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历史国共两党十年对峙随堂训练

高一历史国共两党十年对峙随堂训练

高一历史国共两党十年对峙随堂训练
高一历史国共两党十年对峙随堂训练

高一历史国共两党十年对峙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中国革命,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据此回答1--3题。

1.三次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2.从三次武装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的重心应由城市转入乡村

C.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D.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城市为目标,这表明 A.我党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B.我党尚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C.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D.我党对敌我形势估计错误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迅速燃成燎原之势。据此回答4一8题。

4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改向山区进军,其主要依据是

A.起义初期的挫折 B.敌强我弱的形势 C.井冈山的有利条件 D.长沙的战略意义不重要

5.1927- 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纠正“左”倾军事冒险主义 C.开展土地革命 D.进行政权建设6.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恐怖包围中发生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群众中有深刻影响 C.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7.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国民大革命在农村有深刻的影响 B.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民占大多数 C.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弱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城市势力大8.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其实质是

A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B.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1931年日本大举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据此回答9-11题。

9.促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华的因素有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②欧美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③国民党政府竭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④德日结成同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1935年,华北事变引起的政治后果有①中共开始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②出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③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④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面对日本的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杭政策。据此回答12一14题。

1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是也。”由此可表明国民政府对日军侵略的态度是A.坚持不抵抗政策 B.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以大局为重 D.以地方事件对待13.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幻想国际干预 B.强调中国军事力量薄弱C.以牺牲东北三省为代价换取中国本部的安全 D.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的革命

14.“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当时国联的态度是

A.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东北 B.承认日本侵占东北

C.恢复事变前的东北原状 D.对日实行经济制裁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举侵略,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引起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杭日民主运动兴起。据此回答15--19题。

15.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是

A.东北人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6.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A.都由共产党领导 B.参加者多,包括各个阶级、阶层

C.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D.范围广,遍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

17.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

A.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B.揭露了日本侵华的阴谋

C.由北平到全国各大城市学生运动蓬勃兴起 D.到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宣传抗日救国18.西安事变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其理由是

A.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战 B.亲英美派遏制了亲日派的投降阴谋 C.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诱使国民政府投降受挫 D.英美迫使蒋介石由妥协转向抗日“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回答20-22题。

20.“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引文表明

A.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人农村 B.中共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共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D,中共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1.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主要是指中共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D.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22.“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A.纠正了“左”倾 B.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C.标志着工作重心的转移D.带有“左”

毛泽东讲:“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据此回答23 -25题。

23.长征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不够强大 D.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力量过于强大24.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围追堵截计划的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沪定桥 D.强渡大渡河25.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四渡赤水②巧渡金沙江③翻越夹金山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31年9月间以秦邦宪(博古)同志为首的临时中央成立起,到1935年遵义会议止,是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继续发展时期,其间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到严重损失。在1933年初迁入江西南部根据地,更使他们的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所在的根据地和邻近各根据地进一步贯彻执行。在这以前,1931年11月的江西南部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1932年11月党中央的宁都会议,虽然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反右倾”和“改造各级领导机关”的错误纲领,诬蔑过去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根据地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正确的

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去以前,1933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1933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战略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在其他许多政策上,特别是对于福建事变的政策上,“左倾”错误也得到了完全的贯彻。

—引自中共(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协议)

请回答:(1)引文中说,其间……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到严重损失。试具体说明这次损失的情况。(2分)(2)引文中所述“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根据地的正确路线”主要指哪些内容?(4分)

(3)根据引文,具体说明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⑷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战略是什么?(2分)

⑸第五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怎样被纠正的?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材料二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杭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纤国难。

—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5年7月巧日)

材料三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杭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

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杭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二(含按语)和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 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⑶参照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4)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的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2分)

(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6年12月苏联《真理报》发表评论说: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卫的名字同陕西省发生的张学良部队兵变紧密相联,这也绝非偶然。

材料二1936年12月16日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发来一个电报,但17日中央收到后,因电码错误缘故完全不能译出。因此党中央去电请他们重新拍出。电报还没有来到,党中央就在12一月19日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发言说:“英美的典论,虽对捉蒋表示不赞成,然而也不主张讨伐张、杨。苏联的《真理报》两则评论,对西安事变的实质,都有抹杀。”

材料三张闻天在1936年12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苏联因为日本的造谣,只能这样说。同时苏联如此表示同情,便可以使与南京对立。这样的典论,自然对局部的利益是有些妨碍,然而我们是不是能采取这一立场?当然不能的。……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为争取全国性的杭日,坚持停止内部、一致抗日的方针。”

材料四多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事变的决策完全来自苏联。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出苏联、日本对西安事变起因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

⑵材料二中毛泽东说日本、苏联“对西安事变的实质,都有抹杀”,请你说明理由。(3分)

⑶美、英为什么“对捉蒋表示不赞成”,“也不主张讨伐张、杨”?

⑷材料三张闻天对苏联的立场采取什么态度?他认为正确的方针应是什么?

⑸材料四说法对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说明了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学良自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引自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11月)

材料二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引自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材料三美国政府不能允许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

—引自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1932年1月7日)

材料四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基本上接受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并声明对“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决议……要求日本退出中国东北,恢复中国对日占区的主权,要求在该地成立具有广泛自治权的新政府机构,并承认日本在该地的“特殊利益”。

—引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五现在全国无产阶级及劳苦群众身上放着伟大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是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在帝国主义怀抱中献媚乞怜的国民政府,实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以求民族的与无产阶级劳苦群众的彻底解放。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为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的态度和行动。你认为蒋介石采取这一态度和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什么?

⑷材料四中,以英法为代表的国际联盟通过对中国东北建立“新政府机构”和承认日本在该地的“特殊利益”决议反映了什么矛盾?暴露了他们的什么真实目的?

(5)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共中央提出的任务中正确的部分和不正确的部分,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三、问答题 30、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各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这种转变又是怎样实现的?从中党吸取了怎样的教训,根本上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1、毛泽东指出:“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1927年-1936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

第二章抗日战争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据此回答l—4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

A.维护世界和平B.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C.团结抗日D.壮大抗日力量2.毛泽东同志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下列中共的政策体现了这一“根本原则”的有: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②“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③坚决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④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⑤召开党的“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相同点在于

①共产国际的促进②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③目的都是反帝反封建④实现了所承担的历史任务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共倾向增长,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然存在的原因是:①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不变②中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③蒋介石集团既想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对中国近代史具有重大影响。依据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实回答5-7题:

5.全民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先后发表通电和宣言,其基本精神的共同点是

A.两党合作,共同抗日B.坚决抵抗日本的进攻

C.希望国际组织出面调停中日争端D.发动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

6.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决定的B.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C.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7.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

A.显示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B.不愿意再同背信弃义的蒋介石集团继续合作

C.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战时期,正面、敌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请回答8—10题:

8.抗战防御阶段,发生在正面战场上的战役有

①淞沪会战②平型关大捷③台儿庄战役④枣宜会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9.1938年春天,日军进犯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阻止敌人进攻的地点是

①临沂②雁门关③台儿庄④忻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0.1938年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威胁敌占区北平、保定的是

A.晋察冀B.晋绥C.冀鲁豫D.晋冀豫

“一个政权的覆亡大都首先是由于内部原因,而政治上的反动是决定性因素”,结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政策及结果,回答11-14题:

11.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B.维护英美在华利益

C.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防止抗战成为人民的抗战

12.抗战防御阶段,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其中被日本占领的华东和华中最大的工业城市是

A.上海、武汉B.南京、武汉C.上海、广州D.北平、广州

13.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其原因不包括A.日本侵略策略的变化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阶级本质D.中共力量的增强1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状况是

A.日本侵入长江流域,动摇了官僚资本主义的根基

B.大量企业毁于战火,导致官僚资本主义实力大大衰落

C.伴随国民政府迁都,在西南地区重新发展起来

D.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聚敛巨额财富

列强的外交以自身利益为转移,这在中国抗战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据此回答15—17题:15.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英美的态度是

A.保持中立政策B.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C.支持日本在华北势力的扩大D.对日妥协,主张国民政府对日继续退让

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极力对国民党进行劝降的主要目的是

A.牺牲弱国利益,避战自保,推动日本进攻苏联B.借助日本消灭中国革命力量

C.保护英美在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利益D.鼓动蒋介石国民政府消灭中共势力

17.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敦促日本北上进攻苏联,实施预谋已久的战略配合,但日本最终也未能对苏宣战,其原因有:①日本打算坐收渔翁之利②日本认为当务之急是南洋战场的开辟③德日《反共产国际》早已失效④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力不从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1938年,日本首相发表声明:“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此,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的偏狭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同满洲建立完全正常的外交关系。其次……签订日华防共协定……。”据此请回答18~19题:

18.这个声明发表的背景是①汪精卫已公开投降日本②日本由于侵占大片中国领土,兵力不足③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猛烈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日军后方④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日益增长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9.这个声明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日本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C.汪伪集团公开叛国投敌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据此回答20题:

20.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的领导和支持影响下,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贡献的是

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②冀中回民支队③东北抗日义勇军④上海邮电工人的罢工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中共建立后,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实践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据此回答21-23题:

21.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2.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实质是

A.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B.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C.解决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23.中共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与革命统一战线不同的特点,如党外合作等,这表明

A.体现了中共革命的原则性和斗争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B.社会性质的变化

C.国民政府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书写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回答24-25题:

2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25.随着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国民政府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取得了关税自主的权力B.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被废除

C.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D.以世界四大国的身份参加二战时期所有的国际会议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摘自《日本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发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声明》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2)据材料二,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何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27、材料1:1929—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课本第10页) 材料2: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课本第33页)

①据两幅示意图的地理方位发展变化,谈一谈中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演变。

②结合两幅图的信息和有关史实,谈一谈两幅图的内在联系。

③从两幅图的信息内涵中,谈谈你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认识。

④从两幅图的动态发展中,归纳国共十年对峙的阶段性历史特征。

三、问答题

28.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时局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怎样调整或改

变对国民政府的政策?其调整的思想理论依据是什么?

2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又是怎样努力推动和切实落实统一战线政策的?这一系列事实说明了什么?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革命既未彻底完成反帝任务,又未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内存在一年多的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据此回答1-5题:

1.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解决B.国内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惟一的主要矛盾

C.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依然存在D.反蒋斗争表明阶级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2.在这一阶段,我国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A.国共两党谈判,共商建国大计B.美苏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C.国内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日益激烈 D. 国内力量对比有利于人民的解放战争

3.这一阶段,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

A.国共两党军队按什么方法整编B.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C.民主党派起什么作用D.解放区的地位如何确定4.《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5.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战争”。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之争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D.统一战线是否存在之争

国共两党关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国共两党虽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但民族利益是共同的。国共两党由抗战时期合作逐步走向分裂,同时国际力量也加紧干涉中国,据此回答

6-10题:

6.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和抗战胜利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两大口号的共同点是

A.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继续争取与蒋介石集团的合作

C.大力争取国内和平D.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7.1946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的美国意图是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B.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C.调解国共冲突,避免内战D.要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

8.下列关于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述正确的是:①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②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③使中间党派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得以通过④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有关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实现国家军令、政令统一B.实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

C.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D. 继续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10.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的签订和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明A.共产党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B.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C.民主和平力量取得限制内战的政治主动权D.粉碎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国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多次进行谈判,解放战争期间就进行了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据此回答11—13题:

11.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的原因不包括

A.来自美国的压力B.国民党内部的斗争

C.解放军渡江作战D.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

12.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A.把战争的责任推给国民党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权

C.需要共同商议建国问题D.以和谈换取部署内战时间或缓兵之计

13.关于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各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蒋介石以和谈作缓兵之计②李宗仁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③蒋介石为了退居幕后指挥④中共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请回答14-19题:

14.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我们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主要是因为A.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B.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D.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最主要历史功绩是

A.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提出了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C.规定了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党的总任务D.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B.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垮台

C.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D.解放军刚刚开始渡江作战

1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因为

A.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B.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各方面基本政策

C.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D.确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1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1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解决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理论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提出了促进革命胜利的方针政策B.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城市

C.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D.规定了革命胜利后我党的总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据此回答20-27题:

20.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

A.解放军已经威胁到南京、武汉B.敌人被压缩到铁路沿线和较大城市

C.解放军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队D.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严重受挫21.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在挺进中原时开辟的三块根据地,共同涉及的省份有A.陕西B.湖南C.河南D.安徽

22.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把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群众基础雄厚B.全面内战在此处爆发

C.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

23.下图是淮海战役示意图,选出解放军首战地点

A.① B.②C.③D.④

24. 对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斗争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B.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全部转入外线作战

C.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结束 D.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垮台25.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B.三大战役的胜利C.南京解放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6.下列哪一项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A.解放军总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队B.国民党集中兵力防守一些重要地区

C.中国共产党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D.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27.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 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2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材料3 双方同意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材料4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中共中央1949年劳动节口号

回答:

(1)在材料l、2中,毛泽东提到要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在此的含义是什么?毛泽东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2)材料3中提到国共双方“同意……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事实上国共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哪些原则分歧?国民党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3)在材料l、2和材料4中,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说过,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在中国碰到三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的撤退;(二)它可以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它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回答:(1)美国政府实际上选择了三种可能中的哪一种?为什么不选择另两种?

(2)美国这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3)为了实现这一选择,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行为?

(4)为什么美国政府的目的不能达到,最终在中国遭到失败?

三、问答题

30.简述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前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导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1、.2006年江苏高考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

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13分)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32、《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 (1990年·全国) 参考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它们都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时,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全国性的反攻,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行创造了条件。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党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保证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行。

第五章过渡时期

一、选择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回答1-5题:1.会议召开的直接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中共确定了建国的理论、路线、方针

C.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D.全国人民拥护共产党

2.与以往的政治协商会议相比,本次会议的突出特点是

A.中国所有政治力量共同参与B.包括国内、国外的民主力量

C.商讨政治、军事等各种问题D.中国共产党发挥重要作用

3.会议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制订了“临时宪法”

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4.会议的召开表明: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②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③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诞生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确立⑤新中国建立的条件完全成熟A.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5.本次会议所负的历史使命完成于

A.1952年底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回答6-9题:

6.新中国主要“新”在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④确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新中国的诞生并不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结束,这是因为①中国大陆没有完全解放②抗美援朝尚未结束③土地改革尚待进行④暗藏的反革命势力大量存在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义

力量的壮大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挫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回答10-14题:

10.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制度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消灭土地私有制度D.解放农村生产力11.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是①基本消灭了土地私有制②消灭了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③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④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⑤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⑤

12.下列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民主革命中反帝斗争的继续B.是为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

C.是对美国扶蒋反共战争的报复D.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3.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直接目的在于

A.打击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企图B.打击反革命首要分子

C.取缔旧社会的娼妓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D.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4.上述三件事

A.都属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B.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C.既促进政权巩固,又有利于恢复经济D.标志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结束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各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回答15-20题:

15.人民政府对官僚资本坚决没收,归新民主主义所有。这一做法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②新政权掌握了经济命脉③具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④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根本措施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时,采取“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办法,完整接收过来。其出发点是

A.建立国营经济B.尽快恢复生产C.进行民主改革D.稳定社会秩序17.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理解是A.剥夺资本家的资本所有权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D.发展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18.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其实质目的是

A.把私人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C.把私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的轨道D.促进私人工商业的发展

19.建国初期,保留私营工商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有利于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

C.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D.当时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0.对两种资本主义采取的政策不同,是因为

A.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不同B.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不同

C.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不同D.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态度不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回答21-23题:

21.所谓“过渡时期”是指

A. 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过渡B.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由初级、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向高级的过渡2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并举B.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并举

C.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齐头并进D.工业建设与农业合作化同时进行

23.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革命胜利后的方针政策有一脉相承关系,表现在

①新民主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②过渡时期是相当长的③过渡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④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回答24-26题:

24.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是相互指导的关系

B.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单一的经济基础,是共同涉及的主要问题

C.一五计划的内容包含着总路线的基本精神

D.一五计划是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阶段

25.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26.以下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害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回答27-30题:2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劳动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最突出的特色是

A.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进行B.采取了五年计划的形式

C.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同时展开D.对私营工商业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29.建国初期对私人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后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共同点是

A.都触及所有制形式B.都是为发展国家经济

C.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D.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3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A.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B.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D.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建国之初,由于财政支出庞大,人民政府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银元的投机买卖;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

材料2 1950年,物价稳定以后,发生商品滞销、工厂关门商店歇业的问题,政府采取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定货、调整税收负担、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措施,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度过了难关。

材料3 随着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许多不法资本家以各种方式向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发动进攻,公开的方式是抗拒加工定货,非法的方式是施放“五毒”。1952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

──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等材料改编

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私人资本家对人民政府的态度及人民政府的对策,指出双方斗争的性质。

(2)总结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家的各项政策的作用。

三、问答题

32.1949—1956年间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试结合史实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方面特点,并指出它是怎样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的这一转变有什么特点?

33.1953-1957年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以后几十年政治、经济的基础。回答:

①这一时期在哪些方面奠定了我国的政治基础?

②这一时期在哪些方面奠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

③此后二十年中,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出现了许多挫折,原因是什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据此回答l-4题:

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A.“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民主集中制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D.解放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据此回答5-11题:

5.下列表述中未能正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因素的是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B.计划经济对经济活动统得过死

C.分配中平均主义倾向严重D.农村公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6.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

A.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改变D.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10.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是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1.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体制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12-14题:

12.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D.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

1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则是

A.扩大对外贸易B.发展经济C.学习先进技术D.平等互利

14.下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放的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A 连云港B.漳厦泉三角洲C.海南省 D.青岛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15-19题:

1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五大

1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四项基本原则③三步走战略④“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7.中国十三大将我国现阶段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物质文明不够发达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立 C.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D.存在非社会主义经济

18.1980年,邓小平说:“现在,特别是在青年人当中,有人怀疑社会主义制度,说什么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思想一定要大力纠正。“他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C.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D.要求肃清“左”的流毒

19.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也是当今世界解决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思路,据此回答20-23题:

20.“一国两制”中的两种制度是指

A.两种军事制度B.两种社会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D.两种管理制度

21.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2.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D.享有高度自治权

23.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重要地位平等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据此回答24-27题:

2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部分是①社会主义劳动者②港澳台同胞③海外侨胞④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从根本上是因为

A.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B.正确的指导思想C.执政党的地位D.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D.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27. 江泽民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二、材料解析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三、问答题

2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个转折表现在哪里?转折的依据是什么?

四、综合题

30.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寻求实现国家民族现代化的方向,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曾有过哪些探索?其结果如何?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过哪些重大决策?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31.已经逝去的20世纪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次变革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2)围绕上述根本原因,说出这三位伟人分别提出了哪些设想?

(3)孙中山的设想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邓小平的设想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设想是否实现,谈谈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六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单元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A 5.D 6.D 7.D 8.A 9.A 10.B 11.A 12.A 13.D 14.B 15.B 16.A 17.A 18.A 19. D 20.B 21.C 22.C 23.D 24.D 25.D 26.C 27

二、材料解析题28.①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③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三、问答题

29.表现:思想转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转移: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拨乱反正:在会议之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全面展开,正确解决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八大”科学论断的继承。

四、综合题

30.探索及结果: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品德的辛亥革命。都未能实现现代化。(或结果都失败了)

决策: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原因: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②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③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优化了我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重视科技教育,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31、(1)根本原因:这三次都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大变化,都对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次变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国的生产关系,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生产力,这在当时是积极的进步的;第二次变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建立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变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环节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把“平均地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纲领。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孙中山的设想没有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

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4)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性质是不同的,有的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如三位伟大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都起了积极作用;有的个人活动由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个人活动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客观规律,并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设想,才能成功。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也难以成功。这说明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的制约,个人活动不可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总之,个人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同时又受社会制约。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必修1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必 修1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故C项错误;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上海单科·23)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D.北伐战争爆发 【考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解析】改订新约运动,国民政府逐渐实现关税自主,有利于提高关税收入,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是前提条件但不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 项错误;民族经济发展出现在1913年之前,因此不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明显变化的主要原

国共十年对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 【概念解读】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 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 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 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知识结构】 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 (3)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 1、背景 2、开始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

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这一是必修一政治史内容最多的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的中间一,起到国共关系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在准备的过程中,有这些问题是本的重难点,要讲解清楚。 首先一定要知道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其次要深刻的理解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最后要正确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共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讲解第一目时,南昌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做重点讲解。南昌起义最初夺去了南昌,但是后在南下途中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初攻打南昌时,是趁南昌城内敌人守备空虚之时进行的,当时南昌附近敌人的总兵力只有三千余人,而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敌人集中兵力围堵时,则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所以最终失败。可见,

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这场起义的成败。 第二目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终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共产党怎样的启示?要做重点讲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南昌、长沙为主要目标,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都是敌强我弱,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再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所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得出的启示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城市中外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共产党应该是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关于井冈根据地的建立,这部分中要理解好为什么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到了井冈,从而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选择在井冈?首先,由于井冈位于罗宵脉的中段,这里远离南昌、长沙、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属于湘赣军阀不管之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其次,井冈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第三,这里的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养。同时重点讲解土地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土地革命就是毛泽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这一过程,实质就是把土豪、地主的土地没收过分给农民,即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南昌起义”——视频中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完成本课第一子目内容。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的主要实践活动除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外,还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新创造——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不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同时也通过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革命实践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十年间的比较重要的理论探索: (一)“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1930年夏,在毛泽东“工农武装根据”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①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②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从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南京、盐城模拟]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破坏的,故D项错误。 2.“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高潮”()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可知这是指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新的高潮”指的是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①④正确。②属于20世纪20年代初军阀混战和列强侵略的影响;③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均排除。故选C项。 3.[2018·浙江温州十校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组建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统一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测试卷(带答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测试卷(带答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一、单选题 1.红歌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和历史价值。“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上面歌词中可以推断出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C.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D.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2.2017年是红军长征开始83周年。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A. 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 C. 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 D.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3.北伐 战争中,以共产党员为主力,连克汀泗桥、贺胜桥,被誉为“铁军”的队伍是() A. 黄埔学生军 B. 蒋介石第一军 C. 第四军叶挺独 立团 D. 吴佩孚的军队 4.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 民政府,它代表的是() A. 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北洋军阀政 府的反动统治 C.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大地主大官僚的利 益 5.毛泽东是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放弃 了靠“工人阶级进行革命,从而夺取大城市”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创新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最早的实践是() A. 南 昌起义 B.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C. 井冈山会师 D. 长征 6.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 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马 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平型关大捷 D. 台儿庄战役 8.叶挺独立团在两湖战场上的进攻方向 是() A. 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B. 贺胜桥------汀泗桥 -----武昌 C. 汀泗桥------武昌--------贺胜桥 D. 武昌------- 贺胜桥------汀泗桥 9.每当翻阅日历时,都能看到8月1日那页上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史料解读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史料解读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功绩与存在的问题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例如在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革命军队应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发展工农武装,创立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以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对于上述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同时又缺乏适合当时当地情况的具体行动方针,在长途的进军中,部队本身没有很好地建立政治工作,加上在客观上敌人的力量强大,而主观上的指导又缺乏经验,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1951年8月1日) 【解读】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三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军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八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集军队包围南昌。8月5日,起义军按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随后,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北江和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于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亲历南昌起义,在起义中任总指挥。《回忆“八一”南昌起义》写于1951年八一建军节。对南昌起义的功绩和问题他有深刻的认识:①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国共的十年对峙测试题

基础训练11 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九一八”后,蒋介石不抵抗的最主要原因是 A.期待国联“公理解决” B.认为中国实力不如日本 C.幻想日本会“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完整” D.“宁可亡于日,不可亡于共”的反动立场 4.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B.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D.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教育 B.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C.认识到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奔走劝说联共 6.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八七会议”精神 B.共产国际指示 C.中国的国情 D.人民群众的支持 7.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走群众路线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造成1933年革命根据地重大损失,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连续五次“围剿” B.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中央 C.国共两党力量悬殊 D.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 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式导入。 教师播放2017年革命电视剧《秋收起义》第九集视频片段,片段描绘的是毛泽东在杨开慧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参加八七会议的场景,彭公达向大家宣布湘赣地区秋收暴动正式开始,任命毛泽东为总指挥。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电

影片段中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坚决反对中央在全省实施暴动的决议?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中国工农革命军将何去何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 教师出示八七会议补充资料,请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与视频片段出演历史剧《八七会议的召开》,选出几名同学扮演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彭公达、邓中夏以及国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教师请学生欣赏表演时思考: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历史剧并思考问题,表演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八七会议的内容: (1)瞿秋白作《关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的意义与局限: 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给正在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此次会议没有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测试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1.(2010年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毛主席说:“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 办法,实现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下列有关土地革命的说明错误的是()A.“八七会议”上确定了要开展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推翻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C.没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巩固 D.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 2.(2010年安徽巢湖模拟)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 脉的中段(图3),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 C.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D.开创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3.(2010年浙江台州模拟)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 骄阳。柏宅楼上 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4.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 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C.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5.(改编题)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的钦佩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渡河,是一个无法让人不把石达开和红军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今天,在这里有一高大门楼,两侧有一副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1935年5月,在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当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率4万多人马,在大渡河畔准备北渡时遭清军围堵而全军覆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