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复习提纲

马原复习提纲

马原复习提纲
马原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

a)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b)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性(根本),革命性,实践性(显著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唯物主义: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2.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人适合不可能被完全认识的。

3. 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4.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5.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c)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6.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2.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a)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3.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14.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3. 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应出现时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4. 特点: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5.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6.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

a)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7. 价值观是人么对任何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力量)

a) 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它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

①它为精神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它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

③它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c) 它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 科学技术史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比;劳动形式,智能化;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b) 科学技术的社会左右具有两重性(消极后果:对自然的破坏)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4.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于洞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课本P125—128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正比),单位价值量(反比),这类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3.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4.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5.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喜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7. 劳动力价值: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护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爱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商品。

9.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拼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10.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1.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利润=p 利润率= p’

c)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d)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e) 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f)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形式。

g) 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p’=m/c+v

h)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i) 影响利润率因素:剩余价值率、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材料价格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购买和销售时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垄断利润(高垄断价格、低垄断价格)

2.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a) 借贷资本输出: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带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b) 生产资本输出: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企业等。

c) 商品资本的输出。

3.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则本品接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体现:

a)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d)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e) 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4.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基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b) 资本累计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累积中不断发展、计划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累计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d)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有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无产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队伍的不断壮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通知。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和社会主义民主(工人阶级纸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2.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

a) 历史联系: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服从多数意志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普选制、代议制)

b) 根本区别:经济基础(公有制、私有制),阶级本质(广泛的人民),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一致)

3. “早产论”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a) 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

b) 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速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的。”

yao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8、“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 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A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C 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D 12、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 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D14、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答案:

CDACC DADDA CDCD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映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3意志、情感、灵感、直觉在认识中属于:B

A、理性因素

B、非理性因素

C、主体素质

D、客体素质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B

A、纯精神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日常的活动

D、利己主义的活动

5把客体仅仅当作人的直观的对象,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6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8对不可知论及其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

A、社会实践

B、科学理论

C、唯物主义

D、客观事物

9整个认识的起点是:B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B

A、事必躬亲

B、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C、无须学习间接经验

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于直接经验

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的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3“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B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4“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C

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

D、论反映论

15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A

A、只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生动的具体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6承认我们一切知识都具有相对性,就会:D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论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17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18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

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

19人们对于复杂的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

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C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

C、真理的绝对性

D、真理的相对性

21“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

C 2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

A、反映论

B、唯理论

C、经验论

D、先验论

24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A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B、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25“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B、实用主义真理观

C、主观真理观

D、形而上学真理观

答案:

ABBBD BBABB DABCA DBCDC ACAAC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C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或首要的生产力是:B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D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C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是自然界

6.生产关系揭示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D、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国家

B、军队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

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C

A、暴力的产物

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10.决定国家性质的是:B

A、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11.国家的政治职能是:D

A、为大众谋利益

B、保卫世界和平

C、组织经济建设

D、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

12.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B

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哲学

13.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是:D

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在思想领域里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B

A、它们在政治上占了统治地位

B、它们在经济上占了统治地位

C、它们掌握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D、它们的思想代表大众的意愿

16.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

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1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答案:

CABDC CDACB DBDCB ACB

第四—六章

1.商品是B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D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3.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D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C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5.剩余价值来源于C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8.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9.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C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竞争的结果

10.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C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1.垄断利润是D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C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是代表着C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

A、可以完全克服

B、不可能克服

C、有可能克服

D、可以克服大部分

16.跨国公司是B

A.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

B.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C.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

D.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

17.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B

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B.社会分工;

C.科学技术革命D.国际互联网

18.经济全球化A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D

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20.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C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答案:

BDDCC CCACC DCACB BBADC

第二部分问答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广义:不仅指狭义中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观的及其意义

物质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同一性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意义: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得,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及其互变关系规律(途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这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否定观(否定之否定)(方向)

辩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第二章

1、认识本质(概念)及发展规律

认识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发展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具体为:

1、从实践到认识: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2、实践(第一章)概念(基本形式、特点)及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3、真理概念和特性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特性:

一、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

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二、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2、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意义:该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概念)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一、从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二、从过程看,这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

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概念)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表现

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者有时候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切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第四章

1、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

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发展: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为什么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充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

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3、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新变化

经济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意识形态的本质:1、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臵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形态: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危机周期长度缩短;经济危机阶段间差别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第五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可能论述)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后果:

一、积极: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吸引外资,扩大就业…;…

二、消极: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理和实质(见第四章3)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状况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的曲折性(怎样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进改革的合理性)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

决定因素: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1、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2、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改革不应有固定统一模式,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

3、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的胜利本身证明者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2018—2019马原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考形式:闭卷 题型 一、单项选择(10题,10分) 二、多项选择(10题,20分) 三、简答题(5题,40分) 四、论述题(两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8分)复习要点(红色标注为重点内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正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 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辨析题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CDE)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下列表述中能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CE)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参与筛选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E )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经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作用 4、真理具有(ABCDE ) A 具体性 B 全面性 C 过程性 D 客观性 E 普遍性 使用价值是( C ) A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 B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docx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 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一一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 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辨析题

六、材料分析题 (一)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 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 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 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本思考题第4题) 答: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互相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47;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49-50(书本思考题第5题) 答: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51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意义: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采取既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P68-69(思考题第1题)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综合以上两方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65-66;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真理的绝对性2相对性3辩证统一)P74-76。 答: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辨析题汇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一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它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它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苍白幸运的偶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

题型分布,我们是30个1分的单选题,10个2分的多选题,4个5分的简答题,4个5分的辨析题, 1个10分的论述题。标头没有加黑的基本上就是选择题, 绪论(不是很重点,放到考试前记吧)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从 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2、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代表人物(名字太长了,我只取了容易记得部分,反正是选择题)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国)、傅里叶(法国)、罗伯特·欧文(英国)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14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6 第 一句话可以出选择题)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 重要的理论品质(选择题中选项一般说是与时俱进)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是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6、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P22、23中的第一、二、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哲学的类型P2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物质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理解} P30 第14行,列宁对物质概念作的规定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意识的定义P30、3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既是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P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