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 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下是 小编收集的古诗 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饮湖①上初晴②后雨 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山色空蒙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作品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得美。 ⑤空濛: 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谢玄晖诗: “空濛如薄雾”。 濛, 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白话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 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 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那么无论淡妆浓抹, 她总是显得那么美丽。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 1071—1074 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 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 1073 年)夏天的一次游玩 后。

作品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 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 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 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 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 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 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入 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 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 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 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 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 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在风神韵味上, 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 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 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 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 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 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 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 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何者指浓妆, 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 如果一定要使浓妆、 淡妆分属晴、 雨, 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 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苏轼本 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常在 诗中提到。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的“名篇”。 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 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 时之景, 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 区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 色。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 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上半句省落“雨亦奇”, 下半句省落“晴方好”。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 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对,意义相近,互

为补充。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濛”,“晴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 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 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比喻。诗歌 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 苏轼以自己的奇妙的观察品味, 把西湖 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通过巧妙地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 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贴切的比喻。西湖也叫西子湖,这个名字是从这首 诗歌中的比喻而来。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花,越来越闻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年),宋代文学 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 年)进士。曾 上书力言王安石 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 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 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首·其二》是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 读。 原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注音: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 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 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字词解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2.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3.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4.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 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 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 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 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 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 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 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 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 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 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 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 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在风神韵味上, 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 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 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 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 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 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 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 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何者指浓妆, 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 如果一定要使浓妆、 淡妆分属晴、 雨, 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个人资料 :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 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21、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21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耸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一)指导朗读中重点理解以下字词: 一、二两句: 1、断——想像: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开——想像: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 2、回——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 3、一、二句连起来读。 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日边来——想像: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 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的诗意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 不同的景致, 让苏轼都很欣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 诗意,供大家理解这两首诗的内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 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 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 一天, 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 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 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 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 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 不管她怎样打扮,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 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 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 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 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 女西施, 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 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 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 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
1/6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 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 雨, 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背景资料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

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 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 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 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1]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 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解释 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 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解释 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 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 雨, 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 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 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是一首赞美西 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 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 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 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 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 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 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 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 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共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 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 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 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 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 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也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最有名的 一个哦。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 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 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 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 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 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学习总结(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幸福的个性签名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帮会名字 因喜“山色空?佑暌嗥?”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貌。[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貌。[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学习总结(2)】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1】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十分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2】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十分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诗意1】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 》中,诗人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可谓精妙无比,以下是 YJBYS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以及创作的背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 解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 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 《东坡乐府》 等。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美食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汉族, 四川人, 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 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 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

苏轼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原 文译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朝曦:早晨的阳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

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祁县第三小学教师:曹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师:人们都说“西湖风景美如画”,下面我们欣赏西湖的景色。(播放 西湖景色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 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 理解课题 师:“饮”在生活中指什么?(生:喝水)在这里呢?(生:诗人饮酒游湖)“初晴后雨”又指什么?(生: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用一句话来说:诗人饮酒游湖,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 2苏试天生豪放,经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杭州西湖就是他在杭州为官时最喜欢游玩的地方。 三、自渎课文,逐句理解诗意。

㈠自渎课文。 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次,注意读准生字,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⒉指名读。 ⒊同桌互读。 4.根据课后注释再读一次。 ㈡逐句理解诗意。 ⒈师:提问:读完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西湖晴天时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景。)也就是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提问:“潋滟”什么意思?(生: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师:我眼前出现了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茫,山色朦胧的奇妙景色。也就是诗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提问:“空蒙”指什么?(生:雨中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诗的前两行写的是西湖的景,分别是哪些景?板书:(晴——水光,雨——山色。) 欣赏晴天与雨中的西湖。(课件图片配诗句) ⒉看到这美丽的西湖又使诗人联想到什么?(西子) 师:提问:“西子”是谁?(西施)“西施”又是谁?(生:西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美女。) 师:提问:诗人为什么会由西湖想到西施?(生:西湖晴天时水面波光粼粼,雨中水雾迷茫,山色朦胧的美丽景色。诗人觉得这美境就和西施一样,天生丽质,怎么打扮都美。) 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淡妆浓抹”一般指人比如西施无论淡雅的装扮,还是弄装艳抹都很美。可在这儿什么意思?(生:无论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雨中的西湖;无论是冬天的西湖,还是夏日里的西湖;无论是清晨的西湖,还是日落黄昏的西湖。)“总相宜”又指什么?(生:无论何时西湖都一样美。)板书: ⒊师:让我们再次欣赏西施一样美的西湖。(课件图文) ⒋师:带着你的理解,带着诗人的联想来朗诵这首诗。 过渡: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 的28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请听老师朗诵。(课件图配音乐) ⒌师: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你对西湖美景的所想表达出来。 (生:“杭州西湖甲天下”“西湖风景美如画”……) 四质疑 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一直想不明白,现在请你帮我解答。 师:提问:西湖美景甚多,为何诗人独写山色,独写水光? 生:诗人抓住了最能表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来写,水光与山色就是西湖最大的特点。 小结:西湖之大,水是她最大的特色,而西湖三面环山,山环抱着湖,湖浸润着山,晴天时,山染绿了水,水倒映着山,雨中山色空蒙,山水一体,更为奇妙。 过渡: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苏轼描写西湖的一首经典诗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欢迎参考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 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 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 正好; 下雨时, 西湖周围的青山, 迷蒙苍茫, 若有若无, 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 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 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又很笼统, 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 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 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 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 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 还是盛装打扮, 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 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 那么不管是晴是雨, 是冬是春, 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 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 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 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 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 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赏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言】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b/474htm,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音版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音版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作者是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音版 苏轼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水光潋滟晴方好, shānsèkōngméngyǔyìqí 山色空蒙雨亦奇。 yìbǎxīhúbǐxīzǐ 欲把西湖比西子, dànzhuāngnóngmǒzǒngxiāng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 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 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 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
1/6

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 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 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 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 雨, 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 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 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 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 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 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 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 所以 对西湖来说, 晴也好, 雨也好, 对西子来说, 淡妆也好, 浓抹也好, 都无改其美, 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 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 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 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 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 晴方好”“雨亦奇”, 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 当其设喻之际、 下笔之时, 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何者指浓妆, 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 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