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_以红色歌谣为视角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_以红色歌谣为视角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_以红色歌谣为视角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_以红色歌谣为视角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

——以红色歌谣为视角李敏1沈婷婷2

(1.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74;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收稿日期]2011-03-06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课题批准号:10JDJNJD241)、2010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C10W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敏(1975-),女,四川南充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沈婷婷(1985—),女,安徽淮南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摘要]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民众政治心理

的真实写照。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对革命斗争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正确把握民众政治心理,是革命形势研判和政治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革命事业的动员。把握民心向背、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民众政治心理;评析[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2)01-0062-04

一、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孕育和

发展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它位于四川和陕西两省的交界处,地处群山延绵的秦巴山区。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层峦叠翠,地势险要,而且山泉涌

流,水声潺潺,层层梯田,物产丰富”[1-1],这里的民众

自古以来就有唱山歌的习俗,《背二哥之歌》就是流传最广的山歌之一。当地山歌极具地域特色,自成一派风格,“半说半唱,流畅自由,生动形象,诙谐风

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1-2]。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激发了苏区民众的

革命热情。为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他们自发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运用熟悉的山歌形式揭露旧社会、抨击反动派、支持革命军、憧憬新生活,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为了推动革命的宣传动员工作,中国共产党也倡导和鼓励红军大唱革命歌谣,还指派相关人员专门负责红色歌谣的编排创作,甚至苏区许多革命领导人如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等,也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刊登在当时川陕苏区创办的革命刊物上,如《川北穷人》、《干部必读》、《战场日报》、《红军》等。

第16卷第1期2012年2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Vol.16,No.1Feb.,2012

62

红色歌谣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歌的表现形式——运用比兴手法,章节句式灵活,风格明快,曲调激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红色歌谣把新的革命词汇和革命道理融入歌体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首先是真实性,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大部分是由民众自身创作的,最真实地反映了苏区民众的生活和心理,即使那些由红军创作的用于革命宣传的歌谣,也是符合民众心理和现实需要的。其次是革命性,红色歌谣因革命而生,其内容是对当时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思想的真实反映,充满了革命激情,目的是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是群众性,红色歌谣植根于民间艺术,为民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时的苏区民众,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呈现出“红色歌谣万万千,唱红中国天下传”[2-1]的轰动景象。

二、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所反映的民众政治心理

民众政治心理,是指广大民众对于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老红军魏传统将军曾说过:“诗言志,歌咏言,然而心志终究是生活的反映。因此,产生于某一地区的革命历史歌谣就自然地成为当地人民斗争和情感的生动记录。”[3-1]在川陕苏区,苏区军民共同创作的红色歌谣约有上千首,这些红色歌谣既是革命斗争实践的形象记录,也是民众政治心理的现实写照。

(一)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和追求

长期以来,恶劣的生存环境、残酷的军阀统治、封建地主和高利贷者的血腥剥削,使川陕苏区的大多数群众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红军到来后,体恤民众疾苦,动员民众革命,唤起了他们对贫富差距的深切感触——“那富人,在人间,良田万顷,我穷人,衣与食,很费愁心。……那富人,他不做,有吃有剩,我穷人,做苦工,反不如人。”[2-2]强烈的对比促使广大民众开始觉醒,他们渴望民主,“穷人要想得自在,快快建立苏维埃”[3-2],“政权夺在手,建

立苏维埃,工农专政民主世界”[3-3];他们呼吁自由,“斩断礼教束缚,打倒封建势力”[3-4],“我的天,我的地,我的河来我的山,我的命运我掌管,我要江山我要权”[3-5];他们追求平等,“大路不平就要铲,世道不平就造反,参加红军闹革命,不平社会要推翻”[3-6],“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向前进,铲除世上不平等”[3-7]。表达了苏区民众对民主自由平等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二)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

共产党一到川陕,就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号,一心为穷人谋利益,“共产十大政纲,全为穷人主张……快快推翻反动统治,努力实行共产主义”[3-8]。在正确纲领路线的指引下,共产党带领苏区民众翻身解放,各项建设热火朝天,民众对共产党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认为,共产党就是红太阳——“巴山来了共产党,好比天上红太阳,阴坡阳坡都照亮,人间地狱变天堂”[3-9];共产党就是自己的亲爹娘——“我们都爱共产党,有党才有幸福享,分田分地坐江山,恩情胜过亲爹娘”[3-10];共产党就是自己的大恩人——“巴山顶顶连青天,一片云海不见边,比起恩人共产党,巴山太低海太浅”[4-1]。他们誓死跟随共产党,永不离弃——“火里无柴或不旺,灯里没油灯不亮,穷人离了共产党,黑暗行船无方向”[4-2],“庄家离土不能长,鱼儿离水不能养,婴儿不离亲生娘,穷人不离共产党”[4-3]。这种拥护和爱戴最终转化为海枯石烂的坚定信念,“云飞日走天不动。水涨船高路不移,一心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永不离”[4-4]。

(三)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

红军入川前,民众并不了解这支军队,加上当地军阀的反动宣传——“红军杀人放火”[5],甚至污蔑——红军是外来势力,民众起初并不支持红军。红军到来后,通过大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展土地革命,与民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赢得了民众充分的信任。民众认为红军就是自己的大救星——“巴山青松青又青,红军就是大救星,救了穷人多少命,巴山青松最知情”①,对红军产生了无比敬佩——“红军打仗硬是行,神机妙算赛孔明”[3-11],“红军打仗顶呱呱”[3-12]。尤其是在红军离开之时,当地民众依依不舍,场面感人,“红军前脚走,我都后脚跟,走一村,又一

①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歌谣选编(内部资料)[Z].2005:72.

63

村,泪珠双湿衣襟。爷爷拿出叶子烟,奶奶送上苍古

饼,剩下妈妈没啥送,怀里掏出线和针。两眼泪花花,半天才说话:衣服烂了早点补,针针线线连穷家”[4-5]。红军离开后,他们对红军十分怀念,并且坚信红军还会回来。“鲜花谢了还要开,红军走了还要来”[4-6],“五更起来想红军,雄鸡高唱天将明,夜夜都把亲人盼,红军何时转回程”[4-7]。认同感和信任感与日俱增。

(四)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川陕苏区民众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只有跟着红军干革命,才是求得民主自由平等、谋得自己幸福的可靠道路。为此,他们革命热情高涨,大力支持革命事业。“老子穷人有热血,枪杆送你进棺材”[3-13],穷人“上刀山,下火海,要给亲人把路带,革命不怕丢脑袋”①,“革命就要不怕死,杀了脑壳不怕疼”[3-14],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他们一方面积极做好对革命斗争经济上的支持,“打双草鞋送红军,根根谷草穷人心”[3-15],“我为红军补战袍,心甜哪觉五更寒”[3-16]。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扩红运动,“一心登天不怕高,一心造反不怕刀”[3-17],“不如革命打天下”[3-18],“只要还有一口气,跟着红军干革命”[3-19];“情哥哥,心上人,我送情哥当红军”[3-20],“穷哥穷妹心连心,手拉手儿跟红军”[3-21],“你当红军九十九,我等百年心不变”[3-22]。充分体现了苏区民众对革命事业的大力支持。

(五)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勤劳勇敢朴实的川陕苏区民众在共产党和红军的带领下,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苏维埃,苏维埃,穷人拉手走进来”[3-23],“起来,起来,快快起来,工农兵一齐起来,打倒那——国民党强盗狗奴才,巩固我——工农兵政权苏维埃”[3-24],“左贴:户户迎红军,右贴:家家乐共产”[3-25]。在革命进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领悟了革命的真谛,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压迫和剥削,共产主义多光明”[②-1],“有吃有穿又有用,世界得大同”[3-26]。为了这个理想社会早日到来,“刀枪要握紧,大步朝前迈”[3-27],“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插遍全中国”[②-2]。人人都满怀激情,憧憬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评析

政治心理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通过对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的剖析,不难看出,其政治心理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政治认知单纯。基于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感受,他们政治认知单纯,政治判断明确:军阀欺压他们,地主剥削他们,军阀地主就是敌人。如《刘湘罪恶歌》控诉了军阀统治的暴敛。共产党帮助他们,解放他们,共产党就是大救星。如《红军一心为穷人》则表达了对红军的认同与褒扬。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因此他们死心塌地跟着党和红军。

二是政治情感分明。川陕苏区民众的政治情感泾渭分明,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极是对封建反动势力的憎恨,一极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爱戴。如《红军就是大救星》和《国民党要垮杆》表达了民众对红军的好感和对国民党军阀的厌恶;《穷人日夜想红军》和《军阀遭天杀》抒发了民众对红军的热爱和对封建势力的憎恨;《红军好像山顶松》和《财主老爷把头低》描述了红军的高大和地主的猥琐;《红军好比亲爹娘》和《骂声保长不是人》体现出民众对红军的亲近和对封建势力的排斥。这种情感稳定而持久,有力地推动了川陕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

三是政治动机现实。川陕苏区民众的政治动机是具体而现实的。按照他们的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有吃有穿又有用”[3-28]。为什么要革命?因为“不干革命难翻身”[3-29],“不干革命腰难伸”[3-30]。怎么革命?就是“只要还有一口气,跟着红军干革命”[3-31]。革命可以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他们支持革命,乐于参加革命。

四是政治态度鲜明。在川陕苏区,广大民众的政治态度十分鲜明,那就是打倒一切反对派,积极建立苏维埃。如歌谣《是好是坏两分明》、《革命潮流高涨起》、《创作一个新世界》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苏区民众鲜明的政治态度。

以上四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不断演进

①孙伯和.南郑歌谣(内部资料)[Z].1988:49.

②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歌谣选编(内部资料)[Z].2005:18[-1],30[-2]. 64

升华。随着革命的深入和民众觉悟的提高,川陕苏区民众的政治心理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一)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是革命形势研判和政治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民众政治心理通常是基于现实生活状况而产出的情绪和诉求,直接反映了民众的心声。红军刚到川陕时,这里的民众对生活现状十分不满,他们抨击黑暗社会,控诉反动势力,渴望翻身做主。透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民众心声,共产党很快捕捉到川陕苏区的政治形势是十分不利于军阀和地主的,而对共产党和红军则是十分有利的。党和红军适时抓住了这一有利政治形势,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民众需求和利益的政策纲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免费教育。苏区民众欢天喜地,热情高涨,苏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

(二)对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的把握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革命事业的动员

每一次大的社会政治变革都需要动员千千万万民众参与,而动员民众最重要的是抓住民众的心理,尤其是政治心理。在川陕苏区,“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谋求社会公正合理,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是根据地民

众投身革命的直接政治心理动因。”[6]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正是把握了广大民众这一政治心理,利用多种形式不断地向民众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推翻反动势力,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谋求社会公正合理,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共产党的思想动员和革命实践激发出民众内心积累的巨大革命能量,推动着民众自觉把政治心理转化为革命行动,革命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江口县四区三乡观音庵村为例,“该村107户中,有33人参加了红军,44人参加了地方武装。”[①-1]与此同时,各种群众团体纷纷建立,“如工会、贫农团、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少先队、童子团等,真是个个有组织,个个闹革命。”[①-2]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高尔基曾说过:民歌是和悲观主义绝缘的。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川陕苏区军民共同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用真心和真情演绎了一首首经典的红色旋律,反映出高涨的战斗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适时抓住民众的政治诉求,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从而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研究民众政治心理,把握民心向背,不仅是对当时革命胜利的有力注释,更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温贤美.川陕革命根据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123-124[-2].

[2]刘朝汉等.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Z].汉中:中共汉中地委党史办公室,1987:10[-1],60[-2].

[3]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革命历史歌谣[Z].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1],38[-2],13[-3],26[-4],41[-5],29[-6],106[-7],167-170[-8],37[-9],37-38[-10],135[-11],131[-12],61[-13],128[-14],65[-15],127[-16],132[-17],28[-18],51[-19],94[-20],94-95[-21],98[-22],38-39[-23],108[-24],72[-25],3[-26],9[-27],3[-28],27[-29],29[-30],51[-31].

[4]陕西省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陕南革命歌谣选[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55[-1],56[-2],58[-3],60[-4],169[-5],143[-6],141[-7].

[5]四川大学等.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4.

[6]曹敏华.革命根据地社会变动与民众社会心理嬗变[J].北京: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6):57.

(责任编辑于朝霞)①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内部资料)[Z].2005:215[-1],54[-2].65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A 4、A 5、B 6、A 7、C 8、A 9、B 10、A 11、C 12、C 13、 A 14、A 15、A 二、多项选择题1、ACE 2、AD 3、ACDE 4、BE 5、A B 6、A.B 7、AB 8、CDE 9、ABCDE 10、ACDE 11、ABCDE 12、ABCDE 13、ACE 14、BD 15、AC 三、名词解释题 1、传播管理说这类定义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 职能。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P3)2、公共关系状 态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 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也是组织公 共关系活动的结果。(P10)3、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 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相处和交往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的公众环境状态中比较直观的方面。公共关系“好”还是“不好”,从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就可以直接判断。(P16)4、形象(P18)5、人际关系主 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主要从 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P21)6、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 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 态的客观标志。这种舆论反映和评价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 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P17)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观念、协调观念? P12 2、为什么说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 P13-14 3、 为什么说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15-16 五、论述题 1、从关系、职能、学科的角度论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要点:公关本质属性;分别阐述关系、职能、 学科性质。(P7-8)2、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要点:人际关系;(1)联系(内容、 方法)(2)区别(主体、对象、内容、方式)P21 3、试述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要点:人群关系;(1)联系;(2)区别P21-22 4、试分析公共关系有代表性的七种定义?P2-3 六、案例分析题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活动—《中国名牌》杂志社的公关创意 知识点: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 从背景上(历史、立场)进行项目调查,得出结论:回归这一天,一个民族的沧桑荣辱将在这时刻凝 聚升华。当时离回归只剩3年半过渡期。寻求一种能充分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信念与浓烈企盼之情的 特殊活动方式,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与历史作用。 开展了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目的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切入点是倒计时;焦点、层次和时间到位;得 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分析评点:(1)舆论影响、社会效应,堪称“中国公关史上值得一书的大手笔”。(2)精妙的创意:倒 计时版设置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公关策划找到了一个最佳着落点。(3)高层次、长跨度、大规模: ①规模最大倒计时牌面积达153.6平方米);②受众面最广;③活动时间最长,前后历时 925天;④新闻媒 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频率最多。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 朱丽翔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日益提到重要位置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在各领域开展的重要工作,它使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得以宣传、贯彻,使全党、全民思想得以统一,使上层建筑得以巩固。然而,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民众的思想、心态呈多元化发展,因此,新形势下,要广大民众自觉地贯彻党中央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将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个人自律,社会呈现出稳定、繁荣、发展的局面,除了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赖于在民众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之处。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貌似分属两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但追根溯源,二者却有着某些共同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同属意识形态范畴。 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思想政治即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即指的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基本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用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 心理也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据心理学家研究观察得出结论:心理健康的大致标准是:①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②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乐观的心情。 ③意志坚强可控。④人格完整,个性和谐。⑤良好的人际关系。⑥自信而有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产生之后,而心理学则是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的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要解决的根本理论问题,是通过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不断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心理与人脑的关系,探讨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心理及行为因素,以促进和保持人类心理健康。 可以看到,二者都同属意识形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阐明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一旦产生或思想一旦反映外界的客观规律,就具有反作用现实的能动作用。意识包括的范畴很广泛,除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还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思想政治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而心理健康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一般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 其次,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都包含有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元素。 思想政治指的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进行思想、信念、品德的教育。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必经阶段,这也是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心理健康指的是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反映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自我行为调节能力。这种

道德与法治(政治)真题分类解析汇编第期专题青春期心理矛盾情绪含解析

专题01 青春期心理矛盾、情绪 1.(湖南省郴州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思想品德试题)期末考试成绩揭晓前夕,兰兰感到心烦气躁,于是约上好朋友花花到操场上打羽毛球。运动完之后,她的心情好多了。兰兰运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是A.理智控制法 B.认知调节法 C.合理宣泄法 D.理性升华法 【答案】C 【解析】 【点睛】调控情绪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注意转移法、理智控制法、合理宣泄法、改变认知法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但是一定要注意,调控情绪的方法不能随意运用。2.(江苏省盐城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度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协调而致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牌,忧伤肺,恐伤肾”。这启示我们要 A.心如止水,勿喜勿悲 B.调控情绪,合理宣泄 C.战胜挫折,珍爱生命 D.拒绝诱惑,防止刺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七情过度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协调而致病”一句话说明消极情绪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控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B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A中的“勿喜勿悲”说法错误,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喜和悲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C的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说明战胜挫折这一观点;D中的“防止刺激”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我们无法防止。这三项应排除。故该题选B。 3.(2018年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欣欣明天要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她在家紧张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看完一段喜剧小品后,她渐渐平静下来了。欣欣这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合理宣泄 B.自我宽慰 C.改变环境 D.转移注意力 【答案】D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17009335.html,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 1、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 2、构建我国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3、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4、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 5、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 6、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 7、A Review of Debates within Political Psychology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述评 8、情感与认同——政治心理学的孪生子 9、论政治心理学在和平与冲突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10、试论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1、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探微——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2、利益互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13、米山桂三先生遺稿「政治心理学講義」草稿 (米山桂三先生追悼論文集) 14、恐惧与宪政:宪政的政治心理学基础 15、领导心理学与政治心理学的交叉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 17、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 18、政治心理学:内容、价值与方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17009335.html, 19、“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 20、政治心理学 二、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1、政治心理学的源流与发展动向 2、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官僚个体与组织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基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 4、洞悉学生心态强化德育教育——兼论政治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5、人,政治,心理学(中)——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6、人,政治,心理学(上)——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7、人,政治,心理学(下)——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8、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9、政治心理学的若干例证性研究 10、思想政治心理学差异同一模式的实践应用 11、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12、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安置小区基层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 14、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15、联盟凝聚力的政治心理学探究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17、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分析评点:(1)舆论影响、社会效应,堪称“中国公关史上值得一书的大手笔”。(2)精妙的创意:倒计时版设置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公关策划找到了一个最佳着落点。(3)高层次、长跨度、大规模:①规模最大倒计时牌面积达153.6平方米);②受众面最广;③活动时间最长,前后历时925天;④新闻媒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频率最多。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1、A2、C3、D4、A5、D6、A7、D8、B9、C10、C11、A12、A13、D14、A15、A16、D17、B18、A19、A20、B 二、多项选择题1、DE2、ABCE3、ABC4、ACDE5、ABCD6、ACDE7、ABD8、ABD9、BCD10、CD11、DE12、BC13、DE14、AD15、BC 三、名词解释 1、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P31) 2、报刊宣传活动指某公司、某组织所雇佣的人员为了本公司、本组织的利益在报刊上进行的宣传活动。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是巴纳姆时期的显著特点。(P27) 3、门户开放原则(P29) 4、“便士报”运动(P27) 5、“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上出现了报刊宣传活动,报界掀起了一场“便士报”运动,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满,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实业界那些“强盗大王”的恶劣丑闻,发表了两万多篇揭丑文章,同时还有社论和漫画,这就是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P28) 四、简答题 1、简述艾维·李对公共关系的贡献?P29-30 2、简述爱德华·伯尼斯对公共关系的贡献?P30 3、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的卓越传播的三个层次是什么?P31 4、简述公共关系在西方的发展?P32-33 5、现在国际公共关系的趋势是什么?P44 6、为什么说古代时期是公共关系产生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4-11-24T10:00:38.50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高庆峰 [导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高庆峰 0753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关键词】: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德育联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还有,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的原因如下: 1、目的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统一性是二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2、关系的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3、德育的联结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与“心育”目标的有机统一呢? 第一,首先必须加强政治教师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的观念。 “没有心理教育的观念,就不会有心理教育的活动。”观念先于行动并指导行动。据调查发现,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政治老师上课缺乏完整意义上的心理教育观念,有的把教学和心理教育分开,有的则是不自觉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老师往往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诸如厌学、逆反心理等不良心理现象.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是更多地采用属于心理疏导的方法,而是用一般的说教或行政的、强硬的手段,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政治老师只有牢固确立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的观念,才能指导其教学、教育活动。并促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运用或不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转变为经常运用或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心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在课堂教案中加设心理教育的情意目标。 一般政治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较为注重认知目标,教案一般由这几个部分组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在这样一个教案中一般很难使老师注重心理教育这一环节。如果在设计的政治教案中填加心理教育的目标,在教案中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后面都有心理学方面的原理、目标等,并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得失的同时能认真总结心理教育目标有无实现,并经常思考怎样进一步改进,我们何愁学生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教学效果不会提高呢? 第三,充分重视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力求做到知、信、情、意、行的统一。 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政治课教学是从间接经验开始的,这和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同,学生在参加学习的认识过程中伴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而在其情意过程中则伴有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这就明确向政治教师提出其课堂教学心须做到“知、信、情、意、行”的统一。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即让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理论;而在“知”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设计;使学生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培养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感情上引起共鸣,通过“情”来使学生达到“信”其‘知”;然而中学生心理易变的特点必然会使学生“情”波动,“信”动摇,“知”淡忘,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人格力量的感化、意志力的培养等方法来坚“信”其所学之“知”,并通过实践,如讨论、社会调查等“行”来巩固—切。从实质上看,心理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就是“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一个政治老师如果能把这五者融入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渗透过程,一个能把这五者集于一身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学生。 长期实践证明,凡是能把政治课教学和心理教育有机巧妙地融合、渗透,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紧紧结合心理学原理方法,并能坚持以此指导实践,就能调节好政治课气氛,启发学生,达到师生‘和谐共振”,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公众。我选一个同学回答。 大家都知道,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成败,最终都要落实在公共关系对象的影响效果上,所以我们要认清公众的特征了解公众。 因为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公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行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产生这些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主要是因为啊,公众的不同的心理差异;所以我们掌握公众的不同的心理差异,就是为了确定,公共关系的特定的战略和具体的战术。 首先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 就是有一次啊,在台湾的两家主要的报纸上面呢,同时刊登了一个漫画式的机车广告;这个广告的文字说明是:“买机车请您慎重考虑,今天不要买机车, 请您稍后六天,一部让您一想不到的好机车就要来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这个文字广告依旧只是把第六改成第五,把五改成四;到了第四天这个文字说明改动为,请在稍后三天,要买机车您就会看到外形,耗油量,马力,耐用度等等,有一部与众不同的好机车马上就要来了;到了第五天文字说明又改为让你久候的这部外形,冲力,耐用度,省油都能让您满意的野狼

125机车就要来了,烦您再稍后两天;到了第六天,文字说明为让您久候的野狼125机车明天就要来了!到第七天野狼冲上市场,立即引起了轰动,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是利用悬念的手法,引起公众的心理冲动;最终达到了打开产品销路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证。新产品上市啊一般都要以公关为先导,让公众啊知道从而产生兴趣,产生一种购买欲望;这样投放市场以后呢会激发公众的一种购买行为。 以上这个例证啊,使我们看到了分析和研究公众的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这些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今天呢我们讲解主要的几个因素。 第一种,价值观。什么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人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坏,善恶,是非或重要性的一个评价。比方说,人们对荣辱,平等,自由,幸福都有一些好坏,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在人们心目当中就构成了价值体系;价值观是引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价值观呢? 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比方说,在一栋大楼里面啊,住着不同民族的人,这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 教育科学学院 09心理班王晴萱 20091101300 摘要: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起源于对政治现象中政治人的精神与生理的关注,故此,对于政治人格的精神病理学研究是这门学科的主题。从概念界定到研究方法等方面,精神分析既促进了人格研究的深化和成型,又给政治——人格分析法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现状展望人格政治分析法 一、政治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具体说它是一个双向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一方面,它研究心理活动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和表现形式,揭示政治活动中的心理规律, 如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观、态度、知觉、情绪等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研究政治活动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规律,如政治系统、政治事件等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不是在我国产生的,虽然我国古代社 会各派各家也都有许多政治心理思想的论述,但都是和其他思想融合在一起论 述的。人们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却是在本世纪,在国外产生的。1908 年,英国作家沃勒斯发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表示出对政治中心理问题的极大兴趣, 因而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心理学的 创始人。最早将心理学和政治学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 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查理.E.梅里亚姆。他在1925 年出版的《政治学的 新特征》一书中提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是政治行为,但人们的政治行为反映着 行为者特定的心理因素,提倡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去,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过程、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进行详细调查和微 观研究。 到五十年代,政治心理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大量心理学家开始从事政 治心理学研究,他们用独特的方法使学科研究日趋成熟,代表人物有艾克森、艾多尔诺等人。六十年代的政治心理学研究也有其特点,研究人员日益重视对心理的政治研究,如动机研究,政治领导研究以及政治社会化研究等。1968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成立了政治心理学分会,标志着政治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七十年代后, 政治心理学迅速发展,它以独立自觉的科学姿态出现在学术舞台上。1973年,由克努森编辑出版了的《政治心理学手册》,全面介绍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研究范围,理论和研究方法。1974年,威廉.F.斯通出版了《政治心理学》教科书,标志着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1978年1月,国际政治心理学会成立, 会员主要是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及少量的对政治心理学感兴趣的政府官员, 学会出版了两种政治心理学杂志:《政治心理学》和《微观政治学》。 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政治动机、政治社会化、政 治个性、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基本涵括了从个体到团体的各类政治活动的整 个过程。这五个方面分别着重研究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的推动力量,包括政 治动机的定义、本质、形成条件与种类;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念、知识和个性的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世界范围内心理疾病的高流行率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公众关于心理疾病知识的缺乏,观念的误区以及污名态度,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心理疾病患者的专业求助,也直接影响了心理疾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和疾病康复,甚至阻碍了国家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公众心理疾病观研究,寻找减少公众对心理疾病及其患者污名的有效途径,成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目前心理疾病观的许多研究都来自西方文化背景。 首先,研究问题过于零散,未能深入地分析公众对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观念二者的结构关系。其次,公众的观念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导致西方以个人主义文化为特征的社会背景下的心理疾病观,可能不适宜于以集体主义文化为特征的中国社会。基于以上两点,本研究提出了心理疾病观的层级结构系统假设:心理疾病观包含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对患者态度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是一个存在层级结构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描述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的内容以及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探寻并验证影响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态度的核心维度。 研究一采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公众心理疾病观在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对患者态度三个部分上的具体内容。共有183名超过18周岁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被试参与了调查。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在公众眼里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不同,其症状可以自愈;“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是存在本质差异的不同类别;对心理疾病的表征以传统的“精神病”为原型;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更可怕,因为心理疾病被视为难以掌控的极端异常,会导致患者不可恢复的彻底损伤和被社会抛弃的悲惨命运;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表现出包含不同程度的消极的社会拒绝和积极的社会接纳的多种成分并存的状况。研究二采用自编的《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问卷》探索并验证心理疾病观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患者态度三部分各自的维度结构。 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不同年龄、职业和社会阶层的1375名被试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知识性内容中,对心理疾病患者表现的认识包含社会破坏行为、言语表现异常、人际关系异常、外表神情异常、思想观念异常、情绪异常、思维特点异常,共七个维度;关于心理疾病的原因认识包含社会风气及环境、

2017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哪个学者提出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A、顾颉刚 B、吴泽霖 C、吴文藻 D、费孝通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谁提出了“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A、卢梭 B、柏拉图 C、孟德斯鸠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下列选项属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的是()。 A、了解“异文化” B、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 C、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我的答案:AB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掌握关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知识。()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谁是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A、马林诺夫斯基 B、布厄迪 C、弗雷泽 D、博厄斯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菊与刀》对()的国民性进行研究。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韩国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国民性研究的初始目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菊花与刀》不属于社会学倾向的研究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A、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 B、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C、以上都是 D、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谁创造了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 A、许烺光 B、费孝通 C、鸟居龙藏 D、马林诺夫斯基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也包括人的身体进化过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不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我的答案:×得分:0.0分 文化与文明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明的物质造物不包括()。 A、运河 B、机械 C、道路 D、社团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文明造物不包括()。 A、社会造物 B、物质造物

公共关系学第6—12章课堂笔记

作者:韩旺辰版权所有任何机构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公共关系》课堂笔记 第六章公众心理 一,学习建议 本章是讲授心理的。内容较多,较为杂乱,但是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思路要清晰.思路清晰了,弄清楚每个心理知识要掌握哪几方面内容,就容易掌握了。 二,本章知识脉络 知觉 需要 态度 公众心理流言 流行 舆论 价值观 团体压力 逆反心理 知觉的定义 客观原因 知觉知觉的选择性 主观原因 首因效应(名词解释) 知觉的偏见近因效应(名词解释) 晕论效应(名词解释) 定型作用(名词解释) 需要的定义(名词解释) 需要的五个层级 需要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需要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第137页最后一行) 态度的定义 态度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特性 影响与改变态度的因素(态度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说服者的条件 霍夫兰的说服模式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问题的排列技巧 流行的定义(三方面含义) 时髦与时狂 流行流行的特点 追求流行的类型 追求流行的心理(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流言的定义 流言的类型 流言流言内容变化的三阶段 如何制止流言 舆论的定义 舆论的特征 舆论舆论的结构 舆论的作用 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影响价值观的因素 价值观的类型 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决定是否从众的因素 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如何防止产生逆反心理 第七章公共关系过程 一,学习建议

本章是讲授公共关系三要素中的“传播”重点章节,内容十分重点,也是考试出题的”大户”。 同学在学习时要格外加以注意。本章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公共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另部分是讲授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内容。 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公共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 公共关系管理的相关因素 二,本章知识脉络公共关系调查 四步工作法公共关系策划 公共关系实施 公共关系评估 第一节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模式 一,公关关系管理的定义。 二,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1)增强公共关系工作的系统性; (2)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可控性; (3)加强公共关系工作的预测性; (4)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成熟性。 三,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 (1)四步工作法; (2)六部工作法; 四,在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2)主体因素;(3)传播技术因素。 第二节公关调查四步工作法中的第一步----公共关系调查 组织实态分析 组织形象分析员工阶层分析 管理层分析 决策层分析 一,公共关系调查找到公众 组织实际形象测评组织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组织 组织形象要素分析 组织形象差距分析要求会填写“组织形象差距分析图” 二,知名度与美誉度。

政治心理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17009335.html, 政治心理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系 作者:秦可馨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 摘要:政治参与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参与情况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政治心理维度,分析政治知识、满意度、民主或权威意识、政治效能感对大学生投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知识与外部效能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期望此发现能够对今后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奠定实证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政治知识,政治效能感 一、研究缘起 公民的政治参与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今大学生群体的活跃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多方面的行为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知识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一国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作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可能直接影响到一国的政治发展情况,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情况与影响因素,以期对今后推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实证依据,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综述 政治参与作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视角也比较多元化。王绍光(2008)分析了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传统社会结构——蜂窝型结构,在不同时期对政治参与的不同影响。信任、社会网络因素对政治参与不具统计显著性;而社会资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其中社团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社会网络资源越多者,越可能参与维权抗争。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事实上构成了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挑战。教育水平是体制化文化资本的一种体现,文化资本的外延大于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国内知名学者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条主线。第一条是从外部因素的影响来考察,重点分析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地位等对国内政治参与的影响;第二条主线是从内部因素即个体心理角来考察,分析政治心理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包括了政治效能感、政治知识、政治满意度、权威主义人格等;第三条主线则是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大背景,在此条件下分析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新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第五章 公众心理分析(二)》

第四节公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一、时尚与流行 1、时尚与流行的概念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产生的某种非常规的流行现象。 流行与时尚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流行时时尚得以普及、扩布、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时尚则是流行的必然结果。 正是由于流行与时尚的关系如此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乃至相关学科的研究中,人们对这个概念往往是混用的。 时尚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也表现在公众的整个生活方式上。时尚既可以发生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之上(如衣着、法式),也可以发生在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内容与方式上(如语言和娱乐形式上),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之上(如婚恋对象和职业的选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时尚表现出的是对某种行为模式的遵从和追求。时尚涉及的范围极广,从现时的社会生活来看,有流行语、流行歌曲、流行色、流行服装等等。 (2)体现时尚的某种行为模式是为相当一部分人所追求的,起码为某一类中的大多数所追求。 (3)时尚有着明显的时间或时代特征。如果这一社会风尚经久不衰,就会被人们所吸收和同化,从而成为一个社会或民族的习惯与传统。

如中山装这种现在被视为“传统”的服装,在民国初年就是一种时尚。 2、时尚的传播与公共关系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时尚是建立在个别人的创造和多数人相互模仿基础上的社会现象。 他所描述的时尚的传播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越来越大的瀑布式传播,即从社会上层的始作俑者开始,按层次向下,逐渐流行于社会下层的一般公众。传统社会的时尚方式大抵如此,由于社会交往凭借的是人际之间的沟通,故社会上的某一时尚只能逐渐流行开来。它必须经历从何社会上层到中层再到下层的纵向传播与同一阶层中的横向传播两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交通的便捷,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无所不在,时尚的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那些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教育水准有密切联系的时尚仍以传统的“瀑布式”方式传播外,一般的时尚开始以一种“漫水式”方式,从时尚的传播中心在一般大众之中横向传播开来。 当今社会,借助时尚元素,将品牌以及企业理念进行广泛传播,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宣传方式。无论产品外观活是功能的设计,还是代言人的形象,“时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趋势或追求。 【案例】 沙宣模特的形象将时尚的品牌理念带给消费者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会信 0905 李媛 2009160755 一位学生说, 以前他很愿意帮助别人, 心理上也很坦然。但思想政治课老师说一个人要具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并举了大学生张华舍命救人的例子,此后他反而很迷惑了。当他再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他想到的却是:该不该帮?怎样帮不算自私?怎样才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什么时候要舍生忘死?他被这些不该有的问题缠住了。某大学一男一女两位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抢一个位置而互相挥巴掌, 矛盾不断激化, 引发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冲突, 谁做工作都不见效,最后闹到了学校。一些老师和同学说,哪一方忍让一点,事情都可以圆满解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 ,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的教育实施者是人 , 工作对象也是人 ,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就是人对人做工作 , 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 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都必然要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潜在制约。因此 ,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 , 就必须探索人的人性基础 , 从现实的人出发 , 综合考虑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合乎人性基础 , 这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 , 合乎人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 不合乎人性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 ,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 就要以人性为基础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理论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问题, 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论, 形成了不同观点, 主要有以下三 种:[2](1相互分离说这种学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分为两个轨道开展的, 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进行, 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互相之间没有必然的

心理、行为与文化课后答案.

1.1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印到教徒的宗教圣地是瓦拉纳西的横河: 对 1 【单选题】提出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者是(C)。 A吴泽霖 B顾颉刚 C费孝通 D吴文藻 2 【单选题】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的人是(B)。 A柏拉图 B卢梭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3 【单选题】关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D)。 A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 B了解“异文化” C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D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 4 【判断题】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关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知识。(X)

2.1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的人类学家。 1 【单选题】关于文化与人格学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 B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 C认为青年的反抗性是一种文化现象 D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先天决定的 2 【单选题】《菊与刀》是一本关于()国民性研究的学术著作。(B) 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印度 3 【判断题】国民性研究的初始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V) 4 【判断题】《菊花与刀》属于社会学倾向的研究著作。(x)

2.2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 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错 1 【单选题】大英百科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是由(C)提出的。 A博厄斯 B列维斯特劳斯 C埃杜阿德比.泰勒 D摩尔根 2 【单选题】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是(D)。 A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B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 C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D以上都是 3 【判断题】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X) 4 【判断题】人的身体进化过程也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V)

晚清农民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嬗变_李云

晚清农民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嬗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李 云 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古代进入近代,1911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寿终正寝。史学界一般把1840-1911期间称为“晚清”。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恶化,作为晚清王朝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在面对帝国主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时,既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又采取了激烈的反抗行为,生成了许多为古代农民所不具备的政治特质。 一、晚清时期的社会震荡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或社会震荡必然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是生活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一旦社会情境、社会实践发生改变,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也必然打上社会震荡的烙印。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说:“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变化也正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随后的一系列其他战争,使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被彻底“解构”,至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临近了历史循环的尾声”(1)。这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对晚清农民的政治心理与行为模式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政治局势动荡不定。从宏观视角来看,“外患内忧”是晚清政治局势的典型特征。宏观政治动荡见诸于乡村社会即乡村政治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为农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凸显且加剧。前者主要是由帝国主义修建铁路、建立教堂等掠占农田所导致;后者则由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所导致。当时,封建剥削加剧的突出表现:一是统治者、豪强门阀及土豪劣绅依仗权势,大肆霸占土地,致使“富者田联仟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二是清王朝的战争赔款及乡村地主的沉重地租和高利贷盘剥又使农民度日如年。两个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农民由赤贫如洗”而“开始愤懑激怒,进行反抗”。 第二,小农自然经济趋于解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的人口已由原来的2-2.5亿,急剧增长为1850年的4.1-4.3亿(2),庞大的人口压力使乡村人地矛盾特别尖锐,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由此,古老的农耕文明在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再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入侵强行剪断了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纽带,使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农业开始分离。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国农民赖以为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农村商品经济开始起步。有研究表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少地区农家生活资料的约三分之一源于购买,农业产品的约二分之一用以出售(3)。这说明,传统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性开始消退。 乡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晚清农民的政治心理与行为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乡村长期以来不与外界发生交往的封闭状态开始打破,近代化的因素、外部的信息开始进入乡村,这对农民的政治眼界、政治认知及政治交往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晚清乡村自然经济的解体毕竟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框架之下,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破坏不是造成中国农产品严重的产销危机,就是造成市场货物奇缺、物价高涨,因而此时的农民越是走向市场,就越是趋于破产和贫困。严重生存危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反抗情绪日渐积蓄。 第三,宗族关系趋于松弛。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入侵,动摇了宗族血缘关系赖以生长的基础。由此,不仅普通农民开始了地域流动,而且乡村精英也开始了城市流动。两种流动的结果导致了封建宗法统治已近15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