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梁峰二山赋第二十二段赏析【明代】黄道周骈体文

梁峰二山赋第二十二段赏析【明代】黄道周骈体文

梁峰二山赋第二十二段赏析【明代】黄道周骈体文

梁峰二山赋第二十二段赏析【明代】黄道周骈体文

古代汉语骈体文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 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 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 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 (一)含义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明蜀王陵博物馆简介

明蜀王陵博物馆简介 明蜀王陵博物馆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距成都市区4.8公里,离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4公里,是四川省唯一的明代蜀藩王陵墓专题性博物馆。 十陵镇是明朝蜀藩王室陵墓集中地,经考古调查,已探明的藩王陵、王妃墓共计十座。其中有蜀王陵五座、蜀王妃墓三座、蜀郡王陵两座。 明蜀王陵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百余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集中展出了明蜀僖王陵、昭王陵出土的各类随葬器物近88件,其中明蜀僖王陵昭王陵出土的琉璃影壁和陶俑等造型独特、工艺精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明蜀王陵博物馆现有干部职工16人。设有办公室、财务室、保卫部、展览部、专题研究室五个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对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工作。自1994年成立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游客51.5万人次。 明蜀藩僖王陵于1978年发现,1979年考古发掘,发现了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的大型地下宫殿,出土了大批随葬器物。1991年修建成渝高速公路时发现了明蜀昭王陵,后迁建于僖王陵园区后侧,统一

保护管理。近年明蜀定王次妃墓、太监墓群分别迁建于此,成为明蜀王陵的又一大景观。 明蜀王陵以僖王陵为代表,驰名中外。僖王陵地宫,长32.5米,地宫的砖、室、硫璃构件全部仿当年蜀王府地面宫廷建筑修建,整个地宫,富丽堂煌,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宫殿” 明蜀王陵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职能为一体,全面地展示了明蜀王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为研究明代历史和蜀文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明蜀王陵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陈列充分运用各种现代表现手法,通过精心的空间组合,力求在内容设计和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旨在使明蜀王陵大批精华荟萃的文物瑰宝在博物馆这座神秘梦幻般的艺术殿堂里得到充分地展示,文物内涵得到更深地发掘,从而使更多的观众熟悉中华历史,热爱中国文物。 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多种职能为一体,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实施管理。馆内设有多种功能的声光系统;严密的消防,监控装置和计算机管理体系。馆体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为一体,力图表现明蜀王文化的苍古雄浑及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馆外环境布局巧妙,匠心独具。有古典风格的附属建筑群和功能齐全的餐饮娱乐设施有绿茵如毯的草坪、宽广明丽的水域湖面、造型别致的假山、古拙质朴的;还有供孩子们嬉戏游玩的儿童乐园……小

明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探讨

明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探讨 湛明月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07 摘要:从明代妇女法律权益、教育地位和贞节观念几点角度出发,分析女性的社会地位。通过对封建礼制、理学秩序、阶级秩序同女性权益现实的探讨,对明代时期妇女地位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明代,妇女,法律地位,教育地位,贞节观念 明代时期妇女社会地位问题作为明朝历史研究的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主流学术观点一般认为明代时期妇女地位降至中国妇女历史最低点[1]。明代时期妇女在法律约束与封建社会意识加剧的背景下,其主体意识和个人权益不断遭遇打压和压榨,妇女地位低下,且一再受到各类限制。 然而,明代时期妇女地位不能一概由“低下”而论。如赵崔莉认为,明代妇女社会地位有其“二元性”[1];同时,在明代的法典中,不乏对于妇女保护的条例。本文主要从明代时期妇女法律权益、受教育程度以及贞节烈观念三个方面,来探讨妇女的社会地位。 一、明代时期妇女的法律地位 明朝法律对妇女的诸多约束主要体现在财产继承权、婚姻权、诉讼权上[2]。明代法典对女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体现当时社会意识对女性人性压制的相对导向。就财产继承而言,女性实质上没有继承权力,这具体体现在女性对自己嫁妆的支配权和对夫家财产继承权的不足上[2]。一为明清时期妇女只可在为原夫家坚守贞操礼节的基础上才可支配自己的嫁妆,改嫁者的嫁妆必须交由原婆家处理;二则为未嫁之女只可在家中绝后的基础上拥有对财产的继承权力,而若已嫁女性原配死去,守寡者也难保有丈夫的财产为其生活保障。有史料记载,有女性张王氏,在其丈夫死后守寡,但张王氏原婆家以其诡测之由拒绝将她丈夫的财产交由她支配,而导致其生活难以保障,告至官府。在男性主导经济权的背景下,女性的经济权益受到侵害。此外,就婚姻权而言,明朝时期的女性很难有自己抉择的权利。就诉讼权而言,明代时期女性的诉讼被约束以诸多条令,因此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赋的构成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 赋是文体的一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古人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譬如骚之所以有别於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赋之所以异於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於铺陈事物。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扬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试举其中一小段: 於是乎蛟龙赤螭,(gèng) (měng)渐离,鰅(rǒng)鰫 (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鳎(t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欢声,万物众夥。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鷫鹄鸨,驾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鵁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例如上册文选《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 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於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至於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8(1)班 王玮 040801033 【摘要】华夷秩序是中国古代君主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而宗藩关系则是华夷秩序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明洪武年间,琉球王国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称臣入贡,宗藩关系正式建立。明清时期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琉球进行了有益的交流。清朝末年,随着传统的华夷秩序的解体,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也随着日本吞并琉球而不复存在。 【关键词】:华夷秩序宗藩关系琉球中国日本 华夷秩序 谈到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不得不谈及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国古代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比较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朱元璋曾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则是对华夷秩序论的体现。华夷秩序的内涵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封建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在中华封建文明的影响与制约下,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1】朝贡贸易是华夷秩序的经济制度体现,宗藩政治是华夷秩序的政治制度体现。 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 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可追溯到隋朝以前;而中国与琉球的官方交往,最早是在隋代,那时还主要以战争形式为主。唐宋时期,两国的官方交往未有新的进展。元朝时期,才有了进一步接触。1372年,中国与琉球建立正式的邦交关系;直至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长达500年。 琉球,位于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省之间的琉球群岛,面积460。平方公里,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厉史上的琉球王国。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原有岛屿36个,其中北部9岛,中部11岛,西南部16岛。对流球王国的称谓,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是隋朝时期,根据琉球群岛的形状,命名为“流虬”,后来有又有“流求、流球、”等称谓,直到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才正式确定为“琉球”并沿用至今。琉球王国的历史,大致分为村落时代、按司时代和王统时代。而王统时代又可分为舜天、英祖、察度、尚思绍和尚圆王统时期。英祖王统的第四代玉城王(1313年,元皇庄二年即位)。因耽于酒色,不理政务,引起了按司们的反感。不久,出现了大里按司统治下的山南、今归仁按司统治下的山北同玉城王统治下的中山相对立,合称三山鼎立,也称“三山分王”。1350年高德的浦添按司察度成为中心的统治者。由此开始了察度王统时期。到同明王朝正式建立关系时,琉球王国已是中山、山南、山北三分天下,而中山最强。其王依次为察度、承察度、怕尼芝。不久,中山王逐步统一琉球全国。所谓中琉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自明代以来同中山之间的关系。1372年,明王朝“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得到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的响应。分别遣使奉表,贡献方物,开始了同中国正式确立友好关系的时期。【7】 中琉宗藩关系的强盛 明朝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关系,重在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是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

骈文的蜕变

【内容提要】从六朝之末到南宋之末,骈文发生了明显的蜕变。这种蜕变表现在内容方面,主要是由非功利化到功利化的变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主要是骈散的分合与消长。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从总体上说,基本上是功利主义思想与非功利的、重视文学自身特性的思想不断交替的过程。骈文的兴盛与流变也自然是这样一个过程。骈文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非功利的、重文学自身特性的文学自觉思潮驱动的结果,而骈文在六朝达到鼎盛状态,也正是文学独立自觉、进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黄金时代的产物。从创作主体来说,六朝文学,主要是士族的文学,他们大都官居清要,又多为文学侍从之臣,“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罕参议焉”(《陈书·后主纪》史臣论)。长期的养尊处优、重文轻武使他们“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颜氏家训》卷四《涉务篇》),不堪剧务。无需什么政绩,只要凭借门资,便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史臣论)。但他们又有得天独厚的家世文化传统,远比寒门庶族容易在文学上脱颖而出,所以许多人幼年便崭露头角。可是因为生活空虚,尤其是缺乏现实实际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他们的创作便只能在艺术形式美上下功夫。而骈文是侧重展示文学形式技巧之美的文学样式,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表现士族贵族的文化修养和典雅风度,因而六朝骈文鼎盛的确事出有因。然而也恰恰因为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过重形式技巧,最终导致六朝骈文出现华而不实的积弊,于是引起人们的反对,带动功利主义文学思想的兴起,由此骈文自六朝之末便不断演化,在唐宋两代逐渐蜕变成一种新型体制。 西魏宇文泰是很早便从功利的思想出发反对齐梁华而不实的文风之人,他有感于当时“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周书·苏绰传》),“乃命苏绰为大诰”,“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柳虬传》)。但《尚书》文体太古奥了,不合实际需要,不久便失败了。隋朝开皇四年(584),文帝杨坚鉴于文风浮华,不利于新兴王朝的统治,下诏,要求公私文翰,一概实录。李谔迎合上意,写下《上隋高帝革文华书》,批判当时之文“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并要求对文风华艳者绳之以法:“有如此者,具状送台”。不久果真把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马幼之交付所司治罪。这种用行政手段干预文学创作的措施有些过激,当时也见些成效。不过隋代国祚太短,骈文创作成就不大。终隋之世,骈文可观者主要是李谔、李德林、卢思道、薛道衡等几个人。李谔虽然认识到齐梁浮华文风之害,并上书“请革文华”,可那篇上书本身还是用骈文写的,也是他的骈体文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如“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等句骈词俪语,精工整齐,只是内容不再是齐梁“月露风云”之状。李谔之外,卢思道的骈文比较可观,并且已经透露出浑朴无华、不太雕琢的信息。如其《劳生论》中“余晚值昌辰,遂其弱尚;观人事之陨获,睹时路之颤危。玄冬修夜,静言长想,可以累叹悼心,流涕酸鼻。人之百年,脆促已甚,奔驹流电,不可为辞”等句,虽多偶俪,但并不华靡,也不显得过于雕饰,显露出骈文由华靡而转向质朴的趋势。不过有隋一代,这样的作品太少了,所以文体文风的变革只是稍微起步。 唐代初期,太宗君臣着重从功利思想、特别是从政教的得失出发批判齐梁君臣“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陈书·后主本纪后论》),“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龄之德,盖亦亡国之音乎”(《隋书·文学传序》)。但太宗及其重臣骈文创作成就不高,影响不大。高宗、武后时期,王、杨、卢、骆这“四杰”崛起文坛,大倡文风改革,又有突出的创作实绩,骈体文风才开始实质性的转变。“四杰”不满于当时文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①的风习,强调为文要有“骨气”,提倡“刚健”之风,崇尚“气凌云汉,字挟风霜”②的风骨。在他们手里骈文开始出现刚健清新之风。如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文便不同于六朝的阴柔之美,而多阳刚之气:“……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究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骆宾王的《为徐敬业以

潞王陵游记作文

潞王陵游记作文 导读:篇一: 潞王陵坐落于新乡市凤凰山下,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面积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 听妈妈说潞王的真身是一条大蟒蛇,由于它专做坏事因此被少林高手除掉了。在安葬潞王时突然狂风大作,有泉水从地下涌出。人们传说这是蟒蛇的口水,泉水涌出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老龙潭。听了妈妈的介绍我非常好奇,于是爸爸妈妈就决定带我去凤凰山探个究竟。 来到潞王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潞王佳城”石牌坊,神道两旁的神兽雕琢精细、栩栩如生。通过一座汉白条石砌成的御河桥便到了巍峨壮观的“潞蕃”石城门。进了大院,所有的建筑几乎全用青石垒成或雕琢而成。城门依次建有“棱恩门”、“棱恩殿”、“宝城”和地下墓城,四周是高大的青石围墙神秘而威严、细腻严谨,尽显皇家风范。特别是春天,这里的`牡丹盛开,更是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听导游说,到老龙潭去还得翻过一座大山,天已经中午了我们只好作罢。这次出行虽然没有看到真正的老龙潭,但我已经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 篇二: 还记得去年五一的时候,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一起去潞王陵游玩。潞王陵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北部凤凰山下(系太行山余脉),依山据岭,俯瞰卫水,整个陵园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布局工整,庄重威

严,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整个陵园不仅有墓主潞简王--朱翊,还有他的次妃赵氏。 我们进去就看到神道石兽群14对石像雕琢精细,栩栩如生,分别为獬豸、石绵羊、石虎、狻猊、麒麟、骆驼、大象、马,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石兽。 我们先去了潞王陵的墓主朱翊的坟墓,城垣内占地80余亩,分为三进院落,所有建筑均以青石垒砌雕凿而成。第三进院落中有圆立式的“宝城”,通高9.35米,周长约70米,“宝城”下即为地宫。地宫总面积约18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构成,全部为石结构的拱券式建筑,棺椁即安放于后殿。潞简王墓西百余米处,还有其次妃赵氏的墓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与潞简王墓大体相同。两墓东西并列,坐北朝南,共占地157205平方米,其建筑形势之恢宏同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相仿(神宗万历皇帝之墓),营造布局大大突破了制度等级森严的明王朝陵寝规定 然后去了他的次妃赵氏的坟墓,每一扇石门都有几排门钉,每一排门钉都是八个。听别人说,按照规定,皇帝所用的门钉是九个,皇后所用的门钉是八个。赵氏不过是一个次妃,却享受了皇后的待遇,的确非同寻常。 【关于潞王陵游记作文「精选」】 1.唐王陵游记作文600字 2.楚王陵游记小学作文

榆中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榆中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肃藩王墓群,习惯上呼之为肃王墓,坐落于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在当地有“小十三陵”之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有墓室十一座,葬有明代十位藩王、两位妃子和一位夫人。 数百年的风霜后,肃王长眠的崇山峻岭间,旧坟新冢散乱杂陈,勾起人们许多感慨…… 2011年10月20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发现了两处墓葬和一块墓碑,经考证,此处两座古墓均为明代肃王家族墓,墓主为郡王级皇室成员。明肃王家族,这个在甘肃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族,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肃王墓,坐落在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的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墓葬依山就势,“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隐迹于树影樗茅之间。目前,肃王墓的地面建筑已无一留存,只在周围零星分布着一些今人的坟冢,几乎很难搜索到一丝昔时的盛景。

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史研究学者杨林坤先生介绍,明朝前期,肃王府本来设在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蠢蠢欲动,建文帝对手握重兵的几个边塞王顾忌愈甚,便以边地苦寒、心忧诸王的身体为由,进行“移藩”,肃王府也由张掖“内迁”至兰州。自此,有明一代,先后有九位肃王、两位世子经略兰州。肃王家族也在兰州驻足约二百五十年之久,与兰州结下不解之缘。 而肃藩王墓群的修建,也从明永乐十七年延续到明崇祯十六年,跨越了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下那段时期宝贵的历史缩影。 古人迷信皇帝和藩王的风水关系到国运昌盛,明朝的帝陵和藩王陵寝亦多坐落在依山傍水之处,肃王墓址的选择也是几经波折。 来紫堡的老辈人还依稀记得一个传说:肃王迁兰后,便请了许多风水先生勘察“陵脉”。最初选址在榆中县新营东侧的山坡上,将近竣工时,庄王朱楧听说上面的山岔叫温家岔,因忌“瘟疫”,便将原址废弃,重新选建在今定远乡水岔沟村和百石崖村中间的山坡上,死后葬于此。后来,有人在墓地下方发现了三条煤系,康王朱瞻焰觉得真龙(帝王)和火龙(煤炭)相克,又将墓地选定在平顶峰下质孤堡,并将先父母迁葬于此。据传当时此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作者:张琴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博物馆在四川成都凤凰山南麓发掘了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熑墓,该墓由三个砖筑的纵列式筒拱券组成,全长33米。墓内发现了五百余件各种类型的釉陶俑,有仪仗俑、武士俑、牵马俑、乐俑、侍俑、文官俑。而这批俑现在陈列于我院的展厅中。对如此众多的俑的随葬意义的探讨不能单纯的只研究俑,应该将俑放到墓葬中去,放到整个明代的历史背景中,同时结合其他地区明代藩王墓的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对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还比较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全国的明代藩王墓葬的发现情况,供有兴趣的同事参考,大家互相交流,一起来进行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 一、明代的分封制度 洪武初年,明太祖感念宗族势力单薄,因此有意识扶植子侄,以期壮大羽翼,屏藩朝廷。于是,他将他的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无封外,其余24子皆封亲王。从而开启了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 《明史&S226;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S226;诸王: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属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竭,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冕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

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朝自太祖到神宗总共有37位皇子开府京外,明朝在藩亲王前后共有266位。这些亲王中除掉末代王、废王、南明颠沛诸王,又加上追封王和他们的世子、世孙墓,全国所有明代藩王墓大约有280座。 二、明藩王墓发现情况 1、陕西省 分封于陕西的王有:太祖次子秦愍王于陕西西安。神宗五子瑞王于陕西汉中,被张献忠杀死于重庆。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秦愍王朱樉墓,秦隐王朱尚炳墓,秦宣王朱怀埢墓,秦康王朱志墓,秦惠王朱公锡墓,秦简王朱诚泳墓,秦□□世子朱敬鉁墓,陕西长安。还发现一座郡王墓:秦藩兴平安僖王朱公铄墓,在陕西长安。 2、山西省 分封于山西的藩王有:太祖三子晋恭王于山西太原。太祖十三子辽简王于山西大同,不见其墓地。太祖二十一子沈简王于潞州(山西长治)。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晋裕王朱求桂墓,在山西榆次。还有一个郡王墓:晋恭王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he)墓,在山西太原。 3、河南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文学常识:骈体文文体知识

骈体文文体知识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桔。 特点: 1、a.汉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文学上艳丽纤巧的风气,奠定骈文发展的基础。 b.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文学,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重视文学,爱好华采的风气,使骈文得以发展。 c.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沉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声韵学日趋完善,促成骈文的发展。 d.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文者日多,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研究。《文心雕龙》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从体制而言,文是韵文,笔是散文。文学观念探讨对文学来说是进步的现象,作家在创作时多注意技巧、修辞,为文章丽辞化提供了条件。 2、a.语言对偶:骈文多用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用小部分散句以贯串文章。 b.四六句式:骈文句子多为四言或六言,故又称「四六文」。 c.音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文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d.多用典故:骈文常用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e.词藻华美:骈文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参考题目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 2.试述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系统 3.简述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4.浅谈村民自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 5.简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行政责任 6.试述政府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浅谈政党与政治社团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8.简述政治稳定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 9.分权制衡与议行合一的制度技术比较 10.民主与效能怎样避免二律背反 11.试述政府组织的科学性及其表现 12.试述政府行为质量的评判标准 13.论人大制度的创新 14.当代中国公民参政研究 15.试析公务员考核制度流于形式的原因与对策 16.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 17.论我国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18.如何切实发挥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作用 19.非政府组织的现状、作用、意义 20.中国社会中间组织的现状、作用、意义 21.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形成和执行上的意义和作用 22.公共组织与私营组织的比较 23.中国决策体制和执行体制研究

24.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 25.中国地方政府中的党政关系研究 26.中国党政关系的变迁及其政治发展问题 27.新时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政治发展 28.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与改革 29.城市基层自治与中国民主发展 30.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 31.村民自治相关立法的改革与完善 32.对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政治学分析 33.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的现状分析 34.中国信访制度研究 35.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对策 36.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阶层分析 37.评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 38.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研究(含义、测度、控制) 39.贫富差距与其他不公平问题的关系 40.社会分化的政治后果 41.如何协调发展与稳定 42.论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 43.试析充分发扬民主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要求 44.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 45.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46.论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47.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分析 48.我国当前农村选举现状及其利弊分析 49.试论发展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试题 2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25.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26.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27.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28.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29.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 顾锦春,叶剑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试通过对政治、 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 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暴鸿昌的《明代藩禁简论》[10]则列举了“藩禁”政策的各种具体表现。此外,对“藩禁”政策的研究还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 3[收稿日期]2006-05-20 [作者简介]顾锦春(1982-),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明代藩王府结局

明代藩王府结局 韦州/银川庆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封地宁夏。但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朱栴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韦州城建造。 庆王宫府,次年入住韦州。1394年又在韦州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也称韦州群牧千户所,隶属宁夏卫,有官兵1120名,专为庆王府司牧养羊、马之业,管理庆王府在宁夏各地牧场。后庆王府迁往宁夏镇城,庆王每年春居韦州,秋返镇城,韦州王府成为庆王避暑行宫。庆王于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韦州的罗山。以后,皇帝亲封的9世亲王和庆藩分封的诸王及嫔妃等70多人先后安葬在此,形成了“明庆王陵”。建文三年(1401),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军务,直接管理中护卫。庆王府建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西),萧墙高4.33米,周长1.5公里,内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及逸乐园、宜秋楼等。设仪卫司、长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广济仓等机构。 济南德王府 明代的时候,泉城济南的城中之城——德王府,可以说是一座“小泉城”。德王是明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朱见潾,其兄朱见深继位后,德王享受的各种待遇仅次皇帝一等。德王府位于济南城区中央,面积占全城三分之一,府内泉水成群,宫城围绕。朱见潾大兴土木经营他的王府,修了一条玉带河把珍珠泉、溪亭泉、云楼泉等几十处泉水串连起来。水畔花木掩映着楼台殿阁,河里往来画舫,供德王及其嫔妃在水上游乐。 朱见潾常以府第的泉景、城景自负。朱诗《白云亭》称赞这些景致:“印月池头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明代诗人还为它吟咏:“曲池泉上远通湖,百丈珠帘水面铺。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边贡);“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晏璧);“禁城春晓泛晴湖,万象光涵一鉴铺。七十二泉游览遍,独疑今日在蓬壶”(王羽)。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入关破济南,德王朱由枢被俘,至崇祯十五年正月死于关外。《聊斋志异-

明代财政制度变迁的内容

明代财政制度变迁的内容 从变迁的进程看,明代财政制度的发展变迁轨迹与以往朝代相比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性是明代财政制度的变迁与以往朝代一样,经历了“建立→改革→崩溃”的过程。 ·差异性是指变迁过程中具体内容的差异性。 一、明初财政制度创建 (一)轻徭薄赋,培养税源 朱元璋创建明代财政制度的时候,主张轻傜薄赋以休养生息,另外,明朝的财政收入制度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为辅。由此,不仅可以“获得纳税人合作,减少逃税行为,降低征税成本”,同时还能起到“增加臣民对王朝的认可,减少反抗和造反的动机”的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 1.正额财政收入——整顿“两税法” 明初创建赋税制度时,使中国赋税制度回归到主流历史轨迹,既是历史的继承,又具有一定的创新。其自身特点表现为: ·改变了元代税制乱而不均的状况

·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田赋税目,把众多附加杂项归并到两税 ·田赋税率差异大,但是总体税负较低 2.赋役制度 明朝财政制度创建期内仅有里甲和杂泛两类按户征收的徭役。 ·里甲正役:以里甲为单位而承担的徭役,职能多,承租地方各级官府的日常费用。 ·杂泛:分经常性征派和非经常性征派 明朝的里甲正役是与黄册里甲制度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在黄册里甲制度确立之前;明初实行的是“均功夫”的徭役征派方法。从徭役制度分析,明初徭役试行“均功夫”,把农民分担的徭役限制在一定的额度内,对迅速结束元末滥发差役的局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明初的徭役较轻,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培养水样,充盈国库 ·增加劳动力 ·限制寺观僧尼人数和占有的土地,不准僧尼结婚生子,以保证纳税土地和人丁的增加 ·鼓励垦荒,令民归耕 ·大兴屯田

骈文与散文的区别

骈文与散文的区别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骈文与散文的区别骈文与散文的区别,骈文有所要求:一是对仗: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是声韵: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三是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鲍照的《芜城赋》。 四是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赋》。 散文: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散文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骈文是一种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文体,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 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而散文对骈文莱说,就是散文不用对偶,只要散行的文字构成文章。言语优美,形散而意不散~~~~~~ 一是对仗;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比如吴均的,这一点与散文不同。 二是声韵;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散文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三是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鲍照的。这一点相同,散文也用典。 四是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比如庾信的。散文虽也追求词句的华丽,但远不及骈文那么刻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