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高中哲学原理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和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辨析: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意识现象。因此,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世界上虽然存在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两大类,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结果,都证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它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3)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这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答案要点:(1)它反映了哲学上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2)原理内容和方法论要求。(略)

(3)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辨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要点】(1)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题中的观点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笼统地认为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则是片面的。

第二课联系、发展地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地位非常重要,其中的原理比较零乱,下面我们系统地归纳一下,以利于学生掌握。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事物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应用举例】(此原理较简单,举例略)

2.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在第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应用举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应用举例】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维护中央权威。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批判割裂物质和运动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应用举例】刻舟求剑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应用举例】“稳如泰山”,对此如何理解。

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应用举例】辨析题:变化就是发展。

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其实持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而变化有向上的、前进的,也有向下的、倒退的,只有前者才是发展。因而二者既有联系,又是有区别的。

(2)题中观点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实持,把变化和发展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7.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坚决反对不讲科学,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举例】规律是客观的,也是不变的。

8.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应用举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认为事情的谋划在人,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对的。但把事情的成功与否归结为天,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是错误的。

五.巩固新课简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作业)

第三课

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意义: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方法论:1、要求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即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第三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关系原理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相互关系:1、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将要矛盾总之,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

共同方法论意义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也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的发展。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必须通过内因。

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成长,正确对待机遇和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其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再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要加以消化和吸收,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

二、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等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由于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须结果。

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要坚持适度的原则;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要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生活(Word可编辑版)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生活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哲学与生活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即是哲学家。 在大学所有的课程中,哲学是一门必修课。在我们人生中,哲学同样也是一门必修课,因为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依据,不断引导我们的生活。 2021年春节假期结束了,这天是开工第一天,许多人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年后返工,每个人的情绪都不一样。有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似乎还不能收心。也有人斗志昂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展工作。如果说假期是最容易享受的,那么繁重的工作时间和未来要面临的艰难岁月又将如何度过呢?哲学会告诉我们答案。 我一向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并不像我们生活中简单的认知,而是由宇宙延伸至个人的生命觉悟,就像在高空中俯瞰一条条山脉和一条条河流一样,让你看清一座山的脉络和水的流向,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也明白自己该走向何方,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人才辈出,各个门派的理论也不尽相同。他们都是智慧的学者,也创造了各自的知识理论。在历史中追根溯源,

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很多思维想法和某一个哲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因为精神礼貌的传播将我们和古人的智慧链接,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说得通俗点,哲学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星辰一样遥不可及,实际上是十分接地气的,它存在生活的点滴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生活的哲学》更像是一本治愈书,帮忙修正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幸福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哲学,我们将很难撑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在十二位先哲的观点中,我最欣赏的是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 斯多葛派与生命的舵手 斯多葛,英文Stoic,是坚忍的意思。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生老病死,意外、离别、自然等等,可控制清单里面只有唯一一项,那就是信念。 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经受超多苦难的来源有两个原因: ①我们试图向不能控制的领域中的某些东西实行全面的主权; ②我们没有承担起另一个可控区域,即思想和信念。 既然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何不理解自己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切。斯多葛派爱比克泰德不断提醒自己,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之前在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有一个观点类似于这个哲学理论,关注圈和影响圈,我们就应把更多精力专注于影响圈而

《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哲学基本理论 易混易错点 1.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错误: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 错误: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正确: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错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错误: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正确: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错误: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正确: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错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正确: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错误: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确: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综合练习(1-4单元) 九中政治组 一、单选题 1.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工程师更需要有哲学的思想,并将哲学思维充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用以指导工程建设。这说明() A.任何哲学都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B.哲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都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对实践的追问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气者,理之依也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 3.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 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 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 4.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5.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人类再次克服地球引力,把宇宙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这说明 A.人们可以发现规律,并认识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w.w.w.k.s.5 u.c.o.mD.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也是可以被人所改变的 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8.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坚持不断降低GDP的速度④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无数青年学生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当代青年学生是能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修正自己认识、提高精神境界的。青年学生要坚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 ①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 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 / 21 4、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意识是本原,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

宇宙的熵增

宇宙会消亡吗 主流猜想——宇宙”热寂” 宇宙热寂的由来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 这部分浪费掉能量命名为熵。熵不断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用来给出一个孤立系统的演化方向。说明一个孤立系统不可能朝低熵的状态发展即不会变得有序。 考虑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量,而每一次能量转化,必然有一部分”有效能量”变成”无效能量”(即”熵”),因此不难推论,有效能量越来越少,无效能量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有效能量都变成无效能量,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能量转化,这就叫宇宙的”热寂”。 结论宇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状态。 我的观点,宇宙不会”热寂”。 宇宙是无限的,动态循环的。这个宇宙是总称,不是有人提的这里一个宇宙,那里一个,多少年前或者远处还有一个宇宙。这种分法应该叫天体,为什么还要叫宇宙呢? 宇宙存在自发的熵减的过程。 物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基本微观粒子质子、电子、中子、光子等聚合原子、分子等物质,这种聚合靠物质自身的引力、电磁力等自发完成。分子组成有序多样的宏观世界。这种聚合可以在某处相对孤立系统中完成,不需要外部干涉。这个过程是熵减的。 星系是宇宙的常见的单元。星系的核心是恒星,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引力也足够大。最初恒星的物质含有的内能(主要是核能)充足,反应活跃与引力平衡,释放出光芒。当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内能不足以抵抗引力,不能再向外释放能

量。恒星不断收缩、坍塌,并且不断吸收外界物质,此时“恒星”只进不出,形成“黑洞”,黑洞缓慢吸收飞来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质量超大,大到吞噬星系的大部分行星和尘埃,甚至是相邻的星系的一部分。黑洞也有生命周期,这个也许比恒星的生命更长。黑洞碾碎了大部分物质(分子原子)分解成基本粒子,喷射出去。这一过程是熵增的。 粒子聚合成原子分子直至形成新的星系或者被其他星系吸收,形成循环。 宇宙各处随机重复着这一过程。每一个循环周期都是极漫长的。 物质的多样性是基本粒子聚合的随机性造成的。如同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演化出动、植物、细菌等等。 生物的生成发展也主要是熵减的过程。但是这种熵减的体量相对于星系的熵增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不改变星系毁灭的历程。 星系中存在生物也许是偶然的。智慧生命逃出一个星系的衰变毁灭,应该是概率很小的。 路过万丈红尘

哲学与生活原理与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1、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因而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 〖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所谓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法论〗:要求我们要做到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总结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总结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准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防碍作用。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理解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准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有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有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有。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理应树立全局观点,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它并未涉及能量状态的过程能否自发地进行以及可进行到何种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克劳修斯的描述①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即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开尔文的描述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量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发生其他影响; 因此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由于一切热力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都可归结为热和功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限度的问题,那么就一定能找到一个普遍的热力学函数来判别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设想,这种函数是一种状态函数,又是一个判别性函数(有符号差异),它能定量说明自发过程的趋势大小,这种状态函数就是熵函数。 如果把任意的可逆循环分割成许多小的卡诺循环,可得出 0i i Q r T δ=∑ (1) 即任意的可逆循环过程的热温商之和为零。其中,δQi 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量;Ti 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的温度。上式也可写成 0Qr T δ=? (2) 克劳修斯总结了这一规律,称这个状态函数为“熵”,用S来表示,即 Qr dS T δ= (3) 对于不可逆过程,则可得 dS>δQr/T (4) 或 dS-δQr/T>0 (5) 这就是克劳修斯不等式,表明了一个隔离系统在经历了一个微小不可逆变化后,系统的熵变大于过程中的热温商。对于任一过程(包括可逆与不可逆过程),则有 dS-δQ/T≥0 (6) 式中:不等号适用于不可逆过程,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由于不可逆过程是所有自发过程之共同特征,而可逆过程的每一步微小变化,都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因此这一平衡状态正是不可逆过程所能达到的限度。因此,上式也可作为判断这一过程自发与否的判据,称为“熵判据”。 对于绝热过程,δQ=0,代入上式,则 dSj≥0 (7) 由此可见,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值永不减少。其中,对于可逆的绝热过程,dSj =0,即系统的熵值不变;对于不可逆的绝热过程,dSj >0,即系统的熵值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归纳(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或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性的,又是普遍的 〖世界观〗:(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八、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部分: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 案,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世界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哲学与生活复习提纲全

哲学与生活复习提辨证唯物论部分课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和永恒的 、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 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 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质是讨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最早的哲学来自宗教,希腊语哲学意思是“爱智慧”古代文明中对哲学的研究最多的民族是古希腊人。中国古代在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建树“阴阳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思在总结了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马克思主意哲学。 哲学是一门抽象性思维的科学,是理论思维结晶的学说,以存在为自己懂得研究对象.但是这个对象的存在不是具体而是总体的,如果对总体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或幻想上,就不是哲学.只有人们研究存在总体,对于存在本质的认识达到理论思维,才是哲学. 从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上来看,哲学是关于中介的科学.哲学研究总体的存在,必须以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中介.所以可以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认识始于直接性,并不是说哲学也直接的与总体的存在发生关系,大部分人都知道哲学是以理论思维作为自己的手段的学说.因为哲学是抽象性的,所以它必须要通过其他科学这个中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看,哲学是历史的科学,也是思维着的历史的科学.各门对存在的特定领域或方面的认识,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以科学认识为基础,达到对存在总体的认识,也只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因而哲学也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生活是人对活着的劳动行为的认识,对社会世人间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态度和对自我人生的价值使用和评价.生活是人们从出生到死亡这段过程的体验和活动,是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和态度,是对人类自己的进步研究.生活之于人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而人在生活的同时给自己了一个活着的目的,而这些目的使人的生活有了意义.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那 哲学是对生活世界的总体性思考.所谓生活世界就是指lh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所开展出来的世界.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体,中心和"主人",离开了人或者人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生活世界,而从人的生活本质上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的意义上来说,生活世界无非就是自我生成之域人类是世界的

熵增加原理

熵增加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熵的法则.相对于“能量”,“熵”的概念比较抽象.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熵”的意义愈来愈重要.本文从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着手,从各个侧面讨论“熵”的物理本质、科学内涵,以加深对它的理解.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65年创造的一个物理学名词,其德语为entropie,简单地说,熵表示了热量与温度的比值,具有商的意义.1923年5月25日,普朗克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作“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之观念”的学术报告时,为其作现场翻译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根据entropie的物理意义,创造了“熵”这个字,在“商”旁加火字表示这个热学量.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R.E.Clausius,德,1822—1888)和开尔文(KelvinLord即W.Thomson,英1824—1907)分别在证明卡诺定理时,指出还需要一个新的原理,从而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1850年的表述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1865年,克劳修斯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遍形式: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加,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加原理”.其数学表示为 SB-SA= , 或 dS≥dQ/T(无穷小过程). 式中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 开尔文1951年的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开氏表述也可以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所谓第二类永动机是指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机器,该机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它能从大气或海洋这类单一热源吸取热量而做功.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含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氏表述和开氏表述具有等效性,设想系统经历一个卡诺循环,可以证明,若克氏表述不成立,则开氏表述也不成立;反之,亦能设想系统完成一个逆卡诺循环,如果开氏表述不成立,则克氏表述也不成立. 克氏表述和开氏表述直接指出,第一,摩擦生热和热传导的逆过程不可能自动发生,也就是说摩擦生热和热传导过程具有方向性;第二,这两个过程一经发生,就在自然界留下它的后果,无论用怎样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可能将它留下的后果完全消除,使一切恢复原状.只有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被认为是可逆过程.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

一、哲学怎么才是有用的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的先人探索着万物之源或人与世界根本关系的思想内容,有把客观世界存在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绘制于一幅千变万化统一世界的伏羲八卦图,有明确探讨哲学问题根源的《周易》、《道德经》等著作,《周易》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哲学中论述的太极、阴阳、有无、气、理、器、心等范畴,都是探讨万物根源和人们生活最深刻依据的哲学成果。 由此可能会误解哲学是专门为大事情去思考的,可以说这样哲学对我们芸芸众生是没用的。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如果把哲学辩证法只是禁锢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或“两分法”等概念范围内,显然就容易把它抽象化、教条化和简单化,结果是“只开花不结果”。毫无益处。 二.哲学需要回归生活 哲学回归生活,用哲学来思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具体问题出手,直视现实问题,使人明白了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价值和规律,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学变得血肉丰满、生机勃勃;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盲目性、无序性,增强了生活的目的性、计划性、有序性和系统性,也有利于挖掘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潜在能量。是要教人们“学会生活”,学会精心地呵护人性,真诚地关爱生命。 三. 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学习: 1.关注生命之美 2.关注人的身体 3.关注性和性关系和谐 4.关注人类之爱 5.关注人类的未来 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矛盾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的方法及灵魂;要求人们从对立统一、发展和转化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的现状与历史;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和僵死地去看待一切,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会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促成向相反方面的转化,并由此构成事物前进发展的环节,构成对立面统一的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原理+方法论+应用

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应用:批驳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等。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原理: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应用:分析说明如:刻舟求剑;仁者心动;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等。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应用:分析说明如:“稳如泰山”;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应用:分析说明如: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或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非典”和“禽流感”的肆虐、抗击“非典”及抗击“禽流感”取得伟大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求真务实。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建设;奥运健儿的顽强拼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等。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应用:说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原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主要应用:说明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各种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

哲学与生活的增加与变化

《哲学与生活》的增加与变化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变化-----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 (新)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旧)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得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XX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变化-----知识的分类 (新)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旧)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两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 3、增加-----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具体内容 4、变化-----哲学基本问题 (新)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5、增加-----“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一目 6、增加-----“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课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一目 (2)“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目 (3)“马克思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XXX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2、变化-----运动的含义 (新)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旧)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3、变化-----静止两种情形 (新)静止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质相对于它的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旧)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4、变化-----规律的含义 (新)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增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变化-----意识的四性 (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旧)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8、变化-----意识能动作用 (新)增加第三种:一是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9、变化-----实践的含义 (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