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

考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B)

遗传的细胞基础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的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

1、精子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a)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交换(交叉互换)。

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都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场所卵巢

小结:动物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二)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B)

考点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B)

【特别提示】

(1)同源染色体条件: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

.........

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适用于二倍体

...生物)

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没有为减Ⅱ

二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考点4、受精过程

(一)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B)

1、定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2、特点:进入卵细胞的只有精子的头部(细胞核)

3、意义: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父方),

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B)

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受精后形成多种类型的新个体,增加了后代的变异性。

3、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点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B)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格里菲思实验(书P53-54)

表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实验:

结论: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

(二)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

(1)结构

(2)与大肠杆菌关系:寄生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实验表明: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到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4、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特别提示】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氨基酸全部来自细菌,场所——核糖体来自细菌。而组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来自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体的,也有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新合成的。

(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但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

2、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小结: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

(一)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二)DNA的结构:

1、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内容是:

(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

构。

(2)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3)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

与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之间2个氢键;G与C之间3个氢键。

2、与DNA有关的计算:

(1)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2)在DNA的两条单链之间:

若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碱基和占该链比率为a%,则:另一条链中该比率也为a%,双链中该比率也为a%

例:DNA一条链上A+T占该链碱基的比例是20%,则另一条链上A+T占另一条碱基的比例也是20%;整个DNA分子中A+T占两条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也是20%。

考点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一)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

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从而构成

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所以每个特定的DNA 分子中都

储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就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二)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

1、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一般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中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

2、遗传信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或碱基)的排列顺序,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通过DNA分子的复制传递给后代。

考点4、DNA分子的复制

(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B)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书P64)

(1)解旋: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

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打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

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各自

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3)形成子代DNA:每一条链与其对应的模板

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两个与亲代

DNA分子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特点:

(1)半保留复制(子代DNA=1母链+1子链)

(2)变解旋边复制

6、条件:

(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2)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二)DNA分子复制的实质及意义(B)

1、实质: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两个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子代DNA的过程。

2、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考点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

(一)

(二)基因的表达

第一步: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

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书P68)

(1)解旋: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

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

的双链打开。

(2)配对: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DNA 一条链(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3)连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4)脱离: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结果:通过转录,遗传信息从DNA→mRNA。

第二步:翻译:

1、概念: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转运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1)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共64种,但决定氨基酸的只有61种)

(2)反密码子:是tRNA一端能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共61种)(3)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所以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

基酸。

3、过程:(书P71)

4、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能量(A TP)、

酶、tRNA、核糖体。

5、结果:通过翻译,遗传信息从mRNA →蛋白质。

附: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考点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一)中心法则

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完成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特别提示】上述遗传信息的流动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B)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三)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A)

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2、萨顿假说提出的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验证:摩尔根。

遗传的基本规律

考点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A)

(一)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

1、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纯合子)。

(2)具有一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的遗

传给后代。

2、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图中a表示,b表示,套袋的目的是。

(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2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科学实验来验证。

考点2、生物的性状及表现方式(A)

(一)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二)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三)表现方式:

1、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交F1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2、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交F1代没有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考点3、基因的分离定律(C)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

1、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2、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显性:隐性

=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假说)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

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

成对存在。

3、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概念补充】

(1)基因与等位基因

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2)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

(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杂交和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

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4)表现型和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

2、结论:

(1)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分离。

(2)F1是杂合子(Dd)。

3、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

(1)侧交法:让其与隐形纯合子杂交。

(2)自交法:自花传粉或同一植株雌雄花之间传粉。

(动物只能用侧交的方法)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内容:

(1)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

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发生分离,分离后

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

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1

例1

①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②隐性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

③显性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④与双亲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比例是_____。

答案:1/2 1/2 0 0

例2:人类的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一种遗传病,一对夫妇基因型是Aa,则他们①生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____;②生一个肤色正常孩子的几率是______。

③生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的几率是_____;

答案:1/4 3/4 1/2

2

【注1:逆推类型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同中生异:同是显性,异是隐性.

◆异中生其一,其一是显性,另一是隐性.(条件:后代数量足够多)

例:豌豆的豆荚形状有饱满和皱缩,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下表是三组不同的亲本杂交的结果:

(1)根据组合______能判断出显、隐性性状,_______显性性状,_______隐性性状。(2)每组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答案:(1)③饱满皱缩(2)bb×Bb bb×bb Bb×Bb

【注2:逆推类型中遗传病显、隐性的判断】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例1:下图表示一家族中白化病发病情况的图解,问:(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

⑴Ⅲ1的基因型是_______;

⑵Ⅱ1 的基因型是________,Ⅱ2的基因型

是______;

⑶Ⅲ2的基因型是________,它是纯合子的

概率是____,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

⑷Ⅲ2一白化病人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

率是_____,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

答案:(1)aa (2)Aa Aa (3) AA或Aa 1/3 2/3 (4) 1/3 1/6

例2:下图表示一家族中多指症发病情况的图解,

问:(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

(1)Ⅱ1 的基因型是_______;

(2)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 ,Ⅰ2的基因型是

_______;

(3)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它是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

(4)Ⅱ2与一正常人婚配生一多指孩子的概率是______,生一多指女孩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1)bb (2) Bb Bb (3) BB或Bb 1/3 2/3 (4)2/3 1/3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注:AA=aa)

例:(2010江苏卷)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P 黄色子叶(丁)

↓↓自交

F1黄色子叶(丙)绿色子叶F1黄色子叶(戊)绿色子叶

1 ∶ 1 3 ∶1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______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一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

(1)性状易于区分(2)二黄色(3)1/3(4)Y:y=1:1(5)3/5

2、指导医学实践:

考点4、遗传的自由组合规律(B)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F2中出项不同相对性状之间的自由组合。

2、F2中4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假说)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基因)彼此分离,不同对的

遗传因子(基因)自由组合。

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F2: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组成(基因型)、4种性状表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结论:F1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四)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内容及实质:

1、内容:

(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

遗传因子(基因)自由组合。

2、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共同思路:“先分开、

再组合”

1、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例1、豌豆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则:

①这种豌豆产生雄配子_____种。

②子代基因型的种数为_______,子代基因型为Yyrr的概率为_______。

③子代表现型的种数为____,子代表现型及比值为____________ ______,子代是黄色皱粒的概率为_______,子代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子代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

答案:①4 ② 9 1/8 ③ 4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 3/16 1/4 3/4 例2、已知双亲基因型为AaBb ×aaBb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则:

①基因为AaBb亲本产生配子的种数_____,基因型为aaBb亲本产生配子的种数_____。

②子代基因型的种数为_____,子代基因型的比值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_______。

③子代表现型的种数为_______,子代表现型的比值为______________,子代双显性状的概率为_______,子代双隐性状的概率为_______。

答案:①4 2 ②6 1:2:1:1:2:1 1/4 ③4 3:1:3:1 3/8 1/8

2、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例:牵牛花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的,叶的形态由另一对等位基因W、w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下表是三组不同的亲本杂交的结果:

(1)花色中红色是_______性状,白色是_______性状;叶的的形态中阔叶是_______性状,窄叶是_______性状。根据组合______能够同时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2)写出每组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答案:(1)显性隐性显性隐性③

(2)rrWW×Rrww Rrww×Rrww rrWW×RRww

(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用遗传图解说明)

附:杂交育种

方法:杂交。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方法简便。缺点:需要较长

年限选择才可获得。

2、指导医学实践:

考点5、伴性遗传及其特点(B)

(一)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的概念: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2、XY型性别决定方式:

①染色体组成(假设共n对):

②雄性:n-1对常染色体+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XX

③性比:一般1 : 1

④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数雌雄异体的植物等。

(二)伴性遗传(XY型):

1、伴性遗传概念: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遗传时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类性状

的遗传被称为伴性遗传。

2、伴性遗传的种类:

伴X遗传伴X隐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伴Y遗传

3、伴X遗传基因型的写法

先写出性染色体,男性XY,女性XX,再在X染色体的右上角写上基因(Y上不写)

例:已知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正常性状是由显性基因(B)控制的。请完成下面表格。

(一)伴X隐:色盲、血友病

①男>女②隔代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二)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三)伴Y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四)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男=女)

(五)常显:多(并)指(男=女)

附:家族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快速判断

无中生有为隐性→病女父或子正常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病男母或女正常为常显

例1、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致病基因为A或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染色体上,是____性遗传病。

(2)Ⅰ-2和Ⅱ-3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

(3)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4)Ⅲ-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若Ⅲ-2与一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女子结婚,生育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答案:(1)常隐(2)100%(3)Aa(4)AA或Aa 1/12

例2、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致病基因为B或b,经查1号个体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请回答:

(1)该病是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

(2)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Ⅰ-2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Ⅱ-4和Ⅱ-5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答案:(1)隐X (2)X B Y X B X b X B X B或X B X b

(3)1/8

生物的变异

考点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B)

1、概念: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

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碱基对的改变。)

2、原因:

(1)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

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

(2)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3、特征:

①发生频率低;②方向不确定③一般有害④普遍存在。

4、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

5、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即产生新基因。

(二)基因突变的意义(A)

1、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2、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考点2、基因重组及意义

(一)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实例(A)

1、概念: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2、实例:

(1)自由组合重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讲解

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2、细胞增殖 (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高中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归纳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 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 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 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 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

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着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 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6)传递的特点:。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巩固

减数分裂过程及基因分离定律 1.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填空。 图中A和B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和B ,形成一 个,a和a'是,a'和b'是, D表示基因,d表示基因,D和d称为基因,图中 A上有个D,D控制的是生物体的性状,d 控制的是生物体的性状,D和d控制的性状称为 性状。 2.假设精原细胞内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请完成精子形成过程的部分图解,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图解(只需画出染色体的变化) ②请在上图中标出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 ③减数分裂是进行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时进行的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细胞的减少一半。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次分裂,因为分离之后进入到了两个 细胞,所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了 的分离,但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后数目不变。 ④请在①的精原细胞中标上一对等位基因D和d,并在其他图解中追踪这对等位基因的变化。 ⑤由④可看出,等位基因(D和d)随着的分开而分离,最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这就是定律的实质。 3.豌豆是传粉植物,而且是受粉,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即可靠又容易分析。孟德尔做豌豆杂交实验时,花粉的植株是父本,花粉的植株是母本,母本要在花时除去。 4.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试验中,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是: ①在形成配子时,随着的分开而分离,最终进入不同配子; ②时,的随机结合。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自由组合定律 1.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填空。 ①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次分裂的期,图中有个 四分体,1和2叫做,1和4叫做,图 中的等位基因有,非等位基因有。 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伴随着(填图中序号)的分开(填图中字母)分离,同时(填图中序号)上的(填图中字母)组合。 2.若上题图中细胞为某雄性动物的细胞,则正常情况下,该雄性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的染色体组合有几种可能,请画出来。(只需画出染色体的变化) 3.由上题推测,正常情况下,该雄性动物所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有,其形成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上的彼此分离的同时,上的自由组合,这就是定律的实质。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试验中,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是: ①在形成配子时,上的自由组合; ②时,的随机结合。 5.精、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①相同点:染色体复制次,都有现象和四分体时期,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染色体数目;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最后形成的精细胞(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核内DNA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 【微探究】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胞吐。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讲义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物的必修知识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物的必修知识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篇一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

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生物高考必修二基础知识整理

一、减数分裂、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 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 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 种精子(卵细胞); 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2、细胞增殖 (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特点:染色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花的结构 雌蕊结构 双受精 果实和种子形成与结构

生物必修2 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1.豌豆是自花传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3.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杂交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书P7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异花传粉): 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取粉→授粉→套袋(防干扰)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DD × 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茎 矮茎 测交 Dd × dd 配子 D d d 测交后代 Dd dd 高茎 矮茎 1 :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并且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 3 :1 )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 黄圆 × 绿皱 P : YYRR × yyrr ↓ ↓ F 1: 黄圆 F 1: YyRr ↓自交 ↓自交 F 2: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F 2:Y —R – yyR -- Y -- rr yyrr 9 : 3 : 3 :1 9 : 3 : 3 :1 在F 2 代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 )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范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

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