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与展望

对 生 物 技 术 的 认 识 与 展 望 系别:xxx 专业:xxx 姓名:xxx 学号:xxx

生物技术,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开发和利用,其应用领域涉及到各个行业,并推动了一些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当前的生物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的初阶段,但是科学家断言,21实际将是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一门科学技术。通常它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化工程。现代生物技术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全国生物技术的工厂数量在快速增加,目前在中国约有500多家民营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中约有300多家企业集中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技术与产业已经开始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探索发现到产业化的转变。为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中央财政安排每年都安排几百个亿的资金,同时带动企业投资到11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内越来越多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获得投资机构的投资。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到6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迅速提高到11%;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50倍。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进入临床试验,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经批准正在进行试验。同时,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生物科技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生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 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 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 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

图1 重庆市地层区划图

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 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Ⅱ3、八面山分区(仅包括渝、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山小区):其特点是 1、出露地层最老为下志留统;2、缺失上、顶志留统及下、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为碎屑岩;缺失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3、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三叠统为紫红色碎屑岩及泥质灰岩,上三叠统为碎屑岩; 4、无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分布。 Ⅱ4、黔北川南分区(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小区):其特点是1、古生界发育良好,广泛分布,缺失上、顶志留统;2、前震旦系为巨厚的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板溪群)。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底部为冰川或冰水沉积;3、泥盆系、石炭系有零星出露,泥盆系下统缺失,石炭系上统、下统及部分中统缺失;4、古生代及三叠系存在相变,二叠系下统缺失;5、侏罗系、白垩系部分地区残缺。 Ⅰ2、巴颜喀拉秦岭区(槽区) Ⅱ5、东秦岭分区(仅包括渝、陕接壤的城口小区):其特点是 1、最老地层前震旦系上统;最新地层为寒武系上统;2、震旦系下统为沉火山碎屑岩;上统以硅质岩、板岩为主,夹白云岩质灰岩;3、寒武系下统下部以炭质、硅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板岩及石煤;中、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炭质板岩及石煤;4、有少量基—超基性岩浆岩分布。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1、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在这次见习中,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一起分到了微生物科。在微生物科负责我们见习工作的是一位韩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给我们布置的见习任务就是每个人跟踪一种类型的临床标本。他要求跟踪从标本被送到微生物科开始一直到得出最终的报告为止并把从中的所见所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对微生物科有尽可能多的了解。除此之外,韩老师还让我们了解一下里面的一些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为我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实习做准备。 见习的第一天,我们看的是标本的接种,我们看过那里的老师熟练的接种过程后深感自己平时做实验室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如果以我们这种速度去完成每天要接种上百个标本的临床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看了临床上的革兰染色,发现它与我们做实验时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是在染料上,临床上为了提高染色速度都用了快速染料。总之,这一天的见习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效率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 见习的第二、第三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鉴定,对某些细菌,临床上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气味及其他一些简单物理性状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何种细菌,让我们大感吃惊。科室里还有一位很热心的老师在她空闲的时候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在临床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听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见习的第四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药敏反应。在这一天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临床上是如何做药敏反应的,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做哪些药敏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宝贵知识。 最后一天,我们看的是微生物科是如何做质控的。通过这一天的见习,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质控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其对于检验这一学科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 细对比

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1.1 地层划分依据 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 1)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对生物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华东理工大学2010—2011学年第Ⅰ学期《生物工程概论》课程作业2010.10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02508 姓名曹畅开课学院生工学院任课老师张嗣良、宫衡、曹学君

对生物工程理解与认识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开发和新技术利用,其应用领域渗透到各个行业,并推动了一些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有人说这是生物的时代,全世界正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的生物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的初阶段,但孕育着新的生产力飞跃,预计会在不久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力。科学家断言,21实际将是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工程又称现代生物技术,它和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并列,成为决定未来的三大重要技术。生物工程之所以成为高端技术,不仅因为其涉及农业、医药、卫生、食品等多方面的产业群,将产生巨大产值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的解决途径非现代生物技术莫属,生物工程将引领人类生活一次革命变革。 生物工程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系,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一门科学技术。通常它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化工程。 1.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新技术。其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发酵工程最初的进展是在20世纪初,1961年英国采用梭状芽孢杆菌生产丙酮丁醇,德国用亚硫酸盐法生产甘油,标志着发酵工业从传统的食品方向向非食品方向发展。随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密闭发酵罐的设计成功,才利用微生物大规模生产,逐渐形成了现代发酵工业。通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工业过程是一个是变的、非线性的、多变量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生物学过程。按化学工程的方式,微生物难以发挥其特有的生产潜力。因此发酵工程生物学属性的认定其发酵工程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发酵工程进入了生物工程范畴。 发酵工程可以认为是生物工程产品化的桥梁。目前发酵工程的技术已经从微生物拓展至动、植物细胞的生产和产物表达,应用领域涉及医药、食品、农业等各个行业,为人类生产力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提供巨大生产力。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在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

微生物发展史

微生物发展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得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微生物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存在于土壤、空气、江河、湖泊,存在于动物与人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如消化道、呼吸道等。 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低,仅有染色质组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细胞质内除有核糖体外,无其它细胞器。这类微生物按伯杰(Bergey)分类包括真细菌(eubacterium)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um)。古细菌至今未发现有致病性的,因此与医学有关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均属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仁、核膜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可行有丝分裂。包括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医学有关的是真菌(fungus)。 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仅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virus)属此类微生物。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氮、碳、硫等循环和构成生物生态环境中是必需的,对生物的繁衍及食物链的形成,微生物均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方面,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转基因农作物及生物杀虫剂等。在工业方面,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进行食品加工、酒类食醋和酱油等的酿造、抗生素生产,以及在制革、石油勘探、废物处理等生产过程中无不应用微生物。另外,在近年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微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基因重组中,细菌的质粒、噬菌体、病毒均作为载体被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酵母菌等是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人和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称其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正常菌群对机体有着生理、营养、免疫和生物屏障作用。据此,利用正常菌群菌株及其产物生产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等已得到广泛应用。 自然界仅有少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害的,它们可引起这些生物体的病害,这些能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规律及其与宿主间关系的科学。人们为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控制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必须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海洋微生物学等。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 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

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什么? 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nm或μm。5、微生物有哪些重要性? ①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②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③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角色; ④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环节;⑤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重要推动着; ⑥是环境污染和检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微生物还和医疗保健、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关系,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1、什么叫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原核细胞有何主要特点?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细胞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不进行有丝分裂。 2、细菌基本形态有哪些?举出各形态类型的菌例,细菌形态和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大类。球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链球菌;杆 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螺旋状:霍乱弧菌、迂回螺菌、梅毒螺旋体。 细菌形态和大小因菌种而异,一般在初龄阶段和生长条件适宜时,细菌形态正常、整齐,

浅谈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展望

浅 谈 对 生 物 技 术 的 认 识 和 展 望 班级:环艺0942 姓名:欧阳春华 学号:200911511123

浅谈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展望摘要: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关键词:生物技术认识展望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其内容它是以重组DNA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以2O世纪7O年代初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DNA技术为先导,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实践证明现代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是2l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可以预测,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根据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采用细胞技术技术,在细胞水平进行的遗传操作。细胞工程大体可分染色体工程、细胞质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 1、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所谓细胞培养,就是将生物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组织取出一小块,进行培养,使之生长、分裂的技术。细胞培养又叫组织培养。近二十年来细胞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理论研究的进展,例如细胞全能性的揭示,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癌变机理与细胞衰老的研究,基因表达与调控等,都是与细胞培养技术分不开的。 酶工程、发酵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1、酶工程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细胞或细胞器等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生物反应装置和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它是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 酶工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如何生产酶,一部分是如何应用酶。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城市管理101班 楼忆春 201008460204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城市管理101班楼忆春 从小,我对于微生物就是充满了好奇,虽然我是文科生,可我对于微生物还是很有兴趣,初中的时候用显微镜观察过微生物,觉得好神奇,现在大学了,有机会选修了这门普通微生物学,也通过了这次机会更好得去了解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众所周知,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些生命的神奇。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微生物:1985年fishelosn、Montgomery及Myrberg 三人发现一种生长于红海水域中的热带鱼(名叫surgeonfish)的小肠管道中的微生物,这是当时世界上所发现最大的微生物。它外形酷似雪茄烟,长约200~500μm,最长可达600μm,体积约为大肠杆菌的100万倍,这种微生物并不需要由显微镜观察便可直接由肉眼察觉到它的存在。目前最大的微生物则是1997年,由。Heidi Schulz在纳米比亚海岸海洋沉淀土中所发现的呈球状的细菌,直径约100~750μm。这比之前所提的微生物大上100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微生物:支原体,过去也译成“霉形体”,它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地球上已知的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约为100纳米。支原体一般都是寄生生物,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它能引起哺乳动物特别是牛的呼吸器官发生严重病变。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1,水和无机盐 2,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常用的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作用: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得有机无机含氮物质。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4,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复习过程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大三选了显微镜下的生命公选课,自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通过PPT 演讲和视频播放让我们对微生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众所周知,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些生命的神奇。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1,水和无机盐 2,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常用的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作用: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得有机无机含氮物质。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4,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 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

对于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的认识

对于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的认识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尤其是近年来非典、禽流感以及H1N1的发生使得传染病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微生物实验室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也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与隐患,尤其是近年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频发,给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十分必要。根据我自己的专业、所在单位性质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我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防护的相关知识作了进一步了解。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对危险度不等的微生物设计合理的实验室,同时根据仪器、防护设施、建筑构造、操作程序等不同,将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BSL-1、BSL-2、BSL-3、BSL-4。生物安全水平1主要适合导致人或者动物致病性很低的微生物,主要用于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4的要求则最为严格。主要用于可通过气溶胶进行传播,可导致致死性感染,属于剧毒病原操作。应当针对实验室的不同安全水平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与防护措施。 我所接触的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水平属于BSL-1。据我了解,该类实验室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包括:(1)实验准备与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生物样品保存与使用、实验废弃物处置、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2)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安全培训不够到位。(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主要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对含有致病毒素或者微生物的实验对象进行处理时,采取实验室设计建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及应用个体防护装置等综合措施,以此来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免受试验对象的感染。通过学习和了解,我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实施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体系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于管理,尤其在我国目前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施还不是非常好的条件下,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生物安全负责。同时,制订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来规范微生物

微生物发展史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得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微生物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存在于土壤、空气、江河、湖泊,存在于动物与人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如消化道、呼吸道等。 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低,仅有染色质组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细胞质内除有核糖体外,无其它细胞器。这类微生物按伯杰(Bergey)分类包括真细菌(eubacterium)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um)。古细菌至今未发现有致病性的,因此与医学有关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均属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仁、核膜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可行有丝分裂。包括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医学有关的是真菌(fungus)。 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仅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virus)属此类微生物。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氮、碳、硫等循环和构成生物生态环境中是必需的,对生物的繁衍及食物链的形成,微生物均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方面,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转基因农作物及生物杀虫剂等。在工业方面,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进行食品加工、酒类食醋和酱油等的酿造、抗生素生产,以及在制革、石油勘探、废物处理等生产过程中无不应用微生物。另外,在近年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微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基因重组中,细菌的质粒、噬菌体、病毒均作为载体被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酵母菌等是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人和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称其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正常菌群对机体有着生理、营养、免疫和生物屏障作用。据此,利用正常菌群菌株及其产物生产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等已得到广泛应用。 自然界仅有少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害的,它们可引起这些生物体的病害,这些能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07年04月17日星期二 18:56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牛痘疫苗的应用使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消灭了一种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预防

微生物室实习总结3篇

微生物室实习总结 3 篇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下面是收集的微生物室实习总结,欢迎阅读。 在这次见习中,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一起分到了微生物科。在微生物科负责我们见习工作的是一位韩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给我们布置的见习任务就是每个人跟踪一种类型的临床标本。他要求跟踪从标本被送到微生物科开始一直到得出最终的报告为止并把从中的所见所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对微生物科有尽可能多的了解。除此之外,韩老师还让我们了解一下里面的一些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为我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实习做准备。 见习的第一天,我们看的是标本的接种,我们看过那里的老师熟练的接种过程后深感自己平时做实验室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如果以我们这种速度去完成每天要接种上百个标本的临床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看了临床上的革兰染色,发现它与我们做实验时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是在染料上,临床上为了提高染色速度都用了快速染料。总之,这一天的见习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效率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 见习的第二、第三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鉴定,对某些细 菌,临床上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气味及其他一些简单物理性状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何种细菌,让我们大感吃惊。科室里还

有一位很热心的老师在她空闲的时候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在临床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听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见习的第四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药敏反应。在这一天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临床上是如何做药敏反应的,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做哪些药敏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宝贵知识。 最后一天,我们看的是微生物科是如何做质控的。通过这一天的见习,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质控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其对于检验这一学科是很重要的,但是无法有深切的体会,这次见习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能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它。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每天还在科室里老师有空的时候让他们给我们讲解了一番微生物科中各种孵育箱的作用、ATB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其他一些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让我们对微生物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五天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我的见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结束 了,能学到的东西却比我们在学校一个月学到的还多。回想这段时间的生活,我觉得自己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相信,这段时间的收获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见习的锻炼,将帮助我能更快的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及对微生物的认识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見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並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例如,世界各地一度似乎销声匿迹的结核病,近年来却死灰复燃,患病率节节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百万人中,有3分之一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 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微生物学甚至比别的学科重要得多,如果人类被病原微生物消灭了,其它科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验,但不一定了解为什么会生病。人和动植物都会患病,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例如血吸虫病是较高等的软体动物引起的,肺癌多半由环境因素(如吸烟)造成,流血不止的血友病则是遗传性疾病。虽然今天不是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例如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在人类死亡原因中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然而大量致病微生物却仍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虽然呱呱落地的婴儿体内几乎是无菌的,但离开母体后,就同周围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密切接触,因而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 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