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附答案

2018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附答案

2018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附答案
2018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附答案

零一八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皮,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强调了教师的作用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教学与发展》

2.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营造舆论和健全规章制度

D.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3.列宁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这一段话体现的是()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B.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C.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D.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4.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

A.领导和从属关展

B.主导和辅助关系

C.街接和分工关系

D.合作和竞争关系

5.“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锻炼

C.榜样

D.修养

6.一线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和本单位的成员进行共同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研究法

B.行动研究法

C.质性研究法

D.教育叙事法

7.一个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出现另一种需要,马斯洛称之为()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需要

D.安全需要

8.”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斯金纳

C.奥苏伯尔

D.维果斯基

9.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10.对“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认识反映了人类思维的()

A.间接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具体性

11.老师说“一斤棉花重,还是一斤铁重”时,穆丽丽不假思索选择铁重,老师又问”你确定吗?”穆丽丽点了点头。这说明穆丽丽解决问题时受到的影响因素是()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金直迁移

12.《浙江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属于()

A.教育规章

B.地方性教育法规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单行法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的不属于教师的权利是()

A.指导家长权

B.进修培训权

C.科学研究权

D.带薪休假权

14.某乡镇小学为了提升小升初的竞争力,分设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根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责令其限期改正的责任部门是()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15.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其确定依据是()

A.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B.相关当事人的经济条件与责任的承担能力

C.相关当事人的错误性质和悔过态度

D.相关当事人的态度与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6.教学就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

17.教师取得资格证书意味着教师已经达到了专业化水平。

18.消极强化与惩罚的性质一样,都是学生想要回避的教学行为。

19.学习迁移就是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一种促进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0.简述教育的文化制约性。

21.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

22.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2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4.结合实际,试从多角度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5.试论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联系实际)。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26.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某乡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飞(化名)发现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些伙食费不见了。他马上把消息告诉了班主任朱老师,上晚自习时,朱老师在教室里仔细查找,当问到小满(化名)和小鹏(化名)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脸红了。于是,朱老师命令班长对他们进行仔细的盘问和搜身,但无结果,不过这一举动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第二天早自习时,朱老师宣布:“为了帮助小飞找到遗失的钱,请大家无记名投票选小偷。”五分钟后,朱老师郑重宣布了投票的结果:“贼人”就是小满和小鹏。小满和小鹏的家长知道此事后将朱老师告至当地教育局,但小飞和班里许多学生却认为朱老师平时工作努力,此事没有做错,家长有包庇自己孩子之嫌。

问题:

(l)你认为朱老师的言行违反了哪些教育法规?请结合有关法规中的具体条文分析朱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益?

(2)平时工作勤勉的朱老师却有如此的错误做法,而大部分学生却还支持、配合他,你认为其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著作。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命题立意】考查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3.D【解析】列宁的这段话表明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这体现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命题立意】考查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

4.C【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制度。(具体内容参见杨淑芹主编的《教育学教程》。)

【命题立意】考查学校教育制度的相关内容。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识记不清。

5.C【解析】运用榜样法的要求之一是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国古代教育重视榜样,要求以尧舜孔孟为榜样,“法古今完人”,提倡“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德育方法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

6.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行动研究法的内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7.D【解析】早期,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属于生理需要,它满足之后产生的是安全需要。

【命题立意】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8.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

9.C【解析】性格是人格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命题立意】考查性格的地位。★★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记忆混淆,发生错误。

10.C【解析】所谓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例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础石“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思维概括性的理解。★

【错因分析】理解不到位,考生在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之间产生混淆。

11.C【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穆丽丽在铁比棉花重的心理定势下,很容易认为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定势的内涵。

【错因分析】考生理解不到位,容易误选A项。

12.A【解析】教育规章是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13.A【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

【令题立意】考查教师的权利。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到位。

14.B【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校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错因分析】此法律条文为常考知识点,错选多因考生复习不到位。

15.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确定依据。★★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二、辨析题

16.教学就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作“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因此,把教学等同于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命题立意】考查教学的概念。★★★

17.教师取得资格证书意味着教师已经达到了专业化水平。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专业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只能说明教师拥有了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而不能说明教师已经达到了专业化水平,完成了专业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18.消极强化与惩罚的性质一样,都是学生想要回避的教学行为。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这二者的性质不一样。

【命题立意】考查消极强化与您罚的区别。

19.学习迁移就是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一种促进作用。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有促进和阻碍学习新知识的双重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学习迁移的定义。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0.简述教育的文化制约性。

(l)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命题立意】考查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

(1)学科课程的主要特征:①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②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③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活动课程的特征:①乡土性,以儿童所在地区的课题为题材;②综合性,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③经验性,儿童通过解决面临的问题重构经验;④伸缩性,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⑤心理学化,强调把教材变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

【命题立意】考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

22.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命题立意】考查问题解决的阶段。

2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客体永久性”的形成;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①早期的信号功能;②自我中心性(中心化);③不可逆运算;④不能够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合逻辑的推理;⑦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

维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②可逆性;③守恒;④分类;⑤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一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抽象逻辑思维;⑤可逆与补偿;⑥反思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4.结合实际,试从多角度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主

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

(1)社会关系。它以年青一代的成长为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存在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的授受关系、道德关系以及法律关系。

(2)教育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教育关系是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①从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②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说,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③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

(3)心理关系。师生心理关系的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①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基础;②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4)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此外,师生关系还可以概括为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道德上的促进关系三种形式。

(考生可结合实际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25.试论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联系实际)。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

(2)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做反馈的影响。

(3)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学生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的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考生可结合实际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韦纳的归因理论。

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26.(1)朱老师的言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玻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的相关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朱老师命令班长对学生进行仔细的盘问和搜身,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朱老师让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小偷”,并当众公布,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2)①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朱老师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相应的教学技能,更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

②班级其他同学维护朱老师错误做法的行为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缺乏民主和平等,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首先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尊严;其次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这不仅需要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