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_陈继新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_陈继新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_陈继新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_陈继新

LPO、SO D1010肺功能测定等。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方向明确,已经开展的工作很多,加之在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准确分期分型确定之后,就一定可以将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上升到规范化、数据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并将使其便于科研观察,统计处理。使药效评价、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更加客观,加之应用西医的微观分析方法,使与支气管哮喘有关的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性介质等等的中医药研究客观化,那么目前单纯的以西医治疗哮喘治愈较低的状况必定会得到较大的改观,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必定会凸现出来,一个空前繁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新时期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殷凯生,朱栓立主编.哮喘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

2 周肿瑛.哮喘杂谈.江苏中医.2000;21(8)∶1

3 史锁芳.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述评.江苏中医,2000;21(12)∶55

4 谷峰.脏腑辨证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述评.中医函授通讯,1999;18(1)∶22

5 张沛虬.支气管哮喘的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7;10(6)∶22

6 徐丽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西医分型关系探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8)∶692

7 柴秀娟,石玲,李君.哮喘病肺气虚与气道反应性关系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97;32(5)∶219

8 武维屏.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2

9 沈自尹,胡国让,许得盛,等.补肾法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机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82

(收稿:2002-08-07;修回:2002-10-26)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

陈继新 王建华 陕西省略阳县中医院(724300)

摘 要 从临床实践观察,认为糖尿病非单一疾病,是与肺脾肾三焦多脏器虚损有关的综合病症,发病机理及转归与肺脾肾三焦对体内阴精水液的代谢失司有关。以

肺脾肾气虚为发病之本,津涸液燥为发病之标。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益气为本,

养阴治标,本标兼治。自拟益气养阴平消汤为基本方,临床应用疗效确切,降糖

效果明显,稳定持久,不易反弹优点。

主题词 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术发掘

糖尿病,根据临床特征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中医学根据本病症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多、脂膏尿,身全消瘦,神疲乏力等,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为阴虚内燥,阴津亏耗为发病之本,燥热偏盛是发病之标。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认为糖尿病非单一疾病,而是与肺脾肾气虚,体内阴精水液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以肺脾肾气虚为发病之本,津涸液燥为发病之标,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益气治本,养阴治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略陈述如下。

1 糖尿病肺脾肾气虚为本 津涸液燥为标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向》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医门法律》中亦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简而言之,“气者,生之根本也”。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与糖尿病的关系主要体现于:①气的推动作用。气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生成运行,以及代谢物的排泄。若因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就有可能出现如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由此而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②气的固摄作用。气能固摄人体内精血津液,维持精血津液的正常循环,控制其分泌排泄量,气虚固摄无节制,则清浊不分,尿频、尿量增多、脂膏尿,由此而引起阴虚阳亢,津涸液燥之病证。③气化作用。气有促进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

339

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4期

转化,如饮食物消化吸收,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转化,以及汗、尿液、粪便糟粕排泄等,都是由气化来体现,若脏腑气化失司,肺失通调水道,脾失“散精”,肾失“蒸腾气化”,便会出现体内精血津液亏少之内燥病症。④气的温煦与防御机能。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精血津液液态物质的循行,全身肌表抗御外邪的侵袭,均依赖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功能活动。如果气的温煦与防御功能低下,便会出现四肢不温,畏寒肢冷,血脉凝滞,易招致外邪入侵而病。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皮肤干燥骚痒,感邪致皮肤溃疡难易愈合,肢体不温怕冷等症,均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不能温养肌肤,抗御病邪所致。同时,从气的生成来源,是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后天脾胃水谷精气,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而成。但是,人出生后主要依赖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平衡,任何一脏功能低下异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不足而出现气虚,导致体内精血津液物质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糖尿病并非单一而孤立的疾病,而是与肺脾肾三焦多脏腑多系统有关的综合病症,脏腑功能盛衰,尤其是肺脾肾气虚在糖尿病的发生与转归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其全过程。

2 肺脾肾气虚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2.1 肺失敷布 治节无权 口渴多饮 肺位于上焦,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主治节。肺具有将脾胃转输的水谷精微物质或人体内水津代谢过程中,浊中之清敷布于皮毛,内而脏腑组织器官以得润养,若肺气虚,敷布治节无权,则津液直趋膀胱而为小便排出体外,由于水津排出增多,故有口渴多饮,虽饮水多,终不得用。

2.2 脾失运化 消谷善机 消瘦神疲 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主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与营养物质的重要源泉,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饮食(水谷)入胃后,经脾胃消化吸收,精微物质首先上输于肺,肺气宣发肃降,“清”者布散于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浊”者经皮毛与肾膀胱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体液的动态平衡,若脾气虚,不仅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且致胃纳代偿性亢,则多食善饥,因脾气虚,失于运化,则纳呆,不能“散精”于肌肉四肢,而消瘦神疲。

2.3 肾失蒸腾气化 尿频、脂膏 肾位于下焦,先天之本,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如李延 《脉诀汇辨》曰:“肾属下焦,统摄阴液。”何梦瑶在《医碥》中亦说:“精髓血乳津液泪皆水也,并于肾。”故有“肾者主水”。体内阴精水液的代谢过程中,清者上升,浊者下降,皆离不开肾气蒸腾气化,若肾气(阳)虚,失于蒸腾气化,或失于固摄,便可出现小便频频,或尿中脂膏。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机理,关键是因于肺脾肾气虚,三焦元真固摄无力,体内阴精水液代谢失于动态平衡,最终形成阴虚阳亢,津涸液燥之病症。

3 糖尿病的治疗益气为本 养阴为标 本标兼治 糖尿病的治疗,传统医学多数强调首先辨别上、中、下消的主次,分别论治,但从临床实践观察,本病证有上消口渴多饮,必然有下消多尿或脂膏尿;中消多食,多有善饥,消瘦、神疲乏力,三消病症往往同时兼见,或同时减弱,尤其发病及病机转归中均程度不同存在或潜在着肺脾肾气虚的主要矛盾,被临床所忽视,所以,认为三消分别论治,以及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多有不符合临床实际。从整体观辨论治,始终着眼于从肺脾肾气虚为主论治,益气为本,养阴为标,本标兼治,以恢复肺脾肾及三焦对精血津液代谢功能,对糖、脂肪、蛋白质精微物代谢平衡。自拟具有补益肺脾肾之气,滋养其阴,本标兼治的益气养阴平消汤为基本方。本方由生黄芪、太子参、山萸肉、山药、茯苓、葛根、泽泻、生地、花粉、玄参、五味、丹参、苍术、麦冬组成。本方中以黄芪、太子参、山药、山萸肉为君,肺脾肾之气同补,恢复对精血津液的生成敷布治节,蒸腾气化功能,治其本,在《千金方》黄耆汤中以黄芪为君配伍治消渴,《方龙谭家秘》中以山萸肉伍人参治“小水不节,自遗不禁”;以生地、五味、花粉、玄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止渴为臣,以治其标,花粉入肺胃而生津润燥止渴之要药,有治“消渴之圣药”美名;葛根、茯苓、泽泻为佐,以升阳生津,益脾和胃利窍,且有小便多能止,涩者能通的双向调节作用;苍术、丹参为使,以苍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芳香醒脾助运,不致生地、玄麦等养阴滋腻之味碍脾胃之运化,丹参活血通络,以防气虚血瘀之兼证或并发症。总之,本方具有肺脾肾之气同补,其阴同滋,健脾渗湿利窍,芳香悦脾助运,活

340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4期

血通络防瘀。从现代医学研究,方中苍、玄、泽、茯等味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参芪等味既能降低血糖,又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临床辨证随症加减: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者,酌加生牡蛎、杜仲、夏枯草、怀牛膝、钩藤;伴有胃瘫纳呆加炒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伴肌肤疼痛瘙痒者,酌加白蒺藜、白鲜皮、银花、蝉蜕以祛风止痒;胸闷心悸酌加郁金、菖莆;口渴较甚加芦根、知母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酌加牛蒡子、火麻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糖尿病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水浊内停,瘀血内生,发为水肿者,本方去生地、麦冬、玄参,加熟地、益母草、玉米须、巴戟天等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伴皮肤溃疡加银花、野菊花、鹿角霜、穿山甲之类以清热解毒生肌。总之,糖尿病对患者最有威助之处,并不在于糖尿病本身,而是其众多的并发症,是防治的重点,从中医整观辨证论治,以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不仅疗效确切,降糖效果明显,且稳定持久,不易反弹优点,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益气为本,使肺气宣降治节,脾气健运,肾气蒸腾气化固摄,三焦气机枢纽调畅,升降有序,则津液自生,消渴乃愈。

4 典型病例 冉某,男,63岁,退休干部。初诊:2000年7月12日。自述近1月以来,口渴欲饮水,小便较前明显增多,夜间更著,食欲量较前增多,却渐渐消瘦,神疲乏力,体重原99kg,现在79.5kg,因患有脉管炎,曾于2000年4月31日查血糖为 6.2mmo l/L,肝功、肾功、血脂均正常。刻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体虽胖但较患病前明显消瘦,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腻白,脉沉缓。化验血糖18.1m mol/L,尿糖++++,肝功、肾功正常,血压130/80m m Hg。诊断:糖尿病(中医:消渴)。中医辨证分析,此肺脾肾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治法:益气养阴润燥,佐以活血化瘀通络。方药:生黄芪、花粉、生地、丹参各30g,山萸肉、芦根各20g,山药、葛根各18g,太子参、麦冬、苍术、泽泻、五味、知母、茯苓各15g。用法:5剂水煎服,每日1剂。2诊:7月18日。自述服上药后,神疲乏力、口渴、尿频明显好转,食欲量较前减少,体重78kg,大便正常,舌体边有齿痕、舌淡苔薄腻,脉沉缓。以上方加水蛭10g。每日1剂水煎服。3诊: 7月27日。自述精神好,基本不觉乏力,休息好,无明显口渴,小便平常,体重79kg,舌淡苔薄,脉沉细。化验血糖12.8mmo l/L,尿糖(++)。继续服用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服。4诊:8月22日。精神好,无明显神疲乏力,无口渴多饮,小便正常,化验血糖 6.75m mol/L。仍继续服用上方药。于10月16日化验血糖6.13m mol/L,尿糖(一)。血脂、肝肾功均正常,无神疲乏力,大便正常,体重82. 5kg。停服中药煎剂,以基础方加减制成散剂冲服以资巩固疗效。巩固治疗2个月余无任何不适而停服药治疗。于2001年5月12日化验血糖为5. 12mm ol/L,肝肾功均正常,体重基本恢复病前体重,一切安好。

(收稿2002-07-22;2002-12-20)

全国第9届新特系列膏药制作技术培训班·教会一项特色技术 办成一所特色门诊·

为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掌握祖国医学瑰宝-外用膏药的配制和应用,应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建议和要求,中国中医研究院培训中心、南京新中医学研究中心在成功举办8届膏药制作技术培训班的基础上,将于今年6月1日继续在南京联合举办全国第9届新特系列膏药制作技术培训班。

膏药属祖国医学外治法膏剂的一种,其治病之理与内服药无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膏药还具有“简、便、验、廉”、副作用小等内服药所不及的特点,用之得法,其效立应,为医者必备之法。膏药可谓中华医苑中的一枝奇葩,千余年来代代相传,常盛不衰。当今,传统膏药与现代医学科技的结合,又获得了创新发展和科学升华,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中心由著名中医外治专家组成的膏药研制专家组,以中药敷贴治疗疑难病为课题,经多年临床实践和潜心研究,积个人经验与诸家之长,在传统膏药基础上,融人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制剂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了“蠲痹风湿膏”、“复方灵仙膏”、“益气定喘膏”、“化痞消痛膏”等新特系列膏药。该膏药具有由表及里、直达病灶、起效迅速、标本兼治的功效,经多年临床验证,在治疗某些专科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专家评定该膏药“选药独特,工艺先进,疗效确切”,百姓口碑相传,深为广大患者所称道,为众多媒体所报道,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为造福天下患者,本中心在按照国家新药标准继续研究的同时,愿将此新特系列膏药向全国推广,奉献给医学同道。

本届培训班宗旨:“毫无保留,全部公开,包教包会”,“学即能用,用即有效”。由研制组专家亲自传授有关膏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传授新特膏药的药物配方、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保证每位学员学会掌握“蠲痹风湿膏”、“复方灵仙膏”、“益气定喘膏”、“化痞消痛膏”四种膏药的制作,可开设风湿病、骨质增生、哮喘气管炎、中医肿瘤四个特色专科门诊。同时,只要学会了新特膏药的制备工艺,就可利用自已的秘、验方制作出临床所需要的膏药,在临床治疗中开辟出捷径新路。

通讯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534号 邮政编码:210016

中国中医研究院培训中心 南京新中医学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25)4491729 4614219 4852030 联系人:石耀明

341

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4期

糖尿病当从脾治

糖尿病当从脾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虚;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以“三消”论治,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 1 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 消渴首见于《黄帝内经》,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凡各种原因引起的消谷、口渴皆称为消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消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有的消渴还有小便甜。《古今验录》认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消渴病”。《证治准绳》也指出,“消渴病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水中涌沸,其病为重”。因此仅有消谷、口渴、喜饮、小便不甜者为广义消渴,消谷、口渴、小便甜者为狭义消渴。狭义消渴的临床症状与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似,因此狭义消渴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2 糖尿病的病机是脾虚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绝对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种全身性慢性

代谢性疾病。胰脏的功能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把水谷精微中的重要成分葡萄糖释放能量,以供生命需要,并把多余的糖通过糖异生途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供生命需要。胰功能的强弱关系到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到血糖的升高和降低。 胰在脏腑学说中提及很少。《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故能为之行其津液”。其中“膜”就是胰,是脾与胃联系的纽带。《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散膏”就是胰,是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认为胰与脾紧密相连,是脾的附脏。脾盛则胰盛,脾衰则胰衰。脾的功能减退,则影响到脾的运化而发生疾病。如果脾虚则引起胰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糖的代谢障碍,出现以血糖升高为标志的糖尿病。 引起脾虚而发生糖尿病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恣食肥甘:膏粱厚味易滋湿生热,日久伤津,脾阴受损。脾阴是脾气(阳)活动的物质基础,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敷布,血糖不能为组织利用或到肝脏贮藏,使糖从小便漏出成为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如《丹溪心法·消渴》谓:“酷嗜炙,……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于胃中酿成内热,消谷耗津,津液不足,脏腑以络皆失濡养,发为消渴。恣食肥甘既伤

胃肠疾病试题 (1)

胃肠疾病试题 1、腹外疝疝囊的主要结构是 A腹壁肌肉B壁层腹膜C腹壁皮肤D.腹壁筋膜 E.脏层腹膜 2、区分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年龄 B.嵌顿机会的多少 C.压住内环后疝块是否再突出 D.疝块外形 E.外环是否扩大 3.关于腹股沟直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青壮年B.疝块经海氏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C.压住内环不能阻止疝块的突出D.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E.少发生嵌顿 4.必须急诊手术治疗的腹外疝是 A.易复性疝B.滑动性疝C.难复性疝D.绞窄性疝E.嵌顿性疝 5.最常见的腹外疝是 A.腹股沟斜疝B.腹股沟直疝C.切口疝D.股疝E.脐疝 6.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有无腹痛B.腹痛程度C.疝块大小 D.疝内容物是否能回纳E.有无疝内容物血运障碍 7.腹外疝术后错误的健康指导是 A.积极治疗便秘B.积极治疗排尿困难C.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D.术后2个月可以恢复正常工作E.术后注意休息 8.腹外疝的疝环是指 A.疝内容物突出的部位B.疝囊颈部C.腹膜薄弱或缺损处 D.壁腹膜的一部分E.疝外被盖组织 9.最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是 A.腹股沟斜疝B.腹股沟直疝C.切口疝D.股疝E.脐疝 10.腹外疝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 A.小肠B.盲肠C.乙状结肠D.膀胱E.大网膜A2型题 11.患者,男,50岁,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行手法复位后,护理上应密切观察 A.血压B.体温、脉搏C.排便情况D.尿量E.腹膜炎表现 12.患者,男,42岁,5小时前负重物时,右侧腹股沟斜疝被嵌顿,下列哪项表现说明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 A.疝块增大,不能回纳B.伴有明显腹胀C.疝块紧张发硬有压痛 D.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E.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A3型题(13~15题共用题干) 程先生,55岁,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2年。4小时前,抬重物时突感疝块明显增大,腹痛难忍,呕吐数次,伴发热、全身不适。查体:右腹股沟及阴囊可扪及肿块,张力高,明显触痛。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准备急诊手术治疗。 13.此类疝属 A.腹股沟直疝,绞窄性疝B.腹股沟斜疝,绞窄性疝C.腹股沟直疝,嵌顿性疝D.腹股沟斜疝,嵌顿性疝E.股疝,绞窄性疝 14.术前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禁饮食B.胃肠减压C.备皮D.排空膀胱E.灌肠 15.术后护理中,不正确的是 A.仰卧位,腘部垫枕B.术后6~12h进流质C.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D.局部沙袋压迫24小时E.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心得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在水肿治疗中的应 用心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水肿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是治疗慢性、顽固性水肿的最主要法则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体质较差但水肿严重的患者,治疗颇为棘手,如心脏病、肺心病致心力衰竭而浮肿者以及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水肿等患者,单纯运用西药治疗往往停药即复发,或出现耐药性而收效不佳。根据中医辨证,此类水肿多属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所致。据此,运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为主治疗,可获较好的远期疗效。 1 脾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水液代谢是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进行的,而脾、肾两脏对水液代谢功能更为重要。因为在所有脏腑中,脾居“后天之本”的重要位置,脾胃不但为五脏六腑运送水液,同时还输送水谷的精微物质以营养周身;而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但履行肾司开阖之职以调节控制水液排泄,同时因肾为元阳、真火,有温煦鼓舞其它

脏腑阳气的功能。在病态时,尤其是长期水肿状态时,脾、肾两脏的功能最容易受到损害。当水液不化而瘀阻于肌肤、四肢、腹腔等部位时,都会阻碍脾的运化,影响到肾司开阖的作用。对此,张景岳更有精辟论述:“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从气化,故其标在肺;水最畏土,故其制在脾。”这些都说明了脾肾在水肿病机中居重要地位。 2 脾肾阳虚所致水肿临床表现 从正常脾肾功能对水液代谢的作用看,脾肾之阳气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般轻型水肿患者中,同时表现为脾肾阳气俱虚的现象极少,只有在慢性患者中,由于水湿之邪长期滞留肢体、肌肤之中,脾肾阳气经常处于被遏制状态,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如全身浮肿或腰以下水肿,按之没指,或腹大如鼓,腹胀痞满,纳少,心慌气短,腰酸腿软,四肢清冷,甚则全身畏寒,蜷卧喘息,或强迫坐立,呼多吸少,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量少或艰涩不利,舌苔少或滑,脉象沉细或沉伏。这些都是脾肾阳虚不能运化、不能制水的结果,是水邪泛滥更加阻遏脾肾阳气功能的缘故。 3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的方药 针对脾肾阳虚所致水肿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制备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温阳、化气、利水的方剂,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五苓散以及《世医得效方》的实脾饮、《济生方》的济生肾气丸等。这些方剂均能恢复脾制水、肾主水的运化水湿和控制水液排泄的能力。依照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李晓林 指导: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通讯作者:lix iao lincn2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16072576.html, 田德禄(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 七五 、 八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并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主编及参编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审时度势,独创新说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从五脏立论,李东垣独重脾阳,朱丹溪立足湿热阴虚,叶天士重视胃阴,张景岳强调肾命,高鼓峰首重肾阴。构成了中医脾胃病辨治的基本框架。田老师熟谙各家思想,并予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烟酒及肥甘厚味损伤胃肠增加。 [1]其次,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使肝之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入血成瘀蕴毒,进而更伤脾胃。因而提出:脾胃病以热证、实证居多,病位多在肝胃;气病及血,以肝胃郁热、湿热食滞为病机。治疗重在清肝降胃,以祛除胃中湿热瘀滞、恢复肝胃调畅为首务,而且这一思想贯穿于治病之始终。针 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 得气 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2 2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 灵枢 本输 ,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 针灸甲乙经 云: 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石学敏院士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石学敏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2 3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老师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2 4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说: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院士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院士经常告诫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67-68. (收稿日期:2010-12-21;修回日期:2011-05-20) [编辑:洪 涛] 1730 中医杂志2011年10月第52卷第20期 Jo 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o l.52,N o.20

肺不伤不咳 脾不伤不久咳 肾不伤不喘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 咳不愈要当心哮喘 咳嗽变异型哮喘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咽炎等疾病,因而大多用抗生素治疗会使病情迁延,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对咳嗽顽固不愈者,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后,应考虑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可能。 咳嗽变异型哮喘又称为过敏性咳嗽、隐匿型哮喘,以顽固性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多以夜间和清晨咳嗽为主,无发热,也无特异性检查手段。 哮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哮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而过敏性疾病常常具有家族遗传性,哮喘患儿有家族性哮喘史是常见的。但父母是哮喘病人,其子女不一定都患有哮喘,只是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患哮喘,或者说得哮喘的机会多一些。如果父母都有哮喘,其子女患哮喘的机会可高达60%;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机会则降至20%;如父母都没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机会只有6%左右;在近亲中患哮喘病的人越多,下一代也容易患有哮喘。这一方面说明哮喘可能与遗传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父母与子女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与没有哮喘的病人的家庭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即遗传与环境因素可能是引起哮喘的主要原因。一个人是否会患哮喘,与过敏体质和环境中的变应原及诱发因素有关。特异体质的

内因和刺激因子的外因起决定作用。 哮喘儿童在身体素质上有两个特点: 首先,他们的气道很敏感,外接很小的刺激就可引起气道狭窄,比如特殊气体、冷空气等。 其次,大多数哮喘患儿受变应原的影响。有的父母本身虽然没有哮喘,但是他们可能有其他的过敏性疾病,如皮肤过敏或过敏性鼻炎等,这些过敏倾向也会传给下一代,使他们较容易患上哮喘。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 凡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肃降则气机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如果久咳不愈则肺气受损,表卫不固,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招致外感六淫之邪侵袭造成反复咳嗽。 肺主气;主皮毛,司宣肃,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而心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胃与脾又相表里。脾则主肌肉、四肢;主运化;主统血。如果积年寒邪不除,造成脾阳不足,则运化无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为气血,反而聚湿生痰,痰湿上壅于肺,造成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痰多、气喘。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中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水肿于胃气有关。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期间最著名有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刘河间认为水中的病因病机是:“热胜内而阳气郁滞故也”。张从正治水肿遵《内经》之旨,崇河间之法而有发展,认为水肿之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相关,若脾虚不能制水,或“肾关不利”均可为之。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理论,将水肿分为寒热二型,寒者多虚,热者多实,并认为前者多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水肿之病因: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利水补益为治水肿的“正法”,水肿症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水肿病的治疗 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方剂较多,仔细推究一般都遵循《内经》治水肿的三大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宣发五阳”。后世医家在运用以上治水肿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如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段颖指导:刘铜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关键词】从肝论治;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内经》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三多”症状的主次,把本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大多认为与肺、脾、肾有关,治疗亦多责此三脏。近年来许多人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的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从肝论治糖尿病作为其中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作一小结。 1理论研究 1.1病因病机 王智明[1]等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源出于《内经》。七情不畅,或过食伤肝,致肝气郁结,气化不利,肺不布津,脾失“散精”,肾失封藏,而致消渴。肝郁脾虚,脾不“散精”,津不上输于肺则肺燥口渴多饮,津不输于胃则胃燥消谷善饥,脾不升清,津液直注小肠渗入膀胱而多尿。肝郁化火可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俱现。肝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阴液缺乏,燥热内生亦可见三消俱现。消渴日久,阴损及阳,此时“三多”症不显,而见阳虚水停之象。若肝失藏血之职,不能将瘀血化去而碍气载津上承即发为“血渴”。周世英[2]认为,肝主疏泄而调情志,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若肝失流泄,肝郁气滞,木郁化火,上则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肃,肺脏功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而消渴生。中则木郁克土,使土失健运。脾脏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以发挥濡润营养之功,反而直趋下焦外泄而消瘦。下则旁及于肾,使肾失闭藏、肝失流泄则木郁生热,内扰相火,相火妄动使肾失闭藏,故精不内守而外溢。总之,肝受邪侵,则影响肺之清肃、脾之健运、肾之闭藏,致使精微的生化、输布、封藏失司而消渴生焉。张兆和[3]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均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因素,而以上三种因素都易伤肝,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并进一步演变出诸多的并发症。刘自力[4]提出“肝郁致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郁而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功能乖乱,从而导致消渴病。若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因而津液不能敷布,饮而渴不止,形成上消。若忧思忿怒,或抑郁不舒而引起肝气郁结,“木不能达”即可导致胃失和降,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久化火,肆虐中宫,胃阴被灼,食人即化,消谷善饥,从而形成中消。肝郁易从火化,肝火旺盛必损其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量多而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

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病理改变皆属于脾胃系的范畴,而生理上又与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排泄等,故将脾胃肠合并讨论。 临床常见主要证型 临床常见主要实证多因外邪或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寒邪犯胃、胃热炽盛、肠道湿热、食滞胃肠、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瘀阻胃络;虚证多由脾胃运纳失职,导致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胃阴亏虚、瘀阻胃络。因脾胃及其与肝关系,常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者糖代谢障碍是终生存在的,而且白内障发病原因没有完全清楚,故还缺乏能彻底治愈白内障的药物,仅仅是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发展。(4)手术适应证:①因白内障的影响,视力在0.3左右;②血糖控制在允许范围;③眼部无活动性炎症;④无不适合手术的全身性疾病。如果您被确定可以做白内障手术,在术前除了调整血糖外,还应注意眼部卫生,点抗生素眼药水3天。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多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无其他眼部合并症患者,可恢复视力。 3糖尿病引发屈光改变:在糖尿病发病急骤或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下,由于血糖的增高,会引起房水渗透压的减低,使患者突然发生近视。经过治疗后,病人的血糖显著降低时,又可出现远视。近视和远视又常常伴有散光,这都是由于病人眼部的屈光改变所造成的。屈光改变一般都是暂时性的,无需佩戴眼镜,待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后,常可恢复到原来的屈光水平。但此病的发病特点是发生快,恢复慢。糖尿病患者与同年龄的人群相比调节幅度下降。糖尿病患者也比非糖尿病患者的老视出现的早。要了解糖尿病患者视力波动的原因注意调整血糖水平。 4糖尿病引发青光眼:此病发生后,可有眼压升高,并可在虹膜周边出现花环状的新生血管网。由于血管壁很薄,常使眼部前房反复发生出血,且出血难于吸收。治疗:作前房尿激酶传刺冲洗术+药物治疗,疗效尚佳。必要时作睫状体冷凝术。 5糖尿病引发麻痹性斜视:有些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视物成双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眩晕及步态不稳等麻痹性斜视症状。此病一旦发生,通常需要1~2个月。动眼神经与外展神经麻痹的发生率相当。两种神经均麻痹极为罕见。血管性的损害可能为发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患者动眼神经受损时存在瞳孔赦免的现象。由于同时存在上睑下垂所以患者常无复视的主诉。有时发病时伴有严重的眼痛或/和同侧头痛。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6糖尿病引发虹膜睫状体炎: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眼痛、眼红、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症状。治疗采用药物综合治疗。 7视神经病变:糖尿病眼整体的缺血状态可引起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突然的视力下降是视神经病变的特征。观察视盘通常可见到轻中度的视盘水肿,偶有水肿区表面神经纤维层的出血,视野检查勾画出神经影响的范围。控制血糖、血压、降低眼内压便于所影响的视神经获得较好的灌注是间接治疗糖尿病的视神经病变。水肿状态退行后视力可能获得改善。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均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异常的代谢因素是预防和减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环节。目前,在防治并发症中最困难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或未能在确诊糖尿病后及时行眼科检查和随访。 参考文献 [1]徐亮.如何发挥眼保健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J].眼科, 2005,14(4):23. [2]林小红,吕丽雪,叶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113. [3]林小红,吕丽雪,林卓艳,等.住院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眼病防治 知识了解状况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135.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宋静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567(2013)10—0449—0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治疗中,多重于养阴清热,然而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多痰湿素盛,很大一部分患者虽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1],用西药控制血糖基本正常,但仍有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舌边胖大,边有齿痕等脾虚之证,这都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素问?奇病》云:“帝曰:有病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瘅为热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脾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甜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生内热,甘者令人生肿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可见《内经》中对消渴的内热致消机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今脾胃升降失常,脾不能上输津液,反而使水液下渗,出现口渴,小便频数。 糖尿病的病因一是由于饮食营养过剩,时间久了,脾胃功能下降,脾气虚,精微物质不能及时上输于肺,停积而化为湿浊,湿浊阻碍气机的升降,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二是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脾虚运化失司。思则气结,郁久化热,热伤津液,而发为消渴。三是过度安逸,运动量少,导致气血不畅,久卧伤气,脾气内结,日久可致气虚。《素问》云:“阳道实,阴道虚.”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糖尿病多见脾弱胃强,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二脏燥湿相济,相反相成则水谷运化正常。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理上,脾失运化,脾气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归于肺,而停滞化为痰浊,使脾为湿困,这在素体肥胖的病人身上更为明显,病人多有乏力的表现。中气下陷,精微物质下渗,津不上承。土不生金,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患者出现乏力,口渴,多尿,尿有甜味或如脂如膏,甚则消瘦。《张氏医通》:“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味,此脾气下脱,为病最重。”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和临床表现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系。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和脾胃功能失常,脾虚的病理相关联的。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虚血瘀,痰瘀互阻则经脉不利导致中风偏瘫。脾胃不和,气血不足,日久因虚致瘀而形成目疾。脾虚不能使气血上承于心,气虚则血脉不利,,脾失运化则水津不化,痰湿内停,痰瘀互阻,可见心悸胸痹。脾虚生化无源,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脾虚不能托毒外出,阴虚内热,热盛肉腐则发生痈疽疮疡。脾失运化,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 临床治疗中,应注重顺应脾胃之性,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常用祝老先生的经验方:黄芪,山药,苍术,玄参,葛根,丹参,生熟地,花粉,丹皮,知母等,临床随证加减。黄芪性温味甘,益气固本。山药性平味甘,益脾固肾,现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用之药。苍术性温,味辛苦,芳香燥烈,脾喜温,而胃喜润恶燥,故配伍味苦而甘咸的玄参,其性寒,能滋阴降火,清热解毒。葛根性甘归脾胃经,生津升阳。丹参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持久的降血糖作用。生熟地滋阴补肾,天花粉性甘

儿科论肺脾肾三脏病变

广中医10中西医(1) 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邪留伏于肺窍;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嗜食咸酸,膏粱厚味以及鱼腥发物等。病机为外因诱发,引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为肺脾肾三脏所司,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若三脏功能失调,则致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痰饮留伏,成为哮喘之夙根。如肺气虚衰免责治节无权,水津失于输布,凝液成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上贮于肺;肾气虚衰,不能熏化水液,使水湿上泛为痰,聚液成饮。所谓痰之本木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饮也,贮于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是造成哮喘痰饮伏留的内在因素。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贵肾气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 急性肾小球肾炎: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以致邪毒入里,伤及脏腑,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发病。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客于肺卫,肺气郁遏,宣降失司,通调失职,水道不利,以致风遏水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水湿疮毒内侵,初伤肺脾,继则伤肾,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水失所主,三焦气化失常,则水泛为肿,湿热下注,热毒内侵,损伤下焦,伤及血络,导致血尿;水湿内盛,困阻脾胃,中阳不振,脾失健运,则身倦乏力,病势缠绵;湿热久稽,耗伤阴津,则手足心热,而现阴虚邪恋之证。 肾炎综合征: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而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则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制水,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水,司开阖与气化。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水谷精微输布,封藏,均依赖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开阖与三焦、膀胱气化来完成。若先天禀赋不足,或阳水反复不愈,或调护失宣,或外邪入侵,使正气内溃,则肺、脾、肾三脏俱虚,主水无权,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精微不能输布,封藏不密而下泄,则出现蛋白尿。 本证: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脾虚湿困——健脾益气,利水化湿——防己茯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补肾——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 糖尿病, 根据临床特征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 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中医学根据本病症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多、脂膏尿, 身全消瘦, 神疲乏力等, 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 主要为阴虚内燥, 阴津亏耗为发 病之本,燥热偏盛是发病之标。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 认为糖尿病非单一疾病, 而是与肺脾肾气虚,体内阴精水液 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以肺脾肾气虚为发病之本, 津涸液燥为发病之标,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 益气治本, 养阴治标,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略陈述如下。1糖尿病肺脾肾气虚为本津涸液燥为标的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向》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医门法律》中亦说:“气聚则形成, 气散则形亡”。简而言之,“气者, 生之根本也”。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与糖尿病的关系主要体现于: ①气的推动作用。气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的生成运行, 以及代谢物的排泄。若因于气虚, 脏腑功能低下, 就有可能出现如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 由此而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②气的固摄作用。气能固摄人体内精血津液, 维

持精血津液的正常循环, 控制其分泌排泄量, 气虚固摄无节制, 则清浊不分, 尿频、尿量增多、脂膏尿, 由此而引起阴虚阳亢, 津涸液燥之病证。③气化作用。气有促进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如饮食物消化吸收, 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转化, 以及汗、尿液、粪便糟粕排泄等, 都是由气化来体现, 若脏腑气化失司, 肺失通调水道, 脾失“散精”, 肾失“蒸腾气化”, 便会出现体内精血津液亏少之内燥病症。④气的温煦与防御机能。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精血津液液态物质的循行, 全身肌表抗御外邪的侵袭,均依赖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功能活动。如果气的温煦与防御功能低下, 便会出现四肢不温, 畏寒肢冷, 血脉凝滞, 易招致外邪入侵而病。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 皮肤干燥骚痒, 感邪致皮肤溃疡难易愈合, 肢体不温怕冷等症, 均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不能温养肌肤, 抗御病邪所致。同时, 从气的生成来源, 是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 后天脾胃水谷精气, 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而成。但是, 人出生后主要依赖肺脾(胃) 肾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平衡, 任何一脏功能低下异常, 都会影响气的生成不足而出现气虚, 导致体内精血津液物质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 糖尿病并非单一而孤立的疾病, 而是与肺脾肾三焦多脏腑多系统有关的综合病症, 脏腑功能盛衰, 尤其是肺脾肾气虚在糖尿病的发生与转归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贯穿其全过程。2肺脾肾气虚是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_刘仁慧

[J].中国癌症杂志,2002,12(2):164-166 [20]戴伟,石增芬.漫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诊断分析[J].实用中西 医结合临床,2003,3(1):46-47 [21]张苏和,丁连举,周凌云.胸膜间皮瘤22例临床分析[J].内蒙 古医学杂志,2000,32(5):334-335 [22]杨婉玲,韩国新,陶双专.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误治3例报告 [J].综合临床医学,1997,13(2):185 [23]段绪伟,凌培基.胸膜间皮瘤18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 学报,1992,14(4):403-405 [24]石彦涛,李永军,周连赫,等.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治疗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0):893-894[25]肖寺平,夏锡荣,施毅,等.恶性胸膜间皮瘤12例的临床特点和 诊治[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6):313-314 [26]冯键,王靖南,倪松石.胸膜间皮瘤14例诊断和治疗[J].南通 医学院报,1997,17(4):517 [27]温宇东,崔丽英,张栋承.足叶乙甙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膜间皮 瘤的临床价值[J].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687 [28]马龙,吴品林,崔佩朋,等.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 学,2004,25(2):53 [29]田辉,王善政,陈明菊,等.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 外科杂志,1998,6(2):85-86 [收稿日期] 2004-09-08 ·中医论坛·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刘仁慧,袁 颖,郭 忻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关键词] 哮喘;缓解期;肺脾肾三脏并补 [中图分类号] R25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4)24-3354-01 哮喘的治疗,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 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 哮喘病位在肺,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动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虚无以纳气,则生喘促;脾肺为母子之脏,脾虚致土不生金,则肺易虚弱;脾肾同源,互根互用,脾虚化源不足,则后天不能滋养先天;若肾虚命门火衰,脾土失于温养,均可导致脾肾俱虚之象。如此虚虚相循,最终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复杂局面。肺虚则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袭,邪阻肺络,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生喘促;脾虚失于健运,水液代谢障碍,聚而生痰、生饮,上驻于肺,影响肺的宣降,而生咳喘;肾虚则气化失司,水液泛滥,上凌心肺,则出现喘呼,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现已有人提出哮喘的“夙根”当指患者的禀赋素质而言,与现代医学所称的“特异性体质”相类似。其实质主要是指脏腑阴阳失调,肺脾肾对津液的运化失常。指出肺脾肾虚为夙根,强调体质因素的重要意义。 2 肺脾肾三脏并补以防治哮喘 近年来,许多医家在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对哮喘的缓解期治疗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内容。如提出“哮喘难治愈,只因痰与瘀”之说,治疗以“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为原则,强调哮证应以扶脾为先;倡导哮喘因脾伤湿而发生,以健脾化湿治疗。有人强调肾虚是哮喘患者的基本体质,无论临床有无肾虚之证,皆存在“隐潜性肾虚证”,主张发作期、缓解期均应补肾治疗。 针对哮喘缓解期之病机,笔者认为应以益气扶正为中心,根据临床辨证可着重补益虚损之脏,但需兼顾肺脾肾三脏,使得机体的先天、后天之本都得以补养。如肾阳充足,则能温煦脾阳,充实肺卫;脾阳健运,则营卫化源充足,腠理紧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不易受外邪侵袭,可防止哮喘的发作。如肾的蒸化水液、纳气定喘,脾的运化水液,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则痰去饮消,气机得以恢复。以现代医学的观点阐述,补肾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和抑制血清Ig E的增高;补肺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变应原、理化因素对气道上皮屏障的损伤;补脾以调节为要,能融多法为一体,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整体功能。 总之,肺脾肾三脏并补,可充分改善哮喘患者的过敏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气道的防病能力,彻底消除气道炎症,从而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缓解期的系统治疗———治本的作用。 [收稿日期] 2004-02-19 · 335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4Dec,13(24)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 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从脾胃论治溯源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

消瘦。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2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水谷纳化如常。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其一,由于饮食营养过盛,造成脾胃的负担过重甚至超出了耐受力。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积,湿浊,气滞相互交结,阻碍了脾胃的升降使“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发为消渴。其二,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劳逸失度,故可耗伤脾气,劳力过度,气运不及则耗伤精气,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神疲消瘦。《素问·举痛论篇》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过度安逸亦可使气血不畅,脾气内结,日久可致气虚。《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亦是言此。其三,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故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气郁滞,运化失司,气郁日久化热伤阴亦发为消渴。从症状表现方面看,部分糖尿病患者虽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多具有形体肥胖或发病后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肢体乏力,口淡无味,舌体胖大,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