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AUA指南解读_肾肿瘤和局限性肾癌

2017AUA指南解读_肾肿瘤和局限性肾癌

2017AUA指南解读_肾肿瘤和局限性肾癌
2017AUA指南解读_肾肿瘤和局限性肾癌

2017AUA指南解读:肾肿瘤和局限性肾癌

夏庆华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微创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2017年5月,AUA发布了最新版肾肿瘤和局限性肾癌的诊疗指南,与2009版指南相比,有一定的更新。今年AUA指南重点关注局限性肾癌的评估及治疗,包括肾脏实性肿瘤及Bosniak3/4的复杂肾囊肿。指南主要更新了关于肾部分切除术以及热消融术的内容。对于肾部分切除术明确提出应尽可能地保留肾单位;对于家族性、多发肾肿瘤以及严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应考虑肾肿瘤剜除术;肾肿瘤剜除术的远期肿瘤控制效果理想,但仍需要前瞻性研究证实。对于能量消融术,明确提出对直径较小(特别是3cm以下)的肿瘤,医生有义务告知患者可以考虑能量消融治疗。可以说这两点与以往指南的描述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1评估和诊断

(1)诊断: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进行高分辨率、多期相的腹部影像学检查,尽可能明确肿物的特征并进行临床分期。具体评估内容应包括肿瘤的复杂程度、对比增强的程度、有无脂肪组织等。

(2)可疑肾脏恶性肿瘤患者,医生应进一步行全面的代谢组(如血液生化检查等)、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等检查。当怀疑有转移时,建议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有无胸部及淋巴结转移。

(3)肾肿瘤或复杂型囊性肿瘤患者可进一步通过检查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及蛋白尿的程度评估肾脏功能,例如CKD 的分期等。

2咨询

2017AUA指南着重提到对肿瘤患者咨询体系。如下:

(1)对于肾脏实性肿瘤和复杂囊肿患者,需要提供专门的咨询,告知患者所有的治疗选项。必要时应召集多学科讨论。

(2)医生给患者提供咨询的内容应包括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根据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及复杂程度、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所做的风险评估。特别要告知小肿瘤(cT1a)患者,其肿瘤在短期内的低进展风险。

(3)对于肾脏实性肿瘤和复杂囊肿患者,医生应告知患者各种治疗方式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以及年龄、身体状况和预期寿命的重要性。

(4)医生应充分考虑各种治疗方式所带来的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包括CKD的进展、短期或长期肾脏替代治疗及长期的风险等。

(5)对于CKD术后高度可能进展的患者,包括eGFR小于45ml/(min·1.73m2)、持续蛋白尿、糖尿病合并CKD以及术后eGFR可能小于30ml/(min·1.73m2)者,应推荐至肾脏内科医生进一步评估。

(6)对于46岁以下的肾肿瘤患者,医生应推荐进行遗传咨询。多发肿瘤、双肾肿瘤患者、本人或家人有家族性肾肿瘤病史的患者也应考虑遗传咨询。

3肾脏穿刺活检

2017AUA指南明确界定肾脏穿刺活检指征,如下:对肾脏病灶怀疑为造血系统肿瘤、或转移性肿瘤、或伴炎症、坏死的肾肿瘤时,考虑行肾脏穿

·指南解读·

剌活检。除此之外,应对穿刺活检指征严格把握。但在以下列情况下,不建议进行活检穿刺:①不愿意接受穿刺活检可能引起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年轻健康患者;②不论肾脏穿刺活检结果如何,均愿意保守治疗的老年或身体状况欠佳患者。在进行肾脏穿刺活检之前,应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并就其穿刺的合理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及结果的诊断意义等问题进行沟通。对肾脏实性的穿刺活检时,不建议针吸细胞学检查,而是多针组织活检。暂没有证据显示肾脏穿刺活检可导致种植转移。4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

(1)肾部分切除术:对于cT

1a

期肾脏肿瘤的治疗首选肾部分切除术,可以将CKD或CKD进展的风险降至最低,并且可以获得有利的肿瘤学结果和良好的局部控制。有证据证明,肾部分切除可以获得根治性肾切除相似的肿瘤学结果。对于复杂囊性肾肿瘤、解剖性或功能性孤立肾肿瘤、双侧肾肿瘤、家族性肾癌或预先存在的CKD或蛋白尿肾肿瘤患者,应优先考虑肾部分切除术。对于年轻的、多发性肾肿瘤或者患有将来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的伴发病(如中重度高血压、糖尿病、复发性泌尿系结石、病态的肥胖等)以及复杂性囊性肾肿瘤患者,应优先考虑肾部分切除术。在肾部分切除术中,医生应通过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肾单位和缩短热缺血时间,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肾功能。术中应尽量做到手术切缘阴性,肾组织切除的范围由手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肿瘤的特性和正常组织界限的判断来决定。

(2)肾肿瘤的剜除术:对于家族性肾癌、多发性病变、重度CKD患者,以及一些均匀的、包膜完整的肾肿瘤,可以考虑肿瘤剜除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肾单位。但是在单发肿瘤中如何选择剜除术的标准还没有确定,这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

5根治性肾切除术

2017AUA指南对根治性肾切除术的选择重新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当肾肿瘤直径、活检结果结合影像学特征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时,或愿意积极治疗的患者,应考虑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凡符合下述所有标准者,则首选根治性肾切除术:①肿瘤解剖学评分高度复杂,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无法控制手术风险;②无CKD或蛋白尿的患者;③对侧肾功能正常,且eGFR大于45ml/(min·1.73m2)。除此之外,如果可行的话,均应考虑肾部分切除术。

临床考虑局部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肾肿瘤切除术中应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淋并进行分期。如影像学或术中发现有肾上腺的转移或受累,推荐同时行肾上腺切除。在不影响患者的肿瘤学、功能以及围术期安全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微创手术。在肾部分切除术或肾根治性切除术后,都应对肿瘤临界的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排除可能的肾脏原有疾病。尤其是伴CKD或有发生CKD风险的患者。

6热消融治疗

对于cT1a期患者也可考虑热消融术作为替代性治疗方案。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治疗都可以作为热消融治疗的选择。与手术相比热消融可将并发症降至最低,一般首选经皮方式。在进行热消融治疗前应常规行肿瘤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以病理诊断指导后期随访。在行热消融术前,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具体内容包括如下:①相比外科切除来说首次消融术后肿瘤残留或局部复发的可能性要高;②热消融术后可能再次干预治疗。7主动监测

肾脏肿瘤及复杂型囊性肿瘤患者,尤其是肿瘤<2cm者,主动监测可以作为初始治疗的选择。当患者的治疗相关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患者积极治疗带来的肿瘤学获益时,医生应优先推荐主动监测或等待观察。当患者的风险/获益相当时,若患者选择接受主动监测,应每3 6个月评估肿瘤病灶,观察其生长间隔,必要时再次对肿瘤进行活检。当患者预期的干预肿瘤学益处显著高于治疗风险时,医生应推荐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只有在患者充分了解并愿意接受肿瘤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主动监测,推迟手术治疗。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年第9卷第4期·指南解读·

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进展

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5-05-13T16:13:21.0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朱冠辰徐林锋郭宏骞[导读] 肾癌为男性泌尿系统第二大肿瘤,晚期肾癌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向肾静脉及腔静脉延伸为癌栓,甚至到达右心房。 朱冠辰徐林锋郭宏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10008)【摘要】近年来国内医院逐步开展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针对不同分型的下腔静脉癌栓,采取了包括肾癌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部分切除及体外循环辅助下的癌栓取出等多科室合作的手术治疗,都收获了良好的疗效。作者对近年来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下腔静脉癌栓;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辅助手术;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189-02 肾癌为男性泌尿系统第二大肿瘤,晚期肾癌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向肾静脉及腔静脉延伸为癌栓,甚至到达右心房。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占肾癌总数的5%-10%,右心房癌栓的发生率为1%1,2,其临床症状严重时表现为下肢水肿与循环功能衰竭。早年因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绝大部分的癌栓患者采取以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为主的治疗,这一措施对患者疾病进展与生命质量的改善十分有限。手术是根治癌栓的唯一方式,近年来广泛被接受的是在排除局部及远处转移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与癌栓取出术,患者预后依然良好。 1 手术方式 1.1 I型及II 型下腔静脉癌栓I 型及II 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手术一般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如肾癌体较大,在相应侧加横切口或斜切口。进入腹腔后,需探查有无腹腔内器官转移,打开结肠旁沟,粘连严重时,锐性和钝性相结合分离肿瘤及肾蒂周围组织,显露肾蒂,探查肿瘤大小及下腔静脉内瘤栓部位,结扎肾动脉。切断结扎肾动脉及其分支,将远端外牵,充分游离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切勿挤压或钳夹肾静脉,以免部分瘤栓脱落进入体循环引起肺栓塞。对于I型癌栓,只需用无损伤血管钳部分阻断下腔静脉即可完全切除癌栓,不需阻断健侧肾静脉回流;对于Ⅱ型瘤栓,除了控制瘤栓上下端的下腔静脉外,还需控制对侧肾静脉和腰静脉,以防止癌栓脱落和减少失血。在肾静脉汇入腔静脉处即瘤栓的近心端切断后缝合。术中应先切除患肾还是先取出瘤栓,尚未取得统一意见。若肿瘤巨大影响瘤栓取出,可先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常规淋巴清扫。再控制瘤栓上下端的腔静脉及对侧肾静脉,切开腔静脉,仔细分离瘤栓,将瘤栓全部取出后,缝合腔静脉。若术中发现瘤栓与腔静脉壁粘连紧密,难以分离,则可与血管外科联合,用沙氏钳钳住腔静脉近端和远端,将受累段腔静脉整段切除,采用人工血管吻合腔静脉上下端和对侧肾静脉,恢复血管的连续性。右侧肾静脉长度较左侧短,瘤栓更易侵入下腔静脉,故右侧肾癌侵犯下腔静脉较左侧常见,但右侧肾癌伴腔静脉癌栓毗邻肝脏及大血管,操作空间有限,难度较左侧稍大,处理原则无明显不同。 体积较大的下腔静脉癌栓会引起一定的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大血管梗阻性的症状,如双下肢的水肿与患肾的肿胀等。但腔静脉内瘤栓引起的大血管完全梗阻的手术治疗情况报道不多,由于左肾静脉接受多支静脉回流,在下腔静脉瘤栓完全梗阻的过程中容易建立良好的侧枝循环,这一解剖学特点使整段切除完全梗阻的下腔静脉成为可能,但只适于患肾为右肾的病例,不致引起术后严重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1.2 III型及IV 型下腔静脉癌栓IV 型及部分III 型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在传统意义的手术中需行胸腹联合切口,进入腹腔后,常规分离及探查病灶组织,显露肾蒂, 探查肿瘤大小及下腔静脉内瘤栓部位,排除局部转移后,仔细游离病灶,结扎肾动脉,当癌栓位于肝内腔静脉及以上时,常需要行肝门部血管阻断,甚至切除部分肝脏。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复杂程度高,阻断血管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明显,同时伴有大出血和癌栓脱落导致死亡的风险大, 并且难以彻底清除癌栓。现阶段对于IV型及部分III型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的手术,除暴露病灶外需加行胸骨切开术,切除第8肋。术中先由泌尿外科医师暴露并游离肾肿瘤及下腔静脉位置后,由心胸外科医师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开启体外循环后可逐渐将体温降低至18℃,即深低温体外循环辅助手术。当体外循环顺利启动后,术者可由右心房向腔静脉推送癌栓,于腔静脉切口完整取出癌栓并切除患肾。为使用深体温体外循环辅助手术,我们提倡术前6小时及术后都要使用肝素抗凝,术中需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发生DIC的风险。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比较,在体外循环辅助下的手术治疗优势明显,尤其针对IV型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更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可清除腔静脉癌栓,甚至包括双侧肺动脉癌栓,也可清除腔静脉癌栓继发的下端腔静脉、双侧髂静脉及股静脉的血栓,达到了解决患者双下肢肿胀疼痛伴行走困难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期直视下放置腔静脉血栓过滤器,达到了有效防止后期残留的下肢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 2 术后处理 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术后需移入外科ICU 或者胸外科ICU 病房,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给予心肌保护、脱水、对症支持治疗。除严密观察出血及健侧肾功能外,还应密切注意有无肺栓塞发生、有无胰腺炎、败血症、肠梗阻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DIC 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发生率较以往显著升高。待患者气管插管和心包纵隔引流管拔出,自主呼吸好,尿量正常时转入泌尿科。转入泌尿科后仍需密切监护患者的循环状态,严防术后迟发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可予出院。出院后建议使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治疗,术后一年内仍需密切随访。 3 预后 目前认为影响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预后的因素很多,但完整切除病灶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是肯定的。根据Jonathan C. Nesbitt的研究,对于没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患者,2 年及5 年生存率分别为74%与45%;在手术能否改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的问题上,目前缺乏远期证据;对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通过实施手术,2 年及5 年生存率分别为62.5%与31.3%,此类病人在生存率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获益。根据MICHAEL L. BLUTE 等对191 例各型癌栓患者的随访,I-IV 型癌栓的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31.7%、26.3%、39.4%和37.0%,从而得出在不同侵犯高度的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在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患者远期生存仍需进一步研究5。目前认为成功的治疗取决于术前精确判断病变范围,对并发症的预防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若下腔静脉癌栓取净,预后决定于已知因素,如淋巴结转移和远位转移。 4 展望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6-06-22T09:13:45.1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王密 [导读] 提高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提高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CRCC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2岁。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术中冰冻结果MCRCC,行根治性肾切除。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MCRCC。Fuhrman核分级I级5例,Ⅱ级2例。肿瘤TNM分期: T1N0M05例,T2N0M02例。7例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27个月。1例死于心肌梗死,6例目前无瘤生存。结论 MCRCC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为偶发癌,病理分级分期低,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临床可以考虑实施保留肾单位手术。 【关键词】肾肿瘤,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subtype of renal cell carcinoma(RCC).【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 cases of MCRCC(5 men and 2 women)were analyzed.Their age ranged from 41 to 70 years(mean 57.2).Of the 7 cases,4 underwent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1 underwent partial nephrectomy.1 was misdiagnosed multilocular renal cyst and underwent partial nephrectomy.1 were intra- operatively confirmed by frozen section of samples and underwent radical nephrectomy.【Results】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MCRCC.Fuhrman Grade I in 5 cases and GradeⅡin 2.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showed T1N0M0 in 5 cases and T2N0M0 in 2.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months to 6 years(mean 27 months).1 case die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others survived with no evidence of cancer now.【Conclusion】MCRCC represents a distinct subtype of RCC.It is usually with low grade,low stage and is found incidentally.MCRCC can be cured by surgery and the prognosis is favorable.Nephron-sparing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uitable cases. Key words:Kidney neoplasm;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Pathology;Diagnosis;therapy 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0分类[1]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定为与肾透明细胞癌并列的一种肾细胞癌的独立亚型。我院2004年6月至2015年6月病理诊断多房囊性肾细胞癌7例,占同期收治肾癌的 0.85%(7/82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2岁。左肾4例,右肾3例。2例腰部酸胀不适,5例查体发现肾占位病变,无明显症状。病程10d~6个月。 7例均行B超及CT检查。肿瘤直径2~10cm,平均5.5cm。上极4例,中部1例,下极2例。B超显示6例为囊性占位,其中3例可见囊内分隔,2例可见囊壁及分隔斑片状强回声钙化灶,CDFI:2例囊壁及内部分隔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1例为肾脏实性占位。CT显示6例为境界清晰的多囊性肿物,5例可见囊内分隔,3例可见囊壁及分隔增厚或结节状,2例可见钙化灶;1例考虑肾脏实性占位。平扫CT值为15~ 55Hu,增强CT值为25~130Hu。2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多房状结构,囊壁不规则,T1WI呈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混杂信号,分隔呈结节样强化。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及转移。 4例术前诊断为恶性囊性肿物,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3例,开放手术1例)。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手术)。1例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手术)。1例术前怀疑恶性囊性肿瘤,术中冰冻活检为MCRCC,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2 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MCRCC,透明细胞型。Fuhrman核分级I级5例,Ⅱ级2例。依据2002年AJCC的TNM分期,pT1NOM0者5例,pT2N0M0者2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7例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27个月),3~6个月复查一次,内容包括体检、胸部X线片、B超、CT(必要时)及肾功能检查。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及肿瘤复发。1例死于心肌梗死,余6例目前无瘤存活。 3 讨论: 1986年Hartaman根据囊性肾癌的形成情况将其分为:肾癌囊性坏死、单房囊肿性肾癌、多房囊肿性肾癌和单纯性囊肿癌变4种类型。MCRCC当时是作为囊性肾癌的类型之一。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0分类[1]明确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作为肾细胞癌的一种独立亚型,并将之定义为一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囊腔间隔内有小灶状透明细胞,与I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不能区分。 MCRCC男女发病率为3:1,均见于成年人(20~75岁,平均51岁),具有低分期、低分级和预后好的特点。肿瘤发展缓慢,尚无快速进展的病例报道。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MCRCC可能起源于远端肾单位,而传统上认为普通的肾细胞癌起源于近端肾单位,这可能是MCRCC在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与非MCRCC不同的原因[2]。 MCRCC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可有腰背部不适、腹痛、腹部肿块或血尿等症状,但非常少见[3]。多数在健康体检或其它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本组中仅2例有腰部不适症状,余5例均为查体发现肾囊性肿物。 MCRCC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多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多囊性肿块,依据液体性质的不同和有无实性成分,囊内液体可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域,有时可见囊壁及分隔上的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囊腔间隔中血流情况,可以提示恶性线索,更有助于诊断[3]。因此,B超可以作为常规筛选手段,但有文献报道,B超诊断MCRCC符合率仅为60%。本病CT检查多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多房囊性肿物,内可见分隔,囊壁和分隔可见局限性增厚或附壁结节形成,部分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和间隔可有中度以上强化,CT均值增强后增加约20~30 HU[4,5]。文献报道发现粗大钙化或新月型钙化时对诊断更有意义。另外,在随访过程中,MCRCC可见囊肿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出现囊壁增厚及附壁结节。对于>3cm的病变,CT检查有可能确定MCRCC的诊断[6];但是对于<3cm的病变,CT上有时显示为实

2019肾癌治疗指南治疗解读

2019肾癌治疗指南治疗解读 2019肾癌治疗指南治疗解读基于中国人群肾癌的流行病调查资料与临床研究结果, 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全军肿瘤治疗中心专家讨论制定了 2019年版中国肾癌治疗指南, 从而更好的让您了解肾癌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一. 局限性肾癌术后辅助治疗肾癌手术切除后, 20-30%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 肺脏就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 发生于50-60%的患者。 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1-2年; 多数在3年内复发。 无复发转移期(手术至确认复发的时间) 越长, 生存期越长。 术后 (手术完全切除病灶) 辅助治疗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确认。 pT1a期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pT1b~pT2期肾癌手术后1~2年内约有20%~30%的患者发生转移。 尚未有全身治疗可降低复发转移可能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针对局部进展期的肾癌根治术后的患者, 进行了长期低/高剂量IFN-或高剂量IL-2与单纯观察组比较, 结果发现这些辅助治疗与单纯观察组比较并未延长无复发转移时间, 总生存亦未得到改善。 单纯的观察随访仍就是肾癌根治术后的标准处理。 如果有可能, 可选择适宜患者进入临床试验。 即使就是术中发现有淋巴结受累, 或者肿瘤未能切净, 进行术

后放疗也不能够使患者获益。 二. 转移性肾癌的内科治疗转移性肾癌主要就是指临床分期为Ⅳ期的患者, 根据之前AJCC临床分期, Ⅳ期包括任何T4病变、任何N2病变以及M1病变。 指南推荐这部分患者采用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外科手术就是转移性肾癌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 虽然中、高剂量IFN-或(与) IL-2一直被作为转移性肾癌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指南推荐将中、高剂量IFN-作为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基本用药, 同时根据NCCN、 EAU肾癌指南, 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Sorafenib, Sunitinib, Temsirolimus, 贝伐单抗联合干扰素-) 作为转移性肾癌主要的一、二线治疗推荐。 1. 生物治疗目前国内开展的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以自体细胞免疫治疗为主。 由于自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就是某一种单一物质而就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 其制备技术与应用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特殊性, 因此开展单位需就是国内三级甲等医院, 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应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有关的诊疗科目的单位。 该单位需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与审核机制, 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且取得过《医师执业证书》的有10年以上, 有开展免疫细胞技术临

多房囊性肾细胞瘤的CT表现

多房囊性肾细胞瘤的CT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N患者及其CT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左肾3例,右肾2例。CT表现:病灶均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5例患者CT增强显示囊内分隔及囊壁均较清楚,囊壁规则光整,其中1例增强显示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模糊,强化明显,提示有恶性潜在倾向。结论MCN是肾脏少见的良性囊性病变。CT能准确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但和多房囊性肾癌等其他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上存在一定困难。 【关键词】肾肿瘤;囊性;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多房囊性肾细胞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囊性病变。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囊性肾细胞瘤5例,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其CT表现。 1 材料和方法 1.1 收集患者自2002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N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3~69岁,平均51岁,临床表现为2例无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为无痛肉眼血尿,1例为仅有患侧肾区酸胀感。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5例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增强检查,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多层螺旋CT机,常规5 mm层厚扫描,增强经肘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入碘比乐100 ml,速率3 ml/s,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 s进行动态扫描。扫描参数230MAS、120 KV、pitch 1.3、矩阵512×512。 1.3 病理学检查术中取活检,行HE染色的切片,确定肿瘤实性成分所占比例、生长方式、细胞类型。 2 结果 2.1 CT表现本组5例多房囊性肾瘤,左肾3例,右肾2例,大小从3.2 cm×4.3 cm~5.4 cm×6.3 cm。CT扫描显示病灶轮廓光整,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均位于肾脏实质内,突出于肾脏轮廓之外,并同时向内压迫肾盂。5例患者CT增强扫描显示囊内分隔及囊壁均较清楚,囊壁规则光整,其中1例增强扫描显示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模糊,强化明显,提示有恶性潜在倾向。 2.2 病理特点病理显示4例患者病灶包膜均为纤维囊壁组织,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囊内为浆液成分,囊内间隔均为纤维组织。病理诊断为多房囊性肾瘤。1例含有透明细胞成分而提示有恶性潜在倾向。

肾脏良恶性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周康荣

肾脏良恶性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康荣丁建国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一、分类 肾脏囊性(cystic)或囊样(cyst like)病变可以分成二大类:一类是非肿瘤性病变,另一类是肿瘤性病变,后者可以是良性肿瘤,也可以为恶性肿瘤。按囊的数目可以分为单囊与多囊(二个以上)性病变。按病理组织学分类,非肿瘤性囊性或囊样病变中,可以归入这一类的有单纯性囊肿,复杂性囊肿即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出血性囊肿、感染性囊肿),肾盂旁囊肿,炎症、血肿或梗塞后的囊性病变,多房囊肿,多囊肾,复合肾合并肾积水以及肾盂输尿管结核合并积水等。肿瘤性病变中有多房囊性肾瘤,多房囊性肾癌,囊性肾癌与肾癌囊性变,囊肿合并肾癌,以及多囊肾合并肾癌。尽管病理组织学不同,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对照病理性质,仔细研究各自的影像学特点,有助鉴别诊断. 二、病理与影像学表现 1. 单纯性肾囊肿,无论US,CT,MRI都易于诊断,但很小的囊肿,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可能与实质性肿瘤混淆,增强后CT薄层扫描以及MRI T2WI均有助于鉴别。 感染性和出血性肾囊肿,其CT值升高,往往等于或高于肾实质密度,CT 平扫不易和实质性占位区分,增强后无强化,但轻度强化有时难以确定。相反,US和MRI较易区分,MRI T2WI上,这类囊肿呈明显高信号,T1WI上也可呈高信号,同样无强化。其他如炎症、脓肿、血肿等造成的囊样改变不难区别。2. 多房囊性病变,包括多房囊肿、多房囊性肾瘤和多房囊性肾癌等。在病理上完全可以区分,但在影像学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有时可能混淆甚至难以区分。多房囊肿可能系多个单独的囊肿相互聚在一起,给人以多囊的感觉,也可能是囊内有真正的分隔,前者与多房囊性肾瘤多少有些区别,后者则非常相似。在病理上,多房囊肿的囊壁很薄,完全由上皮组织组成,缺少纤维等基质成分。 多房囊性肾瘤为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由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组成,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囊壁衬以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囊内分隔除了上皮衬壁外,还有纤维基质成分,部分病例基质中尚见到其他细胞成分,如胚胎细胞、母细胞、平滑

多房囊性肾瘤报告及文献复习

多房囊性肾瘤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房性囊性肾瘤的临床资料,复习文献予以讨论。结果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多房性囊性肾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多房囊性肾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of the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and review literatures to discuss.Results Underwent after laparoscopic of the left kidney partial nephrectomy,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nfirmed for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During the follow -up no evidence of recurrence is found till now.Conclusion Becuse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 is a rare benign renal neoplasm.Diagnosis depends 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Nephron sparing surgery is the primary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 for this disease. Key words:Renal neoplasms;Multiple cystic renal tumor;Benign tumor 多房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我科于2013年11月收治1例患者,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体检发现双肾囊性占位7月余”于2013年11月入院。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门诊资料:2013年3月彩超示双侧肾脏包膜光滑,皮髓质分界清晰,集合系统光点群无分离;右侧肾脏中上部有约2.4 cm×2.0 cm大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内透声可,囊壁见强回声斑;左侧肾脏下极实质内有约3.1 cm×2.7 cm大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内透声差,见多条分隔光带及数个强回声斑;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CDFI:双侧肾脏血流信号丰富,动、静脉呈”指状”分布。入院查CT平扫+增强示右侧肾脏上部、左侧肾脏下极各一囊状低密度无强化影,低于肾脏实质密度,右侧者大小约2.0 cm×2.4 cm,左侧者形状不规则,大小约2.4 cm×3.2 cm,小分隔强化,境界欠清;肾周结构正常,双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未见异常,双肾动、静脉显影良好;肝脏、胆道系统、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尿常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各值无异常。入院拟诊为左侧肾脏多房囊性占位性病变:MCN?囊性肾癌?,双肾多发囊肿。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标本见肿瘤位于左肾下极,包膜完整,大小约2.4 cm×3.2 cm,质地较软,多个大小不等壁薄且互不通的囊肿,囊内液为淡黄色,病理诊断为(左肾)多房囊性肾瘤。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转移,肾功能未见异常。 2讨论

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多囊性肾瘤是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我院近期收治多囊性肾瘤1例,现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个月25d,发现左下腹包块2月余。患者家属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患儿左下腹有一巨大包块,约成人拳头大小,无压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一直未作特殊处理。2个月来包块慢慢增大,外院B超提示囊性包块。患病来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CT平扫示左肾区巨大囊性低密度肿块影,可见纤细分隔,病灶大小约12cm×10cm,边界清,肾实质受压变薄,周围肠管受压移位,周围组织未见侵犯改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示病灶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分隔及囊壁见轻度强化,分隔显示更清晰。 病理检查:左肾肿块切开成多囊性,囊内容清亮液体,镜下见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或靴钉样上皮细胞,囊腔之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织,考虑为多囊性肾瘤。 2 讨论 临床特点:多囊性肾瘤(2004WHO肿瘤分类统一命名)是一种较罕见非遗传性肾脏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病因尚无明确解释,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多在体检时发现或触及腹部包块。多囊性肾癌好发年龄人群以及患者性别比例均呈双相分布,即中年女性以及男性幼儿发病率最高。据文献报道,患者年龄3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8[1]。多数幼儿患者除腹部较大包块外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人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腹痛、血尿。本次研究病例以腹部包块入院。 病理特点:多囊性肾瘤是由间叶组织癌变后发展而成的一种错构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大多数多囊性肾瘤瘤体直径在5~15cm,少部分侵袭整个肾脏,部分病灶沿着肾被膜下向前延伸,通过局部形成疝从而进入肾盂组织或肾窦组织,或者在肾皮质部分向外膨出。少部分瘤体可见病理切片可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囊腔,多数囊腔之间为0.1~3cm,少数囊腔直径超过3cm,囊壁较薄,质地比较均匀或呈半透明状,局部囊壁厚度可稍稍增加,偶见钙化病灶,但无乳头形成。囊壁内衬扁平、立方或鞋钉样上皮细胞,囊内液为清亮液。镜下可见肿块被纤维性假膜包裹,部分囊壁无上皮被覆,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缺少核分裂像,间隔薄,厚度相同,实性结节突入腔内,间质为成纤维样成熟细胞,部分可出现黏液样变性,少部分区域可见呈波浪状富于细胞,同卵巢间质组织比较相似,有时可出现平滑肌细胞、横纹肌细胞或软骨细胞,甚至出现不成熟的胚芽组织以及不成熟的肾小管上皮成分,其间质散在不规则厚壁小血管及慢性炎细胞浸润[2],间隔内无透明细胞,或骨骼肌纤维组织。 CT表现:肿块位于肾实质内并突出于肾包膜外,边界光整,内可见完整分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分析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27T13:00:38.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佟敏[导读]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佟敏(辽宁抚顺中心医院病理科 113006)【中图分类号】R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134-03 【摘要】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MCRCC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2~55岁,平均年龄47岁,术后随访13~51月,均无复发或转移。肿瘤均有包膜,完全由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囊腔构成。囊腔内衬透明细胞,囊壁纤维间隔内有小的透明细胞巢,肿瘤性透明细胞核Fuhrman 分级为Ⅰ级,免疫组化示Vimentin(+)、EMA(+)、CD10(-)、CD68(-)。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有独特的病理改变,经过积极地治疗预后良好。术诊断中常难与其它囊性肾疾病鉴别,术后病理检查的关键特点是肉眼无膨胀性实性结节及镜下囊腔内衬透明细胞。【关键词】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是肾细胞癌的一种罕见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1]。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3例MCRCC,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6月间诊治的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3例(均参照2004年WHO诊断标准),标本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标记,所用Vimentin、EMA、CD10、CD68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例MCRCC中,男性2例,女1例,年龄42~55岁,平均年龄47岁。因腰痛数月发现1例,体检发现2例。均无血尿或尿痛等症状。 2.2 影像学检查 3例MCRCC均行B超和CT检查。B超2例示囊实性改变,提示多囊肾改变,1例提示肾癌可能;CT显示2例内部多分隔囊性改变,肿物少量实性部分,1例呈边界清强化不明显肿块影,1例考虑囊性肾瘤,不除外囊性肾癌,2例考虑肾癌可能。均提示肾癌可能。 2.3 病理检查 2.3.1 巨检 2例为类圆形肾脏肿物,肾脏轮廓正常,肿物境界清楚,似有包膜,直径2.5-3.7cm。切面见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囊腔,其内充满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未见坏死组织。另1例为破碎囊壁组织,囊壁菲薄,粉红色,体积3*2.5*0.3厘米。 2.3.2 镜检 瘤组织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大部分囊腔内衬单层透明细胞,少部分为双层上皮细胞,部分囊壁未见上皮衬覆;间隔内可见小灶状透明细胞,其间血管丰富,未见坏死。细胞呈扁平状或肥胖状,胞浆透明或淡染,细胞核小而圆,染色质深染。3例肿瘤细胞Fuhrman 核分级均为I级,(见图1、2)均无血管浸润和包膜侵犯。 2.3.3 免疫组化 3例肿瘤细胞Vimentin EMA (见图1、2)均呈强阳性表达,CD10 CD68均阴性。 2.3.4 治疗及预后

泌尿外科指南-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 (一)、目前,既往经典血尿、腰痛、腹部肿块“肾癌三联征”临床出现率已经不到15%, 这些患者诊断时往往为晚期。 (二)、肾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作为对患者术前一般状况、 肝肾功能以及预后判定的评价指标,确诊则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影像学主要有超声、CT等 检查。 (三)、肾癌的TNM分期 分期标准 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1肿瘤局限于肾脏,最大径≤ 7cm T1a 肿瘤最大径≤ 4cm T1b 4cm<肿瘤最大径≤ 7cm T2 肿瘤局限于肾脏,最大径>7cm T2a7cm<肿瘤最大径≤10cm T2b肿瘤局限于肾脏,最大径>10cm T3 肿瘤侵及肾静脉或除同侧肾上腺外的肾周围组织,但未超过肾周围筋膜 T3a 肿瘤侵及肾静脉或侵及肾静脉分支的肾段静脉(含肌层的静脉)或侵犯肾周围脂肪和/或肾窦肪),但是未超过肾周围筋膜 T3b肿瘤侵及横膈膜下的下腔静脉 T3c 肿瘤侵及横膈膜上的下腔静脉或侵及下腔静脉壁 T4 肿瘤侵透肾周筋膜,包括侵及邻近肿瘤的同侧肾上腺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一个以上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治疗】 (一)局限性肾癌的治疗:外科手术是局限性肾癌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根治性肾切除手术;2、保留肾单位手术;3、腹腔镜手术。 (二)局部进展性肾癌的治疗:1、区域或扩大淋巴结清扫术;2、肾静脉或和腔静脉瘤栓的外科治疗。 (三)内科治疗即细胞因子治疗和化疗:主要用药有1、IL-2;2、IFN-α;3、化疗用于治疗肾细胞癌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吉西他滨、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顺铂。 (四)放疗:对骨转移、局部瘤床复发、区域或远处淋巴结转移患者,姑息放疗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2005试行版) 名词解释 无症状肾癌(Incidental renal cell carcinomas):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由B超或CT 检查发现的肾癌。 副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发生于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以外由肿瘤引起的症候群。 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的TNM分期中的T1—T2N0M0期肾癌,临床分期为Ⅰ、Ⅱ期。 局部进展性肾癌{Local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和)肾静脉瘤栓或{和)下腔静脉瘤栓或(和)肾上腺转移或肿瘤侵及肾周脂肪组织或(和)肾窦脂肪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无远处转移的肾癌,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为II期。 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Ⅳ期肾癌,包括T4N0M0期肾癌。 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NSS):保留肾脏的手术总称,包括肾部分切除术、肾脏楔性切除术、肾肿瘤剜除术等。 微创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文献中对微创治疗手段没有严格的界定,本指南中将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消融归为微创治疗范畴。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或NSS,由于切除组织及范围同开放性手术,本指南中没有将其划为微创治疗范畴。 本指南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1]、欧洲泌尿外科协会[2]、国家综合癌症网络[3]、新加坡泌尿外科协会[4]的肾癌诊治指南,针对肾细胞癌制定,所推荐方案具有Ⅰ、Ⅱ、Ⅲ级循征医学证据水平: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包括起源于泌尿小管不同部位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以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 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各国或各地区的发病率不同,发达国冢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1]。我国各地区肾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差异也较大,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我国试点市、县1988-1997年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显示:①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②男女比例约为2:1。③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二者最高相差43倍[5,6]。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 肾癌的病因未明。其发病与吸烟、肥胖、长期血液透析、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有关;某些职业如石油、皮革、石棉等产业工人患病率高;少数肾癌与遗传因素有关,称为遗传性肾癌或家族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4%[1,7,8]。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肾癌称为散发性肾癌。 病理 一、大体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常为单个肿瘤,10%—20%为多发[8]。肿瘤多位于肾脏上下两极,瘤体大小差异较大,直径平均7cm,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双侧先后或同时发病者仅占散发性肾癌的2%—4%[8]。遗传性肾癌则常表现为双侧、多发性肿瘤。 二、分类肾癌有几种分类标准,以往我国最常采用的是1981年Mostofi分类标准、推荐采用WHO 1997年根据肿瘤细胞起源以及基因改变等特点制定的肾实质上皮性肿瘤分类标准[9],此分类将肾癌分为透明细胞癌{60%—85%)、乳头状肾细胞癌或称为嗜色细胞癌{7%—14%)、嫌色细胞癌(4%—10%)、集合管癌{1%—2%)和未分类肾细胞癌。 根据形态学的改变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型和Ⅱ型2型[10,11]。 三、组织学分级以往最常用的是1982年Fuhrman四级分类[1,2]。1997年WHO推荐将Fuhrman 分级中的Ⅰ、Ⅱ级合并为1级即高分化、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分化或未分化。推荐采用

肾癌诊疗规范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等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肾癌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早期肾癌的发现率逐渐增长,局限性肾癌经过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者保留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据统计,目前确诊时既已属晚期的患者已由数年前的30%下降至17%,随着靶向治疗的持续发展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兴起,晚期肾癌的疗效也逐步得到改善。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在世界范围内,肾癌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最高,而非洲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低。全世界范围内,肾癌发病目前排在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21.4万例新患者)及女性第14位(12.4万例新患者),其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高峰在60~70岁。根据GLOBOCAN 2012

年世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肾癌的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4位,死亡率居第16位。近几十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肾癌的发病率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包括北美、部分欧洲、亚洲、大洋洲及部分拉丁美洲,但肾癌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趋于稳定或下降。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资料显示,从1988年至2014年我国肾癌的发病率为上升趋势。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式西方化及早期筛查的推广可能是发病率增高的原因。2005年至2009年肾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4.44/10万、4.64/10万、5.08/10万、4.5/10万。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339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共覆盖中国2.8亿人群。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 (二)病因学 肾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等有关。吸烟和肥胖是最公认的致肾癌危险因素。 ⒈遗传性因素:大部分肾细胞癌是散发性的,遗传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4%,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家族中遗传,由不同的遗传基因变异造成,这些基因既包括抑癌基因又包括癌基因。已明确的遗传性肾癌包括VHL(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双侧多发的肾透明细胞癌和肾囊肿)、MET基因相关的遗传性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延胡索酸

肾癌的治疗原则

肾癌的治疗 肾肿瘤中约95%为恶性,主要为肾细胞癌(简称肾癌),其次为肾盂癌。肾癌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仅次于膀胱癌而居第二位,占成人肾恶性肿瘤的80%~85%。 肾癌治疗原则 目前外科根治性手术仍是治疗肾癌最主要的手段。对于I期、II期及III期患者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迄今为止,对于根治性术后的辅助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包括疫苗)以及放疗均无肯定益处,对提高生存率、降低远处复发转移率无影响。 IV期患者可行姑息性肾切除术,在术后加勇干扰素治疗。Meta分析显示,姑息性肾全切+干扰素对比单用干扰素组,可以使晚期肾癌患者生存期从干扰素组的7.8个月延长至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复发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化疗对其不敏感,生物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是既往治疗复发转移性肾癌的主要手段,但疗效有限。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包括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基贝伐单抗的应用使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有了很大改观。 治疗策略 (一)晚期肾癌的一线治疗 1.干扰素 Rp干扰素3*106U,ih或im,每周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9*106U,ih或im,每周3次,8周为1个疗程,有效者可继续应用直到肿瘤进展为止。 2.IL-2 Rp IL-2 60万~72万U/kg,iv,q8h,连续5d 每2周重复1次。 高剂量IL-2副作用较大,耐受性差,建议选择体能状态较好,KPS≥80分的患者应用。主要的副作用有发热、毛细血管渗透综合征、水钠潴留、低血压等。 3.舒尼替尼 Rp舒尼替尼50mg,po,qd,连用4周,停2周。 每6周为一周期。 舒尼替尼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新的标准方案,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乏力、高血压、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症、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4.索拉非尼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 【概述】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6岁以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综合治疗长期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今后治疗方向是减少低危病人治疗并发症和提高高危病人的长期生存率。 肾母细胞瘤占15岁以下小儿恶性泌尿生殖系肿瘤的80%以上,约占小儿实体瘤的8%,男女性别之比为1.3:1。 【诊断】 (1)腹部肿块或腹大为最常见症状。肿瘤较小时不影响患儿发育及健康状况; (2)约95%的患儿在首次就诊时可触及肿块,一般位于上腹一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早期肿块可有一定活动性。巨大肿瘤可越过中线,活动度消失; (3)30%左右患儿可有血尿,与肿瘤侵入肾盂有关; (4) 部分患儿有高血压,切除肿瘤后可恢复正常; (5) 偶有低热及腹痛,但多不严重。个别肿瘤自发破溃可有严重腹痛及休克症状,以急腹症就诊; (6) 超声和静脉尿路造影(IVP)是重要的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为囊性或实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有无瘤栓;IVP可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重点了解对侧肾脏形态及功能有无异

常; (7) CT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侵润范围,肿瘤与血管及周围脏器关系等; (8) 生化指标:尿VMA检查有助于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AFP检查有助于与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鉴别。 【治疗】 肾母细胞瘤需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必要时加用放疗。 (1) 手术 患侧上腹横切口,必要时可越过中线;一般经腹腔切开后腹膜,游离瘤肾。如有可能先结扎肾蒂血管,尽量勿使肿瘤破溃,取局部淋巴结活检。肾静脉或肝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有瘤栓时,需近远端阻断下腔静脉并切开,取出瘤栓。注意瘤床的清扫,结扎可疑的出血点或淋巴瘘。对于肿瘤巨大且不能全切的,可行活检,待化疗后再手术。 (2) 化疗 应用联合化疗使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大为提高,采用NWTS-5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必要时加用放疗。具体化疗方案如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