识和全面发展并重,养成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始终都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安下心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脚踏实地地储备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塑造自我,努力全面发展。不仅在学识上重视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更要使思想道德、人格品质都得到很好地发展。

3.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辨能力。创新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目前来说却是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短板。因此,我希望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学会思辨,保持独立思考。我希望今后大学的校园里,不仅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还听到思想的碰撞声,希望大学生通过对学问、人生、社会、未来等问题提出观点、表达观点、扞卫观点,辩论和碰撞出真知灼见,提升自己的能力。

结语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而其重中之重则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当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角度,从新的视角观察高校教育,论述了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并且指出了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不足,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作为大学生本身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深入生活,磨砺意志,躬身实践,这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更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参考文献:

周绍森.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经济日报,2007-01.

黄晓玲.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龙源期刊网,2007-02.

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11).

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3).

陈晓华.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

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创新

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创新 本文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为导向,结合企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经,从而实现新老员工的良好接续;并提出在新的人才结构模式下,科学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新措施、新手段、新艺术,探索企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促进企业实力的综合提升。 中港疏浚公司属国内大型专业化水上施工企业,主要从事港口、航道的疏浚开挖及维护吹填,承包境外港口与航道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等业务。公司承担着国内外沿海港口工程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国内外项目的增多,加之近几年新老员工交替较多,人才的接续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专业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与企业的运行发展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队伍结构现状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走上了企业的关键岗位;90后的员工也陆续进入企业基础岗位任职。这些新生代员工群体思想活跃、有想法,是企业的希望和未来,在工作上有一定的见解,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他们。但他们也有着诸多的不稳定,其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他们对岗位职务晋升的诉求愿望更强烈,且价值观多元化,其中以独生子女居多,没有吃过苦,鲜有受过挫折;在思想观念上,团队合作精神略显不足,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执行力方面也不如老员工。等等这些,都给企业的人才管理及员工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 如何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岗位人才快速成长,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新问题;同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开发人才?留住人才?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进行人事管理就能加以解决的,而是应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为依据,以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工具,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配合为支持,结合企业实际,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做保障。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之下,许多青年员工不安于船舶、项目部枯燥的生活,而留恋陆上或者机关相对固定的工作环境,缺乏主动去生产一线锻炼学习的意识,致使船舶、项目施工现场人手紧张,且离职率较高。近些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高等教育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 发布时间:2009-02-11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集中反映。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无须讳言,长期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 神) 袁贵仁 《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好《决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深刻认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这指明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学位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相互衔接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法治领域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司法部门行业指导、教育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法学院校自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既有以法学理论传授为主的法学学术学位教育,又有具备行业特点的法学

专业学位教育,还有贯穿于法律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大众化教育兼顾精英教育理念,初步形成了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及法律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培养造就了大批具有法律人格、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和机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法学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配置仍不平衡,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法律职业的衔接不够紧密,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 正确把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环节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论述,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首位。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第一位的要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必须立足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全局,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对社会思潮辨析引导,分清重大是非,绝不给错误思潮传播提供任何渠道和空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将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提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马树杉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常州工学院自创办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地方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使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几年接近100%,受到社会欢迎 一、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首先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对地方高校如何定位?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等角度提出。因此,通常有人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说成是为了避免与国内重点老高校的竞争而走差别化竞争道路的结果。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颇。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多重点老高校没有经历的或是正想发展的一类教育。与传统的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做前人未做好的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有了这样的认识,底气足,方向明,才能真正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走出新路。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够明确,突出应用的特色不足,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占的比重过大.与经济、产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工程训练太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特别要具体分析大学生进校以后是如何接受教育、受到影响、成长成才的。事实上,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培养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们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少认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从选校到毕业的培养过程。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事实上,很少有人针对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来整体设计,协调培养过程.关注培养结果,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有很多子体系,但缺少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整合的、优化的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要涉及到如何看待、评价学生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校、系的关系,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对上述有关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图书资料和信息提供工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共青团工作、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工作等等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由人才培养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统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协调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学校还打破了专业教研室不管学生的传统习惯,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二级学院(系)要对所属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负责的人才培养责任制。学校还建立了由专业教研室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派出导师,对学生的生涯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进行引导和指导的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制改变了过去专业教师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观念,改变了对学生的培养以管为主的做法,注重以引导、启发和以身作则,以榜样和权威的力量去带动和说服、激励和帮助学生的做法o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为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当具备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11203729.html,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32期 摘要:指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即:以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5-0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来重大的成就,这一切都是来自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功,然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却是来自我国领导人正确的抉择和创新思维的引领。今天,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不断的更迭,经济日益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贡献和智慧。创新当下最为火热的词语,创新不但是一個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原因。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高校时期却是培训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当下社会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的角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提升当下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开放,现在很多城市对于高校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了很多,当然随着高校的逐步普及和开放,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公民的素质综合提升,但是也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下大学生的整体能力不再像以前大学生的能力之高,大学生的整体含金量下降居多。同时,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比较单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思考模式过于传统化。然而,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都最后一个系统化学习都地方,老师需要正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加强对于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培训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遇到问题时候摆脱传统固有的思维逻辑,敢于尝试创新的思维,不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坏,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本文将从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现状分析,并提出高校对于创新的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当下大学生的成长。 1.我国当下大学生关于创新意识业的认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的扩大,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当下很多高校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较差,在平时课题上都不会认真听课,在课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而是会按照课本进行解读和思考,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存在。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老师更多的是在意学生的分数,没有能够做到以学习目的为导向的教训思维,老师也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这也往往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创新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和学校首先需要创新的重要性。最后,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大胆创新,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我们各大高校还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对于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没有能够以创新的视野去教导学生学习。 2.高校老师需提升自我创新意识,以创新视角引导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美国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资料

美国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美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美国的科技管理机构主要分为行政性的机构、立法院机构和独立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 行政机构主要有太空总署,资助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帮助总统、总统办公室和总统周围的人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前景;国家科技委员会,使命之一是为国家科技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并确保有关工作朝此目标进行。此外,政府还设有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它的35个成员来自产业界、学术界等各个方面,职责是使总统及其官员与产业界、学术界建立联系,向总统提出科技发展建议。 立法院机构主要指议会。主要通过立法推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家科研机构。主要包括三个:(1)国家科学基金会。占联邦科技预算的4%,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高校等学术机构;(2)国家卫生研究院。其预算由国会决定,与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并列机构; (3)美国国家科学院。没有直接的政府财政拨款,其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私人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委托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是改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增进公众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促进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还受雇于美国国家基金会,开展对青年科学、工程人员的培训。 美国独立的科研机构还包括国家工程院、医学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等。此外,美国很多大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它们在科技、经济和政治上都有相当影响力。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 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

美国近期重要的科技政策主要包括: (1)2004年7月,根据国家科技委员会的建议,美国提出四项政府任务:提升有关创造发现的工作;应对各种科技挑战,及时提出应变策略,提出创新方法;把科技从研究阶段转化为有利于国家的实体,提升国力;通过教育、培训让科技人力资源的理念更加卓越。 (2)由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出面成立研究委员会,研究如何在21世纪让美国经济更加繁荣。 (3)美国近期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创新的几项重要政策: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创新活动的领导网络;培养创新人才;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创新的协调;加强在职培训的创新;加强培养人才的合作意识。 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1)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渠道。形式有联邦和州政府拨款或资助、公司出资、基金会赞助、贷款、风险投资等。联邦政府的科技投资占美国整体投资的近半,其他的是地方政府、私人基金会和公司。 (2)政府向企业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美国联邦研发经费投入上很重要的部分是国防。二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向企业提交大量研究开发合同。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所有科研经费中约1/3以商业合同的形式给了企业。互联网就是美国国防部为解决战争期间的有效通信问题而提出的军事合同。再如GPS 全球定位系统和CDMA 手机系统,也是起源于军事合同。 (3)采用特殊税收激励政策。1986年美国制定了“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则该公司或机构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该法还规定,研发经费可以是该公司或机构从事研究开发的费用,也可以是委托其他机构从事研发的费用。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同样可以享受20%的退税。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效初显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效初显 ××××年1月14日,××××副总经理×××到××发电厂,亲自为该厂教育培训中心被命名为××××点检人员实训基地授牌。以此为标志,××××专业培训体系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也标志着××××在贯彻落实大唐“人才森林”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大力推行设备管理点检定修机制和××××的快速发展,各企业点检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对点检人员,尤其是新厂新制企业点检人员的数量、综合素质和实操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点检人员数量“稀缺”和点检人员综合能力,特别是现场经验“欠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丰富点检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发电厂人才资源密集和承揽检修项目多样化的专业资源,以点检能力提升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条新的点检人员培育模式,努力破解点检人员供给“瓶颈”。 ××××人资部专门制定下发文件,明确培训过程的“六个一”要求:一是每人签订一份安全协议,对学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确保学习期间的人身及设备安全;二是每人一本《培训日志》,要求学员每天填写,把一天工作学习情况包括实习技术笔记、体会、师傅讲的工艺标准、要求和措施等详细记入;三是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培训单位对学员、

学员对导师、培训中心对学员全面测评,确保培训质量;四是办好一份培训简报,每月一期,向公司和参训单位公布培训信息;五是撰写一篇技术论文;六是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电厂不辱使命,举全厂之力圆满完成了点检培训任务。整体工作呈现六大亮点:一是以技能鉴定取证和点检岗位持证考试为抓手,了解设备构造、检修工艺等点检基础内容,完成设备主人到检修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二是推行导师制,学员与师傅签订培训协议,一师一徒便于学习,在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参加机组检修。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外埠检修,较好地了解各个厂点检定修的开展情况、不同容量机组的检修工艺,更加深刻的体验点检与检修之间的关系。三是检修班组每天在检修前给学员讲解将要开始工作的来龙去脉,导师针对所从事的检修工作讲解他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和处理办法的实例。四是通过点检理论与检修工艺知识的集中讲课、分专业集中讲课、专家有针对性的讲课,加强学员们对点检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理解。五是利用机组检修的空闲时间,有计划的安排学员到设备部跟随点检员、下班组和驻外项目部实践学习,参与消除设备容易发生的缺陷,提高了学员们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六是结合本专业实际的理论笔试和技能口试检验学习效果。 培训结束后,共有89名学员参加集团公司点检人员岗位资格认证考试,85人顺利通过,通过率高达95.5%,创历史最好成绩。两期培训取得良好实效得到公司领导和参训单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 (2)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2) (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2)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3)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3)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3)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4) (一)教育制度和模式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4) (二)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5)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4)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6) (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7)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能力则又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今,人类在步入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之后更加呼唤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利于促使创新人才更有效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达成双方愿景。 【关键词】创新;人才;环境;高校培养 Talk about a becoming of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Abstract Innova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have been mankind community shape of main melody.The rivalry in 21th century is the talented person's rivalry, but innovates nowadays capability then is again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new century talented person.If don't innovate, the mankind weren't likely to drink the savage age of blood in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titude from the Ru hair flourishing of modern community.At present, the mankind call a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more after follow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for age.This text deveolps the request to the talented person to set out from the age first and point out development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s meaning,Analyzed currently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existent scarcity and the question in creative type's the progress that the talented person fosters, inquire into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 develops amid should adopt of concrete measure, with benefit in make the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mor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