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论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论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论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论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以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为中心来探究

一、“心理分析”学说及其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的传播与接受

心理分析学派或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以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心理动机为其理论系统的出发点与核心机制。“心理分析学派”的奠基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弗洛伊德主义经由西欧和日本两个途径传入中国。早在晚清时期,日本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思潮已在其本土蓬勃发展,日本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的毗邻及这种毗邻造成的文化、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使得日本从西方借鉴过来的现代主义思潮更易被中国的“现代”作家们所认同,当时一大批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也为这些西方文学思潮的中国化做出了传递作用.弗洛伊德主义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舞台上展示了其巨大的魅力,几乎所有的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们都对弗洛伊德主义有所了解,对五四时期的文学家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其影响的作家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张资平、叶灵风、叶圣陶、王统照、陶晶孙、穆木天、汪静之、庐隐、向培良、杨振生、潘光年、赵景深等。在五四时期,诸如《新潮》刊载的汪敬熙的《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杨振声的《谭嗣锐的<新心理学 >》,《东方杂志》刊载的朱光潜的《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心理》杂志刊载的陆志韦的《心理学史》,穆木天的《谭诗》,赵景深的《中国新文艺与变态性欲》,余天休的《分析心理学》,《佛洛德学说及其批评》等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从心理分析学说,其中关于潜意识、性欲本能、欲望升华等都是心理分析也即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理论构架,类似以上所列举的文章里对新文学的性质和功能从理论阐释的不同层面给予了全新地呈现与阐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灵”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所谓的“本我”是指人的本能的原始性的欲望,相当于他早期时候提出的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来活动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性的冲动”与“侵犯冲动”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心灵”的第二个层次叫做“自我”。按照弗氏的说法,“自我”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又要按“现实原则”行事,换种理解就是相当于理性的指导,但是也不能将之定义为完全的理性,因为其中仍有“无意识”的参与。人的“心灵”的第三个层次被弗氏称为“超我”,也就相当于人们经常所说的“良心”。“超我”代表的是社会道德对人的限制,它的作用是来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更为重要的是弗氏

对人的本能性受到“压抑”后的情况及怎样地去“转移”等问题进行了解释,弗洛伊德把被压抑、被围困的“性能量”称为力比多,认为文艺和人类文明就来源于性的压抑苦闷:由于“性本能的冲动是非常有可塑性的”,“如果现实不允许这方面的满足,那么另一方面的满足可提供充分的补偿”。

从新文学启蒙精神层面上来讲,五四时期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大力引介与广泛运用是与当时注重“人性”、“民主”、“科学”等具有现代性的同时也附有西方近代社会文艺思潮属性的新文学的特质相契合的,是五四时期的文学先驱者们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人性解放诉求的一种文学意义上的迎合。1921年由当时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一批青年学生组成的文学社团创造社,从一开始就声称遵循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路线,以大胆地描写浪漫的情感和变态性心理的创造社的作家们的作品一面世就惊动了当时的整个文坛。作家们借助于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大量描写和刻画,更好的凸显出了人的自然本性,更加注重人性的正常需求,也更好地宣扬了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价值观念,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专制观念以及对人性的禁锢和无端的摧残的愚昧思想是一种强大的冲击,创造社的作家们在这一创作领域取得了不寻常的建树。

二、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小说创作的影响具体分析

虽然精神分析学说在五四时期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浸润到了诸多作家的创作中,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的“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的小说《不周山》,还有《肥皂》;杨振声写白日梦的小说《磨面的老王》,写性心理的小说《贞女》;王以仁、许杰受创造社的影响而进行的一些小说创作等,显然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不同程度地的影响。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众多文学团体、流派中,真正能够显示出来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而且范围相当广泛、时间又得以持续较长久的,非创造社莫属。从文艺产生的真正的根源,到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具体的内容,再到艺术表现的手法,创造社的作家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多方面地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浸润。具体说来,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的影响可以从以下的三种具体的情况进行概括。

⑴在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梦境与潜意识书写

郭沫若在谈到他的小说《残春》的时候有过对作品中人物的这样的解释:“主人公爱牟对于S姑娘是隐隐生了一种爱恋,但他是有妻子的人,他的爱情当然不能实现,所以他在无形无影之间把它按在潜意识下去了。---这便是构成梦境的主要动机。梦中爱牟与S会于笔立山上,这是他在昼间所不能满足的欲望,而在梦中实现了。”正在这时,“白羊匆匆走来报难。这是爱牟在昼间隐隐感觉着白羊为自己的障碍,故人梦中来拆散他们。妻杀二儿而发狂,是昼间无意识所感到的最大的障碍,在梦中清除了的表现。”(《批评与梦》,沫若文集第10卷116页)可见,

郭沫若完全按照佛洛伊德对梦的解释来写梦。应当说明,文学作品中写做梦那是很早就有的,并不是就能归之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譬如唐传奇就有《枕中记》、《南柯太守梦》、《三梦记》,后来汤显祖写有《临川四梦》,一直到《红楼梦》等等,真是多极了!但是那些梦尽管也能曲折地说明问题,却都带有古老的迷信的色彩。那些作品中的梦,往往是神鬼和人之间交往的桥梁:神鬼可以托梦,人也可以借梦与神鬼交接。真正给了梦以接近于科学的解释的,是近代的精神分析学的功劳。郭沫若对于为什么要在《残春》这篇小说中这样来写梦,自己有过比较清楚的说明,他说:“我听见精神分析学家说过,精神分析的研究最好是从梦的分析着手。……此学派对于梦的解释,是说‘梦是昼间被抑制于潜在意识下的欲望或感情强烈的观念之复合体,现于睡眠时监视弛缓了的意识中的假装行列’。更借用简单的话来说,便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批评与梦》)因此,作者在回答批评家的批评时,满有把握地说:“我自信我的步骤是严谨的。”(《批评与梦》)郭沫若有意识地按照精神分析来写梦,把梦作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的小说还很多,如《月蚀》、《喀尔美萝姑娘》等。郁达夫也有按照弗洛伊德学说写梦境的小说,如《风铃》(后改名《空虚》)。这篇作品中主人公质夫,在温泉邂逅少女后,竟做了一梦------用刀砍去少女的手臂,这正是白天见少女与表哥相好而产生的嫉妒心在梦中的实现,如同郭沫若《残春》中的主人公梦见妻杀其儿女一样。

⑵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性心理书写

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人入手来研究心理学的,他的学说打有精神病的烙印,即把正常人心理都看成有几分变态的色彩。受他这种学说的影响,西方现代派作品常常把正常人写成疯子模样。创造社一些作家也重视写变态心理。郁达夫且不说,即使象陶晶孙,最初一些作品几乎都写疯子,短剧如《黑衣人》就写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由于家族所遗传的精神病,他立誓要为姊姊向死神复仇,把风声当作仇人,结果打死了亲弟弟,最后自己也自杀身亡。整个作品从题材到表现方法,都可以看出现代派的影响。他的另一个短剧《尼庵》,写青年尼姑高高兴兴和爱人一起奔回家乡,半路上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创造社作家们写的性心理,也往往是变态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儿童就有性意识;郭沫若的小说《叶罗提之墓》,陶晶孙的小说《木犀》,便都表现少年的变态性心理。《叶罗提之墓》写少年叶罗提对堂嫂产生奇怪的爱情。后来,当这位堂嫂病死时,叶罗提竟然吞服堂嫂平时用的一枚顶针,自杀致死。郭沫若在回忆录中曾说过自己的童年时代有过某种类似的体验,他大概是用弗洛伊德对此作了分析整理并夸张地加以描写,于是产生了这篇小说。陶晶孙的《木犀》与此相似,他写的也是一位早熟少年的带有变态心理的爱情故事。通过主人公素威的回忆,追叙了他小学毕业不久和“年龄要差十岁”的女老师Toshiko之间的恋爱,后来女老师患肺结核病死去,

少年便永远深情地怀念。这本来是一种不常有的感情,但是作者把它写得很圣洁:月夜,木犀花(桂花)的香味,穿着白衣的女教师……这一切使作品笼罩着一种诗的气氛,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在这里得到了结合。

⑶按照弗洛伊德学说来写所谓的“力比多”(即受压抑而转移的性能量)创造了文化和文明

郭沫若的小说《L?benicht的塔》就是这样的作品。这篇小说是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它完全用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小说写道:“康德教授虽然到了六十三岁都不曾结婚,但他对于女性的崇拜却不输于他精神上的师傅卢梭。他最爱他的母亲,不幸在十三岁的时候便早见背弃了。”“他在年青时候并且也曾起过三次结婚的念头,但为饥寒所迫”,“他的对象已经为捷足者先得了。”于是他发愤著述,成为了大学者,但有时常在心头涌起一些莫名其妙的烦恼情绪(如讨厌鸡叫)。这天早晨康德被叫醒后就很烦躁,想发泄出来,他忽然觉得窗外白杨树很碍眼,要求仆人去告诉邻居将白杨树砍掉。邻居女主人对康德很尊重,以前接受过康德献的蔷薇花,她果然满足了康德的要求。康德讲课回来,遮住窗口视线的白杨已经没有了,他看到了空旷的远处,看到了L?benicht的塔,于是心情很舒坦。他的“《第三批判书》的受胎便在这个时候”。作品含蓄地点明了文化生产与性的关系。不了解弗洛伊德学说,就不太能了解这篇小说。郑伯奇把它说成“寄托小说”,显然是没有真正的看懂这篇小说。

三、结语

创造社在前期的文学创作中所提倡的努力地抒发自我的内在情绪的文学上的主张在深层意义上与精神分析学说有着诸多的相互扣合的表现点。强调更多的书写自己的内在的情感,无形中就要涉及到自我精神世界的展示,也只有在新文学运动这样的舞台上,创造社的作家们才能这么随心所欲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得进行心理分析学说的创造上的试验和与中国新文学所要求的表现的主题的融合。不可否认的是,精神分析学说对创造社作家整体创作上的巨大的影响,而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于创造社文学创作的影响确实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验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在创造社作家们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关注继而运用的同时,尤其是潜意识领域在文学作品中的成功的被采用,以及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的对于变态心理与变态性心理的书写等都对新文学表现空间的开拓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血液。这也是文学先驱者们对中国新文学在曲折前进、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吸收西方思想运用到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弗洛伊德学说既帮助作家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尤其是潜意识领域,又引

导作家去写许多变态以及“力比多”(受压抑而转移烦人性能量)之类的内容,这是具备着双重作用的。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像 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了,就是说,创作者借助想象设计未来的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上.小说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这些形象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著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的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的情况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说:“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 想象可以弥补创作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创作者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经过作者的构思、想象而来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龄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感,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构建出来的.创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读者带到了人不能到达的世界.也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们是无法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的。 阅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们的宏观步骤是相逆的创作者如何运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会对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展开想象有着非常有力的影响。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语言文字背后.读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展开想象力.挖掘这些深层的意义:相反.如果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处于文学语言的深层.读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鉴赏手段较为轻松地领会。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它的语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语言.叙事性的历史史

2018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2018.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 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 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 (取材于项颂的文章)

文学对人类的意义

文学对人类的意义 一、文学使人类的存在有了意义 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就是给予意义,就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就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就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二、文学帮我们建立价值系统 文学史证明,在人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 三、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 所谓价值就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肯定就是人类为了鼓励自己生存下去而为这个世界建立的精神秩序。在价值的指引下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存在的意义。……文学作为价值的载体它的最终使命恰恰就是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认知与接受人类的普遍性的价值追求。 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与世俗生活相关都与社会进程相关都与人类的整体前途命运相关。因为文学就是人类价值建构与精神生长的过程就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 光明日报北京3月20日电:由盛大文学与上海图书馆共同打造的移动端借阅平台“云中上图”阅读应用触屏版,日前正式上线内测,此次合作标志着原生数字资源内容正式进入图书馆馆藏流通领域,这既就是传统渠道对网络文学的高度认可,也使网络文学作品被引入到馆藏内容,达到丰富馆藏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阅读需求的效果。 据了解,此次合作打破了网络文学网站赖以生存的的电子商务模式,形成了新的企业通过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式,读者可以使用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登录“市民数字阅读门户”,选择“网络文学”板块,即可与盛大文学通行证绑定,选择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免费借阅。 对于此次合作,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吸引着年轻的读者群体,把盛大文学的资源逐步整合进入上海图书馆的数字内容服务,能增强公共图书馆入藏图书的时效性。而公共图书馆需要典藏文献,也需要消除数字鸿沟,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体验。

沈德潜《游虞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垤磈磊:垤,小土丘;磈磊,成堆的石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②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①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②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②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除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而外,创造社在小说、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除了中国古典诗文等传统教育里必修书之外,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作品;留学日本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也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近于病态的心理。他从研究经济学转到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诗,一九二一年参加发起创造社的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注:郁达夫:《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的主张;即如《采石矶》中所写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际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托的成分。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愤懑方面,郁达夫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郭沫若的强烈反抗,而是一种带点灰色、感伤的调子,——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颂诉和叹息。郁达夫作品的这种特色,正代表了创造社一部分成员的倾向。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在坦率暴露病态心理这一点上,郁达夫显然受了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义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响。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注: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艺术创作只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艺术文本融合了抽象主义以及精神气质。在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潮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文学流派是在文学创作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但艺术创作必须要有大量的生活积累,才能通过文字将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表达出来。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 标签:文学流派艺术创作 毋庸置疑,艺术作品与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急剧演变。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流派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的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当然,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不能用主观的或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而只能在深入探讨艺术的具体特征与美学价值之前对其历史概貌和演化过程作以阐述。 一、文学流派影响艺术创作的手法 随着新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产生,中国的各种“文学史”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热潮。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增强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合理叙述。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还有待于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有些文学流派在政治倾向、美学观点上就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法也会出现雷同的情况。如:唐宋派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秦汉派散文拟古论的流行和对唐宋古文的否定。一是明确肯定唐宋古文艺术传统和唐宋古文的典范性;二是极度贬抑唐宋古文。三是彻底堵住了文尚秦汉就一定要唾弃唐宋古文的思路;四是对秦汉派学秦汉停留在对散文外在形式的临摹上是有力冲击。在同一个时期,必然会因为自己所站的政治角度不同而引发争论。如1928-1930世纪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斗争,刘大槐是桐域派中“稍有思想”的人物,论文对古文原理的探寻和“行文之道”的研究。姚鼐对艺术传统的接受,也是在这样一种形式中完成的。 二、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 从文学流派上展现了一个时期人们所呈现的各种生活现实写照。艺术创作更多原型是来自于生活。如:古典主义文学流派为例,主要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那个时期,人们开始收敛个性解放和纵欲主义,对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反省。很足作品中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和中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如: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有皮埃尔的《熙德》,剧中男女主角在荣誉和爱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以死亡来表示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艺术创作是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在体验后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取决于他们是否在生活的基础上有所追求,他们如同千里奔流的长河倾泻而下。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如我国文学流派中代表人物申涵光,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沈德潜作品精选精练

沈德潜作品精选精练 君名桂,字天士,号香岩。祖紫帆有孝行,通医理,至君考.阳生而精其术。范少参长倩无子,晚得伏庵太史,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视之,皆束手。阳生翁至,曰:“是在膜里,须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太史既长,为紫帆公作传以报焉。 君少从师受经书,暮归,君考阳生翁授以岐黄 ..,君乃从 ..学。年十四,翁弃养 翁门人朱君某,专学为医。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言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 君察脉 ..、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治方不执成见。尝云:“剂之寒温,视疾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寒凉,宗东垣者多温养,近之医者,茫无定知,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而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药,实以人试药也。”持论如是。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居家敦伦纪,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竅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配潘孺人,子二:奕章、龙章。亦善医,以君名掩。孙二人,曰堂,曰坚。曾孙三人,习儒业,食君之德,高大家声,将于是乎在。 论曰:自太史公传仓公,件系其事;陈承祚作华佗传因之;后戴九灵、宋景濂仿其体作名医传。君不欲以医自名,并不欲以医传后。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呜呼!可谓达且仁矣! (节选自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B.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

创造社的“创造”

创造社的“创造” 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的大名如雷贯耳。成立于一九二一年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但是,“文革”前十七年中,对创造社的研究,除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和相关史料有所发掘外,研究专著大概只有一本探讨创造社代表作家郭沫若的《论郭沫若的诗》(楼栖著),其他几乎乏善可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才开始把创造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加以认真研究,创造社研究才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创造社资料》(饶鸿竞、陈颂声等编)的问世,为创造社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之所以把创造社视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 而又独特的新文学社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它的成立就与众不同,它诞生在国外(日本),这在新文学社团中绝无仅有。它的大部分成员,尤其是第一代和后期成员,除了极个别的,都有留学日本的背景。它的运作也有点与众不同,早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元老主持,中期有周全平、叶灵凤、严良才等被称为“小伙计”的年轻一代参与;后期则以冯乃超、李初梨、彭康等为代表。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团意识,也即“同人”意识,强调“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因而“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

而后期创造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激进姿态,乃至把鲁迅判定为“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在整个新文学进程中 颇为少见。与此同时,后期创造社与一九三○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接轨又是最为紧密的。 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或准第一,像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等,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又涵盖了新文学的几乎所有门类,包括小说、新诗、散文、剧本、评论和翻译等等,创造社出版的刊物和丛书也是多种多样,创造社出版部更有发行股票的创举。而实际上创造社成员人数并不多,远不及比它成立更早的文学研究会。正因为影响广而深,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小说共有三集,创造社作家一集(郑伯奇编),文学研究会 作家一集(茅盾编),其他社团流派作家一集(鲁迅编),可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平起平坐,其地位举足轻重了。 这些年来,创造社研究渐趋活跃。不仅各种形式的“创造社论”已出版了好几部,研究创造社的“青年文化”,研 究创造社的社团流派意识,研究创造社受日本文学的影响,研究创造社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研究创造社与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合作到自办出版部的出版策略,研究创造社的期刊、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等,都不乏颇具启发的学术成果。对如何评估创造社小说,也提出了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阅读练习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

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 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必有固穷之节与兼普者天下之志固穷:安于穷困 B.言者以危言中公中:中伤,陷害C.则能课实效课:考核 D.又尝出典乡郡典:制定典章律令1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其名不敝于天壤则移其民于河东B.观其之南都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C.凡他人之所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其忠武之流亚与其皆出于此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B.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心读书,不以为意。 C.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具体过程又是不一轻易划分的。然而为了对她有较明确的理解。还是要详细的说明。法捷耶夫曾经说“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和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这也是一种创作阶段的划分法。但是所谓积累素材时期,大约可以认为是创作的准备分阶段,不宜算作创作的一个时期;而所谓的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又和认识阶段和表现阶段是一致的。如果是短篇作品,也许有可能先行构思好了,然后在写作中一挥而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创造较大的作品时,都不可能把构思和写作截然划分为两个时期。当然在写作之前。总得先有构思。但是写作之前的构思。往往只是形成大致轮廓,而在写作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加以补充修正。使它成为更具体,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因此把创作过程简单的划分为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也不是那么合适的。 我们不从创作过程的时期和阶段着想,而从创造活动的具体任务着想。却可以看出整个创造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环节。题材的选练,主题的发掘,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有的,看来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显然是很复杂的。而从完成整个创作任务来看,这几项都是重要的,是一般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作家从事创作。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因而首先要负担的一个任务就是选择题材,进而要提炼题材。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文学的种类与体裁的应用不同,一般的说,作家道选择题才,往往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观察,体念、研究、分析,对某种生活现象,得到较强烈的感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创作的欲望,试图把它写出来。这种印象,也许来自间接的传闻和历史的记载,虽然不是直接接触的实际生活,但终究也还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谓文学的反应现实生活是广义的,作为题材的选择对象也是广泛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当前的世界生活。 而且关于题材的选择,从初步的试图写它到确定写它,还需要反复斟酌的,未必是一次就能订妥的。即使经过选择,认定可以作为题材了,而到把它写进作品中去,不能还不是照原来的印象的直接摹写,还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正如选定一款森t用来作为制造某种机器的材料,还笑,把他反复锻炼除掉他的杂质,并锤炼成一种特定的形状。才能合用一样。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事迹和同样的历史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要求中,在不同的作者的笔下,在不同的文学种类和体裁中,可以写出种种不同性质,不同意义的作品。如我国的开过典礼这回事,就有不少作家写过诗歌和回忆录等;又如:廉颇负荆的故事,也有一些作家写过诗歌和其他作品。这些作品都不同,都或多或少的表现着题材处理的不同。因此同样的生活现象和同样的历史故事,由于作家所考虑的角度不同,所感兴趣的重点不同,于是所写出的题材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关于题材的选炼,从作者的主观来看,主要是为了体现他的思想感情。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为了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鲁迅谈到他的创作经验时又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如阿Q正传的写阿Q这个人物的生活事迹,就是因为阿Q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最不幸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掘出啊Q的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给他性格上,所造成的病态。使人们觉得这种病态是可悲可恶的,是必须治疗的。于是作品中所写的正是体现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鲁迅又说:为了要“听将令”“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这里的“将令”,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吧。文学创作都有主题,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什么是主题呢?主题是怎么来的呢?既然文学创作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就只能是从社会生活

创造社异军突起的结构动力学解读

创造社异军突起的结构动力学解读 [摘要]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关键词]创造社;文学场域;策略;资本;习性 Abstract: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1920s,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the rise of independent writer groups and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reader groups shaped such coastal cities as Shanghai into r elatively independent literary field.The Creative Society’s sudden rise in the literary circle was through its subversive strategy when it entered the then literary field dominated by the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School and the Literary Study Society.Such a strategy was taken because it boasted such symbolic capital as the foreign cultural capital with higher potential energy and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This strategy,together with its symbolic capital,distinguished it from other groups of writers in its habitus of guidance,rebellion and freedom,which brought to it interior and ulterior crises as well as enormous power. Key words:the Creative Society;literary field;strategy;capital;habitus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创造社在文学研究会和鸳鸯蝴蝶派的夹缝中异军突起,并对20年代的中国文坛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使中国新文学史因此不得不划一时代。历来对创造社在文坛的兴起不乏论述,但尚不够系统,我们借鉴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结构动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认为: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

鲁迅文学创作的开创性意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一个男孩诞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东台门周家,这是一户颇为富裕,但逐渐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幼时受到较为严格的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在他十二岁时,因祖父的科场贿赂案,和几年后父亲病故,家财散尽,他不得不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他感到了社会的冷酷和势利,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然而,他志向高远,决计“走异路、投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为了拯救苦难的国家,他到日本留学,期望医学救国。当他感到医学并不能拯救国家后,他毅然弃医从文,用如椽大笔来疗治国人的麻木的灵魂。他通过顽强的人生追寻、选择和奋争,终于为自己开辟了一条理想之路,谱写出了东方文化宝库中最瑰丽最灿烂的伟大篇章。他,就是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最坚定的旗手、主帅——鲁迅。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杂文,其成就都是举世瞩目的,它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地位。首先,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他的《呐喊》《彷徨》,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白话文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五四以后现代小说创作的序幕。《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他的小说塑造了阿Q、孔乙己、闰土、七斤等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一系列的艺术形象,包含了巨大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揭示社会病痛,以引起疗效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的巨大作用。在鲁迅之前,还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以平等的态度描写过农民,还没有一篇描写农民的作品像鲁迅的作品那样,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展示了如此深广的历史的图景。 在小说的形式上,鲁迅敢于打破传统的史传性的叙述方式,进行大胆创造,将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创造了多种形式。他的小说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样板的作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他的小说都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次,他的杂文也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以杂文为武器,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直接地表现了烈火一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广泛地接触了为小说创作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他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杂文成熟的标志,鲁迅杂文的创作笔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使杂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学体裁,对后世杂文的蓬勃发展影响深刻。 第三,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开“独语体”散文开河。《朝花夕拾》是回忆散文集,开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范文正公祠堂记 沈德潜

范文正公祠堂记沈德潜 人当(处在,在)穷(困窘)时,必有固(固守)穷之节(节操)与兼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比喻内心不满或不快)于心。夫然后可以处.(退隐),可以出(退隐、出 仕),可以历颠跌顿踣(1、跌倒。2、引申为困顿)之境,而建不世(非常、非凡)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去世以后),俎豆(1.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2.指奉祀。)尸祝(1、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2、祭祀。3、崇拜。)于名山(在名山里祭祀他),而其名不敝(凋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奉行的原则)坚(坚定),所操者(操持的品行)有本(根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学校),起居饮食,人所不堪(忍受),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一个人处境不利就是我的罪过)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做到)参知政事,总离(违背)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初心,本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不能胜任的,达不到的)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胸怀抱负)也。窃尝综(梳理,综合)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摧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我曾经私下梳理他一生的经历并考量, (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并且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伏阁争郭后之废,坐(因……获罪)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类)谮(诬陷;中伤)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从中央政府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谏官)以(因为)危.(正 直)言中(诋毁)公,而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员)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指庆历新政)。究(探究,考察)其设施(设置安排),未尽(充分发挥)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任州郡,则功在抚辑.(1聚集:编~。2和睦:安抚,安定:以~一方。3收敛:~杖(收起拐 杖)。);镇边境,则能寒西人(指西夏)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1、考核:考绩)2、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课家人负物百斤。3、征收赋税;差派劳役: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4、占卜:使之课,莫不奇中。)实效(取得实际效果),减任子(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任子,官员的子弟),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重用)德行之士。迄(到)今奏议勋业(功业),彪炳(文采焕发;照耀)史书,虽山林妇竖(小孩),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屈服)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田地间)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立下三足鼎立的功业),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大概)忠武之流亚(同一类的人或物。)与?且讲明(讲述辨明)正学,延(邀请)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一、关于创造社:五四运动活跃了当时的思想界,一大批知识分子以文学为手段倾诉 着自由、叛逆、骚动的时代心曲。据统计,自1921-1925年,志趣 相投的文学青年和已成名未成名的作家们组成了100多个文学社 团,创造社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团之一。 创造社的演化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何畏、徐祖正、成仿吾、郑伯奇、穆木 天、陶晶孙等。他们都是留日学生,虽然所学专业很少有是文学的, 但他们对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初期创造社以郭沫若、郁达 夫、成仿吾为核心,开始了其有声有色的活动。郭沫若的《女神》、 郁达夫的《沉沦》于1921年8月、10月相继作为《创造社丛书》 出版。它们或以新颖的形式或以惊人的取材震惊了文坛,赢得了众 多男女的心。次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张资平著), 译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王尔德童话集》等也风靡一时。同年 5月纯文学刊物《创造》季刊问世,主要发表同人作品,后也吸收 了一些社外友人的稿件。创造社同人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诗歌、 戏剧创作,大胆激烈的评论征服了无数读者。 1923年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后因郁达夫北上担任北大统计学讲师,郭沫若东渡日本,成仿吾去 广东,创造社三足离散,其所办三种刊物于1924年全部终刊。 中期中期创造社增添了一些新成员:周全平、倪贻德、敬隐 渔、严良才,创办了《洪水》半月刊、《创造月刊》,继续出版创 造社丛书,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中期创造社打破了小集团、宗 派门户之见,广纳不同社团流派、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家的作品,思 想十分活跃。后郁达夫因外部压力以及朋友间的隔阂与误会,也为 了不致因个人原因而累及创造社,于1927年8月登报声明脱离创 造社,四个月之后《洪水》半月刊终刊。 后期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加入创造社迎来了它最 后的短暂的一年。后期创造社创办出版了《文化批判》、《流沙》、 《思想》、《日出》等刊物。中期创造社就已着手倡导革命文学, 后期创造社则把主要精力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倡导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并挑起了对鲁迅、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批评与反批评,同 时与太阳社又起纷争,一时形成了混战局面。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 是冯乃超等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当时第二国际左倾理论和日 本福本主义的误导,对鲁迅等“既成作家”根据“先分裂后联合” 的方针进行严厉的上纲上线的打棍子扣帽子式的批评,但他们充满 激情的真诚宣传与评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结束了它不到8年的不平凡 的历史。 二、自我抒情小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