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池洁

《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内容提要本文拟通过分析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唐人应试诗题,对唐人的诗歌艺术审美观念作出粗浅的解读。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指出崇尚六朝诗歌乃是唐代诗歌审美取向的主流,唐诗正是学习六朝诗歌而结出的硕果,并对陈子昂“风骨”论的有限影响加以讨论。其次,通过排名的方式,列出被唐人取作应试诗题数量最多与较多的前代诗人,分析其诗歌风格在唐诗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唐以诗取士,其应试诗题与唐代社会文化之关系极为密切。其中出典于前代诗歌作品的应试诗题,直接反映了有唐一代的诗歌审美取向,并深刻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即拟通过分析这部分应试诗题,来解读唐人的诗歌审美心理,并指出部分前代作家在唐诗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现存的唐人应试诗,主要保存在北宋初年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里,共计458首,282个题目。《全唐诗》中还有一部分标明省试、州府试、奉试、监试而《文苑英华》未收的应试诗,共21个题目。此外,文献中也零星记有上述两书未收的应试诗题,笔者共搜得3个。在此306个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共42个①,占全部诗题的13.7%。由于应试诗的出题者多是知贡举的一代文化名流②,在文坛地位极高,并左右着当时的创作潮流,因此他们选取哪些前代诗歌作品来作诗题,就不仅仅表现为个人的好尚,而是代表和引领着整个时代的诗歌审美潮流,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过对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应试诗题的分析,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唐代诗歌审美取向主要表现为对六朝诗歌的肯定与崇尚。从数量上看,典出前代诗歌的42个诗题中,除2个出自《楚辞》,4个出自曹植诗,1个出自阮籍诗,1个出自薛道衡诗外,其馀34个皆出自六朝诗人的作品,具体作家与数量为:陶渊明(3个)、谢灵运(8个)、颜延之(1个)、鲍照(2个)、王僧达(1个)、沈约(2个)、谢朓(9个)、江淹(2个)、吴均(1个)、何逊(3个)、庾信(1个)、陈后主(1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典于六朝诗歌的诗题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这表明六朝诗人诗作在唐代特别受到赞赏与喜爱,并在唐人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2个典出前代诗歌的应试诗题中,有33个出自《文选》所收录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唐人崇尚六朝诗歌的观念与《文选》的审美思想有着渊源关系。萧统认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③,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典”与“丽”的结合。根据这一文学主张,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偏重于选录六朝的文学作品。就诗歌而论,《文选》选录六朝以前的诗歌共148首;而选录六朝诗歌则多达318首,这充分表达了萧统对六朝诗歌的高度评价,并揭示了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规律。如果说《文选》毕竟是一部通代的文学总集,它在选取作品时,总要照顾到历史的连续性,那么,应试诗题的出题者,则尽可以根据时代的好尚来择取作品,于是他们把诗题的出典集中到了六朝作品上。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文学史,其实早在唐初就已确立了崇尚六朝诗歌的审美观念。史官们在史书里除对玄言诗、宫体诗持否定态度外,他们对六朝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如《隋书·经

籍志》云:

爰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词润乎金石,精义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④

从创作上看,贞观时期多宴饮应制之作,风格上极力学习六朝,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贞观之诗,未脱齐梁。” ⑤高宗、武后朝盛行“上官体”,《旧唐书》本传称上官仪“以词采自达,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⑥,可见这种诗风正是六朝的继续。

一般文学史认为,此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出,提倡“兴寄”与“风骨”,一扫六朝浮靡文风,于是“天下翕然,质文一变”⑦,从此改变了唐初崇尚六朝的诗歌审美观念,开启了学习汉魏刚健诗风的新时代。然而通过对唐人应试诗题出典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一论断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从开元、天宝年间开始试诗起,典出前代诗歌的应试诗题,大多数出自六朝诗人的作品,这说明六朝诗人诗作一直为唐人崇尚喜爱,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虽说应试诗题中也有4个出典于曹植的诗歌,但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更注重诗歌的华丽词采,出题者正是将他作为六朝诗风的开创者来看待的。

事实上,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从中宗、睿宗朝至开元初年,诗坛的领袖人物是张说,他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表达了他的诗歌观念:“臣闻七声无主,律吕综其合;五采无章,黼黻交其丽。是知气有壹郁,非巧辞莫之通;形有万变,非工文莫之写。”

⑧推崇“巧辞”、“工文”,正是六朝诗歌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张说对六朝文学的崇尚。至盛唐,大诗人李白既向往“蓬莱文章建安骨”,更赞美“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说自己作诗“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之七),赞美“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之一),还说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以六朝诗人鲍照、庾信称誉李白,这些都说明盛唐诗人对六朝诗歌的推崇。大历以后,直到晚唐,除少数欲以儒家文学观革新诗文者会想到陈子昂的“道”以外,摹拟六朝诗歌更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文宗开成元年下诏云:“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⑨,连应试诗体都由唐律向齐梁体回归,可以说达到了崇尚六朝诗风的极至。

与此同时,唐人对陈子昂的理论也作了深刻反思,皎然认为齐梁虽然政道凋敝,但文学成就仍应当肯定:“夫五言之道,惟工惟精。论者虽欲降杀齐梁,未知其旨。若据时代,道丧几之矣。诗人不用此论,何也?若谢吏部‘大江急夜流,客心悲未央。…’亦何减乎建安!” ⑩而颜真卿更是从根本上怀疑陈子昂理论影响的真实性,他说:“卢黄门之序陈拾遗也,而

云:‘道弊五百岁而得陈君’,若激昂颓波,虽无害于过正,权其中论,不亦伤于厚诬!”11通过对唐人应试诗题中典出前代诗歌的诗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长期以来文学史对陈子昂诗歌理论作用的夸大描述,消除文学史上的一个误解,从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进一步明确崇尚六朝诗歌乃是唐代诗歌艺术审美观念的主流这样一个事实。

下面再从具体作家作品在唐人应试试题中所占的出典数量比重,来分析这些作家在唐诗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于谢朓与谢灵运诗歌的诗题数量位居前列,占有明显优势。其中又以谢朓为最多,共有9个,它们是:(1)、《玉绳低建章》,典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寮》12。(2)、《天际识归舟》,典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13。(3)、《风动万年枝》,典出《直中书省诗》14。(4)、《鸟散馀花落》,典出《游东田》15。

(5)、《窗中列远岫》,典出《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16。(6)、《春色满皇州》,典出《和徐都曹》17。(7)、《日华川上动》,出典同上。(8)、《风光草际浮》,出典同上。(9)、《风草不

留霜》,典出《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18。

唐人最喜爱的诗人无疑当属谢朓,除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19,对谢朓表示出五体投地的佩服外,其他诗人也对谢朓备加赞赏:杜甫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韩翃云:“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诗应赏谢玄晖”(《送夏侯侍御》),钱起曰:“江山飞丽藻,谢朓让前名”(《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这些都表明了唐人对谢朓诗歌的倾心推崇。

谢朓的诗歌,除继承谢灵运山水诗写景清丽的传统外,又将满腔深情融入诗中,形成了秀丽深情的诗歌风格,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寮》中既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顾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支鸟)鹊,玉绳低建章”这样的写景丽句,而结尾处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更是充满悲情,感人至深。前人说“唐诗主情,故多蕴藉” 20 ,唐诗这一特质的形成,正是学习谢朓诗歌的必然结果,因为谢朓的诗歌往往融情入景,充满含蓄蕴藉的神韵。如《游东田》中,先是描绘了一幅“远树暧仟仟,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的田园美景,接着用“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作结,把对田园的挚爱,完全融入了深深的凝望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早在初唐,人们对谢朓诗歌深于情、婉于情的特点就有所认识。元兢在《古今诗人秀句序》中说:

常与诸学士览小谢诗,见《和宋记室省中》,诠其秀句。诸人咸以谢“行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为最。余曰:“诸君之议非也……未若‘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之妙也。观夫‘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谓扪心罕属,而举目增思,结意惟人,而缘情寄鸟。落日低照,随即望断,暮禽还集,则忧共飞来。美哉玄晖,何思之若是也。21元兢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对谢朓诗歌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已有深刻认识,并以这种美学观念,来评定诗歌创作的优劣,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坐标。此外,谢朓诗歌“圆美流转”22的美学风范,使永明体发展到了顶峰,也深深影响了唐人。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风草不留霜,冰池共如月”等被取作应试诗题的名句,清丽流畅,音韵和谐,真是美轮美奂。陈衍说“玄晖风华明艳,实开唐格”23,指出了唐诗在整体艺术格调上对谢朓诗歌的美学接受。

谢朓对唐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24,此话其实应该反过来理解,唐人之诗实有许多似谢朓者,正如胡应麟所说:“六代之变而三唐者,其玄晖之责乎……‘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初唐?也;‘金波丽(支鸟)鹊,玉绳低建章’,盛唐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中唐也;‘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晚唐也。”25应该说,谢朓的诗歌,对于唐诗美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

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于谢灵运诗歌的数量位居第二,共有8个诗题:(1)、《白日丽江皋》,典出《从游京口北固应诏》26。(2)、《原隰荑绿柳》,出典同上。(3)、《飞鸿响远音》,

典出《登池上楼》27。(4)、《新阳改故阴》,出典同上。(5)、《首夏犹清和》,典出《游赤石进帆海》28。(6)、《日落山照耀》,典出《七里濑》29。(7)、《空水共澄鲜》,典出《登江中孤屿》30。(8)、《新蒲含紫茸》,典出《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31。

谢灵运以写山水诗著称,上述8个诗题大多出于他的山水诗。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清丽自然,他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对自然景色作了极为精彩细致的描摹,不愧为一代作手。仅从被取作应试诗题的这些名句来看,既有画家调色板上的斑斓色彩,如“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又有摄影家对光线的敏锐感受,如早晨的“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日午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黄昏的“石浅水潺湲 ,日落山照曜”,如此清新自然的诗句,自然备受唐人赞赏,并成为唐人认同的诗歌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唐人多以清丽自然来称赞优秀的诗人诗作,如李白称赞韦良宰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下韦太守良宰》);杜甫也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遣闷》之六),又说自己“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

为六绝句》之五),岑参称赞张献心的诗:“看君谋智若有神,爱君词句皆清新”(《送张献心充副史归河西杂句》),这些都是唐人重视谢灵运清丽自然诗风的反映。

唐代诗人中,以皎然对谢灵运的诗歌认识最深,评价也最高,他在《诗式》中,指出了谢诗除清丽自然之外,还有“尚于作用”的特点:

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32

皎然说的“作用”,即“经营”,指的是谢灵运诗歌反复雕琢的艺术特点。的确,我们只要读一下谢灵运的名诗《登池上楼》,就会发现全诗是经过精打细磨的,其中被取作应试诗题的“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两联,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谢灵运诗歌“经营而返于自然”33的创作理念,对唐人的创作影响很深,从杜甫讲求炼字炼句,到贾岛、姚作诗苦吟,都是这种创作理念的延伸。毫无疑问,谢灵运的诗歌艺术为唐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除谢朓与谢灵运外,被唐人取作应试诗题的前代诗人中,还有一些出典数量相对较多的作家,其诗歌艺术风格,在唐诗特质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于曹植诗歌的共有4个:(1)、《好鸟鸣高枝》,典出《公宴诗》 34 。

(2)、《良田无晚岁》,典出《赠徐干》 35 。(3)、《膏泽多丰年》,出典同上。(4)、《泾渭扬浊清》,典出《又赠丁仪王粲》 36 。

曹植身处建安时期,其诗歌虽也表现出“建安风骨”,但与曹操、刘桢等以刚健质朴的“风骨”著称的诗人相比,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即十分注重富艳的文采,故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37。即以被取作应试诗题的名句:“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为例,对仗都十分工稳,并开始自觉追求音韵的交叉和谐。应该说整个六朝诗歌的创作都是沿着曹植开创的道路前进的,曹植诗“词采华茂”的艺术特点,对六朝诗歌的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因而后人常常把他看作六朝诗风的开创者,正如胡应麟所说:“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者。”38曹植诗注重词采的艺术特点,自然也为以崇尚六朝诗风的唐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美学借鉴。

唐人应试诗题中,有3个诗题出自陶渊明的诗歌,其中有一题曾被考过两次:(1)、《日暮天无云》,典出《拟古诗》之七 39 。(2)、《春风扇微和》出典同上。(3)、《秋菊有佳色》,典出《饮酒诗》之八40。

陶渊明在六朝并没有受到重视,《诗品》将其列为中品,《文心雕龙》对他只字未提,萧统虽然满怀激情地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但其《文选》中也不过选陶诗8首。一般文学史都认为,直到宋朝,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但从唐人应试诗题来看,不仅有3个出于陶渊明诗歌,而且其中的《春风扇微和》,曾于贞元十年进士科和咸通十三年宏词科,两次被用作试题 41 ,这在唐人应试诗题中是绝无仅有的,从中可见唐人对陶诗的喜爱与推崇。因此可以说,陶渊明在唐代就已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大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直接启发了唐人注重“兴象”的诗歌美学观。“兴象”的概念,最早由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他常以此美学标准来品评诗人诗作,如评论孟浩然的诗“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陈伯海先生在《唐诗学引论》中,对“兴象”作了具体解释:

“兴象”合成一体,是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须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通过外表事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藏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来。42按照这一理解,在唐以前的诗人中,当以陶渊明的诗最具备“兴象”的特点,因为陶诗的潜在空间很大,内涵极为丰富,如深受唐人喜爱的《拟古诗》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

当如何?”虽写酣歌、饮酒,却蕴涵着强烈的生命关怀。而另一首被取作应试诗题的《饮酒诗》之八:“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达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泬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看似赏菊,却寄托着超然的人生哲学,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回味。东坡评陶诗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43,正指出了陶诗极富“兴象”的艺术特点。唐代有几位诗人受陶诗的影响较为显著,前人已经论及,如沈德潜说: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质,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法,皆学焉而得其性情所近。44

其实,就陶诗启发了唐人重视“兴象”的审美观念来说,陶诗的影响就远远不止沈德潜说的这几位诗人,而是全面影响了唐代诗歌的创作。从陶诗在唐人应试诗题中所占的地位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唐人应试诗题中,有3个出自何逊的诗:(1)、《夜雨滴空阶》,典出《临行与故游夜别》45。

(2)、《月映清淮流》,典出《与胡兴安夜别》46。(3)、《寒流聚细纹》,典出《九日侍宴乐游苑》47。

何逊的诗,在当时被认为“实为精巧,多形似之言,扬都论者,恨其每病苦辛,饶贫寒气”48,因此评价不高,《文选》也未收他的诗作。然而何逊的诗歌在唐代却赢得了喝彩,唐人论诗每以何逊为高标。如开成二年知贡举的高锴,曾赞美李肱的应试诗“词韵既好,人才俱美,臣前后吟咏近三五十遍,虽使何逊复生,亦不能过”49,将何逊看作诗人的典范。

何逊诗歌的艺术特点,正如沈德潜所概括的那样:“仲言诗虽乏气骨,而情词婉转,浅语俱深。”50何逊最擅长作离别诗,被取作应试诗题的的名作《临行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将追忆、思念与期逢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胡兴安夜别》中的名句:“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则将双方的离愁同时写出,融情入景,含蓄委婉,使人“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51。何逊诗歌“情词婉转”的艺术特点,正符合了唐人“内外含蓄,方入诗格”52的审美心理,因此在唐代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在唐人应试诗题中,出于何逊诗歌者,数量仅次于二谢、曹植,而得与陶渊明比肩,说明了何逊诗歌的美学趣尚对唐人创作的深刻影响。

唐人应试诗题中,有2个出自鲍照的诗歌:(1)、《清如玉壶冰》,典出《白头吟》53。(2)、《锦带佩吴钩》,典出《结客少年场行》54。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峻逸奇矫,独具面貌,虽在当时被目为“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道”55,却为唐代诗歌注入了强烈的生命豪情。鲍照的乐府诗深得汉乐府的真传,慷慨奔放,充满不平之气,“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56。象这首被取作应试诗题的拟汉乐府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裦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激情澎湃,一气贯注,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而另一首被取作诗题的乐府诗《结客少年场行》,则倾泻出了鲍照“今我独何为,坎壇怀百忧”的满腔悲愤。鲍照的乐府诗尤其是他开创的歌行体,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继承与发扬,说明鲍照诗歌的美学特征受到了唐人的高度重视。

唐人应试诗题中,出自沈约诗的有2个:(1)、《秋风生桂枝》,典出《锺山诗应西阳王教五首》之三57。(2)、《丹浦非乐战》,典出《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58。

沈约是永明体的倡导者和最初的实践者,为追求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他主张完美的诗歌必须做到“宫羽相变,低昂互节”,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59。如被取作应试诗题的《锺山诗应西阳王教五首》之三:“即事既多美,临眺殊复奇。南瞻储胥

观,西望昆明池。山中咸可悦,赏逐四时移。春光发陇首,秋风生桂枝。”通首对仗工稳,格律精严,充分显示出诗歌的音乐美。另一首《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虽以叙事为主,但也连用了十二句对偶句:“推毂二崤道,扬旆九河阴。超乘尽三属,选士皆百金。戎车出细柳,饯席遵上林。命师诛后服,授律缓前禽。函轘方解带,峣武稍披襟。伐罪芒山曲,吊民伊水浔”,表现出沈约杰出的才华。沈约提倡的注重诗歌外在形式美的理论,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永明体,就没有沈、宋最终完成的唐代近体诗格律,也就没有唐代近体诗的辉煌成就。

唐人应试诗题中,有2个出于江淹的诗歌:(1)、《日暮碧云合》,典出《杂体诗三十首·拟休上人》60。(2)、《秋日悬清光》,典出《望荆山》61。

江淹的诗歌风格与何逊相近,只是委婉之馀,更显凄凉,正如刘熙载所说:“江文通诗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62 我们试读一下他的《望荆山》:“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更使艳歌伤”,便会感受到一种凄婉欲绝的情致。可以说,唐人对江淹诗歌美学特征的继承,恰似在唐诗这杯精心酿造的葡萄美酒中,掺入了一丝苦涩的滋味。

以上分析了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较多的诗人对唐人诗歌艺术审美心理的影响,还有一些只有一个诗题出典的诗人,在此就不作分析了。值得注意的是,诗题《寒云轻重色》出典于陈后主的《幸玄武湖饯吴兴太守任蕙》63。陈后主是代表了亡国之音的诗人,但这首小诗却写得很有气势:“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待我戎衣定,然送《大风歌》。”唐人选取陈后主这首颇具慷慨气概的诗为应试诗题出典,说明出题者不因人废诗,惟诗歌艺术水平是取。这也表明唐人对前代文学的评价,并不过多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对文学艺术能抱有一种比较公允客观的审美心态。

另外,西晋诗人陆机,深受萧统的推崇,《文选》中收其诗52首,为诸家之最。唐初,唐太宗也曾对陆机的诗歌大加赞赏64。但我们发现在现存的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于陆机诗歌的却一个也没有。这表明,唐代从开元、天宝年间试诗以后,对陆机注重摹拟堆砌、“缀词尤繁”65的诗歌美学已不再认同。由此可见,唐人学习六朝也是根据自身的美学观念有所取舍的,正如王渔洋所说:“唐人于六朝,率揽其菁华,汰其芜蔓,可为学古者之法。”66最后,顺便说一下,在唐人应试诗题中,没有出自唐代大诗人诗作的诗题,这说明唐人对本朝创作的辉煌成就,还没有普遍重视。

从以上对唐人应试诗题的分析中,我们对唐代的诗歌艺术审美取向有了基本了解。唐人广泛吸收前代尤其是六朝诗歌艺术的滋养,将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陶渊明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谢灵运的清丽自然,“尚于作用”,鲍照的“俊逸奇矫”,沈约的“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谢朓的秀丽深情,“圆美流转”,何逊的“情词婉转”,江淹的委婉凄凉熔于一炉,进而创造出了代表中国诗歌艺术最高成就的唐代诗歌。

①唐人应试诗题中另有8个典出《诗经》,出题者多取汉儒赋予的政治寓意,故不计在内。

②王谠《唐语林》开列了一张神龙以后曾多次知贡举的官员的名单,皆为一代文化名流。见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八《补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19页。

③《梁昭明太子文集》卷二《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⑤吴乔《围炉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58页。

⑥《旧唐书》卷八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

⑦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见《陈子昂集》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第260页。

⑧《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2274页。

⑨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古制兴”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

⑩李壮鹰《诗式校注》卷四《齐梁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97页。

11 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公文集序》,《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第3415页。

12 《文选》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2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13 《文选》卷二十七,第1259页。

14 《文选》卷三十,第1407页。

15 《文选》卷二十二,第1057页。

16 《文选》卷二十六,第1209页。

17 《文选》卷三十,第1416页。

18 《谢宣城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19 王士滇《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三,李毓芙等《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20 王士滇《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41页。

21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65页。

22 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见《南史》卷二十二《王昙首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9页。

23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24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6页。

25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26 27 28 31 《文选》卷二十二,第1037页、1039页、1046页。

29 《文选》卷二十六,第1241页。

30 《文选》卷二十六,第1242页。

32 李壮鹰《诗式校注》卷一《文章宗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90页。

33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2页。

34 《文选》卷二十,第943页。

35 《文选》卷二十四,第1117页。

36 《文选》卷二十四,第1121页。

37 陈延杰《诗品注》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38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39 40 《文选》卷三十,第1432页、1390页。

41 《文苑英华》卷183,先列陈九流、张汇、范传正等九人的《春风扇微和》诗,隔开多题后,又列公乘亿《春风扇微和》诗,并注云:“咸通宏词”。按:陈尚君《〈登科记考〉正补》考陈九流等九人为贞元十年进士,徐松《登科记考》考公乘亿中咸通十三年宏词科。今以《文苑英华》体例论,多人同赋一题,则录于一处,今分作两处,亦当是两次试题。

42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43 《栾城集·后集》卷二十一《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44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5页。

47 李伯齐《何逊集校注》卷二,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97页、140页。

46 同上书卷一,第44页。

48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上《文章篇》第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49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87页。

50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314页。

51 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52 旧题白居易撰《金针诗格》,《格致丛书》本。

53 54 《文选》卷二十八,第1327页、1322页。

55 陈延杰《诗品注》卷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7页。

56 敖陶孙《诗评》,《丛书集成初编》本。

57 《文选》卷二十二,第1059页。

58 《文选》卷二十,第972页。

59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9页。

60 《文选》卷三十一,第1480页。

61 《文选》卷二十七,第1265页。

62 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63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0页。

64 见唐太宗所作《晋书·陆机传论》,《晋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7页。

65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卷七《熔裁第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3页。

66 王士滇《带经堂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0页。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是它的抒情性、韵律性和对韵外之致的追求。它是一种看重有象思维、看重象中传情达意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美化作用。在整个人类文化建构中,没有诗歌文化之美,人类文化将失去美好的一翼;在生活中离开审美追求,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毫无乐趣,毫无意义,甚至会失去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主客相融的审美态度 中国诗人的心灵,总是那么容易与天地相通。“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似乎是异质同构的。人能够通过感觉直接把握宇宙万物的底蕴,领会大自然永恒的生命运动,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人与自然也就泯灭了彼此的界限,于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 中国诗人正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来观照宇宙,

指导创作,写下了无数“神与物游”的美妙诗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名为《江南》的汉乐府民歌,并没有什么深意寄托,不过是写采莲人之乐和鱼之“戏”,可是它却千古流传,读之令人击节,原因在于:歌者既不单纯写人,又不单纯写鱼,而是将人之乐转嫁为鱼之戏,似乎人已化身为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地嬉戏于水中。采莲人和水中鱼的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人在这里获得了大自然生命的永恒。读这首诗,我们所欣赏的,不是诗中写了什么劳动生活,什么男女爱情,有什么比兴,纯粹的美感,可以帮助我们唤起生命的快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乍放,鸭戏水中,盎然的春意引逗得诗人满心欢喜。可是诗人并不把这种心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自己对春天的感觉转换成自然景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桃花、戏鸭、芦苇、河豚和诗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的生动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文系2005级4班杨有福指导教师:郭昭第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韵味情味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 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 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诗歌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在严羽确立盛唐诗审美规范之前,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试图从中唐诗人杜甫、韩愈的刻意锤炼、辞必己出出发来奠定宋诗的崛奇拗峭、朴拙生硬的诗风;南宋诗人如陆游、杨万里试图从古诗及唐诗的美文传统中寻找新的审美规范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枯瘦艰涩、拗硬奇险的弊病,但是他们所景仰与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诗歌的清新自然、圆转流丽的诗歌风格,与严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浑雅健、华采空灵的诗歌风格迥异。尤其是宋代诗人对传统儒家道德气节价值观与以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诗歌政治功能的强化,冲淡了其文学风格论的独特的诗学意义。故《沧浪诗话?诗评》称:“唐人诗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如:“五言绝句中,众唐人人是一样,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袁梦蓓 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 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 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 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为求文质彬彬的主张和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1)但是他们的诗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尚存在着“词旨华糜”的弱点。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审美阅读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审美阅读 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是指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起到 现在为止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其间的创作流派众多,体裁多有尝试和突破,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诗歌大家丰富了诗歌的精彩舞台。对于现当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从审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美,感受时代的脉搏。那么,应该把握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哪些审美特征呢? 一、把握诗歌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更强烈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诗人面对生活接触外物并受到刺激的时候,情感会发生变化。古代诗歌强调情,现当代诗歌也强调情。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诗人在生活中情感积累的宣泄,所以,诗歌必然带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比如,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把“年青的女郎”视作自 己热烈爱恋和追求的对象,象征着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

国生机蓬勃、青春焕发,表现了作者真挚的爱国热情。 二、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美性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当代诗歌,其语言都是很精美的。艾青的《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 最纯粹的语言。”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 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在鉴赏现当代诗歌时,只有把握好诗歌语言的精美性和韵律美,才能领略到诗歌的妙处。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无论哪一段语言都很精炼,看似寻常口语,但都经过了洗练磨砺,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律动自然抒发出来的。“那榆阴下 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句中,“揉碎”、“沉淀”这样的词,不经过锤炼是无法得到的,诗中的旋律和节奏也是很分明的。正是这种语言的精炼和韵律美,才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柔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无比的珍视,以及再次到康桥来寻梦的惆怅、苦闷和寂寞。 三、探寻诗歌的意蕴美 中国现当代诗人都善于借歌咏某一景、某一物,运用某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地一些诗人、诗作地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地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地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地起始课.目地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地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地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定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地思想感情与丰富地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地节奏,和谐地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地思想感情;第三,丰富地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地发展历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地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地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地精华部分.《诗经》地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地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地基础上创制地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地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地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地“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地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个伟大地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地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地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地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代表两汉诗歌地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地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地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地名称.汉乐府最基本地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

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韩愈诗歌的审美艺术解读(一)

韩愈诗歌的审美艺术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韩愈诗歌风格奇险怪异 论文摘要:韩愈是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他与中唐其他杰出诗人一样,坚持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实践,但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具有奇险怪异的创新趋向。韩愈奇险怪异的审美追求既受到中唐“好奇尚怪”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又与其好奇反俗的个性特征有关,同时韩愈仕途的备受压抑对其险怪诗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仅在古文改革和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风格的探索方面也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中唐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韩愈一生实践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与他的人生经历是一致的,有着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对此,笔者试从韩愈的个性特征和成长历程解析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特征。一、韩愈对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实践。 《全唐诗》编存韩愈诗歌10卷共300多首,这些诗歌大多具有孤僻、冷峭、艰涩的特征。韩愈同中唐其它杰出诗人一样,一生实践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追求,其诗歌有古朴近似汉魏的歌赋,如《青青7k.中蒲》:“青青7k.中蒲,下有一双鱼。君-4-上垅去,我在与谁居?青青水中蒲,长在7k.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千里。”这是韩愈思念内人而设想内人怀念自己的诗,叙述儿女离别之情,抒发丈夫四海之志,也是韩愈生平唯一的情诗,显然是摹仿东汉文人诗。他还有一些作品受陶渊明的影响,语言清新自然,如《南溪始泛》叙事一往情深、淳朴真挚、耐人寻味,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杉I满皇都。”更是平易清新,天然去雕饰,而《秋怀诗》,则是奇警与清新兼而有之。另外,《陆诨山火》、《叉鱼》、《石鼓歌》等许多诗歌新颖奇突、色彩瑰丽。对此,唐末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称之为“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韩愈有意识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其诗歌风的变化与其人生经历相一致,有着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综观韩愈的诗歌创作,其早期作品平正古者居多,而对雄奇险怪诗风的追求则是在被贬阳山之后才明显出现的,到了晚年,随着境遇心情的转变,创作风格又渐趋平缓。元和十年以后,他很少创雄肆有力的古诗而多写清新蕴藉的闲适诗,如《南始泛》、《早春》等。 二、韩愈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 尽管韩愈诗歌风格各异,但是人们在评价其诗时,都是归结为“奇伟”和“奇诡”,他与孟郊等人一构成中唐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奇险”诗派。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为奇险怪的创新趋向,这也是韩愈诗歌风格多样化背景下的主导性审美追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讲:荆公云: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所得也。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老杜所得也。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再,此韩愈所也。”阐述了李白、杜甫、韩愈各自不同的审美理,韩愈鲜明地提出了诗歌崇尚奇险的主张。韩愈歌“奇崛险怪”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语言、艺术思、主观思想感情等方面。 (一)通过追求险语奇句创造“横空硬语”的艺术境界 为了追求奇险的艺术效果,韩愈在语言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他好用奇字新语,正如袁枚所说:“昌黎好生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韩愈在岳阳楼别窦司直》、荐士》、《送无本师归范阳》等名篇,遣词造句都诙诡奇崛,造成独特的效果。同时,他对同时代诗人作品的评价也体现了他诗歌语言尚奇的审美标准,如“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其实便是他对孟郊诗歌的评价。所谓“硬语”,即语言文字要奇诡怪异;“横空”即纵横空中;“力排界”即诗歌要笔力雄健,而要做到诗歌语言的奇险必须具体以下条件:第一,要通过大量的读书,积累丰富的书本知识,这是追求奇险语言的前提条件;第二,诗人要有创新精神,要狂放不羁,这是创作险怪诗的主观条件;第三,要花费心思雕饰语言,他称赞孟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言志类 导学案

高三年级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例如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北岛诗歌的审美艺术特征

北岛诗歌的审美艺术特征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赋予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就像诗人笔名在汉语中所代表的“北方的岛屿”,冷峻、深沉和清醒是北岛诗歌的背景和底色,而孤独、自由和拒绝也是他重要的写作母题。许多人喜欢从政治或思想的角度来阅读北岛的诗,而忽视他作为诗人的一面。事实上北岛的一些早期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表现了诗人对汉语韵律的极度敏感。 作为70年代以后出生的学生,依然迷恋北岛和北岛的诗歌,使我突然清晰地意识到,北岛那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震撼了他的同代人的诗,也早已在 70年代以后的青年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们也一样可以《回答》《太阳城札记》《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的题旨,他们照样能读懂北岛,欣赏北岛——以审美与传说的方式。北岛创作于70—80年代的诗歌,刀锋向外,诗的血性的质地和铿锵的韵律,非常突出。北岛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有过反省,他说:“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 北岛90年代以后的诗,技艺更圆熟,声音更内敛,是他独自的低语,有时似自己对镜交谈。寂静与孤独时而对他构成威胁和敌意,时而引起他对往昔自我的反讽与自省。这些诗有着佯装的平静和易碎的紧张,随时准备像火山爆发。这些诗歌,真的有朦胧而晦涩的感觉。90年代以后的北岛不再易懂,在多年的海外漂泊中,在对母语环境的疏离与反观中,北岛变成了一个更为内在的诗人。他不再是伤痕累累的雕像般的“我们”,他只成为了他自己。 北岛还是北岛吗?说实在话,我更加怀念北岛在国内期间创作的诗歌,在喑哑的年代里,那根最深沉的喉管里爆发出的最疼痛的声音,是永远最值得人们追忆和感念的,也是永远催人奋进的声音! 每当周末,每当真的有空闲的时候,我常常带上些诗集,这些诗作里面,肯定有北岛的,在垂柳下,在平湖边,在别墅里,一个人独处,倾听那来自灵魂亦若地心深处的吟唱。这样的时光,有幻觉的凄迷,有虚设的痴想,黑暗中,能让人砰然心动,也能让人长歌当哭。一行行朴素行走的文字,构成一个博大无底的世界,推我于微醺的醉中,感觉中的心跳在清风中微微地颤抖!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呢? 由于我留美学生的穿针引线,我与北岛先生通过几次电话,我的声音在男性当中,算是非常温和的了,可是我感觉到电话那端的北岛简直温和得就象一位敦厚的兄长。我无法想象,曾经在中国诗坛翻云覆雨的北岛先生,已经磨平了心中所有的棱角,想不到,岁月与时光的考验已使他修炼到平静如水。他俨若一个现代的行吟诗人,悄然地游走在世界的角落,然后他说:“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我在想,这唯一的行李,现在的他背负起来,已然没有当年的那份潇洒了!难道这就是中国当代风流一代的朦胧诗人、激情诗人的命运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