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优化提升

一、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土地政策

1.梭伦改革中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对应训练]

1.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最终却失败了。如果从变法措施来看,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

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度

解析:选B。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方田均税法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损害最大,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成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

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应训练]

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

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而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三、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从原因上看: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四种类型。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从性质上看: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3.改革的启示

(1)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从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情况看,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层,要实行改革,必须首先统一上层的认识和立场,这就要造成强大的舆论。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情况,人们反对改革的主要原因,一是囿于认识,二是羁于利益。二者又是互动的,由于认识短浅而羁于私利,由于羁于私利而认识短浅。变法必然伴随着一些利益调整,权贵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往往会竭力反对变法。

(2)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否可行,是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最高统治者必须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中间难免会出现矛盾、曲折和反复。国家最高统治者改革的决心如何,往往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4)变法时机的选择要适宜: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改革者,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改革的。如商鞅选择在“诸侯卑秦”,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决心继承先人之志,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之后,西行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于是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成功。

(5)军事改革要系统运筹并周密施行:军事改革是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有一些比较单纯的军事改革,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但大部分军事改革都是被纳入整个国家改革之中的,是国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都是如此。

(6)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应训练]

3.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因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而归于失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例如变法中虽然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仍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

■真题练———————————————————

1.(2018·高考海南卷)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

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促进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5·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常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动机以及结果等角度说

明。

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2013·高考山东卷)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1)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如“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民间怨恨新法”等。(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既要看到话本的史料价值,又要注意其可信度。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自选练———————————————————

1.(2019·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较也。

——摘编自(宋)蔡襄《养兵之费》材料二(宋)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摘编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臣谓宜令天下州郡,岁结群吏之课,必先疏其功过之状,则又以善恶深浅而相补除。第为三等,直云某人居某职事,能举其职,尝建立某功,事有利于民……其书过罚约此。凡郡县众吏,长吏亲书之,其守悴之成,则转运使、提点刑狱分校定之。逐部州郡设月日期套集,上于二司……伏望朝廷慎选才识之士,以授考功之职,益曾其员。

——摘编自(宋)张方平《刍荛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的主张与同期哪场改革的核心观点类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广设官职和大量养兵,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其二,边境民族矛盾尖锐,边患严峻加剧财政耗费;其三,向少数民族政权输纳岁币。

(2)第一小问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主张与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相似;第二小问失败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改革触动整个官僚体制,导致大量既得利益官员的反对;其二,改革的进度过急,力度过大;其三,北宋高度集权的体制。

答案:(1)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广设官职和大量养兵,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边境民族矛盾尖锐,边患严峻加剧财政耗费;向少数民族政权输纳岁币。

(2)庆历新政(或范仲淹改革)。

失败原因:改革触动整个官僚体制,导致大量既得利益官员的反对;改革的进度过急,力度过大;北宋高度集权的体制。

2.(2019·扬州调研)理财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曾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这些话清楚地说明了,要想解决财政困难,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去其(指农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达到这个目的,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差役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限制中,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反映出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着什么问题?据材料分析,“抑兼并”关键是要调节哪三者的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财政危机。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为国家(政府)、地主(豪强)与农民的关系。(2)第一小问不足,根据材料“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未能在变法开始立刻推行、局限在少数地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统治者、反对派、时机三个角度回答。(3)根据材料“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1)问题:财政危机(积贫局面;“三冗”问题)。关系:国家(政府)、地主(豪强)与农民的关系。

(2)不足:未能在变法开始立刻推行,或推行迟缓;局限在少数地区,或未能在全国推广。原因:统治者推行改革的摇摆不定(宋神宗的动摇);改革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改革的时机不成熟。

(3)积极影响: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3.(2019·宿迁期末)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材料二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朝廷每一令下……以扰百姓”得出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得出教育的弊端,科举制的弊端。(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于是改法……兼《论语》《孟子》”得出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据材料二“又立新科明法……亦试律令出官”得出改变官员选用办法。第二小问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培养了治国人才,宣传了变法,但没有收到很好效果。

答案:(1)表现: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原因:教育的弊端;科举制的弊端。

(2)举措: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改变官员选用办法。效果:培养了治国人才;宣传了变法;但收效甚微。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三冗”问题

解析:选D。材料“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反映了北宋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财政负担沉重,故D项正确;北宋经济并未衰退,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有发展,故排除A项;起义频繁不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北宋有“冗兵”特点,不是兵力不足,故排除C项。

2.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A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解析:选A。材料表明北宋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宋英宗时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大很多,可见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故选A项。B项内容符合北宋的社会现实,但却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危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财政支出的项目,排除D项。

3.“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反映的是北宋西北党项族和北部的契丹族严重威胁北宋政权的安全,故D项正确;材料显然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也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故A、B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北宋士兵过多的现象,故C项错误。

4.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

C.盐铁专营D.市舶制度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A项。

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上。这说明( )

A.看到科举制存在的弊端

B.改革只注重品行和学识

C.否定了科举制度的存在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上”推知王安石已经看到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僵化死板的弊端,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推知选拔更重视真才实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推知王安石只是改革科举而非否定科举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地方教育,故D项错误。

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B。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项正确。

7.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的主要依据是( )

A.他在青少年时代学以致用,立志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B.他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C.他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百折不挠

D.他屡次进谏,终被起用为宰相

解析:选C。王安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推进变法,百折不挠,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给人留下固执任性、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印象,故被称为“拗相公”,故C项正确。

8.关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扰民。对此,你认为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 )

A.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

B.封建小农阶级

C.客观立场,综合看待

D.封建中小地主阶级

解析:选C。王安石变法综合调节了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对各阶级的影响各有不同。而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一,主要是受其研究角度、阶级立场等的影响。对此,我们应持客观的立场,综合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它。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2019·山西六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7分)

解析:(1)根据材料“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可知,纲纪法度不力;根据材料“官壅于下”

可知,官员机构重叠;根据材料“民困于外”可知,人民生活困苦;根据材料“夷狄骄盛”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根据材料“寇盗横炽”可知,盗寇横行。(2)根据材料“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可知正本清源,改革科举制专以辞赋取士的旧制,注重考试策论,选拔真正的经世济民之才。

答案:(1)问题:政府吏治腐败;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民生活困难;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根本措施:正本清源,改革用人体制,纠正原科举考试过于重视辞赋的弊端,注重科举考试策论,选拔能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并有才识的官吏。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藏着失败的祸患。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8分)

(2)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7分)

解析:(1)结合变法的措施,选择其中一个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分析。如免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2)结合关键词“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等信息,从用人、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1)免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2)建议: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11.(2019·南通检测)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钱例”,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8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7分)

解析:(1)第一小问动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富国强兵,据材料“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得出保护农民利益;第二小问实际效果,据材料“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得出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据材料“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得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据材料“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得出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据材料“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得出强行摊派,据材料“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青苗法公布时宣称……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得出失信于民;第二小问启示,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答案:(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庆历变法时,欧阳修和范仲淹就提出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目标与王安石相似。王安石于是在变法时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二对此,司马光上疏指出:“……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神宗皇帝深鉴其失,于是悉罢诗赋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赞同)己者取,异己者黜(罢黜)。使圣人坦明之言,转而陷于奇僻;先王中正之道,流而入于异端……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举措的主要特点。(不得摘抄材料)(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光对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的观点。(7分)

解析:(1)主要特点,根据“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得出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根据“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得出突出儒学的作用;根据“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得出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根据“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得出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2)观点,根据“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得出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根据“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得出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答案:(1)主要特点: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儒学的作用;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2)观点: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航海家国籍开辟的新航线所经大洋扶持国家方向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葡萄牙向东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西班牙向西 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大西洋、印度洋葡萄牙向东 1519-1522年麦哲伦等葡萄牙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 (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 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 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 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 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 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 【技法攻略】 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 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021人民版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学案

2021人民版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 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积贫、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缘故;; 2、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缘故和教训; 3、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关心学生逐步把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知识导学】A级(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 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止和破坏;王安石提出“”的思想,坚持变法;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做了宰相,废止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摸索探究】B级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什么缘故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如何样? (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 (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阻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定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期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C级2、分析变法失败的缘故 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剂,并没有从全然上解决封建社会的要紧矛盾;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抗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猛烈反对;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坚决 C级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3)关怀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知识导学】A级(二)、二、积贫局面的改善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主要内容: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3.历史作用:⑴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⑵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知识疏理】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

于。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

(二)强兵之法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取士,在《》《书》《易》《》《》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合称《》) 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长春市第五中学导学案 教师: 程亮 学案9 辉煌灿烂的文学 目标导航 课堂自学、探究 一、从《诗经》到唐诗 探究点1 楚辞的文学特点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材料出自《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点2 汉赋的文学体裁特点 材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上林赋》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汉赋这一文学体裁有何特点? 探究点3 唐诗体现的时代特点 材料感受李白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长江的浩淼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互补]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人民版) [重点精讲]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二、宋词和元曲 探究点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耆卿(柳永)?”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倾倒。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2018-2019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学习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 2.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措施及内容 类别措施内容 富 国 之 法 农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需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公用水渠需“疏通均济” 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照贫富等第收取 免役钱,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商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均输法 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采购物资 强 兵 之 法 兵 保甲法政府把农户编为保甲,农闲练兵,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 工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取 士 之 法 士 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取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 【概念阐释】将兵法

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 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主题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史料研读] 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司马光《传家集》 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实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 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 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 底-10 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1918.10 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1922.2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 《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 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王安石变法背景导学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准确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北宋中期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3、复述庆历新政的内容,总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并比较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加深对 改革背景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导学】 A级(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表现:; 【思考探究】 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知识导学】 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统兵将领有无,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②,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思考探究】 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原因: 影响: 冗兵原因: 影响: 冗费原因: 影响: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 弊 【知识导学】 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制度;改革;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 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C级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 (A级)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 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