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人小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个人小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个人小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个人小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个人小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个人小额贷款由于便利性和广泛型等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人小额贷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客户信息不完整客户的信誉是个人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风险,因此,个人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范畴中有很大程度来自于客户。目前,个人小额贷款的客户风险主要体现为客户信息不完整,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部分客户为了获得贷款,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出现恶意骗贷现象。部分客户即使具备还款能力,也不会按时或拒绝偿还个人小额贷款本息,而形成了不良贷款。其次是因为市场风险、生产经营不善或者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丧失还款能力,无法或不能偿还个人小额贷款本息,形成不良贷款。最后是部分客户盗用他人证件及相关证明,勾结信贷员产生冒名贷款,从而致使实际贷个人小额贷款获得者与借款人不符,引起纠纷并形成不良贷款。

2、"三查"不严格作为个人小额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三查"具体是指贷款前期调查、贷款中期审查以及贷款后期检查。如果有些个人小额贷款在发放前对客户的情况调查不够仔细,有些贷款在发放前没有调查借款人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有些贷款缺少详细得调查报告,有些贷款在发放后并没有进行跟踪检查回访等,都很可能造成不良贷款。因此,不重视"三查"制度,就是不重视风险防控,盲目发展业务,追求业务量,必然形成不良贷款急剧增加。

3、责任追究不力虽然贷款机构对个人小额贷款业务办理的各项程序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责任者追求体制。缺乏力度的政策实施也是造成个人小额贷款业务开展失利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者对个人小额贷款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顾,导致各项制度法规形同虚设,员工即使明知故犯,也会得到"网开一面",这种现象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了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三十招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十三招 本文“不良贷款”是指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如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不良贷款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不良贷款的防控与清收一直是金融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途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贷款前期的风险防控工作;二是贷款以后的管理清收工作。本文着重探讨贷款形成不良后的清收工作。不良贷款清收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分析借款人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方法加以解决。为了拓宽思路,本文提出一些清收不良贷款的招法,供实践中参考: 一、主动出击法 主动出击法是指责任信贷员主动深入到借款人经营场所了解情况,催收贷款的方法。信贷员应经常深入到自己管辖的客户中研究实际问题。将客户群体分类排队,在“好、中、差”的类别中突出重点开展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好后差,先小额后大额,先近程后远程,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思路,寻找切入点。坚定信心,反复多次的开展工作,并在所到之处一定要签发催收通知书和办理相关合法手续,以达到管理贷款、提高质量、收回不良贷款的目的。

二、感情投入法 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客户,不要一概责备或训斥,不要使用强硬语言,激化矛盾,以“依法起诉”相威胁。而首先应以一份同情心,倾听对方诉说苦衷与艰辛,困难与挫折。站在借款方的观点,换位思考,分析问题,查找根源,寻找出路。使自己的观点与客户相融合,以获得其同情,被对方所接受,在工作交往中融入感情,建立友谊。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方适应自己的工作观点,即清收不良贷款的观点,入情入理的细说不良贷款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会使诚信遭到破坏,形象受到损坏,朋友之路越走越窄,经营困难越来越多。如能及时归还贷款,既能表现实力,又能申请再借,既是遵守合同,又是信守承诺,使信用度得到提高。信用度的提高,就是自己的无形资产。通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使之产生同情与理解,以达到自己工作之目的。 三、参与核算法 贷款管理人员与客户的工作关系,应当是合作的,友好的,知心的。应当经常深入到客户中去,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帮助客户客观分析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客户能欣然接受,进而参与到经营核算中去。通过真实的会计账目作出进一步研究,提出增收节支的具体措施,提高客户盈利水平,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并关心客户的措施落实情况,力争取得成效,促进不良贷款的收回。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周晗菲(1988-),女,湖北洪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专业,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周晗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然后对我国已有的上门追债、法律诉讼、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解决途径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国外的处置方法给予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11)0720180202 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加入WTO 后,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市场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并不能自动地保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1 文献综述 1.1 形成的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有以下几种: (1)经济基础成因论;其认为经济运行风险广泛存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运行风险的反应。国内大多数大多学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是由国有企业风险转嫁而来。樊纲(2003)认为银行坏帐在一定意义上是准国债。 (2)预算软约束理论;郑江淮(2001)等人就国有企业软约束和银行风险积累,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相关关系,目前的改革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国有企业的软约束问题。 (3)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不良贷款产生不可避免。斯蒂格里兹和魏斯(Stigitiz &Weiss ,1981)的研究证明信贷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国内学者许国平和陆磊(2001),王克明(2002)等人则运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沉淀。 (4)银行自身成因论;这种理论可以分为两种观点:委托代理论和银行自身行为论。尚教蔚(2002)分析了商业银行体制与风险的关系,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体制存在很大弊端,降低了效率,增加了经营风险。银行自身行为论从银行自身行为方面探讨了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聂庆平(2002)从内控角度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内部控制机制,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1.2 解决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际上关于不良资产处理问题起步较早的是美国。美 国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重组时采取了足额提取损失准备金、债权放弃转让出售、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方法,为其它国家的不良资产处理提供了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也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如日本的“过渡银行计划”、韩国成立的专门负责清理业务的“成业公司”等。 国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始于1994年,但当时并未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直到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银行剥离巨额不良资产,银行界才开始积极参考各种研究成果,从中寻求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何仕彬(1998)在他出版的《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一书中,按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的国家群体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处理不良资产方法 的异同。阙方平、夏洪涛(2002)提出了外部处置与内部处置相结合原则、存量处置与流量处置相结合原则、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原则等。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如图1所示,是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有76%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挤占了其他银行超过30%的不良贷款比重。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都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图1 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081—

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某家大型银行有多家分行,近年来,该银行的贷款额平稳增长,但不良贷款额也有较大比例的提高。为弄清楚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我希望利用银行业务的有关数据建立模型做些定量分析,找出控制不良贷款的办法,有关数据见附表。 首先,我们对什么是不良贷款做一界定:不良贷款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贷款即会被视为不良贷。其次,贷款余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发放的贷款总和。 然后,从银行业务和某些相关资料得知,不良贷款的数额大致和各项贷款余额、本年累计应收贷款、贷款项目个数和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有关。该银行共有25家分行。 首先,我先对这几个变量和因变量做一个散点图,以便初步确定回归模型的形式。通过做y、x1、x2、x3、x4的散点图知道,几个变量基本都是呈线性趋势增长,所以可以建立线性模型。注:y表示不良贷款,x1表示各项贷款余额(亿元),x2表示本年累计应收贷款(亿元),x3表示贷款项目个数,x4表示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首先做y关于所有变量的回归,所得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021640 0.782372 -1.305823 0.2064

X1 0.040039 0.010434 3.837495 0.0010 X2 0.148034 0.078794 1.878738 0.0749 X3 0.014529 0.083033 0.174983 0.8629 X4 -0.029193 0.015073 -1.936769 0.0670 R-squared 0.797604 Mean dependent var 3.728000 Adjusted R-squared 0.757125 S.D. dependent var 3.609307 S.E. of regression 1.778752 Akaike info criterion 4.166558 Sum squared resid 63.27919 Schwarz criterion 4.410333 Log likelihood -47.08197 F-statistic 19.70404 Durbin-Watson stat 2.625709 Prob(F-statistic) 0.000001 可见,x3、x2、x4的系数都不是显著的,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 R-squared达到0.797604,可认为回归模型整体是显著的。由于个别的系数不显著,没有通过检验,且变量x3的p值最大,可以首先将解释变量x3从模型中剔除,然后做y对其余三个变量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971605 0.711240 -1.366071 0.1864 X1 0.041039 0.008525 4.814000 0.0001 X2 0.148858 0.076817 1.937838 0.0662 X4 -0.028502 0.014206 -2.006264 0.0579 R-squared 0.797294 Mean dependent var 3.728000 Adjusted R-squared 0.768336 S.D. dependent var 3.609307 S.E. of regression 1.737213 Akaike info criterion 4.088088 Sum squared resid 63.37607 Schwarz criterion 4.283108 Log likelihood -47.10109 F-statistic 27.53279 Durbin-Watson stat 2.596015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上表可看出,x2、x4的系数依旧不显著,R-squared为0.797294,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再将x2从模型中剔除。再做一次回归。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阜阳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吕迪迪 院系:阜阳电大吕迪迪 专业:金融本科 年级:10春 学号1034001209495 日期:2012年6月15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提纲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经济原因 (三)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一般机理 (四)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性原因(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法律原因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构思 (一)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阶段 (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施阶段 四、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一)我国在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10春金本吕迪迪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史上银行经营失败的教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问题---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际银行业,成为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问题同样存在,深入剖析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根源、探索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在这一特定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之大计。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对策 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有何影响?19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史上出现了多起银行经营失败的重大案例:英格兰的欧兰格银行和巴林兄弟银行、1930年11月美国最大银行美利坚合众国银行、1997年日本第10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银行。 分析世界银行的经营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众多,但是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导致银行经营危机的首要原因。因此,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规定,我国的资金市场对外资银行逐步放开,2006年外资银行在我国将取得国民待遇。今年国内外银行业已展开激烈竞争。但国有商业银行却被迫面临着双向选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偏高,尤其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最。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成为金融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现状,都是因为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虽然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环境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问题。因此要消化不良资产,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只有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下面就对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具体见下表)。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表 二、当前背景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014年3月末,淮北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412万元,增长较快。

三、不良零售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 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以产业政策及环境为例,淮北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税收收入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比相对过高,随着近年来煤价持续走低,全市财政收入、煤炭税收收入及煤炭税收占比逐年下降(具体见下表),同时与煤炭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如煤矿机械设备销售收入亦大幅下降。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影响下,我行的相关零售贷款客户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大大增加,具体表现为销售收入急剧下滑、应收账款金额及周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 近年淮北市煤炭税收收入及占比一览表 (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1、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2、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3、合规风险。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

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第四,贷款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人调离、内退、除名后,贷款没有及时办理交接,责任认定不明确,以致管理出现“空档”。部分贷款虽明确管理责任人,但管理责任人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想法,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缺乏主人翁(责任)意识,从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针对上述形成不良贷款因素,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防范:

不良贷款成因和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湖…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方面 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2、投融资体制的局限 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或贷款)”的投资模式。银行作为一个贷款人,一旦投资失利,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被动地承担了投资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而投资项目的决策部门一般不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情况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这造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银行承担的损失往往比企业大。银行的损失主要表现为贷款本息难收回,除此之外还要承担追缴不良贷款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成本。 (二)银行内部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7110891.html,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者:王闯陶亚伟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5期 摘要: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增态势,这不仅影响着商业银 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增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原因,有利于提高银行资本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064-03 引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持续增加不利于自身发展,更加重了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自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影响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增加,在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首次破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也达到1.67%,严重影响银行资本质量,这与《巴塞尔协议Ⅱ》对不良贷款的监管要求相违背。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和原因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2010年和2011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从2012 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这与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内部经营指标有关。由于2010年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不佳,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滑,工商业利润 率下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而我国商业银行之前是粗放式发展,偏向追求大型国企、基础投资的贷款,以至于例如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进而导致贷款违约,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下页图是关于部分商业银行2010—2015年不良贷款率图表,我们选取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这11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均占有主导地位,对这11家银行进行的分析有足够的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五大行不良贷款率总体水平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这其中农行不良贷款率增长率最高。这与农行的贷款扩张规模较大、运营成本较高、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创新活力不够、国际化商业水平较低不无关系。面对银行利润率下滑,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严峻形势,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变得尤为重要。 二、不良贷款率产生的原因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采用“五级分类法”,依据不良因素的大小及借款人还款的可能性,将银行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其中不良贷款为后三类。本文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周期波动、行

心灵鸡汤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因素的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近几年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09年至2016年期间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全面收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旨在探讨各种宏观影响因素以及微观影响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gdp增长率每降低1个点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就会提高0.84个点;当拨备覆盖率每降低1个点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就会提高0.059个点。由此可见,可以通过优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强化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范水平等措施来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减低,有效减少银行在市场环境中的运行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gdp增长率;拨备覆盖率 全球利率市场化发展势头愈发迅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就我国情况而言,1996年首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利率市场化,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进程中停留了很久。金融机构中所设置的人民币贷款上限在2004年便放开,商业银行基本能依托业务风险水平来设置具体的利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围绕信用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良贷款是风险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指标,十分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情况,同时对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也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对下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两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状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将2009年至2016年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站在宏观以及微观的视角针对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实施了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一、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gdp给不良贷款率带来的影响。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中,企业对市场寄予厚望,于是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也会通过放款来获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 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

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3信贷流程控制不足 流程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流程控制上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如对新暴露不良的管控,考核部门、经营部门、处置部门看起来各司其职,实质有可能人人负责,人人负不了责。如:经营部门对不良形成负有管理责任,但却不用操心处置化解,保全部门负责处置化解,却不用为不良的形成买单,处置多了就是业绩,考核部门不是经营部门,关心数字更甚于项目本身。 4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重要性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资产质量和考核的影响也应引起足够关注。众所周知,不良贷款的认定是依据信贷资产的风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措施

戴相龙: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解决不良贷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7110891.html, 2001年11月01日 17: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在此间表示,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在逐步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全球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当前要解决我国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戴相龙今天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演讲时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和地 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和束缚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 在我国,金融业存有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 戴相龙说,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改革成本。近年来,为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我国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新增贷款质量普遍提高。到今年9月底,不良贷款比例已比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而且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家处置不良贷款的能力不断增强,但降低不良贷款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他说,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除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社会信用、完善金融法规外,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根据我国“十五”规划,将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依法收回和处置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债务人按期归还贷款有困难,经债权银行同意,可以延期还款,可以提出债务重组方案,也可以依法申请破产。但不能对债权人提出的偿债要求置之不理,不能躲避债权人。否则,执法部门将依法处置。为了准确反映资产质量,争取从明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十五”时期,要监督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比例平均每年下降2至3个百分点。为防止道德风险,国务院已决定和公布,不再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追加剥离不良贷款,现有不良贷款由商业银行依法处理。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不良资产,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对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较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权限和处置手段不够,不良资产处置效益较低等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和发展。 戴相龙表示,此次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在我国召开,各国专家共同交流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这对我国加速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学习机会。他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据悉,由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联合举办的本次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不良资产国际性会议,上次“亚太地区不良资产处置论坛”去年在韩国汉城举办。(完)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高翔)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路演时表示,尽管上半年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但资产质量是基本稳定的。不良贷款目前没有蔓延的趋势,拨备覆盖充足,如果优化增量贷款,严控风险,对未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工行半年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率为0.99%,比年初提高了5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220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比年初提高了19个基点。 易会满表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能保持不到1%的不良率实属不易。他分析道,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发生了36亿不良。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贷款中,新增不良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处在产业链末端、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类的不良贷款主要体现在钢贸和煤炭贸易。这两大领域合计产生了62亿的不良贷款。 易会满透露,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制造业不良贷款和商贸服务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新增不良贷款的80%左右,“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易会满表示总体满意。截止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约1万9千亿,开发贷余额约4800亿,总计不到2万4千亿。目前,开发贷的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下降3个基点。 如何防范开发贷风险?易会满列举了三项措施:名单制(选最好的企业)、全封闭(个贷和开发贷严格封闭,不能挪用)和总额严控(主要通过收回再贷、存量盘活)。6月底开发贷的绝对值下降了40亿,但今年发放了970亿。他表示,尽管有压力,但开发贷总体趋势还不错。 个人房贷目前不良率仅在0.17%,不良余额较年初仅增加4个亿。单户贷款不到25万,按揭贷的比例为59.4%,剩余的存储50%,首套房比例97%。易会满认为:“从这四个指标看,我对按揭是有信心的。只要严防假按揭,按揭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易会满透露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和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总额为1370亿。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吨到10亿吨,工商银行的贷款就在1100亿,没有增加过。水泥、电解铝、造船的贷款都很少,造船的贷款只有62亿,最近冒了一些不良,但总额也就是62亿,影响不大。”

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银行不良贷款可分为经营性不良贷款和政策性不良贷款。银行在信息不完全、信贷评估失误以及内部控制不严所导致的不良贷款是经营性不良贷款。政策性不良贷款是由于政府行为在信贷分配中过度介入,因政策不合理所形成的不良贷款。一类是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资金财政化使用所造成的不良贷款,譬如短贷长用性质的、流动资金不足性质的固定资金贷款和中长期技改贷款、财政补贴式的各种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和赈灾贷款等。这些贷款长期难以收回,成为不良贷款。另一类则是因膨胀性经济政策所累积的不良贷款,譬如房地产热、股票热、国债期货热中出现价格信号上的泡沫,促使银行资金流入这些领域,当泡沫消失后,银行的信贷成为不良贷款。 (一)财政性的银行不良贷款 从商业银行信贷分配理论要求看,贷款必须建立在信用评级、倒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是按照这一套科学的信贷管理原则和标准进行贷款分配的。在传统的财政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缺乏自主权,信贷资金分配是计划体制下资本计划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银行成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和财政关系未理顺,企业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受旧观念和旧体制的影响,造成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当作财政资金使用,形成财政挤占银行的信贷资金,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1.财政资金由银行信贷资金填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资金供应渠道只有财政和银行两条渠道。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后,因财政不拔、企业少补,导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迫垫支企业铺底流动资金、长期物资储备资金和本应有预算支出的重点建设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除流动资金贷款外,银行还存在较大数量固定资金贷款,填补财政对企业资本金的拨付不足。由于这两类贷款带有财政资金的性质,长期固化,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制、重组、破产过程中的政策措施不配套,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极大风险和损失。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重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尚不配套,企业重组、破产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在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62656户,贷款本息5792亿元,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改制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 3.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伊始,为改变过去中央集权的状况,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分权让利,地方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作为当地利益的代表者,当银行利益和地方利益无法同时兼顾时,往往首先维护地方利益,使银行利益受损。如为了加快发展本地经济,突出“政绩”,地方政府总是取各种办法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鼓励企业上项目争投资,支持企业搞大而全、小而全。结果使一些企业脱离实际,盲目上基建、搞技改,对项目的布局是否合理、市场潜力和未来效益等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保住“吃饭财政”,千方百计向银行要贷款保企业交税、发工资。对地方政府的干预,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只能被动配合。 4.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任务。如果把政策性贷款定义为凡是受政府干预而营运的信贷资金,在1991年国家银行体系政策性贷款余额总计有近7000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38%(许美征,1992年),直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前,国家专业银行的全部贷款余额中三分之一以上仍是政策性贷款。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有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的投向往往由政府部门指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有农副产品收购和出口商品收购贷款等,此外还有支农、扶贫、支持地区开发和科技开发贷款。上述贷款中,多数都实行优惠利率,其中对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的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银行给予部分补贴,其余利息差额均由专业银行自己承担。这类政策性贷款本该由财政给予贴息,以支持产业政策的实施。由于财政困难,政府给不出钱,就把贴息负担转嫁给专业银行,引起专业银行经营的困难,同时,还易形成专业银行以政策性亏损的理由来掩盖经营性亏损,使银行的经营状况不透明。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不良贷款问题也伴随着产生并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弗罗伦萨银行,当时,由于英吉利政府没能偿还该银行的巨额贷款,而导致其倒闭。19世纪,英格兰两家大银行的倒闭,日本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破产等,这些银行经营的失败案例在国际金融史上时有发生。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成为世界各地银行界的威胁,而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比有较高的影响力。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努力改善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减少不良贷款的主要银行数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续,是中国改革在短期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方面。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内研究 2.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研究 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国内研究中,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举行“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表示,虽然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还在浅层次进行,基础还不牢固,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特别要求商业银行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廖远甦(2007)认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难题,任重而道远。因为,国际上一般认为合适的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获得的,仍然有反弹的可能。赵洪丹、丁志国(2010)通过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